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平面上升:不用太过担心,长期变化仍难预估

2.某院士认为证明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排放有关,现在有科学解释反驳或证实吗?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pdf_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

"现在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更大、影响更重。”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表示,今年夏天,国内多地突破高温历史极值,从气候变化的角度看,高温是气候变暖的集中呈现。在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未来高温热浪发生的频率会越来越频繁,破纪录情况也会更多。

比如极端天气气候频发和强发、水变化、冰川退缩、积雪消融、海平面上升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些大部分是物理方面的影响。《蓝皮书》提到,过去60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增加,但平均年降水日数显著减少,这就说明降水的强度增加了。实际上老百姓的感觉是毛毛雨少了,但是大雨暴雨多了。

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还会蔓延多个系统,也会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比如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疫情防控、水电供应等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另外,气候变化在不同地区、领域里都有表现,程度不一样,对有些地区未必完全是负面影响,但对中国总体影响负面。

海平面上升:不用太过担心,长期变化仍难预估

导致河流径流减少甚至断流,造成土地沙化。最新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数据显示,全球山地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全球变暖,是长江源冰川退化的主要因素,而冰川持续退缩会带来严重后果,短时期看河流径流会增加,但随着退缩加剧,最终导致河流径流减少甚至断流,造成土地沙化。长江源区水系主要由北支楚玛尔河水系、西支沱沱河水系、南支当曲水系组成,关于正源的争论,16年科考曾认为西源沱沱河为长江正源。

某院士认为证明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排放有关,现在有科学解释反驳或证实吗?

海平面上升,一直是某些理论下的“终极灾难”之一。

IPCC的报告里指出,过去十年,北极海冰面积处于185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热浪的发生频率增加了一倍。保守估计,自2006年以来,人类活动影响了大部分海洋热浪的生成。山地和极地冰川将在数十年或数百年内继续融化,而冻土层融化导致的碳流失在千年尺度上看也是不可逆转的。由于冰原融化过程的不确定性,在最高排放情景下,全球海平面上升平均值有可能超过预期——到2100年上升2米,到2150年上升5米。即使在最强有力的减排情景下,海平面仍将在未来数百年或数千年继续上升。

那么,近些年来,全球变暖加剧,海平面升高的速度是多少呢?

根据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显示,20世纪以来,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时期。1980 2017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呈波动上升趋势, 平均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

如果保持这个速度不变,需要606年,海平面上升2米。到2100年上升2米,就意味着全球变暖是爆炸性地增高,指数型的加速,这应该是一个比较极端的预期。

地球大气环境目前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学科。比如,火山爆发会喷发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但是升入高空的粉尘又会遮挡阳光,造成地球平均气温下降。

再比如,南极和北极的冰川融化,会给海洋带来大量的淡水,从而减弱洋流的作用,于是打乱现有的海洋温度循环,从而带来降温和极端寒冷的气候,从而增加了冰川的面积。美国**《后天》就是借用了这个海洋与气候变化的猜测,来了个好莱坞式的极端展现。

天气预报,想要准确预报一个月之后的气象都非常难,依靠现有的数据模型,想要预测80年后的海洋环境情况,难度依然很大。

不过,有地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排放,尽力削减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还是人类面对未知的积极态度。不过,不用太过担心海洋平面上升的问题,如果真的出现了,那肯定是南极、北极遭遇了核弹轰炸,或是地球被太阳风命中… 人类都逃不了,所以也没必要担心什么的。

都市人都不容易,心理压力都挺大的,没必要再加压了。

PS:冰川目前有面积数据,真实的冰川体积,目前仍然相当缺乏数据。实际上,冰川能带来多少水,这些水会不会蒸发之后,变成雨水落在陆地上,或是形成水汽,降低阳光落地的能量,从而给地球降温,还不清楚。

在我们理解气候变化时,混淆波动与变化,会很容易做出错误的趋势判断。尤其是短期的趋势。钱

老师找到了1998年这个高点,并在这个点做出了未来三十年降温的判断,可向下的箭头并没有持续

太久,我们也迎来了炎热的2022年夏季。

钱老师没有预测正确,但这种短期波动确实存在,也有研究价值。海洋吸收了91%的太阳辐射,海

洋与大气之间的关系稍微动一动,就会导致气候这个复杂系统出现巨大变化。

一、厄尔尼诺现象大家都知晓,此外还有更多长周期的作用机制在研究之中,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太平洋十年涛动PDIPO等等。这些研究能帮助解释global warming hiatus,也能帮助做出更准确的

