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科学家说气候变化会引发“毁灭性”的病毒爆发?

2.全球气候变暖会造成什么后果?

3.关于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4.《气候的威力》造福于人类的例子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有?不能用文中的例子

5.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和例子

6.温室效应(全球暖化)的数据

全球气候变暖的_全球气候变暖事例

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雅库茨克以北约676公里,亚那河流域附近的一大片永久冻土层中,有一个特别壮观的蝌蚪形地面深陷区域:巴塔盖卡坑。

其实在北极冻土层中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由于地面塌陷留下的深坑、坑洞,但唯独巴塔盖卡坑格外的引人注目。因为它是“超级塌陷区”。

同类塌陷坑中最大的一个深坑,长度达到了近2公里,深度可达百米。但这些数字正在发生改变,因为这个深坑正在快速的“生长”。

当地的雅库特人经常会听到峡谷发出的轰隆声,认为这些声音来自地狱,因此害怕接近这个地方,并将这个深坑视为“通往地狱的大门”。

这些看似神秘的超自然声音的来源,其实有一个更为自然的解释,因为深坑还在不停下陷、扩大。

2016年,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的弗兰克·冈瑟(Frank Gunther)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在过去十年的观测中,该深坑的头壁平均每年增长10米,深度下降5米。

在较温暖的年份,每年的生长可达30米,深度下降10米。

研究小组还预计,随着北半球气温的升高,深坑的侧壁将在未来几个年到达邻近的山谷,这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陆地塌陷。

永冻土有两种类型,并不是我们认为的一直被冻结的土地。一种是冰川冰,是上一个冰河时代遗留下来的水冰,现在深埋在地下。

另一种就是像在巴塔盖卡深坑附近的地面土地中,这些冰被困在一层沉积物中。

永久冻土层主要分布在北极圈内,而很多国家有大面积土地都在北极圈内,上图清晰的展示永冻土的范围,面积约为1500万平方公里,深度从几米到数百米不等。

北极的永冻土至少稳定存在了数十万年的时间,但是目前这些永冻土的面积正在融化、缩小,地面下陷不断地出现。

巴塔盖卡坑是冻土融化的典型例子,它的成因来自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俄罗斯的在这个地方发现了黄金矿,随后砍伐了这个区域的针叶林,在开辟了一小片土地以后,又发现这个矿藏不具备开采的价值。

于是就留下了一个3米的浅坑,由于针叶林被破坏,导致阳光直射土地,加之雨水的积聚,到了冬季这些土地又无法再次被上冻,最后浅坑就扩展成了现在的规模。

以往的时候,冻土层在北极圈夏季来临,表层数米的深度就会被融化,但是当冬季来临这些被融化的冻土又会被冻结。

并不会影响到深层的冻土,但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尤其是今年6月20日北极小镇Verkhoyansk的气温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38℃。

这样的气候就会造成了深层冻土融化,而且在冬季这些冻土又无法被再次冻结,这样的恶性循环就造成了冻土层的持续融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导火索来自于人类近两个世纪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尤其是对北极气候的影响最大。

根据科学家的统计,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每过十年全球气温升高0.18℃,但是北极会升高0.69℃。远远超出了全球平均的气温增长。

我们如此关心北极气温以及冻土层融化的问题,是因为北极是一颗“碳炸弹”,被科学认为是“全球气候崩溃”最主要的转折点,而且还是一个远古病毒库。

据估计,储存在北极冻土层中的碳有1.7万亿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包括植物、动物的尸体,还有甲烷和二氧化碳。这些碳是目前地球大气中碳含量的两倍。

当永久冻土融化时,这些物质会变暖并分解,最终释放出所有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些气体会加剧地球的温室效应,尤其是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于2019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如果碳污染持续不减,到2100年,大部分永久冻土可能会融化,释放出一颗由温室气体组成的碳炸弹。

