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今天。我国为何会遭受如此的大范围的冰雪灾害?拜托各位大神

2.水、森林、生物、大气遭到破坏所引起的生态灾难,要具体的事例。谢谢。

3.极寒天气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4.南方冰雪灾害简介

5.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具体有哪些地方?

中东地区的自然灾害_中东地区气象灾害

随着国内的天气变化,慢慢进入到了秋季,很多地方都将迎来自己的第一场雪。

云南轿子山和玉龙雪山、大兴安岭、长白山、青岛、洛阳白云山等地区都将迎来降雪。

龙头新闻讯(记者 黄迎峰)10月11日,大兴安岭部分地区迎来今年第一场雪

作为中国最北面的地区,大兴安岭绝对属于最先进入到下雪天气的一个地区。

纬度高的地区总是先迎来冷空气的青睐。

大兴安岭山脉让冷空气拥有了能凝结的条件。

但是东北地区下雪之后路面极易结冰,会阻碍车辆通行,需要过往车辆安装防滑条。

紧张的排雪工作也将开始。

反观南方,云南的轿子山地区和玉龙雪山也将迎来第一场雪。

虽然云南是众所周知的春城,但是轿子山和玉龙雪山地处海拔较高,本身气温较低。

是很容易下雪的地区,最近云南地区的温度也是有下降。

玉龙雪山的雪终年不化,整座雪山被雪覆盖,丽江地区的天气已经长期持续阴冷,雪山下雪意料之中。

让人惊喜的是,游客依旧不减。

2020年的第一场雪散发出一个信号,冬季快来了。

华东地区也迎来气温变化,秋季台风带来了气温骤降,台风过境,温度可以直降10度以上。

本身华东地区的湿度大,空气湿润,气温骤降很容易形成降雪。

很多人面临气温变化尚未做出反应,就可能要穿上自己抗拒的秋裤过冬。

冰雪模式的切换让人措不及防。

更是有很多网友在爬行雪山过程中遭遇风雪,一瞬之间白了头发。

但是,白色的雪山让人向往,映入眼帘的全部都是白茫茫的雪,圣洁无比。

看着网友在微博等社交平台晒出的雪山,让人向往。

降雪虽然冷,但是大家也别忘了欣赏美景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今天。我国为何会遭受如此的大范围的冰雪灾害?拜托各位大神

今年冬季气温较往年偏低的原因是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比往年强大。大范围降暴雪的原因是冷锋的影响极强。

冬季降雪主要是因为冷锋天气系统的影响,锋是冷暖气团的交汇处,如果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运动就形成了冷锋,反之为暖锋。

冬季,陆地温度比海洋低,在大陆内部形成强大的冷高压,气流由高压中心向四周辐散,其中向低纬运动的气团在性质上属于冷气团,它与暖气团相遇就形成了冷锋。冷锋过境时,形成阴雨(雪)天气、刮风、降温,过境后,气温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冬季冷气团迅速南下(北半球,南半球相反),常形成灾害性的大风降温天气,甚至形成寒潮。

这样看来,冬季降雪区域(夏季降雨区域同理)分布于锋面附近,也就是冷暖气团交界处。这个位置是不固定的,它由两种性质气团势力的强弱决定。冷气团势力弱,锋面及降水区域偏高纬,冷气团势力强,锋面及降水区域偏低纬。

冬季影响我国的陆地冷高压是中心位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的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它的势力范围非常大,对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天气影响极大。

入冬以来,特别是进入2008年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我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对于季节、年际变率都很大的我国季风气候区来说,这样的天气本来也很正常,但是由于南方今年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就形成曾了大范围雨雪天气。

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只有强大的冷气团,而没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如果只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没有冷气团光临,则根本没有什么灾害性天气。而两者齐备的时候,灾害就降临了。

我国北方地区,在本次灾害性天气中,主要受大风降温天气影响,冷气团途经北方南下,未在此形成锋面,没有大的降雪天气出现,但北方地区随之被纳入到强大的亚洲高压势力范围之中,天气干冷程度是近年来少见的。

我国南方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气温一般在0度以上,农业生产中有越冬作物,居民生活中不需要有取暖设施,一般家庭没有足够的防寒衣物,司机一般也不会担心柴油受冻,凡此种种都对此次灾害性天气的巨大破坏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量的越冬作物在强大的南下冷气团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中被冻死,农业大幅度减产或绝收,包括冬小麦、越冬油菜、绿肥作物等。大量牲畜被冻死。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中的各种以柴油为燃料的车辆,在低温中,因柴油受冻无法正常运行,进一步影响到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大雪阻断交通,影响面积大。冬雨压断电线,影响电力、通讯。

