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气象学在就业及农业的应用前景

2.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

3.气候特征地理教案

4.农业气象学与气象学的根本区别?

5.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对策有哪些?

农业气候学_农业气象学

错综复杂的农田小气候常通过农田中不同作物群体结构内辐射、温度、湿度、风和二氧化碳等农业气象要素的变化反映其主要特征。在作物生长发育的盛期(如谷类作物的抽穗期),这种特征的反映往往更为典型。这是因为作物群体结构、农田活动层及其边界层到这时才得到充分发展,因而由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物学过程所引起的作物与土壤、空气之间的水汽、二氧化碳等物质交换,以及作物层辐射能、热能的能量转化等物理学过程,最为旺盛和突出。

光和辐射 太阳光进入农田作物层中,受到茎叶层层削弱,有些被吸收,有些被反射,部分透过第1层叶片,进入第 2层之后又被反射和吸收,部分则经过从茎叶空隙直达地面。作物茎叶对太阳光能进行多次反射和吸收。透射的强弱程度与作物本身的生育状况和群体结构有关,后者也反过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在作物生长发育的盛期,不同高度上单位体积内的茎叶表面积数量表现为上层多、下层少;上层茎叶密集,遮挡了大量的直射光透入下层。茎叶对光能的削弱作用,也是上层显著,下层较差。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漫射辐射的铅直分布趋势基本相似,都是从上往下递减,并且都在开始时递减缓慢,通过枝叶密集的作物群体上层时递减迅速,到了下层递减速度又减慢。晴天农田各个高度上太阳辐射的日变化基本一致,均为早晚弱而中午强;但是量值变化白天在各个高度上却存在差异;高度越高光照强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温度 农田作物层中的空气温度,主要决定于作物群体结构内不同茎叶层透入太阳辐射和湍流交换(影响水汽和热量输送)强弱的对比关系。在作物群体密度大的情况下,由于作物群体内辐射被削弱,作物层内白天的空气温度与裸地比较相对较低,夜间则相对较高。如作物密度不大,则在其对湍流的削弱作用大于对辐射的削弱作用情况下,作物层中的温度在夜间就可能相对高些。由于不同作物和不同生育期农田小气候的物理学和生物学基础不一,农田上温度的铅直分布情况有相当的差异。

生长发育初期和后期 在初期,作物茎矮叶小,植株覆盖面积少且分布稀疏,白天和夜间空气温度的铅直分布几乎与裸地一样,即白天呈温度由地面向上递减的日射型分布,夜间呈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相应上升的辐射型分布。到作物成熟的生长发育后期,禾谷类作物茎叶枯黄,阳光透达地面,植株蒸腾减弱,农田空气温度的铅直分布又几乎回复到生长发育初期的状况。水平阔叶作物(如棉花地)的情况有所不同,白天空气温度铅直分布廓线的最高点并不出现在地面,而是在植株顶部的叶面附近,夜间温度廓线的最低点却仍在地面。

生长发育盛期 这一时期,作物封行,枝繁叶茂,形成小气候的因子变化频繁,温度铅直分布情况也较为复杂,白天和夜间温度的分布曲线正好相反。在作物茎叶密集层的上部,亦即邻近外活动面之外,白天获得太阳辐射热量较多,而湍流较弱,蒸腾也较小,温度铅直廓线上的最高值就出现在这一部位。到了夜间,农田冷空气既不能停滞在作物顶部,也不会下沉到作物保护下的地面,而是积聚在作物层中某一高度上。这一高度既是作物层上表面下沉的冷空气汇集之处,又是株间空气受作物本身辐射最显著的地方。其温度是铅直廓线上的最低值,其向上、向下的温度都是递增的。白天农田内温度廓线上的最低值大多出现在茎叶密集层内,这是因为这个部位所得到的热量本来就不如上层多,且大量也消耗在作物蒸腾上,用于提高空气温度的热量相对较少。出现最高值和最低值的部位,一般都有位移现象,即随着植株高度和密度两者的增加相应抬升。

温度在水田上的分布情况和旱地有异。这种差别在贴近水面的气层内,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水田中,白天铅直分布的特点同旱地一样,也有一个温度铅直分布的最高点处在某高度上。在此高度以上,温度铅直分布趋势同旱地基本相似,也呈日射型分布,但在此高度以下,由于水体蒸发耗热和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温度呈辐射型分布,类似裸地夜间温度分布情况。夜间,植株上层空气虽然较冷,而贴近水面的空气温度仍较高,温度铅直分布的形式恰与白天相反,即下部呈日射型,上部略呈辐射型。

