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度穿衣对照表

2.不同天气温度穿什么衣服

3.谁有“世界气候类型”总结表

4.湿度多少最适合钓鱼

5.湿度计详细资料大全

天气温度湿度对照表最新_天气温度湿度对照表最新图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与阳历日期对照列表如下:

节气 月份 日期 节气 月份 日期 节气 月份 日期

小寒 1月 5日或6日 立夏 5月 6日或7日 白露 9月 8日或9日

大寒 20日或21日 小满 21日或22日 秋分 23日或24日

立春 2月 4日或5日 芒种 6月 6日或7日 寒露 10月 8日或9日

雨水 19日或20日 夏至 21日或22日 霜降 23日或24日

惊蛰 3月 6日或7日 小暑 7月 7日或8日 立冬 11月 7日或8日

春分 21日或22日 大暑 23日或24日 小雪 22日或23日

清明 4月 5日或6日 立秋 8月 8日或9日 大雪 12月 7日或8日

谷雨 20日或21日 处暑 23日或24日 冬至 23日或24日

二十四节气介绍(1)

立春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可是在气候温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我省盆地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盆地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川西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另外,寒潮入侵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光阴易逝,季节催人,“一年之计在于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都应抓紧进行,争取今年胜过往年。

惊蛰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省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省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春分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

清明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盆地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

谷雨

俗话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谷雨节气就有这样的涵义。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在12 度以上。谷雨后的气温回升速度加快,从这一天起,雨量开始增多,其丰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种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润,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长。池塘里的浮萍开始孳生,桑树也张出了翠绿的新叶,正是养蚕人家开始忙碌的时候。此时,春茶也在这时节的前后开始收,长江以南地区,从丘陵到高山,处处可见汗流满面的茶农们在辛勤地忙着茶,茶农家里忙着制茶,飘香四溢的茶香弥漫着山野村庄。谷雨后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到繁忙时期。因此,抓住时机,精耕细作,注意天气变化,抢种抢栽,不误农时对秋后收成至关重要。

立夏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 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早在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二十四节气介绍 (2)

小满

二十四节气大多可以顾名思义,但是小满却有些令人费解。原来,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四川盆地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盆地的夏旱严重与否,和水稻栽插面积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而栽插的迟早,又与水稻单产的高低密切相关。盆地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来临又较迟,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姗姗而来,最晚甚至可迟至7月。加之常年小满节气雨量不多,平均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满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盆地中部夏旱更为严重。俗话说:“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进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树造林外,特别需要注意抓好头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对小春作物收晒的影响。川西高原山地区,这时多已进入雨季,作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芒种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夏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过了夏至,我省盆地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盆地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盆地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盆地西部6 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盆地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小暑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四川盆地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盆地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 ℃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盆地初春时节景象。小暑前后,盆地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盆地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省盆地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小暑前后,我省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大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盆地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前后气温高本是气候正常的表现,因为较高的气温有利于大春作物扬花灌浆,但是气温过高,农作物生长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结实率明显下降。盆地西部入伏后,光、热、水都处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为促进,形成对大春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涝。盆地东部这时高温长照却往往与少雨相伴出现,不仅会限制光热优势的发挥,还会加剧伏旱对大春作物的不利影响,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还应该根据盆地东部的气候特点,改进作物栽培措施,立足于“早”,以趋利避害。燠热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诗人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二十四节气介绍(3)

立秋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按照气候学上以候(5天)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为春、秋的标准,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时多未入秋,仍然处于炎夏之中,即使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这时也还看不到凉风阵阵、黄叶飘飘的秋天景色。对于地处中亚热带的四川盆地来说,常年8月暑气犹重。气候资料统计表明,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方才先后进入秋季;在全年皆冬或者冬长无夏、春秋相连的高原和高山地区,说不上秋季什么时间开始。

处暑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全国各地也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这也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著有《清嘉录》的顾铁卿在形容处暑时讲:“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这时太阳黄经为150度,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

从农业角度看,更有“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忙”的秋收景象。另外,处暑后的绵绵秋雨时常会光顾我们,所以农民朋友要特别注意气象预报,抓住每一个晴天,不失时机地做好秋收工作。

白露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每年的阳历9月7至9日为白露。白露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从这一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成露而名。农历言:“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此时太阳黄经为165度,由于天气已凉,空气中的水气每到夜晚常在树木花草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鸟类也开始做过冬准备。《礼记·月令》篇记载这个节气的景象“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是说这个节气正是鸿雁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同为白露节气,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其景致也有所不同,北方已是水汽凝结,而南方有些地区仍是花香四溢,曾有“白露时分桂飘香”的说法。白露节气还有忌风雨的说法,如“白露日东北风,十个铃子(棉桃)九个脓;白露日西北风,十个铃子九个空,”等等,在这条条谚语中,不难看出农民朋友们对节气的重视。

秋分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太阳黄经为180度,阳历时间为每年的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按旧历说,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可以说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日子。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天文学上,则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确切地说,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寒露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当初他们只是注意到在不同的气候中,同一时间太阳位置的高低也不同,于是他们在地上立了一根竹竿,观察竹竿影子的长短变化,取中午竹竿影子最短的那一天为夏至,取竹竿影子最长的那一天为冬至,逐渐他们又发现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长短相等的时候,便又定为春分秋分,由于二分二至相隔的时间太长,无法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又陆续制定了其它的节气,秦代时已制定了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处暑、白露、霜降,到了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全部确定并和我们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完全相同。

霜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四川盆地,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盆地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 ℃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

温度穿衣对照表

随着人们对于自己和家人健康问题的越来越重视,温湿度计也开始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温湿度计用处很大,它可以有效为我们监控室内的温度与湿度情况,提示我们进行温度与湿度的调节,保证日常生活的舒适性和健康。许多没有使用过温湿度计的朋友也许会觉得茫然,不知如何使用。因此,本文就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温湿度计的使用技巧,供大家有需要的时候做下参考。

