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_气候对人居方式的影响
1.人居环境中的园林?
2.人居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3.以低碳生活为主题或背景 求一篇演讲稿
一般人都会步入老年,“养老”成为了每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养老”类型,最近比较火的有“儿女养老”、“消费养老”、“以房养老”、“机构养老”、“出国养老”、“家政养老”等,除了形式上,地域也很重要对吧?最近网上流传中国“最适合养老居住”排名前二十个城市,其中有你的城市吗?
第二十名厦门厦门是一座风姿绰约的“海上花园”。被海水环绕的城市,环境十分干净整洁,气候宜人,一年四季花木繁盛。由于生态环境好吸引了大量白鹭来此栖息,又被称做“鹭岛”。
第十九名青岛青岛这座满城啤酒飘香的城市,“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就是它的真是写照,成群的海鸥,大片经典的欧式老建筑是这里最独特的风景。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四季分明,空气特别湿润,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不同的海味。第十八名秦皇岛
秦皇岛是中国唯一因皇帝名号而得名的城市,这里山水相依,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环境是它最大的优势,碧海、天蓝水清、空气洁净,森林覆盖率非常高,成了400多种鸟类的乐园。第十七名丽江丽江没有严寒酷暑,只有温凉更迭,这里的纳西文明、自然环境吸引着大批的人前来,它是中国游客重游率最高的城市,客栈文化堪称全国之最,来了这里,随便找个地方坐下来发发呆、喝喝茶、晒晒太阳,都是一种享受。
第十六名昆明
昆明四季如春,享有“春城”的美誉,这里的鲜花即使是冬天都开的娇艳,滇池和翠湖每年都有越冬的海鸥如约而来。这里的物价相对较低,能保持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且作为云南的省会城市,它还享有相当大的优势,简直是一块生活的乐土。
第十五名嘉兴嘉兴自古就是富庶繁华之地,“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四季分明,气温适中,没有大幅度的温差。有众多的河流和星星点点的湖泊,极其丰富的水产品,而且嘉兴物价稳定,治安也特别好。
第十四名杭州杭州这座“人间天堂”城市,拥有了秀美的西湖,湖光山色,好不令人向往。但它的美不仅仅止于这一潭湖水,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出大量人文古迹,既有江南水乡的古典雅致,又有国际化时尚的潮位。
第十三名海口
海口某景
海口被誉为环境最好的城市,一年365天,有311天空气质量为优。这里有着迷人的热带风光、椰风海韵,生活在这里每天都能享受到海岸的风光旖旎。
第十二名凤凰
凤凰古城是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城内风景秀丽,充满苗乡特色。一条沱江静静流淌,沿沱江而建的吊脚楼、古色古香的明清古院,这一切都那么让人心生向往。
第十一名大连良好的空气,适宜的气候,这是让人们身体上感到舒适的条件,大连这座城市都有。而且这里有各种养老机构200多家,这些养老院环境宜人,设施齐全,配有专职医生、护士,而且费用并不算高。
第十名珠海
珠海这座浪漫之城,有一百多个海岛,又被称作“百岛之市”。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呆在这里很舒适。万头攒动的广场,浪漫的休闲海滩,欧式的酒吧......夜生活很丰富。
第九名成都
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医疗条件较好,拥有华西医院等近20家三甲医院,医疗水平在国内堪称一流。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天气温温和和,人也温温和和,生活节奏很舒适,吃喝玩乐也很多。
第八名北戴河北戴河空气环境都很好,阳光、沙滩、海水、森林,绵长的海岸线,旅游非常丰富,非常适合来这边休闲度,养老居住。
舟山被誉为“千岛之城”,金庸笔下的桃花岛就在舟山呢,海岛特有的景致赋予了这里无穷的迷人魅力,蓝天、碧海、、白浪营造了不可多得的度胜地。舟山被称作“中国海鲜之都”、“海上花园城市”。
第六名中山
第七名舟山中山与深圳、香港隔海相望,它以前叫香山,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联合国人居奖、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各种荣誉没少获。如果你来过中山,你会发现街道比其他城市整洁,绿化也非常好,而且中山的美食在全国乃至海外都享有盛誉。
第五名湛江
湛江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常年气温适宜。来到这里,头顶是蔚蓝的天空,迎面是碧海银沙,眼前是葱茏的绿树.....旖旎的南国海滨城市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第四名扬州
扬州有“天然氧吧”之称,空气质量十分高。“早上无碳健身,晚上悠闲逛街,出门不堵车,街上风景好,逛到哪里都能买到好吃的”,是扬州人一天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三名威海
威海虽然是个不大的城,也没有什么国际名胜,但这里有有海有树有森林,有国内一流的天然海水浴场,滩缓沙细,水质清澈。1000多里的海岸线,海边处处都是风景,尤其环海路一带,任何语言形容都苍白。
第二名烟台
烟台这个依山傍海的海滨小城,被誉为“山海仙市”,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变幻莫测的海象、缥缈奇幻的海市蜃楼,给山山水水添了些神秘的色彩。与大连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
