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原反应和气候因素的关系

2.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的影响

3.高原气候能引起人体哪些变化

4.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生命的影响有哪些?

5.人不舒服和天气有关吗?

6.秋季气候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7.请问气候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8.一般人的身体状态和天气变化有关吗?为什麽

气候对身体的影响因素是什么_气候对身体的影响因素

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对许多温病杂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多数温病杂病的发生都是由于二十四节气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变换和影响所致。如果气候正常,人又顺之,则两相得宜而机体健康;如果人不能顺应二十四节气的变换和影响,招致外来之气的侵袭,就会导致温病杂病的产生。

1.春季6节气与人体生理病理春季6节气的特点是温暖潮湿。当春归大地之时,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万物复苏,带来了生气勃发、欣欣向荣的景象,正如俗话“雨后春笋”所表达的意思,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在迅速地生长起来。但是,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东西,如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也就会乘机而动、乘虚而入,各种病虫害猖獗,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祸害,在我国南方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中医学认为,春季6节气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而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央为病。

当风邪侵袭人体后,一般可产生下述病理变化:一是伤人上部,如伤风感冒中常见的头项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等症状,又如风水一证起初也多以眼睑水肿为多见。

中医学认为,春季6节气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而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

二是病变范围广,由于风邪善行数变,变化无定,往往上下窜扰,故病变范围较广,在表可稽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间,或游走于经脉之中;逆于上,可直达额顶;犯于下,可侵及腰膝胫腓等。

三是“风胜则动”,其证以动为特点,故凡见肢体运动异常,如抽搐、痉挛、颤抖、蠕动,甚至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症往往责之于风,而列为风病。

四是兼杂为病,即指风邪常与其他邪气相兼合并侵体。风邪常与湿邪一起侵袭脾土,往往可见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脾胃受损的症状;若与热合则为风热,与寒合则为风寒,或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侵袭人体,即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痹痛等。此外,风还可与体内之病理产物如痰相结合而成风痰,风痰上犯又可引起种种病症。

医疗气象学证实:在大风呼啸时,空气中的冲撞摩擦噪音会使人心里感到烦躁不适,特别是在音频过低,甚至达到“次声波”的标准时。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次声波是的声波,它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甚至致人于地。同时,猛烈的大风常使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严重减少,导致那些对天气变化敏感的人体内的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中开始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感到神经紧张、压抑和疲劳,并会引起一些人的甲状腺负担过重。

此外,大风使地表蒸发强烈,驱走大量水气,空气湿度减小,这会使人口干唇裂,鼻腔粘膜变得干燥,防病功能亦随之下降,使许多病菌乘虚而入,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生,如支气管炎、流感、肺结核等。这些疾病的广泛流行,也往往是“风助病威”的结果。故《黄帝内经》里又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尽管风邪能使人产生不少病理变化,甚至是疾病,但春天仍是给万物带来生机的季节。当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之时,“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其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气血活动加强,新陈代谢开始旺盛。中医学认为,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是显著的,如在天热时气血畅通易行,天寒时则气血凝滞沉涩。而春天之气候介于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之间,气候温和,故气血活动亦介于二季之间的状态,即春天的气血活动逐渐增加。这种情况可从脉象上反映出来,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意思是说春天人体的脉搏浮而滑利,好象鱼儿游在水波之中。阳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即代表着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阳气的生发意味着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

二是肝主春,肝气开始亢盛。《素问·金匮真言论》曾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的问题,即人体五脏和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具体到春天,即是“肝者……为阳中之少阳,于春气”。此外,在《黄帝内经》里还有“肝主春”的记载,所谓“肝主春”,即是说人体肝脏与春季相应,肝的功能在春季比较旺盛,具体表现为肝主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逐渐加强。由于气候温和,人们的户外活动逐步多起来,因此,肝所藏之血流向四肢。

春天随着气候的转暖和户外活动的增多,人们的精神活动亦开始活跃起来。这些生理上的变化,都给春天的温病杂病防范提出了新的要求。

2.夏季6节气与人体生理病理暑为夏季6节气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6节气。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暑邪侵人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后,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病。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亡。由此观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区,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人们所说的湿病多见于这个季节。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雾露,或因汗出湿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黏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不仅如此,湿邪也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司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

中医还认为,湿邪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湿邪黏滞,病损往往着而难易,若其侵犯肌肤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处,故有“著痹”之称,一般地说,湿邪为病,病程较长,如湿温病,常有如油人面难分难解之临床特征。风湿夹杂,侵犯肌肤、关节所形成的风湿痹症则往往反复发作。内湿病常见其病理性产物多呈秽浊不洁之物,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湿热带下之分泌物,质黏而腥臭。因此,人们常称湿为“有形之邪”,其性秽浊。

由于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临床所见之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

对于湿,现代科学用湿度来表示,是指空气中的含水量,物体潮湿的程度。空气的湿度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当气温高于25℃时,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生胃肠炎、痢疾等。若湿度太低,上呼吸道黏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从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

不仅如此,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长夏一定要注意防止湿邪的侵袭。

3.秋季6节气与人体生理病理秋季6节气气候特点主要是干燥,人们常以“秋高气爽”、“风高物燥”来形容它。秋季是一个金风送爽、气候宜人的季节,这是因为人们刚刚度过了炎热的盛夏,每当凉风吹来的时候,不觉为之头脑清醒,精神振奋,行动潇洒。但由于其天气不断收敛,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而成为萧杀的气候,这时候人们常常会觉得口鼻干燥、渴饮不止、皮肤干燥,甚至大便干结等。所以人们常把初秋的燥气比喻为“秋老虎”,其意思是指燥气易伤人。中医学认为,从性质来分,燥气可有温燥与凉燥之别。初秋之气,由于禀受了夏季炎热气候的余气,刚烈肃杀,形如老虎咬人之凶猛,故称之为温燥;深秋之气,由于接近寒冷的冬季,寒意加深,则称为凉燥。至于进行高温作业的人们,由于出汗太多,引致体内津液严重损耗,则不分季节均可出现,属于中医“内燥”之列。

秋季6节气的主气是“燥”,在人体内,肺属燥金,其气应秋。秋高气爽,空气清新,有利于肺主气、司呼吸之功能。

但到秋分以后燥气过盛,与风相合形成风燥之邪,必首先侵袭肺所主的皮毛和鼻窍,若肺的宣发正常,就能很快作出应答,将卫气宣发输布至皮肤、鼻窍,使皮肤、毛发滋润,腠理致密,鼻窍通利,则无论何种燥邪均不能进入体内,使人们可以顺利地度过秋季。假如秋燥之气太盛,超过了人体的防御能力,或虽燥邪不盛,而肺本身的主气、宣发功能薄弱,无力适应秋季的气候变化,无力抵御外邪,则肺所主的皮毛、鼻窍和肺自身就首当其冲,会受到燥邪的危害而产生一系列的病变。

燥邪为病,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是自然界燥邪从鼻窍、皮毛而人,常从肺卫开始,但有温燥、凉燥之别;内燥多由汗下太过,或精血内夺,或年老液亏,以致机体阴津枯涸所致。燥邪为病的主要病理特点是:

一是燥易伤肺,因肺喜清肃濡润,主呼吸而与大气相通,外合毛皮,故外界燥邪极易伤肺和肺所主之地。

二是燥胜则干,在自然界可出现田地龟裂、禾苗枯槁、树叶焦黄;在人体,燥邪耗伤津液,也会出现一派干涸之象,如鼻干、喉干、咽干、口干、舌干、皮肤干燥皱裂,大便干燥、艰涩等等。因此,无论外燥、内燥,一旦发病,均可出现上述津枯液干之象。当然,内燥不限于肺,其他脏器的阴亏液竭,亦可形成内燥之症。

在初秋七月,暑气余威尚盛,又兼雨水甚多,所以中医学将农历七月称为长夏。长夏主湿,脾主长夏,故早秋七月以脾胃病居多。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水肿或腹泻;何况长夏七月,天气尚热,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冰冻饮料,更助湿邪,损伤脾阳,所以秋七月易见腹满、腹泻之症。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面生痰。早秋脾伤于湿,可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复发种下病根,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湿性重着,外湿之邪,侵犯经络筋骨,使经筋阻痹,可出现“湿痹”、“着痹”。