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低温冻害是大量人员冻伤,甚至冻死。大雪压塌屋顶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大雪阻断交通,影响人们出行,以及影响到日用品的供应,另外还会对家庭供暖、供气、供电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此次灾害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要居安思危,否则只能痛定思痛,但早已悔之晚矣。结合本次灾害带来的教训,一定要进行全民性的相关教育,而且今后要从娃娃抓起,另外适时搞一些相关演练,警惕之心常有。

水、森林、生物、大气遭到破坏所引起的生态灾难,要具体的事例。谢谢。

气象专家详解我国大范围的冰雪灾害 气温偏低和降水偏大是造成灾害天气的原因 记者: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矫梅燕说,这是我国气象记录上少见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属于极端天气气候。 李维京(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对。从总体上看,这次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久、灾害重4个特点。气温偏低和降水偏大是造成本次灾害天气的原因,但在不同地区,两者的影响是不同的。 记者:其他国家也受到像我国这样的影响吗? 李维京:此次恶劣天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影响。今年以来,亚洲、北美等地都受到了寒流和暴风雪的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相继出现暴雪严寒天气。西亚、中亚及南亚国家陆续遭受寒流袭击。伊拉克首都出现了一百年以来所未见的降雪。阿富汗一些地区积雪竟然达到200厘米!与世界范围的寒流和暴风雪灾害相比,我国的寒流和暴风雪还未达到那么严重的程度。 记者:既然这次异常天气现象是全球范围存在的,是不是与全球变暖有关系? 李维京:去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这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密切。理论上说,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暖冬和冷夏。而今年拉尼娜现象比较强,属于中等以上的强度。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相反,会导致冷冬和暖夏。我们对这个冬天的预测是“前冬暖,后冬冷”,事实与此是基本相符的。 “一冷一热一潮湿”,三大气流、多种原因直接促成天气异常 记者:雨雪、冰冻如此肆虐的主要原因何在? 董文杰(国家气候中心主任、研究员):这主要与大气环流异常及“拉尼娜”有关;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的频率、强度明显增加。1月以来,北半球欧亚地区高纬冷空气不断分裂南下,但是较强副热带系统阻挡着南下的冷空气,使得冷暖空气交汇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形成从黄河流域到江南北部区域的雨雪天气。 记者:您认为雨雪天气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正在发生的“拉尼娜”有关,但东太平洋与我国距离遥远,拉尼娜如何影响我国? 董文杰: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圣女”的意思,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 拉尼娜是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于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2007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并持续至今,形成“拉尼娜”。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此次“拉尼娜”将至少持续到2008年夏季之前,强度达到中等或者偏强。统计分析表明,“拉尼娜”发生的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中纬度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将可能加强,即冷空气活动频繁,易造成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偏多。受“拉尼娜”影响,冬、春季阶段性低温可能对我国中东部地区造成较大影响。 记者:您认为拉尼娜在这次天气灾害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李维京:今年我国部分地区遭受异常天气,直接原因可以归结为“一冷一热一湿”。而拉尼娜则是与此相关的深层原因。 拉尼娜有利于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减弱,位置较常年偏东,这样就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这是其一。其二,一般冬季影响我国的寒潮有东、中、西三条路径。今年1月份的寒潮主要是从西部侵入我国的。今年冬季,在乌拉尔山地区有一个高压脊,脊前有利于一路南下影响我国。这股寒流先入新疆,再沿河西走廊一路往东南方向而来。其三,由于位于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槽”比较活跃,有利于从孟加拉湾和印度洋而来的暖湿气流到达我国南方地区,为强降雪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 我们知道,降水、降雪都是发生在冷暖气流交汇的地方,孟加拉湾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带来的丰富水汽与西北路径侵袭我国的冷空气先后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交汇,产生了严重的强降雪和降雨过程。同时冷空气造成了严重的低温冷害。 记者:我们能够准确预测到此类异常天气吗? 李维京:大气环流内部变化莫测,其中的非可控因素是造成天气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也就是说,一个参数的改变,将导致结果的巨大变化,产生“蝴蝶效应”。影响中国冬季气候的主要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拉尼娜现象仅仅是影响因子之一。 应对异常天气要加强部门联动,地区协调,促进气象信息传好“最后一棒” 记者:应对异常天气,部门之间如何有效联动值得关注。 李维京:针对这次灾害性低温强降雪灾害天气,中国气象局加强部门联动。1月25日上午8时38分和27日上午8时35分,中国气象局分别发布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和二级应急响应命令。同时注意加强与公安、交通、民政、供电、通信、民航、安全监管等部门的联系,主动提供预报预警信息。我们还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络和协调。各地气象部门上下联动,及时相互通报最新监测和预报预警信息。按应急预案规定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工作,加大了预报服务材料的报送频次。 对这次天气过程,中央气象台和省(区、市)气象局都做到提前预报预警和及时服务,为指导防灾救灾和群众出行、生活提供气象服务信息。 记者:准确预报是一方面,天气信息能否传好“最后一棒”,顺利到达公众手中,也非常重要。 李维京: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在灾害性天气发生之前及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各级气象台站通过和短信、12121电话、网站、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及时向社会公众和防灾减灾责任人发布预报预警和实况监测信息。 手机短信在这次灾情预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据初步统计,安徽省气象部门在1月11—21日发布各类预警信号547次,手机短信1800多万人次;湖南在14—23日发布预警信息281次,手机短信2502万人次;河南手机短信免费发送达到了3393万人次。