第一名开封杭州在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下,孕育出大量文化古迹,更拥有美不胜收的秀丽西湖,既有江南水乡的古典雅致,也有国际化大城市的风范,非常适合居住养老。 昆明是有名的“春城”,这里四季如春,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非常宜居。 而且作为省会城市,昆明的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都非常完善,是一个非常适合暮年居住的城市。 大理借山而居,借水而眠,大理之美,苍山雪,洱海月,在中国找不出第二个大理像大理这样美的城市。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住区环境设计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中达咨询为大家解答。
住是人类生活的四大要素之一,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可说是在住宅与住区环境中度过的,因此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己所处生活与生存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加上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全球的兴起,其研究成果也被大量运用到人类住区环境设计之中,从而促使"绿色住区环境"观念的提出及设计实践工作的开展,所有这些无疑对提高住区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一、绿色住区环境的理念及其形成的基本条件就绿色住区环境来说,它是一种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的城镇人居环境。由于绿色意味着生命和生长,它又来自于大自然,所以绿色即成为活力与希望的象征而被人们所向往。为此绿色住区环境的意义就可以理解为具有生命与活力的城镇住区环境了,它们是具有优化的生存条件和使人们能够在住区环境中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活空间。除此之外,绿色住区环境还可理解为是自然消耗少、能源消耗少、无污染、无公害、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居住质量、高性能、高生活品位及具有文化意韵的住区环境空间场所。绿色住区环境观念的提出,对我国建国50多年来在住宅与住区环境中所确立的以满足人们居住基本需求为目的建设指导思想将产生巨大的冲击。走向未来的我国住宅与住区环境建设,必将以"改善住区环境生活质量"为起点,努力营造出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的绿色住区环境来。此外住区还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面积往往占城市用地的30%以上,可见住区环境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环境质量的好坏印象。从绿色住区环境建设来看,形成绿色住区环境的基本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绿色住区环境能给住区居民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应有较好的日照、空气与通风条件,并远离释放有害气体的污染源和噪声源;——绿色住区环境从宏观层面上来看,还应为人们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诸如水、食物、能源、土地、气候、建筑、交通、区位等的集合,以及反映住区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活动的适宜程度及吸引力的大小;若从微观层面来看,绿色住区环境为住区居民提供的居住条件在物质空间方面虽有差异,但在生态方面则应相差不大,并给每个住区居民提供的生态条件是公平的;——建立以绿主的住区环境规划模式,将住区环境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在绿地系统规划布局上,应注意将其与居住、服务、交通等系统结合起来进行考虑,且改变以往"绿地指标"的简单计算方法。——在绿色住区环境中还需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这是因为它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能有效地调节住区的生态环境。而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大气成份稳定、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善住区气候、净化空气、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方面;——绿色住区环境对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并对住区地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视。另外绿色住区环境对地域自然界的干扰与冲击要小,并尽可能地利用自然,诸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与降雨为住区环境服务。再就是绿色住区环境中用的包括建筑材料在内的各种物质应具有对自然界和住区居民无害的"绿色"特征;所有这些均为形成绿色住区环境的基本条件,需要我们的规划设计师们更新观念,把握其要点,并在具体设计实践中予以正确地应用。二、绿色住区环境设计的构成要素与主要特征从绿色住区环境设计的构成要素来看,,它主要由城市人类及其人类所处生存环境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人类的生存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生物环境、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四个方面的内容。