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气候适应型城市有哪些_气候适宜是什么意思
1.福州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2.江门——一座宜居型城市
3.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取了哪些措施
4.北方人在去了南方大型城市后会有哪些不适应?
美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东中西部差别比较明显。总体来说,西海岸要比东海岸气候好,南部要比北部环境宜人。东北部和五大湖地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比如最近的大寒流,就让人见识到冬天的厉害。东南部暖热多雨,适合冬天去避寒。中部气候还可以,就是比较干燥。西海岸气候温和,阳光很好,集中了不少宜居的城市。加州沿海 California西海岸加州沿海,冬暖夏凉,阳光充足,居住起来十分舒服。许多城市都可以作为定居的选择,比如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圣何塞,即使是在冬季,气温也能在9-25度。其中,圣地亚哥San Diego一直被称作"美国最好的城市",天气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理想的之一。终年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宜人,成为美国西海岸主要旅游、疗养地。 西雅图地区 Seattle西雅图一年四季同样不会太冷也不会太热,居住起来很舒服,而且是中型城市,经济发展好,生活便利。不过西雅图降水比较多,阴雨天很出名。如果不太适应阴雨天气的人,可能要多考虑下。科罗拉多州 Colorado科罗拉多州位于美国中西部,高山地区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多雪。气候通常晴朗,但是比较干燥。丹佛(dDenver)、博尔德市(Boulder)都位于科罗拉多。其中博尔德市位于落基山脉(Rocky Mountains)之下,有着如画的风景,还有多处文化名胜,是自然与历史的完美结合。乔治亚州Georgia奥古斯塔市乔治亚州的气候一般很温和。夏季温和,冬天也不至于太冷。Augusta奥古斯塔市曾被评为美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古迹众多,气候宜人。 佛罗里达 Florida佛罗里达的夏季温暖而潮湿,冬季通常都很温和。北部一月的平均温度是十二度,七月是二十八度。南部一月的平均温度是十九度,七月则是二十八度。许多人都会在冬季选择到佛州度,奥兰多、迈阿密都是不错的选择。
福州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当选择城市工作和生活时,我通常会着重考虑以下因素:
1. 职业机会:我会考虑这个城市的就业市场和行业发展情况。我希望选择一个有丰富的职业机会和发展潜力的城市,以便我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实现职业目标。
2. 生活成本:我会考虑这个城市的生活成本,包括房价、租金、日常消费等。我希望选择一个既有良好的工作机会,同时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城市,以便我能够在经济上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3. 教育和医疗:如果我有家庭或成立家庭,我会考虑这个城市的教育和医疗设施。我希望选择一个有优质教育和医疗的城市,以便我和我的家人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4. 城市环境和氛围:我会考虑这个城市的环境和氛围,包括气候、自然环境、文化活动等。我希望选择一个适合我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的城市,以便我能够在工作之余有丰富的生活和选择。
5. 交通和基础设施:我会考虑这个城市的交通便利程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我希望选择一个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以便我能够更方便地出行和享受城市的便利设施。
这些因素会根据个人的需求和优先级而有所不同。在做出选择之前,我通常会进行充分的调研和比较,权衡不同因素的利弊,以便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决策。
江门——一座宜居型城市
问题一:福州气候和四川有什么区别 福州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温暖湿润,四季常青,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夏长冬短,无霜期达326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20~25℃,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达6~10℃;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为33~37℃。极端气温最高42.3℃,最低-2.5℃,2013年福州成为四大火炉之首。年相对湿度约77%。常出现热岛效应,又福州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气温高达36℃以上。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以偏南风为主。7~9月天气炎热,是台风活动集中期,每年平均台风直接登陆市境有2次。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旱、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主要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也经常发生。