  一、调校方法(适应于指针式温湿度表系列)

  1.如何调校湿度表

①.首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一湿毛巾覆盖于湿度表背面或整个包起来约30分钟,这一步大家不要心急哦,必要要等到了一定的时间才可以,不然的话会影响后面使用过程中的读数过程。

②.此时之湿度表应显示湿度读数为95%RH。

③.如指针未能指向95%RH,应使用合适的螺丝刀,在背面或打开后盖板,调拨螺旋固定架处至指针向95%RH为止。这里容易被遗忘,大家千万不要忘记了哦。

  2.如何调校温度表

用另一精密准确之温度(计)表做参照,用上述方法调校至正确读数为止。

  3.如何调校气压表

①.对比另一个能显示您当时正确气压(计)表,或对比您当地的天气报告。

②.如果气压表的显示读数比您当时正确气压读数低时,请在背面用一字螺丝刀将气压表后面的螺丝逆时针方向扭动,使气压表的显示调校至正确的读数为止。反之亦然。

  二、使用注意事项和维修:

1.温湿度钟应挂置通风良好处,避免装在阳光直射的墙面,空调机出气口,30分钟后可指示出正确读数。

2.温湿度表不要受到雨淋,不得装置于对铜体起腐蚀的气体环境中。

3.人体感舒服温湿度为:18℃—23℃?45%RH—65%RH。

4.农作物适宜湿度为:22℃—32℃?60%RH—80%RH。有些不同的农作物适宜温度不同,这就需要大家去查找搜索了。

5.用户可根据本产品显示的温、湿度数据与下面提供的多种商品适宜、储存的温、湿度数据进行对照,为您的储存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温湿度计的一些使用技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要想让温湿度计发挥最准确的作用,我们在使用前的调试可以说是十分重要,如果这一步没有做好的话,后面的数据会比较偏离真正的数据。另外,温湿度计也需要适时的维修保养,只有这样,它才能为我们显示最为准确的室内情况。

不同天气温度穿什么衣服

温度穿衣对照表是一种根据温度高低,进行穿衣搭配的表格。

温度穿衣对照表是根据不同气温和天气情况,给出相应的穿衣建议。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选择衣物,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保持舒适和健康。

一般来说,温度穿衣对照表会将气温分为几个区间,每个区间对应一种或几种适合的衣物类型。例如,在16-20℃的温度范围内,建议穿轻薄羽绒服、薄款棉服、长袖衬衫、长裤、牛仔裤、打底裤、薄外套、运动鞋、靴子等;而在0-5℃的温度范围内,则建议穿特厚羽绒服、毛衣、加厚棉服、长袖衬衫、长裤、牛仔裤、打底裤、厚外套、雪地靴等。

需要注意的是,温度穿衣对照表只是一种参考,具体的穿衣方式还需要根据个人体质、活动强度、湿度等因素进行调整。此外,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温度穿衣对照表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冬季穿衣保暖技巧

1、选择合适的材质:选择保暖性能好的材质,如羊毛、羽绒、毛线等。这些材质可以有效地保持身体温暖,并且透气性好,不易出汗。

2、多层穿着:用多层穿着的方式,可以在室内和室外之间进行调节。内层可以选择吸汗速干的衣服,中层可以选择保暖的衣服,外层可以选择防风防水的衣服。

3、注意保暖细节:手脚、头部、腰部等部位容易受寒,需要特别注意保暖。可以选择戴帽子、手套、围巾等配件来保护这些部位。

4、注意鞋子的选择:选择保暖性能好的鞋子,如雪地靴、棉鞋等。同时要注意鞋子的防滑性,以免在冰雪路面上滑倒受伤。

谁有“世界气候类型”总结表

导语穿衣指数是指为了使人的体表温度保持恒定或使人体保持舒适状态所需的衣服的厚度。穿衣气象指数共分8级,指数越小,穿衣的厚度越薄。今天的温度适合穿什么?下面是穿衣与温度对照表,一起来看看不同温度下穿什么衣服最舒适吧!穿衣气象指数穿衣指数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影响最主要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一般来说,温度较低、风速较大,则穿衣指数级别较高。穿衣气象指数共分8级,指数越小,穿衣的厚度越薄。

穿衣指数等级一般分8个级别发布:指数越小,穿衣的厚度越薄。

1-2级为夏季着装,指短款衣类,衣服厚度,在4毫米以下;

3-5级为春秋过渡季节着装,从单衣、夹衣、风衣到毛衣类,服装厚度在4-15毫米;

6-8级为冬季服装,主要指棉服,羽绒服类,其服装厚度在15毫米以上。

各等级穿衣建议

一级:轻棉织物制作的短衣、短裙、薄短裙、短裤

二级:棉麻面料的衬衫、薄长裙、薄T恤

:单层棉麻面料的短套装、T恤衫、薄牛仔衫裤、休闲服、职业套装

四级:套装、夹衣、风衣、休闲装、夹克衫、西装、薄毛衣

五级:风衣、大衣、夹大衣、外套、毛衣、毛套装、西装、防寒服

六级:棉衣、冬大衣、皮夹克、外罩大衣、厚毛衣、皮帽皮手套、皮袄

七级:棉衣、冬大衣、皮夹克、厚呢外套、呢帽、手套、羽绒服、皮袄

八级:棉衣、冬大衣、皮夹克、厚呢外套、呢帽、手套、羽绒服、裘皮大衣

舒适度指数舒适度指数是结合温度、湿度、风等气象要素对人体综合作用,表征人体在大气环境中舒适与否,提示人们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来调节自身生理及适应冷暖环境,以及防范天气冷热突变的指数,便于人们了解在多变的天气下身体的舒适程度,预防由某些天气造成的人体不舒适而导致的疾病等。舒适度指数分为9级,级数越高,气象条件对人体舒适感的影响越大,舒适感越差。