湿度 农田中的空气湿度状况主要取决于农田蒸散(即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之和)和大气湿度两个因素。农田作物层内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水汽,往往因为株间湍流交换的减弱而不易散逸,故与裸地比较农田中的空气湿度一般相对较高。

绝对湿度 绝对湿度铅直分布情况同温度近似。在植物蒸腾面不大、土壤或水面蒸发为农田蒸散主要组成部分的情况下,农田中绝对湿度的铅直分布,均呈白天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夜间则随高度而递增的趋势。在作物生长发育的盛期,作物茎叶密集,植物蒸腾在农田蒸散中占主导地位,绝对湿度的铅直分布就有变化。邻近外活动面的部位,在白天是主要蒸腾面,因而中午时分绝对湿度高;到了夜间,这一部位常有大量的露和霜出现,绝对湿度就低。

相对湿度 农田中相对湿度的铅直分布比较复杂,它取决于绝对湿度和温度。一般在作物生长发育初期,不论白天和夜间,相对湿度都是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到生长发育盛期,白天在茎叶密集的外活动面附近,相对湿度最高,地面附近次之;夜间外活动面和内活动面的气温都较低,作物层中各高度上的相对湿度都很接近。生长发育后期白天的情况和盛期相近,但夜间由于地面气温低,最大相对湿度又出现在这里。

水田中湿度铅直分布相对比较简单,不论白天和夜间绝对湿度都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相对湿度在白天和绝对湿度的分布一致,夜间则相反。

风 农田中的风速与作物群体结构的植株密度关系很大。由于植株阻挡,摩擦作用使农田中的风速相对较小。从风速的水平分布看,风速由农田边行向农田中部不断减弱,最初减弱很快,以后减慢,到达一定距离后不再变化。从铅直方向看,风速在作物层中茎叶稠密部位受到较大削弱;顶部和下部茎叶稀少,风速较大;离边行较远的地方的作物层下部风速较小。

二氧化碳 农田二氧化碳的状况,决定于农田湍流交换强度、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土壤释放二氧化碳数量 3方面的因素。作物层内二氧化碳浓度在叶面积密度最大层次附近为最低。在白天,农田二氧化碳由作物层上部向下和由地面向上输送。

农业气象学在就业及农业的应用前景

第一题:中国的下垫面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全球五大基本地形,地形复杂多样,落差大,高低起伏大,这是同纬度的降水,气温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使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第二题:中国位于全球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侧和全球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侧,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故季风气候最为典型,成因自然是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

第三题:在夏季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风向是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湿润,有水汽,加之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4到10月之间影响我国,而在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风从大陆吹响海洋,陆风干燥,无水汽,故降水集中在夏季。

第四题:因为我国靠近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的源地在内蒙古西伯利亚地区,而远离夏季风的源地夏季风源地在夏威夷地区因此冬季风的影响大,夏季风的影响小,气候大陆性明显。

第五题:总体特征是东部季风区降水多,西部内陆降水少;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

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降水在800毫米以上为湿润区,以北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此线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降水在800到400毫米之间,分界线以西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而深居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

农业气象学在就业及农业的应用前景如下:

1、就业方面:农业气象学毕业生可从事气象台站、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农业科研机构、大型农业企业、种植业、畜牧业等单位的工作,从事农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预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农业气象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工作。

2、农业生产方面:农业气象学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气象预测,可以提前预测气象灾害和气象条件,以便农民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灾害损失。通过气象数据分析,可以制定最佳播种、育苗、施肥、灌溉和收割等农业生产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农业气象学也可以为农业企业提供全面的决策支持,帮助农业企业规划农业生产、优化农业布局、提高农业效益。

3、气候变化方面: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农业气象学对于农业生产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泛。通过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调整农业生产措施,提高农业生产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气候特征地理教案

按农业生产对象,可分为作物气象、畜牧气象、森林气象、渔业气象、蚕业气象、养蜂气象等。由于这些分支的建立与发展有先有后,与气象关系的密切程度也各有不同,当前它们并不处在同一水平上。按农业气象学原理和应用的研究重点,还可分为农业气象学基本原理、农业气候、农业气象预报、农业小气候、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等。

在具体实践中,农业气象研究工作大致有下列几方面:

①鉴定农业生产的对象和过程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以及它们对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从而提出农业生产中的气象问题及其对策。

②研究、制订农业气候资源区划,为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改革种植制度、引进优良品种以及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改革等提供气象学依据。其中,农业地形气候的研究对开发山区、发展多种经营,水土保持,保护和改善生态平衡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③进行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其防御措施的研究。主要是观测受害症状和受害时期,确定受害指标,探讨受害机制,分析灾害规律,发布灾害预报,研究防御措施的气象效应等。