问题二:福建的三名市位于什么区?气候类型是什么? 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西北部,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百强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绿都,中国南方生态乐园,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
气候条件: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问题三:三明是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三明市,地级市,隶属福建省,位于福建省中部连接西北隅,地处北纬25°30′~27°07′、东经116°22′~118°39′之间,全市面积22965平方千米。东依福州市,西毗江西省,南邻泉州市,北傍南平市,西南接龙岩市。
三明境内地处沿海低纬度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问题四:为什么福州的天气会这样。。。 一、气候特点:
福州位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东临太平洋,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少酷暑,素有“有福之州”的美称。各县(市)多年平均气温19.1~19.9℃,平均年降水量1224.1~1633.7毫米,平均年日照1446.4~1694.0小时。福州气候丰富,气温适宜、雨水充足。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高温、干旱、寒潮等。
二、四季气候特点:
福州按天气系统特征,分为以下四季:
1、春季(3~6月)
福州春季阴冷多雨,有春雨(3~4月)和梅雨(5~6月)之分。春雨期天气冷热多变,有的年份还会出现春寒、倒春寒以及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春雨的雨势一般不大,但也有出现暴雨和洪水的可能。梅雨(又称霉雨)是北方冷空气与来自低纬的暖湿气流交汇的产物,雨势较强,暴雨频繁。5~6月是福州洪汛多发季节,闽江严重的洪水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6月下旬梅雨结束后,进入夏季(平均日期6月28日),常出现一段高温天气。有的年份,6月份甚至于5月份有早台风影响。
2、夏季(7~9月)
夏季,常见的天气类型有三种:第一种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晴热干旱天气,几乎年年都会出现,只是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有的年景由于副高中心长期驻留福建,晴空万里,滴雨难下,招致大旱。第二种是台风袭击下的狂风暴雨天气,平均每年有登陆和影响台风5~6 次,导致风涝灾害。第三种是辐合区制约下的局部或区域性雷雨天气,有时由于东风波、热带云团的影响,也会出现恶劣的天气,但持续时间较短,出现机会也不多。
7月进入夏季,是一年中最热的月份。8月是台风登陆和影响福建最多的月份。9月,福建天气特点是多晴天,气温较高。
3、秋季(10~11月)
秋季既受热带天气系统侵袭,又受到西风带系统影响。秋季由于南海常有副热带高压存在,高空多为偏西北气流所控制,天气易于连晴,所以是一个相对的少雨季节。气温日较差是全年各月中最大值,秋高气爽是这一时期的气候特色。主要灾害是热带气旋或热带气旋和冷空气共同作用下,沿海出现10~11级大风。另外不利天气为寒露风与初霜冻,主要危及农业。
4、冬季(12月~次年2月)
冬季是一个相对冷干的季节,我市冷空气活动周期大约5~7天。每次冷空气入侵时,气温连续下降2-3天,以后又连续回升3~4天,紧接着下一次冷空气又来,“三寒四暖”循环不止。每年均有几次强冷空气侵入,造成较剧烈降温,但达到寒潮标准的,平均每年不过2次。
12月转入冬季,冷空气活动加强,寒潮开始入侵,天气干冷多晴,霜日增多。1月是福建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冷空气活动鼎盛。2月气温、雨量均比一月有回升和增多。本月雨日多,低温阴雨多为常见。
三、气象灾害:
影响福州市的主要气象灾害有热带气旋(台风)、暴雨洪涝、夏季高温、干旱、寒潮、低温冻害、倒春寒和强对流天气等。
1、热带气旋(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洋面急速旋转的低压大气涡旋。世界气象组织统一规定: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级称6~7级称热带低压,8~9级称热带风暴,10~11级称强热带风暴,12~13级称台风,14~15级称强台风,16级或以上称超强台风。习惯上人们把热带风暴以上的热带气旋均称为台风。台风是影响我市夏季最严重的气象灾害。福州市年平均台风(或热带风暴,下同)影响次数为5.3个,最多为1961年11个,最少为1983年1个。5~12月有受台风影响的可能,7~9月最多,5~6月和10月份次之。有些台风来临时狂风暴雨......>>
问题五:从降水季节分配类型来看,福州是( )A.冬雨型B.常年湿润型C.夏雨型D.全年多雨 福建省气候区域差异较大,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内水热条件和垂直分带较明显,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有较明显雨季和干季.福建省的行政中心是福州.根据题意.故选:C.