极寒天气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一、人类对自然不合理的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都是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因素。

1、改变物种(有意无意造成物种的消失或引入物种)

如1859年有农民从英格兰带了25只野兔到澳大利亚,由于没有天敌,造成澳大利亚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又如,1906年美国亚利桑那洲的卡巴森林为保护鹿群,捕杀肉食动物,导致鹿群大量繁殖最后没有食物,濒临灭就等。

2、环境因素的改变(大量污染物质进入环境)

3、信息交流系统的破坏(破坏生物释放的驱赶天敌、排斥异种、吸引异性等的信息素)等。

二、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人类对自然不合理利用或掠夺性利用,例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水面过围、草原超载等,都会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 (2)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例如美国于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公斤减至5000公斤,严重破坏了内陆水产。在一个生态系统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曾大量捕杀过麻雀,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究其原因,就在于害虫天敌麻雀被捕杀,害虫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 (3)对生物信息系统的破坏。生物与生物之间彼此靠信息联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为地向环境中施放某种物质,干扰或破坏了生物间的信息联系,有可能使生态平衡失调或遭到破坏。例如自然界中有许多昆虫靠分泌释放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成虫交尾,如果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则雌虫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诱雄虫的生理活性,结果势必影响昆虫交尾和繁殖,最后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消失。

三、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开始注意保护环境可以说是人类的重大进步。

在古代,人类和自然是不平等的关系,人类是弱者,处处受到大自然的限制却无力改变自然。于是人类把大自然视为敌人,战天斗地成为一项难得的品质,愚公精神千百年来受到不断颂扬。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逆转,人成了强者,而“温和的自然”却成了容易受伤的对象。高度提纯的化学制剂,如杀虫剂、油漆、洗涤剂等对自然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大规模的能源消耗改变了大气的构成,进而改变了地球气候;卫生条件的改善使人口急剧增加,人类活动大量破坏了地球的森林和湿地。于是,“温和的自然”变为“凶恶的自然”,人类施加给它的,它最终都要归还人类。被高度提纯的化学制剂污染了水和土壤的地区,畸形儿和绝症的出现比率大大高于正常;石油一旦枯竭,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必定遇到问题;气候异常必定带来水灾或干旱,饥荒也将伴随着种种天灾降临人间。“凶恶的自然”将再一次让人类成为弱者,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又将回到起点。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人类就必须保护“温和的自然”,不让它继续恶化,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是人类经历工业化,在自信心极端膨胀之后的可贵共识。

世界各国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10年前,178个国家的***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聚集,共同商讨保护环境的问题。与会***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人类的和发展。19年,160个国家在日本京都签订了旨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但由于减少排放阻碍经济发展,美国这个二氧化碳头号排放国却拒绝执行。去年,在南非城市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地球峰会”上,各国***和科学家继续商讨改善环境的。

10年过去了,人类在保护环境问题上虽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分歧仍然严重。地球现在到底处在怎样的状态呢?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迎接未来呢?