人体舒适度指数级别程度感受4寒冷寒冷,感觉极不舒适,请注意保暖3偏冷冷,属于冬天较寒冷的天气,感觉不舒适;早晚偏冷,午后温暖,温差较大请注意添减衣物2偏凉很大部分人会感觉到凉意,老人和儿童和足以添加衣物;早晚偏凉,午后舒适宜人1凉爽较舒适,会感到血管收缩0舒适绝大多数人会感到清爽舒适,早晚凉爽舒适,午后偏热-1温暖较舒适轻度出汗,血管舒张-2偏热50%以上的人在这种天气条件下,会感到虽然有点儿热,但是完全可以接受-3闷热偏热或较热,很大部分人感觉天气有些闷热,显得很不舒适-4极热绝大部分的人都会感到天气极其闷热,难以忍受穿衣指数与温度对照表穿衣戴帽与天气变化不仅关系密切,而且还很有讲究。不仅要根据不同季节、天气选择不同衣物,还要依据不同的气候条件选取相应布料,才能有利于身体健康。穿衣气象指数就是根据季节、气温、空气湿度、风及天气等相互组合,确定的一个综合性的气象参数,根据人体实验及生活体验,不同的参数应有不同的穿衣戴帽及布料等。

穿衣指数等级人体舒适度温度(℃)穿衣建议8级很冷,极不适应

指的是每种材质的衣服,都有其对应的抗寒的温度。如厚羽绒服相当于9℃,薄羽绒服等于6℃,稍厚棉外套为5℃,厚羊毛衫和棉背心为4℃,抓绒卫衣、薄外套是3℃,厚棉毛衫则为2℃,薄棉毛衫是1℃等。“法则”指出,由于人体最舒适的温度是26℃,衣服温度与天气温度相加等于26℃为最适宜的穿衣方式。因此,如果室外温度为13℃,那么就应该根据公式:穿一件厚羊毛衫、一件较厚羽绒服(13+4+9=26),便可使自己最为舒适。

至于该说法的源头,据称该“法则”最早出自于某市中医院的一位女医生,这位医生以女儿为对象,观察不同温度下女儿的穿着,经过3个月得出此法则。

“26度穿衣法则”不科学

衣物的保暖能力不能简单的以温度计算,多件衣服的综合保暖能力也不能简单的叠加。由于人体体质、健康状况、环境不同,该穿多少衣服要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根本无法根据“公式”来量化。秋冬季节穿衣原则是以保暖舒适为宜,增减也应该遵循自己身体的自然感知。“26℃穿衣法则”不靠谱!体感温度计算公式了解一下

女装品牌推荐VEROMODAONLYUNIQLO优衣库伊芙丽EIFINI太平鸟PEACEBIRD乐町LEDINOchirly欧时力Lily秋水CHIUSHUITeenieWeenie男装品牌推荐海澜之家HLA雅戈尔YOUNGOR杉杉FIRS太平鸟PEACEBIRDUNIQLO优衣库GXG罗蒙ROMON红豆Hodo柒牌SEVENJack&Jones杰克琼斯推荐阅读01最佳季节温度与人体表气温、生活、健康如何相辅相成我们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我们的四季划分标准主要是根据气温和气候的变化,...

02什么季节减肥效果最好?一年中减肥的最佳季节人们总误以为夏季是一年中减肥的最佳季节,因为夏天出汗更容易,而且胃口也不佳。所以,每入初夏...

03最佳怀孕季什么季节怀孕最好?一年中最适合怀孕的季节什么季节怀孕最好?怀孕也是要讲究月份的,很多小夫妻在备孕期间为了选择受孕季节而想破了脑袋,...

04气温多少度适宜各项户外运动?最适合运动健身的温度运动会引起体温的升高,若体温高到一定程度会开始出汗以将体温控制在人体舒适的范围内,而体温也...

湿度多少最适合钓鱼

一、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

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根据世界各地区气候基本特征及其成因的差异性,可将全球气候分成若干气候带。在同一气候带内,一方面气候具有某些相似性;另一方面,由于带内各地的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洋流性质、地势高低和局部环流状况等的不同,气候又存在差异性。据此,可将有的气候带分出若干气候型,例如,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内,一般都可划分出东岸、内陆和西岸三种气候型。

世界气候带分布特征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关键是确定气候带与气候型的界线。然而迄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这是因为在自然界所有的气候带和气候型都是渐变的,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至于气候类型分布图上的分界线,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实际上是具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带。当前气候带的划分通常以等温线为指标,而气候带内气候型的划分,通常考虑降水和地形因子等的作用。

气候学上通常用等温线作为划分气候带的界线。一般用最热月均温10?等温线作为寒带和温带分界线,用最冷月均温18?等温线作为温带和热带分界线。温带所跨纬度最宽,高、低纬之间气温差别很大,所以习惯上又在温带范围内进一步划分出亚寒带和亚热带。前者是温带向寒带的过渡地带,后者是向热带的过渡地带。在每个气候带内,根据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不平衡分布的特点,又进一步划分出各种气候类型。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各大陆气候类型的排列、组合尽管复杂多样,但是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烙印仍然清晰可见,从赤道到极地,各种气候类型基本上是按纬度更替的。

在大陆的低纬和高纬地带,气候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在这两个纬度地带,冷与暖的矛盾处于比较稳定有常的状态。前者接收太阳光热多,暖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高温,长夏无冬;后者接收太阳光热少,冷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低温,长冬无夏。因而在低纬和高纬地带,各种气候类型均按纬度南北更替,多呈带状分布,有的甚至横贯大陆东西。例如低纬地带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高纬地带的极地冰原气候、极地长寒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等,都是体现纬向地带性较显著的气候类型。