问题六:韩国的气候类型 韩国气候
韩国气候背景:韩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北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春、秋季较短,天空晴朗、阳光明媚、气候温和宜人;夏季炎热、潮湿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雪。
韩国各季之间温差较大,最热的8月份,平均温度为19~27℃;最冷的1月份,平均温度在-8~6℃;各地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1,700mm之间,平均温度为6~16℃。
早春时节常常刮风下雨,大风带来“**沙尘”,天气变化有时颇难预测。但到了4月中旬,天气转暖,满山遍野开满了争奇斗艳的鲜花。韩国农民每年在这时候平整秧田、种植水稻。
6~8月是雨季、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二分之一。7、8月是高温潮湿的酷暑。大部分的韩国人在这一时期至高山或滨海地区避暑度。
秋季空气清新,天空蔚蓝,景色宜人。乡村都染上了丰富的斑斓色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这一季节中有许多源于古代农事习俗的节日。
一。汉城 温带季风,各月平均气温如下:
釜山 亚热带季风,各月平均气温如下:
几千年来韩国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作为亚洲文化之发祥地的中国对韩国产生了不少影响。随着中国重新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两国又重新恢复了以往的密切关系。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以《韩国与韩国的风俗》为题向学习韩国语的中国学生和希望了解韩国的人们做讲演,我想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是地域广阔的国家,有着无数的山川河流,一望无际的平原景色,这些是只有在中国才能够看得到的壮观的风景。中国的气候多样,不仅有北方的寒带气候,也有南方的亚热带气候,这也是少有的。
相比之下,从中国大陆的东北部自北向南伸展的韩国,是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1/50的半岛国,这个半岛叫韩半岛,韩半岛的西北部与中国的东北部接壤,东南方向与日本隔海相望。韩国四季分明,基本属于温带气候类型。北方地区的气候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冬季和夏季的温差相当大,越向南走,气候越呈暖和舒适的海洋性气候的特征。
韩国是单一的韩民族的国家,韩民族在韩半岛建立家园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1910年一度沦为被殖民统治的国家。1945年从日本的殖民统治中解放而恢复了 *** ,之后,韩国积极开发,致力于经济发展,成为环太平洋时代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1991年韩国与朝鲜加 *** 合国。虽然韩民族还未完成国家的统一,但双方正积极开展对话与交流。特别是在今年9月29日开始举行的釜山亚运会期间,有许多朝鲜的拉拉队来釜山访问,为两国队员助威。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目前有许多外国人学习外语时选择学习汉语。学习韩国语的人数虽然比不上汉语那么多,但也有很多人把韩国语当作母语来学习,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外语时选择韩国语。就象各位一样学习韩国语的学生也相当多。
韩国人使用的语言文字叫做“Han gǔ1”,“han gǔ1”是韩国历史上李朝时代的世宗大王及其大臣、学者于1443年以科学的方法创造的表音文字,由10个原音字母和14个辅音字母构成。韩国语字母的组成让人感觉好象有些复杂,但易于学习和书写。
1)传统住宅
由于韩国的四季变化分明,所以韩国的传统住宅以适应这样的不同气候条件而设计建造。韩国人的祖先在建造房屋时以背山面南的结构进行设计,从而达到冬天御寒、充分接受阳光照射的目的。屋里的地面是以通过地面之下的烟道传送热气的方式取暖的地暖系统,冬天屋里十分暖和,而且地面铺的又是木地板,所以夏天又十分凉爽,这样的住宅结构又非常适合于韩国温热的夏季气候。
所有住宅的都有一定的空间和院落,院落对屋内的光和空......>>
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取了哪些措施
作为一个湖南人,其实对广东并不了解。当初选择来到这里,既有机缘巧合,也有想和父母离得更近的意愿。
能不能听懂这里的话,能不能适应这边的气候,能不能适应这里的饮食文化以及能不能和这边的同事相处融洽,我既对此一无所知,也没有进行过深入的考虑。
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我来到了这个全然陌生的城市。我觉得我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这座城市就是我想要的宜居型城市。
首先,从气候来说,江门的气温普遍偏高。虽然夏天有点热,但是对于一个不怎么怕热的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难以适应的。冬天的暖和是我非常喜欢的,因为湖南的气温真的很低,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我,也觉得冬天特别难熬,如果大风夹雨,更是让人想死的心都有了。
其次,这里身处三四线城市,生活节奏适度,既没有深圳的快节奏,又没有内地的过于闲适。因为身处广东沿海地区,这里的信息不算闭塞,交通也相对便利。
第三,这里的美食特别多。各个乡镇都有自己独特的美食,像大鳌的慈菇,崖门的甜水萝卜,睦洲的黄沙蚬等等,吸引了很多游客的光顾。尤其是这里的特产——柑普茶和陈皮更是闻名遐迩。
第四,这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有特别多的美景值得观赏。有最美的山水风光,如圭峰山森林公园和小鸟天堂等;有最古老的历史人文,如崖门古战场和故居等,有度胜地古兜温泉、下川岛……让你一饱眼福,感受中国侨都的独特魅力。
最后,这是一座有着极大包容的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广东,自己来到这里并不会感到那么地陌生和难适应。周围的同事也比较好相处,也并没有感觉到明显的排外。
江门真的是一个非常棒的城市,我很喜欢,也愿意扎根于此。
北方人在去了南方大型城市后会有哪些不适应?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气候公约》明确提出,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气候公约》同时也要求所有缔约方制定、执行、公布并经常更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履行《气候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特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本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方案》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气候公约》第四条第7款规定:“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承诺,将取决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中国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与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积极开展有效务实的合作,努力实施本方案。
第一部分 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近百年来,许多观测资料表明,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中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通过实施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建设以及实行生育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一、中国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趋势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有关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观测事实包括: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从地域分布看,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从季节分布看,冬季增温最明显。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连续出现了20个全国性暖冬。二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9毫米,但1991年到2000年略有增加。从地域分布看,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0~40毫米,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毫米。三是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四是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
