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坚持什么原则

2.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措施

3.中国近年气候变化?

4.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的重点任务

5.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什么这一承诺体现了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6.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治理进程,具体有哪些行动?

7.我国应如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8.简答题——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带来哪些影响

中国气候变化大势_中国气候变化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的本质问题是,人类的活动改变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固有动力.

仅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例,全球大气候变化是有周期的,你或许听说过冰期和间冰期,其本质是:植物大量繁殖-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保温作用降低-全球气候变冷-进入冰期-植物大量死亡-二氧化碳增多-保温作用增强-冰川融化-进入间冰期,植物大量繁殖……

我们现在仍出于间冰期.按照古地质学的考察结果,近一百年来,地球应该逐渐变冷,进入冰期.可目前全球气候不仅没有变冷,反而在变暖,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除全球气候变暖之外,沙漠化加剧,土地盐碱化等环境变化问题也与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有着显而易见的联系.

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坚持什么原则

对于中国而言,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应对国际需求的权宜之计,也是中国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巴黎气候大会召开之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再次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气候变化已经并且将持续对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带来深远影响。如果不取进一步行动,将引发灾难性后果。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措施

第一是人均排放原则,温室气体排放份额应该是一种公共财产,地球上所有的居民,对该财产平等享有排放权。

第二,满足公民生存需要的原则。温室气体排放,从国际来看,一种是满足奢侈需求的需要,一种满足人们对能源的基本需求。

第三,坚持公平原则。在认定温室气体开放分配减排义务方面,目前主要依据一个国家的排放量来计算。

中国近年气候变化?

1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这是肯定的,气候变化的主因是二氧化碳增多,植物会吸收二氧化碳并转化为氧气,促进碳循环和碳氧平衡。 2另外,造成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如煤,天然气,石油。会释放二氧化碳。所以要大力开发新型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 3汽车尾气排放会排放出温室气体,不只是二氧化碳,还有氮氧化合物等。所以现在有些城市已经推出了公共自行车系统,新能源电动出租车,和新能源公共汽车等,号召人们环保出行。 ? 4 制定碳排放,限制全年总碳排放,制定法律法规,对汽车的碳排放量进行规定,关停不合格的工厂。 ? 5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教育,减少对木材,电,水的浪费。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的重点任务

水和荒漠化  ●气候变化使得我国水供需矛盾不断增加,尤其是华北、西部地区。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这种情况正变得越来越严重。  ●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水量明显减少,其中,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区最为显着,水总量减少12%,其中海河区地表水量减少41%、水总量减少25%。虽然南方地区水相对丰富,河川径流量和水总量近年来有所增加,但由于降雨规律的反常变化,加之高温,近年也出现了区域性缺水的现象。  ●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气候变暖变干,华北部分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趋势加重。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带边缘和绿洲边缘区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也可能增加。  ●与此同时,中国西部82%的冰川正在退缩。长江、黄河等主要江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冰川,随着冰川融水逐渐耗尽,我国的水供给会受到长期威胁,尤其是主要靠冰川融水供给江河径流的西部地区。  农业和粮食安全  ●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这会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高温、干旱、虫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农业减产。如果不取适应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10%;小麦、水稻、玉米三大农业作物均以下降为主,到21世纪后半期,产量最多可下降37%。同时气候变化会对农作物品质产生影响,如大豆、冬小麦和玉米等。  ●气温升高会导致农业病、虫、草害的发生区域扩大,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程度加重,从而增加农业和除草剂的施用量。此外,气候变化会加剧农业水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总之,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海平面上升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为2.5毫米,50年上升了12.5厘米。上海的每年上升幅度更高达3.2毫米,50年上升16厘米,远高于全国平均值。预计到2100年,华南海平面的上升范围可达60~74厘米。  ●海平面上升不仅会加大沿海低地的淹没面积,加重河口地带盐水入侵,加剧海岸侵蚀,还会对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进而对沿海渔业带来不利影响。面临洪灾、海水入侵、土地侵蚀流失、强热带风暴的威胁,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黄河三角洲的城市群是最脆弱的地区。  ●多年来我国沿海强热带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占相应年份全国GDP的比例平均为0.25%,2006年是近10年来台风和强热带风暴伤亡最严重的年份,直接经济损失达699亿元,占全国GDP的0.34%。  公共健康  ●由于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加,心血管病、中暑等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也会随之加大。疟疾、登革热等热带流行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的机会与范围也会增大。此外,随着洪涝灾害加剧,灾后的感染性腹泻,如霍乱、痢疾等病例也会增加。  另外气温升高也使疫区扩大,受威胁人口也会相应增加。例如,有研究预测在未来二氧化碳浓度加倍的条件下,中国鼠疫疫源地的面积将增大40%左右。

