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梅雨的台湾梅雨

台湾气象灾害有哪些_台湾气象特点

一是台风风力强,正面登陆。“苏迪罗”云系密实、台风眼清晰,强度发展迅速,36小时内完成强热带风暴到超强台风的跳,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一度超过17级。生成后受副高南侧偏东引导气流影响,以每小时20至25公里的速度稳定地向西偏北方向移动,逐步向台湾岛靠近。预计登陆台湾东部沿海时风力为14到15级,之后再次在福建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仍可达12至14级。

二是生命周期长,能量较大。“苏迪罗”7月30日在台湾岛东南方约4000多公里的洋面上生成,远离大陆。预计其生命周期长达12天以上,登陆台湾岛前海上停留时间长达9天,台风移动区域内海水温度约30度左右,有利于台风强度的发展和维持,能量不断聚集,破坏力较大。

三是风暴增水高,海况复杂。受“苏迪罗”影响,长江口至福建沿海均将出现较大风暴增水,预计福建闽江口最大风暴增水接近2米。东海、台湾海峡及钓鱼岛附近海域浪高涌大,海况非常恶劣,尤其是“苏迪罗”中心经过台湾岛以东洋面时将出现9到13米的狂浪到狂涛区,福建、浙江沿岸海域将出现4到6米的巨浪到狂浪,对海上生产活动构成很大威胁。

四是降雨强度大,滞留时间长。预计“苏迪罗”带来的强降雨从7日开始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地将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降雨量达100-200毫米,其中福建沿海、浙江南部沿海等地有250-400毫米的特大暴雨,局部点雨量可能超过500毫米,最大小时雨量可能达到80-100毫米。“苏迪罗”登陆后将深入内陆并北上,不排除与冷空气遭遇、长时间滞留的可能。

五是影响范围广,防御战线长。预计“苏迪罗”登陆后,大风和强降雨影响范围可能波及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广东、湖南、湖北、山东、河南、辽宁、吉林等13个省份。其中,福建、浙江等省暴雨强度大,并与“灿鸿”“莲花”双台风影响区域及前期强降雨区域重叠,前期遭受洪涝灾害的地区将再次面临强降雨和大风威胁,加上台风影响范围南起广东北至吉林,防御战线长,增大了防御难度。

国家防总各成员单位和有关地区高度重视强台风“苏迪罗”防御工作。8月4日,国家防总向东南沿海及内陆有关省、直辖市和流域防总发出通知,要求提前做好各项防御工作。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和水利部水文局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台风、海浪、雨情和水情预警信息。民政部、国土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和解放军总参谋部、武警部队等按照职责分工,对防御强台风“苏迪罗”工作提前作出安排。福建、浙江、上海、广东等省市及太湖、珠江等流域防总针对各地、各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前做了安排部署。

据分析,防御强台风“苏迪罗”存在6个不利因素,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是历史上8月上旬登陆我国的台风往往造成严重灾害,如7503号“妮娜”、0509号“麦莎”及0608号台风“桑美”,均为8月上旬登陆我国浙闽沿海并深入内陆的台风,造成的影响和灾情异常严重,其中7503号“妮娜”造成了淮河“75.8”大洪水。“苏迪罗”在路径、强度及登陆地点、时间等方面和它们极其相似,不排除与北方冷空气遭遇,长时间滞留带来强降雨并引发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其影响和破坏力不可小视。

二是在“苏迪罗”向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袭来的同时,紧随其后又有一个新的热带气旋活动,也有可能发展成为今年的第14号台风,再次形成双台风相互影响的复杂局面。受副热带高压、大陆高压和冷空气以及双台风的共同影响,“苏迪罗”的走向、强度以及登陆后的影响等仍存在变数,增大了预测预报和防御的难度。

三是南海伏季休渔期刚刚结束,大量渔船出海捕捞,渔船回港避风任务重

梅雨的台湾梅雨

台湾的有关专家和学者日前却提醒民众,近年来,台湾的雨已经下得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台湾北部的缺水现象已日益严重。

台湾地处亚热带,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充沛的雨量是全球平均的三倍。但是,由于人口密集,每人平均分配的降雨量却不足全球平均的1/6。台湾80%的雨量集中在五月至十月,枯水期长达六个月。另外,台湾的河川既短又陡,蓄水能力较差,需要用水库存蓄和调节。

台湾现有水库大约四十座,总蓄水量达到20亿吨。然而,台湾地区每年的总用水量却要180亿吨。除从河中引入80亿吨、地下水抽取60亿吨外,余下40亿吨需要水库供应。因此,大多数水库的蓄水每年要重复用两次、有的要重复用三次才够用。因此,每逢干旱的春季或冬季,台湾北部的翡翠水库和石门水库的存水量就会减少,台湾北部就会尝到缺水之苦。