而这个炸弹的导火索正是人类自己。

2017年2月发表在《第四纪研究》(fourth ernary Research)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巴塔盖卡坑坑暴露出来的土壤有20万年的历史。

我们在其中发现了大量的古老遗迹,包括一头麝牛、猛犸象和一匹4400年前保存完整的小马驹冰冻遗骸,有32000年的历史的狼头。这是一些在融化的永久冻土层中发现的古树遗迹。

伴随着这些生物的出现,永冻土的融化还可能释放长期困在冰层中的致病细菌和病毒。

细菌和病毒不仅会存在于这些远古生物的遗骸中,而且也会大量的保存在冰冻的土壤中,它们处于休眠状态,并不需要获取营养、排泄等一系列生命活动。

如果条件成熟,它们就会复活。

2014年,法国科学家们在西伯利亚的冻土层中发现了阔口罐病毒,这种病毒已有三万年的历史,在冰层中一直处在休眠状态,而且科学家已将其成功复活。

2016年的时候,俄罗斯北部西伯利亚爆发了一场炭疽热,科学家估计,这种病毒来自于冻土层中发现的驯鹿尸体,目前这种远古病毒已经进入了食物链的底层。

这说明传统意义上被认为已经消灭的病毒,例如天花,其实很有可能依然在自然界中存在,它们未来也有可能再次反扑人类。

为什么科学家说气候变化会引发“毁灭性”的病毒爆发?

全球气候变化

过去的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3至0.6摄氏度,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工业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360ppm。199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发表的评估报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到21世纪中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至4摄氏度。

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自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以来,地球上空臭氧层被损耗的现象一直有增无减。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现在在美国、加拿大、西欧、前苏联、中国、日本等国的上空,臭氧层都开始变薄。在对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实行控制之前(1996年以前),全世界向大气排放的ODS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ODS相当稳定,可以存在50-100年,所以被排放的大部分ODS目前仍留在大气层中。在它们陆续升向平流层时,就会与那里的臭氧层发生反应,分解臭氧分子。因此,即使全世界完全停止排放ODS,也要再过20年,人类才能看到臭氧层恢复的迹象。

酸雨污染

现在"酸雨"一词已用来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雨、雪)或干沉降(酸性颗粒物)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人类广泛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欧洲是世界上一大酸雨区,美国和加拿大东部也是一大酸雨区。亚洲的酸雨主要集中在东亚,其中中国南方是酸雨最严重的地区,成为世界上又一大酸雨区。由于欧洲地区土壤缓冲酸性物质的能力弱,酸雨使欧洲30%的林区因酸雨的影响而退化。在北欧,由于土壤自然酸度高,水体和土壤酸化都特别严重,有些湖泊的酸化导致鱼类灭绝。美国国家地表水调查数据显示,酸雨造成了75%的湖泊和大约一半的河流酸化。加拿大政府估计,加拿大43%的土地(主要在东部)对酸雨高度敏感,有14000个湖泊是酸性的。水体酸化会改变水生生态,而土壤酸化会使土壤贫瘠化,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199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球荒漠化状况的评估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近36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已影响到全世界1/6的人口(约9亿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荒漠化扩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其中320万公顷是牧场,250万公顷是旱地,12.5万公顷是水浇地,另外还有2100万公顷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长谷物。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遭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水资源危机

世界上许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根据国际经验,每人每年1000立方米可重复使用的淡水资源是一个基本指标,低于这个指标的国家可能会遭受阻碍发展和损害健康的长期性水荒。然而,目前世界上约有20个国家已低于这一指标,主要位于西亚和非洲,总人口数已过亿。另一方面,由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固体废物渗漏、大气污染物等引起的水体污染,使全球可供淡水的资源量大大减少了。世界银行的报告估计,由于水污染和缺少供水设施,全世界有10亿多人口无法得到安全的饮用水。