秋季6节气如何保养体内的阴气呢?关键是要防燥护阴。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值久睛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为患。由于肺司呼吸,肺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温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征。

燥邪伤人,且易伤人体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液。肺失津润,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因而宣降失司,轻则干咳少痰,痰黏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肺中津亏后,因无液以下济于大肠,因而使大便干结难解。

秋令燥气又有温凉之分,一般认为早秋气温尚高,故为温燥;晚秋气温下降,故为凉燥。无论温凉,总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但二者在临床上还是有区别的,温燥伤人,常表现为不恶寒或微恶寒,发热较明显,脉呈细数;而凉燥伤人,则常不发热或微发热,反之,恶寒较明显,脉多不数。

从上述可见,由于秋季气候变化复杂,不但多见其主气“燥”所引起的各种病症,还可见长夏湿邪为患所致的多种疾病,并为冬季常见的慢种下了病根,所以秋季防范温病杂病须针对天气变化特征、人体生理病理特点而选择相应的措施。

4.冬季6节气与人体生理病理冬季6节气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时节,此时天寒地冷、万物凋零,一派萧条零落的景象。

冬季6节气,人体的某些生理亦会发生一些变化。

寒冷袭来时,人体会战栗,浑身起鸡皮疙瘩。这是皮肤为防止人体热量散失而收紧毛孔、减少血流量的一种方式。其次肌肉组织的防寒本领也很高,特别在“三九”严寒天气时,肌肉为了产热和贮热,不断加紧工作,通过增加张力来制造出更多的热能,贮藏在体内。

冬季6节气,人体很多腺体分泌增加,促进体内糖、脂肪、蛋白质加速分解,保障机体尽快产生热能,以适应防寒需要。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具有生热效应,它能加速体内大多数组织细胞的氧化过程,增加产热,使基础代谢率增高,皮肤血液循环加强。医学科研工作者通过实验,认为1毫克的甲状腺激素可使产热增加1千卡左右,相当于110克脂肪产生的热量。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人,由于产热少,故对寒冷环境不能很好的适应,常需借助热饮和添加衣服来御寒。

正常人的甲状腺,每天分泌甲状腺激素80~100微克左右。碘和酪氨酸是制造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如果饮食长期缺碘,便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机体的御寒能力也因此大大降低。另外,冬天寒冷刺激甲状腺,会反应性地使机体增加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需要,以致出现碘的相对不足。因此,冬天多吃些海带等含碘的食物,无论是对于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还是增强机体御寒力,都是有好处的。

肾上腺的功能受垂体促肾上腺激素的控制。寒冷刺激脑垂体、下丘脑影响肾上腺,以促进肾上腺的功能,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产生热量;同时造成血液粘性变大、血沉和凝血时间缩短等,使血流变缓,减少散热。

寒冷能使人头脑清醒,使高级神经活动的某些机能如注意力、精确性增加,但运动协调和反应性减低。因此,气温过低,当气温接近0℃时,人体热量散发大于产生,会引起生理上、心理上的功能紊乱,出现神经紧张、寒颤、发抖等,而于工作不利。

气温还可使内脏功能活动发生变化,气温过低可影响身体的各个系统,如消化、心血管、呼吸系统等。冬季体表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此时内脏血管则相对扩张,血流相对增加,功能相对增强。胃肠粘膜遇气温降低,血液循环加快,腺体分泌增加,胰腺分泌也增加,其中寒冷对胃腺分泌的兴奋作用较明显,故冬季胃酸分泌增加,消化功能和胃肠免疫功能均增强,人们往往食欲颇佳。但寒冷使毛细血管的抵抗力减退;膜的通透性增加,胃酸对胃粘膜的作用增强而诱发溃疡病。在寒冷的情况下,由于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容易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此外,寒冷还会影响呼吸功能,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冬季6节气寒冷可增加肝糖原转化,肝脏中酶的生成增加,肝细胞呼吸增加,有利于糖、脂肪、蛋白质的分解,并影响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可促使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自脾脏进入血液,使之增高。

现代气象医学研究认为,寒冷的气候会使许多疾病比平常更容易侵袭人体,特别是那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中风、脑溢血、心肌梗塞等,不仅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亡率亦急剧上升。

国外许多研究认为,冬季有80%以上的亡率高峰与寒冷气候有关;我国的有关统计也表明,冬季有85%以上的亡率高峰的前5天内有冷空气降温。对于心血管病来说,往往在冷空气过境后两天内亡率达到高峰;呼吸系统疾病则在冷空气过境后3天亡率达到高峰;脑血管病多在冷空气过境后的1天和5天各出现一个高峰。

我国民间都比较重视冬至这个日子。农历上从冬至开始“数九”,它标志着寒冬来临了。据我国近30年来的气象资料反映,在每年的冬至前后都有强大的冷空气和寒潮南下,造成骤然降温,这时往往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恶劣气候。对那些年老体弱者以及患有上述疾病的人来说,这时会感到浑身难受,并引起病情恶化甚至亡,因此民间有“冬至老人关”的说法。对于老年人来说,在冬至前后一定要加强防病保健,尽量把不利的气候因素对人体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冬天必须重视寒冷对于人的侵袭。事实证明,寒冷诱发疾病的机理是多方面的。当人体受到过度寒冷刺激后,可使热平衡系统机能发生障碍,皮肤中的感觉末梢将冷刺激传给下丘脑,下丘脑又支配脑垂体,导致内分泌系统失调。寒冷对于适应能力差的老年人和危重病人的作用更明显,寒冷使人全身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增加,左心室负荷加重,血压升高,这对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和其他循环系统疾病都是不利的。

此外,寒冷易使上腹部受凉或吞咽进冷空气,易引起胃肠痉挛;寒冷能使鼻黏膜的温度及湿度均降低,黏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减少,容易患鼻炎、感冒;寒冷亦可使人体裸露部位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流相对缓慢,皮肤受凉后水分散失较多,常使皮肤粗糙或皲裂、老化。耳、鼻、手指等远离心脏部位,血液供应不足,常发生冻疮;寒冷还可使人体血液中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沉和血凝时间缩短等等,此时心肌梗塞、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亡率很高。同时,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肾上腺素增加也能造成血液黏性增加和血凝时间缩短。所有这些都说明,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必须重视防病保健。

高原反应和气候因素的关系

一、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微小气候、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微小气候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和热辐射等因素。机体在代谢过程中通过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等方式维持热平衡.而微小气候可明显影响机体的热平衡。环境噪声包括生产性噪声、建筑噪声、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等,它们不仅可妨碍正常的工作、学习及休息等,对听觉系统及听觉外系统均可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非电离辐射按其波长可分为紫外线、可视线、红外线以及激光、微波、广播电视等设备产生的射频电磁辐射等。高频电磁场、微波辐射等对人体产牛多方面的明显损害,过量紫外线对眼睛、皮肤具有损害作用.据认为,皮肤癌的发生也与紫外线的过量聚露有一定的关系:环境中的电离辆射除由于当地自然环境例如_十地、岩右、水等中放射忡本底值较高外,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排出的放射性废弃物,核爆炸、核泄漏等是环境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丰要因素。此外.房屋的建筑材料例如砖、石、水泥等若含有一·定的放射性物质例如铀、镭等,可导致室内具有放射性的氡及其子体浓度增高。氡及其子体是造成室内放射性污染的主要原因,人的肺癌发生率高与室内氧及其子体污染具有明显的关系。

