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科学家认为全球气候还处于_部分科学家认为全球气候还处于什么阶段
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全球气候到底是逐渐变冷,还是逐渐变暖
3.墨西哥暖流只能到达北大西洋,它会枯竭吗?
4.全球气候变暖的争议质疑
5.为什么极端气候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这样剧烈变动的气候环境是如何造成的?
6.全球到底是在变暖还是变冷?
近段时间以来,冷空气频频来访,就拿北京来说,北京气温降至-19.5℃,迎来了1966年以来的最冷清晨,而且在河北、山东等某些地区也都出现了“最冷冬天”。
可以说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寒冷的冬天,到这个时候,关于“冷冬”还是“暖冬(全球变暖)”等的话题也就备受关注。
明明专家说全球变暖是大趋势,那为什么今年的冬天还这么冷呢?
自入冬以来,今年低温天气比较多。先拿北京来说,从2020年12月1日到2021年1月6日,北京市的平均气温为-5.2℃,与往年的同期气温(-3.2℃)相比,低了2.0℃。
与此同时,多站最低气温都跌破了历史极值,光是在北京市的20个国家级气象站,其最低气温平均都在-18℃以下,其中北京的南郊观象台最低气温为-19.6℃,是1966年2月以后出现的最低值(1966年2月22日的最低气温为-27.4℃)。
再来说全国范围,全国受强冷空气影响,从2021年1月6日起我国的中东部地区就出现了大范围大风以及强降温天气,在全国的各个地方,降温都非常明显,尤其是在东北地区南部、华北、黄淮、江淮东部等部分地区入冬以来进入了历史新低,其中上海出现了最低气温-7.1℃、南京-7.8℃、合肥-10.8℃、武汉-8.5℃、杭州-6.4℃……
为什么今年这么冷?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次的气温骤降是寒潮带来的结果,而且在这些人眼里所谓的寒潮就是冷空气,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是对的,在这里我们要说一下,寒潮虽然是冷空气,但并不是所有的冷空气都是寒潮。
寒潮,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指在24小时之内,气温骤降8℃,或者是在48小时之内下降10℃,再或者是在三天之内气温下降72℃的冷空气影响才被是寒潮。
根据气温下降程度的不同,寒潮可以分为蓝色预警、**预警和橙色预警三种,其中橙色预警最严重,蓝色预警最弱,而现在正在遭受的寒潮是蓝色预警,元旦前的那次寒潮是最严重的橙色预警。
需要注意的是,之所以元旦后的气温要比元旦前的更冷,是因为在之前下降的基础上再次下降的,所以气温才会更冷。
今年之所以这么冷,主要是因为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是指在赤道中东地区的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时出现的大范围偏冷、强度以及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是“两姐妹”,虽然它们都会带来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但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却不同。
其实从2020年的8月份开始,太平洋地区的海水温度就已经出现了异常,在九月份,气象学家们发现了拉尼娜现象,而出现拉尼娜现象就意味着地球有极大的可能要出现极寒天气,即在2020年的冬季有可能因为受到拉尼娜的影响,冬天将会变得与众不同。
因此今年冬天我国的寒潮就是因为受到了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而且不仅我国出现了极端气候,就连西班牙、西伯利亚等也受到了拉尼娜影响,出现了持续性的暴风雪。
全球变暖并不意味着会出现“暖冬”,相反,全球气候变暖还会改变全球的大气环流形势,导致一些地区出现极端天气的气候,其中包括了寒潮这种极端天气气候,而这次出现的拉尼娜现象也只是定期活动在海平面上,是不太可能阻止全球变暖的。
总之,现在的情况是全球依然在升温,所以我们还是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毕竟她是我们现在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她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在很早之前我们就听到过这样的言论,说地球正在变暖,许多也会被释放,长此以往,人类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尽管之前我们并没有在意,但不得不提的是,目前地球气温确实在发生着变化,几乎每年的温度都会创新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又有消息称,地球要大降温了,科学家们表示:地球正在疯狂吸收热量,2021年或许就是地球气温变化的开端。
得知消息后,外界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毕竟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地方,一旦地球出现变化的话,人类也将面临生存的问题。就在外界议论纷纷的时候,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气候变化的评估,认为全球升温已无法避免,极端天气将大幅增加。更加重要的是,这项评估是由234名科学家完成,并获得了195个国家的通过。也就是说,这份评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
对于气候的问题,外界一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地球未来可能会越来越热,第二种是地球未来可能进入小冰河时期。尽管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理由,但不可否认的是,2021年5月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达到了 历史 最高水平,将近419ppm。如此来看的话,地球接下来的气候会上升,但为何如今却说地球会“大降温”呢?
