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科生考研可报什么学校

2.报考哪所大学,什么专业可以成为气象人

3.考武汉传媒学院的研究生怎么样

4.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有哪些

湖北气象学校_湖北气象学校

一、办公室

组织协调应急管理工作;草拟综合性工作、报告、总结、制度,并负责督查督办;负责政务信息、目标管理、文秘、机要、保密、宣传、档案、信访、外事、办公自动化、机关财务等工作;负责机关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组织发布全省气象行业重要信息;负责全省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的组织协调;负责气象科普工作的协调和管理;负责组织湖北气象年鉴、史志等编制工作;归口管理全省气象部门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等工作。

主 任:吴恒乐

二、应急与减灾处(长江流域气象中心办公室、长江流域气象业务服务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组织拟订和实施全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代表省局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决策;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及其应急管理工作;负责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管理、发展规划及组织实施工作;负责气象科技服务管理工作,指导气象科技服务业务技术和业务能力建设;组织协调灾害性天气联防、突发公共气象保障工作;组织服务效益和满意度评估;指导气象信息员防灾减灾工作。负责长江流域气象中心和华中区域气象中心日常工作。

处 长:王 丽

三、观测与网络处

负责全省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管理;负责组织全省综合气象观测站网、信息网络和大型气象技术装备的规划布局;负责全省气象装备技术保障业务管理;负责全省气象通信网络的管理;负责无线电频率管理;负责气象技术档案和气象资料的管理。

处 长:杨志彪

四、科技与预报处(气候变化处)

组织拟订和实施全省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和气象科技发展规划;负责气象预测、预报、预警业务和气候业务的管理;负责全省气象预报、预警及预警信号制作和发布的管理工作;负责气象科研工作的管理;负责组织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组织协调气候变化科学相关工作。

处 长:何志学

五、财务处

组织编制全省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归口管理全省气象部门规划、、重大项目、基本建设、国有资产、房改、购、气象国库集中支付、银行账户和综合统计等;负责组织、协调、落实建立健全双重财务体制工作;承担中央、地方、科技服务等各类经费监督管理工作;承担省局直属单位所属公司(企业)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处长:吴义城

六、人事处

拟定全省气象部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省局党组管理干部的管理及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负责全省气象系统机构编制、录用调配、劳动工资、社会保障、科技人才、培训、奖惩、人事档案和公务员等管理工作;负责人事统计工作。

处 长:匡如献

七、政策法规处

负责拟订省级地方性气象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并监督检查;负责组织协调气象行业管理和气象社会管理;负责全省气象行政执法、行政许可、行政复议的监督管理以及普法工作;负责行业标准化工作;负责全省防雷行政管理工作;负责全省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和政策研究、指导、咨询。

处 长:陈少平

八、监察审计处(与党组纪检组合署办公)

负责全省气象系统的纪检监察、审计工作。协助省局党组抓好全省气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对省局党组管理干部实行党章和有关规定范围内的监督检查;负责信访举报查处工作。

处 长:胡国超

九、机关党委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负责省局机关及直属单位党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负责局直机关工会、共青团、妇女、统战、侨务等工作;指导全省气象部门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主 任:丁俊锋

十、离退休干部办公室

负责省局机关离退休干部的管理及服务工作;指导全省气象系统离退休干部工作。

主 任:许维海

十一、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负责全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指导,履行全省人工影响天气行业管理职责,负责全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组织协调和安全管理;负责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协调组织,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等。

常务副主任:唐仁茂

专科生考研可报什么学校

气象局是国家垂直事业单位,没有执法权,纯粹的服务型单位。工资有保障,东南沿海地区收入普遍高于内地。南京地区气象局是正式工发双工资,年收入十几万,溧水天气雷达站普通员工月收入七千多,成都气象台月收入也有六千多,我有一同事研究生毕业后就在成都气象部门。其它地方我不太清楚。临时工要低一些,领多少还不知道。气象局预报是技术活效益好;防雷办有机会挣外快;雷达操作有辐射补助;观测的每天准时观测风雨无阻;人影办事少,办公室杂事多,可能要差一点,勤杂工就更差一点。国家单位,总体不会差到哪里去,工资有保障,好,单位总体年轻人少,老革命多,女同志较适合去此工作。升职走气象单线,新老更替。本人也想知道湖北县级气象局具体待遇,如果知道敬请告知!

报考哪所大学,什么专业可以成为气象人

专科考研可以报的学校有排行以下:

1、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国家“珠峰”,“111”。

中山大学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开设138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9个,专业学位类别37种。

2、暨南大学。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始建于1906年,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是中央部属高校,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中央统战部,院侨办领导。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在广州、深圳、珠海有五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214.3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6.80万平方米;设有37个学院,58个系,27个直属研究院(所);有本科专业10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9个。

3、华南理工大学。

位于广东广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华南理工大学原名华南工学院,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期。

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是以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工科系及专业、广东工业专科学校为基础。

4、华南师范大学。

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是广东省人民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入选国家“111”,“卓越教师培养”,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广东省重点大学。

学校有广州石牌、南海、广州大学城和汕尾4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4462.16亩,校舍面积153万平方米,图书402万册;专任教师2577人;有全日制本科生在校262人,硕士研究生00人,博士研究生1213人,博士后在站275人,留学生578人。

5、华南农业大学。

一所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广东省人民和农业农村部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学,为广东省“211工程”,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天河校本部4457余亩,增城教学科研基地3804余亩,学校建筑总面积140万平方米;有25个学院(部),101个本科专业;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山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暨南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华南理工大学

考武汉传媒学院的研究生怎么样

全国共有6所开设了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大学参与了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南京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兰州大学,以下是应用气象学专业大学排名列表:

应用气象学专业大学排名 学校名称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南京大学

3 兰州大学

4 中国海洋大学

5 中山大学

6 中国农业大学

以上应用气象学专业大学排名是根据应用气象学专业在热门省市(北京、湖北、广东等)的录取分数线综合排名,供大家参考。

应用气象学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农业气象及生态环境监测调控、信息分析处理、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等科研、教学和业务部门工作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接受应用气象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研制与运用、气候开发与利用、产业工程的适用气象技术研究、气象防灾减灾对策与技术研究,生态环境调控以及解决气象学在有关领域中应用问题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原理、产业工程气象学、气象信息服务、应用气象学方法、农业气象学、遥感原理及应用、气候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概论、微气象学等。

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有哪些

学姐认为考武汉传媒学院的研究生是很不错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下武汉传媒学院的优势吧!

1、师资力量

学校有教师600余名,具有中高级职称者超过60.5%,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超过74%。自有专职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133人,占比29.95%;“双师型”教师10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2.57%。

2、科研成果

我们学校自2020年以来获批市厅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56项,横向科研项目157项,发表SCIE、CSSCI等核心期刊论文25篇,获批4项国家软件著作权。

3、就业

学校与湖北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广播电视总台、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气象局、网易湖北等百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协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工作。

竺可桢竺可桢(1890.3.7—1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 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49年以后,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开辟了自然综合考察事业。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论文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和转向》、《东南季风与中国雨量》、《中国气侯区域论》、《一年内生物物侯推移的原动力》以及《中国近五千年来气侯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符淙斌符淙斌,气候学家,作为最早参与开拓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中国学者之一,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涂长望涂长望 (已故) 气象学家。湖北武汉人。

吴国雄吴国雄,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广东潮阳人。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既具有很高的数理和动力学造诣,又具有丰富的实际天气经验的学者之一。提出湿倾斜涡度发展理论(SVD)和全型垂直涡度方程。运用上述理论,成功地揭示青藏高原西南涡和夏季江淮流域的暴雨发展机理,揭示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的成因。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学者关于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影响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把亚洲季风爆发分为三个阶段。证明由于中高纬度的强地转性和斜压性使其海气相互作用的特征与热带显著不同。首次用数值模式提出厄尔尼诺影响台风的机制,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笃正叶笃正(1916年2月——)男,出生于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英国气象学会会员;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在许多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是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丑纪范丑纪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崇银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少将。1940年4月15日出生于四川达州,长期从事气象研究工作,在热带气象学、大气低频振荡动力学以及ENSO循环动力学等大气科学前沿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现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教授,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WCRP中国委员会)。

秦大河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原中国气象局局长。

陶诗言陶诗言,气象学家、大气物理学家。他在东亚大气环流、季风天气气候、寒潮和暴雨预报、卫星气象应用等方面卓越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外气象界享有崇高的威望。20世纪50年代初,他和顾震潮共同主持中国第一个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建立了各种天气预报方法,是新中国气象预报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多次在重大天气的预报和国防科学试验的气象保障预报中,出色地完成任务。17年后,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国际合作和项目得以形成和顺利进行。他培养造就了一批大气科学的专门人才。发表的《中国冬季寒潮前后天气型式转变过程的研究》、《长江中上游暴雨分析和预报》等专著堪称经典。

伍荣生伍荣生,中国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专于大气波动与动力学研究。撰有论文《大地形与扰动不稳定》等。

周秀骥周秀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国现代大气物理学创建人之一。

曾庆存曾庆存,气象学家,广东阳江人。从事大气动力学、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理论和计算地球流体力学、气候数值模拟、卫星气象学方法和大气遥感测量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地转适应过程理论和关于大气扰动演变过程的波包动力学理论,在国内外广为引用。在数值天气预报中设计的半隐式差分格式,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的方法之一,至今仍在使用。

陈联寿陈联寿,气象学专家,曾任中央气象台台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

丁一汇丁一汇,出生于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和主持编写IPCC第一、二、三、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李泽椿李泽椿,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6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常务理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许健民许健民,卫星气象专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总工程师。

张德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主任、气候变化研究首席专家张德二,江苏镇江人。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研究在历史气候变迁规律、特征,高分辨历史气候序列和气候图复原、古环境演变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方面有一定国际声誉。

顾震潮顾震潮(1920-16),大学物理学家。上海市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院。1947年留学瑞典。1950年回国。历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建国初期,与陶诗言共同领导了中国联合大学分析预报中心的工作,多次准确预报了洪水的暴发。开创了中国数值天气预报工作。六十年代为和导弹试验的气象保证作出贡献,曾立一等功。开创了中国大气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先后建立了云物理学、雷达气象、大气探测。实验气象和大气湍流等分支学科。著有《云物理学》。

黄荣辉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兼人口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2002年-2010年任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

林之光林之光,男,1936年1月生,江苏太仓市人。中国气象研究院研究员。

雷雨顺雷雨顺,1965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研究生毕业。曾主持将能量天气学理论应用于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研究,形成一套较有成效的天气分析预测方法。该项研究1982年获国家科委、国家农委颁发的成果推广奖。

孙照渤孙照渤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专业。12年至今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工作,先后任气象系副主任、主任,南京气象学院副院长、院长,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现任世界气象组织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气候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朱抱真朱抱真,天气动力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得出了北半球的热源分布,并提出大地形和热源共同形成定常槽脊的理论。

朱炳海朱炳海,江苏江阴人。193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气象系主任。撰有论文《中之消长与气候》,编著有《气象学》、《中国气候》、《天气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