二、化学因素

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大气、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其中许多成分含量适宜是人类生存和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当前随着石油化学、有机合成等工业的飞速发展手II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化学物质的合成和使用已进人人们的生活环境。仅据美国登记的化学物已达’700多万种.在文献中每年约有40万种化学物出现,约有t000种新化学物投放市场,常用的化学物达7万种。据美国统计,约有4万种化学物在商品中销售,每年约有500~1000种新化学物投人使用。因此。大量的化学物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被排放到环境中。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可通过被污染的空气和饮用水进入机体:各种燃料的燃烧产物,有的存在于废水、废气和废渣中.通过多种途径在环境中的迁移运动,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空气和饮用水进入机体。,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吸烟、饮酒、药物滥用和食物等摄人途径,通过使用化妆品、洗涤用品和服饰等与皮肤直接接触而进入机体·因此,环境中的化学物可通过许多途径和方式进人人体,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污染物还可通过二次污染,即污染物与其他物质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例如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和碳氧化物(C0)在强烈光紫外线照射下所形成的光化学烟雾,其成分包括臭氧、过氧酰基硝酸酯和醛类等多种复杂化合物。据认为,人的肺部疾病发生率高和肺癌的发生可能与二次污染有关。

三、生物学因素

在正常条件下,大气、水和土壤中存在有大量微生物,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但当环境中生物种群发生变异,以及环境水源被医院排出的污水和污物污染。同时.由于变质食品腐烂生成的各种细菌等对环境的污染。这些生物学因素,例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也可以通过饮用水、上壤和食物等途径进人人体,引起肠道传染病霍乱、痢疾和病毒性肝炎等严重疾病的流行,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

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的影响

除了高原缺氧的因素之外,还有恶劣天气如风、雨、雪、寒冷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等等;都可以加剧高原不适应并引发不同的高原适应不全症。机体在适应一段时间后可以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如通气量增加,以便使组织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加快心脏速率、加大心脏泵血能力,以使每分钟心脏搏出血量增加,改善缺氧状况;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以增加携氧能力来保证肌体的氧气供应等。但是,一部分人对空气中氧分压低比较敏感,适应能力较差,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和机能代谢变化的高原适应不全症,也称为急性高原反应。

如果是为了缓解高原反应的话建议提前带些抗高原反应物品,如奥默蓝养片或红景天。注意在高原不宜剧烈运动、暴饮暴食,也尽量别抽烟喝酒。这些都可能会导致你自身出现高原反应症状。

高原气候能引起人体哪些变化

案例一: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 ,年降水量 1000~1400 毫米 ,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 ),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 、黄麻等。

河汊纵横交错 ,湖荡星罗棋布 ,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 ,相当于平原面积 10% 。两湖平原上 ,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 。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 、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暨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

案例二:三江平原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2400~2500小时,1月均温-21~-18℃,7月均温21~22℃,无霜期120~140天,10℃以上活动积温2 300~2 500℃。冻结期长达7~8个月,最大冻深1.5~2.1米。年降水量500~650毫米,75~85%集中在6~10月。三江平原广阔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夏秋的冷湿气侯,径流缓慢,洪峰突发的河流,以及季节性冻融的粘重土质,促使地表长期过湿,积水过多,形成大面积沼泽水体和沼泽化植被、土壤,构成了独特的沼泽景观。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湿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叶章、沼柳、苔草和芦苇等。其中以苔草沼泽分布最广,占沼泽总面积的85%左右,其次是芦苇沼泽。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在50年代大规模开垦前,草甸、沼泽茫茫无际,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动物繁多。开垦后建有许多大型国营农场,“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案例三:截至目前,新疆风能发电装机总容量18.6万千瓦,约占全国的23%。在新疆风力发电已成为很多边远农牧区解决生活用电的主要方式之一。

新疆是全国风力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大型并网型风力发电非常适合新疆的地域特色。据新疆风能研究机构介绍,新疆特殊的地形形成了九大风区,总面积约有15万平方公里,可装机储量约在两亿千瓦以上。仅以达坂城风区为例,该风区地处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通风口,一年中10个月以上时间有风,风速稳定,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年风能蕴藏量约250亿千瓦时,可装机容量在400万千瓦以上。

由以上三个案例可看出,气候对生产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影响,不仅造就了温暖潮湿丰富多产的鱼米之乡,而且还促使形成了被誉为“地球之肾”的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同时还为能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清洁的可持续的途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兼备。不仅如此,气候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一个地区的风俗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案例四: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中国南方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同时屋顶也采用两面坡的排水结构。

不同气候影响了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

案例五:“春城”昆明

昆明地处低纬度高原,天气常如二、三月、花开不断四时春,人称“春城”,是云南省的首府,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云南省东部,滇池盆地北部,三面环山,南临滇池,河流纵横,形成了富腴肥沃的坝子。由于海拔高,纬度低,阳光明媚,雨量充沛,气候如春,景色宜人。昆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最冷时月平均气温7.5℃。虽然昆明有“春城”的美称,但但一日之间有四季。尤其是春、冬两季,早晚气温一般比较低,所以旅行者最好能准备几套保暖的衣服,以备不时之需。

案例六: 盛夏,沙特阿拉伯浩瀚的沙漠地带温度高达40摄氏度~50摄氏度,可当地居民穿着宽大的阿拉伯长袍在热浪灼人的沙漠上行走却显得气定神闲,若无其事。

阿拉伯长袍的特点是宽大,能遮住全身,外面的风吹到袍内,能迅速蹿遍上下,起着一种“烟囱效应”,将身体散发出的湿气一扫而去。与此同时,由于人体皮肤都被宽大的长袍遮住,阻挡了日光对体表的直接照射,而灌满长袍的空气又起到了良好的隔热作用,因而使人感到凉爽、舒适。沙特阿拉伯的服装设计研究专家认为,阿拉伯长袍的设计对创造长袍内舒适的微小气候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

所谓长袍内的微小气候,是指人体皮肤与最内层服装内空气湿度与温度的状态。无论冬季还是夏季,阿拉伯人穿着最感舒适的状态是皮肤表面的平均温度约在33摄氏度,长袍内层衣服与皮肤间的空气温度为31摄氏度~33摄氏度,相对湿度为40%~60%,如果长袍内微小气候不理想(不论是温度或相对湿度),都会使人体中枢神经的体温调节中枢处于紧张状态,以致引起身体其他系统功能的某些紊乱,出现烦躁、困乏、心悸、头晕等症状。

处于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沙特阿拉伯人为了创造服装内舒适的小气候,制作长袍的布料会选择那些吸湿性和散发性都较好的织物,如麻织物、丝绸、棉织物等。长袍的色彩大多选用清淡颜色,一般以白色、淡蓝、浅绿色为主,以尽量减少吸收热量。在款式设计上,都从有利于内外空气对流的角度来考虑,长袍的领和袖开口部分都相对大一些,并以穿着宽松、内外换气良好为前提。穿着这样宽松的长袍,在活动时能起到鼓风的作用,加速了空气对流,休憩时则起到“烟囱”的作用,促进长袍内的换气。

沙特阿拉伯人选择长袍作为主要服饰,就是为了适应终年少雨燥热的热带沙漠环境。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生命的影响有哪些?

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有其特有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如气压低、氧分压低、寒冷与大风、湿度低、太阳辐射强(紫外线与电离辐射)等,对人体主要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有:中枢神经的缺氧、呼吸系统的缺氧、循环系统的缺氧、血液系统的缺氧等多方面的表现,并可从物理性改变乃至发生高原病。?[3]?