实际上,地球进入小冰河时期,主要是根据太阳黑子的活动变化而定义的。众所周知,地球的温度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太阳决定的,和太阳息息相关。而一部分科学家们所说的地球会进入小冰河时期,也是基于太阳黑子的异常变化。如今地球二氧化碳的浓度变高,这也就代表着地球需要进行调节,否则会影响地球生态。据科学家们检测发现,如今地球从大气中吸取的热量大约是15年前的两倍。
在这样的情况下,地球已经失去了“平衡”。在现代,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遭难,例如高温、干旱、强降雨、强风暴等,这其实与气候有很大的联系。地球之所以“疯狂”吸热,是因为地球的“热能量”太多了。事实上,无论什么事物,一切都是有度的,地球也一样,如果地球长时间吸收两倍多的热量,那么这些热量很有可能会成为压倒地球的最后一根稻草,届时地球将迎来很多的极端气候,甚至不适合人类生存。
全球气候到底是逐渐变冷,还是逐渐变暖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厘米;
4.森林锐减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二、自然因素:
1.火山活动;
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3.冰山融化;
4.太阳活动:有专家认为现在气候变暖跟太阳周期有关,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地球的“生理期”地球并不是一层不变,它也存周期性的变化,如同人类的生老病死循环。
地球的温度变化很大关系取决于外界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下,环境温度变得越发增高。
其中人为因素是助推剂,增强了热周期内的环境的变化。
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是自然现象,距今25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不同尺度的温度变化, 如今我们正处于1500-1800年的热循环周期内。
其次冷热周期交替间隔越长,温差变化越大。
根据资料显示,10万年的冰封时期,气温变化10℃,两万年的周期,温度仅仅变化了5℃。
从良渚文化遗址算起,“现代人”有5000余年的 历史 ,气温变化周期同样适用于现在环境变化。
除去人为因素,环境温度应该为每千年温度变差为2-3℃,也就说我们现在所处于的温度环境是自然的变化周期内。挨过热循环周期后就会迎来降温。
人为因素的温室效应还有一种普遍的说法,人类 社会 生产活动造成的臭氧层破坏,导致了全球变暖。
大气的成分氮气、二氧化碳、臭氧、氦气。其中氮气和氧气占据了整体部分,分别占比78.1%和20.9%,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只占据1%。
氮气和氧气是非极性分子,它们会自动过滤太阳辐射波段,可问题就出现在占比较少的二氧化碳身上,它吸收太阳的长波辐射,放行短波辐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后,吸收了更多的长波辐射,造成全球变暖。
这类说法得到众多人的支持,近百年内工业革命划开了时代序幕,煤炭、石油等能源大量的被使用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益渐增的小 汽车 、密密麻麻的工业厂区, 成千上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空中,大气层堆积的二氧化碳好似只进不出的“单向门”,堆积越来越多的热量,又无处宣泄,因此引发了温室效应。
恶性循环全球变暖是恶行循环,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南极冰层融化,北极冻土解冻。
两者会让本来高温的环境,火上焦油。
其一原因,南极冰层就是巨大的镜面,将来自宇宙的太阳粒子反射回去,免受太阳粒子直接侵袭。
如果冰层融化,南极就失去了最大的资本,形成恶性趋向,此时还不至于威胁到南极。
若南极冰面融化的程度加深,突破了冰川面积的临界值,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大量的太阳粒子,就会留在南极,加速冰川融化。
其二原因北极甲烷爆发,甲烷对全球变暖的危害要比二氧化碳更甚,威力直接提升20倍。
北极永久冻土下面蕴含着世界最多的可燃冰(甲烷水化合物),1立方米的可燃冰足以分解成164立方米的甲烷。
由此可见,甲烷的爆发对于温室是最好的肥料,温度越高,冻土层解冻速率越快,释放的甲烷气体越多,反过来促进温度上升,以此形成恶性循环。
无论是哪种原因,全球变暖是大势所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多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稳定,以此缓解温度上升。
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人口急剧增加,大气污染,海洋生态恶化,森林锐减,大气层遭到破环,严重污染以及温室效应,这些因素就造成了全球变暖。
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20世纪中期以来观察到的趋势,人类扩张的“温室效应”—当大气吸收从地球向太空辐射的热量时,就会导致变暖。
大气中的某些气体阻止热量散失。长寿命气体在大气中保持半永久性,对温度变化没有物理或化学反应,被称为“强迫”气候变化。对温度变化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气体,如水蒸气。
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包括:
水蒸气
最丰富的温室气体,但重要的是,它是对气候的反馈。随着地球大气变暖,水蒸气会增加,但是云和降水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使得这些成为温室效应最重要的反馈机制。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大气的一个次要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自然过程(如呼吸和火山爆发)和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土地使用变化和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出来。人类增加了大气中的一氧化碳2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集中了三分之一以上。这是气候变化最重要的长期“推动力”。
甲烷
一种碳氢化合物气体,通过自然来源和人类活动产生,包括垃圾填埋场、农业(尤其是水稻种植)中的废物分解,以及反刍动物消化和家畜粪便管理。在分子对分子的基础上,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活跃得多的温室气体,但也是一种在大气中含量少得多的气体。
氧化亚氮
土壤耕作产生的一种强有力的温室气体,特别是使用商业和有机肥料、化石燃料燃烧、硝酸生产和生物质燃烧。
含氯氟烃
完全源于工业的合成化合物在许多应用中使用,但由于其有助于破坏臭氧层的能力,现在在生产和向大气中释放方面受到国际协定的主要管制。它们也是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还不够:火星的大气非常稀薄,几乎全是二氧化碳。由于大气压力低,而且几乎没有甲烷或水蒸气来加强微弱的温室效应,火星表面大部分是冰冻的,没有生命迹象。
不够的温室效应:火星的大气非常稀薄,几乎全是二氧化碳。由于大气压力低,而且几乎没有甲烷或水蒸气来加强微弱的温室效应,火星表面大部分是冰冻的,没有生命迹象。
太多的温室效应:金星的大气层和火星一样,几乎都是二氧化碳。但是金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地球的154,000倍(是火星的19,000倍),产生失控的温室效应和足以融化铅的表面温度。
过多的温室效应:像火星一样,金星的大气几乎全是二氧化碳。但是金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地球的154,000倍(是火星的19,000倍),产生失控的温室效应和足以融化铅的表面温度。
在地球上,人类活动正在改变自然温室。在上个世纪,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这是因为煤或石油燃烧过程将空气中的碳和氧结合在一起生成一氧化碳。在较小的程度上,为农业、工业和其他人类活动清理土地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浓度。
改变自然大气温室的后果很难预测,但某些影响似乎是可能的:
平均来说,地球会变得更暖。一些地区可能欢迎更高的温度,但其他地区可能不欢迎。
总体而言,较暖的气候条件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蒸发和降水,但个别地区会有所不同,有些地区会变得更潮湿,有些地区会变得更干燥。
更强的温室效应会使海洋变暖,部分融化冰川和其他冰,从而增加海平面。如果海水变暖,海水也会膨胀,进一步导致海平面上升。
同时,一些作物和其他植物可能会对大气中一氧化碳的增加做出有利的反应生长更旺盛,用水更有效。与此同时,更高的温度和不断变化的气候模式可能会改变农作物生长最好的地区,并影响自然植物群落的组成。
人类活动的作用
在过去的50年里,人类活动有超过95%的可能性使地球变暖。
在过去的150年里,我们现代文明所依赖的工业活动已经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从百万分之280提高到百万分之412。该小组还得出结论,在过去的50年里,人类产生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有超过95%的可能性导致了地球温度的大幅上升。
太阳辐照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球接收的太阳能量一直遵循太阳自然11年周期的小起伏,没有净增长。同期,全球气温显著上升。因此,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太阳极不可能造成观测到的全球变暖趋势。
有理由设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会导致气候变化,因为太阳是驱动我们气候系统的基本能源。
事实上,研究表明,太阳可变性在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发挥了作用。例如,太阳活动的减少加上火山活动的增加被认为有助于触发大约1650年到1850年之间的小冰期,当时格陵兰岛从1410年冷却到1720年,冰川在阿尔卑斯山前进。
但是几条证据表明,当前的全球变暖不能用来自太阳的能量变化来解释:
自1750年以来,来自太阳的平均能量要么保持不变,要么略有增加。
如果变暖是由更活跃的太阳引起的,那么科学家们将会在大气层的所有层看到更暖的温度。相反,他们观察到高层大气变冷,地表和低层大气变暖。那是因为温室气体在低层大气中捕捉热量。
如果不考虑温室气体的增加,包含太阳辐照度变化的气候模型就无法重现过去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内观察到的温度趋势。
你好:我是乡村马三,很高兴能回答你这个问题……
我认识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因素有二点
第一 现在我们人类 科技 的进步……
第二 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回答内容在下方
谢谢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星系运动!
