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陵兰岛为什么会下暴雨,这场暴雨带来了哪些影响?

2.海洋的海洋灾害

3.热带气旋灾害有哪些特点?

海洋气象灾害对海洋经济有哪些影响因素_海洋气象灾害对海洋经济有哪些影响

海洋灾害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等几种。在人类所面临的诸多自然灾害中,那些源于海洋的灾害称为海洋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五种。它们主要威胁海上及海岸带,有些还危及自岸向陆广大纵深地区的城乡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风暴潮是由台风、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又称风暴增水或气象海啸。此外与海洋与大气相关的灾害性现象还有“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台风,飓风等也属于海洋灾害

格陵兰岛为什么会下暴雨,这场暴雨带来了哪些影响?

海洋与我们的天气、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量和动量、物质交换等海气相互作用可导致不断变化的天气气候现象或极端,如台风,造成全球或区域气候异常和气象灾害的。海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气的运动和气候变化。洋流内部的运动和海陆之间的热差,塑造了地球上不同风格的自然景观和复杂多样的气候天气现象。

海洋在调节全球天气和气候系统、调节地球天气和气候条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海洋的热惯性,同样体积的水可以储存超过大气热量的2000倍。海洋、地球昼夜温差、冬夏温差和温度波动对人类居住来说太大了。根据一些数据,海洋提供了地球上90%的降雨,吸收了90%的多余热量,通过洋流将其重新分布到世界各地,这样地球就不会一直变热或变冷。

近几十年来,海洋一直在变暖,从海平面一直延伸到海底2000多米。近年来,海洋热浪的频率明显增加,海洋温度甚至上升了4℃左右,并持续了数月以上。海水的温度很小,但一到两度就能产生很大的差别。高温上升将会严重影响海洋生态、鱼类和藻类的生存。特别是,海洋在2000多米的深处储存了大量的多余热量。最终,在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之后,热量会回到地表。考虑到地球表面温度到那时已经高得多,而海洋上升的热量将导致全球气温二次升高,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更为严重,因此,应该考虑到海洋热的延迟效应。

专家表示,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以更高的精度观察海洋和了解其气候代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同时,公众应该主动意识到海洋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海洋的海洋灾害

在我们的印象中,南极和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区,在那里只会有冰川、冰盖、冰雪,是不会出现像大陆一样的极端气候的。近日,有科学家发现北极被冰川覆盖最多的格陵兰岛居然出现了暴雨现象!

有科学家发现,不仅地球的陆地正在发生大型的洪涝灾害,连北极的格陵兰岛也没有逃过暴雨的侵袭。格陵兰岛是北极冰川覆盖量最大的岛屿,在那里是完全没有可能会出现下暴雨的情况。

格陵兰岛这次的暴雨导致很多冰川加快了融化的速度,使冰盖的数量也慢慢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也让很多人类不得不惊醒!格陵兰岛的暴雨重量达到了70亿吨,相当于500个西湖的水量

格陵兰岛本身在2020年就已经处于一个温度异常的状态,在那里温度达到了,和大陆相差不大的适宜温度。在这种适宜温度下,不仅会导致冰川的融化,还会使雨水不能凝结成冰。使雨水成为融化冰川的“催熟剂”

格陵兰岛为什么会下暴雨

有气象学家对这次格陵兰岛的暴雨产生研究出了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因为暖气团遇到了北极上方的冷空气所形成的。这些雨是无法增加冰川的容量,他们只会反复的堆积在冰川上,加快冰川的融化。

这场暴雨带来了哪些影响?

因为这场史无前例的暴雨,也让格陵兰岛每日的冰川融化速度增加到了平常的7倍之多。冰川的融化正在不断加剧,我们陆地所面临的被海洋淹没的可能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还不警觉,还不保护地球的自然,我们终将有一天会经历被海水淹没的场景。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暴雨之前,格陵兰岛还经历了一次热浪的袭击,在这次热浪袭击之后,格陵兰岛整个岛屿的温度提高了20摄氏度左右。这一现象一产生,就导致格陵兰岛失去了大量的冰川,也让全球的海平面上升至了六米左右

格陵兰岛的冰川一旦全部融化,我们人类生活就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不仅会使我们的地球海洋越来越多,还会使我们海洋海域的海平面逐渐上升,影响渔民们的捕捞,影响很多沿海城市中人类的日常生活。

不要认为保护地球和我们没有关系,地球给予了我们人类生存的条件,它也可以随时收回我们人类生存的条件。如果我们再肆无忌惮的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最终的结果也只会由我们人类自己承担。

热带气旋灾害有哪些特点?