高原气候变化无穷

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古代西藏医学和有关文献资料中,人们对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就有了较为客观、正确的认识。研究还认为,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虽有不利的一面,但藏族人民世代生活在高原气候环境中,长期的高原生活,世居藏族适应和顺应了高原气候环境,使他们健康地生活在西藏高原。随着藏族人民生活的改善,人们的预期平均寿命也不断提高,所以,只要人们对高原气候环境有一正确认识,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养生健身方法,就能更好地适应高原气候环境。

一、藏医学对气候环境与人体健康影响的认识

地域不同,气候环境不同,对人的健康和寿命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①西藏的古人很早就对这一现象有了认识,藏医最早的文献《月王药诊》中就有气候环境对人体影响的描述,认为在过冷的地方容易患“隆”病。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也认为“严寒凌烈为朗域,炎热干燥赤巴域,润腴潮湿培根域”。这就是说,地理气候不同,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易导致的病症也会不同。在龙树著的《佛说养生经》中,对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长寿论述认为:“自然界的土、水、气等元素,也都甘淳美味,其所形成的食物,涵养人体。”“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小宇宙,宇宙间的一切,都会在人体上反映出来。因此,宇宙天地间的任何变化也都会影响人体,而人体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都会影响和作用于其周围的环境。”

②还认为,凡多风的处所,则富于隆的因素,热地则富于赤巴;而温地多培根。为了身体健康和人体内食物精微、血液、脂肪、骨骼、骨髓和精七要素,以及粪、尿、汗三种秽物的平衡,就要注意饮食、环境、居住环境及生活制度等。比如,在选择居住环境上,就必须考虑是否合适于自己的体质。凡隆体质的人,就不宜居住于多风的地区,免于加重隆的因素而患病,凡赤巴型的人则忌住热带的地方;同样的道理,培根型体质的人,不宜居住在潮湿之地。而有混合型体质的人当然更要注意选择居所的各种条件了。另外,对一般居住条件则要求不潮湿,居处应通风,最好用地毯防湿。

③《佛说养生经》中还认为,由于高原气候特殊,特别要注重因时间、季节之差异而调整饮食,以讲求养生之道。例如,春季由于培根占优势,处在支配地位,因而应多吃麦食、青稞、炙肉、蜂蜜,即性轻、油少、味涩的食物,饮料以蜂蜜、酒、葡萄酒、姜水、红糖水为宜。此季忌食过多酥油油脂。在盛夏季节,宜食大米、酥油及肉,少食麦芽糖,可少饮酒、酪酱、井水、凉奶加糖等,忌食咸味、酸食,更不宜吃胡椒等。

④从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来说,藏医学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现象的认识,贯串了“人与天地相应”的大系统思想,即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规律与人类的关系中去考察和认识健康现象,从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反应方式上去认识人体健康与否,从而就把人体、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者在健身理论的认识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二、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利弊

西藏高原气候的特点是气压、气温低,空气稀薄,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必然产生影响。在古代,人们就对高原气候对人体影响有了认识,祖国医学《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西北之气,散而寒之”等语。说明西北高寒,对人体的影响。

⑤藏医最早的医学文献《月王药诊》中也有对高原气候对人体影响的论述,强调认为在过于寒冷的地方容易患“龙”病(由于气候所致的病)。

⑥《卫藏通志》中对西藏高原低氧气候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有了更详细的说明:当时把受到高原低氧的影响的病症等称之为“瘴、瘴气、瘴历、烟瘴、葛仓(即头痛之意)”。清乾隆56年派大臣福康安进藏时,向当地居民询问过唐古拉山的情况,答曰:“该处山高,阴寒凝结,即成瘴历,雪后瘴气更甚”。认为高原低氧、气候寒冷会加重高山反应。1792年廓尔喀兵犯后藏,被福康安派兵击退,后廓尔喀的降文中记述“去年抢扎什伦布寺,……回来时雪山上染瘴气者二、三千人”,这就把高原低氧气候加上疲劳造成对人体的影响直到亡说得很清楚了。

⑦日人安辉著的《西藏通览》一书中记载有“隆吐海拔3876米,空气稀薄,人马有登者,数步一休”,生动记述了高海拔地区对人马的影响程度。

近现代随着高山探险的广泛开展,人们对高原气候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专家、学者认为,高原低氧气候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体健康,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病情。尤其属于世界第三级的青藏高原气候独特,变化无常,这种高原性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西藏高原许多疾病的发生确实与高原低氧气候有直接联系,如天气突变,空气稀薄,寒冷可以引起关节痛加剧,久致关节僵直、变形、活动受限。寒冷的气候,由于日光少,人容易情绪低落,注意力难易集中,食欲和睡眠均出现一些障碍。突然出现的严寒会使人体发生一系列心理、病理变化。寒冷刺激一方面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末稍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另一方面会引起血中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凝血时间缩短,为血管栓塞创造了条件,寒冷还可激发冠状动脉痉挛。据医学实验,如吸入-23°C的冷空气,心电图便出现类似心绞痛改变。在雨雪增多,湿度增大,气候下降的条件下,常使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压的患者感到胸闷、头胀、两眼发肿及全身不适。就1995年度、1996年度,甘南地区发生雪灾,造成人畜共亡的现象,更进一步说明,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人不舒服和天气有关吗?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与四季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人也不能脱离天地气息而存在。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骨筋等组织的机能活劝-无不受四季二十四节气变化影响。

(《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些都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这与现代科学认为的“生命产生的条件,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类需要摄取饮食,呼吸空气,与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从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

1.四季二十四节气和人体的关系四季二十四节气和人体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精神活动我国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里有一篇专门讨论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精神活动的影响,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对于此篇,《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著名医学家吴鹤皋也说:“言顺于四时之气,调摄精神,亦上医治未病也”,所以篇名叫“四气调神”。这里的“四气”,即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神”,指人们的精神意志。四时气候变化,是外在环境的一个主要方面,精神活动,则是人体内在脏气活动的主宰,内在脏气与外在环境间取得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2)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气血活动我国中医学认为,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如《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里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意思是说,在天热时则气血畅通易行,天寒时则气血凝滞沉涩。

《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里还说:四时的脉象,春脉浮而滑利,好像鱼儿游在水波之中;夏脉则在皮肤之上,脉象盛满如同万物茂盛繁荣;秋脉则在皮肤之下,好像蛰虫将要伏藏的样子;冬脉则沉伏在骨,犹如蛰虫藏伏得很固密,又如冬季人们避寒深居室内。

以上充分说明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经脉的影响是显著的。若气候的变化超出了人体适应的范围,则会使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如《黄帝内经》里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这里的泣而不行,就是寒邪侵袭于脉外,使血脉流行不畅;若寒邪侵入脉中,则血病影响及气,脉气不能畅通,就要突然发生疼痛。

(3)四季二十四节气与人体的五脏活动密切相关在《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里曾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的问题,即五脏和自然界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在《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则具体地说:“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此外在《黄帝内经》里还有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的明文记载。

事实上,四时气候对五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就拿夏季来说,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尤其是窒外活动特别多,而且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再加上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特别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这样,就使得体内的能量消耗很多,血液循环加快,汗出亦多。因此,在夏季,心脏的负担特别重,如果不注意加强对心脏功能的保健,很容易使其受到损害。由此可见,中医提出“心主夏”的观点是正确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古代,对一年季节的划分,一向有四季和五季两种方法,因人体有五脏,故常用五脏与五季相配台来说明人体五脏的季节变化。

(4)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水液代谢关于这一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过论述,如《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篇里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意思是说,在春夏之季,气血容易趋向于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以维持和调节人与自然的统一。

2.不顺应“四时之法”对人体的危害所谓“四时之法”,是说人类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春、夏、秋、冬,四时自然气候的变化,与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对立的两方,人体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否则,人体生理节律就会受到干扰,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降低。即使不会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会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明确指出:

“寒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这清楚地说明了人们在养牛中要顺应四时阴阳这个根本。

它围绕着“从阴阳则生,逆之则”的基本观点,讨论了养生的原则,提出了平调阴阳、以合四时的理论,即主动调节内脏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如果不顺应四时阴阳,人又会怎样呢?《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若在春天不好好养生,违背了舂生之气,体内的少阳之气不能生发,就要发生肝气内郁的病变;若在夏天不注意保养,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阳之气不能生长,就要发生心气虚的病变;到了秋天,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阴之气不能收敛,就要发生肺热胀满喘息的病变;到了冬天,不好好养生,违逆了冬藏之气,少阴之气不能闭藏,就要发生肾气不能蓄藏的病变。

这段话告诫人们,若破坏了五脏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正常规律,不可避免地要导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失调而发生病变,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中医养生学把适应四时阴阳看作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所谓“适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

3.春季六节气与人的生命健康(1)春季所引起的人体的生理变化春天是给万物带来生机的季节。当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之时,“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其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气血活动加强,新陈代谢开始旺盛中医学认为,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是显著的,如在天热时气血畅通易行,天寒时则气血凝滞沉涩。而春天之气候介于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之间,气候温和,故气血活动亦介于二季之间的状态,即春天的气血活动逐渐增加。这种情况可从脉象上反映出来,正如《索问·脉要精微论》说:“春曰浮,如鱼之游在波”,意思是说春天人体的脉搏浮而滑利,好像鱼儿游在水波之中。阳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即代表着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阳气的生发意味着人类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

