1.天气预报温度怎么测出来的

2.天气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气温的高低来表示需要用什么来测量

3.测量气温应该在什么地方

4.气温的测定一般应在什么中进行

如何测天气温度_天气温度怎么测出来的

如下:

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两点,即地方时14时-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两分日地方时6时左右)。

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出现在14-15时;冬季则在13-14时。由于纬度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随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

气温日较差小于地表面土温日较差,并且气温日较差离地面越远则越小,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也越滞后。在农业生产上有时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这样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

因为,日较差大就意味着白天温度较高,而夜间温度较低,这样白天叶片光合作用强,制造碳水化合物较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积累较多,作物产量高,含糖率高,品质好。

某地气温除了由于太阳辐射的变化而引起的周期性变化外,还有因大气的运动而引起的非周期性变化。实际气温的变化,就是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前者的作用大,则气温显出周期性变化;相反,就显出非周期性变化。不过,从总的趋势和大多数情况来看,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周期性还是主要的。热量平衡中各个分量,如辐射差额、潜热和显热交换等,都受不同的控制因子影响。

这些因子诸如纬度、季节等天文因子有着明显的地带性和周期的特性。而下垫面性质、地势高低,以及天气条件,如云量多少、大气干湿程度等,均带有非地带性特征。同时,不同地点,这些因子的影响也不相同,因而在热量的收支变化中引起的气温分布也呈不均匀性。

人类影响:

(1)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特性的影响

城市内大量人工构筑物如铺装地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城市地表含水量少,热量更多地以显热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同时城市地表对太阳光的吸收率较自然地表高,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进而使空气得到的热量也更多,温度升高。

(2)城市大气污染

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大气的进一步升温。

(3)人工热源的影响

工厂、机动车、居民生活等,燃烧各种燃料、消耗大量能源,无数个火炉在燃烧,都在排放热量。

(4)城市里的自然下垫面减少

城市的建筑、广场、道路等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自然因素相应减少,放热的多了,吸热的少了,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就被削弱了。

天气预报温度怎么测出来的

气象部门规定以每天20时作为日界,最高(低)气温一般也在此时观测。因此要求测量最高(低)温度所用的仪器在结构上要与一般温度表不同,以保证示度升高(降低)到最高(低)值时不随气温的下降(升高)而下降(升高)。测量最高气温所用的温度表,在其球部上端有一窄口,当温度升高时,球部水银膨胀,示度升高;当温度下降时,水银收缩,但由于上端窄口的作用,水银不能因气温降低所产生收缩的压力而回缩进球部,保持示度不变。通俗地说,这种温度表当气温变化时,水银柱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因此,观测员每天20时观测后,必须手握表身,球部朝下,手臂外伸约30度,用大臂带动小臂将温度表前后甩动几次,将细管内的水银柱降至20时的气温值,以便次日再用。 测量最低温度所用的温度表,利用了酒精冰点低的特点,以酒精代替水银,并在套管温度表内的细管中置一“工”字游标。当温度降低时,酒精柱收缩,借助酒精表面的张力把游标向球部带;当温度升高时,酒精从游标和管壁之间缝隙处上涨,而游标仍留在原处不动。所以该温度表又可说成是具有当温度变化时游标只降不升的温度表。观测员每天20时观测后,须用手抬高此温度表的球部,使游标前进(升高)到当时的气温值位置,则次日便又可再行使用。从一旬、一月或一年中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中挑出一个最高(最低)值,作为一旬、一月或一年中的最高(最低)气温极值,气象部门把其称为旬、月或年的极端最高(最低)气温。

天气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气温的高低来表示需要用什么来测量

现代的天气预报系统,主要分为地上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雷达系统,高层大气气象观测,气象卫星以及数据解析中心等几种分工不同,各有侧重的观测网络体系。

地上气象站主要负责集各地的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积雪深度、日照时间、云量以及空气质量等气象数据。这些数据一方面用于与其他途径集的大气活动信息进行汇总,以便进行实时天气预报,另一方面则形成数据库,作为长期研究气候变动的宝贵资料。

地面气象雷达系统通过建立在各地的雷达设施向所在空域云层发射厘米级波长的电磁波,来观测数百公里范围内云层中的凝结核、冰晶以及雨滴或雪花的形成情况。雷达获得的数据再与地面观测站的实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从而实现对雨雪天气的预报。

天气预报的作用

1、提示天气情况:天气预报通过提供气温、降水概率、风向、空气质量等参数,让人们了解当天的天气情况。这对于安排户外活动、选择服装、注意交通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预测灾害天气:天气预报还能够预测灾害天气的发生,如台风、暴雨、暴雪等。对于相关部门和公众,这能够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和应急准备,减少灾害损失。

3、指导农业生产:天气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天气预报能够为农民提供种植、施肥、喷药等农事活动的最佳时机和注意事项,帮助农作物健康成长。

测量气温应该在什么地方

天气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气温的高低来表示。

气温记录可以表征一个地方的热状况特征,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国防、经济建设的应用上都是不可缺少的。气温是地面气象观测中的所要测定的常规要素之一。气温有定时气温(基本站每日观测4次,分别为02、08、14、20四个时次。

天气的冷热程度通常用温度来表示,用温度计来测量。这个测量温度的工具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国际单位为热力学温标(K)。国际上用得较多的其他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和国际实用温标。

气温的影响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

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

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

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

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

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气温的测定一般应在什么中进行

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 室外阴凉、通风的 )地点,室外阴凉、通风的的地点,即不被太阳直射、宽敞不被遮挡的地点。

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日出前。

百叶箱测量气温的具体介绍:

1、百叶箱安放在防太阳直射、防风、防雨、透风自然的草坪上,温度表放在百叶箱里,在距地面1、5米上测出的数据。这是世界气象组织统一规定的标准。

2、百叶箱的四壁由两层薄的木板条组成,外层百叶条向内倾斜,内层百叶条向外倾斜,百叶条与水平的交角是45度。

3、百叶箱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气温的测定一般应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中进行。

气温简介:

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air temperature)。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日出前。

定义: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在观测场中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由于温度表保持了良好的通风性并避免了阳光直接照射,因而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我们生存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空气温度记录可以表征一个地方的热状况特征,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国防、经济建设的应用上都是不可缺少的。气温是地面气象观测中的所要测定的常规要素之一。

气温有定时气温(基本站每日观测4次,分别为02、08、14、20四个时次;部分测站根据实际情况,一天观测3次,分别为08、14、20三个时次。基准站每日观测24次),日最高、日最低气温。

通常人们用大气温度数值的大小,反映大气的冷热程度。我国用摄氏温标,以℃表示,读做摄氏度。

平均气温:

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算术平均值。根据计算时间长短不同,可有某日平均气温、某月平均气温和某年平均气温等。通常通过气温的平均情况来表达气温一天的状况,这就是平均气温。

由于不同气象站,每天观测次数不等,中国气象部门统一规定,日平均气温是把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四次测量的气温求平均,还要精确到1/10度。除了日平均气温,还有候(5天)、旬(10天)、月、年平均气温。以表达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特点。

气象部门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北京时)每隔6小时进行一次观测或者02时、05时、08时、11时、14时、17时、20时、23时每隔3小时进行气温观测。为了特殊需要(如航空),甚至进行间隔1小时、半小时的气象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