气候分类法有多种,各有利弊。我国气候学家以斯查勒的动力气候分类法为基础,加以适当修改,将全球气候分为三个纬度带和高地气候,在各纬度带中又分若干气候型。

(一) 陆地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也在15℃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赤道带和热带。它由赤道多雨气候、热带海洋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和热带干旱和半干旱等5种气候类型所组成。除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至南、北纬30°外,其他气候类型均出现在南、北纬25°之内。具体来说,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

1.赤道多雨气候

亦称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10°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域。这里地处低纬,是赤道气团的源地,同时位于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多对流雨。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2.热带干湿季气候

亦称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一般可达南、北纬15°左右,也可伸至25°左右。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时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湿润多雨。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

3.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30°之间。典型的热带干旱气候区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等。这里常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之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炎热干燥。例如,世界“热极”和“干极”都出现于本类型区内,非洲索马里半岛北部的柏培拉,曾有极端最高气温63℃的记录,成为世界“热极”;南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年平均降雨量接近于0(阿里卡城实测为0.7 mm),从1845年至1936年的91年间从未下雨,被称为世界“干极”。至于热带半干旱气候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

4.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在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向北伸展到北纬30°左右,加上海陆热力因子的影响,在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形成一个热低压,此时盛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即夏季风,因降水量多,形成雨季;而在太阳高度角小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南移,再加上海陆热力的差异,次大陆的西北部有弱高压发育,此时就盛行东北季风,即冬季风,因降水量少,形成千季。此外,有的地区还可细分为凉季和热季。本区气候长夏无冬,年平均温在2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 500—2 000 mm,甚至更多。

5.热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25°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包括中美洲东岸和西印度群岛、南美巴西高原东侧沿岸的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岸地带以及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等。这些地区均处于信风的迎风海岸,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加之信风登陆后遇到沿海山地而抬升,故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具有海洋性的特点。这里形成的植被土壤类型与赤道多雨气候条件下相同,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二)陆地中纬度气候

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陆地中纬度气候带是冷、暖气流相互角逐的地区,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都很显著。按热量情况,陆地中纬度气候带分为陆地温带和亚热带。由于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区被海洋分割得最为厉害,所以往往出现大陆东、西两岸和大陆内部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而表现出干湿带性,并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

1.陆地温带气候

陆地温带主要分布在35°~60°N的地区,南半球由于只有较小的陆地延伸到40°N以南地区,所以温带面积不大。由于受大洋分割作用的影响,温带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分异现象。一般在大陆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二者之间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5°N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即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和北美大陆100°W以东大约在40°~60°N的地区等。这种气候的气温、降水状况与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相似,但风向、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在成因方面,它的冬季寒冷干燥不是由于大陆季风的作用所致,而是由于从海洋吹来的西风人陆已深,经过了大陆变性作用,故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

(2)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部,包括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和南部,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北美加拿大科迪勒拉山地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南美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脉以西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这里全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沿岸又有暖流经过,于是形成了冬暖夏凉、年较差小、全年有降水以及秋冬季雨量稍多的气候特点。此外,这里阴雨日较多,云雾多,日照也较少。

(3)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5°N左右的东亚地区,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气候成因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似。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此外,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也是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由于上述几种温带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湿润(中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半湿润),因此较普遍的发育了温带阔叶林景观(中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森林草原景观),但也存在着某些差异。东亚的阔叶树种类较欧洲丰富,有蒙古栎、辽东栎以及槭属、椴属、桦属等杂木;欧洲西部往往形成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栎林等;北美洲的阔叶林景观(包括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则以美洲山毛榉和糖槭为主。整个温带湿润阔叶林带主要发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带发育的是褐土和黑土。

(4)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亦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和潘帕斯等地。亚洲和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一般而言,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为250 mm以下,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 mm。南美的此类气候区地处西风带的大陆东岸,是西风带的雨影区域,且西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西风过山后下沉,绝热增温,干燥少雨,加上沿岸又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

2.陆地亚热带气候

陆地亚热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40°之间的地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和海陆位置等因素作用,在大陆东岸一般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二者之间为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1)亚热带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于北美大陆东部25°—35°N的地带和南美的巴西高原东南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和潘帕斯东部。此外,在非洲的东南海岸和澳大利亚的东南岸也有分布,但面积较小。其主要特点是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比季风区均匀。这些地区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大陆东岸)方面,都与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似,但由于所处的大陆面积和相邻的海洋面积都较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后者突出,故未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2)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亚热带的亚洲东部,主要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冬夏海陆气温不同引起气压配置的变化是形成本区气候的主要原因。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主要植被,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

(3)亚热带夏干气候

亦称地中海式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的夏干气候范围最大,特征最明显,此外还包括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亚热带大陆西岸的行星风系正常分布,这里气候深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季节替控制。夏季本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盛行温带海洋气团,气旋活跃,降水较多。因此,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便成为地中海式气候的主要特征。该类型气候区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着褐色土。

(4)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以及南美的格兰查科等地。干旱气候的形成是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远或因有山地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又兼这里地处亚热带,故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渡类型。这里的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三)陆地高纬度气候

陆地高纬度气候带主要包括北半球50’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北冰洋和南极冰原分别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又分别是亚洲和北美洲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冰洋气团与极地气团交绥的冰洋锋上有自西向东行进的气旋活动。这里气温低,有世界寒极、北半球寒极。主要气候类型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几个气候带的特点是:

1.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亦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一般分布于50°—70°N之间,大陆西岸则在60°—70°N之间,包括北亚大部,欧洲北部,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这里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产生的源地。在冬季,冰洋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也能够伸入。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属于冷湿环境。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1月平均气温-50℃,绝对最低气温-73℃,成为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斯克的绝对年较差曾达101.8℃,成为全球气温年较差最大之地。