台湾北部严重缺水的状况,已经引起专家和学者的注意。根据台湾气象部门的资料显示,北台湾的基隆,过去一百年的降雨量有增无减,但是,降雨日却减少了。进一步分析显示,那里的小雨减少,而中、大雨却增加了。过去的绵绵细雨变成了匆匆来去的阵雨,留在地面的水明显不如从前。科学家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空气污染物中的悬浮微粒对云层的影响所造成。这一影响使岛上的云层增加,也使台湾的日照时间在过去的30年里减少了约15%。

上述原因并不是台湾缺水的主要原因。岛内真正缺水的原因,是用水量过大而水不足。50多年来,台湾的用水量增加将近一倍。地下水的抽取,已经超过了自然补给量的50%,造成地层下陷和海水倒灌等。另外,人与山林争地,能够保护水土的森林被对保护水土不利的经济作物所取代,如槟榔、茶园、果园等,不仅失去森林对水土的涵养功能,而且加速了土壤的流失,严重的甚至导致了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水库方面,目前有1/3呈优养化,严重影响蓄水量。雨量集中、急骤时,水土保持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于许多集水区水土保持不良,每逢大雨就会有大量的泥沙流入水库,不少水库淤结率超过四成。专家警告,这些水库若不加以整治,几年之内就将失去其供水的功能。

梅雨期的多雨虽然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些许不便,但也有少雨时的困扰,例如缺水和停水。在梅雨期内应防范对流云系带来的豪雨,因为对流云系会引发短时间但剧烈的豪雨,导致山洪暴发进而带来严重的灾害,是台湾地区仅次于台风的第二大气象灾害。以下拟以1993年六月二日于苗栗-台中一带的六二水灾作为例子,来了解梅雨期的种种现象和成因。由台湾附近向西伸展的带状云系是梅雨锋面面带。在梅雨锋面云带南方及北方的无云区分别是暖湿的热带海洋气团以及干冷的大陆气团,锋面云带受到这两股势力相当的冷暖气团相互挟持,而于台湾至华南一带徘徊,加上中尺度对流系统沿着锋面云带发展,并东移到台湾中北部,终于引发中北部地区豪雨成灾。苗栗地区自六月一日晚上二十点起即出现连续性的豪大雨,并延续至六月二日中午止,其累积雨量为:通宵508公厘、苑里476公厘、三义391公厘、公馆347公厘、大甲329公厘、大湖302公厘。由于雨势强烈、雨量集中,进而引起山洪暴发,导致苗栗至台中一带豪雨成灾,不仅铁公路中断,农林渔牧亦灾情频传,损失金额达新台币20亿元,灾情较严重的梅雨个案。

梅雨期主要受到梅雨峰面系统的影响,有时大量降雨,有时雨量很少,有时降雨时间很短暂,有时连续多日。事实上,梅雨期有时会有二个峰面系统先后连续影响台湾地区,致使连续阴雨的天数相对增长。当一道锋面过后、另一道锋面抵达之前,会有几天晴朗天气,但持续的时间长久或短暂都不一样,有时锋面接二连三而来,几乎无晴朗的日子可言,有时又相隔甚久,晴朗多日。在每年的梅雨期内,平均有四至五个梅雨锋面系统影响台湾地区。由于受到锋面系统的影响,台湾地区梅雨期内的平均降雨量为450至500公厘,为每年年平均雨量的四分之一。台湾地区每年梅雨期的降雨有很大的差异,可见梅雨在台湾地区是非常不稳定、变动甚大的天气现象,所以不必特别强调梅雨期的长短与雨日的久暂,而应注意梅雨锋面系统所伴随的豪雨。台湾地区除东北部之外,其他地区多属于冬季干燥的气候类型,春季若无适当的降雨,干旱现象便会随即发生。台湾地区梅雨期内平均为雨量为450至500公厘,约占年雨量的四分之一,为大自然解除春季旱象最有效的方式。即使春季有正常的降雨量,但若该年梅雨不显,即为干梅或空梅,则可能发生缺水甚至干旱现象。好是梅雨期,若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不仅会影响收割,也会使颗粒脱落发芽,对其他作物也会造成损害,对农业而言,连续阴雨正是一项灾变天气,若有豪雨发生则灾情更加剧烈。台湾已渐由农工并重发展成为工商并重,由于工商发达、经济繁荣、民生富裕,剧烈天气导致的灾害损失也随之增大。根据台湾中央气象局近12年(1985至1996年)来的统计分析,台湾地区因为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平均一年可达新台币185亿元,其中由梅雨造成的灾情即占16%,平均每年约达新台币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