冷热预测。在各个尺度上把问题越做越细这就是科学研究的态度。其次,丁仲礼老师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不确定性上,你如何知道你算的碳排放总量是对的呢?。后续关于减排方案的讨论围绕如何建立公平的国际责任体系。

回看这个问题,丁仲礼不仅完全没有否认全球变暖与人类温室气体有关而且对剩余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十分敏感。这本身就是建立在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共识之上的,只是“程度问题”需要进一步科学探讨“分配问题”需广泛协商。毕竟那还是一个全球都在讨论“全球变暖停滞global warming hiatus”的年代,就像这个访谈

里,钱维宏 教授错误的判断:全球气候正处在变冷的边缘之后就要开始一个降温阶段。比如说,“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的因果关系”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丁院士的判断是错误的。

二、我的依据包括丁院士做过的黄土研究,我了解到的多指标古气候研究、当前的前沿观点、IPCC的论

述、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的论断等,基于个人学识认为,丁院士 这个十多年前的判断是错的。

虽然在21世纪之交时,温室气体和全球变暖孰因孰果也是被广泛争论过的问题,但最后大多数科学

家还是达成了共识:温室气体是因,全球变暖是果。在后来2014年的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 ,和2021年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科学基础报告里,都做出了

类似的表述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置信度大于95。

我知道会有人反对这个科学论述,任何一个学术观点 都会遇到反对的声音,这很正常。

而且科学观点没有主不主流,只有正不正确。

有没有可能,全世界的同行都错了,丁院士是对的呢?有可能,完全有可能。

但是不是也更有可能,参与写作和审核IPCC报告的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全世界科学家是对的,丁院士在这个问题上错了呢?

历史会给出正确的回答,就像历史给钱教授的判断做了回答一样。

我说了也没用不是吗。特别说明:这篇文章主要就是写给云看的。某人解释不了某些问题然后就搞人身攻击,搞完

之后紧接着拉黑,这一套玩的真溜啊!

摘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气候变化议题是西方国家站在道德高地,用于打压发展中国家发

展的工具。但今天我要说的是这个道德高低也是站不住脚的。

三、气候变化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太多的数据与事实交叉证明,气候变化的数据被伪造,气候变化的后果被夸大,而罪魁祸首就

是气候变化强烈利益相关的披着科学外衣的政治团体——IPCC。在第六次报告中,IPCC给出的气

候变化数据与历史物种分布不符,与古代气候文字记录冲突,气候重建数据相互抵触,核心结论更

是与所有第四纪气候研究者给出的结论违背。而在西方舆论霸权下,这些事实大家根本无法从主流

媒体中看到。中文名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目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研究领域和利益团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投入。我国现在投入气候研究的,未来都会为我们在气候问题上站上道德制高点添砖加瓦,不然的话,我可以不负责任的猜想一下,以后他们的说辞。

四、我们现在不确定二氧化碳是否是全球变暖的真凶,我们还在研究阶段只要我们一直处于研究阶

段,这话就可以一直说,但是雾霾能有效的减缓气候变暖是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你们在节能减

排,这虽然不错,但只是从2到1。我们在释放雾霾,这是从无到有,从边际效益来讲,我们的贡献更大一些,所以请你们拿出更多诚意来解决环保问题。柴静 ?什么柴静,哪来的哈巴狗,我们没

看见呢?”

是不是觉得这不可能,开玩笑,环保少女都通俄了,还有什么不可能的。

但是我想问一下大家,特别是进行低碳研究的同行们,有多少人能够带着批判的思维,阅读甚

至只是简单浏览一下IPCC给出的报告?现在以IPCC为代表的气候变化支持派正在伪造历史气候数

据,夸大气候变化的严重程度和危害,并且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宗教化趋势。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

个人感受到绝大多数IPCC的科研参与者个人接触到的主要是华人圈都表现地非常客观与包容。

当时是2009年一个实验室团队计算结果,只能证明相关性,是一个半定性的

结论。丁院士当时没有完全否定这个结论,不过是认为这个结论不能作为icpp协议的科学依据而

已。你可以看最新的丁院士的访,他是承认相关性的,但是这个相关性的多少是没有定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