7个可喜进步

环保意识在增强

经过长期的宣传,环保意识已经为很多人和所接受,人们开始关心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并希望这种影响不会恶化自然环境。间开始通过合作来处理环境问题,1992年里约热内卢峰会、19年京都气候会议和去年的约翰内斯堡峰会都体现出了世界环保意识的加强。虽然,美国因为自身利益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对未来跨国环境合作造成重大损害,但国际环保努力的进程却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清洁汽车问世

汽油电动混合型汽车已经问世,并且已经在日本、西欧和美国的道路上行驶,这种汽车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美国克罗拉多州的“超级汽车”公司的发明家们正在研制零排放的汽车。其中一种汽车设计是以氢气作为燃料,发明者声称,开这种汽车外出度可以不带饮用水,因为这种汽车排出的就是100%的纯净水。而电动汽车的前景也十分看好,它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代个人代步工具。

封杀12个“环境杀手”

2001年在瑞典城市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会议上决定在全球范围内限制使用12种碳、氯制剂的化学药品。此举是为了保护空气、水和土壤不受污染。会议呼吁限制或完全消除顽固的有机污染物如氯气、DDT农药和PCB农药等等。1987年通过的禁止使用氟里昂(CFC)的协议已经发挥作用,地球臭氧层的破坏速度变缓。

生态旅游的发展

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生态旅游社会”把生态旅游描述为“保护环境和支持当地人民的负责任的旅游”。生态旅游和它所产生的利润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支持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来源的重要渠道,它以每年30%的速度在急速增长。自然环境同文化传统一样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动力。但环境主义者仍然担忧,生态旅游市场经济的作用远远大于保护环境的意义。

企业的环保运动

大公司日益意识到,环境保护能够帮助它们吸引更多的客户。施乐公司的“无废物”回收了该公司工厂2002年产生的80%的无危害固体废料。它还把6万多吨的已填埋电子废料取出,重新回收利用。施乐公司的这个举动一年可节约数百万美元。施乐公司的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受到环保团体的欢迎。很多大公司也都意识到环保回收的巨大作用,壳牌、IBM这些世界知名大公司都纷纷推出自己的“清洁”。

更环保的建筑

环保建筑物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减少能量消耗。欧洲一些民宅的屋顶开始安装吸收太阳光能量的瓷片,而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壕沟”公司也开始在办公室的屋顶安装高性能的隔热玻璃。而位于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市的Chesapeake Bay基金会总部的办公楼的环保设计更是超出一筹,利用特殊贮水装置,办公楼的抽水马桶用收集的雨水冲洗;使用太阳能电池板来向办公室提供电力供应。相对普通的同样面积的建筑,这栋办公楼只消耗了三分之一的电力和十分之一的纯净水。

酸雨危害的减少

美国和欧洲已经证明了减少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放对地球表面环境有相当大的改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来减少酸雨对环境的巨大危害。它们开始禁止在工厂中使用炭作为燃料,转而使用更加清洁的能源例如天然气和净化炭来发电。汽车也被改造,所用汽油的标号更高,燃烧后二氧化氮的排量大为减少。酸雨在美国和西欧的危害已经大为减轻,以英国为例,酸雨危害在过去15年里减轻了一半。

7个值得忧虑的迹象

地球变暖

科学家已经发出警告,日益增加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会使气候急剧变化,海平面上升。据美国全国气象局的统计报告,美国2001年11月到2002年1月这3个月的平均气温是自1895年以来最高的。同样,全球范围内这3个月的平均气温也是自1895年以来最高的。气温上升的直接威胁是海平面上升,同时会引发其他的极端气候现象,造成自然灾害。

对石油无节制的需求

地球上有很多河流,但还有一条河流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那就是石油形成的河流。每天石油形成的河流都围绕在我们身边,而这条河流的流量是每秒钟1100立方米。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的消耗量增加了14%,而且还在不停地增加。在每年向大气排出的240亿吨二氧化碳中,有40%来自石油的燃烧。在人类历史上,目前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是42万年来最高的。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石油储备聚集在中东地区,这也成为该地区政治和经济不稳定的最重要因素。有的时候,人们会认为上天太厚爱中东地区,给它如此集中和富裕的液体黄金,但是石油虽好,却也给该地区带来永不结束的冲突和纷争,在这些石油耗尽之前,这种冲突和纷争似乎没有结束的时候。

逐步消失的湿地

很多人其实不知道湿地的重要性。湿地为鱼类,许多鸟类和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成为生态系统里重要的环节。另外,湿地有很强的消化污染物的能力。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湿地的面积正在高速缩减。从美国的亚马逊盆地到伊拉克,湿地都逃不过悲剧命运。湿地消失的根源是人类的农业活动、水利活动和其他发展活动。开垦更多的耕地,修建更多的大坝使湿地逐渐消失。科学家们估计,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湿地面积已经缩减了50%。31年前,132个国家曾在伊朗签定了《保护湿地条约》。但是实际上条约的约束力和作用是相当有限的。