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什么这一承诺体现了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一)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

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开发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包含碳循环过程、地球生物化学过程、陆面、冰盖和生态模式以及高分辨率的海洋和大气环流数值模式的气候系统模式。

气候变化的检测与归因。重建过去两千年以来中国高分辨率气候变化序列,利用气候模式进行气候变化自然和人为因子影响的敏感性试验,确定不同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开发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技术,监测气候变化的过程和要素,模拟预测各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情景,预测人类活动影响下全球主要地区未来气候变化,预警极端天气/气候和灾害及其风险评估。

亚洲季风系统与气候变化。研究亚洲季风系统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分析人类活动对亚洲季风系统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海-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在全球气候异常产生中的作用。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与灾害的形成机理。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与灾害发生频率、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变化规律和趋势,认识气候变暖背景下亚洲和中国区域能量和水循环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旱涝的关系,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规律。

冰冻圈变化过程与趋势。研究冰冻圈的气候、水文、生态、环境效应,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对长江中、下游气候影响的机理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南北两极、欧亚大陆积雪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的碳、氮和水循环过程及其耦合机制,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

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电力、冶金、石化、化工、建材、交通运输、建筑等各主要高耗能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与装备,机电产品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商业和民用节能技术和设备,能源梯级综合利用技术等。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重点研究低成本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开发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光伏电池及利用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和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燃料电池技术,水电、生物质能、氢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沼气等的开发利用技术。

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煤炭高效开技术及配套设备、重型燃气轮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超临界大型循环流化床等高效发电技术与装备,开发和应用液化及多联产技术,开发煤液化以及煤气化、煤化工等转化技术、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技术等。

油气和煤层气勘探和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重点开发复杂断块与岩性地层以及深海油气藏勘探技术,深层油气勘探技术,稠油油藏和低品位油气提高收率综合技术,油气和煤层气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

先进核能技术。研究并掌握快堆设计及核心技术,相关核燃料和结构材料技术,突破钠循环等关键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的建设与研究。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关键技术和措施;制订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路线图,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能力建设、工程技术示范。

生物固碳技术和固碳工程技术。研究林业等生物固碳技术和各类固碳工程技术。

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研究通过调控农业生产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研究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

(三)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模型。在现有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模型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区域影响评估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影响评估工具和综合评估模型。

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脆弱领域的影响及适应技术和措施。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农牧业、水、海岸带、森林、草原、湿地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特有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等方面的影响,开发相应的适应技术并提出应对措施。

极端天气/气候与灾害的影响及适应技术和措施。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与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减灾的技术措施,建立相应的预测预警和适应技术、对策与响应机制。

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脆弱区及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通过影响评估划分中国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评估气候变化对各类敏感脆弱区影响的风险水平,研究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的风险管理体系。

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行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提出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与其他全球环境问题的交互作用及应对措施。研究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荒漠化、环境污染等其他全球环境问题的交互作用、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技术和措施。

气候变化影响的危险水平及适应能力。研究气候变化影响的危险水平,科学地评估不同部门和地区的适应气候变化危险水平的能力。

适应气候变化案例研究。选择典型部门/区域进行适应气候变化案例研究,提出具可操作性的适应政策和措施,分析适应措施的成本有效性。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

应对气候变化与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分析中国中长期能源需求趋势,研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与中国能源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科学评估能源供给多元化和节能减排政策的经济技术潜力。

未来气候变化国际制度。研究不同时期国际气候变化制度的发展态势,分析其各种可能方案对中国的潜在影响,研究提出中国自己的未来气候变化国际制度方案。

中国未来能源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研究中国未来能源需求情景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研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稳定温室气体浓度水平和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中国各行业、各地方节能减排潜力及其宏观经济成本。

清洁发展机制与碳交易制度。研究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对全球碳市场的影响,研究与清洁发展机制相适应的国内政策与机制,研究以清洁发展机制为核心的中国碳交易制度的发展方向及其内容。

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分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途径与潜力,研究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

国际产品贸易与温室气体排放。研究隐含能源进出口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综合评价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对制造业国际转移和分工的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战略。研究气候变化科技发展态势,建立自主创新、引进吸收与知识产权保护相互关系的新机制,形成中国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气候变化科技发展战略。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治理进程,具体有哪些行动?