海洋灾害主要指风暴潮灾害、巨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大风灾害及地震、海啸灾害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引发海洋灾害的原因主要有大气的强烈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海洋水体本身的扰动或状态骤变;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及其伴生之海底滑坡、地裂缝等。海洋自然灾害不仅威胁海上及海岸,有些还危及自岸向陆广大纵深地区的城乡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上述海洋灾害还会在受灾地区引起许多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如:风暴潮、风暴巨浪引起海岸侵蚀、土地盐碱化;海洋污染引起生物毒素灾害,再引起人畜中毒等。

世界上经济发达的海洋国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都很重视海洋灾害的预警和防御。海洋灾害(现象)发生、发展、移行和消失的监视监测,是预警和防御体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全球范围的海洋灾害监视监测是通过海洋监测,(或观测)网实现的。

通常,海洋监测网包括以下内容:

1.岸边及岛屿海洋站。一般包括全部的海面气象观测和海洋水文观测。但专业海洋站往往只进行单项观测,如测波站、验潮站(海平面观测)、污染监测站、海冰观测站等。

2.硼舶观测。船舶观测包括使用海洋调查船的海洋标准断面监测和大面观测,以及使用各类交通运输、渔业、油气勘探船(或平台)的观测。

3.海洋浮标观测。包括建造专用的锚定海洋资料浮标,以锚泊方式固定于特定的海洋测站上进行记录,或漂流(海洋资料)浮标,随风和海流漂移在海上,并由卫星对其定位和收集资料数据的观测。除用浮标监测海洋气象和海面的海洋环境要素外,现还正在发展水下遥测系统,以便获取海面以下的海洋环境资料。

4.水下及海底系统。水下及海底系统的发展除了因为要进行水下及海底探测外,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一定深度的水下和海底较为"安静",可以比较安全地系泊或安放仪器,对水面、水体、海底的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监测。

5.遥感监测。航天(卫星)、航空(飞机,包括飞机探测)和陆基(岸边、船舶雷达)遥感,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的,对海洋灾害监视监测非常有效的手段。它更具有快速、大范围和全天候的特点,因此更适用于海洋灾害的监视监测。

热带气旋包括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等几大类。因此,热带气旋灾害也相应包括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等造成的灾害。

热带气旋灾害的特点与其生命史、结构和活动规律有关。通常人们将热带气旋从最初的低压形成到消亡或者转为温带气旋的过程分为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亡期。整个生命史一般持续时间为3~8天,最长可达20天以上,最短的仅1~2天。一般夏、秋季的热带气旋生命期较长,而冬、春季较短。

20世纪肋年代以前,我国对这种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大气涡旋统称为台风。自1989年起,我国用了世界气象组织统一的名称和等级标准,按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分为四类。风力在7级(17.1米/秒)或以下的称为热带低气压;风力为8-9级(17.2~24.4米/秒)的称为热带风暴;风力为10~11级(24.5~32.6米/秒)称为强热带风暴;风力在12级(32.7米/秒)或以上的才称为台风。但对这几类强烈的热带涡旋,公众仍习惯统称为台风。

从高空往下看,台风是一个近于圆形的大气涡旋。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它中心的那个小黑点,气象学家称它为台风眼。它是被狂风暴雨包围中的一块“静地”,这里碧空无云,风和日丽。台风眼的直径一般在30~50千米左右,通常随着台风的增强,台风眼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另一个引入注意的就是那几条螺旋状云带,它们直接卷入台风内部,在台风眼周围则形成圆弧状云带。台风的强风区出现在低空围绕着台风眼的一个环状区域内,其宽度约100千米左右。台风中最强的上升暖湿气流在此发展,并形成深厚浓密的积雨云墙。台风的最大风速和最雨往往集中出现在这个环状区域中。台风警报中常说“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就是因为台风最大风力并不出现在中心(即台风眼)。

环状区域之外,台风边缘之内称为台风的过渡区和区,在那里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狂风暴雨。尤其在台风的东北,风雨之猛烈一般超过其他方位,通常称为台风的危险半圆。

台风气流方向在南、北半球正好相反。在北半球的台风,低空气流是围绕台风眼作逆时针方向旋转,高空是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的台风,低空气流为顺时针旋转,高空气流为逆时针旋转。但除旋转方向外,台风的构造南、北半球同出一辙。

台风形成后尺度大小不一。超级大台风直径可达上千千米,微型小台风直径仅200余千米。在垂直方向上,云墙顶部高达12千米以上。有的台风构造很奇妙,在台风前进方向边缘的前沿,存在一条数百千米长的弧状飑线;飑线中存在强烈的不稳定对流运动,其风雨强烈和破坏的程度往往不亚于台风本体。有的台风前飑线竟携带了数个小尺度的水龙卷。台风登陆前,飑线和一排水龙卷先对登陆地区造成重灾,随后台风在同一地区登陆肆虐,灾上加灾。有的台风虽无飑线,但本身携带水龙卷登陆,其灾害也明显超过一般的台风。袭击我国的台风,常发生在5~10月,以7、8两月最为频繁。

当热带气旋发展到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及台风阶段时,它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首先,在海洋上,狂风、暴雨和巨浪,常常造成海轮和渔轮等船舶翻沉;当其靠近大陆或登陆时,其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交加,常常使港湾中船舶翻沉、毁损,同时毁坏海堤、房屋、道路、桥梁、电线杆及农田等,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我国是世界上热带气旋灾害损失比较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其次,近十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灾害损失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热带气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明显增大,平均每次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造成的灾害损失达14亿元以上,其中1994年达到21.54亿元。

再次,热带气旋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沿海重,内陆轻;南方重,北方轻。热带气旋登陆时,风灾、洪涝灾和潮灾往往相伴而至。随着地势的增加,潮灾减弱、消失,而狂风、暴雨交加。再随着热带风暴和台风的迅速减弱,大风范围迅速缩小,风力减弱。但是一般降水持续时间较长,范围较广,常常形成一些洪涝灾害。因此,热带气旋大风频率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热带气旋的危害情况。

自2000年1月1日起,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的命名,执行世界气象组织协调的由该地区有关国家提供的统一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