森林植被破坏

由于推测的难度,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尚无准确数值。但据推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约为30-60亿公顷,约占陆地面积的20%-40%,其中约一半是热带林(包括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另一半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从森林植物的干重测定值来看,热带林是亚寒带针叶林的两倍,所以,热带林占陆地总生物量的很大部分。但在工业化过程中,欧洲、北美等地的温带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所以近三十年来,发达国家对全球的热带林进行了大规模地开发。欧洲国家进入非洲,美国进入中南美洲,日本进入东南亚,大量砍伐热带林,他们进口的热带木材增长了十几倍。森林大面积被毁引起了多种环境后果,主要有: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水土流失,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生物多样性锐减

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约有1400万种物种,但当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比如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主要原因是七种人类活动造成的:1、大面积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境的破坏;2、过度捕猎和利用野生物种资源;3、城市地域和工业区的大量发展;4、外来物种的引入或侵入毁掉了原有的生态系统;5、无控制旅游;6、土壤、水和大气受到污染;7、全球气候变化。这些活动在累加的情况下,会对生物物种的灭绝产生成倍加快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评估生物多样性的结论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5%-20%的动植物种群可能受到灭绝的威胁。

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

据估计,全世界有9.5亿人把鱼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但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海洋日趋严重的污染,有可能使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环境质量出现明显退化。1993年,在全世界捕捞的1.01亿吨鱼中,有77.7%来自海洋。当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3以上的海洋鱼类已被最大限度或过度捕捞,特别是有数据资料的25%的鱼类,由于过度捕捞,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另有44%的鱼类的捕捞已达到生物极限。而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部分废物和污染物最终都进入了海洋。全球每年有数十亿吨的淤泥、污水、工业垃圾和化工废物等被直接排入了海洋,河流每年也将近百亿吨0淤泥和废水、废物带入沿海水域,引起沿海生境改变,使动物的栖息和繁殖地遭到破坏。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比例约是:城市污水和农业径流排放44%,空气污染33%,船舶12%,倾倒垃圾10%,海上油、气生产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

全世界已有约一千一百万己知化学物,同时,每年还有约一千种新的化学物进入市场。化学物是当今许多大规模生产所必须的原料,但这些化学物在制造、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常常危害环境和生态。现在,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有毒有害化学废物达3亿到4亿吨,其中对生态危害很大、并在地球上扩散最广的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氯联苯和滴滴涕。这类化学污染物从人类的工业和农业活动中释放,已广泛进入了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由于这类污染物能被海洋中微小的浮游生物吸收并积累,从而将其浓缩上百万倍。海中的鱼吃下这些浮游生物,又能将其浓缩,于是浓度增大到上千万倍。当大型海洋动物吞食了这些鱼之后,会使污染毒素的浓缩系数增加到上亿倍。这是因为污染毒素聚集在动物的脂肪里而很难通过躯体排除体外。通过食物链,这些毒素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强烈的干扰,比如:多氯联苯的作用之一就是损害生殖系统。有人认为多氯联苯是导致波罗的海海豹出生率下降60%至80%的罪魁祸首。这些毒素也引起人健康方面的严重问题。几年前科学家发现,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母乳里含有高浓度的多氯联苯,而鲸、海豹等海生动物正是因纽特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当这些动物现在携带了很高的污染毒素时,因纽特人的生活不再安全。按同样的原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陆地生态系统也有很大的干扰和危害,因而成为目前全世界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中国的环境

1、 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2、 水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 垃圾处理问题

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4、 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5、 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6、 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7、 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8、 WTO与环境问题

中国加入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

9、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大课题。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

10、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的签字国。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全球气候变暖会造成什么后果?