2.极地长寒气候

亦称苔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75°N之间,这里已位于北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明显。气候特征为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为0—IO~C,降水稀少,大都属于冰洋锋上的降水,多半为降雪,云雾多,蒸发弱。

3.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北冰洋、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地区。这里纬度最高,极昼和极夜最长的时间可达半年之久。长年处在极地高压控制下,为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降水量极少,暴风雪常见,因长年积累,形成巨厚冰原。南极地区是全球的寒极、风极和最干燥的冰雪大陆,北极地区则是冰盖和浮冰的大洋。

(四)高地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系、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由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结构。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即或是同一个山地或高原,由于其内部坡向、高度与位置等的差异,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

二、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气候也与一切自然现象一样,它的分布和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异中有同,变中有常,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综合考虑形成气候诸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构成气候差异的基本矛盾,即冷与暖、干与湿以及高气压与低气压的矛盾,并结合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可以把错综复杂的世界气候加以简化和归纳,划分出若干气候型。具有相同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因而在全球大气环流中所处地位相同的地区,往往属于同一气候型,而各气候型之间的具体界线,则受制于地形等因素。所谓世界气候分布规律,直接体现在各气候型排列组合上。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地球表面的不均衡分布所引起的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导致各气候型普遍具有按纬度更替的趋向,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基本规律——纬向地带性。另一方面,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因素,又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气候的纬向地带性,使在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条件引起的差异,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非纬向地带性。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幅世界气候型分布图式,就是它们对立统一的产物。

(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按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寡,地球表面被分为五个基本气候带: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在各大陆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部的一些群岛等,为赤道多雨气候(也称赤道雨林气候)分布地区,它以终年高温多雨为特征,没有季节变化,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年降水量在 2000 mm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在60 mm以上,多雷阵雨。湿热的气候对植物生长非常有利,树种繁多,茂密成层,四季常青。

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大致到南、北纬15°的地带,属热带干湿季气候(也称热带草原气候),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有大面积分布。这一气候类型的形成同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位移有密切关系。

以北半球为例,冬季阳光直射在南半球,这里处于东北信风带,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干燥;夏季阳光直射在北半球,信风带相应北移,这里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吹来自赤道海面的西南风,降水显著增加。因此,气候有明显的干、温季之分,年降水量1000 mm左右;本带仍具有低纬地带高温的特色,但气温年较差已稍大于赤道多

雨气候。因受水分条件限制,树木渐稀,形成稀树草原景色,随着纬度升高,渐为草原取代。湿季时,生机旺盛,遍地生长稠密的高草和灌木,杂有稀疏乔木;干季来临,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

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以外,大致在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内部直到大陆西岸,平均位置约在南、北纬15°—30°间,属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也称热带荒漠气候),以非洲北部、西南亚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热带干旱气候分布地区常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所以气候的主要特征为炎热、干燥。气温相当高,世界的“热极”(利比亚阿济济亚绝对最高气温58°)就出现在该气候类型区,但昼热夜凉,气温的日较差特别大。降水极为

稀少,一年不足 200 mm,且变率极大,甚至连续多年无雨,一年的降水往往集中在几次阵性暴雨中;加以终年万里无云,日照强烈,蒸发旺盛,更加剧了气候的干燥。热带半干旱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有一个短暂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 500 mm,它分布于热带干旱气候区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前者短暂雨季出现在夏季,其成因与热带干湿季气候相似;后者短暂雨季出现在冬季,气温不如前者高,其成因与亚热带夏干气候类同。

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北冰洋诸岛和南极大陆,属极地冰原气候。整个冬季处于永夜状态,夏半年虽是永昼,但阳光斜射,所得热量微弱,因而气温终年在冰点以下,在南极极点附近已观察到-94.5°的绝对最低气温,是世界“寒极”所在。地面为巨厚冰层覆盖,多凛冽风暴,植物难以生长。

冰原气候以南,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缘,延伸着一条极地长寒气候带(也称苔原气候)。它的特征是冬季酷寒漫长,夏季凉爽短暂,一年中只有2—3个月的月均温在冰点以上,但不超过10°,年降水量约 200—300 mm,以雪为主,地面有永冻层,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尚能生长。

紧接极地长寒气候带的是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带(也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约在50°—70°N间横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这里冬季仍然漫长严寒,但夏季已相当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高者可达18—20°,气温的年较差特别大;年降水量增至300—600 mm,以夏雨为多,因蒸发弱,相对湿度很高。在这样气候条件下,已适宜松、柏、杉一类针叶树的生长。

非洲轮廓较之世界其他大陆单一,地面起伏不大,而且主要位于低纬地区,所以气候纬向地带性体现,气候类型按纬度更替,排列近乎对称。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处于高纬,陆地宽广,气候纬向地带性也表现显明。各气候类型从北向南依次更替,特别是极地长寒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均呈带状分布,横贯大陆东西。

二、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海陆的分布以及由此引起的海陆间气温、气压、风向、降水等随季节的变化,产生了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基本差异,尤其是在中纬地区,同一气候带内可以明显区分出西岸、内陆、东岸三种不同类型的气候。海洋性气候主要特征为:冬暖夏凉,秋温高于春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小,一年中最冷月和最热月出现时间较迟(如北半球温带地区最冷月在2月,最热月在8月);湿度大,云雾多,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冬雨较多。大陆性气候的主要特征大致和海洋性气候相反:冬寒夏热,春温高于秋温,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大,一年中最冷月和最热月出现时间较早(如北半球温带地区最冷月在1月,最热月在7月);湿度小,云雾少,降水不多,且集中于夏季。