而具体到绿色住区环境设计实践来说,其设计的构成要素主要可分为室内与室外两个部分。人是住区环境的主体,设计必须以人为本。进行未来绿色住区环境的设计实践,即需首先把握住绿色住区环境设计的特征,以及在设计实践中应遵循的原则。而作为绿色住区环境设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可持续特征、循环特征、时代特征与文化特征等方面,即:1.可持续特征:绿色住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特征意为住区环境设计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应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及选择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具体在其规划设计的构思、平面布局结构与各类设施的设置方面应尊重住区内土地和环境及栖居者的自然属性,全面考虑住区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及周围环境的各种关系,强调人类活动与住区环境所处地域的不可分割性。从而提高住区的吸引力,并使其成为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细胞。2.循环特征:这是指在绿色住区环境中的生活与生产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原料及废料能相互循环利用,自行消化分解。即在住区规划设计中能使其各系统在能量利用、物质消耗、信息传递及分解污染物方面能形成一个卓有成效的相对闭合的循环网络,这样既对住区外部区域不产生污染,周围环境的有害干扰也不易入侵住区环境内部,故循环特征就成为绿色住区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志。3.时代特征:从绿色住区环境的提出可知:它是城市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后才出现的,其住区环境的时代特征具体应体现在住区环境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从而创造一个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服务体系;另外住宅智能化将被引入住区环境建设之中,住区环境中住房的概念将被扩展,使其不仅仅被理解为家庭居住,而是集工作、学习、居家、等于一体的社会单元。4.文化特征:我们知道:住区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因此在绿色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住区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而营造绿色住区环境的文化氛围,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在绿色住区环境中设置较高水准的文化教育设施,这是赋予住区文化的物质基础。然后在具体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住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地方色彩,挖掘、提炼和发扬住区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同时,还要注意到绿色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以赋予绿色住区环境中单体建筑、建筑组群、公共设施、绿化环境小品能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三、绿色住区环境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与具体设计实践正是绿色住区的环境设计具有上述这样一些特征,为此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还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来进行设计:一是整体性原则。作为城市整体环境中重要组成部位的绿色住区环境,无论是其人工环境还是自然环境的开发,都必须考虑到与整体环境的联系,如住区环境的规模、内容、功能、结构与布局,以及住宅建筑的密度、高度、造型、色彩、材质与风格等都应纳入整体环境关系中去思考。此外还应将人、社会与自然视为一个完整和睦的系统,从而把设计与绿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结合起来,以利用自然规律进行设计。二是多样性原则。在绿色体区环境设计中,其多样性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涵义,它不仅包括物种的多样性,还包括宏观功能与人类活动场所的多样性等。它能通过各种人类居住的基本功能单元的生态位重叠,在狭小的空间内创造出多样性的住区空间环境来。如北京菊儿胡同的"类四合院"设计即在保持单元式公寓的私密性与四合院的基础上,进行既有传统风貌特点又有时代感的四合院创作就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三是方便性原则。绿色住区环境设计的方便性主要体现在住区环境的内外交通、公共设施配套与服务方式等方面。从住区内外交通系统来看,不仅要满足住区居民出行的需要,还必须为住区内部交通提供方便。至于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即应依据住区内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活动特点,取合理的分级结构、宜人的建筑尺度与良好的服务方式,从而为住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四是安全性原则。绿色住区环境设计的安全性由环境安全、社会安全两方面共同组成,其中前者又称之为"绿色安全。"而住区的环境安全就是要求其设计能使住区避免因环境恶化而造成对居民生存的威胁,它是住区安全中最基本的安全要求。