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2.高一历史地理期中的复习提纲(人教版)

3.(13分)材料一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中有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

4.高中地理会考考些什么,

5.关于初中地理气候类型的综合题的答题模式和技巧求教

6.简述我国常见的突发的分类

气象灾害有何特征_简述气象灾害的类型

高一地理必修1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三大共性(能根据资料分析)

(3)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简单阐述)

(2)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它们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哪一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磁暴;极光等

注意: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区别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至少掌握三种图形的阅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太阳光照图(侧视、俯视);地球的公转轨道示意图

(2)主要知识点:

地球自传和公转方向、周期;地球表面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比较;区时的计算(注意北京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的比较;主要节气的判读;季节划分的依据;晨、昏线的判断;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简单了解地球内部的三大圈层 (2)会区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⑴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能根据P31的活动,理解大气对地球的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事例(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课本P37的图,注意图中每个气压带中心纬度位置

(2)能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来读出气候类型,并判断气候成因(只要求跟风压带有关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会根据等压线读出冷、暖锋,高、低压,并分析它们影响下的天气特征

(2)会在等压线图上画出风的方向,会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根据等压线和其他知识判断某地的天气特征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会根据有关资料判断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及后果

●以气象灾害(台风和寒潮)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⑵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会判断洋流的性质

(2)会简要画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3)洋流对气候的影响(等温线图的判读)

(4)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重点放在鱼场的分布)

(5)会根据洋流分布图分析污染物的流向和对海上航行的影响

●以水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的数量、 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衡量水的标准及水的定义

(2)简单认识河流的补给类型

(3)会根据资料分析一个地区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如以色列、咸海、我国黄河下游等)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⑶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会画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根据课本所呈现的一些地貌(如黄土高原、新月形沙丘、风蚀地貌、河流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分析形成的原因

(2)三种山岳的成因及典型代表

(3)会判断背斜、向斜、断层等一些地质构造,以及地质构造在生产中的应用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山路公路的选址问题

(2)山地、高原、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演变中作用。

生物循环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能画出生物循环的示意图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以黄土高原和修水库为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根据资料判断三种地域分异 (2)P101的活动

高一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低温冷冻灾害: 连续多日的气温下降,使作物因环境温度过低而受到损伤以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

低温冷冻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因为来自极地的强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使作物因环境温度过低而受到损伤以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低温冷冻灾害包括低温连阴雨、低温冷害、霜冻和寒潮等。

种类

低温冷冻灾害包括低温连阴雨、低温冷害、霜冻和寒潮等。

低温连阴雨指连续多日阴雨并伴随气温下降的天气现象。此间降水量不大,但气温较低,这种天气有时接连出

现,以致阴雨天气长达一个月之久。

低温冷害多是在农作物或经济林果生长期间,因气温低于作物生理下限温度,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引起农作物生

育期延迟或受损,导致减产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霜冻则是指当地面最低温度降至0℃以下时,对农作物等造成伤害或死亡的农业气象灾害。

寒潮是指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在特定天气形势下加强南下,造成大范围剧烈降温和大风、雨雪天气,这种来势凶

猛的冷空气活动使降温幅度达到一定标准时,称为寒潮。

形成

冷空气是低温冷冻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春秋季节,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空气频繁交汇,常常造成低温

连阴雨天气。而强冷空气,尤其是寒潮的爆发南下,使得温度急剧下降,会造成“倒春寒”、霜冻等灾害。

冷空气的堆积、加强、南移和爆发有一个过程,并有相应的天气形势配合。在强烈的辐射冷却作用下,北冰洋和

西伯利亚地区会形成大规模的冷空气团,且由于冷堆中的空气做上升运动而产生绝热膨胀冷却,冷空气堆会不断增

强。当冷空气堆达到一定强度时,就在有利的环流形势下爆发南下,发生寒潮。

对于霜冻而言,一般发生在寒冷、晴朗(无云或云量很少)、无风或微风、空气湿度不大的夜晚,多是由于地表

面及植物表面向外大量辐射热量,使得近地面空气冷却到0℃以下。霜冻与地面辐射冷却有关,而云量是影响辐射量多

少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有云不利于霜冻的形成。风可以促使近地层与上层空气的混合,从而减小地面的冷却程度,因