地球温度周期性升降几度十几度是宇宙运行规律,周期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比如几十万年前的冰期,北京都有冰川。可是二千多年前河南还是亚热带,有大象生存。
所以现在地球温度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多大需要科学论证。在我看来整体关系不大。
当然这并不是支持西方资本主义挥霍无度目前的生活方式和为了物质利益的恶性斗争。
劝导说服改变人类过度追逐物欲的行为,根本还是在于以理服人,就是说清楚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人为什么过度追逐物欲是错的?而不是简单甚至没有依据的恐吓,这个基本没用!
人的总重量大约只占地球的千万分之几,排出的二氧化碳也只是大气层里极少的比例。地球温度决定因素非常之多,甚至地球本身的因素都是次要的,比如地核热。更主要的因素是太阳、太阳系所在的位置、系所在的位置。西方那些科学界基本这些因素都没考虑,就是二氧化碳排放,这是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再从时间尺度看,人类工业化三百年,在地球气候周期看也就是一个小波动的时间。从地质运动几十几百几千万年周期看,就是微小波动。再从地球太阳宇宙几十几百亿年 历史 看,简直就是一刹那,连蝴蝶煽动翅膀都不算。就像一粒沙子投入大海,忽然引发海啸了[呲牙][呲牙][呲牙]
现在西方大多数环保主义者,尤其是政客和明星资本家,大都是表象,科学上依据不足,瞎子摸象,或耸人听闻,背后逻辑是穿鞋的怕光脚的在泥地里乱来,溅脏了他们的皮鞋。还有就是都想穿皮鞋,最后可能不够,他们的优越感也没了。
联合国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数据显示,进十几年来,地球气温不断上升。
全球变暖很大可能就是温室效应导致的。
先介绍一个知识点,地球的地表温度于三方面有关,首先是太阳直接传递到地球表面的能量,再就是地表反射走太阳能的能量,第三就是大气层吸收地表反射的能量和再次反射回地表的能量。
那么导致温室效应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呢!?
下面木灵呆小杏就与大家分享下吧~
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总所周知,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人类对埋在地下的化石能源不断挖掘,进而燃烧,使之转化成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之中。本来按自然的流程走,岩石圈层里的化石想要全部变成二氧化碳进入大气起码得花上几千万甚至上亿年才有可能。但是人类却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做到了。绝大部分科学家都认为这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
二、地球地表的变化这里包括了人类对森林的砍伐、对地表的破坏等。森林是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的场所,森林的减少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得不到减少。
三、水蒸气的增多随着全球变暖,自然会有更多的水汽会变成水蒸气,从而加剧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会吸收来自太阳的热量的,而水蒸气就像个锅盖把热量困在地球上,反射不出去。
四、冻土层的融化冻土层中含有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全球变暖使冻土融化自然也会使里面的甲烷等温室其他释放出来。
五、工业化排放温室气体第一点就说到了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其实除了二氧化碳,人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的使用等还导致了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物等等的释放。这些也会加剧温室效应。
六、城市热岛效应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在农村的时候会比在城市的时候感觉更凉快。其实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大城市都存在热岛效应。大城市里由于人口集中,交通拥挤,工业发达,空气污染严重,而且城市中的建筑通常热容量低,导热快,再加上建筑会阻挡风吹进城市,这就加剧了城市的热效应。城区热就会使得气压低,城外气压高,这就会导致周围大气会向城市中央聚集,这样各种大气污染物质也会聚集于城市中央,危害人们的 健康 !
人类活动的温室效应致气候变暖气候变暖也有自然因素
扩展资料:
汽车 尾气排放量巨大,森林植被覆盖率减少,工业革命的向前发展等等
有多少石油,天燃气,煤被燃烧了,释放多少能量?
墨西哥暖流只能到达北大西洋,它会枯竭吗?