气候变化产生的连锁效应很多,高温,干旱,强降雨,强风暴等等在2020年体现得“淋淋尽致”,而同时科学家们发现在南北极地区,冰川之中存在了大规模人类未知的病毒,有些被“冰封”了上万年,而在气温上升之后大规模的冰川融化之后,就会释放出一些可能具有“毁灭性”的病毒。

同时2020年科学研究也说明了气温上升,永久冻土融化可能在加速这一过程的释放,所以如今我们应该警惕气候的变化。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从新发布的冰川变化,来说北极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从单方面说明,在说到病毒的问题。

自从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可以说是越来越强,所以导致全球变暖持续的发展,而产生的影响也就出现了。如今全世界的冰川都在加速融化,南北极地区产生的影响也更加的强。

在8月,根据新西兰科学报告指出,虽然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发展,应该科学研究团队发出警告,新西兰的冰川融化已经出现了“超负荷”的模式,融化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状态。

其中新西兰的南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的大约400年里,可能已经减少多达一半以上,也就是说已经出现了高达50%的冰川融化,这意味着未来新西兰可能会跟科学家们预测的那样彻底消失,这对全球人类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消息,也就是坏消息。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个情况,似乎我们在2020年听到的消息都不太好,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人类的影响,基本都是波及生命的影响。

北极升温,海冰创新低

前面我们说的是新西兰冰川融化,新西兰冰川大量消融已经没有多少的挽救余地了,而对于南北极地区来说也是同样如此。在2020年以来,听到关于北极气候变化的也不少。

例如:北极38度高温,甲烷爆发,野火大规模燃烧等等,而北极的升温主要就是影响这些情况产生。根据NOAA发布的新数据指出,北极海冰也创下了新低,海冰最低覆盖率的时候已经是直逼2016年,成为了120年纪录之中的第二高。

所以北极海冰新低是在不断刷新记录,根据NOAA在8月发布的2019年海冰报告之中显示,在3月的时候,当北极海冰达到其年度最大程度时,第一年的薄冰占所有冰的77%,大家可以想下,只有23%是以前的厚冰,而对于这些薄冰来说很容易就导致融化,所以只有23%的冰才可能处于稳定的模式。

而在1980年代的时候,薄冰只占约为55%。由于更薄,更年轻的冰更容易在夏季融化,因此海冰年龄的这种变化导致最小冰范围的减小趋势。

所以说北极升温,只会导致海冰持续创下新低,可能2016年的最低数据都保不住了,这就是全球变暖的威胁。

北极升温还会带来什么影响?

北极升温对地球的影响也不是一两天了,带来的影响肯定很多人也知道,除了导致大规模冰川融化,野火等等之外,还会继续产生的“连锁效应”。例如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海平面上升的危机可以说更大。

无论是在2019年还是2020年,都相继报道出很多海平面较低的岛屿被淹没,例如日美,印尼等国都有,幸运的是这些岛屿没有人,不然只能面临迁徙。

所以北极升温导致海平面上升也是一个“间歇性”的影响。当然北极冰川融化之后,还会让我们地球失去“平衡效应”,因为地球的大气环流“北极”起到的作用也非常大。

所以当北极冰川全部融化结束之后,那么地球“大气环流”也可能出现异常,甚至不排除出现崩溃的情况,这都是相应的,而这些的影响相对来说人类还是可以进行维护的,但是有些可能就是没有办法的。

北极升温正在释放远古生物

根据2020年《科学与通讯》杂志指出,随着北极气温的升高,永久冻土的融化也加剧了,导致一只具有46000年 历史 的雌性有角百灵“重现”地球,引发了大家对气候变化的担忧,同时在先前还发现了18000年名为“ Dogor”的小狗,50000年 历史 的山狮幼崽“ Spartak”和部分保存完整的猛犸象等等,这些具有上万年重现地球,不仅是我们需要注意北极气候的问题,还有就是它们所处在的永久冻土的一个大变化。

因为以前这些上万年的生物都是被“冰封”在地球的永久冻土,如今我们将它们缓慢地释放出来,肯定不是好事情,上面我们也看到了,具有50000年的生物都出现了,说明永久冻土已经“冰封不了”它们了,未来我们将可能看到更多的上万年生物出现。同时在这些上万年生物出现之后,还有一种人类最为担心的东西出现,那就是病毒,这个是如今全球人类最担心的。

