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的古称_古代气象名称
1.关于气象的诗句有哪些
2.中国古人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他的内在心理状态”为()
3.古人是如何看天气
4.描述古代天文现象的文言文
5.气候是怎么影响中国古代文化?
6.节气名称分别有什么含义?
7.现代职业在古代的称呼
关于变化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爱憎无常:爱和恨的感情变化不定,叫人捉摸不透。
岸谷之变: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
八门五花:八门:八门阵;五花:五行阵。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白虹贯日: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白往黑来:比喻变化极大。
白衣苍狗: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白云苍狗: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百变不离其宗:宗:本,主旨。指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
饱经沧桑:饱:充分。沧桑:沧海变桑田的简缩。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彼一时,此一时: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变动不居:指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
变化不测:变化无常,无法捉摸。
变化不穷:指变化多种多样,没有穷尽。
变化多端:端:头绪。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
变化莫测:测:估测。变化很多,不能预料。
变化如神:神:神奇。形容变化迅速而神奇。
变化万端:端:头绪。形容变化之多。
变化无常:无常:没有常态。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变化无方:方:方向。善于变化而没有固定的方向和程式。形容变化灵活,捉摸不定。
变化无穷:穷:尽,终结。形容不断变化,没有止境。
变化有时:时:定时,一定的时期。随时间发展而发生变化。
变幻不测:指变化无常,无法预测。
变幻莫测:变幻:变化不可测度。变化很多,不能预料。
变幻无常: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变幻无穷:变化多种多样,没有穷尽。极言变化之多。
变生意外:变:变化。指意外发生变故。
变态百出:形容事物形态变化之多。
变炫无穷:变化多种多样,没有穷尽。极言变化之多。
变徵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乐声中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丙吉问牛:看到牛的异常想起天气变化,赞扬官员关心百姓疾苦。
渤澥桑田:渤澥,渤海的古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犹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不出所料:事由变化,在预料之中。形容原先预料的准确。
不动声色:声:言谈;色:脸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不可端倪:端倪:头绪。找不着头绪。形容变化莫测。
苍狗白衣:同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苍黄翻复:苍:青色。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
苍黄翻覆:苍:青色;苍黄:青色和**;反覆:反复无常。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
苍黄反复:苍:青色。反复:颠过来倒过去。青的一会儿变成黄的,黄的一会变成青的。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亦作“苍黄翻复”。
沧海桑田: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沧桑之变:沧海变桑田的变化。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朝不保暮:早晨保不住晚上会发生变化。极言情况危急或境遇窘迫。
朝飞暮卷:朝:早晨;暮:傍晚。形容天气的变化和景色的优美。
朝晖夕阴:晖:日光。早晚阴晴变化。
朝云暮雨:暮:傍晚。早上是云,晚上是雨。原指神女的早晚变化,旧时用以喻指男女的欢会。
潮涨潮落:比喻事情的起伏变化。
沉机观变:沉:深藏;机:机智。深藏机智,观察变化。形容头脑里办法多,有随机应变的才能。
沉几观变:沉:沉着;几:事物变化前的前兆。冷静观察事物,随机应变。
趁风转帆:趁:乘便;帆:船桅上的布篷。比喻根据情势的变化行事。
趁风转篷:趁:乘便;篷:船帆。比喻根据情势的变化行事。
乘机应变:随着时机或情况而变化。形容灵活机敏。
持权合变:以权宜之计适应已经变化的局面。
出鬼入神:指变化多端,不可捉摸。
出奇不穷:指多出奇兵,多用奇计。比喻变化多端,使人难以捉摸。
出奇无穷:指多出奇兵,多用奇计。比喻变化多端,使人难以捉摸。
此一时,彼一时:此:这;彼:那。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从俗浮沉:顺着世俗或浮或沉。指能够随着世俗或时势的变化而变化。
错综变化:形容头绪纷繁,变化多端。
达变通机:达:通达;机:变化的征兆。指不死守常规,根据实际情势随时做出变化。
达权通变:通、达:通晓,懂得;权、变:权宜,变通。做理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
大风大浪:指巨大的风浪。比喻社会的大动荡、大变化。也比喻尖锐、复杂、激烈、艰苦的斗争。
大化有四:化:变化。人生的最大变化有四个,即人生的婴儿、少壮、老年和死亡。
大起大落:大幅度地起落。形容变化大。
大人虎变:虎变:如虎身花纹的变化。比喻居上位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
大贤虎变:虎变:如虎身花纹的变化。比喻居上位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
蹈机握杼:脚踩布机,手握筘梭。比喻掌握着事物发展变化的枢键。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敌变我变:敌方情况发生了变化,我方对策也要随之作相应变化。形容机动灵活,随机应变。
地覆天翻: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
地老天昏:形容变化剧烈。
地裂山崩:崩:倒塌。山岳崩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东海扬尘:大海变陆地,扬起灰尘。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东三西四:指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变化无穷。
斗转星移:星斗变动位置。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
多种多样:多方面,各种各样或有变化。
鹅笼书生:比喻幻中生幻,变化无常。
番天覆地:番:通“翻”;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形容事情闹得很凶。
翻复无常:变化无常,说变就变。
翻天覆地: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
反复不常:反复:颠过来倒过去。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状态,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定准。
反复无常:无常:变化不定。形容常常变化,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变动不定。
反覆无常:指变化不定。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指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
风里杨花:像风中的杨树花漂浮不定。比喻事物或事情的发展变化不定。
风云变幻:象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风云变态:变态:改变常态。风云改变常态。形容诗文变化多姿。
风云开阖:阖:关闭;开:散开。风和云聚散变化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
风云突变:风云: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局势突然发生了变化。
风云万变:风云:比喻变化动荡的局势。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局势复杂,变化迅速,难以预料。
浮生如寄:浮生:指人生变化不定。人生短暂虚浮无定,如同寄居世间。
浮云世态:世态:世人的态度。世上人情态度如飘浮的云一样变化无常。
感慨万千: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
高岸深谷:指幽僻的处所。形容幽峭深邃。也比喻事物的巨大变化。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高岸变成深谷,深谷变成丘陵。也比喻事物的巨大变化。
隔世之感:世: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指因人事或景物变化大而引起的、象隔了一个时代似的感觉。
各有巧妙不同:比喻为人做事像变戏法,各自有其灵巧奥妙的变化。
宫移羽换:宫、羽:古代五声音阶的第五第一音级。指乐曲变调。也指事物的内容已经发生变化。
骨化风成:指人的性情气质受感染而变化,一种新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
故我依然:故我:旧日的我。仍旧是过去的我。指自己的境况和从前一样,没有变化。
观变沉机:沉:深藏;机:机智。深藏机智,观察变化。形容头脑里办法多,有随机应变的才能。
官场如戏:比喻居官者角逐变化无常。
鬼出电入:比喻变化巧妙迅速,不易捉摸。
鬼出神入:比喻变化巧妙迅速,不易捉摸。同“鬼出电入”。
果不其然:果然如此。指事物的发展变化跟预料的一样。
果出所料:果:果真,诚然。指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判断准确,果真和预料一致。
果如其言:果然象他说的那样。指事情的变化和预想的一样。
海沸山崩:海水沸腾,山石崩塌。比喻变化巨大。
行化如神:形容行动变化快得出奇。
行流散徙:徙:迁徙。像云行水流似的分散迁徙。指万物随自然规律而变化。
行随事迁:指行动要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
鸿飞霜降:鸿雁为候鸟,每年深秋归飞,其时开始霜降,因用以指时序的变化和年岁的更换。
虎变不测:无法预测老虎身上的花纹发生什么变化或何时变化。形容非常之人的行踪或性情变化莫测,不可捉摸。
虎变龙蒸:指乘时变化而飞黄腾达。
化性起伪:指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
宦海风波:宦海:旧指官场。旧指官场沉浮,像海洋中的浪涛和大风,变化莫测;亦指官场中出现的风险和波折。
宦海浮沉:宦海:旧指官场。指官场生涯曲折复杂,变化不定。
黄尘清水:比喻变化迅速。
恍如隔世:恍:仿佛;世:三十年为一世。仿佛隔了一个时代。指一种因人事或景物变化很大而引起的感触。
恍若隔世:恍:仿佛;世:三十年为一世。仿佛隔了一世。指因人事、景物变化很大而生的感触。
回寒倒冷:回:掉转;倒:颠倒。天气一会儿热,一会儿冷,变化无常。形容反反复复,变化不定。
疾电之光:疾:疾速,快速;电:闪电。像迅急的闪电射出的光。形容变化急速。
疾如旋踵:旋踵:转动脚跟。快得就像转动一下脚跟。形容变化很快。
加减乘除:算术的四则运算,借指事物的消长变化。
见时知几:指看到时运的推移而预知事情变化的先兆。
见时知几:时:时势,时世;几:细微的迹象,先兆。看到时运的推移而预知事情变化的先兆。
践墨随敌:践:履行,实行;墨:绳墨,指计划;随:顺应。根据敌情的变化,来实施计划。
鉴往知来:鉴:审察或引为教训;往:过去;来:未来。根据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后怎样发生变化。
今非昔比:昔:过去。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进退消息:指增减;变化。
进退消长:指增减;变化。同“进退消息”。