而大风不利于霜冻的产生。

分布

低温连阴雨常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在每年的3~4月;两广(广东和广西)地区则在1~3月发生,往往对春

播育秧危害极大,造成早稻严重的烂秧,其结果是减产或颗粒无收。低温冷害在东北地区一般发生在6~8月,称为东

北冷害或“哑巴害”。在长江流域则发生在9~10月,称秋季低温或寒露风,发生在春季则称为春寒或倒春寒。

而霜冻根据发生的季节,又可分为春季霜冻、秋季霜冻和冬季霜冻。秋末的寒潮常常会给北方带来大范围的初

霜,使晚秋作物遭到冻害;春天的寒潮会引起南方的连阴雨;冬季的寒潮常常引起雪灾,北方会出现江河湖海封冻,

南方可产生冻雨(雨凇)灾害。

我国有两个寒潮多发区:一个是内蒙古中东部二连浩特到锡林浩特;另一个从阿尔泰山到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左

旗、右旗一带。影响中国的寒潮源地主要有3个:一是新地岛以西的北冰洋洋面,二是新地岛以东的北冰洋洋面,三是

冰岛以南的大西洋洋面。

防御及研究

低温冷冻灾害冷害是严重的农业灾害之一。严重冻害年如1968年、15年、1982年因冻害死苗毁种面积达20%以

上。低温冷冻灾害的防御措施主要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适合的作物品种和播栽期,以便在低温敏感期避开有

害低温;根据冷害预报调整作物布局和品种比例;调节农田小气候,既可克服春季低温危害,又能使作物提早成熟,

避开秋季低温;培育作物的耐寒早熟品种;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田间管理等。

目前,在低温冷害的防御方面,气象研究人员已经掌握了低温气候规律,并加强了低温冷害预报。特别是长期趋

势预报,为调整作物布局和品种搭配,中、短期预报为及时用应急的抗御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尽管如此,但我国对低温冷害的研究依旧缺乏持续性、系统性,对冷害的防御技术的研究甚少,尤其是还没有转

化成有效的业务能力。开展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及业务转化,并在适宜地区进行推广应用,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主生产

力,将是今后应对气温冷害的重点。

高一历史地理期中的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1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三大共性(能根据资料分析)

(3)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简单阐述)

(2)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它们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哪一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磁暴;极光等

注意: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区别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至少掌握三种图形的阅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太阳光照图(侧视、俯视);地球的公转轨道示意图

(2)主要知识点:

地球自传和公转方向、周期;地球表面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比较;区时的计算(注意北京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的比较;主要节气的判读;季节划分的依据;晨、昏线的判断;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简单了解地球内部的三大圈层 (2)会区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⑴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能根据P31的活动,理解大气对地球的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事例(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课本P37的图,注意图中每个气压带中心纬度位置

(2)能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来读出气候类型,并判断气候成因(只要求跟风压带有关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会根据等压线读出冷、暖锋,高、低压,并分析它们影响下的天气特征

(2)会在等压线图上画出风的方向,会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根据等压线和其他知识判断某地的天气特征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会根据有关资料判断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及后果

●以气象灾害(台风和寒潮)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⑵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会判断洋流的性质

(2)会简要画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3)洋流对气候的影响(等温线图的判读)

(4)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重点放在鱼场的分布)

(5)会根据洋流分布图分析污染物的流向和对海上航行的影响

●以水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的数量、 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衡量水的标准及水的定义

(2)简单认识河流的补给类型

(3)会根据资料分析一个地区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如以色列、咸海、我国黄河下游等)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⑶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会画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根据课本所呈现的一些地貌(如黄土高原、新月形沙丘、风蚀地貌、河流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分析形成的原因