因为科学家们发现,在冰川之中有大量的未知病毒出现,依照人类如今的技术来讲,可能一旦它们爆发我们是很难抵御的,因为大多数都是属于未知的,所以这也提醒了人类需要高度注意气候变化的严峻性。

不能再加强对地球的破坏了,不然最终给人类可能会因为气候的变化而带来生命上的危机,事实证明,气候的临界点可能已经出现。

温度孕育着病毒,地球上越高温的区域,病毒越疯狂。

1.热带-病毒的天堂

埃博拉、艾滋、登革热、疟疾、猿类泡沫病毒......这些臭名昭著的致命病毒,都从非洲发家,热带的气候、环境、低发展程度、低人类密度、高野生动物密度等等,都成为这些病毒疯狂发展的有利条件。

1980年,有一种疾病被悄无声息地消灭了。

它,叫猴痘。

6-16天潜伏期,病人会肿胀、头疼、背痛、肌肉酸疼。紧接着就是发烧,皮肤大范围皮疹,尤其是手掌和脚底。虽然致死率不到10%,但这个病毒有个很大的“倔强”,那就是不挑老弱病残,反而对年轻力壮群体有较高致死率。

尼日利亚2017年爆发的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疫情中,共查出172例猴痘疑似病例, 61例确诊病例。其中,四分之三的患者为男性,年龄在21-40岁之间。

在我们还没完全了解它运行机制的情况下,它就搞了出大的!

再回想1980宣布它被消灭?人类真是傲慢!

举这个例子,要表达的是,随着气候变暖,热带区域范围实际性地扩大,也自然会增加病毒的活跃度。

2.病毒在“移动”

蚊子、啮齿类动物、蝙蝠等等,都是移动的病毒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步调,这些动物活动范围也随之扩大,迁徙的成本在降低。

21世纪初,研究员保罗·爱泼斯坦就预测,由于气候变化,蚊子传播的疾病可能蔓延。蚊子可携带许多疾病,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这些都使它们在传播疾病方面更有效率。

而实际上,寨卡病毒,就被证明了:一个变暖的世界可以有效扩大其感染范围。

3.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危险一触即发!

说到气候变化,其实有一类区域,是最受影响的。

那就是:永久冻土! (结论来自《自然气候变化杂志》)

那些被封存于冰川和永冻土中的远古病毒, 可能已经被困在那里数千年之久 。

人类知道用冰冻的方式保存器官、精子、卵子等等。而病毒,在冻土中,也往往保存着活性,随时等待爆发。

截至目前,已经发现了大量复杂的巨型病毒,存在于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中。《生命科学杂志》的文章就显示,一种 3万年前的病毒 ,在2015年被发现的时候,还对人类有着极大的危害。

阿拉斯加冰原的尸体中曾发现完整的 西班牙流感病毒 !

19世纪90年代西伯利亚的人口中有近一半死于 天花 ,他们的尸体被埋在沿科拉马河的永久冻土层。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可能会带来《生化危机》般的恐惧感。

4.绝望闭环——变异&耐药!

温度的缓慢上升,不仅仅让病毒逐步活跃,也让病毒有更大可能产生变异;而更多人感染,就可能有更大概率出现大范围耐药新毒株。

这是一个完美的、近乎绝望的闭环。

前几年,英国还悬赏巨资,希望找到新的超级抗生素,不得不说,这个行为很有防患于未然的先见之明。

于是,似乎我寥寥数言,已经描绘了这样一个绝望的未来:

地下有病毒在等待复苏;热带有病毒跃跃欲试:雨林包围城市;成千上万的病毒在等待一波爆发,不知哪一种就可能全面击溃我们的医疗储备;耐药、变异、恐慌、经济崩溃。

气候变化,单在超级病毒这一个方面,就足以让人类不寒而栗!