经达权变:达:通晓,懂得;权、变:权宜,变通。做理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
荆人涉澭: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九变十化:指变化多端。
旧荣新辱:过去的荣耀和现在的耻辱。形容人生无常,变化多端。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狂风巨浪:猛烈的风,巨大的浪。指来势迅猛或同时有强劲冲击力的变化。
乐天任命:犹言听天由命。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也比喻碰机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雷动风行:①指万物运动变化迅速。②比喻推行政令的严厉迅猛。
雷同一律:雷同:相互间的声音、说法大致相同;一律:本指同一音律,后指一样。多指诗文套用一种形式,毫无变化。
冷血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比喻缺乏感情、对人对事冷漠的人。
鲤鱼跳龙门: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历尽沧桑:历:经历;沧桑:沧海桑田,指变化很大。形容饱经忧患,经历了许多变故。
连锁反应:连锁:像锁链似的一环扣一环。比喻相关的事物发生相应的变化。
临机处置:临:面临;机:时机;处置:处理决定。指在紧要关头,要根据面临的具体情况的变化,及时作出决断。
临机应变: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龙化虎变:比喻变化莫测。
龙骧豹变:比喻书法气势壮盛而善于变化。
落纸烟云:笔墨落到纸上如同云烟一样变幻多姿。形容书法或诗文高超玄妙,变化多姿。
落纸云烟:笔墨落到纸上如同云烟一样变幻多姿。形容书法或诗文高超玄妙,变化多姿。
履机乘变:犹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茫如隔世:形容环境变化很大。
眉高眼下:脸上的表情变化。泛指为人处世的方法。
眉眼高低:脸上的表情变化。泛指为人处世的方法。
妙算神谋:妙、神:形容高明;算、谋: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民无常心:指随着社会治与乱的变化,百姓的心意亦会随之发生变化。多指百姓在政治腐败到无法忍受的程度时,必然起来反抗。
民心无常:常:长久。百姓的思想没有经久不变的。指民心将随着政治的清明与昏暗发生变化。
磨揉迁革:迁革:变化。通过磨练引导使人的思想发生变化。
默化潜移: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同“潜移默化”。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堪:忍受。树林已长成这样,人又怎么能够忍受呢?表示对眼前事物发生的巨大变化,触景生情而发出的慨叹。
难易相成:成:变化。指难和易是相互转化的。
女大十八变:指女子在发育成长过程中,容貌性格有较多的变化。
七十二变:变化多端的策略、手法和方法。
七十二变,本相难变:即使有七十二个变化,但其原来的面目却难以改变。比喻事物虽然千变万化,但其本质却难以改变。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
千变万状:变化繁多,呈现出各种情状。
千部一腔:部:唐代管音乐的机构,按所管音乐的性质,区分为若干部。演奏的都是一个声调。比喻都是老一套,没有变化。
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成千部书都是一种写法,成千个人都是一个面孔。比喻都是老一套,没有变化(多指创作)。
千人一状:所有人都是一个面孔。比喻都是老一套,没有变化。
千形万状:各式各样的形状。形容变化多。
潜濡默被:犹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潜濡默化:犹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潜移暗化:潜:暗中,不见形迹。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潜移默化: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巧捷万端:巧捷:机灵敏捷。万端:变化极多。机灵敏捷,变化多端。形容动作或思维机敏,变化极多。
青山依旧:指自然界没有什么改变,而人世间却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情巧万端:情巧:真伪。形容军事上真真假假的计谋奇策,变化多端。
情随境变: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变化。
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情逐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同“情随事迁”。
穷工极变:穷:极。形容十分精巧而变化多端。
穷极则变:原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现指在穷困艰难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
穷神观化:穷:寻求到尽头。探求事物的神妙,了解事物的变化。
穷则变,变则通:穷:穷尽,困窘。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变化了就会继续向前发展。
穷则思变:原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现指在穷困艰难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
染苍染黄:苍:青色。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
染化而迁:因为感受到教化而发生变化。
染丝之叹:把绸缎放在颜料里,颜色发生了变化。比喻本来相同的事物,因受环境影响而变成不同的事物。
人君犹盂:盂:盛水的容器。君主好比是盛水的盂,人民好比是盂里的水,盂是什么形状,水就是什么形状。比喻人民的习俗随君主的好恶而变化。
人面逐高低:人面:人情;逐:追逐。指人与人之间的情谊随着对方地位和钱财的变化而变化。
人情冷暖:人情:指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冷:冷淡;暖:亲热。泛指人情的变化。指在别人得势时就奉承巴结,失势时就不理不睬。
人世沧桑:比喻人间世事变化很大。
人事无常:人间事变化不定。
日渐月染:濡:浸润。染:熏染。天长日久地渐渐熏染。指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逐渐的变化。同“日濡月染”。
日濡月染:濡:浸润。染:熏染。天长日久地渐渐熏染。指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逐渐的变化。亦作“日渐月染”。
日新月盛:每天每月都有变化、增加。形容不断发展。
日新月异: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日异月更:日日不同,月月改变。形容变化快。
日异月殊:每天每月都有差异。形容变化大。
日有长短,月有死生:死生:指月亮有缺有圆。同样的一天有时长有时短,同一个月亮有时缺有时圆。指随自然界的不断变化,情况也有所变化。
如如不动:如如:佛家语,常在的意思。事物常在,没有什么变化。
三番四复:三、四:指次数之多;番、复:反复。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三番四覆:三、四:指次数之多;番、覆:反复,翻悔。形容变化无常,反复多次。
三翻四复: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桑田碧海: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同“桑田沧海”。
桑田沧海: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山雨欲来风满楼:欲:将要。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
善观风色,善择时机:风色:指不断发生变化的客观情况。善于观察和掌握不断变化着的各种情况,善于选择有利时机。
伤春悲秋:伤:忧思,悲伤。因季节、景物的变化而引起悲伤的情绪。多形容多愁善感。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比喻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实质还是一样。
神藏鬼伏:比喻变化莫测。
神出鬼行:出:显露;没:隐灭。形容行动出没无常,变化神奇,不可捉摸。
神出鬼没:出:出现;没:消失。象神鬼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
神出鬼入:出:出现。象神鬼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
神机妙算: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神谋妙算:神、妙:形容高明;谋、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审时定势: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同“审时度势”。
审时度势:审:仔细研究;时:时局;度:估计;势:发展趋势。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
盛衰荣辱:兴盛、衰败、荣耀、耻辱。指人事变化发展的各种情况。
盛衰兴废:盛:兴盛;衰:衰败;兴:兴旺;废:废弃。指人与事变化发展的各种情况。
虱处头而黑:处:停留。虱子本来是白色,躲在人头发里就变成黑色。比喻随着环境而变化。
十变五化:指变化多端。
时变是守:顺应时势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措施。
时变之应:顺应时势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措施。
时过境迁:迁: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
时移境迁:境:环境,境遇;迁:变化。时间一推移,境况就会发生变化。
时移世换:时移:时代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世事也发生了变化。
时移势迁:时候不同,情况也发生了变化。
时移势易:指时代、情势等都已发生变化。
时异势殊:指时代、情势等都已起了变化。
时异事殊:殊:不同。时间不同,事情也和以前不一样。形容事物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识变从宜:指认识事物的变化,灵活地处理问题。
识时达务:达:通晓。认清形势的发展,通晓事务的变化。
识时知务:认清形势的发展,通晓事务的变化。
始愿不及此:始愿:当初的愿望。指事势的变化发展,并非起初所料想到的。
世异时移:世、时:社会、时代。异、移:不同、变化。社会变化了,时代不同了。亦作“时移世改”、“时移世异”、“时移俗易”、“时异事殊”。
事变知人心:在事情发生的变化中,才能考察出一个人的真实思想和品德。
事过情迁:随着事情过去,对该事的感情、态度也起了变化。
鼠臂虮肝:犹言鼠肝虫臂。指或为鼠臂或为虮肝,指人世变化无常。
鼠肝虫臂:庄子原意为人世间事物变化无定则,像人那样大的形体也能变成微小的东西。比喻极微小而无价值的东西。
水满则溢:溢:水满外流。水满了就会流出来。比喻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向相反方面变化。
睡长梦多:犹夜长梦多。比喻时间长,事情易生变化。
瞬息千变:形容变化很多很快。同“瞬息万变”。
瞬息万变:瞬:一眨眼;息:呼吸。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瞬息万状:形容变化很多很快。同“瞬息万变”。
随方就圆:处事顺应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待人随和而不固执。
随机而变:随着时机或情况而变化。形容灵活机敏。
随机应变: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随时变化:时:时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采取适当的措施。
随俗为变:随:顺从;俗:世俗。指顺随风俗而变化。
随俗雅化:随:顺从;俗:指当地的风尚;雅:闲雅,从容。随着当地的风俗而从容变化。
随圆就方:处事顺应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待人随和而不固执。同“随方就圆”。
唐临晋帖:临:摹仿字画;帖:书法、绘画的范本。唐人书法多临摹晋人范本,脱胎变化而成。比喻善临摹,少独创。