(2)三种山岳的成因及典型代表

(3)会判断背斜、向斜、断层等一些地质构造,以及地质构造在生产中的应用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山路公路的选址问题

(2)山地、高原、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演变中作用。

生物循环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能画出生物循环的示意图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以黄土高原和修水库为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根据资料判断三种地域分异 (2)P101的活动

中国近代史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一,战争

1.英国向中国走私及其危害 ①背景原因 ②对中国的巨大危害

2.中国的禁烟 ①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②虎门销烟

3.英国为维护走私发动侵华战争 ①简单经过: 1840年6月:广东→福建→浙江→天津

1841年: 香港岛→广州虎门(关天培)→厦门→定海(三总兵)→吴淞(陈化成)→南京三元里

②结果:《南京条约》1842年 a.内容 条约——五项 附件——三项 b.危害

4.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开始进去半殖半封社会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 独立主权国家→半独立,主权受侵害——半殖半封建经济结构→资本主义,封建经济并存——半封

②社会矛盾的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主要农民与地主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③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封建→反帝反封建(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二,第二次战争

1.背景原因 ①外国商品销路不畅 ②三国提出"修约"要求被拒

2.借口与有关国家

3.战争的简单经过1856~1858 广州→天津《天津条约》1859~1860 天津→北京《北京条约》(大沽口) (火烧圆明园)

4.条约内容及其危害

5.沙俄乘机攫取中国大片领土

6.中国政局的变动与中外势力的勾结①那拉氏发动"辛酉"1861年11月 ②那拉氏控制下中国政局的特点 ③中外势力的勾结 放弃中立(英,法)愿协助剿(法,俄)

三,太平天国运动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核心:反清,反传统

2.洪,冯二人赴广西传教——紫荆山——思想,组织的准备

3.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

4.永安建制: 天王—洪秀全 南王—冯云山 北王—韦昌辉西王—肖朝贵 东王—杨秀清 冀王—石达开

5.太平天国的顺利进军,与定都天京(1853年3月)

6.《天朝田亩制度》

7.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8.太平天国后期的战争

①政治上——洪仁玕《资政新篇》李秀成——江,浙,上海:天京保卫战

②军事上 陈玉成——安徽:安庆保卫战

9.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0.历史评价

①失败原因 农民的局限 中外势力强大

②历史作用

③性质

四,洋务运动

1.洋务派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①二个过程

②群体

③认识

④主张与目的

⑤代表性人物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经营方式(官办)与特点(三性),口号(自强),作用〕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教育,引进西方科技 ④创办近代海军〔北洋海军(1884年)→北洋舰队(1888年)〕

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阶级力量的成长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企业名称)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与特点 ①处境:受压迫,受束缚

②政治特点: a.革命性 b.少,小,弱 妥协性 不彻底 软弱性

3.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①早于资产阶级(三个来源) ②政治特点: 集中→团结 苦→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 ③早期斗争→自发性经济斗争

六,中法战争

1.法国挑起战争的背景原因

2.战争的主要经过(二线三个战役)

3.结果——中国不败而败——《中法新约》

4.台湾省的设立(1885年)

七,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的背景状况:中日出兵朝鲜,就撤军问题产生分歧

2.日本突袭清军,挑起战争

3.战争的主要经过:国外——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国内 辽东半岛战役 威海卫战役

4.结果:《马关条约》

①时间,地点,人物

②内容: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③危害

5.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形式及其危害 ①开设银行 ②政治 ③修筑铁路 ④投资设厂 ⑤开矿山

2.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特点

3.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界地 ②划分势力范围

4.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九,戊戌变法

1.维新派的形成及其政治特点 ①维新派产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状况——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②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③维新派的政治特点根由——接受双重教育(传统+西学)表现——政治上进步,但比较软弱,反对根本革命