超级大坝不断增加

人们以为修建超级大坝显示了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的确,大坝改造了自然,提供了电力,但也给环境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大坝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向,改变了洪水自然泻洪的方向。大坝在地面上形成非天然的蓄水库,这样影响了鱼类的自然分布。在1950年,世界范围内的大型大坝大约有5000个,但到了2000年,超级大坝的数量激增到45000个,而且规模不断加大,对自然的改造作用也越来越大。平均来说,每天都有2个高度超过15米的大坝建成,新建大坝基本上都位于发展中国家。有些巨型大坝高度超过180米,宽度超过1500米。修建这样的大坝的代价是惊人的,要淹没大面积的土地,无数物种要另择栖息地。

越来越少的珊瑚礁

在所有的海洋生物中,有四分之一的栖息地是珊瑚礁。但是在过去的50年内,珊瑚礁的数量已经减少了27%。光是在1998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中,世界珊瑚礁的数量就一下子减少了16%。造成珊瑚礁死亡的最直接原因是海水变暖。当然,海洋中来自太阳的辐射增加和渔民野蛮的方式也是珊瑚礁消失的重要原因。

过度

人类科学技术使速度和数量都超过了海洋的天然补给能力,这样的结果是很多鱼类的数量正在锐减,甚至到了灭绝的边缘。现在每年海洋中鱼类的总量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减少。科学家们提出把特定的海洋区域划为保护区,停止,让大自然有时间和机会重新积蓄。但人类似乎不愿意给自然这样的机会。限制会直接影响渔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而鱼类市场只讲究价格和利润却从不考虑物种保护。

核废料的处理

2003年全球超过440个商用核反应堆会产生超过11000吨的核废料。如何处置这些核废料给人类提出了难题。首先这些核废料很可能会有泄漏的危险,其次这些核废料很可能被恐怖分子获得,从而用于可怕的目的。美国有超过100个核反应堆,产生的核废料占世界总量的25%左右,而处理核废料的核垃圾场就更多了,共有131个。共有超过一亿人生活在核垃圾堆附近100公里以内的范围内。无论将核废料运到哪里,都不可避免地给当地造成污染。利用核能越多,类似的污染就会越多。在享受核能的超级动力时,人类千万不要忘记核废料的隐忧。

7个震惊的声音

“目前人类对保护地球的意识空前地提高,但大规模、大范围破坏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的行为并没有减缓。我对人类在科技上的成绩感到鼓舞,但是,这些科技成果对物种多样性的破坏又使我绝望。”

――――E.O.威尔逊,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

“在环境保护方面,对海洋的保护是相对落后的。因为人类一直都认为海洋是这样的巨大而丰富,难以想象人类的活动会对这样的巨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不幸的是,我们已经对海洋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

――――简?卢布彻科,美国俄勒冈大学海洋生态学家

“我们必须承认在过去10年里,人类对大气化学构成的认识进步了很多。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温室气体’这样的名词,也知道工厂和汽车排放的废气造成地球气候变暖。但是人们对‘温室气体’的其他危害还一无所知,就像10年前一样无知。”

――――雪莉?罗兰,加州大学埃文分校大气化学家

“人类种植农作物的同时也破坏了土壤的表土。大量的表土被刨起,然后随河流被冲到海洋里。在海洋里,农药和杀虫剂不断积聚,对海洋生态造成的危害在逐日增加。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人类要改变种植的农作物的种类,要多种深根植物,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

――――韦斯?杰克森,农作物遗传学家 “温室气体使大气的温度升高,同时也使海洋的水温升高。一旦海洋的水温升高就是全球性的灾难,因为洋流的运动会使全球各地海洋的水温一样高。”

――――理查德?巴伯,杜克大学海洋地图学家

“合成化学制剂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方便,但是它们也是干扰荷尔蒙的元凶。合成化学制剂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影响了人类和所有野生动物的繁殖和发展。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禁止合成化学制剂在商场里出现,我们还要继续承受它们带来的副作用。”

――――柯尔朋,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野生动物与污染物部主任

“在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问题上,‘地球峰会’可以说是一次转折点。希望人们能意识到,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对湿地、森林等自然环境的保护将影响未来地球的运作机制。”

――――哈尔?穆尼,斯坦福大学环境生物学家

7个善意的警告

“如果人类持续现在的行为而不做任何改变,那么到21世纪结束的时候,地球上的物种会减少一半。如果这些数据都不能改变人类的行为,还有什么会使人类警醒呢?”