天翻地覆: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
天人感应:感应:交感相应,指互相受对方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指自然现象可以显示人世灾祥。
天人相感:相感:交感相应,指互相受对方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指自然现象可以显示人世灾祥。
天人相应: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
天旋地转:天地转动。比喻重大的变化。也形容眩晕时的感觉或闹得极凶。
天转地转:天地转动。比喻重大的变化。也形容眩晕时的感觉或闹得极凶。
听命由天:听:任凭;由:顺随。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
听天安命: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同“听天由命”。
关于气象的诗句有哪些
言谈举止。内在的心理状态,古人称之为“胸襟”、“胸次”、“怀抱”、“胸怀”,表现为一个人的情感、欲望、志趣、爱好、向往、追求等,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外在的言谈举止、举止态度、生活方式,古人称之为“气象”、“格局”,这些都是别人能够感觉到的。
中国古人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他的内在心理状态”为()
1. 关于气象的诗句
关于气象的诗句 1. 关于天气的诗句
清·洪升: 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
暴雨洗山山更秀,乌云压城城不摧。
唐·白居易: 残暑蝉催尽,新秋雨雁来。
唐·岑参: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清·黄景仁: 地无一片登临处,天送满城风雨来。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东边日出西边雨
冬冷夏热,冬雨夏干;四季如春;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天无三日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怀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七八颗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沙暖睡鸳鸯,泥融飞燕子。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付计东西?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红杏枝头春意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闪山。
2. 有关天气的古诗20首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 《观刈麦》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虞世南 《咏风》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李 白 《清平调》 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
杨万里 《兰花》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 杨万里 《腊前月季》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元好问《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 《咏柳》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 南 《绝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王安石 《元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 《渔歌子》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 《长恨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乐 府 《敕勒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 湾 《次北固山下》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王 勃 《咏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 熹 《春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 护 《题都城南庄》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 牧 《赠别》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 郊 《登科后》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凉州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泊船瓜洲》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 牧 《江南春》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 《无题》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 白 《行路难》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 操 《观沧海》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 《春晓》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 纶 《塞下曲》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王 维 《观猎》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王 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 适 《别董大》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 风吹仙袂飘飘举 (唐·白居易)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宋·郑文宝) 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宋·赵师睾) 大风起兮云飞扬 (汉·刘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 大江之南风景殊,杭州西湖天下无 (明·刘基) 风光如此须行乐,莫管头颅白几茎 (清·袁枚)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宋·苏轼)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清霜醉枫叶,淡月隐芦花。 许有壬《荻港早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贾岛《剑客》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 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
杨万里。《庚子正月五日》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张轼《立春偶成》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苏轼《江城子》 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 王实甫《滚绣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 《除州西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 牧 《江南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 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节气,当春乃发生。
杜 甫 《春夜喜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 甫 《春夜喜雨》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 南 《绝句》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 《除州西涧》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杨万里 《小雨》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王 维 《送梓州李使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 牧 《清明》 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 维 《送元二使安西》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 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 《竹枝词》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韦庄《台城》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刘长卿 《酬张夏》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江雪》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 维 《观猎》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 甫 《绝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 白 《行路难》 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千。
3. 关于天气的古诗
秋游原上 白居易 七月行已半,早凉天气清。
清晨起巾栉,徐步出柴荆。 露杖筇竹冷,风襟越蕉轻。
闲携弟侄辈,同上秋原行。 新枣未全赤,晚瓜有余馨。
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 自我到此村,往来白发生。
村中相识久,老幼皆有情。 留连向暮归,树树风蝉声。
是时新雨足,禾黍夹道青。 见此令人饱,何必待西成。
初夏游张园 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寄陕州姚中丞 刘禹锡 八月天气肃,二陵风雨收。旌旗阙下来,云日关东秋。
禹迹想前事,汉台馀故丘。徘徊襟带地,左右帝王州。
留滞悲昔老,恩光荣彻侯。相思望棠树,一寄商声讴。
已凉 韩偓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 求一些关于气象的诗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杜甫《屏迹三首》之一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
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
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
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
贾至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欧阳修《鸟啼》
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之一
竹外桃花三两技,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袁枚《题桃树》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5. 关于天气的诗句或谚语.