2.维新派的活动(以康有为,为主要代表) ①办学与讲学(万木草堂) ②多次上书(公车上书) ③创办刊物(《中外纪闻》) ④组织维新团体:强学会,保国会

3.戊戌变法的实行及落实状况 ①光绪帝下诏变法(1898.6.11) ②变法的主要内容 ③变法法令受到严重的干扰与阻碍 a.各省(除湖南省外)拒不执行 b.那拉氏打击维新力量,组织发扑准备

4.戊戌变法的失败

正面战场的抗战:

1、片面抗战路线:(1)内容:只依靠和军队(2)原因:阶级本性决定

2、抗战概况:(1)37、8—11月淞沪会战——失败;(2)37年太原会战(国共配合较好战役)——失败。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3)38年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李宗仁指挥

3、评价:(1)抗战态度比较积极,挫败日本速决战企图,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在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是抗日的主力)(2)片面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丧师失地、一溃千里。

四、敌后战场的抗战:

1、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秋洛川会议确定,即人民战争路线。

2、抗日根据地建立:八路军建立的第一块是晋察冀;陕甘宁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央所在地。

五、发表《论持久战》1938年春 驳斥了“速胜论”、“亡国论”论调,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胜利属于中国,途径要实行人民战争路线。

第二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标志:1938年秋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同时表明日本速决战企图破产

2、原因:从日本方面看:(1)日本战线过长,兵力、物力、财力严重不足;(2)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 从中国方面看:(1)正面战场连续溃败;(2)人民抗日力量尚需壮大

3、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1) 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前以推翻国民为目标)、军事打击为辅(前军事进攻为主) 影响:汪精卫公开投敌(38年底)建立南京汉奸(40年);蒋介石国民政策开始反对;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2)对***:集中兵力进攻***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影响:造成抗日根据地困难。

二、日本在沦区的统治:

1、经济掠夺:政策(策略)——以战养战;总方针——把沦陷区经济为它的附庸经济。表现:(1)农业: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2)掠夺劳动力;(3)“统制”工矿交通运输业 目的:原料基地、战争需要、利润。 (4)金融方面:抢占金银、现款;开设银行;苛捐杂税。 2、思想文化:奴化教育——目的:摧残民族意识,实现其同化政策 3、殖民统治:政策(策略)——以华制华;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动”

第三节 国民的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

1、原因:(1)直接原因——日本政治诱降政策(2)根本原因——蒋介石国民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本性(3)重要原因——英美等劝降政策

2、标志: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溶共、防共、限共、”政策 说明其政策重心由对外开放抗日为主转为对内为主——积极、消极抗日路线。

3、政策两面性:对日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对共想又不敢决裂 原因——、阶级矛盾 的交织

二、内外政策表现:

1、对日本侵略:(1)政策(路线)消极抗日;(2):1940年枣宜战役——张自忠牺牲(被誉为“全国军人的楷模”);1944年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主要原因是消极抗日、积极政策造成的(日本称之为“大陆交通线战役”——直接目的是援救南洋的孤军)

3)影响:造成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2、对***:(1)政策(路线)积极;(2):1939年底1940年初发动第一次高潮;1941年初制造第二次高潮——皖南事变(说明蒋介石既要又不敢和决裂):叶挺被扣、项英牺牲——回击:政治上揭露;军事上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为代军长、为政委。说明已经成熟;以斗争求团结;说明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3)影响:削弱了抗日力量,破坏着统一战线。

(13分)材料一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中有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