科学家认为地球之所以变暖,主要由于温室效应的结果,即人类向太空中排放了太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大气层表层和下层的热量,防止它们扩散在空中,这就导致大量的热量集中在大气层的表、下层,造成温度升高。人类向太空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则地球气温则越高,甚至温度升高而导致冬天消失。那时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南极冰盖融化,一些沿海海拔较低的陆地将会被淹没,成为海洋。
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微量气体在导致温度上升,如甲烷、汽车尾气等,虽然含量低,但是吸热能力却很强。而且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规模越变越大。曾有人研究过,大城市室内的温度要比郊区高出0.5到1℃,即热岛效应。
气候变暖是否是危言耸听呢?科学家在调查后发现,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大城市与上个世纪同时期相比,已经下沉约15㎝。另外,全球各地气温相比上世纪要高出一些,因此地球好像真的在变暖。
不过有些科学家则意见相反,他们认为地球正在朝低温化、湿润化发展。他们认为变暖说所集的数据样本都是城市周围,因而数据存在偏颇,得出的结论自然也有一定的误差。这些科学家的数据来源于卫星温度测量。
通过分析卫星气温,他们发现地球气温从19年到1988年并未出现变暖趋势,反而在变冷,尤其是南半球温度在降低。
这一论点得到美国农业部的支持,农业部对认为地球确实在逐渐变暖的说法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其数据来源于超过1200个气象观测,结果发现只有大城市的温度在上升,而城市郊区和农村的气温则在降低。
地球气温为什么会变冷呢?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每隔数万年就要进入冰期,到时候,全世界都被冰雪覆盖。如今地球已度过相当长时间的温暖期,冰期正逐渐靠近。有些科学家提出了“阳伞效应”,即由于人类社会发展,工业、汽车等向空气中排放了大量的烟尘,这些烟尘悬浮在空气中,如同一把硕大的伞,它吸收太阳照耀在地球上的光,使得地球得到的光减少,温度降低。
科学家们就地球究竟是变暖还是变冷争论不休,分歧很大。不过也有科学家认为,地球气温的变化不过是自然气候的波动,就象是同一个地方每年同季节的气温总是有些上下浮动一样,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对地球气温的影响是很小的。
关于地球究竟是在逐渐变暖,还是变冷,仍是个有趣的挑战,不过地球气温的变化表明,地球确实可能会存在恶劣气候,所以人类应爱惜环境,保护好地球。
全球气候变暖的争议质疑
关于地球上的气候变迁,有一个概念叫做“冰河时期”,如果在一段时间,地球上出现持续的低温,大陆冰盖大规模向赤道延伸,那么,这段时间就是“冰期”,冰期结束之后,全球会出现温度升高,冰盖向两极退缩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时期,被称为“间冰期”,冰期与间冰期反复交替,就是一个完整的冰河时期。
近20多亿年以来,地球上的气候总是在冰期与间冰期之间反复交替,共出现了5次冰期,现在,地球上的气候正处于第四纪大冰期的一次间冰期内,第四纪冰期开始于258万年前,并延续至今,约在1.14万年前,全球气温普遍升高,大陆冰盖向两极退缩,进入间冰期,现在南极和格陵兰岛的大冰盖,可以看作是上一次大冰期遗留下的冰盖。
南极的冰盖
所以,地球上现在的气候,相对于冰期来说,总体上是温暖的,但是,与地球上出现的温暖期相比,并不算太温暖。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地球上的温度之所以会出现波动,大致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第一,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地球上最根本的最主要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因此,太阳在系位置的变动以及太阳本身的能量输出的变化,都也会影响到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第二,地球轨道的变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公转轨道的离心率、转轴倾角(自转轴与轨道平面的交角)等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到太阳辐射进入到地球的角度与数量,并进而影响到地球气候的变化,例如,地球自形成以后,自转倾角在22.1度至24.5度之间徘徊,当地球自转倾角减小时,地球上的四季变化就不会特别明显,也就是说夏季会变得凉爽,冬季会变得温暖,凉爽的夏季,会导致高纬度地区的冰川融化量减少,而冬季再温暖,也不可能融化冰川,这可能也是历史时期,冰川向赤道延伸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地球上大气的组成成分,火山运动,板块构造等等也会影响到地球气候的变化,例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属于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温室效应就会加强,气候会转暖,而氧气含量增大,地球上的气候就会转冷,24亿年前至21亿年前,出现的新太古代大冰期(已知的第一次大冰期)即是地球上氧含量的突然增加导致的,而8.5亿年前到6.3亿年前发生的前寒武纪大冰期(已知的第二次大冰期)的结束,则要归功于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前寒武纪大冰期,地球上生物的光合作用非常微弱,火山活动喷发出的二氧化碳,不能被生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于是就在地球上逐渐累积,当温室效应达到一定程度,地球上的冰川就大量融化,走出了冰河时期。
板块运动会阻断洋流,使得地球上热带海洋与温带海洋之间的冷热交换出现阻碍,如果暖流不能到达高纬度地区,那么,高纬度地区则会出现严寒,板块运动除了会影响洋流,还会影响大气的流动,洋流与气流的变化,都会对气候产生深刻的影响。
火山活动也会释放二氧化碳
地球现在正处于第四纪冰期的一个间冰期内,近1.14万年以来,从总体上看,气候是温暖的,但是在这1万多年当中,气温也在波动,波动的尺度在几千年与几百年之间,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小冰期,即明清小冰期,最近的一次温暖期就是中世纪温暖期,世界历史上所谓的中世纪温暖期,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北宋时期,因此,北宋时期的气候肯定要比明清时期的气候要温暖,而在更早之前的殷商时期,中国的黄河流域甚至有大象和犀牛的分布。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一次寒冷期,有些年份,甚至比明清时期还要寒冷,西汉和唐朝则是温暖期,唐朝的时候,四川盆地有荔枝分布,杨贵妃吃的荔枝,其实来自于四川盆地,说明,杨贵妃生活的年代,气温比现在还要温暖。
不过,近一万年以来的气温波动,与冰河期、间冰期之间的数万年、几十万年尺度上的气温波动相比,变化幅度仍然是很小的。
明清小冰期时期,欧洲的冬天
一般认为,明清小冰期,结束于1850年前后,自1850年以来,地球上的气温开始缓慢升高,这一时间点,恰好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时间点吻合,因此,大部分的科学家都认为,此次全球气温升高与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增加有关。
即使是全球气温升高了,但是,我们现在的气温与历史时期的温暖期相比,依然很低,因此,全球变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是可以忽略不计呢?并且,在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上,目前仍然有很多议题存在争议,例如,全球气候变暖是不是因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到底是变冷,还是变热?