骄阳似火,酷暑难耐,烈日当空,赤日炎炎,暴风骤雨 无冬无夏 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夏雨雨人 比喻及时给人帮助. 夏炉冬扇 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夏虫语冰 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夏虫不可以语冰 比喻时间局限人人的见识. 冬温夏凊 凊:同“清”.冬天给父母温被,夏天给父母扇席,指对亲人无微不至.指冬暖夏凉 冬温夏清 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冬扇夏炉 比喻不合时宜.也比喻毫无用处的东西. 冬日夏云 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冬裘夏葛 泛指美服. 春风夏雨 春风:春天的和风;夏雨:夏季的细雨.春风和煦,夏雨滋润,养育万物.比喻给人以教益和帮助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形容刻苦自勉. 春诵夏弦 原指应根据季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后泛指读书、学习.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气象谚语 看云测天谚语 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3、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4、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 5、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 6、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 7、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8、乌龙打坝,不阴就下. 9、云在东,雨不凶; 云在南,河水满 10、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11、天上棉絮云,地上有雨淋 12、天上堡塔云,地下雨淋淋 13、云交云雨淋淋 14、西北黄云现,冰雹到跟前 15、屏山出云,不用问神 16、晚上西北暗,有雨还有闪; 晚若西北明,来日天气晴 17、鱼鳞云,不雨也风颠 18、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下雹 19、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 20、云结亲,雨更猛 雷电声光测天谚语 1、早雷下大雨,下雨不过晌 2、雷打天顶不雨不大,雷打云边大雨降 3、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 4、急雷快晴,闷雷难晴, 5、昙天西北闪,有雨没多远 6、雷声像拉磨,狂风夹冰雹 7、春雷十日阴,春雷十日寒 8、露水闪,来日晴 9、东闪空,西闪雨,南闪火门开,北闪连夜来 观风测天谚语 1、四季东风下,只怕东风刮不大 2、春东夏西秋不论 3、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 秋起东风马牛不相及 秋不论,冬起东风雪边天 4、开门风,闭门雨 5、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 6、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 7、东风急,雨打壁 8、南风腰中硬,北风头上尖 9、早刮东风不雨,涝刮西风不晴 10、南风转东风,三天不落空 11、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 12、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 13、西风随日落止,不止刮倒树 14、西北风开天锁 15、西南转西北,还得半个月 16、南风不过三,过三不雨就阴天 17、风乱转,不用算 18、东风湿,西风十,北风寒,南风暖 19、顶风上云,不雨就阴 20、急风行。
6. 有关天气的古诗
清·洪升: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暴雨洗山山更秀,乌云压城城不摧.唐·白居易:残暑蝉催尽,新秋雨雁来.唐·岑参: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清·黄景仁:地无一片登临处,天送满城风雨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红杏枝头春意闹.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古人是如何看天气
中国古人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他的内在心理状态”为格局。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他的内在的心理状态,中国古人称之为“胸襟”、“胸次”、“怀抱”、“胸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他的外在的言谈笑貌、举止态度,以至于表现为他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人称之为“气象”、“格局”。
“胸襟”、“气象”、“格局”,作为人的精神世界,好像是“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际上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别人能够感觉到的。冯友兰说,他在北大当学生时,第一次到校长办公室去见蔡元培,一进去,就感觉到蔡先生有一种“光风霁月”的气象,而且满屋子都是这种气象。这说明,一个人的“气象”,别的人是可以感觉到的。
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层面,就是平常说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送往迎来、婚丧嫁娶等等“俗务”。人生的这个俗务的层面常常显得有些乏味。但是这是人生一个不可缺少的层面。
第二个层面,是工作的层面,事业的层面。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为了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必须有一份工作,有一个职业。用一种积极的说法就是人的一辈子应该做一番事业,要对社会有所贡献。所以工作的层面从积极的意义上说也就是事业的层面,这是人生的一个核心的层面。
第三个层面是审美的层面,诗意的层面。前两个层面是功利的层面,这个层面是超功利的层面。人的一生当然要做一番事业,但是人生还应该有点诗意。人生不等于事业。除了事业之外,人生还应该有审美这个层面。审美活动尽管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但它是人生所必需的。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生是有缺憾的。
描述古代天文现象的文言文
古人看云识天气。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暖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下雨的先兆。但是,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则会连续出现晴天或霜冻,所以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冬钩云,晒起尘”的谚语。
2、炮台云,雨淋淋:
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定,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3、云交云,雨淋淋:
云交云指上下云层移动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云所处高度的风向不一致,常发生在锋面或低压附近,所以预示有雨,有时云与地面风向相反,则有“逆风行云,天要变”的说法。
4、江猪过河,大雨滂沱:
江猪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像江猪的云飘过“银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5、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这里所指的云,是低压区里的低云。低压是自西向东的(实际上往往是自西南向东北移动)。云往西,说明该地处于低压前部,本地将因低压移来而降雨;云往东,说明低压已经移过本地,本地处于低压后部,天气即将转晴,转晴之前常常要刮一阵风。
6、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7、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来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的是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8、棉花云,雨快临:
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9、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
指阴雨天时,西北方向云层裂开,露出一块蓝天,称“天开锁”。这说明本地已处在阴雨天气系统后部,随着阴雨系统东移,本地将雨止云消,天气转好。
10、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正在移来,将要下雨。一般来说,如接中云,则当夜有雨;如接高云,则第二天有雨。但如西边的乌云呈条块状或断开,或本地原来就多云,那就不是未来有雨的征兆了。
百度百科-看云识天气
气候是怎么影响中国古代文化?