高一地理必修1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三大共性(能根据资料分析) (3)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简单阐述) (2)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它们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哪一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磁暴;极光等 注意: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区别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至少掌握三种图形的阅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太阳光照图(侧视、俯视);地球的公转轨道示意图 (2)主要知识点: 地球自传和公转方向、周期;地球表面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比较;区时的计算(注意北京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的比较;主要节气的判读;季节划分的依据;晨、昏线的判断;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简单了解地球内部的三大圈层 (2)会区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⑴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能根据P31的活动,理解大气对地球的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事例(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课本P37的图,注意图中每个气压带中心纬度位置 (2)能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来读出气候类型,并判断气候成因(只要求跟风压带有关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会根据等压线读出冷、暖锋,高、低压,并分析它们影响下的天气特征 (2)会在等压线图上画出风的方向,会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根据等压线和其他知识判断某地的天气特征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会根据有关资料判断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及后果 ●以气象灾害(台风和寒潮)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⑵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会判断洋流的性质 (2)会简要画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3)洋流对气候的影响(等温线图的判读) (4)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重点放在鱼场的分布) (5)会根据洋流分布图分析污染物的流向和对海上航行的影响 ●以水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的数量、 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衡量水的标准及水的定义 (2)简单认识河流的补给类型 (3)会根据资料分析一个地区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如以色列、咸海、我国黄河下游等)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⑶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会画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根据课本所呈现的一些地貌(如黄土高原、新月形沙丘、风蚀地貌、河流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分析形成的原因 (2)三种山岳的成因及典型代表 (3)会判断背斜、向斜、断层等一些地质构造,以及地质构造在生产中的应用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山路公路的选址问题 (2)山地、高原、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演变中作用。 生物循环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能画出生物循环的示意图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以黄土高原和修水库为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根据资料判断三种地域分异 (2)P101的活动 中国近代史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一,战争 1.英国向中国走私及其危害 ①背景原因 ②对中国的巨大危害 2.中国的禁烟 ①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②虎门销烟 3.英国为维护走私发动侵华战争 ①简单经过: 1840年6月:广东→福建→浙江→天津 1841年: 香港岛→广州虎门(关天培)→厦门→定海(三总兵)→吴淞(陈化成)→南京三元里 ②结果:《南京条约》1842年 a.内容 条约——五项 附件——三项 b.危害 4.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开始进去半殖半封社会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 独立主权国家→半独立,主权受侵害——半殖半封建经济结构→资本主义,封建经济并存——半封 ②社会矛盾的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主要农民与地主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③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封建→反帝反封建(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二,第二次战争 1.背景原因 ①外国商品销路不畅 ②三国提出"修约"要求被拒 2.借口与有关国家 3.战争的简单经过1856~1858 广州→天津《天津条约》1859~1860 天津→北京《北京条约》(大沽口) (火烧圆明园) 4.条约内容及其危害 5.沙俄乘机攫取中国大片领土 6.中国政局的变动与中外势力的勾结①那拉氏发动"辛酉"1861年11月 ②那拉氏控制下中国政局的特点 ③中外势力的勾结 放弃中立(英,法)愿协助剿(法,俄) 三,太平天国运动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核心:反清,反传统 2.洪,冯二人赴广西传教——紫荆山——思想,组织的准备 3.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 4.永安建制: 天王—洪秀全 南王—冯云山 北王—韦昌辉西王—肖朝贵 东王—杨秀清 冀王—石达开 5.太平天国的顺利进军,与定都天京(1853年3月) 6.《天朝田亩制度》 7.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8.太平天国后期的战争 ①政治上——洪仁玕《资政新篇》李秀成——江,浙,上海:天京保卫战 ②军事上 陈玉成——安徽:安庆保卫战 9.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0.历史评价 ①失败原因 农民的局限 中外势力强大 ②历史作用 ③性质 四,洋务运动 1.