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在世界各大陆的分布也呈现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凡受海洋气团影响的地区,就带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凡受大陆气团影响的地区,就带有大陆性气候特点。因此,由海洋走向内陆,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则逐渐增强。但实际情况还要复杂一些,这特别体现在沿岸气候差异上。大陆东岸和西岸同是濒临海洋,气候却截然不同,有的具有大陆性,有的具有海洋性,还有的是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的混合型或过渡型。这主要由大气环流所引起的海风的向、背决定的,同时沿岸洋流性质、地形因素也产生很大影响。其次,就各纬度地带来说,如前所述,在低纬和高纬地带,尤其是在赤道多雨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分布范围内,冷与暖的矛盾处于比较稳定、有常的状态,因而气候的海洋性与大陆性对比不明显,东、西岸的气候差异也不大。而中纬地区,冷暖空气经常处于斗争转化状态,气温、降水等季节变化和非周期变化都十分明显,加以陆地面积特别宽广(北半球),因此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对比显著,大陆性气候尤为明显,大陆东、西岸气候有重大差异。

在欧亚大陆西岸,40°N以上的地区,终年处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沿岸有暖流经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较多,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在山地迎风面可达 2000—3000 mm以上,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里植物生长茂盛,林木郁闭,遍布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在40°—30°N的地区,由于副热带高压

带的季节位移,冬季处于西风带,盛行极地海洋气团,温和湿润;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炎热干燥;年降水量约750mm,70%以上集中于冬季。这是亚热带夏干气候(也称地中海式气候),它冬季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夏季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相应的植被类型为硬叶常绿乔木和各种灌木丛。在30°N以南的地区,终年处在信风带,东北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气候极端干燥,沙漠直抵海边。这是一种沿岸型的热带干旱气候,它与同纬度内陆型热

带干旱气候的差异在于沿岸因有寒流经过,所以夏季不那么炎热,年较差较小,雾日很多,相对湿度亦高,有时称其为热带多雾荒漠气候。

以上几种气候类型,在地球上各大陆西岸的相应纬度内均有分布,并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热带干旱气候的次序更替,在高纬地带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相接,在低纬地带与热带干湿季气候相连。但由于地形影响,它们分布范围却有很大不同。例如在美洲大陆西部,巨大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南北纵贯,使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均成狭长的条带状分布,范围有限。亚欧大陆西部,地势平坦,海岸曲折,海风可以深入内陆,加之有地中海水体存在,所以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分布范围很广。在北非和澳大利亚西部也无巨大地形障壁,西岸热带干旱气候与内陆热带干旱气候连为一体。

在欧亚大陆东岸,冬夏风向和洋流分布与同纬度西岸适成显明对照,因而气温、降水及其季节分配完全不同。40°N以北的地区,冬季因为大陆上有高压存在,吹西北和北风,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加以沿岸又有寒流经过,因此寒冷而干燥,气候具有大陆性;夏季,大陆上温度高气压低,可摄引海洋的东南风登陆,降水较多。由此可见大陆东部与同纬度西岸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地区有很大差异。

40°—30°N的地区,风向、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同纬度的西部地区类似,但因地处亚热带纬度,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季凉而干,夏季热而湿,这也显然有别于同纬度西岸属亚热带夏干气候。30°N以南的地区,因地处信风带东岸位置,终年面迎海风,沿岸又有暖流经过,所以气温高,降水丰沛,季节分配较均匀,但以夏雨为多,具有低纬海洋性气候特征,与同纬度西岸属热带干旱气候恰好相反。

各大陆由于面积广狭不一,在大陆东岸海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有一定差异。亚欧大陆东部地处世界上最大陆地和最大海洋之间,海陆的热力差异特别大,在季节性高压和低压控制下,冬夏风向、风力、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显著,形成特殊的季风。

湿度计详细资料大全

问题一:适合钓鱼天气的湿度是百分之几十到几十度 影响钓鱼的天气因素关键是大气压强,而湿度与大气压强也是有关系的,一般情况下,空气湿度越高,大气压越低,因此空气湿度越低,则大气压强越高,这样的天气才适合钓鱼。

问题二:相对湿度多少适合钓鱼 (北方地区,南方不是特别的了解)夏季相对湿度越大,代表气压高,水中缺氧,鱼浮头不吃食。应选择气压在1000-1100的时候垂钓。

问题三:空气湿度多少适合钓鱼 野塘面积小,鱼也一样要吃食的,你看看野塘附近都有什么农作物,平时下雨都会被雨水冲刷到野塘里成为鱼儿的食物.你开的饵料为腥香饵,建议你夜钓也可以试试其他味型的饵料,如酒香,甜香饵.更重要的问题是你所在野塘是否淤泥很厚,所有人的饵料陷入淤泥鱼想吃都难,你可以试试用细线小钩加比重轻的饵料试钓一下!

问题四:钓鱼的适宜水温是多少 春秋两季日温差在4~8℃时最适合钓鱼。夏季日温差在6~10℃时最适合钓鱼。冬季日温差在2~6℃时适合钓鱼。深秋时节宜在早晨垂钓。

问题五:什么温度适合钓鱼 气候和钓鱼

鱼类对气候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在天气变化无常的情况下。

一、选择时间出钓:首先要了解天气情况,掌握近期天气预报变化,然后再选择哪天出钓;到了钓点后也要根据天气的变化情况,选择最佳时间垂钓,若早上走时天气凉爽,中午烈日当头,那么,早晚抓紧时间垂钓,可到午时稍加休息或用餐,到下午四时后再施钓。

二、择时选择钓位:根据天气预报变化,及水深情况,选择钓位,这也是钓鱼人的秘诀。春夏秋冬都涉及这个问题,如春天施钓,首先要选择日照时间较长、向阳、背风、有建筑物遮挡的浅水区,而夏天却要选择日照时间短,有阴凉的深水区施钓;秋天和冬天接近于夏、春钓法。要想钓得好,就需根据天气变化情况,灵活挪动钓位,夏天从时间上讲,要钓早晚,从日照角度和水深上讲,早晚钓浅,中午钓深,钓背阴。总之要想钓到鱼,多钓鱼,就不要一天死守一个钓点,守株待兔。