此外住区环境的社会安全即指绿色住区环境应具有完善的治安措施,能有效地保证居民的人身安全,并能抵御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在不同情况下均能保证居民的安居乐业。五是舒适性原则。绿色住区环境设计应努力营造出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无污杂及噪声干扰的环境空间,并且有广阔的绿地和户外活动场地,有完善的识别特征及良好的环境景观效果等等。世纪之交,绿色住区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我国正处于方兴末艾的发展时期,由于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较大,加上各地生态因素也不尽相同,这样作为绿色住区环境设计的研究领域必然十分宽广,为此一定会产生出许多结合地域特色来研究绿色住区环境的设计理论。而从绿色住区环境的设计实践来看,已有北京市房山区的北潞园绿色住宅小区、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御桥花园民乐苑居住小区、万里示范居住小区、锦华住宅小区、广州市郊的山水庭苑住宅小区、深圳市的中城康桥花园居住小区、龙岗世纪山庄居住小区等等,真是不胜枚举。它们必将促使我国未来的住区环境建设继续向着"绿色"的方向迈进,进而为我国走向新世纪的人居环境科学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s://bid.lcyff/#/?source=bdzd
人居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园林是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是人聚居借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园林设计师要介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和园林均需强调中国特色和综合性。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而万变不离其宗。
1、园林是最佳人居环境
自有人类便有人居环境。经历了巢居、穴居、山居和屋宇居等阶段,直到目前人类仍然在探索合宜的人居环境。现代的趋势不仅在于居住建筑本身,更着眼于环境的利用与塑造。从居住小区到别墅豪宅无不追求山水地形的变化,形成现代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之势。20世纪末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北京宣告的《北京宣言》中指出,新世纪“要把城市和建筑建设在绿色中”,足见城市绿化和园林在人居环境中不可代替的重要性。未来发展的方向,则不仅在人居室内环境,更侧重于人居室外环境。
人居环境广义可至太空,中义为城市及农村,狭义可至居住小区乃至住宅,无不与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中国人居环境的理念是文化的总纲“天人合一”之一脉,强调人与天调,天人共荣。其中也包含“人杰地灵”、“景物因人成胜概”等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创造艺术美,也是“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管子。五行》)。因此中国古代有“天下为庐”之说。其中主要是体现用地之地宜,兼具顺从与局部改造的双重内容。生产是手段,经济利益不可片面追求,我们的目的是持续发展的天人共荣、兴世利民。
园林却不是自有人类就有的。人类初始,居于自然之中而并未脱离自然。随社会进步,人因兴建城镇与建筑而脱离了自然,却又需求自然的时候就逐渐产生了园林。古写的“艺”字是人跪地举苗植树的象形反映。人不满足于自然恩赐的树木,而要在需要的土地上人工植树,这是恩格斯所谓“第二自然”的雏形和划时代的标志。在园圃等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出囿、苑和园,在西晋就出现了“园林”的专用名词。现代的中国园林概念是要满足人类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综合要求,将生态、景观、休闲游览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为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谋。园林学从城市园林扩展到园林城市、风景名胜区和大地园林景观,园林是最佳的人居环境。园林不仅要为人居环境创造自然的条件和气氛,于中也渗透以人文;人们不仅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物质享受,也从寓教于景的环境中陶冶精神,获得身心健康。
2、综合性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创造人居环境方面的主导作用
我国目前约有660个城市,预计不到10年要翻倍,即1200多个城市,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将“大建设、大破坏”改为“大建设、少破坏”是首当其冲的现实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和其他生物、非生物共有的地球。城市规划专家将城市规划划分为6个阶段,前一阶段为环境建设阶段,第六阶段为生态环境建设阶段,如何体现呢?应明确城市是人类聚居,借以生存、生活和持续发展的环境。因此在城市化的同时,也要使城市社会生产和自然环境同步协调地发展。补偿20世纪对自然“大破坏”的损失,并在原基础上重建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应由城规专家担纲,协同生态、建筑、园林、文物等各有关方面专家共谋综合性的总体规划,而且要各学科专家从专项角度介入总规。首先要切实保护城市自然和人文。