④农业气象预报和农业气象情报。包括农用天气预报、产量预报、农田土壤水分预报等。其中,在应用遥感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与观测资料传输相结合,进行数值模拟并逐步建立农业气象服务自动化体系,已成为农业气象为农业服务的主要形式之一。

⑤农业小气候的研究。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实际上是生产对象所处的小气候环境,大气候的变化通过小气候环境才能影响农业生产对象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农业小气候的利用、调节和改造,是农业气象研究工作中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⑥进行农业气象观测仪器与试验研究方法的研究,以不断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质量和试验研究的水平。

农业气象学与气象学的根本区别?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气候特征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气候特征地理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2、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亚洲地图(或世界地图),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为1课时。四年制可安排2课时,适当增加学生讨论、练习时间,所余的课时可讲授选学课文(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何特点?

 (新课引入)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我国气温、温度带、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知识。这一节课,我们要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概括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这种气候特征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有利条件。

 〔板书〕第四节 气候特征

 (讲授新课)

 〔读图提问〕挂示亚洲地图或世界地图,让学生阅读地图,回忆第一册课本中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位于亚洲的什么地区?

 2、从世界海陆分布看,这个地区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3、在海陆位置的影响下,这个地区形成了什么样的气候?

 4、这种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学生读图、回忆、思考后回答,教师应注意提示、补充、纠正。)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属东亚国家。从世界海陆分布看,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在这种海陆差异的影响下,使东亚成为世界上季风气候最为显著、典型的地区之一。这也是我国气候的一个显著特征。东亚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风向随冬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转换;冬季盛行偏北风(从内陆吹向海洋),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暖热多雨。

 〔板书〕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气候显著: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读表回答〕阅读“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1、一月份,我国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答案:分别低22。7℃和3。7℃)

 2、七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答案:分别高出3。6℃)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答案:分别大26。3℃和7。3℃)

 〔归纳〕冬季,我国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地方;夏季,我国又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地区之外最暖热的地方。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这说明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

 〔讲述〕我国大陆性气候特征,表现在气温方面,那就是气温变化大,不仅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也较大;表现在降水方面,则是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板书]

 〔提问〕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板书〕二、雨热同期

 〔讲述〕夏季,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数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外最热的地区。因此,我国的热量条件优越,即使是在广大的北方地区,也能够种植喜温的水稻、玉米、棉花等高产作物。我国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之北,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可见,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板书〕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讲述〕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这时正是我国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节。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因此,雨热同期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

 〔板书〕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提问〕西亚、北非在北纬15°—30°的地区,气候和景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教师提示:学生回忆已学的有关知识,思考问答。)

 〔讲述〕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上,由于受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气候干燥,大多是沙漠或荒漠。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区的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而且雨热同期,十分利于水稻生长,是我国主要的稻米产区,从而成为富饶的“鱼米之乡”。

 〔挂图〕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复习提问〕我国可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哪几个干湿地区?

 (学生回忆第二、三节知识,指图回答。)

 〔讲述〕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这也是我国气候的一个显著特征。

 〔板书〕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标志

 〔读图提问〕阅读课文“秦岭南北”插图,问学生:图中反映了地形对气候、植被的什么影响?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插图“秦岭南北”,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观上的差异。山北生长的是温带植物(苹果树),山南生长的是亚热带植物(柑桔树)。这是因为秦岭在气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挡冬季风南下。所以南坡气温高,为亚热带景观;北坡气温低,为暖温带景观。)

 〔讲述〕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板书〕1、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复杂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提问〕2、举例说明不同的温度带、干湿地区、植物和农作物品种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回忆、思考并回答。)

 2、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从而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板书〕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复习巩固)

 1、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气候特征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气候显著: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2、大陆性气候强烈。

 (1)冬季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低,夏季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高,气温年较差大。

 (2)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二、雨热同期

 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标志。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复杂多样,使得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气候特征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我国气候特征突出: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这三者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材从最突出的特征入手,并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季风影响我国气候的突出表现。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同样受惠于季风气候,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难点 :学会分析、归纳、概括气候特征的方法。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概括得出的结论性特征。根据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规律而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而它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分析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以雨热同期为特征的季风气候成为我国最显著的气候类型。在分析、归纳、概括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时,不要单纯的记忆结论,而是要学生学会这个过程。同时教材还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同纬度其他地区进行对比,让学生更清楚我国气候的独特性。

 教 建议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气候特征,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

 本节建议课时1课时。

气候特征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综合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知道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

 2.使学生懂得气候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应用)。

  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多样的气候,季风气候的典型性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