前文已经说了,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大气成分的变化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这大概就是全球变暖存在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地球正处于第四纪冰期中的一个间冰期,这个间冰期已经存在了1万多年了,如果我们设地球上的间冰期存在的时间是相同的,那么,这一次间冰期应该很快就要结束了,因此,也有部分科学家指出,下一次冰河时期即将来临,而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恰恰延缓了冰期的到来。
尽管全球气候变暖存在争议,但是,人类都不应该过多的参与地球气候本身的自然变化,因为这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往往是不可控的,所以,不管全球气候是变冷,还是变热以及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是否导致了气候变暖,我们都应该尽可能的减少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开发绿色能源。
无论是否承认全球气候变暖,现在,地球北极和南极的冰川都在融化,这是一个事实,那么,地球冰川融化会导致什么后果呢?很有可能导致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动,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动,美国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会被冰川覆盖。
为什么北大西洋暖流对北美和西欧的气温如此重要的呢?这就不得不提温盐环流的概念。
洋流对气候也有重要的影响,暖流会对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而寒流则起到降温降湿的作用。地球上海洋之中的海水,呈现稳定的大规模的运动,即为洋流。洋流主要依靠风力驱动,此外,海水的密度变化也会驱动洋流。
美国人绘制的温盐环流图
海水的密度变化主要是盐度和温度的变化引起的,依靠海水的盐度和密度驱动的洋流,就是温盐环流。
一般认为,全球最大的洋流是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是墨西哥湾暖流在北大西洋的延伸。墨西哥湾暖流是如何形成的呢?北半球赤道附近常年盛行东北信风,在信风的作用下,形成北赤道暖流,北赤道暖流由东向西漂流,海水在墨西哥湾附近堆积,引起这一地区海水水位的抬升,再加上北美大陆由众多的河流在墨西哥湾注入海洋,这更进一步推动了墨西哥湾附近海水水位的抬升,于是,墨西哥湾温暖的海水就一路向东北漂流,经过佛罗里达海峡沿着美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北上,直至加拿大的纽芬兰省,形成墨西哥湾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到了加拿大的纽芬兰省,并没有停止,继续向东北漂流,直至西欧,深入到冰岛、挪威等地,形成北大西洋暖流。
墨西哥湾暖流与北大西洋暖流,相当于把地球赤道附近和低纬度地区的温水带到了北美和西欧,使得这里的气候变得温暖湿润,这也是地球冷热交换的一种形式之一。如果我们把地球的海洋看作一个水壶,热量必定是从温水传向冷水,只不过海洋太大了,这个过程显得有点缓慢而已。
北大西洋暖流
如果没有墨西哥湾暖流与北大西洋暖流,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挪威等国,其实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加拿大、英国的纬度位置,与西伯利亚的纬度位置相当,但是,西伯利亚非常的寒冷,而加拿大和英国则非常的适宜人类居住,原因就是墨西哥湾暖流与北大西洋暖流所起到的增温增湿作用。美国的纬度位置虽然比较靠南,但是,北美大陆并没有多少高大山脉的阻挡,尤其没有横向的高大山脉的阻挡,北极的冷气团可以直接南下,进入到美国中西部,如果没有墨西哥湾暖流与北大西洋暖流,美国的气候也会变得十分的寒冷,北美只有到了墨西哥一带才适合人类居住。
卫星图像上显示的墨西哥湾暖流,橘色部分
墨西哥湾暖流发源于墨西哥湾,沿着北美大陆沿岸北上,直至西欧的沿岸地区,形成北大西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继续向东北延伸,直到北极附近,这股暖流进入到高纬度地区以后,会慢慢冷却,沉入海底,为什么会沉入海底呢?因为海水冷却之后,盐度会增加,盐度增加了,密度就会增加,高密度的海水会沉入到低密度海水的下面。
北大西洋暖流沉入到海底以后,会怎么流动呢?大西洋洋底中部的地形比较高,有一个大西洋中脊,相当于海底的山脉,北大西洋暖流下沉到海底,受到海底地形的影响,并不会再向东北部移动了,会沿着格林兰岛、冰岛附近的海底岩床,向南流动,直至南非,绕过南非以后,分为两支,一支沿着马达加斯加岛附近的海洋北上,进入印度洋,还有一支在绕过南非以后,继续向东流动,再绕过澳大利亚,然后向东北漂流,进入到太平洋的北部,到了白令海峡,受到白令海峡的阻挡,洋流就会涌上来,形成暖流,这就是墨西哥湾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沉入到海底以后的走向,这也可以看作是一次完整的温盐环流。地球上一次完整的温盐环流,所需时间,长达1000多年。
北极的冰雪
那么,北极的冰川融化会对北大西洋暖流产生什么影响呢?北极冰川融化之后,大量的淡水会注入到北大西洋,会使得北大西洋暖流经过的地方,海水变淡了,海水变淡之后,密度就小了,密度一小,北大西洋暖流就无法沉入海底,北大西洋的海水无法沉入海底,相当于这股暖流最前方的动力就消失了,北方的海水无法沉入海底,那么,远在南方的墨西哥湾暖流,就会减弱,墨西哥湾暖流一减弱,北大西洋暖流也会减弱,墨西哥湾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都减弱了,北美和西欧会进入“冰河期”,北大西洋暖流减弱,还不算什么。
如果北大西洋的海水继续淡化,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沉入海底,那么,北大西洋暖流就会停止流动,并进而导致墨西哥湾暖流的停止,两大暖流都停止了,那么,北美地区会彻底进入冰封状态,北极地区的冰盖会向北美和西欧延伸,直至覆盖到美国和英国的大部分地区。我们都知道,按照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一块陆地一旦被冰川完全覆盖,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南极和格陵兰岛有永久冰盖,人类根本无法大规模定居。
所以,对于美国来说,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动,是比日本沉入海底还要危险的灾难件,日本沉入海底,只是概念之中的地质变化,而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动,是很有可能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气候变化。