②肝主春,肝气开始亢蛊《素问·金匮真言论》曾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的问题,即人体五脏和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具体到春天,即是“肝者……为阳中之少阳,于春气”。此外,在《黄帝内经》里还有“肝主舂”的记载,所谓“肝主春”,即是说人体肝脏与春季相应,肝的功能在春季比较旺盛,具体表现为盱主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逐渐加强。由于气候温和,人们的户外活动逐步多起来,因此,肝所藏之血流向四肢。春天随着气候的转暖和户外活动的增多,人们的精神活动亦开始活跃起来。这些生理上的变化,都给春天的饮食提出了新的要求。

(2)春季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影响然而,春季六节气里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东西,如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也会乘机而动、乘虚而人,各种病虫害猖獗,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祸害,在我国南方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中医学认为,春天的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而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当风邪侵袭人体后,一般可产生下述病理变化:

一是伤人上部,如伤风感冒中常见的头项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等症状,又如风水一症起初也以眼睑水肿为多见。

二是病变范围广,由于风邪善行数变,变化无定,往往上下窜扰,故病变范围较广,住表可稽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间,或游定于经脉之中;逆于上,可直达额顶;犯于下,可侵及腰膝胫腓等。

三是“风胜则动”,其证以动为特点,故凡见肢体运动异常,如抽搐、痉挛、颤抖、蠕动,甚至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症往往责之于风,而列为风病。

四是兼杂为病,即指风邪常与其他邪气相兼合并侵体。如在长夏之季,风邪常与湿邪一起侵袭脾土,往往町见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脾胃受损的症状;若与热合则方风热,与寒合则为风寒,或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侵袭人体,即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痹静等。此外,风还可与体内之病理产物如痰相结合而成风痰,风痰上犯又可引起种种病症。

医疗气象学证实:在大风呼啸时,空气中的冲撞摩擦噪音会使人心里感到烦躁不适,特别是在音频过低,甚至达到“次声波”的标准时。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次声波是的声波,它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爪头痛、恶心、烦躁,甚至致人于地。同时,猛烈的大风常使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严重减少,导致那些对天气变化敏感的人体内的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中开始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感到神经紧张、压抑和疲劳,并会引起一些人的甲状腺负担过重。

此外,大风使地表蒸发强烈,驱走大量水气,空气湿度减小,这会使人口干唇裂,鼻腔粘膜变得干燥,防病功能亦随之下降,使许多病菌乘虚而入,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生,如支气管炎、流感、肺结核等。这些疾病的广泛流行,也往往是“风助病威”的结果。故《黄帝内经》里又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3)春季六节气分别对生命健康的影响①立春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季节。立春后,气候向暖,阳气始发,气温渐渐上升。立春之后,人体变化也由此开始。肝木应于春时,从立春之日起,人体少阳开始升发,肝阳、肝火、肝风也随着春季阳气的升发而上升。所以,立春后应注意肝脏的生理特征,疏泄肝气,保持情绪的稳定,使肝气条畅而不影响其他脏腑。

②雨水雨水时节,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更会随着春季的阳气升发而上升,所以更应特别注意肝气的疏泄条达。自然界一派生机,特别是南方地区,万物欣欣向荣。养生者亦须振裔精神,勃发朝气,志蓄于心,身有所务。

⑤惊蛰惊蛰时节,人体中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天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老年人更要注意身体的保养,元代丘处机在《摄身消息论》中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风冷易伤腠理,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一重,不可暴去。”这也即是俗话所谓的“春焐”。

④春分春分对人体而言,重要意义仅次于夏至、冬至,对健康也有较大的影响。

春天高血压病多发,也容易产生眩晕、失眠等症。而且也是精神病的好发时间,所以凋摄情志颇为重要。

人们应顺应春季生机盎然的特点,多做户外活动,调摄情志。如野外放风筝、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空气、嬉戏玩乐,将一切烦恼置之度外,迎天顺气、随风送忧。

⑤清明清明时节,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而乍暖乍寒的多变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春季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脑等疾患的多发季节。清明以后,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如关节炎、精神病、哮喘等,有慢的人在这段时间内要忌食易发病食物,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避免旧病复发。

⑥谷雨谷雨时节气温升高和雨量增多,人体在这段时间内更为困乏,所以要注意锻炼身体。

4.夏季六节气与人的生命健康在夏季,人类为了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一种能悉知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并能自动调节其生理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1)夏季所引起的人体的生理变化在夏季人的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气血运行旺盛夏季主阳,是阳升之极,阳气盛、气温高,充于外表,人体阳气运行畅达于外,气血趋向于体表。此外,即使在一天之中,昼夜晨昏气温的变化也对人体气血盛衰产生相应的影响,人体的阳气“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可见,人体阳气的盛衰是随着昼夜阴阳盛衰消长的变化而呈节律性变化的,这就为饮食养生的每日三餐的选择与调配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从人体脉象上也可以进一步反映出气血活动的变化。《素问·脉要精微沦》说:“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夏应中矩……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意思是指四时气候的变化,人的脉象也相应上下变动,所以夏天的脉象应合于矩之象洪大方正。夏至节后的四十五天,自然界的阴气渐渐上升,夏天的盛阳开始渐渐下降,这就是夏季阴阳升降、脉象变化的特征。

②人体津液外泄夏季炎热,易使人体腠理开泄、津液外泄,出汗量(汗液是指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汗孔排出之液体)要远远大于其他季节。正常情况下,人体汗液的排泄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合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由于汗液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同出一源(中医有“血汗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主,故又有“汗为心之液”之称。夏又与心气相通,夏季多汗则易使心气涣散而不收,故夏季保存或及时补充津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夏季进行饮食养生要充分考虑这一生理的变化,以及时达到补充人体津液外泄过多而造成的津液亏乏、阴精耗伤的目的。

⑤人体心脏与夏相应人体五脏功能都随四时、阴阳五行的变化而变化。《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具体说到:“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所谓“心通于夏气”,是说人体心脏与夏相应,心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较旺盛,具体表现在心主血脉,气血旺盛,运行畅达;汗液排泄增加;阳气充,浮于外,功能活动亦加强,精力充沛。因此,为了更好地在夏季应用饮食养生,必须把握时令与脏腑的关系,在夏季3个月里做到有目的的补充心脏所消耗的能量,以保护心气。

(2)夏天6节气分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①立夏立夏是夏季开始的第一个节气,立夏时节应早睡早起,多沐浴阳光,注意情志的调养,保持肝气的疏泄,否则,就会伤及心气,以致秋冬季节易生疾病。

立夏是春夏之交,是儿童发育最快的时候,所以,日常生活饮食要注意儿童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及时补充钙质、维生素及食物营养,更要注意儿童和青少年的衣着和体育锻炼。

舂夏之交,在饮食上应注意忌食性热升发之物,以免耗气伤津;同时也不宜过早食用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日常食物也容易变质,夏季应避免食入不洁食物,以防发生肠道病变。

②小满小满时节,万物繁茂,生长最旺盛,人体生理活动也处于最旺盛的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为四季最多,所以,应及时适当补充,才能使身体不受损伤。时至夏日,治病用药时要偏于清凉,如菊花、芦根、沙参、元参、百合、绿豆、扁豆、山药、冬瓜之类,配伍煎水代茶、煮粥均可,切忌过于温热,损伤阴津;也不宜过于寒凉滋腻,反使暑热内伏,不能透发。时至小满,“春困夏乏”,使人精神不易集中,应经常到户外活动,吸纳大自然清阳之气,以满足人体各种活动的需要。

芒种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期。黄梅雨季,一般约为一个月左右时间,一般在芒种后数日“入梅”(“进梅”)。黄梅时节,多雨潮湿,由于湿气能伤脾胃,故此时要注意保护脾胃,少食油腻,以免外湿影响消化功能。

其时,阳气旺盛,天气炎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生疾病,如急性肠胃炎、中暑、日光性皮炎、日光性眼炎等,都是夏季的多发疾病,痢疾、乙脑、伤寒等都是夏季易发的传染病,应注意预防。