―――E.O.威尔逊,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

“当被问到‘你从自然得到什么东西?’时,大多数人的回答是食物、纤维、药物和基因。但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的其他服务。它净化着空气和水源,调节着气候,使贫瘠的土壤肥沃,控制着害虫和病原体。只有当我们失去这些服务时,才会意识到它们的可贵。”

――――简?卢布彻科,美国俄勒冈大学海洋生态学家

“厄尔尼诺现象使人们开始警觉,但是谁也说不清下一次厄尔尼诺什么时候再来。没有人知道,它的恶果是渐变的还是突变的。如果是突变的,那自然就是不准备给人类任何机会了。”

――――雪莉?罗兰,加州大学埃文分校大气化学家

“农业和野生动物的关系已经得到重视,但农业和海洋的关系却还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前曾经有人警告过,再不控制农业,野生世界就要完蛋。现在我要警告,如果再不控制农业,海洋就要完蛋。”

――――韦斯?杰克森,农作物遗传学家 “100年前,当飓风袭击人类时,当时的人们只会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已经能够预报飓风,了解飓风的力度和方向,为人们尽量减少损失。100年以后我们需要的是同样了解其他极端的自然灾难。”

――――理查德?巴伯,杜克大学海洋地图学家

“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化学制剂能够进入子宫,影响人类的大脑发育、影响免疫系统的形成和发挥作用。人类需要聪明的后代,也需要明智的政策制订者。”

――――柯尔朋,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野生动物与污染物部主任

“历史证明,少数人的意见可以唤醒公众的关注,进而改变社会发展的方向。现在科学家们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一起,我们将提出更多的、更明确的证据使公众和政策制订者改变想法。”

―――哈尔?穆尼,斯坦福大学环境生物学家

7个生态天堂

Kruger国家公园

位于南非的Kruger国家公园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灌木丛组成,是世界上哺乳动物最集中的地方。Kruger国家公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当时这里是一个区,为了的方便放养了147种野生的哺乳动物,包括猎豹、白犀牛。另外还有超过500种鸟类。后来,处于当时一种相当创新的观念,Kruger被简称国家公园。

Tubbataha礁石国家公园

这是位于太平洋偏远海岸的生态保护区,目的是保护海洋鱼类。Tubbataha礁石国家公园于1988年成立,为了限制当地毫无节制的活动。Tubbataha礁石国家公园的面积为330平方公里,有超过450种海洋鱼类安逸地在这里生活。在Tubbataha礁石国家公园中,任何的活动都是违法的。可遗憾的是,在世界范围内,这样的海洋保护区实在很少。

Prespa公园

Prespa公园是一个跨国自然保护区,于2000年成立。2000年,阿尔巴尼亚、希腊和马其顿签署协议成立跨三国的自然保护区。Prespa公园保护的主要是区域内的湿地,在这里生活着超过160种鸟类,有另外几百种鸟类路过这里,或者会在这里做短暂停留。现在Prespa公园已经成为很多珍稀鸟类最后的乐园。

Bahuaia Sonene国家公园

在秘鲁的Bahuaia Sonene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保护区。Bahuaia Sonene国家公园的占地面积是1万平方公里,在这里有着茂密的森林。而在保护区里,所有的破坏行为被严格禁止。另外Bahuaia Sonene国家公园也保护着流过公园的3条河流的水,自2000年开始,在这些河流里也被禁止。在这个绿色的世界里,生活着超过200种哺乳动物、900种鸟类和1200种蝴蝶。

Nahanni国家公园

在加拿大的西北部,占地4760平方公里的Nahanni国家公园保护着加拿大最崎岖不平、最天然的土地。在Nahanni国家公园里没有一条道路,没有任何人类活动的痕迹。这里有很多自然的奇观,包括天然大峡谷,落差为92米的宏伟大瀑布(这个瀑布的落差比举世闻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高一倍)。但是加拿大禁止将这里天然的美景开发成旅游,每年只有大约900个探险者进入Nahanni国家公园。成立于16年的Nahanni国家公园于18年被联合国评选为世界自然遗产。这在诸多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中,Nahanni国家公园是惟一的。

