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候类型的判读

2.矿井气候条件的矿井气候

3.丹霞地貌概念

4.论证的三要素是?

气候三要素_气候 要素

疾病发生的三要素是指宿主、病原体、环境。

1. 宿主(Host):

宿主是指可能被疾病侵害的生物体,可以是人类、动物或植物等。宿主的健康状态、免疫系统、遗传因素等因素会影响疾病的发生。有些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强大,能够抵御病原体的入侵,而有些人可能因为体质较弱或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受到疾病侵害。动物和植物也有自身的免疫系统,同样受到宿主因素的影响。

2. 病原体(Pathogen):

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等。这些病原体能够侵入宿主体内,繁殖并引起疾病的发生。不同的病原体对宿主的影响程度和传播途径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疾病在病原体上表现出多样性。

3. 环境(Environment):

环境是指宿主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地方,它包括了生物、物理和社会环境。生物环境包括其他生物体的存在,它们可能是疾病的传播媒介或宿主。物理环境包括气候、温度、湿度等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病原体的生存和传播。社会环境包括人类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卫生条件等,这些因素决定了疾病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三要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当一个宿主体内的免疫系统较弱、病原体比较强大,并且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体的传播时,疾病就容易在该宿主体内爆发。而且,如果一个地区的环境卫生条件良好,人们有良好的健康习惯,就能够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传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因此,在预防和控制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宿主、病原体和环境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取合适的预防措施,以降低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流行病学研究正是通过分析这三个要素的相互关系,来揭示疾病传播规律,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类型的判读

分三步走:

第一步:找最高气温,由此判断该地所处的半球。最高气温在7月为北半球,在1月为南半球。

第二步:找最低气温,由此判断该地所处的温度带。如最低气温15℃以上为热带,0-15℃之间为亚热带,0℃以下为温带。

第三步:看降水时间,由此判断该地的具体位置。如热带四种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是全年将雨;热带季风气候是夏季降雨;热带草原气候是夏季降水;热带沙漠气候是全年不降水等。

矿井气候条件的矿井气候

气候类型的判读:

1、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或是内陆)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2、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气候特征的描述描述气候特征抓住核心三点: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降水以及光照三要素分别进行描述。

①气温特征:主要分析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和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大于15°C可以认为大陆性较强,气温季节变化大;小于10°C表明海洋性显著,气温季节变化小。

②高温、凉爽、温和、寒冷:夏季月均温大于20°C可认为是高温,小于20°C可认为是凉爽;冬季月均温大于0°C一般可认为是温和,小于0°C一般可认为是寒冷。

③降水特征:主要读取各月降水量,分析降水季节变化,估算降水总量。一般来说,月降水量低于10mm描述时称为稀少,10~50mm为少雨,50~100mm为多雨,大于100mm为丰富。

丹霞地貌概念

矿井气候:

对流散热取决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和流速;

辐射散热主要取决于环境温度;

蒸发散热取决于周围空气的相对湿度和流速。 qm-qw=qd+qz+qf+qch

qm——人体在新陈代谢中产热量,取决于人体活动量;

qW——人体用于做功而消耗的热量,qm-qw人体排出的多余热量;

qd——人体对流散热量,低于人体表面温度,为负,否则,为正;

qz——汗液蒸发或呼出水蒸气所带出的热量;

qf——人体与周围物体表面的辐谢散热量,可正,可负;

qch——人体由热量转化而没有排出体外的能量;人体热平衡时,qch=0;

当外界环境影响人体热平衡时,人体温度升高qch>0,人体温度降低, qch<0矿井气候条件的三要素是影响人体热平衡的主要因素。

空气温度:对人体对流散热起着主要作用。

相对湿度:影响人体蒸发散热的效果。

风速:影响人体的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的效果。对流换热强度随风速而增大。同时湿交换效果也随风速增大而加强。如有风的天气,凉衣服干得快。

论证的三要素是?