1. 有没有记载古人对昼夜现象认识的文言文
在古人看来,自然是神秘的,天体是神秘的,在整个宇宙中有神秘的力量在主宰人世。
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司管的神祗,并给这些神祗命名,如: 风师 名 飞廉 雨师 名 屏翳 云师 名 丰隆 日御 名 羲和 月御 名 望舒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人们自然要十分精勤的观测天象,古代的天文知识由此得到发展。 甲骨卜辞中已经有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
《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已有关于星宿和天象的记录。《史记》中专门列有《天官书》、《汉书》里也列有《天文志》,这是专门论述和记载天文现象的篇章。
我们现在了解一些古书中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七政(七曜):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并称。
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颗行星,它们又称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其光色银白,且亮度特强。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灿”,《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说的就是金星。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说的也是金星。 木星:古名岁星,也叫岁。
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定的星空区域,所以根据岁星的行程可以纪年。 水星:也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岁差: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对于地球赤道的微小影响,使地轴在黄道轴的周围作圆锥形运动,慢慢向西移动,约二万六千年环绕一周,同时使春分点以每年50.2角秒的速度向西移行。这种现象叫做岁差。
我国最早定出较为精确岁差值的是晋代的虞喜,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结论,使我国的历法较早地区分了恒星年和太阳年。最早计算岁差的历法是祖冲之的《大明历》。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在黄河流域见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叫紫微垣。
古人认为紫微垣是天帝之座。在紫微垣外,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
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杜甫《秋日送石首薛明府》:“紫微临大角,皇极正乘舆。”
大角,北天之亮星,古人以为是天王座。 宿(xiù):星的位次,这个概念不是指一颗一颗的星星,而是表示邻近的若干个星的集合。
二十八宿(舍、星):二十八个星区。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恒星之间相对的位置比较稳定,可以利用它们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所到的位置。
古人经过观测,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都是恒星)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即: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这就是四象。(与西方人将星座联想为动物的形象相类似。)
与二十八宿有关的文学作品有: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 《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三星在隅。”“三星在户。”
《毛传》:“三星,参也。三星在天,可以嫁娶矣。”
《郑笺》:“三星,谓心星也。” 近人研究,认为此诗三章所言三星,是指一夜之间,时间不同,三个星座顺次出现。
首章“三星在天”,指参宿三星;二章“三星在隅”,指心宿三星;末章“三星在户”,指河鼓三星。上述三星是天空中明亮且接近的三颗星。
《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毛传》:“毕,噣也。
月离阴星则雨。”下弦月入毕,在西周时为孟秋多雨之季。
《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正义》:“箕 、斗并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言南箕北斗也。”
《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毛传》:“定,营室也。”
《集传》:“定,北方之宿,营室星也。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
于是时,可以营造宫室,故谓之营室。”营室是壁宿和室宿的名称。
《左传》:“龙尾伏辰。”“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睹而出之。”
北陆即虚宿,古时东至点之所在。西陆即昴宿,俗名七姐妹星团。
昴与毕秋时同见于夜空。昴毕间为天街,主国界,街南为华夏之国,街北为夷狄之国。
所以古人又常用昴毕星宿来关心战争。昴宿别名旄头。
《尚书》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箕风毕雨一词来源于此。
《论衡》:“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斗牛二星相近。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太白食昴。”金星遮住昴宿。
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参在西,商在东,不能同时出现在空中。 张衡《思玄赋》:“观壁垒于北落兮。”
李白《司马将军歌》:“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北落师门之简称,亮星,象征防守北方的羽林军门。
古长安北门称北落门。 韩愈《三星行》:“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奋其角,箕张。
2. 谁能推荐一本关于天象的书"通志天文略"亦称"丹元子步天歌"。这是你可以多加研读的天文著作,"天文略"有趣的地方在於作者用中国特有的七言诗歌形式编撰而且句句押韵。从文章字句里可以随著作者的生花妙笔遨游天际,编撰者除了天文知识丰富之外在在证明远古中国的学者,实在是饱读诗书。这种充满中国风味的星空描述方式阅读起来与西方在星象文章的感觉真是大相迳庭。以三垣"天市垣、太微垣、紫微垣"这三垣为主跟角、亢、氐、房、心、尾、箕、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斗、牛、女、虚、危、室、壁等等一共二十八宿为辅建构整个中国的天文观。
或者是淮南子一书卷三的"天文训"但是淮南子的天文训较倾向道家思想。描绘的天文观除了空间之外还夹杂时间观念。其中也包含描述阴阳的律吕。..徵生宫,宫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等等。其推算消息意味浓厚,这类文章深具中国特色与思维我个人也觉得这类的天象古文是值得涉猎的。以上是推荐的两部钜著以供参考。
3. 有没有记载古人对昼夜现象认识的文言文在古人看来,自然是神秘的,天体是神秘的,在整个宇宙中有神秘的力量在主宰人世。
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司管的神祗,并给这些神祗命名,如: 风师 名 飞廉 雨师 名 屏翳 云师 名 丰隆 日御 名 羲和 月御 名 望舒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人们自然要十分精勤的观测天象,古代的天文知识由此得到发展。 甲骨卜辞中已经有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
《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已有关于星宿和天象的记录。《史记》中专门列有《天官书》、《汉书》里也列有《天文志》,这是专门论述和记载天文现象的篇章。
我们现在了解一些古书中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七政(七曜):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并称。
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颗行星,它们又称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其光色银白,且亮度特强。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灿”,《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说的就是金星。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说的也是金星。 木星:古名岁星,也叫岁。
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定的星空区域,所以根据岁星的行程可以纪年。 水星:也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岁差: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对于地球赤道的微小影响,使地轴在黄道轴的周围作圆锥形运动,慢慢向西移动,约二万六千年环绕一周,同时使春分点以每年50.2角秒的速度向西移行。这种现象叫做岁差。
我国最早定出较为精确岁差值的是晋代的虞喜,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结论,使我国的历法较早地区分了恒星年和太阳年。最早计算岁差的历法是祖冲之的《大明历》。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在黄河流域见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叫紫微垣。
古人认为紫微垣是天帝之座。在紫微垣外,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
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杜甫《秋日送石首薛明府》:“紫微临大角,皇极正乘舆。”
大角,北天之亮星,古人以为是天王座。 宿(xiù):星的位次,这个概念不是指一颗一颗的星星,而是表示邻近的若干个星的集合。
二十八宿(舍、星):二十八个星区。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恒星之间相对的位置比较稳定,可以利用它们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所到的位置。
古人经过观测,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都是恒星)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即: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这就是四象。(与西方人将星座联想为动物的形象相类似。)
与二十八宿有关的文学作品有: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 《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三星在隅。”“三星在户。”
《毛传》:“三星,参也。三星在天,可以嫁娶矣。”
《郑笺》:“三星,谓心星也。” 近人研究,认为此诗三章所言三星,是指一夜之间,时间不同,三个星座顺次出现。
首章“三星在天”,指参宿三星;二章“三星在隅”,指心宿三星;末章“三星在户”,指河鼓三星。上述三星是天空中明亮且接近的三颗星。
《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毛传》:“毕,噣也。
月离阴星则雨。”下弦月入毕,在西周时为孟秋多雨之季。
《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正义》:“箕 、斗并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言南箕北斗也。”
《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毛传》:“定,营室也。”
《集传》:“定,北方之宿,营室星也。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
于是时,可以营造宫室,故谓之营室。”营室是壁宿和室宿的名称。
《左传》:“龙尾伏辰。”“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睹而出之。”