除了必要的石材开发以外,杜绝炸山毁林、围水造地等激发天怒的破坏性建设。即使开石材也要避开城市中心城区,在相对隐蔽的地带进行,而且要认真学习中国古代有益的经验。如绍兴东湖、广东西樵山等石场,遵循一定设计原则,有地开走石方,留下一个山水空间。绍兴东湖还结合石于石壁上开了一个桃花洞,并在洞两旁天然山石上镌刻了一副对联:桃三千年一开花,洞五百尺不见底。在起伏的丘陵用地上规划街道时,建筑不宜照搬平原上方格网式的体制。应是路随山转、因山构室,总体上一定要人工服从自然。《园冶》说:“如基地偏缺,隣嵌何必欲求其齐”,“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山水、古树名木和一切自然景观都难以移动,而人是活的,可以在总体上因地制宜地规划街道。
但在局部,则必须改造自然地形以适应街道和建筑的基本需求。城规宜根据城市的山水形胜布置街道与建筑,与之适应,这是比较难的。但中国哲理是“先难而后得”。民居或山或水,之所以令人赏心悦目,就在于顺应自然地形,先难而后得的因山就势,从而取得最佳效果。每个城市的山水形胜各异,巴山蜀水、楚水汉天、二樵珠江、江南水乡各有千秋。民居也因地之山水形胜而具特色,而且各自有各自的自然气候条件和文脉。如有心创造城市特色,又何至于形成“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呢?若各自巧于因借本地的自然与人文,植物因带分布而自别,又何苦在北方城市置榕树、椰树呢?绿地指在自然土地上种植有生命的绿色植物的土地,绿地也要打。
城市和农村从外观到内涵都要强调中国特色,我们总的目标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可以循时代而进,在继往开来方面有创造性地发展。对外国文化要学习,但必须结合中国实践。佛塔、须弥座、琵琶都是在学习外国文化基础上创造中国文化的实例和典范,学中有创。在某些城市保留的外国租界区或一些展览性场所可以造外国风光供参观,但作为城市和农村的总体建设,不宜提出“异国风光”的口号。《北京晚报》2004年10月11日以“西班牙小镇落户延庆”为标题,提出延庆将陆续建立日本、法国等7个异域风情小镇。至于温哥华森林、塞那维拉这些冠以洋名的地方就数不胜数了。“一方风水养一方人”,延庆山水何以产生异域风情呢。此风可息,而万万不可长。本来就千城一面了,再来千镇一洋面,谁受得了?人居环境必须本土化。现在的乡村都呈现地方风格,从县到市要力求保护这些差别而不是破坏。
作为专项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建立在综合性总规的前提下,深入贯彻总规的专项要求。指导的理念就宇宙观而言是人与自然协调,就社会观而言是以人为本,城市绿地系统包涵园林,园林是综合的,绿地系统也应包涵人文的特色。“千城一面”之弊只有通过创造城市的特色以求缓解。城市的自然山水形胜与文脉的融会便构成城市特色之根基。要根据城市定位定性而制定相应的绿地指标。基本指标是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覆盖率主要用于森林,亦可作城市绿地参考指标,但不能只言覆盖率而不讲绿地率。因为城市规划实质上是土地利用规划,惟据绿地率才能落实绿线和绿地面积。
要从现状绿地、空地、拆迁等调查中落实绿地,古树生动地说明了历史文化,要切实保护古树名木。我国有3 000余年的银杏及周柏、唐槐、宋樟,这种是拿钱也造不出来的。绿地布局的原则是均衡、合理。城市中历史传留下来宜于开发为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园林的大型绿地不要划为一般城市用地,否则会破坏优美的自然风景。在道路规划方面,要为独立的大型公共绿地创造条件而不要横穿竖剖地把整块用地分割成碎块。如作为一般商业、居住用地,也会埋没了这种自然。均衡的难点在于市中心,但市中心缺乏绿地的现状不是注定不变的,可以通过拆屋建绿来改善市中心的生态环境。生态学家认为从城市中心为大气环流带,城市中心最宜规划作水面和绿地。上海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延安中路热岛高峰所在地拆屋建绿。不惜花每平方米1万余元的地价建成20余hm2的延中绿地,使市中心从生态到景观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上海改造市中心环境的实践,初步体现了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的世纪向往。又如安徽合肥市,鉴于旧城用地很紧,于旧市区西南另辟文化城区,借西面水库和旧河床的低地,开辟新城区中心面阔约2km多的大水面。
以湖为心,以宽200m的绿带为轴,四周呈放射形布置6块公园绿地,将市政中心布置在新城区,这就自成城市中心新格局了。城市除大型绿地外,还要有为数更多,分布合理的中小型绿地,有的城市提出500m见绿。各类型绿地从原有的点、线、面逐渐织成绿网。不仅城市有环城绿地,而且与线状、楔形绿地结为一体。在城市内以隔离绿地分割建筑和街道,防止因城市扩大形成“摊大饼”的不利环境。无论从生态或景观而言,绿地都是分隔建筑和街道的优选方式,惟具有生命的绿色植物能有效地隔离混凝土铠甲的建筑。正如《重刊园冶序》所总结的:“盖以人为之美入天然故能奇,以清幽之趣药浓丽故能雅”。园林对人居环境可以起到逐步形成或完善风水宝地的作用。
“沧海桑田”说明水陆之变迁。既在滨水之处建城市,就要以人工疏浚淤积的泥沙,保证城市永不被水淹。杭州西湖如无人工疏浚,绝不可能保存目前风景如画的景观。2000余年前成功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从理论上总结了6个大字刻在石墙上:“深掏滩,低作堰”。现在一般滨水城市很少掏滩,而代以筑高堤防水,以至几乎每年低流量高水位的水灾令人揪心。遭天怒的水灾惩罚实在是人为的因素所致,有些水患在某种程度上实际是人患。人与自然要协调的正是这些内容。
市区街道平直,到了丘陵地带的郊区就应顺从自然地形了。如果还是像市区主干道一样刚直不阿地通过去,山断坡而损谷,水断流而枯涸。不仅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且起伏有致的山林被破坏,代之以冗长、平滞、呆板的人工边沟和挡土墙,令人兴致索然。如果有“莫犯山林罪过,须陈风月清音”的座右铭常响耳边,那就会以“山回路转”的原则选线。少量破坏的天然地形也要以人工还谷回坡,加以山林种植,补偿和回归自然的面貌,将路贯穿其中,那又别是一番景象。为什么一些先进国家开运河、选高速公路的路线必有风景园林师参与共同策划呢,道理在此。对于城市人文也一样,如没有周总理把关,北京的团城也会因城市街道拆建而遭破坏。没有古建园林专家上书,德胜门也要去一个角。据说南京中山陵也被路穿了一下。城市化并不注定要破坏自然和人文,这就需要城市综合性总体规划运筹帷幄了。