③夏至夏至以后,太阳逐渐南移,白昼自此逐渐缩短。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多,故在短期内气温继续升高。

自夏至日至立秋后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之阶段,也是人体调补和治疗宿疾的最佳时期之一。夏至日,是一年中阴阳气交的关键。冬季易发的慢性疾病,利用夏季病情平稳时期进行调补,对治愈或减轻慢的复发有较好的作用。故祖国医学对冬病夏治非常重视。古书云:“春夏养阳”,即是说在夏天调补时要偏于温补人体的阳气,顺应舂夏阳气旺盛的变化,这对于易感受阴寒之气及阳虚病人尤为重要。

④小暑小暑时节,万物繁荣秀丽,天地气交,人们可晚睡早起,情志愉快不怒,适当活动,使体内阳气向外宣泄,才能与“夏长”之气相适应,符合夏季养“长”之机。这段时问应适当参加户外的活动。较为合适的娱乐活动如听音乐,可使人忘却夏季炎热的烦恼,音乐悠扬舒缓的旋律、节奏、音调,对人体都是一种良性刺激,能改善大脑及各系统功能,协调各系统器官的正常活动,促进血液流通,增加消化液的分泌,还能提高人的修养,“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另外,**亦有同样的作用,但要避免过于疲劳。看完电视后,用肥皂洗脸,可以洗去电视荧屏静电荷带来的污染。但是,老人、儿童、体弱者,应适当减少户外活动,避免中暑。

⑤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由于天气炎热,食欲减退,食物选择要以清淡芳香为主,清淡易消化,芳香刺激食欲。同时,进食要定时定量,可提高胃液分泌量,增加食欲。要多饮开水,饮用时加少量食盐。适当吃些瓜果冷饮,可起到降温防暑的作用,特别是新鲜果汁,如橙汁、苹果汁、柠檬汁、番茄汁、西瓜汁、菠萝汁等。但要注意冷饮不能吃得过多,否则,冷饮刺激肠胃道内壁,减少消化酶的分泌,会发生肠胃疾病,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状。例如西瓜,虽是一种消暑利尿的佳品,若吃多了也会肚腹膨胀,不利消化,再则小便增多,也会使人感觉疲劳,尤其是小儿、老人和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胃炎、内脏下垂等气虚病人,更不宜多食。这段时间气温很高,生活中应注意不要食用变质或不洁食物,切勿生食海鲜,不吃醉、糟及炝类食物,以防消化道疾病的出现。

5.秋季六节气与人的生命健康秋季的主气是“燥”,在人体内,肺属燥金,其气应秋。秋高气爽,空气清新,有利于肺主气、司呼吸之功能;但到秋分以后燥气过盛,与风相合形成风燥之邪,必首先侵袭肺所主的皮毛和鼻窍,若肺的宣发正常,就能很快作出应答,将卫气宣发输布至皮肤、鼻窍,使皮肤、毛发滋滋润,腠理致密,鼻窍通利,则无论何种燥邪均不能进入体内,使人们可以顺利地度过秋季。假如秋燥之气太盛,超过了人体的防御能力,或虽燥邪不盛,而肺本身的主气、宣发功能薄弱,无力适应秋季的气候变化,无力抵御外邪,则肺所主的皮毛、鼻窍和肺自身就首当其冲,会受到燥邪的危害而产生一系列的病变。

燥邪为病,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是自然界燥邪从鼻窍、皮毛而入,常从肺卫开始,但有温燥、凉燥之别;内燥多由汗下太过,或精血内夺,或年老液亏,以致机体阴津枯涸所致。

燥邪为病的主要病理特点是:

一是燥易伤肺,因肺喜清肃濡润,主呼吸而与大气相通,外合毛皮,故外界燥邪极易伤肺和肺所主之地。

二是燥胜则干,在自然界可出现田地龟裂、禾苗枯槁、树叶焦黄;在人体,燥邪耗伤津液,也会出现一派干涸之象,如鼻干、喉干、咽干、口干、舌干、皮肤干燥皱裂,大便干燥、艰涩等等。故无论外燥、内燥,一旦发病,均可出现上述津枯液干之象。当然,内燥不限于肺,其他脏器的阴亏液竭,亦可形成内燥之证。

在初秋七月,暑气余威尚盛,又兼雨水甚多,所以中医学将农历七月称为长夏。长夏主湿,脾主长夏,所以早秋七月以脾胃病居多。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湿为阴邪,易阴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水肿或腹泻;何况长夏七月,天气尚热,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冰冻饮料,更助湿邪,损伤脾阳,所以秋七月易见腹满、腹泻之症。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而生痰。早秋脾伤于湿,可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复发种下痫根,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湿性重着,外湿之邪,侵犯经络筋骨,使经筋阻痹,可出现“湿痹”、“着痹”。

由上述可见,由于秋季气候变化复杂,不但多见其主气“燥”所引起的各种病症,还可见长夏湿邪为患所致的多种疾病,并为冬季常见的慢种下了病根,所以,秋季饮食养生就须针对天地变化特征、人体生理病理特点而选择相应的饮食。

(3)秋季六节气分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①立秋立秋正值末伏前后,气温虽然开始下降,但还有“秋老虎”的威势,江南地区的气温仍可高达35℃以上,夏日的余威仍然仔在。立秋后,虽然气温仍高,但早晚气温比夏天要低一点。人们锻炼要注意,应避免在车辆过多的道路上晨练;晨练不宜过早,应在太阳升起之后;出汗后应用干毛巾擦干,或及时洗澡换衣服,以防感冒。

立秋后阳气转衰,阴气日上,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故养生原则应转向敛神、降气、润燥、抑肺扶肝,这样才能保持五脏无偏。善养生者,须早睡早起,以旺生气;收敛神气,以避杀气。饮食增酸减辛,以助肝气。

②处暑处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雨量减少,空气中的湿度也相对减少,使人有秋高气爽之感。但此时燥气也开始生成,人们会感到皮肤、口鼻相对干燥,故应注意秋燥的预防,多吃甘寒汁多的食物,如各种水果、麦冬、芦根等。

处暑时节,人们应早睡早起,以使情绪安定宁静,预防自然界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神气,使情志与“秋收”相应,符合秋季养“收”之机。人体也是处于收获的时期,机体已由活跃、外向、支付阶段,转变过渡到沉静、内向、积蓄的阶段。又由于夏季人体消耗多而吸收少.故在天气稍凉之肘,应注意机体的补充,故秋天又是进补的重要季节。秋天阳气由升浮趋于沉降,生理功能趋于平静,阳气逐渐衰退,要注意起居调节,防止受寒寒。虽有时气温还偏炎热(如秋老虎天气),电不宜再多食冰糕之类冷饮食品,以保护脾胃消化功能。

③白露白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凉,天气偏于干燥。秋气应肺,燥气可耗伤脯阴,故会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这些都是秋季养生进补时应考虑的因素,“燥者濡之”、“上燥清气,中燥增液,下燥养血”,是秋天进补的重要原则。选择药物应偏于柔润温养,但又应温而不热,凉而不寒,总以不伤阴不耗阴为要。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桑叶、胡麻仁、甘草、杏仁、石膏、阿胶、枇杷时)是重要的秋令进补方之一,对于秋燥伤津,要多吃些蔬菜、水果,如生梨、荸荠、甘蔗之类,以润肺生津,尤以柚子为最佳果品。

白露还是风湿病、高血压病容易复发的时节,所以要注意保暖,夜晚可盖薄被,不要再赤膊贪凉,正如俗活所说:“白露身不露”,以免引发旧疾,或感染新恙。晨起外出,宜暖其服,勿空其腹,但食勿过饱,免生壅塞,不利气机运转。

④秋分秋分时节,秋风送爽,是人们感觉最舒适的一个时节,故在此时应多去户外活动。动静结合,调心肺,动身形,畅达神态,流通气血,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高雅艺术的无穷魅力,会唤起无限的生活情趣。