洋务派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①二个过程 ②群体 ③认识 ④主张与目的 ⑤代表性人物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经营方式(官办)与特点(三性),口号(自强),作用〕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教育,引进西方科技 ④创办近代海军〔北洋海军(1884年)→北洋舰队(1888年)〕 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阶级力量的成长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企业名称)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与特点 ①处境:受压迫,受束缚 ②政治特点: a.革命性 b.少,小,弱 妥协性 不彻底 软弱性 3.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①早于资产阶级(三个来源) ②政治特点: 集中→团结 苦→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 ③早期斗争→自发性经济斗争 六,中法战争 1.法国挑起战争的背景原因 2.战争的主要经过(二线三个战役) 3.结果——中国不败而败——《中法新约》 4.台湾省的设立(1885年) 七,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的背景状况:中日出兵朝鲜,就撤军问题产生分歧 2.日本突袭清军,挑起战争 3.战争的主要经过:国外——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国内 辽东半岛战役 威海卫战役 4.结果:《马关条约》 ①时间,地点,人物 ②内容: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③危害 5.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形式及其危害 ①开设银行 ②政治 ③修筑铁路 ④投资设厂 ⑤开矿山 2.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特点 3.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界地 ②划分势力范围 4.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九,戊戌变法 1.维新派的形成及其政治特点 ①维新派产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状况——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②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③维新派的政治特点根由——接受双重教育(传统+西学)表现——政治上进步,但比较软弱,反对根本革命 2.维新派的活动(以康有为,为主要代表) ①办学与讲学(万木草堂) ②多次上书(公车上书) ③创办刊物(《中外纪闻》) ④组织维新团体:强学会,保国会 3.戊戌变法的实行及落实状况 ①光绪帝下诏变法(1898.6.11) ②变法的主要内容 ③变法法令受到严重的干扰与阻碍 a.各省(除湖南省外)拒不执行 b.那拉氏打击维新力量,组织发扑准备 4.戊戌变法的失败 正面战场的抗战: 1、片面抗战路线:(1)内容:只依靠和军队(2)原因:阶级本性决定 2、抗战概况:(1)37、8—11月淞沪会战——失败;(2)37年太原会战(国共配合较好战役)——失败。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3)38年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李宗仁指挥 3、评价:(1)抗战态度比较积极,挫败日本速决战企图,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在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是抗日的主力)(2)片面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丧师失地、一溃千里。 四、敌后战场的抗战: 1、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秋洛川会议确定,即人民战争路线。 2、抗日根据地建立:八路军建立的第一块是晋察冀;陕甘宁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央所在地。 五、发表《论持久战》1938年春 驳斥了“速胜论”、“亡国论”论调,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胜利属于中国,途径要实行人民战争路线。 第二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标志:1938年秋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同时表明日本速决战企图破产 2、原因:从日本方面看:(1)日本战线过长,兵力、物力、财力严重不足;(2)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 从中国方面看:(1)正面战场连续溃败;(2)人民抗日力量尚需壮大 3、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1) 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前以推翻国民为目标)、军事打击为辅(前军事进攻为主) 影响:汪精卫公开投敌(38年底)建立南京汉奸(40年);蒋介石国民政策开始反对;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2)对***:集中兵力进攻***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影响:造成抗日根据地困难。 二、日本在沦区的统治: 1、经济掠夺:政策(策略)——以战养战;总方针——把沦陷区经济为它的附庸经济。表现:(1)农业: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2)掠夺劳动力;(3)“统制”工矿交通运输业 目的:原料基地、战争需要、利润。 (4)金融方面:抢占金银、现款;开设银行;苛捐杂税。 2、思想文化:奴化教育——目的:摧残民族意识,实现其同化政策 3、殖民统治:政策(策略)——以华制华;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动” 第三节 国民的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 1、原因:(1)直接原因——日本政治诱降政策(2)根本原因——蒋介石国民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本性(3)重要原因——英美等劝降政策 2、标志: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溶共、防共、限共、”政策 说明其政策重心由对外开放抗日为主转为对内为主——积极、消极抗日路线。 3、政策两面性:对日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对共想又不敢决裂 原因——、阶级矛盾 的交织 二、内外政策表现: 1、对日本侵略:(1)政策(路线)消极抗日;(2):1940年枣宜战役——张自忠牺牲(被誉为“全国军人的楷模”);1944年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主要原因是消极抗日、积极政策造成的(日本称之为“大陆交通线战役”——直接目的是援救南洋的孤军) 3)影响:造成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2、对***:(1)政策(路线)积极;(2):1939年底1940年初发动第一次高潮;1941年初制造第二次高潮——皖南事变(说明蒋介石既要又不敢和决裂):叶挺被扣、项英牺牲——回击:政治上揭露;军事上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为代军长、为政委。说明已经成熟;以斗争求团结;说明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3)影响:削弱了抗日力量,破坏着统一战线。