现代交通发展带来了立交桥,从一层到多层,使热岛效应恶化发展。可以连顶带墙、柱全部以有吸盘的攀援植物绿化,还可以混交,藉有吸盘的植物带动无吸盘的藤本植物。要与交通部门协调解决所谓吸盘破坏墙面之虑。我在上海看到砖墙上布满中国地锦,50年来墙体无明显破坏,实践可证明真理。
3、人居环境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建设
一谈到人居环境,首先提生态,提出生态城市、生态园林等,主要强调物质环境建设。其实,中国特色很重要的内容是强调事物的综合性。相对而言,西方文化强调理性、重视科学分析,以致曾一度认为一切美都是符合数学规律的,研究景观着重视觉分析。以“天人合一”为文化总纲的中国特色则强调综合性。中国园林艺术从历史上讲,是从诗、画发展到园林的。苏东坡评价王维(字摩诘)的诗画强调:“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由此更可想见摩诘之园林定是凝诗融画之作。所以到明代计成总结中国园林的境界和评价标准时提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8个字。中国现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园林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这都与“天人合一”的综合性宇宙观一脉相承。其中“天开”和“人的自然化”反映科学性,主属物质文明建设;而“宛自天开”和“自然的人化”反映艺术性,主属精神文明建设。中国文学讲究“物我交融”;绘画追求“似与不似之间”;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充分说明园林是文理交融的综合学科。如文学之“诗言志”、园林之“寓教于景”等。中国人对景观的欣赏不单纯从视觉考虑,而要求“赏心悦目”,要求“园林意味深长”。有花有鸟的环境中挂一副“看花笑谁”、“听鸟说甚”的对联。竹径不但通幽,如果联想:“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古意就更发思古之幽情了。因此无论城市环境和景观、园林环境和景观都要强调综合性的功能。生态是环境效益之根基,与人之健康密切相关,但也不宜以某单项功能凌驾于综合功能之上。生态园林是指历史上一种以保护自然风貌为主的学派。其实生态学家诠释生态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既无褒义也无贬义的一种名词。
世上既没有非生态城市和园林,那就也没有生态城市及园林。我们要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城市和生态良好、密切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便于休闲游览、景观优美和文化内涵丰富的新型园林。作为人居环境,特别是居住小区,主要要求安全、生态良好、宁静优美、方便舒适、保障隐私、称意可心。要从居住文化中借景,而不宜沽名钓誉、轴线纵横、有节点必有盛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指因借地宜、人宜。必须根据用地的定性、定位,并结合自然、人文因素造景,达到“借景无由,触情俱是”的艺术效果。园林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学科,是科学的艺术还是艺术的科学呢?我认为是前者。钱学森先生建议园林归文化部是有深刻含义的。当然不同于文学绘画,是三维空间环境建设,而且植物种植设计必须具备生物学基础。
4、植物造景的依托
强调生态必同时强调生物多样性,园林和城市建设强调植物的多样性。如何落实却所言极少。植物造景必依托于人居环境的地形塑造。城市建设“三通一平”中之“一平”的提法是不妥的。因为植物群落主要是地带性和小气候条件所形成。大地形之山川和平原构成大气候条件即地带性气候,微地形起伏可以形成小气候环境。多样的植物有多样的要求,主要是光照、湿度、土壤和风的综合影响。各种和各品种的植物都有各自的生态习性。以地形为主创造不同的生态环境,才能供不同的植物生长,其中包涵植物间的融洽性以形成群落关系。露地大气候带的自然环境是不可违背的,但在大气候条件下完全可以创造一定的小气候条件,供多种植物生长和发育。从现状看,作为人居环境主要部分的城市环境人工化、商业化太强而自然化不足。
总的讲,绿地要以乔木为骨架,灌木即使株数超过乔木也无可形成植被的骨架。灌木可分布林间、林缘或作灌木丛独立布置。草地要因地制宜和相对集中,草本花卉总宜少而精,以林园围绕花园。也不一定到处提乔灌花草组成立体的植物群落,要因地制宜。草本花卉首先要变盆栽为主为地栽为主。发展多年生的宿根花卉、湿生花卉、水生花卉和岩生花卉。植物与地形、建筑、道路、场地、小品综合地进行景观设计。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我们先为植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植物才会为我们创造好的人居环境。我国人居环境面临新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巩固既有成绩、纠正错误、克服困难,前途是锦绣的。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s://bid.lcyff/#/?source=bdzd
以低碳生活为主题或背景 求一篇演讲稿
人居环境主要包括人类工作劳动环境、生活居住环境、休息游乐环境和社会交往环境。人居环境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类的生存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
人居环境涵盖所有的人类聚居形式,通常可以把它分为乡村、集镇和城市三大类,其中镇是处于城市和乡村的中间过渡类型,因此,常有“城镇”、“村镇”并提的情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要包括