⑤寒露寒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转寒,小儿、老人尤要随时留意,免受风寒。但又要注意适当“秋冻”,即中国传统保养法之“薄衣法”。“薄衣法”就是在气候开始转凉时,慢慢增加衣服来逐渐锻炼机体抗寒能力的一种方法。使人体的毛孔处于关闭状态,抗寒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这对体弱者预防感冒极为有益。当然,“薄衣法”并非要求人去挨冻,其原则是以穿衣不出汗为度,随气温的高低和运动的强度,及时更换衣服,避免

秋季气候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人不舒服和天气有关,天气可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健康,具体如下:

1、冬季使人情绪低落

季节性情绪失调症(SAD)让许多患者在寒冷、阴暗的冬季感到很难熬,即使是正常人,冬季也会经历情绪和身体健康水平的降低。不过,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大卫·科尔同时强调,研究显示,人们所认为的冬季抑郁并没有想象的那样严重。

2、极端气候影响心理健康

极端气候(飓风、龙卷风、洪水、海啸等)高发地的人们经受了更大的生理及心理压力,他们不仅要面临这些灾难事件,还要面临漫长的灾后恢复。全球变暖也使人们更易焦虑,甚至自杀。在灾难面前,许多人可以携手克服,但还有很多人会罹患后遗症。

3、灾难会激发同情心

在艰难的环境下,人们更易团结起来,同时散发出更强烈的同情心。如在2008年的中国汶川地震中,团结精神和大爱善举让人震撼。即使灾难有时会激发人类的自私心和适者生存式的竞争,但事实证明,在危机面前,人们通常能无私合作。

4、坏天气会使坏心情更糟糕

心情好的人不会受到坏天气太大影响,但心情差的人遇到寒冷阴郁的天气,可能会变得更郁闷。2008年,在一项关于1200人的情绪实验中,研究者发现:

气温、光照、风力、冰雪等天气因素不会对积极情绪造成影响,但确实会使得消极情绪更糟糕。气温上升能改善消极情绪,而风力增大、光照减少则会最大程度导致情绪更糟。

5、暴力犯罪率随气温升高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分析了60个关于暴力犯罪的研究后发现,暴力与温度之间存在关联。气温升高,群体冲突和个人暴力(、家暴等)都会上升。在芝加哥,暴力犯罪随春末气温上升而暴增。到冬季,枪击事件会比夏季减少50%以上。

6、自杀率与季节因素有关

在19世纪初,人们就发现自杀事件高发期在春末和夏初。不少研究都支持季节性自杀高峰期的存在,并指出阳光和高温可能与自杀心理和高自杀率相关。

7、温暖气候下亡率较低

斯坦福大学研究者收集了89个国家的亡率数据显示,温暖的天气环境下,亡率更低。德国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天气寒冷的时候亡率变高。但同时有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导致了更高的疾病和亡率。

8、温和的天气使人更快乐

在气温超过平均值的暖冬和低于平均值的凉爽夏天,人们的幸福感更高。这些好天气,让人们更乐意进行户外活动,舒缓压力,使人更健康。

人民网-冬季使人情绪低落!公布天气也会影响健康

请问气候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1 对皮肤的影响

皮肤位于人的体表,与外界空气气候直接接触,秋天气候干燥对人体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皮肤,特别是直接暴露于空气的皮肤,气候的干燥会使这些部位通过毛孔对外呼吸时,水分散失,从而干燥,有的会引起骚氧,甚至开裂。

建议:做好皮肤的补水保湿工作,洗澡后涂抹身体乳,洗脸后进行脸部保养等。

2 对口鼻粘膜的影响

除了对皮肤的影响,干燥的气候还会对嘴唇,以及鼻粘膜产生印象,嘴唇暴露在外,比较柔嫩,当秋燥袭来时嘴唇易开裂。而且空气干燥,鼻子是肺的门户,由于肺部不停的呼气吸气,在呼出时带走了鼻粘膜的水分,鼻粘膜轻微干燥,人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严重缺水干燥时,会出现鼻子发干,发痒等情况,比较严重时会引起鼻粘膜的小血管破裂,导致出血。

建议:多喝水,给嘴唇涂抹润唇膏,一般秋天每天摄入2000毫升水为最佳。

3 对血脉的影响

人的血管是具有弹性的,同时也是可以调节的,血管的收缩舒张与多种因素有关,夏天温度高,血管扩张,温度低,血管收缩,秋天是由夏季往冬季过度的一个阶段,所的血脉逐渐收缩,以抵御冬季的严寒,血管渐渐收缩时,血流量也会相对减少,这样皮肤得到血液的濡养会减弱。

建议:初秋可以适当“秋冻”,当天气逐渐寒冷,进入深秋后,注意添加衣物,做好保暖工作。

4 对肺的影响

秋天气候干燥,人的内脏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其中对肺部的影响最直接,《黄帝内经》中记载“秋气通于肺”,“西方白色,入通于肺”,西方白色,可以至秋天的天气,秋天主收,肺主肃降,肃降也有下降以及从外往里收的意思,所以,秋天天气与肺的关系十分密切;古代医学家发现,每到秋季,气候干燥之时,有的人就会出现口干咽干,唇裂鼻出血,咳嗽等一系列阴液损耗的症状,一般都是属于肺的变化,因此,秋气通于肺。

建议:秋季可以对食用一些甘润补肺,润燥的食物,蜂蜜,苹果,梨子,葡萄,百合,海参,柿子等都是补阴润燥的食品。

一般人的身体状态和天气变化有关吗?为什麽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气候,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受到气候的影响。我们的健康也不例外。实际上,气候对我们的健康影响是十分大的。

我们都知道,我们在换季时一般人多会感冒,发烧之类的。这就是气候带给我们最普遍的影响。除了换季会感冒,我们很多病都和气候有关。举个例子,老人长患有的风湿病就是一个最大的影响。只要天气是阴天或者是湿气过重,下雨天之类的就会很难受。还有就是如果是热天,太热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中暑。这是不良气候对我们身体的一种损害。对我们的健康也是一种最直接的影响。

气候还会间接影响我们的健康。这主要表现在对我们心理的影响,就比如说如果让一个人一直处在一个阴天,每天都是不见天日。久而久之这个人的心性就很有可能会改变,变得抑郁,暴躁等等。而如果让一个人处于一个好的气候中,整个人就有可能很平和。就我来说,我就特别不喜欢下雨天。一到下雨天我的心里面就感觉不安,难受。如果让我处在下了一个月的毛毛细雨的环境中,我肯定是受不了的。这就是气候对我们的心理健康的间接影响。气候控制我们的情趣。

最后就是一些微弱的影响,比如说当我们的气候气压变低时,可能对一些对气压比较敏感的人他们就会感觉不舒服。或者是一些呼吸道疾病的人就会产生呼吸困难这类的症状,但总的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

气候在改变,但我们在适应,这就是我们可以存在地球的原因。但气候对我们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一、人体对天气变化的反应 dqFp"Xe"%

虽然人们有时会从事宇航或远离地表的高空飞行,但更多的时间是生活在靠近地表的大气对流层中,经受着严寒、酷暑、风吹、日晒、雨淋、干燥、潮湿等天气变化的影响,人体便会对这些影响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0c,!<\B

/^X)>1)j

是否能找到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来验证天气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过程的影响呢?科学家们近来发现了一个最简易的方法:即对人们每天所排的尿进行化学分析测定。这种方法的原理很简单,因为随着天气气候的变化,人们所排尿中的许多生理指标的数值,在12~24小时之内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例如,遇寒潮冷空气入侵,气温急剧下降时,人体排尿量显著增多,尿中氯化物和尿素氨基己糖(或称己糖氢)的含量减少,pH升高;当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则会产生相反的变化。 HJlxpX$_

