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2.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3.大学生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论文

4.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取的措施和做法有什么?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危害_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怎么写

影响极大。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是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UNFCCC)的发展而逐渐成型的。1992年UNFCCC阐明了其行动框架,力求把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从而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应对:

1、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各个国家要肩负起积极应对全球变暖、保护世界生态环境的重任

2、各工业化国家要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应用新能源;发展中国家应该淘汰或改进落后产业、产能,提高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以应对能源日益枯竭而带来的发展问题.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要增加投资,并努力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

4、发达国家要切实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像美国必须改变传统的高消费、高能耗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节约能源,并帮助不发达国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各国要开展全民环保教育,促使社会各界形成“爱我地球、保护生态”的良好意愿,并将这种意愿付诸行动.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请列点而简明扼要的回答)

1.世界气候变化的表现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及山岳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2.世界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可能引发:沿海地区被淹没,极端气候多发,低纬度及高纬度地区变得更加湿润,中纬度部分缺水地区可能因蒸发加剧变得更加干旱(该地草原有可能退化为荒漠)。

3.各国的应对措施

发达国家应背负起更大的责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更多的开发利用新能源、绿色能源。发展中国家也应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来。

还应开展国际协作,制定公约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巴厘岛、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均是人们所做的努力。

4.面对气候的变化,我们应怎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节约用电,拒绝一次性筷子,减少邮递贺卡(因为筷子和贺卡由树木制造而来,砍伐树木会减少吸收温室气体),了解并进行低碳生活等。

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最高哲学理念:“天人合一”与“天人互泰”

文/啠囦

关于宇宙观和自然观,中华优秀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表述,其中有: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天人感应、天人互泰等。其蕴含的哲理,均体现着中华民族对天人关系的根本看法,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美好愿望。

“天人合一”之“一”,即元、始。“一画开天”、“一也者,万物之本也”。“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天人合一”,源于古代庄子《齐物论》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观点。认为人与天地是同源一统的有机结合体,蕴含着人与万物同构、同体、同象、同理、同心、同气……等关系。而正式使用“天人合一”一词,是北宋思想家张载在其《正蒙·乾称篇》中。

“天人互泰”之“泰”,即“安宁”,“泰,通也”。也作“极”、“太”。《易经》中“泰”卦,是阴阳和谐、包容一体的完整结合,“天地交,泰”。“天人互泰”,源于当代梁缺《天人互泰》中的“与天为善,其趣无穷;与地为善,其益无穷;与人为善,其乐无穷。天人互泰,方存浩长”观点。它以取法天道,合乎自然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人们对自然万物应持有仁德之心,将自然万物视作与自身有机的相连存在。并明确了人的责任义务,规范了人的行为准则,强调了人的自觉能动。

“天人互泰”自然观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和谐共生关系。它是以“天人合一”理论为基石的新构建,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脉的新发展。“天人合一”与“天人互泰”,两者由于出现的历史背景不同,故思想意蕴也不尽相同,后者除文字表达上的创新外,内涵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远古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不高,其许多行为与结果只能以“应天而行”、“上天意旨”等态度作解释和把握。“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人们着重思考的是“合一”问题,形式多以“静态化”、“单一性”、“机械式”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天人互泰”理念,则是对中华文明宝库的深入挖掘、承古人智慧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它将人与天的互动作思考,着重探讨“互泰”思想及“因果”辩证,形式多以“动态化”、“多元性”、“灵活式”出现,在科技文明时代的背景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唤醒人的道德良知,积极应对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切,破解面临的难题和困局。因此,在天人关系理念中,“天人互泰”是一种博众长、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自然观,必将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它在现代哲学的理论与实践上,讨论天人关系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理想情形,人类应该怎么样才能与自然界保持着和谐的互泰关系等方面,均有着现实价值和未来意义。

“天人互泰”作为一种全新的宇宙观、生态观,它据于易理、源于哲理、循于公理、合于义理。是传承、守正、创新、包容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理念和时代精神,它以创新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要领,不离老祖宗的根和魂,从分析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出发,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图景,考察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作用。它源于时代、源于实践,涵盖了天地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的知识,融道、释、儒等学说于一体,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一般规律。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拓宽了理论视野、提供了精神动力。

人类活动的一切感知、认知以及已知信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为了预测未来和把握未来。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等。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因此,人类未来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天人互泰”理念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因果循环,天人是一对互动的、因果的关系,互善则互泰,互恶则互否。其理念构想,运用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以广阔的情怀和长远的眼光,描绘了一幅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画卷。