1、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一方面要合理选择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模式,对于县、乡镇、村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做好整体布局和规划。另一方面,要做好推动分类减量先行工作,将易腐烂垃圾、可回收垃圾、煤渣灰土等分类收集、就地就近处置,尽量减少外运处置的垃圾量和运输频次。
此外,还要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的问题。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这一块可以和农村厕所改造同时进行,因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首先就必须要解决厕所粪污卫生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解决污水乱排和水环境治理问题。
其次,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必须要讲究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地理因素、人口规模、气候条件和资金保障能力来选择合适的
农村地区的小型生活污水收集方式和治理技术。
3、农村村容村貌提升
这里主要针对的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比如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让村坤出行更方便,以及对于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的整治,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问题等。
低碳生活的概念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的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 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在中国,年人均CO2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千克。由此看来,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低碳生活的出现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在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兴起的时候,大家开始关心,我今天有没有为减碳做些什么呢? 在北京的八达岭,一个碳汇林林场已经成形。如果你想抵消掉自己的碳排放,可以来这里购买碳汇林或种树。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植被恢复等活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起到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比起少开车、少开空调,购买碳汇林的主意,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目前,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是减排和增汇。与减排手段相比,林业碳汇措施因其低成本、多效益、易操作,成为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
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低碳族”,“低碳”又代表什么呢?简单来说,“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自12月7日开幕以来,就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 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12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提前公布的“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此外,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芬兰和德国学者公布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可能是第一个消失在汪洋中的岛国。 美国媒体12月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机。第一,过敏加重,研究显示,随着二氧化碳水平和温度的逐渐升高,花期提前来临,让花粉生成量增加,使春季过敏加重。第二,物种正在变得越来越“袖珍”,随着全球气温上升,生物形体在变小,这从苏格兰羊身上已现端倪。第三,肾结石增加,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增多,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年,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万人。第四,外来传染病暴发,水环境温度升高会使蚊子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登革热、疟疾和脑炎等时有暴发。第五,夏季肺部感染加重,温度升高,凉风减少会加剧臭氧污染,极易引发肺部感染。第六,藻类泛滥引发疾病,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市政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肝脏和皮肤疾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