三、择时变化钓组。

四、择时变化钓饵:天冷水凉时(如初春、秋末、冬季),从饵料的味道上讲,就要以腥荤为主,红虫、血虫、蚯蚓都是上等饵料,虾粉、蚕蛹粉及腥味的商品饵,也是面饵中不可缺少的添加剂。天热水凉温度高时,却要以香、甜为主,为防止小鱼闹钩,大部分钓友都用面饵,这时的面饵就要突出香甜味,用白糖、蜂蜜等加到饵中,也会收到好的效果,颗粒饵料穿皮筋钩挂钩做饵料之前,先在香味的液体中泡一会,或在白糖水、蜂蜜水中蘸一下,都会增加上鱼率。

天气和钓鱼

下雨对钓鱼有什么影响

(1)春雨,春天气候多变,若下雨时气温不高,且伴随冷空气南下,使得水温下降,鱼儿食欲降低,难钓。若气温已到温水性鱼类适宜温度,又无冷空气入侵,这时水中容氧量大,鱼儿最活跃,觅食量大,好钓。

(2)夏雨,对夏雨要作具体分析,夏雨以阵雨较多,夏季天气较热,雨前气压很低,水中容氧量减少,鱼儿缺氧难受,无心觅食。所以在夏季下雨特别是雷雨前垂钓,是很难钓到鱼的。在夏季,只要不是雷雨,暴雨,下雨时,上层水温迅速降低,密度增大,而下层水的密度较小,形成上层水与下层水的对流流动,水中容氧充足,鱼儿食欲旺盛,正是垂钓的好时机。

(3)秋雨,在仲秋以前,一般气温,水温都比较稳定,适宜鱼类活动,而下雨又可以给水体增加氧气,鱼儿食欲旺盛,垂钓效果好,不要错过良机。但若是中雨偏大,又不间歇,雨点落入水中,点点水花很难看清浮漂,这时不宜用手竿,用海竿效果较好。中秋以后,气温下降较多,秋凉水寒,正如俗话说的,“一场秋雨一场寒”,水温随降雨进一步降低,大大影响了鱼儿进食,所以对钓鱼不利。下雨,有时给垂钓带来困难,但有时也带来难得的机遇,望钓友们好好把握机会,君不见古人云“斜风细雨不须归”吗。

谈气象条件对垂钓的影响

气象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着钓鱼的效果。随着科学飞跃发展和垂钓技术的不断提高,气象条件对垂钓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广大垂钓爱好者的重视。为探讨这一问题,我查阅了《中国钓鱼》杂志1991~1998年垂钓行家和气象专家们所发表的24篇有关气象条件对垂钓影响的文章,并结合多年垂钓实践加以系统总结,与广大垂钓爱好者共同探讨,以供参考。

一、季节对垂钓的影响

一般说来,春天和秋季是钓鱼的旺季,冬季是钓鱼的淡季。

早春天气变暖,水温上升,过冬的鱼儿开始觅食,但鱼类多在中午暖和深水处活动,所以此时利于在深水中钓底层鱼。在水草丛生、芦苇拔节的时期,到浅滩处最有利于钓鱼。

夏季雷雨过后空气清新的时刻,风平浪静的清晨和傍晚是垂钓的好时机。但在盛夏,日光强烈,水温高,同时水中的饵料充足,又是幼鱼发育时期,此时难钓大鱼,以早晚......>>

问题六:什么样的气温和天气最适宜钓鱼。 朋友,你好!钓鱼最适宜的温度是水温在25度的时候活动最为频繁,也是鱼觅食最猛的时候,一般水温在18至25度之间鱼的活动就会很频繁,觅食量与次数会增加;一天当中一般觅食为四个阶段:第一个是上午9:00到11:00,第二个阶段是:下午15:00到19:00场第三个阶段是21:00到23:30,第四个阶段是:凌晨02:00到05:00。大鱼上鱼的高峰一般是二、三、四阶段,尤其是夏天尤为明显,鲫鱼一般是第一跟第二个阶段。最适宜天气一般是气温在21至25度,微风(风力3级以下),晴天,爽朗不闷;钓大鱼,最适宜天气,湿度要高一点为宜,下点小雨,带点雾天气,第二及第三个阶段时间为最佳时间垂钓。以上是本上亲身经历所总结的经验供你参考,最佳的效果还是要根据当地习性结合实际情况,这样效果会更佳。

问题七:钓鱼温度多少最好 不能太高,夏天就钓早晚。秋季关键是温差不要太大,最好是控制在6度以内,温差太大容易起雾,不会有好收货。你可以看看公众号“沧浪垂纶”,哥们我自己建的,平时发点技巧啥的。希望能帮到你。

问题八:几月份最适合钓鱼? 1、季节:春季与秋季是钓鱼的最好季节,在北方特别是春末夏初,气温适当,人也舒服,鱼也活跃吃食踊跃。夏季天气炎热,钓鱼要在早晚,冬季在北方,初动冬未上冻前,下午是较好的钓鱼时机。上冻并冻的结实后,冰钓自是别有风味。2、温度:淡水鱼类一般12度以上即较活跃,而15--25度,垂钓最为适宜。气温来讲,15--25度是最理想的钓鱼温度。要主义的是随着季节的不同,水上下层温度不同,热季上层水温高,深层较低,而秋季水温上凉下暖,故宜钓底层。

楼主可以了解下梦龙典藏竿壁加厚设计,专为巨物而生,内嵌可伸缩失手环,库战之首选

问题九:湿度大气压高,能钓鱼么 100分 野塘面积小,鱼也一样要吃食的,你看看野塘附近都有什么农作物,平时下雨都会被雨水冲刷到野塘里成为鱼儿的食物.你开的饵料为腥香饵,建议你夜钓也可以试试其他味型的饵料,如酒香,甜香饵.更重要的问题是你所在野塘是否淤泥很厚,所有人的饵料陷入淤泥鱼想吃都难, 你可以试试用细线小钩加比重轻的饵料试钓一下!