北陆即虚宿,古时东至点之所在。西陆即昴宿,俗名七姐妹星团。
昴与毕秋时同见于夜空。昴毕间为天街,主国界,街南为华夏之国,街北为夷狄之国。
所以古人又常用昴毕星宿来关心战争。昴宿别名旄头。
《尚书》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箕风毕雨一词来源于此。
《论衡》:“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斗牛二星相近。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太白食昴。”金星遮住昴宿。
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参在西,商在东,不能同时出现在空中。 张衡《思玄赋》:“观壁垒于北落兮。”
李白《司马将军歌》:“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北落师门之简称,亮星,象征防守北方的羽林军门。
古长安北门称北落门。 韩愈《三星行》:“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奋其。
4. 古代天象名称《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所以将“五行”分别与五颗星相配,即为沿用至今的水、金、火、木、土的名字。因为这五大行星在天空中均衡向划过,类似于纬线,所以古合称“五纬”。“五纬”、“五星”也就称作“五曜”。
1、水曜
水星,古名“辰星”。是太阳系里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从地球上观测“水星”时,它一般都出现在太阳的两侧,距太阳的距离总保持在三十度内。
这里的“度”,为中国古代的单位,三十度左右约为一“辰”,《新唐书·志第二十一·天文一》中就曾有“十二辰”的说法,所以由运动距离来定“水星”名为“辰星”。
“水星”用肉眼是比较难观测到的,因为“水星”的公转轨道半径最小,是地内行星,一般都是随太阳在天空中划过,太阳的强光盖过了“水星”,每年只有很少的几天的条件,才可成功用肉眼观测到“水星”。
2、金曜
金星,古名“太白”。缘于其反射光为明亮的白色,是行星中最亮的一颗。其银白色的亮光最亮时比淡蓝色的“天狼星”还要耀眼。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大东》中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这里所说的“启明”和“长庚”似乎为两颗不同的星,其实两者实际上都是“金星”,当其在日出前可见时,就是所谓的“启明”,而在日落后可见时,就是“长庚”了。
3、火曜
火星,古名“荧惑”。由于“火星”表面的土壤及岩石都为红色,所以其反射光为淡淡的火红色,类似于荧光;另外,“火星”是第一颗地外行星,它与地球的相对运动,使其在地球上自视的运动方向会产生变化,令人迷惑,
《后汉书·志第十一·天文中》就有“荧惑逆行”的记载,所以古代中国人民称其为“荧惑”。“火星”是“类地行星”中与地球最相似的一颗,最 近,“火星”曾达到距离地球相当近的距离,给对其的观测提供了良机。
4、木曜
木星,古时又名“岁星”。因其在黄道带里每年经过一个“星次”(即岁行一“次”)而得名。我国古代天文观测认为“木星”的运行周期是十二年,如果将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次”,那么“木星”每年经过一个“次”,即上面所谓的“岁行一‘次’”。
这里的“十二次”分别为:星纪、玄枵、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为目前已知的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其“木星大红斑”曾经是天文界一项著名的谜题。
5、土曜
土星,古名“镇星”。“土星”古代中国人民测其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平均每年行经“二十八宿”之一,好象轮流驻扎于“二十八宿”,即称“岁镇一宿”,所以称“土星”为“镇星”。
另外,也称“土星”为“填星”,其中“填”同“镇”,应为通假字。“土星”最初令人惊异的,就是它的“环”,从地球上观测,似乎长了两个“耳朵”一样。
搜狗百科-五曜
5. 求古代奇异天象的名称,满意的再加50分1、荧惑守心
“荧惑”是指火星,由于火星荧荧似火,行踪捉摸不定,因此我国古代称它为“荧惑”。但火星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都被认为是战争、死亡的代表。
荧惑又名赤星、罚星、执法。又视火星在东方叫悬息,在西方为天理,在南方为火星。历史上所有实际发生过的“荧惑守心”天象共38次。中国史籍中全部 “荧惑守心”记录共23次。
2、五星连珠
五星连珠,也叫“五星聚”。古代用水、金、火、木、土五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同一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常发生,所以古人曾认为它是祥瑞之兆。
3、日食
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在民间传说中,称此现象为食日。
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造成短暂性失明,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永久性失明。
4、月食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
在汉朝时,张衡就已经发现了月食的部分原理,他认为是地球走到月亮的前面把太阳的光挡住了,“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
5、彗星
我国很古代就有彗星记事,并给彗星以孛星、长星、蓬星等名称。最可靠的记录,开始见于《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鲁文公十四年是公元前613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记录。
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平均周期是七十六年,出现的时候形态庞然,明亮易见。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末的二千多年,共出现并记录的有三十一次。其中以《汉书·五行志》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记载的最详细。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名著简介 具有辉煌成就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孕育了丰富的天文典籍,古代天文学家以他们饱蘸知识的笔墨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篇章,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天文学遗产。
历法著作 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包括年、月、日、时、节气的安排,还包括日、月、行星运动,交食,晷影,漏刻,恒星出没,天空分区,等等。因此,中国古代历法有现今天文年历的性质。
现在保留下来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历书。其中记载有人们由观察天象和物候决定农时季节的知识。
它原是《大戴礼记》中的一篇,后来单独成册流传。据考证,正文只有四百多字。
就天文知识来说,它按十二个月的顺序记述了每月的星象,如早晨和黄昏出现在南方的星星,北斗柄的指向,银河在天空的位置,太阳到了恒星间什么地方等。此外还有每月的气象、物候以及应该做的农事和政治活动。
例如:“正月,启蛰,……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这里“鞠”和“参”都是星名,“斗柄”就是北斗七星组成勺子形的把子。这部书是否夏代的历书,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但它至迟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已经成书,而且根据书中反映的天象等情况,说明确有更早时代的资料。
自汉代(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后220年)起,就有完整系统的历法著作留传到现在,包括在各历史朝代中颁行过的和没有颁行过的历法共约一百种,绝大部分收集在《二十四史》的《律历志》中,这是研究中国历法的资料宝库。现择要略作介绍。
《三统历》,西汉刘歆(?-23)作,一般认为是根据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邓平、落下闳等人创作的《太初历》稍加修改而成。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历法,后世历法的基本内容这时大体都已具备。
《三统历》共有七节:统母,纪母,五步,统术,纪术,岁术,世经。统母和统术讲日月运动的基本常数和推算方法,包括回归年、朔望月长度、一年的月数、交食周期、计算朔日和节气的方法等;纪母、纪术和五步讲行星的基本常数和推算方法,包括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运行动态、出没规律、预告行星位置等;岁术讲星岁纪年的推算方法;世经讲考古年代学。
《三统历》还明确规定,以无中气的月份置闰,并选取一个“上元”作为历法的起算点。《三统历》的这些内容,对后代历法影响极大,有的沿用至今。
清代学者钱大昕(1728—1804)、李锐(1773—1817)、董佑诚(1791—1823)等人都曾对《三统历》做过详细研究,日本、法国学者还把它译成日文和西方文字。 《乾象历》,汉献帝建安十一乍(公元206年)刘洪(约135—210)作。
它对月亮运动的研究有了新进展,首次提出月亮近地点的移动(过周分),从而算出近点月长度,并在一近点月里逐日编出月离表,又首次提出黄白交角是六度(兼数),首次提出交食计算中推算食限的方法,这些都对后代历法影响很大。 《皇极历》,隋文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刘焯(544—610)作,未颁行。
《皇极历》考虑太阳和月亮视运动不均匀来计算日月合朔的3 时刻,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①。为了求得任意时刻的定朔改正值,又创立了任意间隔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
这在中国天文学史和数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后代历法计算日月五星运动使用的内插法多继承《皇极历》的方法并继续发展。 《大衍历》,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僧一行(683—727)作,后经张说(667—730)和陈玄景整理成文,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颁行,使用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传入日本,在日本使用近百年。《大衍历》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共有历术七篇,讲具体计算方法。
另有历议十二篇(其中略例三篇),讲历法的理论问题,是一行为《大衍历》写的论文,通称《大衍历议》。《大衍历》的制定是从制造仪器开始的,经过实际观测确定基本天文数据,这是科学的方法。
经过《大衍历》的制定,对太阳月亮运动不均匀现象有了正确全面的了解。通过实际观测,破除了一千年来流传的“寸差千里”的谬说。
在计算方法上,《大衍历》创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比起《皇极历》来又是一个进步。 《授时历》,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郭守敬(1231—1316)作,次年颁行。
明代《大统历》继续用它的方法,前后共使用三百六十多年,是古历法中行用最久的,也是在天文数据、计算方法各方面发展到高峰的一种历法。中国古典系统的历法到此为止,以后就有西方天文知识传入并影响到历法的编算。
现存《元史·历志》里的《授时历经》上下篇是郭守敬在王恂(1225—1281)初稿基础上重新编定的。当时《授时历》虽已颁行,但各种数据用表、推步算法没有定稿。
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王恂不幸去世,由郭守敬一人主持完成。他“比类编次,整齐分秒,裁为二卷”。
《授时历》共有七部分,内容相似于《大衍历》;但采用等间距三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五星位置,又用弧矢割圆术和类似球面三角的方法根据太阳黄经求它的赤经赤纬,这两种方法在天文学史。
7. 这句文言文天象是什么意思讲的都是白虹贯日”顾名思义就是白色的虹霓横贯太阳。在我国古代,多表现兵祸之象。“白虹”是兵,而“日”是君主,“白虹贯日”则有君主受危害之象。日本也有类似的说法,还记得《遥远时空中》里出现过这个天象,那时候安倍说了是“有人谋反”。
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出处 《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节气名称分别有什么含义?