6k{gI.SG <br>在同样天气变化的影响下,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同也会使人体产生的反应不尽相同。如果是身体健壮的中青年人,由于体内热量调节功能较强,对天气冷暖变化反应敏感,所以尿液中生理指标的数值在12小时内就会发生变化;而身体虚弱的中青年人,特别是老年人,体内热量调节功能相对要弱一些,对冷暖变化的反应也是显得比较迟钝,所以这种尿生理上的变化往往要在24小时以后才能表现出来。 nXjSf <br> .VohW=D3 <br>人们对天气影响的敏感反应部位主要有三个:皮肤、眼睛和呼吸道。 TS=U%)Ik <br> \i<7Lk <br>1、皮肤 vw-y:,5`t8 <br> 6(ER$ <br>皮肤是覆在人体表面、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部位,它会经常受到热辐射、紫外辐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常识:当皮肤接受到外来的冷或热刺激时,机体就会立刻产生相应的感觉,过强的刺激甚至会使人感到疼痛。这是由于皮肤中有许许多多肉眼看不到的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可以通过神经纤维把外界接受的刺激变成一种信号传递给大脑,使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了感觉。一般来说,“冷感受器”位于皮肤浅层,“热感受器”位于皮肤深层。热感受器往往与痛感受器相联合,所以过热刺激会使人感到疼痛。人们在寒冷时常常会以烘手取暖,因为手掌对热的感觉不十分灵敏,人体中最易感热的部位是颊和额的皮肤。 aO bp" <br> OAgZeK$ <br>(1)热辐射 *V[I&dKq <br> DV)NY! <br>人体皮肤内的冷感受器和热感受器,实质上就是感受冷暖变化影响的感觉神经末梢,在皮肤中呈点状分布。据测定:每平方厘米皮肤中约有10个冷感受器和1个热感受器,能够感受引起皮肤温度0.003℃变化的辐射热。当皮肤感受到天气冷暖变化的影响后,就会促使人体的体液平衡发生一定变化,以适应外界刺激对机体的影响,肝功能和对食物消化吸收等其它生理代谢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例如天气变暖会使人的排尿量减少,尿液中的pH升高;而天气变冷则使人增加肝酶的分泌量,增强肝细胞的呼吸代谢功能。人们在盛夏时,常常会感到胃口不好,食欲下降,食量减少,许多人经过一个酷夏后发现自己的体重也减轻了。这实际也是由于天气的变化,使人的机体产生相应反应的结果;天气炎热时,人体胃液分泌量减少,肠胃消化道肌肉松弛,胃肠蠕动减缓,对食物消化吸收的能力减弱,当然就会有不想吃东西的感觉了。 W[>qiYf^b <br> ;*=7>"o'` <br>此外,热辐射还会影响人体的内激素分泌量,改变血液细胞成分。 +Z]}ceu"

`91Z]zGpU

(2)紫外辐射 vTL/% SJ8

GXRW"4eF5

人体的肤色与晒太阳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大家可能会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经常晒太阳容易使人的肤色变深,身体变得更为强壮。 Q9;VSF)

@3~Wukc

适当的日光浴,可使婴幼儿发育正常,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对预防婴幼儿软骨病和佝偻病有良好的效果。为什么晒太阳会对人体有这么大的作用呢?这是由于,适量的紫外辐射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加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量,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使人的骨骼变得更结实,身体变得更健壮。 "_=t1UE

KUUZN

但是,如果紫外辐射强度过强或照射时间过长,紫外线就会穿透皮肤、损伤体内组织,引起灼伤、晒斑和皮肤癌等病症。 (CAkzgTfc

NSq29#

紫外辐射会使人体产生防护反应。当人体受太阳紫外辐射照射后,皮下组织中会生成许多能够吸收紫外辐射的黑色素,所以那些从事野外工作、经常受太阳照射的人,皮肤就会变得黝黑。 P:5vS:s?

1qp"D_h

2、眼睛 \!%~(FM

,D&-.`'E

人的眼睛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和大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侵害极为敏感。人眼如果经常受到冷、热、风沙和烟雾等天气变化的影响,往往会发生沙眼、结膜炎等眼疾。 Zlygx?1?7

Pu?1?7'NSNT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无时无刻不与大气接触,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当外界天气变化对眼睛产生影响时,人眼会出生怎样的反应呢?原来,在人眼的内部有一套保护系统,当眼睛受到上述不良因素的影响时,泪管就会张开,向眼球分泌适量泪液,不但可以湿润、淋浴眼球,而且泪水中含有大量溶菌酶,可以起到杀菌和预防眼病的作用。 (UTA3Db

>gl.ILo

阳光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片漆黑的山洞里或完全不透光的地下室中,会导致视力下降、身体虚弱。这是由于长期黑暗会使人体内糖代谢发生变化,排尿量减少,血糖含量降低,脑垂体和肾上腺功能也会逐渐减弱。相反,如果长时间持续不断经受太阳照射,会通过视觉神经影响脑垂体激素的分泌,对人体生活节律产生影响。 Dr"PS>.

k?1?7,ezB+

此外,太阳辐射中的紫外辐射如果长时间直接照射人眼,则会杀眼角膜上的表皮细胞,导致角膜混浊,看不清东西,严重的甚至可以使人失明,所以,千万不能用眼睛直接去看太阳。 ME.!l6lm\

3{TE6&HIa <br>3、呼吸器官 aY DM)b}

`3z6y&dmx

人必须不停地呼吸,从新鲜空气中获取足够的氧气,才能维持生命。当天气发生剧变时,人的呼吸道和呼吸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Zq:c2/\c}

R~;8v1>K

当北方冷空气入侵,气温剧降时,呼吸道毛细血管就会收缩,以减少机体的热量散失。但毛细血管收缩会降低局部血液循环的速度,使人体的抵抗力减弱,病菌乘虚而入,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引起病毒感染。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伤风感冒后鼻腔粘膜充血肿胀,严重时甚至整个儿鼻腔阻塞,引起呼吸困难。 6H;\Jt

JZJb&q){

当空气干燥时,呼吸道粘液及抗体分泌量都会减少,加之粘膜弹性降低,纤毛减少,血液流动变缓,使呼吸道不但不能有效地排除从空气中吸入的灰尘和细菌,还大大降低了对吸入空气的预热作用。 Kp!Aay

08g2? 5w"

倘若人生活在一个过于干燥的环境中,吸入的空气会使鼻腔表面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o<|^,R

k4` %.;

一些挥发性物质随空气一起被吸入鼻腔,进入机体后,会直接作用于嗅觉神经,进而影响肠胃功能,使心血管舒张和收缩的状况、激素的分泌量以及人的情绪和行为都发生一定的变化。 s=Kz9WLy

474oVdGx

人体的许多生理现象都是通过电变化来完成的,如心肌的搏动、平滑肌的收缩等等。当人体呼吸道吸入一些离子化的空气后,这些离子就会随之进入人体,对人体细胞的电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表现出机体对这吸入离子化空气的反应。例如,负离子通常可以增强气管中纤毛和人体生命的活力,使人精神焕发;而正离子则起到相反的作用,使人表现出粘液分泌减少、咽喉干燥、困倦及头痛等症状。 =6=l.qyYK

/2 qxJvZ

大工业的发展给人带来了许多环境方面的问题,从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以及烟雾等,这些有害物质对大气的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危害人类健康的共同社会问题。 gm1RQ^n,@.

H)Z$j&S{

废气污染会使人体产生许多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了们的日常生活。 J8[aVG

th5UzpB4

当二氧化硫浓度超过6mg/L时,就会使鼻腔和咽喉感到不适;二氧化氮会危害肺脏的健康;过量的二氧化碳不仅会影响体内氧气的输送,还会对血液中的血色素造成损害。 >xXq:4l>}

Z}3;Ych

臭氧属于有毒气体,即使微量的臭氧进入人体,也会刺激呼吸道粘膜,使人感到不适;臭氧还会增加人群中传染病的发病率。 jV<5GWq

L\"eE'A

工业烟雾和无机矿尘经常引起人的矽肺病,有机花粉可以使人皮肤过敏。 0QEcJ]Qb8

~N)(|N

总之,大气污染正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不仅会使人感到头晕目眩,眼、喉不适,而且还会诱发和加剧慢性鼻炎、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以及肺癌等疾病。 7}(YCZny5

|_a^+!P

当你初次进入高原地区时,一定会感到心跳的速度和呼吸频率都比往日有所增加,因为海拔升高、气压降低,会对呼吸系统产生较大影响。 ]puDqu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