高中地理会考考些什么,

(1)A地区:春末夏初?原因: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锋面雨带尚未到达。B地区:夏季(7、8月)原因:雨带北移,该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伏旱天气。(4分)

(2)东部季风区特别是沿海地区时灾严重,西部非季风区很少出现旱灾。(3分)

(3)全球变暖、蒸发加剧;破坏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弱;人口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用水量大增。(3分)

(4)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种植耐旱作物,水利建设,绿化,发展节水农业。(答出其中3条即可得3分)

关于初中地理气候类型的综合题的答题模式和技巧求教

你好,我是大学本科地理专业的,一下是考点,希望对你有用。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

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赤道。纬线。纬度。经纬网及其意义。

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宇宙探测

宇宙探测的意义。宇宙探测的现状。

2.大气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对流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3)大气降水

降水的时间变化。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4)天气、气候与人类

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光、热、水、风等气候及其利用。

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5)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

3.海洋

(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洋流。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海洋开发

海洋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3)海洋环境保护

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4.陆地

(1)陆地的组成要素和地壳变动

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域分异规律。

(3)陆地和地质灾害

陆地自然的特点。陆地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问题。

中国主要自然的特点。

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5.地图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

常用图例、注记。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农业区位因素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2)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

2.人口与环境

(1)人口的再生产

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市。

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

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

(3)人口素质与环境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人口迁移与环境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的形成

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

(2)城市的区位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城市化

城市化及其进程。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4)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

城市的合理规划。

4.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2)交通运输和通信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3)商业贸易

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

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5.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2)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

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

6.旅游活动与环境

(1)旅游活动及其作用

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活动的作用。

(2)地理环境与旅游

旅游及其特性。旅游的价值。

中国的旅游。

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7.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2)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

(3)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8.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防治。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1.世界地理概况

(1)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

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2.世界地理分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3.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

1.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中国的民族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3.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4.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气候的主要特征。

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黄河、珠江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京杭运河概况。

6.中国的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主要城市。

8.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

主要城市。

9.西北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矿产地。

主要城市。

10.青藏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

能源和矿产。

主要城市。

11.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地理位置和范围。

经济发展的特点。

台湾省的地形、自然和主要城市。

12.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

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

的跨区域调配。

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

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

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

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

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新区发展的模式。

简述我国常见的突发的分类

一.明确问题类型,有效答题

(1)特征问题:一要明确是地理事物本身的特征还是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二

要掌握描述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

①地形(地貌)特征主要从地形种类(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海拔高度等方面概括.例、下图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

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

AA’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低山、丘陵)中的一个宽阔河谷(盆地)。

BB’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中的深切(“V”形)河谷(峡谷)。

CC’剖面显示的是丘陵地中的河谷。

②地表环境特征主要从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

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方面概括.

例、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甲图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读图回答下

列问题:

乙图

(1〕说明甲图中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干旱、半干旱;河流发育稀少;地表荒漠、沙土广布;植被稀少。③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高低的季节变化.年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

节变化),四季的变化(冬夏季节的长短)等方面概括.

例.比较旧金山和洛杉矶的气候特点异同.

同:两者均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异:旧金山的雨季比洛杉矶长,年降水量较大;洛杉矶比旧金杉的高温干旱季节时

间长一些.

④.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的大小.水位的变化(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的多少.结冰期.河流落差.河床的宽窄.河水流速的快慢.河流长短.支流的多少及

分布等方面概括.

例、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

流量较小,流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均大,夏汛,汛期短,含沙量大,结冰期短,有凌

汛现象.

⑤.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

概括.

⑥.工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⑦.农业.工业.城市.旅游等区位特征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分析.

农业区位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地形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劳动力、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科技、政策

工业区位

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

环境因素: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

自然因素:地形.水源等.