参考资料

ncbi.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in Africa in the 21st century

Charlene Laino.africa,the infectious continent.nbcnews

在地球上,北极可以说是一个隐藏人类很多未知秘密的地区,人类科学 探索 也相对较少,除了在冰融化上得到的数据比较多之外,其他可能都是偏少情况。根据《科学报告》杂志指出,在北极地区,科学家们发现了一波“致命病毒”的出现。

确定了!北极“致命病毒”或在爆发中,不可能发生却已发生了。该致命病毒对海狮,海豹,水獭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而出现致命病毒后,也随着冰川融化的加剧,不断的蔓延到其他大洲区域,所以影响范围在进一步扩大,我们来看看什么情况。

根据科学报告指出,该致命病毒称为phocine distemper病毒(PDV,也称为phocine morbillivirus),在2002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北大西洋爆发了一次,杀死了数千只欧洲海豹,同时在美国阿拉斯加的北海獭中也被发现。

所以说,“致命病毒”在生物身上的蔓延已经形成。而根据科学研究人员表示,融化的海冰正在连接以前被冰隔开的海洋哺乳动物群,从而打开了“致命病毒”传播的途径。也就是说,冰川的融化将“致命病毒”给蔓延出来了。

这相当于是“致命病毒”的一个流传路径。而在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温度提升导致了北冰洋的海冰融化速度快于冬季的冰冻速度,所以说蔓延的速度也加强了。科学研究人员们称,病毒在移动,这个看来是已经确定了。

这个结果也是为期15年来进行的 探索 ,测量的最终说明。《科学报告》杂志指出,这也表明了海冰的彻底“重塑”为北极和亚北极海豹之间的接触,开辟了此前“不可能”的接触途径,这使得该病毒被引入北太平洋,不可能发生的已经发生了。

研究人员们在研究之中还发现,从2001年至2016年,从阿拉斯加东南部到俄罗斯,沿着阿留申群岛以及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博福特海,对包括北部海豹,斯特勒海狮和北部水獭在内的海洋哺乳动物进行了PDV的测量说明。

证明了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动物有可能携带长距离的传播的“致命病毒”,也就是这里说的“phocine distemper病毒”。并且科学家们从2003年开始在北太平洋地区发现了广泛的病毒感染和接触,并在2009年出现了第二个接触和感染高峰期,这些高峰与北极海冰面积减少相吻合,以确定了它的存在。

其中一位名叫“伊丽莎白·范沃尔默”研究这表示,随着海冰融化趋势的加强,这种病毒和其他病原体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洋哺乳动物之间传播的机会可能会越来越普遍。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生物逐步走向了面临“致命病毒”的威胁,如今暂时不清楚蔓延的程度有多大,也没说什么办法进行阻止。

从现有的科学调查数据来看,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算是已经有了,不清楚这种“致命病毒”会不会得到控制,科学报告也并没有指出,甚至让我们担心的是,会不会造成对已经公布之外的其他生物产生威胁,如果蔓延太强的话,只要有水的连接和动物的迁徙,那必然会传播得更加的广泛,所以需要多多注意下。

关于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气候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有如下:

1、全球变暖会引起缓发性海洋灾害。

全球升温会引起海水膨胀、海洋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当全球升温1℃~2℃时,发生极端高温天气的概率也会随之提升。厄尔尼诺就是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升高而引起的一种异常气候现象,它会引起太平洋周边多个地区的气候出现异常,比如一些地区暴雨频繁,出现洪涝灾害;而另一些地区则高温少雨,出现严重干旱。

2、全球变暖会影响农业产量。

气候变暖容易发生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而这些自然灾害会增加农业产量的不稳定性。由于温度不断升高,使得不同作物(如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产生变化,农业布局和结构被改变。同时,全球变暖会增加农作物的蒸发量,也会大幅度增加农业的灌溉成本、杀虫剂用量、化肥用量等。