 运用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分析气候特征。

  教学方法

 讨论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媒体

 投影:“中国自东向西植被变化图”、“中国自南向北冬季自然景观图”、“全国气候类型图”、“气候叠加示意图”,计算机软件:气候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显著性,气候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前面学习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知识,通过前面学习可知:气温和降水将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即发生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对于某一地区而言,每一天的'气温高低和降水多少是不同的。但是气温和降水在较长的时期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因此,我们只要找到并了解气温和降水在较长时期内的变化规律,把握其中的规律性,就可以掌握某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气候的特征”这一节课来研究一下怎样分析和研究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

 板书第四节 气候的特征

 活动我们在座的同学天天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气候有切身体会,通过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请你来描述一下北京的气候有哪些特点(也就是说北京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描述可以知道我们一般从天气的冷暖、降水的多少、风力的大小和多少等几个方面来描述气候呢。气候的要素主要包含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虽然我们每天看天气预报时发现今天和昨天的天气可能有些方面不同,但我们会发现北京今年整个冬季的气候和去年的、前年的冬季气候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气候是一个地区较长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它具有内在的规律性。

 板书一、气候要素

 降水、气温

 二、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投影“中国自东向西的植被变化图”

 提问(1)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图中的植被发生了那些变比?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投影“中国自南向北冬季自然景观图”

 讨论(1)看图说出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2)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投影“气候叠加示意图”。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是不同的,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差异显著,同时加上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因此形成了多种温度带和多样的干湿地区。因此,我国各地的气候千差万别,复杂多样。

 板书l.气候复杂多样

 投影“全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演示软件比较所看到的景观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地处同一纬度的哈尔滨比法国巴黎气温低?同样都濒临大洋,但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地区比非洲北部降水丰沛?)

 活动处于大致相似的地理位置,为什么在我国东部与欧洲西部及非洲北部同纬度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呢?

 小结由于中国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因此受到夏季风与冬季风的交替影响。受夏季风的影响,在夏季我国东部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受冬季风的影响,我国北方各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因此形成了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

 活动日本、韩国、朝鲜是什么气候类型呢?与北京相比气温和降水有何差异?

 板书2.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过渡为什么要研究气候的特征呢?那是因为气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演示软件气候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

 活动气候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是什么?

 板书三、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1.有利影响:物产丰富、生产地域扩大

 2.不利影响:多灾害性天气

 夏季风──洪涝、台风

 冬季风──旱灾、寒潮

 总结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外加复杂多样的地形,造成中国气候具有两大显著的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同时,我国独特的气候也给我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气候特征

 一、气候要素

 降水、气温

 二、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2.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三、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1.有利影响:物产丰富、生产地域扩大

 2.不利影响:多灾害性天气

 夏季风——洪涝、台风

 冬季风——旱灾、寒潮

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对策有哪些?

1、含义不同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

气象学是把大气当作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大气特征的学科,集中研究大气的天气情况和变化规律和对天气的预报。

2、内容不同

农业气象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气象学科中应用气象学的重要分支。农业气象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围绕农业的发展与现代化,不断认识和解决生产中的气象问题,提出促进农业生产的最优气象条件和措施。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气象学的研究领域很广,研究方法的差异很大。

扩展资料:

农业气象学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量观测、研究植物或动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气象因子的关系而发展起来。

如1735年著名的列氏温度表创始人列奥米尔发现,可用积温来衡量植物的生长速度,这一学说至今仍是农业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农业气象学又是作为地理气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发展起来。

如:俄国的沃耶伊科夫、奥地利的苏潘、德国的柯本、中国的竺可桢等人,对植被、动物、土壤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地区分布进行了研究,为农业气候学和农业物候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农业气象学形成一门完整的独立的学科,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则只是20世纪30~40年代以后的事。

百度百科-气象学

百度百科-农业气象学

(1)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农业结构就是要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分析光、温、水资源重新分配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进作物、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在改革种植制度时要深刻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而开展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

(2)发展生物技术,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家畜新品种。要加强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术、抗御逆境、设施农业和精确农业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研究,力求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以强化人类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能力。为此,必须建立及强化农技推广体系,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选育优良品种是最根本的适应性对策之一。21世纪农业发展主流将是先进的生物技术与常规农业技术的融合,通过体细胞无性繁殖变异技术、体细胞胚胎形成技术、原生质融合技术、DNA重组技术等,快速有效地培育出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

(3)调整管理措施。调整管理措施包括有效利用水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增加灌溉和施肥、防治病虫害、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等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

(4)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加强节水农业和科学灌溉的研究、推广及应用,研制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新工艺,开发自动化、智能化农业生产技术,强化综合防治自然灾害的工程设施建设,对提高农业产量、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防御灾害能力具有长远意义。

(杨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