问题十:天气湿度大适合钓鱼还是小适合钓鱼? 逢上气温在20多度,下个绵绵细雨,最好钓鱼了。

对了,绵绵细雨的湿度算大吗?

但是,秋高气爽的天气也适合钓鱼,此时的湿度应该算小了。

因此,钓无定法,灵活为上。

测量气体湿度的物性分析仪器。湿度表示气体中的水蒸汽含量,有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两种表示方法。绝对湿度指气体中水蒸汽的绝对含量,最常用的单位是克/米^3。在一定温度、压力时,单位体积内的水蒸汽含量有一定的限度,称为饱和水蒸汽含量。相对湿度指气体中水蒸汽的绝对含量与同样温度、压力时同体积气体中饱和水蒸汽含量之比,常用符号为%R.H.。湿度计的用途很广,例如在超纯金属冶炼、纺织品加工、造纸和印染等生产过程以及食品储存和气象测量等方面,常需要用湿度计来测量或控制空气或工业流程气体的湿度。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湿度计 外文名 :hygrometer 定义 :测量气体湿度的物性分析仪器 表示方法 :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构成 :干泡温度计、湿泡温度计 构成,原理,历史,类型,毛发湿度计,氯化锂湿度计,干湿球湿度计,氧化铝湿度计,空气湿度, 构成 湿度计由两只完全相同的温度计构成.其中一只温度计为干泡温度计,另一只为湿泡温度计. 原理 湿度计测量完全相对湿度的原理:由于湿泡温度计的感温泡包著棉纱,棉纱的下端浸在水中,水的蒸发而使湿泡温 度计的温度示数总是低于干泡温度计的温度示数(气温)这一温度差值跟水蒸发快慢(即当时的相对湿度)有关.根据两温度计的读数,从表或曲线上可查出空气的相对湿度。 历史 湿度计是一种测量周围气体湿度的仪器。湿度表示的是气体中的水蒸气含量,分为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绝对湿度是指气体中的水蒸气净含量,单位为克每立方米。相对湿度是指气体中水蒸气含量与相同状态下气体中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水蒸气含量的比值,表示方法为RH(%)。 《史记》中记载了一种天平装置,天平两边分别放有土和木炭。《淮南子》一书对这种装置进行了说明:当天气干燥时.木炭轻,天平就往土那边倾斜;当天气潮湿时,木炭变重,天平就往木炭这边倾斜。这是对空气湿度的最早测量。 欧洲最早的湿度计出现于15世纪,一个义大利人发明了一种测量湿度的方法。这种方法和中国使用天平装置的原理相同,在天平一端放一团干燥的棉花,然后在另一端放上相同重量的砝码。当棉花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之后就会变沉,天平就会往棉花这边倾斜。根据棉花吸收水蒸气的多少,可以测定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 现在使用的湿度计有毛发湿度计、干湿球湿度计、氯化锂湿度计等,其原理各不相同,但测量的都是相对湿度。 类型 毛发湿度计 毛发和某些合成纤维的长度随周围气体相对湿度而变:相对湿度越高,长度越大。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毛发湿度计。当合成纤维的长度随相对湿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时,便会通过机械传动机构改变指针的位置。这种湿度计结构简单,在气象测量方面套用很广。 湿度计 氯化锂湿度计 这种湿度计的检测元件表面有一薄层氯化锂涂层,它能从周围气体中吸收水蒸汽而导电。周围气体相对湿度越高,氯化锂吸水率越大,因而两支电极间的电阻就越小。因此,通过电极的电流大小可反映出周围气体的相对湿度。这类湿度计在工业流程中套用很广。 干湿球湿度计 通常的干湿球湿度计由两支处于邻近位置的、相同的玻璃温度计组成,其中一支的温包外面包有一个尼龙网套,网套的另一端浸在水中。由于毛细管作用,温包周围的网套始终保持湿润状态。网套表面水分蒸发时吸热则使网套温度降低。于是,这一支温度计(称为湿球温度计)所指示的温度,就比另一支不包网套的温度计(称为干球温度计)所指示的温度低。周围气体的相对湿度越低,网套蒸发水分的速度越快,因而温度降低的幅度越大。根据此温度差和干球温度,可从仪器所附的对照表中查出周围气体的相对湿度。这种湿度计结构简单,主要用于气象测量和室内空气湿度测量。 氧化铝湿度计 它的工作原理是:氧化铝薄膜能从周围气体中吸水而引起本身电容和电阻值的变化,变化的幅度用以表示周围气体的相对湿度。这种湿度计主要用于工业流程气体的湿度测量,可测相对湿度范围很宽。 空气湿度 空气的湿度可通俗地理解为空气的潮湿程度.它有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之分. 1 .绝对湿度: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 P叫做空气的绝对湿度. 湿度计 空气的湿度可以用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密度,即单位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质量来表示.由于直接测量空气中水蒸气的密度比较困难,而水蒸气的压强随水蒸气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所以通常用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来表示空气的湿度,这就是空气的绝对湿度. 2 .相对湿度 ( 1 )概念的引入:为了表示空气中水蒸气离饱和状态的远近而引入相对湿度的概念. ( 2 )相对湿度 B :某温度时空气的绝对湿度 p 跟同一温度下水的饱和汽压 ps 的百分比叫做这时空气的相对湿度 ①不同温度下水的饱和汽压可以查表得到 ②在绝对湿度 p 不变而降低温度时,由于水的饱和汽压减小而使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大。 ③居室的相对湿度以 60 %~ 70 %较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