3、全球变暖会造成我国华北平原静稳天气增多,冬季频繁发生强霾事件。

一项中澳科学家联合开展的研究表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会使冬天陆地升温较快,海陆间温度梯度也会随之减小,导致华北平原欠缺西北风,加上华北平原的冬天少雨、少降雪,就无法消散淤积的雾霾,从而增加了冬季强霾事件发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4、全球变暖会改变物种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影响物种的多样性。

例如,据参考消息网报道,一项利用蜥蜴进行的研究发现,蜥蜴体内的肠道菌群在温度比正常水平高2℃的环境中生存时,细菌种类将减少34%。气候变化不但影响蜥蜴体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还会影响到蜥蜴的寿命,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蜥蜴,其寿命比那些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蜥蜴要短。

《气候的威力》造福于人类的例子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有?不能用文中的例子

举例说明: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在空气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但是二氧化碳就不行,它不能透过红外辐射。所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 ℃,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

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氧化碳是影响地球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量主要以光的形式到达地球,其中大部分被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热量最后以红外(热)辐射形式从地球再辐射出去。在大气层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二氧化碳对光辐射没有阻碍,但是能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线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对地球上热量逸散到外层空间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做温室效应。

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极地冰层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海平面升高1 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106 km2,人口约10亿,耕地约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3。如果考虑到特大风暴潮和盐水侵入,沿海海拔5 m以下地区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2。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粮食生产。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带也将造成灾害。当海水入侵后,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正在推进制订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大气是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它由氮、氧、氩等多种气体组成,当太阳透过空气时太阳辐射能受到它们不同程度的削弱,形成了目前这种平衡状态的地球气候系统,人类也已经适应了这种状态。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的种种活动引起空气中某些成分的变化,打破了这种平衡的状态。例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氟氯烃化合物、臭氧,这些气体对于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对于从地面射出的长波辐射则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使地表辐射的热量留在了大气层内,起到类似暖房的玻璃罩或塑料大棚的作用,提高了地表的温度,通常称为“温室效应”。这种温室效应改变了原来的生态环境。根据科学家研究:二氧化碳加倍以后将使全球 地面平均温度增加2-3℃,极地海冰融化,全球海面大幅上升,降水过程也将增加,而且分布并不均匀,随之而来的全球生态系统也将发生巨大的改变。另外,氟氯烃化合物如氟里昂(冰箱制冷剂)不仅具有强烈增温效应,还破坏臭氧层造成所谓臭氧空洞,臭氧是一种可以阻止太阳辐射中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的元素,它的减少使地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人体接受过多的紫外辐射会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增加皮肤癌和白内瘴疾病

温室效应的影响

受到温室效应和周期性潮涨的双重影响,西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大部分地方,即将被海水淹没,包括首都的机场及部分住宅和办公室。

由于温室效应会导致南北极冰雪融化,水平线上升,直接威胁图瓦卢,所以该国在国际环保会议上一向十分敢言。前总理佩鲁曾声称图瓦卢是“地球暖化的第一个受害者”。

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

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和例子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

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中国环境报》2004-9-16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 中国环境报2004-10-19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 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 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

温室效应(全球暖化)的数据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水气、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在空气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但是二氧化碳就不行,它不能透过红外辐射。所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 ℃,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

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氧化碳是影响地球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量主要以光的形式到达地球,其中大部分被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热量最后以红外(热)辐射形式从地球再辐射出去。在大气层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二氧化碳对光辐射没有阻碍,但是能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线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对地球上热量逸散到外层空间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做温室效应。