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一是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全国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上升明显。预测到2030年,西北地区气温可能上升1.9~2.3℃,西南可能上升1.6~2.0℃,青藏高原可能上升2.2~2.6℃。二是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其中东南沿海增幅最大。三是未来100年中国境内的极端天气与气候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四是中国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荒漠化可能性加重。五是中国沿海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六是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型冰川将消失。
二、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为36.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0.7亿吨,甲烷为7.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为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据中国有关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6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约为5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7亿吨,甲烷约为7.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约为3.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从1994年到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94年的76%上升到2004年的83%。
中国温室气体历史排放量很低,且人均排放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研究所的研究结果,1950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900万吨,仅占当时世界总排放量的1.31%;1950~2002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人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61.7吨,居世界第92位。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2004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65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33%。
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数据,1990年中国单位GDP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5.47kgCO2/美元(2000年价),2004年下降为2.76kgCO2/美元,下降了49.5%,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下降了12.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下降了16.1%。
三、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国情出发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降低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中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一系列产业政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990年中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为26.9:41.3:31.8,2005年为12.6:47.5:39.9,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有了很展,尤其是电信、旅游、金融等行业,尽管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机械、信息、电子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较大的节能效益。1991-2005年中国以年均5.6%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0.2%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约为0.5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制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方针,确立了节能在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相关法规,制定节能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鼓励节能的技术、经济、财税和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能源效率标准与标识,鼓励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与推广,引进和吸收先进节能技术,建立和推行节能新机制,加强节能重点工程建设等政策和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节能工作的开展。中国万元GDP能耗由1990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1.43吨标准煤(以2000年可比价计算),年均降低4.1%;工业部门中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也有了明显的下降:2004年与1990年相比,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供电煤耗由每千瓦时427克标准煤下降到376克标准煤,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由9千克标准煤下降到702千克标准煤,大中型企业的水泥综合能耗由每吨201千克标准煤下降到157千克标准煤。按环比法计算,1991~2005年的15年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如按照中国1994年每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2.277吨计算,相当于减少约1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了水能、核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到2005年的68.9%,而石油、天然气、水电所占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16.6%、2.1%和5.1%,上升到2005年的21.0%、2.9%和7.2%。