中国古代文化产生的气候背景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华民族所以能够绵延至今,而且在世界文化进步中,不断发挥巨大的作用,探讨形成这一事实的气候原因,无疑是个很有兴趣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埃及、巴比伦与印度河流域等文明古国都位于有水源的热带、副热带干旱地区。埃及依靠尼罗河水在尼罗河谷创造了古代繁荣的文化,巴比伦则依赖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的河水,印度古代文化则发生在印度河下游的干旱地区。干热气候有利于发展生产与过冬,同时病虫害较少,体感舒适,但干热如没有水就会变成沙漠,人类无法生存。因此,从多雨地带流来的河水就成为生命之源、繁荣之本,这就是上述三大文明古国古代文化在这里发展的重要气候背景。
中国文化则发生在另一种气候背景下。当时的黄河流域比现在炎热潮湿,属副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这里的气候资源是很丰富的,但对作物生长的不利条件也很多,因为这里的气候灾害很频繁,在利用气候资源的同时必须防御灾害。在气候灾害中,既有雨水过多的涝,也有雨水不足的旱。这里气候的复杂性同上述有水源的热带、副热带气候的单调性恰成鲜明的对比。
当然,文化的发展是十分复杂的现象,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气候问题。但是气候的这种差别不会是没有影响的,何况在人类的早期,对自然界依附的程度比现在高得多。也许从这里出发,会给人一点启示。
更有意义的是,根据农业经济发展史的研究成果,在潮湿地带农业首先在山区或河谷台地上发展,在季风区域更是如此。因为,在生产季节,平原里河水泛滥,无法居住和耕种。但是平原的土地又十分肥沃,只有农业发展到平原,古老的文化才能在这块广阔与富饶的土地上出现。在中国黄河流域情况也是这样,并已为大量考古资料所证实。
因此,中国古代所面对的问题同其他文明古国就有很大的不同。其他文明古国基本局限于沿河狭长的平原与三角洲。近邻大多为难以利用的不毛之地,即使远征军征服了异域,也难以结成一个坚强的实体。单调的气候保证了他们安定地创造灿烂的文化,但也局限了他们的视野,这反映在他们的古代文化缺乏改造自然的想象与实践。
中国文化出现的条件与此有很大不同。中国古代文化最早在黄河中游的山区与河谷台地上,紧临着富饶的河谷与辽阔的黄淮海平原。因此,中国古代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为要达到这一目的,治水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只有水退人进,农业才能获得肥沃的土地。夏禹治水正是中国古代农业向平原发展的最早的一次重大胜利。但是,夏禹治水并未结束,而只是开始开发平原地区的过程。因为当时生产力还很低下,治水又是十分艰巨的任务,所以不可能一次完成。实际上,我国古代治水经历了一个长约2000年的过程,才完成了黄淮海平原全部开发利用的任务。
据古地理学家谭其骧的考证,在黄淮海平原北部的河北省中部平原一直到战国时期都还没有村镇遗迹,说明这里还是无人居住的地方。谭其骧说,只有“在黄河两岸修建堤防”后,人们才能迁入,也就出现了村镇遗迹。这一事实说明,由夏禹开始的治水过程,就是农业向平原的转移过程,也就是我国古代开拓黄淮海平原的过程。这一过程到战国时期才算完成。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治水过程,同黄淮海平原开发过程是重合的,同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过程也是重合的。战国时代治水结束,中国古代文化也开始进入最灿烂光辉的时期。漫长的治水过程是中国古代文化得以发展的一大契机,而在其他文明古国所未见的。尽管其他文明古国在灌溉工程的建设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却远未能像中国这样改变大地的面貌,为民族的形成创立了基业,为民族的发展争取了广阔的土地。
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舞台上展开的。中国历史的独特性也必然同这些条件有一定关系。
中国气候诞生了中医学
人类是大自然之子,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和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理和病理现象,都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中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天人相应观的理论基础。而气象条件又是大自然中影响人体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所以《内经》中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南京中医学院80多岁的干祖望教授更是坦言:“欲知《灵枢》、《素问》(《内经》中今仅存《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作者注)之精华,半在气象。”
中国气候诞生了中医学
因为我国盛行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冬干夏雨,是温带中也是世界上四季最鲜明的国家。正是变化急剧、变幅极大的特殊天气气候诞生了相应的特殊医学——中医(包括中医养生理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中国的这种特殊气候,便没有中医学。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由病邪(外因)和人体抵抗力(内因)的消长所决定的。中医把致病的外因归为“风、寒、湿、热、燥、火”六*。它们大都和气象要素相关。例如降水,湿度和气压(高压主晴旱,低压主雨湿)与中医的燥、湿相通;气温高低则和中医寒、热、火关联;风向风速和中医的风有关;日照也与中医的燥、火、湿有一定联系(例如日照少易湿)。因此我国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盛夏伏天)多湿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因此,中医在治病时,并不完全针对生物致病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侧重于对六气致偏(即是六*)所产生的病理变化的调整和对症候的消除,这正是中医的高明之处。
六*可以致病,历史上久旱、久涝、大热、奇寒年份,六*更是达到了极致。这就是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主要原因。
人体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开放系统,就会受到自然界错综复杂的时空致病因素的影响。因此,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便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特色。
中医还教导人们要春捂秋冻。因为冬季中人的肌腠处于收敛状态,以抵御寒冷。到了春天,皮肤汗孔转为排汗散热,此时如突然减衣,受风着凉特易致病。原来,这是因为春秋季节中气温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春季升温、秋季降温)。由于我国冬冷而夏热,春秋季节升降温特急,使得室内气温因房屋热惯性的原因,其变化远远落后于室外,因而室内外温差达到了十分显著的程度。这样,春季中外出归来,从室外(特别是暖热的阳光下)走进室内,如果不添衣春捂,时间一长,特别是老弱病人就会受凉得病。秋季情况相反,因室内暖进屋宜少穿衣,即“冻”。举个极端的例子,冬季中室内有暖气,室内暖室外冷温差更大,北方人有进屋先脱大衣的习惯,以免出汗伤阳,其道理是一样的。
实际上,由于我国春季升温迅速,升幅极大,因此不仅春季,甚至夏季古代深宅大院中室内外温差仍可相当大。即使无病之人,夏季中经常处在这种十分阴凉的室内,也会得病。古代称为“阴暑”。从“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症状看,还是很难受的。这种病在世界上其他地区一般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室外热且室内外温差大这种情况我国多见。由此一斑可知全豹,我国中医中药(包括养生)的理论和实践大大丰富了世界医药文化的宝库,因我国特殊气候而造成的中医药和养生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节气文化与气候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为了适时安排农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它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多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种参考。
二十四节气含义、天气特征和主要农事活动是:
(1)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即开始的意思,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①立春公历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意味着春天的到来,新一年的农事活动将要开始。②立夏公历一般在每年的5月5日前后,此时农作物和杂草借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旺盛,昆虫大量孵化出土,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害等田间管理日益繁忙。③立秋公历一般在每年的8月7日前后,立秋后白天虽然仍是赤日炎炎,但早晚天气已经比较凉爽了。我国南方地区各种农作物开始成熟,晚稻进入插秧大忙季节。北方地区的稻谷开始灌浆,棉区的棉花进入开花和裂铃期。立秋以后主要是加强各种农作物的田间管理,确保丰收。④立冬公历一般在每年的11月7日前后,北方的冷空气频频侵入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立冬以后主要是翻耕冬闲田地,果树进行剪枝整理,冬耕施肥。