第四纪冰期在1.1万年前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在结束之前,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这就是新仙女木,又称为克洛维斯彗星说。这一科学说认为距今大约1.29万年前,一颗近地小行星撞击到北美大陆附近,但是,这次撞击所产生的威力要远远小于6500万年前造成恐龙灭绝的那次撞击所产生的威力,科学家一般认为,这颗小行星在北美上空就爆炸了,
然而,此次撞击,造成了北美大区发生了大规模的火灾,大火持续范围广,燃烧时间久,使得北美大陆的大型野生动物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绝,此外,大火还导致北美大陆北部的冰盖融化,大量的冰川融化之后,冲淡了大西洋的海水,使得北大西洋暖流减弱了,本来,大火使得北美地区的气候变暖了,但北大西洋暖流减弱以后,随之而来的,却是严寒,这一严寒使得北美地区的印第安人所创造的克洛维斯文化衰落了,甚至消失了。
当然,新仙女木对全球气候也产生了影响,只不过,对于北美地区气候的影响更为强烈,有的学者认为,当时的人类之所以开始饲养山羊、绵羊等家畜以及种植小麦等农作物,与这次严寒有关,全球气温的下降,使得动植物变得不那么丰富了,人类开始了畜牧业和种植业,通过饲养家畜和种植农作物,获得更多的食物,因此,农业的产生很有可能与气候变冷有关。
绵羊
综上所述,如北极附近的冰川持续融化,导致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动的话,那么美国、加拿大会首当其中,进而是英国、挪威、冰岛等地,世界上其他地区温暖的气候,并不是北大西洋暖流带来的,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动,这些地方会受到间接影响,但是并不会被冰川覆盖。
因此,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增加,会导致气候变暖,但在某一时间段,其实并不一定会变暖,有可能会变冷,因为冷热是需要交换的,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动,北美、西欧的气候变冷,相当于实现了一次冷热交换,即使是地球的平均温度在上升,那也要再等一段时间,北美、西欧才有可能走出冰封状态,再次实现冷热交换,所以,我们不能以某段时间的天气变冷,来判断全球气候是在变冷还是在变热,需要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尺度来进行判断。
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动之后,美国会进入冰封状态,美国这个国家会从地球上消失,美国人要往墨西哥迁徙,现在的美国人在美墨边境修建围栏、铁丝网,想尽办法阻挡墨西哥人进入美国,那么,当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动之后,也许这些围栏、铁丝网会被墨西哥人重新利用,来阻止美国人迁徙到墨西哥。
为什么极端气候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这样剧烈变动的气候环境是如何造成的?
2012年,16位科学家共同发表文章对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一说提出质疑。
2011年9月份,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伊瓦尔·贾埃弗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宣布退出美国物理学会,贾埃弗在上次大选中是总统的支持者。信的开头这样写道:“我没有延续(我的会员资格),因为(美国物理学会政策)声明中的一些说法我不敢苟同。美国物理学会称:‘无可辩驳的证据表明,全球变暖正在发生。如果不取行动缓和这一趋势,地球的物理和生态系统、社会体系、安全和人类健康可能会严重受损。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美国物理学会可以讨论质子的质量是否会逐渐变化,也可以讨论多重宇宙如何运行,但全球变暖的证据果真是无可辩驳的吗?”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公开质疑气候变暖说,但许多年轻科学家私下里表示,尽管他们对全球变暖说深表怀疑,却不敢说出来,因为担心这会使他们升迁受阻,甚至发生更糟糕的事情。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2003年,学术期刊《气候研究》(Climate Research)的编辑克里斯·德弗赖塔斯博士大胆刊登了一篇不符合政治导向(但符合事实)的同行评审文章,文章结论是,如果以过去一千年的气候变化为背景,那么近期气候变暖并非异常现象。国际上的全球变暖论者很快针对德弗赖塔斯博士发起蓄意攻击,要求撤销他的编辑职位和大学教职。所幸德弗赖塔斯博士保住了他的大学教职。
原因异议
MIT工学院地球大气科学专家Richard Lindzen对此观点持怀疑态度。早在1991年,Lindzen就曾和美国前副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在美国国宝质询会上爆发过一次激烈争论。戈尔列席了国会关于气候环境问题听证会,Lindzen则是接受听证的学术专家。会上,Lindzen猛烈批评戈尔关于全球环境问题认识过于片面且缺乏某些必要研究常识。他认为地球气候长久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期间存在各种复杂原因,而不是如“全球变暖”支持者所说的仅仅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他曾在2007年News Week杂志撰文指出20世纪全球温度上升最快阶段是1910~1940年,此后则迎来长达30年的全球降温阶段,直到18年全球温度重新开始上升。如果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那么如何解释1940~18年间的降温阶段。众所周知,这三十年是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的时代即所谓战后景气时代。
加拿大首位气候学博士蒂莫西写成《全球暖化:有硬数据支持吗》一文,他说:“有人提到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会‘超出地球恒温的安全警戒线’,有地球恒温这样的东西吗?难道他没有听说过冰期吗?在20世纪70年代,热门话题是全球冷化,在21世纪是全球暖化,低几度和高几度都会有灾难,难道地球的温度就是最理想的?“
2007年3月8日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纪录片《全球暖化大》,以全然迥异于当前主流观点的态度,讨论全球暖化的议题。这部影片不断鼓吹“暖化现象并非人类活动所致“的说法,并访问多名气候学家,最后结论认为太阳活动才可能是暖化的主因。
《全球变暖--毫无来由的恐慌》作者(美)S.弗雷德·辛格/丹尼斯·T.艾沃利在书中同样选择了这一立场,最后以“《京都议定书》将以失败告终”结尾。然而此书并非权威著作,甚至使用了违背既成事实的例证,例如声称图瓦卢没有下沉。
全球到底是在变暖还是变冷?