Chitwan国家公园

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Chitwan国家公园是南亚地区非常有特色的自然保护区。在这里,鳄鱼自由地游在河里,还有包括孟加拉虎在内的珍稀哺乳动物生活在这里。自13年成立以来,属于尼泊尔的Chitwan国家公园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项目,游客从13年的每年1000人发展到现在每年超过10万人。不过这对自然保护区不是一件好事,但的是,在这里的哺乳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逐年增加。

Goualougo三角地带

Goualougo三角地带是个商业和自然保护成功结合的保护区。这个非洲著名的森林保护区同样也是大伐木公司表演的舞台。伐木公司向世界证明,他们并不是在所有时候都扮演破坏者的角色,事实上,在Goualougo三角地带,伐木公司获得利益的时候,森林的再生也得到了保障。Goualougo三角地带是民主刚果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在这里,大猩猩和黑猩猩的密度是世界最高的

你自己再整理一下就好了

南方冰雪灾害简介

极寒天气是由于东太平样的拉尼娜时间的发展,导致我国大部分冬季气温偏低。同时北太平洋海温也持续偏暖,西伯利亚的高压持续增强导致的海面和陆地的热量差异较大,而东亚的冬季风偏强因此带来的冷空气。

极寒天气尤其在1月的中旬和下旬,春节的前夕,由于大气环流出现的明显变化因此极地冷空气向南边扩散,北方冷空气就会南下影响我国。当它们稳定时南方就会多连续的阴雨天,冬季就会多雨雪和冰冻天气。

北极涛动指的是北极地区气压变动,高空强低压的控制导致冷空气就会收缩在北极地区,而中纬度相应气温也会偏高,而北极的高空为高压控制时,极地地区的冷空气同时也会向南边爆发,同时也会出现强烈的寒潮天气。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具体有哪些地方?

2008年1月起,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严重的气象灾害,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生活。中国全国上下紧急动员,全力抗击灾害。

这次灾害的特点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强度大、范围广,持续的时间长。二是损失是历史罕见的。三是住房倒塌和损坏的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任务量非常大。四是公路和铁路滞留旅客的应急救助任务非常艰巨。五是电力和通信网络受损严重。

关于原因

一、1月10日以来我国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

1月10日以来,我国天气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去冬以来的晴暖、少雨天气转变为低温、多雨雪天气。这次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主要由四次天气过程造成,发生的时间段分别为1月10日至16日,18日至22日和25日至29日,31日至2月2日。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长,长江中下游及贵州雨雪日数为1954/55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大值;冰冻日数为历史同期次大值。其中湖南、湖北省雨雪冰冻天气是1954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程度最严重的,贵州43个县(市)的冻雨天气持续时间突破了历史记录。江淮等地出现了30—50厘米的积雪,贵州、湖南的电线结冰直径达到30—60毫米。

总体上看,这次气象灾害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灾害影响重的特点,很多地区为50年一遇,部分地区百年一遇,属历史罕见。

范围广。持续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了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重庆、广东、浙江、福建、四川、陕西、江苏、云南、甘肃、河南、青海、西藏、山西、上海等20个省(区、市)。

强度大。1月10日以来,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6省区降水量达1951年以来同期最大值。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低气温降至-6—0℃,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接近。武汉和长沙两市已连续半个多月日平均气温接近或低于0℃;湖北、安徽、江西、湖南和贵州5省大部的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2—4℃,湖北中东部、湖南大部、贵州东部偏低达4℃以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甘肃、陕西平均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低值,江西、重庆、宁夏为次低值。江南、华南及西北大部地区过程最大降温幅度达10—20℃,其中华南西北部超过20℃。浙江暴雪是年以来最强的一次,安徽和江苏的部分地区积雪深度创近50年极值。

持续时间长。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1月31日,长江中下游(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上海)及贵州日平均气温小于1℃的最长连续日数仅少于1954/55年,持续时间为历史同期次大值;长江中下游及贵州雨雪日数超过1954/55年,为历史同期最大值;冰冻日数接近1954/55年,为历史同期次大值。其中湖南、湖北省雨雪冰冻天气是1954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程度最严重的。

灾害影响重。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等20个省(区、市)造成重大灾害,特别是对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电力传输、通讯设施、农业生产、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受灾人口达1亿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400多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近期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类似的气象灾害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正处于极端天气气候的频发期,包括极端暴风雪和冷冻灾害的频繁袭击。