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承诺体现了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碳中和是指通过减少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增加吸收这些气体的能力,使净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零或接近零的过程。"碳达峰"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渐下降的过程。

碳中和和碳达峰对于应对气候变化非常重要。

具体的含义和意义:

1.减缓气候变化:碳中和和碳达峰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措施,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降低气候灾害的风险。

2.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和酸雨等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健康。

3.促进可持续发展:碳中和和碳达峰可以推动经济转型和能源结构转型,促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的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

4.提升能源安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转向更多的清洁能源,可以减少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提高能源安全。

5.国际合作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碳中和和碳达峰是实现《巴黎协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承诺和行动。

因此,碳中和和碳达峰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推动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

二氧化碳气体是大气组成的一部分(占大气总体积的0.03%-0.04%),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其产生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机物(包括动植物)在分解、发酵、腐烂、变质的过程中都可释放出二氧化碳。

2、石油、石腊、煤炭、天然气燃烧过程中,也要释放出二氧化碳。

3、石油、煤炭在生产化工产品过程中,也会释放出二氧化碳。

我国应如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整治。在我国的许多法律当中,有明确的规定对温室气体,有毒气体的排放问题以及生物的保护问题都有条文约束。通过法律的形式保护全球气候以及生物的多样性为全球许多国家做出表率作用。在治理环境的过程当中,我国对于环境方面的处理一直都是非常严格的,许多未达标的工厂都会面临处罚,同时我国也在联合国的会议上对世界的气候问题发表了属于自己的态度。我国认为,目前气候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应当设置相关的条约去约束人们在污染方面的行为。一旦出现全球气候大规模变化,很可能会对人类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

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是有密切关系的,这是因为目前最主要的气候问题就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发生会导致全球变暖的现象。因此,一旦发生温室效应,最先遭殃的就是南北两极的生物。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导致南北两极的冰川会用融化的现象。因此,居住在北极的生物很可能会因为栖息地的破坏而使他们有灭绝的可能性,如果南极的冰川进一步的融化,可能会对南极的生物造成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冰川是许多南极生物的栖息地,许多生物都是在平川上赖以生存的,所以如果冰川融化,势必会导致部分物种的灭绝,其实对于全球生物的多样性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人类最大的生态环境就是生物圈,生物圈是有自我调节功能的。但是这自我调节功能是建立在物种多样性的前提下。当一种物种灭亡的时候,对于其他物种是存在巨大威胁的。这是因为根据食物链的关系,一旦一个物种灭绝,很可能会导致食物链的相关物中产生连环灭绝的效应。因此,这种不利的影响会导致最终影响人们的生活。所以,如果希望能够让人类持续改地球当中很长的一段时间,势必要对地球这一个家园进行保护。

地球是人类迄今为止唯一能够居住的地方,尚未有发现能够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所以如果人类不保护地球,一旦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受到重要的影响,则很可能会导致人类灭绝的危险。所以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保护生态多样性是维护地球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简答题——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带来哪些影响

保护环境、减缓气候变化和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要求,这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充分体现我们党与时俱进,尊重科学规律,迎接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发展长期挑战的信心和决心,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保护全球气候履行国际义务的诚意。我们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外交和国家安全产生极大影响,引起各国、公众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气候变化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们要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地区规划;一方面抓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一方面抓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通过取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及技术等手段,大力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适应能力,加强科技开发和研究能力,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完善气候变化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将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措施,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我国不承诺量化的减排义务,并不等于我国不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我们虽然没有设定具体的二氧化碳的减限排目标,但是我们对于整个能源节约的目标是明确的。我国的《国家方案》明确提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任务,包括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将工业氧化亚氮排放稳定在2005年水平,同时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新增改良草地2400万公顷、治理退化和沙化及碱化草地5200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比例达到16%左右、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公顷等。通过节能,相应地就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我们要自加压力,努力节能减排,既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同时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已经在以下八个方面取得可喜成绩,仍需持续积极向前推进: 一是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是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三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四是实施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五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六是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七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及能力建设;八是加大气候变化教育与宣传力度。

1 气候变化导致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牧业损失加大;

2 气候变化导致中国水问题日益严峻;

3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有关重大工程可能产生一定影响,重大工程安全运行的风险加大;

4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他的多个方面;

5气候变化使中国海岸受灾机会增大;

6气候变化使因疾病发生程度和范围增大,电力供应遇到更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