80年来中国地学工作者,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推敲对比,概括升华的基础上,对红色碎屑沉积岩所形成的丹霞地貌了解日益深入,对其概念也已日臻完善,丹霞地貌的使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图2-1)。

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决定于①地质构造;②岩石组分和结构(红色是其外观表现之一);③气候条件三要素(图2-2),而最重要的控制条件又是地质构造背景。

根据新全球观的板块构造学说,阿尔卑斯运动时期,各大洋中脊先后扩张,地壳运动再次趋于活跃,特提斯洋的开合和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和飘移造成了侏罗纪以来全球构造新格局。展示了侏罗纪—古新世印度板块的北移,侏罗纪—白垩纪期间东亚燕山运动,北美洲内华达和拉勒米运动,南美的安第斯运动和欧洲的阿尔卑斯运动,非洲的阿特拉运动等。据董树文等(2007,2009)研究成果,燕山运动的驱动力可能来自超级冷地幔下降流,软流圈物质的侧向补偿,牵引了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J3)印度洋板块向北东俯冲(156~150Ma),可能引发西伯利亚陆块与华北板块挤压碰撞(J2+3—K1)引起了东亚大陆燕山期多向汇聚构造体系的形成。与此同时大西洋中脊(185~155Ma)和北冰洋美亚盆地(J—K)的开启,其影响可能滞后到第四纪,可见燕山运动同期的构造运动,在全球不少地区都有表现,趋前和滞后明显。但与地球上前几次大的构造旋回已十分不同,陆相沉积盆地多与板块界线如俯冲带(造山)、裂谷系(拉伸)、走滑断裂(拉分)等密切相关,形成受控于这些构造边界的磨拉石建造,陆相红色碎屑建造,含膏盐沉积建造,煤系和油气沉积建造,火山碎屑沉积建造。

图2-1 中国地质公园分布示意图

图2-2 中国气候分区图(据王鸿祯等,1985)

燕山运动对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影响:

1)陆相红层的沉积时代为侏罗-白垩纪即燕山期为主,但因与沉积盆地演化的构造运动趋前和滞后,在一些地区可能为早中三叠世—古近纪;形成丹霞地貌的时间应主要在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即6500万年(新生代以来,喜马拉雅运动)。

2)岩性为陆相红色碎屑岩为主,可能有含煤、含油岩系或含盐、火山喷发物或短暂的海相夹层。

3)产状较平缓,垂直节理、裂隙发育,与地壳呈间歇性断块上升有关。

4)地貌组合:丹崖赤壁方山,堡寨,峰墙、峰柱、峰丛,隘谷障谷、峡谷、盘谷、套谷,额洞栈廊、水蚀沟槽,扁洞,蜂窝洞龛、天生桥、石拱。

燕山运动由翁文灏(1926,1927,1929)提出,代表中侏罗世至白垩纪发生的地质构造运动,后经多人研究,16年地震局把其时代定义为侏罗纪—古近纪,即2.03亿~0.23亿年更趋合理。

中生代以来,全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地质和气候变化,中国东部属环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西部经历了特提斯洋的最终闭合,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火山活动频繁,气候变暖(董树文等,2009;毛建仁等,2009;沙金庚等,2009;郑亚东等,2009)。

各地地壳运动的不同时性是20世纪50~60年代争论的焦点,施蒂勒学派主张同时性,但渐有Qutten,Gillyly,Harland,Burke,Wezel,Mattauer等强调了同一造山带,构造运动的穿时性。研究证明,全球大致在中晚三叠世,普遍发生了大陆的裂解,冈瓦纳大陆逐渐破裂并向不同方向漂移,印度板块移向欧亚板块南部并与澳大利亚一起向北推动。

同时,欧亚大陆板块与库拉—太平洋大洋板块间,在滨太平洋区甚至深入大陆板块内,发生了影响广泛的燕山运动(J3—E)。中国东部发生了强度各异的褶皱、断陷和岩浆活动,大量陆相湖盆的形成(部分为红色沉积),形成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的磨拉石建造和火山沉积建造,厚度不等。