今年1月29日至31日,一场极为罕见的强烈暴风雪天气袭击了素以气候温暖著称的地中海东部的中东国家,叙利亚和黎巴嫩交界处积雪厚度超过1米,狂风掀起地中海大浪高达10米左右,恶劣天气造成以色列国内航班停飞,并有数十人冻死街头。1月8日,伊朗遭到十多年来最大降雪影响,北部和中部积雪有55厘米厚,至少造成21人死亡、88人受伤。1月中旬,阿富汗遭遇罕见的全国范围持续降雪并引发雪灾,一些地区积雪深达2米,60多人死于山区雪崩和交通事故。另外,在1月11日伊拉克也降下了100年以来的第一场雪。

去年11月底至12月初,北美西北部沿岸高压脊异常发展,引起北极冷空气向南暴发,与来自副高南侧的热带暖湿气流交汇,造成暴风雪袭击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以及加拿大东部地区,受其影响,美国部分机场关闭、航班延误或取消、公路交通瘫痪,缅因州北部积雪厚度达到51厘米。

2007年1月中旬,美国西部、中部和东北部受暴风雪和大幅度降温影响,有68万户家庭或商店断电,65人在恶劣天气中丧生。与此同时,1月17—18日,强风暴“西里尔”席卷了欧洲北部地区,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荷兰、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等多个国家遭受严重影响,至少有47人死亡,同时导致大面积断电和交通中断,上万人出行受阻。此次灾害的强度和影响范围以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均为近年来北欧地区所罕见。

三、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是造成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

近20天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根本原因。近期大气环流异常形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今年1月以来,中高纬度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呈现西高东低分布,这种环流异常型已持续19天,是多年气候状况的3倍以上,为1951年以来该环流型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有利于冷空气自西北方向沿河西走廊连续不断入侵我国。其次,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亚偏强偏北,强大副高的位置稳定维持在我国东南侧的海洋上空,并多次向西伸展,使冷暖空气交汇的主要地区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第三,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低压槽活跃,是近十多年来少有的,促使暖湿空气沿云贵高原不断向我国输送。第四,在冷暖空气交汇区,由于暖湿空气位于上部,形成对流层中低层稳定的逆温层,是大范围冻雨出现的主要原因。上述这种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组合自1月中旬初以来已经维持了20多天,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出现罕见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拉尼娜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2008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入冬以来,我国出现的降水异常分布特征和历史上较强拉尼娜发生后的冬季气候特征非常相似。这种情况表明,当前的拉尼娜是影响我国东部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后期灾区天气阶段性转好,但仍需防范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根据中央气象台最新的预报结果,今年2月4—5日,南方地区将有一次弱的降水过程;6—9日,南方大部地区的降水将阶段性停止,以晴好天气为主,但气温仍然较低,积雪和冰冻仍难以融化。因此,要继续做好防范低温积雪和冰冻灾害,并要警惕雨雪之后的大雾天气的影响。北方地区天气晴好,有利于物资向南方运输。灾区要利用天气转好的有利时机,抓紧做好煤电油运和救灾及灾后恢复工作。

气象部门将根据党中央、院的部署,进一步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和灾害影响评估工作,主动及时向各级、部门和公众提供气象服务,为夺取抗灾救灾的最后胜利做出贡献。

天津,北京,山东,河北等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沙尘暴天气,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做好防护措施,预防细菌侵入身体,发生不适。

一、沙尘暴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非常多的不便于困扰。

据媒体报告,近几日,我国有好多地方都发生了严重的沙尘暴天气,给人们的生活与出行都带来了非常多的困扰与不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非常刺鼻的土腥味,很难闻。整个天空都是灰**的,能见度低,马路上来往的车辆速度缓慢,无形中增加了交通的压力,人们在漫天风沙里都睁不开眼睛,空气中的细菌对人体伤害是非常大的,容易引起肠胃炎疾病。沙尘暴天气降低了人们的工作学校效率。

二、如何正确有效的预防沙尘暴天气。

恐怖的沙尘暴天气虽然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困扰与伤害,但是我们要积极的预防这种天气,减少外出的时间,短时间的外出一定要佩戴好防尘口罩,戴好档风沙的衣帽,出门的时候一定要关好家里的门窗,防止灰尘的进入,外出回到家第一时间洗澡。发生沙尘暴天气的事情,空气会非常的干燥,我们要多喝水,提高身体免疫力,防止肠胃疾病的发生。

三、相关资料。

沙尘暴(sand-dust storm)是沙暴(sand storm)和尘暴(dust storm)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如果你同意我的观点麻烦给我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我,万分感谢。另外你觉得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集体有哪些地方呢?欢迎您到下面的评论区发表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