极端天气和气候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尤其是近年来,极端天气和气候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和激烈,2023年,全球的高温不断打破纪录。7月的第一周,成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周。记忆再往前移,2022年长江流域发生了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几近消失,在卫星地图上只剩一片滩涂;2021年,郑州发生特大暴雨等等。那么,为什么极端气候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这样剧烈变动的气候环境是如何造成的?接下来我们就来今天了解一下吧。
一、首先, 什么是极端天气
极端天气是指天气、气候的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态,几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小概率。 极端天气是指天气(气候)的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态,在统计意义上属于不易发生的。通俗地讲,极端天气气候指的是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
极端天气判断标准
1、极端降雨
暴雨橙色及以上预警信号,即预计1小时降水量达70毫米以上,或6小时降雨量达100毫米以上,或24小时降雨量达150毫米以上。
地质灾害橙色预警信号,即气象因素致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高。
2、大风
大风橙色及以上预警信号,即预计平均风力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
3、冰雹
冰雹红色预警信号,即预计累计降雹时间30分钟以上,冰雹直径在2厘米以上,地面积雹厚度5厘米以上。
4、雷电
雷电红色预警信号,即预计有强烈雷电活动,并伴有10级以上短时大风,或短时强降水,或冰雹。
5、极端高温
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即预计日最高气温升至41℃及以上,或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37℃以上。
6、极端降雪
暴雪**及以上预警信号,即预计12小时降雪量达6毫米以上。
7、寒潮
寒潮橙色及以上预警信号,即预计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下降12℃及以上,并且日最低气温下降到0℃或以下,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的冷空气活动。
8、极端低温
持续低温**预警信号,即预计连续三天及以上日最低气温低于-12℃。
9、大雾
大雾红色预警信号,即预计2小时内可能出现强浓雾天气,能见度小于50米;或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并可能持续。
10、沙尘暴
沙尘暴**及以上预警信号,即预计有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沙尘暴天气现象。
11、龙卷风
由是否发生来确定。在强烈不稳定天气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小范围的高速旋转的空气涡旋,中心风力达100米/秒以上,直径一般几米到几百米。
?哪些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呢?
1、特大暴雨
一地24小时累计降雨量250毫米以上。2021年,7·20郑州特大暴雨,因灾死亡失踪380人
2、极端高温
2022年全球发生的极端高温。中国区域性高温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西班牙因高温天气导致死亡的人数约为4601人。3、严重干旱
2022年欧洲夏季干旱,造成2万人死亡,影响了农作物产量,推高了粮食价格,这个被誉为500年来最严重的气候灾难,经济损失达200亿美金。4、飓风
2022年9月,飓风“伊恩”,造成130人死亡,超过4万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二、为什么极端气候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这样剧烈变动的气候环境是如何造成的?
科学家认为,这是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地球自身动态运动、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太阳辐射变化、地球轨道偏离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科学家还认为,地球对气候变化有一种自然的反馈机制,它可以扩大或减少外部积极和消极的力量,以维持地球气候系统的稳定。没有这样的机制,气候系统可能会走向极端,要么太热要么太冷。然而,如果外界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气候系统崩溃,因此灾难性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会频繁发生。
1、全球变暖
目前已经有科学家团队表明全球气候变化是增加了极端天气频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温室气体排放引起了气候变化,造成了全球气温变暖。冰川作用被认为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风向标——当气候变冷时,冰川向前延伸;当气候变暖时,冰川就撤退。科学家们根据每年收集的冰川消融数据、航拍照片和地图,编制了全球逾10万个冰川的详细清单,证明全球冰川的确正在显著萎缩。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冰川加速消融。这表明全球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变暖不仅可以改变平均气温,还可以增加气候的可变性,即增加最高和最低值之间的差距。平均温度和温度变异性的增加可能引起极端天气和气候。
全球变暖对极端天气和气候有何影响?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从概率的角度来看,如果某一地区或某一地点的天气是多年平均条件下的正态分布,那么在极大极小状态下的天气是不容易发生的;从温度的角度来看,如果冷热天气的概率很小,那么极端冷热天气的可能性就更小。全球变暖增加了平均温度和局部高温天气的可能性。极端高温天气发生频繁,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更加频繁。
根据气象原理,全球变暖增加了地表温度,增加了水面的蒸发,增加了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总量,加快了水循环的速度。随着大气中含水量的增加,降水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多。暴雨、暴雪、局部洪涝等极端降水频发。龙卷风、雷暴、强对流天气如暴风雨、冰雹等在个别地区也会增多。此外,植物、土壤、湖泊和水库的蒸发正在加速,水的耗竭在增加,加上气温的上升,一些地区将遭受更频繁、更持久或更严重的干旱。
2、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地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生活在地球上,无论是平时的交通出行和工业制造供暖智能和燃烧等都会排放二氧化碳。而且平时砍伐树木,河流改造、破坏动植物栖息地等也会使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正因为这多方面的因素而导致了地球生态环境改变,从而很容易出现极端天气。
人类活动将对地球的气候产生影响。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大气气溶胶浓度变化所造成的“伞效应”,以及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所造成的地表反照率变化,都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在人类所有的活动中——交通运输、工业生产、供暖、制冷、发电等,化石燃料燃烧对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最大,占人类活动排放总量的70-90%。剩余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土地利用活动,如畜牧业、农业、开放土地和森林退化。
在化石燃料广泛使用之前,人类对地球气候的最大影响是土地的使用。农业种植和灌溉、森林砍伐、河流改道或破坏动物栖息地将使环境发生根本变化。一项有争议的说认为,农业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森林砍伐和农业活动可能是5000至8000年前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大量增加的原因。