人类不论种族、肤色、地域、历史、宗教、文化及制度之别,均处于一个全球命运共同体中。人类不同的文明与在不同的时期,应坚持“和合互融、共生互鉴、包容互进”原则,在弘扬其共同价值的同时,体现“和而不同”、文明共享。在中华文明史上,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和讨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其中“天人合一”思想,伴随着农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中,成了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而“天人互泰”理念,是“天人合一”的一脉赓续,是现代文明的别样绽放,是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也必将为人类发展进步注入新活力。

大学生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论文

我国提出五大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1、发展节水灌溉;

2、调整作物布局;

3、推广集雨灌溉,解决干旱缺水地区农村饮水和部分农业生产用水问题;

4、人工影响天气;

5、组织实施“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林业、水和沿海地区海平面的影响评估”等一系列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研项目。

短时间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的异常气候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暴等等,往往会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足以给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长期的气候变化也会产生很多影响,如水短缺、居住环境恶化、经济损失加剧、海平面上升、热浪袭击增加、人类健康受威胁、物种变化加剧等等。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取的措施和做法有什么?

大学生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论文如下:

气候变化原因

在地球的漫漫历史中,气候总在不断变化,究其原因可概括为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科学研究认为,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火山活动、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是造成目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

IPCC(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2007年发表的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温上升由人类活导致的可能性超过90%。这份由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500名科学家共同完成的报告详细计算了各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后认为,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净影响是气温升高。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从下述三个方面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一是气候变化后,生产、商品及服务市场的需求产生了变化,使支持居住的经济条件受到了影响;二是气候变化对能源输送系统、建筑物、城市设施以及工农业、旅游业、建筑业等特定产业的一些直接影响,转而对人居环境产生了影响;三是气候变化后,因极端天气增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使得居住人口迁移。

人类居住地尤其是河边和海岸带居民受气候变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滑坡。人类居住环境目前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因高温、多雨而加剧。

低海拔海岸区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正在迅速地增加那里的人口居住密度,使得人为财富(城市)处于海岸气候极端的威胁之中。

面临气候变化时,居民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受气候支配的初级产业,如农业、林业和渔业的经济单一居住区,比经济多样化的居住区更脆弱。

国家方案,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为了切实加强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5月30日,院常务会议决定颁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

为什么要出台国家方案

第一,编制国家方案是我国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所有缔约方制定、执行、公布并经常更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第二,制定国家方案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由于能源消费量的大幅上升,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的目标,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第三,国家方案是我国第一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颁布实施国家方案,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将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新的贡献。

国家方案要解决什么问题

我国气象灾害频发,其灾域之广、灾种之多、灾情之重、受灾人口之众,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气候变化对我国影响体现在农业、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等领域。

国家方案指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着七大挑战:

一是发展模式。随着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要持续增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我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是能源结构。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国家。与石油、天然气燃料相比,单位热量燃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高出约36%和61%。

三是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我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落后是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是森林保护和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保护林地、湿地的任务加重,压力加大。

五是农业。我国是世界上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地区,人均耕地少、农业经济不发达、适应能力非常有限。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我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六是水开发和保护。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加强水管理,优化水配置;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确保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切实保护好河流生态系统,对我国水开发和保护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七是未来我国沿海由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河口海水倒灌等问题,对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挑战。

为此,国家方案提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国家方案同时提出了到2010年的主要任务:一是通过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等目标,努力减缓二氧化碳排放。二是通过实现新增改良草地2400万公顷、治理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5200万公顷等目标,不断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国家方案提出的政策措施

一是提出了一系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国家方案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落实院确定的各项节能降耗措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技进步、加强依法管理、完善激励政策和动员全民参与,大力推进节能降耗。逐步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继续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发展煤层气产业,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甲烷排放,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和城市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继续贯彻落实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二是提出了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政策措施。国家方案要求,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布局,选育抗逆品种,治理草原退化和土地荒漠化。加强对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节水力度,建设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农田抗旱标准。加强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监测能力、海洋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提高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加强对各类极端天气与气候的监测、预警、预报,科学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与气候灾害。

三是提出了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政策措施。国家方案指出,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作用,加大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投入力度,加快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重大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加强气候观测系统建设,开发全球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等。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战略和方案研究,加强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

四是提出了提高气候变化公众意识的政策措施。国家方案认为,应逐步建立一支具有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干部队伍。充分利用媒体,加强对社会各阶层公众进行气候变化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鼓励和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建立公众和企业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机制和渠道,发挥企业参与和公众监督的作用。完善气候变化信息发布的渠道和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借鉴国际上好的做法。

五是提出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构建设的具体方案。国家方案提出,为切实加强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院决定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地方各级人民要加强对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抓紧制定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另外,国家方案还阐明了我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一些基本立场。例如,国家方案指出:各缔约方均应切实履行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的各项承诺,发达国家应切实履行其率先取减排温室气体行动,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的承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将认真履行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的义务。

(编辑:王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