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极地冰层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海平面升高1 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106 km2,人口约10亿,耕地约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3。如果考虑到特大风暴潮和盐水侵入,沿海海拔5 m以下地区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2。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粮食生产。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带也将造成灾害。当海水入侵后,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正在推进制订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大气是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它由氮、氧、氩等多种气体组成,当太阳透过空气时太阳辐射能受到它们不同程度的削弱,形成了目前这种平衡状态的地球气候系统,人类也已经适应了这种状态。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的种种活动引起空气中某些成分的变化,打破了这种平衡的状态。例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氟氯烃化合物、臭氧,这些气体对于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对于从地面射出的长波辐射则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使地表辐射的热量留在了大气层内,起到类似暖房的玻璃罩或塑料大棚的作用,提高了地表的温度,通常称为“温室效应”。这种温室效应改变了原来的生态环境。根据科学家研究:二氧化碳加倍以后将使全球 地面平均温度增加2-3℃,极地海冰融化,全球海面大幅上升,降水过程也将增加,而且分布并不均匀,随之而来的全球生态系统也将发生巨大的改变。另外,氟氯烃化合物如氟里昂(冰箱制冷剂)不仅具有强烈增温效应,还破坏臭氧层造成所谓臭氧空洞,臭氧是一种可以阻止太阳辐射中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的元素,它的减少使地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人体接受过多的紫外辐射会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增加皮肤癌和白内瘴疾病。

温室效应的影响:受到温室效应和周期性潮涨的双重影响,西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大部分地方,即将被海水淹没,包括首都的机场及部分住宅和办公室。

由于温室效应会导致南北极冰雪融化,水平线上升,直接威胁图瓦卢,所以该国在国际环保会议上一向十分敢言。前总理佩鲁曾声称图瓦卢是“地球暖化的第一个受害者”。

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实用的例子 1.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2.城市出现热岛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

除二氧化碳以外,对产生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的气体还有甲烷、臭氧、氯氟烃以及水气等。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据分析,在过去二百年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25%,地球平均气温上升0.5℃。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上升1.5——4.5℃,而在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上升更多。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在空气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但是二氧化碳就不行,它不能透过红外辐射。所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 ℃,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

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极地冰层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海平面升高1 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106 km2,人口约10亿,耕地约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3。如果考虑到特大风暴潮和盐水侵入,沿海海拔5 m以下地区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2。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粮食生产。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带也将造成灾害。当海水入侵后,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正在推进制订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科学家预测,如果我现在开始有节制的对树木进行采伐,到2050年,全球暖化会降低5%。

影响

受到温室效应和周期性潮涨的双重影响,西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大部分地方,即将被海水淹没,包括首都的机场及部分住宅和办公室。

由于温室效应会导致南北极冰雪融化,水平线上升,直接威胁图瓦卢,所以该国在国际环保会议上一向十分敢言。前总理佩鲁曾声称图瓦卢是“地球暖化的第一个受害者”。

特点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后果

1)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

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由来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新说

自1975年以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9华氏度,由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已 成了引起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学术界一直被公认的学说认为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然而经过几十年的观察研究,来自美国Goddard空间研究所的詹姆斯·汉森博士提出新观点,认为温室气体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尘等物质。

碳粒粉尘是一种固体颗粒状物质,主要是由于燃烧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时碳利用率太低而造成的,它不仅浪费资源,更引起了环境的污染。众多的碳粒聚集在对流层中导致了云的堆积,而云的堆积便是温室效应的开始,因为40%至90%的地面热量来自由云层所产生的大气 逆辐射,云层越厚,热量越是不能向外扩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热了。

汉森博士对于各种温室气体的含量变化都做了整理记录,发现在1950至1970年间,二氧化碳 的含量增长了近两倍,而从70年代到90年代后期,二氧化碳含量则有所减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论很难解释仍在恶化的全球变暖的现象。

汉森博士认为,除了碳粒粉尘以外,还有一些气体物质能导致温室效应,如对流层中的臭氧 (正常的臭氧应集中在平流层中)、甲烷,还有巨毒无比的氯氟烃。但这些污染源的治理就相对困难些了。可喜的是,近几十年来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含量已经有了一定的下降,如若 甲烷和对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能逐年下降趋势,那么再过5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的变化将近乎零。

碳粒粉尘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东西,随着内燃机品质的不断提高,甚或不使用内燃机的交通工 具的问世,不能烧尽而剩余的碳粒是可以减少的。汉森博士的学说能够成立,则给地球带来了降温的新希望,但愿地球早日退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