3、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异常高温持续存在,导致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厄尔尼诺”一词源于秘鲁和厄瓜多尔在圣诞节前后海水温度的季节性上升。三月以后,暖流消失,水温逐渐下降。当地人称这种现象为“El Nio”,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婴”(在圣诞节出生的男孩),这种现象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每隔几年由于海水温度上升而引起的大气环流异常,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异常。通常情况下,西太平洋的温水从东流向西,而深海的冷水则沿着南美海岸漂流。每隔几年,信风就会改变方向,温暖的海水也会改变方向。
由西向东的方向变化阻碍了较冷的深海海水的上升,引发了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的全球气候变化。每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极端天气如飓风、龙卷风、暴风雪、暴雨和洪水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增加,如降雨增加在美国南部和秘鲁,在西太平洋的毁灭性的洪水和干旱,澳大利亚森林火灾也与厄尔尼诺有关。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变得更加频繁和持续时间更长。科学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恶化的自然环境有关。
4、太阳活动
一些研究表明,太阳黑子活动期间太阳辐射的增加也会对全球变暖产生影响。科学家主要观察太阳黑子和铍同位素的变化,以了解过去几百年太阳活动的变化。对于地球的气候系统来说,太阳是最大的热源(正如潮汐发电所显示的那样,月球的引力提供的能量更少)。太阳能在地球表面转化为热能,成为地球气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短期来看,太阳也有各种变化,包括太阳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被认为影响和触发了1900年到1950年的小冰河期和变暖的珊瑚现象。太阳辐射增加和减少都会导致地球的气候发生变化。而且太阳活动期间辐射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5、地球轨道变化
地球轨道的周期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太阳对地球影响的延伸——地球轨道的细化会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分布和数量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周期性变化称为Milankovitch循环,它直接影响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的增加或减少,从而引起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和地球冰川的退缩。此外,还有其他微妙的变化,如撒哈拉沙漠的反复推进和后退,这些变化与地球轨道的周期性变化相对应。
以上就是关于极端天气频繁的原因介绍了,最后,极端天气变得越来越频繁,除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与全球人口增长和人们对能源的依赖增加相关。为了减轻全球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每个人都需要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做出贡献,切实取措施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合共生,命运与共。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难题,需要全球所有国家共同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有助全球气候治理开启新航程。
?争论:
对于当前欧洲寒冷天气引起的“冰河期”话题,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纳利斯近日在日内瓦向媒体表示当前致数百人死亡的严寒天气并不意味着今冬是欧洲最冷的冬天。英国气象局认为,现在的寒冷不能用来否定全球变暖。纳利斯表示,如果回忆一下2009年至2010年那个冬季,就会发现寒潮来得更早,持续时间更长,它自2009年12月开始,贯穿整个2010年1月和2月的大部分时间。英国气象局发言人丹·威廉斯也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欧洲一些地方出现导致寒冷的气象条件是很正常的事。”大多气象专家认为,当前的寒冷天气是短暂的地区件,而全球变暖是长期的全球性趋势,两者之间没有联系。欧洲寒气的确袭人,但在同属北半球尚未脱离冬季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却一度出现反常高温,长滩机场气温超过30摄氏度,打破了最近40年的纪录。世界气象组织一些专家认为,无论要证明冰河期还是全球变暖,都不是简单地列举几个事例这么容易,需要统计和分析长期的气象资料,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现在全球科学界的看法还没有完全统一,主流是认可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焚烧化石矿物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全球气候变暖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热点,2012年10月14日,英国气象局称全球已停止变暖16年,再次引发热议。
全球变冷说:
?实际上,“全球变冷”并不是一个新理论。1947年-16年的全球性寒冷天气,就曾让许多气象学家惊呼“小冰期到来”。
“全球变暖是个!”当各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聚首,讨论新的减排目标时,会场外却有人打出了这样的标语。在这个最终只达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条约的气候峰会结束后不久,仿佛为了印证这一标语,罕见的严寒席卷了几乎整个北半球。
2009年12月中旬,暴风雪横扫欧洲,部分地区积雪深度超过50厘米,交通瘫痪;2009年12月19日至20日,美国东部普降暴雪,华盛顿地区的积雪深度达61厘米,创下1932年12月以来之最;2010年1月6日,北京最低气温达零下16.7℃,突破11年以来1月上旬最低气温纪录。
接连的暴雪严寒,使“全球变冷”(globalcooling)学说迅速升温。
争论在升温:
?对于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全球变暖”和“全球变冷”理论,都无法给出令人彻底信服的解释。
?秦大河院士认为,气候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明显增多。近年来,国内外极冷天气明显增多就是例证;支持“小冰期来临”的克罗利则说,在冰期和间冰期,地球的温度都很稳定,但是在过渡区,地球上的气候就会变得很极端,极端高温的天气和极端寒冷的天气可能会毫无障碍地更迭。“地球正在进入一个自然的"翻转点",你不知道它会突然转向哪个极端,我只想说,极度冰河纪和全球变暖同样棘手。”IPCC则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对包括寒潮在内的极端天气频率、强度之类的评估,目前认识水平尚低。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的话,或许可以让我们对两种气候变化学说进行重新审视:“气候变化从年际到百万年以上的时间尺度上都在发生。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就像俄罗斯套娃那样层层重叠;不但重叠,它们还通过相互作用纠缠在一起,以至于不考虑长过程就无法正确理解较短的过程。”他认为,目前还不能根据米兰科维奇周期理论判断地球现在处于什么时期,还需要更多的勘测来支持。
陈文研究员则透露:“北半球的寒潮给了我们提示,让我们改进气象预测模式。”因为这次涛动的信号是从平流层传导到对流层的,而现在预测天气主要关注对流层,很少注意到平流层,“以后改进了模式,将平流层纳入研究范围,可能预测会更准确一些”。
或许,面对引起气候变化数量巨大的复杂因子以及仪器和资料的偏差和不足,科学家们能做的只有不停地研究,让得出的结果不断接近事实。
我的看法: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
我们不仅要关注自然自身的气候变化规律,而且不能忽视人类对气候的影响,通过什么方法来使气候相对正常呢?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环境、节约,尽可能少的少破坏环境,少砍一棵树,少浪费一张纸,尽自己的能力去宣传保护环境,当这些小事聚少成多的时候,环保就成了一种趋势,那时候我们才不会为全球到底是变冷还是变暖而不安了。。。。
资料来源:://news.xinhuanet/tech/2012-02/20/c_122728478.htm
://baike.baidu/link?url=B17bqs78Uh3UZ76HmErTGClEKWYc-Ya9Yv2UuqGEGo8i2R9JnuRF3SG5ToCJX3JP9ufuoqB189PqHGg1bHTzZK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