在其后的喜马拉雅运动中,这些红色内陆盆地开始褶皱或抬升,风化剥蚀。当地质构造特征和岩石成分与剖面结构有利,气候条件合适,这就有了中国丹霞地貌的形成。

丹霞地貌可以概括为(指狭义(典型)丹霞地貌)。燕山运动形成的陆相红色碎屑岩,在喜马拉雅运动中褶皱、上升,经风化剥蚀、重力崩塌、流水冲刷和冻融冰劈、风蚀和生物作用造成的以丹崖赤壁为代表的地形。

从广义和扩展的角度来分析,有不少红色地层也形成“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崖赤壁为代表的地形,但红层并非形成于燕山期陆相盆地,也不一定是陆相碎屑建造,但从旅游学的角度来研究丹霞地貌,将其扩展为广义丹霞地貌,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及基本要求(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一、什么叫议论文?

议论就是发表意见,阐明是非,以议论为主要表现方法,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或事进行分析评论的文章称为议论文。

二、议论的三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①文题 如《反对自由主义》论点是“反对自由主义”。

②开篇 如《谈骨气》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③中间 如《拿来主义》论点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④结尾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

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

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

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如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好奇心”,很多考生不约而同想到了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出现的频率之高,以至于专家戏称今年是个“苹果丰收年”。

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3、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

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

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结论。

③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

④常用的论证方法:

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例如《谈骨气》一课中,作者所举的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穷人不受“嗟来之食”,闻一多“拍案而起”,怒斥国民党派的例子都是紧扣论点来写的,而且所举的事例各说明论点的一个侧面,即“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互不雷同。

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

b、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

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把文化遗产喻为一所大宅子,列举一个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形象、生动,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

c、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例如:《师说》第二段用了三组逐层深入的对比论证。

一是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圣人“从师而问”,而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对待从师完全不同的态度,引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正反对比中作者“人必从师”的观点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

二是将一种人在从师问题上自相矛盾的典型现象进行对比。“爱其子”者为其子“习句读”而择“师”;“于其身”“惑之不解”,却“耻师焉”。作者透过这个自相矛盾、荒唐可笑的事例,严肃而深刻地批判了世俗逆情悖理的荒谬价值观和畸型思想方式。

三是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及其结果加以对比,揭示出“师道”难复、耻师成风的社会根源。

《师说》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造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使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值得读者学习借鉴。

d、引证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以外,我建议同学们应该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论证方法还有引申论证、因果论证,等等。

三、议论文逻辑性的具体体现。

写议论文必须注意逻辑性,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一方面要依靠语句表达出逻辑性,另一方面要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突出逻辑关系。

一个语段的内部之间也需要有严谨的逻辑关系。

严密的逻辑关系必须反映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注意议论文中的“但”“但是”等转折连词的作用,俗语有“‘但’字后面有文章”的说法,它的后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标明了文段或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的论点更醒目、更突出。

注意要善于运用“固然”“诚然”等词语,一个短短的800字左右的议论文,有时很难全面地表述清楚,为了使论证更加全面,更加有针对性,同学们要善于使用这样词语开头的语句表达。以前的高考曾经考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段,这样的文章就极容易失之片面。写作时,选其中的任一题目都要注意“补全”。比如,若选写“近墨者未必黑”,主体论述这一观点以后,在收尾的时候,就应该以这样的结尾段收束:诚然,我们主张近墨者未必黑,但也并不否认近墨者黑的观点,我们只是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自我控制能力,我们就有“近墨不黑”的条件。

四、议论文写作更需要哲理的思考。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思想渐趋成熟的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渐渐走向成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在不断走向成熟。正如此,高考才十分注重对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在1998年以前,高考作文始终围绕着哲理的深层次思考来命题,像《树木·森林·气候》就明显涉及了普遍联系的观点,《“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考查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玫瑰园》考了全面性的观点,等等。

高中生不爱学政治,是很常见的现象,这很不合适。政治课上有许多哲理及原理会为我们写作所用,它会起到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思想的作用,同学们应该善于用一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中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