到2005年底,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17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3%,年发电量为401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6.2%;户用沼气池已达到1700多万口,年产沼气约65亿立方米,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500多处,年产沼气约15亿立方米;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00万千瓦,其中蔗渣发电约170万千瓦、垃圾发电约20万千瓦;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约102万吨;已建成并网风电场60多个,总装机容量为126万千瓦,在偏远地区还有约20万台、总容量约4万千瓦的小型独立运行风力发电机;光伏发电的总容量约为7万千瓦,主要为偏远地区居民供电;在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总集热面积达8500万平方米。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经达到1.66亿吨标准煤(包括大水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左右,相当于减排3.8亿吨二氧化碳。
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据第六次全国森林清查,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18.21%。除植树造林以外,中国还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林业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绿化工作也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中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06万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7.9平方米,这部分绿地对吸收大气二氧化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专家估算,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吨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吨二氧化碳。
第四,实施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把实行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根据联合国的资料,中国的生育率不仅明显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12.40‰,自然增长率为5.89‰,分别比1990年低了8.66和8.50个千分点,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通过生育,到2005年中国累计少出生3亿多人口,按照国际能源机构统计的全球人均排放水平估算,仅2005年一年就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亿吨,这是中国对缓解世界人口增长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的重大贡献。
第五,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强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2004年院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5年2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企业和用户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包括总量目标制度、发电并网制度、价格管理制度、费用分摊制度、专项资金制度、税收优惠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2005年8月,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院发布了《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8月,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这些政策性文件为进一步增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第六,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中国成立了共有17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在研究、制定和协调有关气候变化的政策等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为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指导。为切实履行中国对《气候公约》的承诺,从2001年开始,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组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的编写工作,并于2004年底向《气候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正式提交了该报告。近年来中国还不断加强了与应对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综合管理,成立了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进一步强化了对能源工作的领导。为规范和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中国的有序开展,2005年10月中国有关部门颁布了经修订后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
第七,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及能力建设。中国重视并不断提高气候变化相关科研支撑能力,组织实施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影响和对策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等,开展了国家攀登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中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等研究工作,完成了“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等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开展了“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的研究”等重大项目研究,并组织编写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为国家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政策和参加《气候公约》谈判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有关部门还开展了一些有关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设的国际合作项目。
第八,加大气候变化教育与宣传力度。中国一直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育、宣传与公众意识的提高。在《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人力开发,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中国加大了气候变化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有关气候变化的知识讲座和报告会,举办了多期中央及省级决策者气候变化培训班,召开了“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等大型研讨会,开通了全方位提供气候变化信息的中英文双语网站《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资料:
甘肃人,广州上学,第一个是气候:多雨,潮湿,闷热,尤其回南天这种气候极其令人不舒服,得风湿概率会增大很多。一年当中很少有空气清爽的时间,极容易出汗,汗水湿透全身的那种。第二个是习惯:南方人在细节方面极为注重,会考虑一些咱们根本不会考虑的小事,但在某些大的方面确不怎么大气(有点穷讲究的感觉),第三个是饮食:如果习惯面食,口味偏重,喜欢吃辣的人来南方特别难受(比如我),南方菜相对来讲清淡,量少,米饭为主,面食做的很差,而且贵。第四个是处事为人:南方人做事理性,较真,一分钱就是一分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较为寡淡,而且普遍极有自信,甚至说自负。真正来南方后,发现真的南北存在很多差异,有些可能会随着时间变久而理解他们,而有些确是真的无法认同。如果真的要来南方,要做好环境剧变的心里准备,这里有从体验过的生活,也有难以想象的麻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