城市区位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河流(湖泊)

社会经济因素:自然、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教、旅游

旅游(影响旅游开发)区位

旅游的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

分析武汉的区位因素

①.位于江汉平原,地形平坦;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③.位于汉江与长江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捷;京广.汉丹铁路交汇,公路四通

八达----水陆交通发达;

④.农业发达,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

⑤.湖北省的省会(政治因素).

⑧.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主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

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

分布不均,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夏秋多冬春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2).成因问题

成因问题在地理高考试卷中出现的很多,作答时一定要注意题目问的是自然原因还是社会经济原因,或两方面都要答.自然原因一般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河流.湖泊).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类各种活动.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

技.军事(战争).宗教等方面分析.分析时应该抓住主要原因.

例、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甲图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读图回答

下列问题:

乙图

〔2〕指出乙图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

原因:春季增温快;降水少;大风天气多;地表植被稀少,多疏松沙土。

气候分析

气温高低:纬度.洋流.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

降水多少:环流形势.地形.洋流.人类活动.

分析:旧金山与洛杉矶气候特点异同的原因;

台湾火烧寮成为我国‘雨极’的原因;

(3).评价问题:回答此类问题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二要从对自

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简要评价南方低山丘陵农业的开发条件,如何整治和发展?

有利:光.热.水丰富,生物品种多样产出高,土地类型多样;

不利:多种气象灾害,水土流失严重,红壤贫瘠,生活能源短缺.

农业发展潜力大,开发难度较小.

综合开发:①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②优势农产品的系列开发;③生态建设,封

山育林,保持水土,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

二.重视图表.文字材料的分析,提取有效信息

例.读右图,回答图中A水域的名称

并比较A水域盐度的南北差异及产

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里海,其盐度北部低、南部高。

形成原因:里海北部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等河流

注入,淡水对湖水起到稀释作用,故其盐度北部低、

南部高。

三.逻辑严密,答案简洁,条理分明

例、读某城市示意图,分析农民种植花卉的有利条件。

①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

②有公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靠近城市,市场广阔.

四.规范用语,回归教材

五.扬长避短,防止丢分

六.书写整洁,不留空缺

地理重点1:基本地理常识,地区名称,地形,地貌,物产,相关特点!

2:地图,这个是很重要的,包括矿产等都课通过这个来反映!

3.特别地理:如地球之最的东西要记住!

4.气候去药就是由于几个风带的影响,所以看下风带图,基本就OK!

5.中国地理中各省市的地图形状和简称等要记住!

地图就像以张张的照片一样,你要多看,看地图的时候地名,物产,矿藏,地形,基本都要有深刻的印象!

把下面的看玩你就及格:

初中地理知识复习提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

3、经线和经度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世界气温的分布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降水的季节变化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国北京;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常年湿润区:在南、北纬400~~60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1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一、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3、热带季风气候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4、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1、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地中海气候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夏季。

4、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19、自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按其形成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一类是非可再生。可再生,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非可再生,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

20、土地的利用类型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

21、土地的分布温带湿润的平原地的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适宜发展农业,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冷湿的亚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面积广阔,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2、地球上水的分布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陆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种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总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中,冰川中储存的水量最多,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护水,主要途径有: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23、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面积40亿公顷,主要在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全球森林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突发公共的分类有哪些

(1)按照成因:自然性突发、社会性突发。

(2)按照危害性:轻度、中度、重度危害。

(3)按照可预测性:可预测的、不可预测的。

(4)按照可防可控性:可防可控的、不可防不可控的。

(5)按照影响范围:地方性、区域性或国家性、世界性或国际性地方性突发。有限范围发生,影响范围小。一般只需当地应急处理机构应对,无需外来协助。但当地有责任义务及时向上级报告,以备扩大延伸和恶化时提供援助。

区域性或国家性。需中央出面调度救援处理,也需各省或当地积极协调配合。民间援助也必不可少。

世界性或国际性。

(6)2006年1月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根据突发公共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公共卫生。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

社会安全。主要包括恐怖袭击,经济安全和涉外突发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应对法》第三条

本法所称突发,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突发的分级标准由院或者院确定的部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