(2)夏至、冬至:“至”即到的意思,分别表示夏天、冬天到了。①夏至日公历一般在每年的6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炎热的夏季到来。②冬至日公历一般在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越是北方越明显,到北极中午也见不到太阳。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最寒冷的时期,劳动人民根据长期的生活积累,编制了“九九歌”来描述天气的寒冷程度。
(3)春分、秋分:“分”即平分的意思,表示昼夜长短相等。春分、秋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上白天和夜晚时间相等。①春分公历一般在每年的3月20日前后,春分既平分了昼夜,又平分了春季。②秋分公历一般在每年的9月23日前后,秋分既平分了昼夜,又平分了秋天。秋分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收、秋耕、秋种三秋大忙季节。
(4)雨水、惊蛰:①雨水公历一般在每年的2月18日前后,寒风开始减弱,土壤开始解冻,天气逐渐回暖,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②惊蛰公历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前后,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大地回春,使冬眠中的动物苏醒过来,全国各地进入春耕播种季节。
(5)清明、谷雨:①清明公历一般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清明时节,春暖花开,自然界一片生机勃勃,气温升高,雨量增加,正值春耕春种瓜类、豆类等经济作物的大好季节。②谷雨公历一般在每年的4月20日前后,谷雨前后的雨水对农业生产,特别是谷物的生长十分重要,雨生百谷,雨水增多,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此时干旱是我国华北、西北地区春季常见的自然灾害,晚霜冻是中原地区的农业灾害,要加强抗旱和防冻害工作。
(6)小满、芒种:①小满公历一般在每年的5月21日前后,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还未成熟。②芒种公历一般在每年的6月5日前后,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从南方到北方开始收获成熟的冬小麦,全国进入夏收、夏种、夏管三夏大忙季节。
(7)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未达最热,大暑是最热的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①小暑公历一般在每年的7月7日前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给我国大部分地区带来充沛的降雨,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活动日益频繁,我国进入主汛期,主要加强防汛、防涝、抗洪、抗台风工作。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加强大秋作物锄草追肥,防治病虫害等田间管理。②大暑公历一般在每年的7月23日前后,是喜热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由于天气炎热,人们要作好防暑工作。③处暑公历一般在每年的8月23日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水塘养鱼进入繁忙阶段。
霜降节气期间做好防冻害工作(8)白露、寒露、霜降:①白露公历一般在每年的9月7日前后,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农作物等草木上有了露水,少雨干旱时对作物生长有利,白露以后大秋作物相继成熟,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秋收、秋耕、秋种三秋大忙季节。②寒露公历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前后,气温进一步降低,空气已结露水,出现白霜,渐有寒意,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在收获季节。③霜降公历一般在每年的10月23日前后,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出现霜冻,晚秋作物和越冬作物要做好防冻害工作。
(9)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①小雪公历一般在每年的11月22日前后,我国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开始下雪;②大雪公历一般在每年的12月7日前后,冬雪给田地盖上了一层厚被,既给农田保了墒,又冻死了土中的病虫害,为下年的春耕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0)小寒、大寒:天气变冷,小寒未达最冷,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①小寒公历一般在每年的1月5日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寒冷时期。②大寒公历一般在每年的1月20日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冷到了极点,过了“大寒”,随着太阳辐射的日渐增强,地面温度逐步增高,天气逐渐转暖,新一年的春天即将来临。
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基本是固定的,上半年逢六或二十一,下半年逢八或二十三,前后相差一两天(二十四节气排序大约时间见下表)。人们只要知道目前处在什么节气,就可以了解这一时期的天气特征,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帮助。
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
现代职业在古代的称呼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人杜牧的诗句脍炙人口。既清且明的节气为何又“雨纷纷”呢?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二十四节气也发源于此。由于它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所以很快便推广到全国。但它所反映的主要是黄河流域的一般情况,其他地区当然也可参照使用。杜牧所描述的就是江南地区的纷纷春雨。
二十四个节气的含义有属于天文学方面的,有气象方面的,也有物候和农作物方面的,基本上反映了一年中的各种特征。
立春:表示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开始了。
雨水:立春过后,天气逐渐暖和,雨水开始多起来了。
惊蛰:雨水过去之后,逐渐将有春雷轰鸣,藏于地下
冬眠的生物也就惊醒了,所以这个节气叫惊蛰。
春分: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正是春天的中期。
清明:春分以后,春光明媚,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水有比较显著的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立夏:表示夏天开始了。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丰满起来了,但还不到开镰收获的时候。
芒种:麦子有芒了,夏收作物成熟,应该收割,大秋作物应赶快下种了。
夏至:古称“日北至”,表示盛夏就要来临。白天渐短了。
小暑:夏至以后天气炎热,称为小暑。
大暑:比小暑节气天气更为炎热,这是一年中的极热季节,所以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之说。
立秋:表示秋天开始了。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了,以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了。
白露:天气渐渐凉起来了,空中的水气在树木、花草上可以结成露珠了,故称白露。
秋分:白天黑夜等长,恰在秋天中期。
寒露:天气更凉了,露水也很凉了。
霜降:开始有霜了。
立冬:冬天来临了。
小雪、大雪:下雪季节开始,先是小雪,至大雪已成积雪。
冬至:古人称“日南至”,表示寒冷的冬天到了。白天渐长了。
小寒、大寒: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
寒冬过去,又是春回大地。从节气的含义可以知道,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即:(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2)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3)反应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4)关于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现代职业在古代的称呼
银行 古称:钱庄?
老板 古称:东家?
经理 古称:掌柜?
快递 古称:镖局?
司机 古称:马夫?
演员 古称:优伶?
医生 古称:郎中?
教师 古称:夫子?
冠军 古称:状元?
厨师 古称:火夫
保姆 古称:丫鬟?
刑警 古称:捕快?
翻译 古称:通事?
法官 古称:司寇?
秘书 古称:师爷?
中介 古称:牙人?
销售 古称:货郎?
护士 古称:医女?
特警 古称:锦衣卫?
会计 古称:账房先生
法医 古称:仵(wu)作?
客服 古称:信鸽饲养员?
快递员 古称:镖师?
大学生 古称:秀才?
博士生 古称:举人?
派出所 古称:衙门?
公务员 古称:衙役?
助产士 古称:稳婆?
新闻学 古称:邸(di)报?
地理学 古称:堪舆(yu)
服务员 古称:伙计?
气象局 古称:钦天监?
理发师 古称:剃头匠?
特种兵 古称:御林军?
戏剧社 古称:梨园行?
贴身侍卫 古称:保镖?
酒店宾馆 古称:客栈?
无业游民 古称:侠客?
公司总裁 古称:帮派掌门?
中药学化学 古称:炼丹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