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候的分布规律分别是什么?

2.气候和大气是什么?

3.为什么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

4.造成哈尔滨和海南气候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5.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呈什么状

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可以通过什么和什么_一个地区的气候主要取决于

城市湿环境的特点:温差较大,局部差异明显。各地区性气候甚至局地气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区域性气候。

但在同一个地区,由于地形、方位、土壤特性以及地面被覆盖状况等条件的差异,在近地面大气层中,一个地区的个别地方可以具有与本地区一般气候有所不同的气候特点。

城市气候是人类活动影响小气候的明显表现。城市面积虽小,但人口密集,工业集中,是人们生活的重要舞台。

由于这种高度集中,造成空气污染,大量人为热量的释放和特殊的下垫面条件,使城市和农村的气候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城市小气候。

城市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1、现代城市以钢铁、水泥、砖瓦、土石、玻璃为材料的各种建筑物下垫面的刚性、弹性、比热等物理特性与自然地表不同,从而改变了气候反射表面和辐射表面的特性,也改变了表面附近热交换和表面气体动力粗糙度。

2、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取暖降温、家庭生活等活动释放出的热量、废气和尘埃,是城市内部形成了一个不同于自然气候的人工气候环境。

3、由于巨量气体和固体污染物排入空气中,明显地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城市气候不同于周围地区主要表现是。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温度普遍较高(形成“城市热岛”)、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冬、夏季相对湿度都较低、多尘埃和云雾、辐射较少、风速较低、多静风,降水量较多等。

气候的分布规律分别是什么?

温度带和气候带的区分方法如下:

一、两者区域特点不同

温度带是以全球各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通常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中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

气候带,是指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征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域。在同一气候带内,气候的基本特征相似,与土壤风化和形成密切相关。太阳辐射是气候带形成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

二、两者划分方式不同

温度带以各个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23°26′ N(北回归线)到23°26′ S(南回归线)为热带;北纬(南纬)23°26′到北纬(南纬)66°34′(北极圈、南极圈)为南 北温带;北纬(南纬)66°34′ 到北纬(南纬)90度为南 北寒带。

气候带根据盛行气团和气候锋位置及其季风变化,把全球气候划分为:赤道带、热带、温带、极带4个基本气候带和副赤道带(副赤道季风带)、副热带、副极带3个过渡气候带,除赤道带外,其他各带南、北半球各有1个带,全球共13个气候带(见阿利索夫气候分类)。

扩展资料

中国的温度带划分:

中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其中分为寒温带(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部),中温带(东北,内蒙大部分地区,新疆北部),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新疆南部),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滇的南部,台的南部和海南省)和高原气候。

中国跨纬度广,热能分布因纬度而不同,存在着不同的温度带。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或以上,大多数木本植物或农作物生长活跃,所以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就是根据日平均气温≥10℃累计值为标准,称为活动积温

中国南北跨纬度广,各地接受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不等。根据各地≥10°C积温大小的不同,我国自北而南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温度带,以及特殊的青藏高寒区,各地的热量条件差异很大。

百度百科-温度带

百度百科-气候带

气候和大气是什么?

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直接表现在各气候类型的排列组合上。一般可分为纬度地带性、非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3个方面。

(1)纬度地带性。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基本规律。它是地带性因素造成的,即由太阳光热在地球表面的不均衡分布引起的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移动,而导致各气候类型普遍具有按纬度更替的趋向。地球表面被划分为5个基本气候带,它是按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来分的,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纬度带。另外,以最热月平均温度10℃等温线和最冷月平均气温18℃等温线作为划分寒、温、热三带的界线,这种气候带,称之为温度带。基本上也是按纬度划分,沿纬向伸展的。

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在大陆的低纬和高纬地带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这两个纬度地带,冷与暖的矛盾处于比较稳定有常的状态。前者接收的太阳光热多,暖空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全年高温,长夏无冬;后者接收的太阳光热少,冷空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全年低温,长冬无夏。因而在这两个纬度地带,各气候类型都按纬度南北更替,多呈带状分布,有的甚至横跨大陆东西。例如,在低纬度地带,在各大陆的赤道两侧是赤多雨气候;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是热带干湿季气候;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向外,大致在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内部直到大陆西岸,属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高纬度地带的极地冰原气候、极地长寒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等,都是体现纬度地带性较显著的气候类型。从各大陆来说,非洲气候纬度地带性最为突出。因为它的轮廓较之其他大陆单一,地面起伏不大,而且主要位于低纬热带地区,其气候类型按纬度更替,排列近乎对称。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地处高纬,陆地宽广,气候纬度地带性也表现明显,各气候类型从北向南依次更替,特别是极地长寒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均呈带状分布,横贯大陆东西。

(2)非纬度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气候的纬度地带性,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由不同地形条件引起的地区差异,以及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差异。尤其是在中纬度地区最为明显,因为中纬地区,冷暖空气经常处于斗争转化状态,气温、降水等季节变化和非周期变化都十分明显。北半球中纬地区陆地面积特别宽广,因此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对比显著,大陆性气候尤为明显,大陆东、西岸产生有规律的差异。

在中纬地带各大陆西岸,都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式气候—热带干旱气候的次序更替,并在高纬地带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相接,在低纬地带与热带干湿季气候相连。在大陆东岸相应地区,亚欧大陆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北美大陆由于面积较亚欧大陆小,冬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亚欧大陆强烈,海陆间季风环流不如亚欧大陆明显,因而北美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相应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至于南半球,大陆面积不广,南美大陆向温带纬度紧缩,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又没有南伸到南纬40°以南的陆地,所以大陆东岸不出现季风型气候,气候类型构成不完整,分布也较局限。

在中纬远离海洋的广大内陆地区,终年为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按所处纬度高低,分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和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

(3)气候的垂直地带性。高耸庞大的山地,在气候上表现出独特的垂直地带性。其高度变化如同纬度变化,但山地垂直气候带与水平纬度带在成因上和具体特征上并不完全相同,山地垂直分带的多寡和顺序主要取决于山地的高度和所处的纬度。有足够高度的赤道地区的高山,具备有最完整、复杂的垂直分带图谱,而高纬苔原地带的高山,垂直分带的图谱最为简单。另外,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山地,距海远近或坡向不同,其垂直分带的开端和顺序也有极大差异。

为什么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

大气依赖环流,如哈得来环流维持赤道与极地间的气温与气压的平衡,因此产生了大面积的冷暖气团的季节性移动,大气环流正是基于这些冷暖气团的季节性移动。冷暖气团的季节性移动有助于形成控制大气的半永久性的高压和低压区。而气压区位置的变化便决定了某一地区不同季节的天气情况,从而最终决定气候的类型。例如,赤道槽。季节性地向北移动,便产生了湿润的夏季季风,并绐中美洲、北非、印度和东南亚带来大量的降水,当大西洋上的百慕太高压带在夏季向北部和西部移动时,则给北美的东海岸带来了酷热、潮湿的天气。

测定气候所依据的显著因素之一是纬度以及由特定纬度所决定的太阳高度角。通常,一个地区越是接近赤道,从太阳那里接受到的热量越多,那里的气候也就越温暖。位于北纬10°的印度的科钦,其年平均气温比位于南纬34°的南非开普敦高18.8°F(10.4℃)是并不令人惊奇的。

同样,如果没有其他变化,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尽管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接近赤道,但是平均气温却比新德里低11°F(6℃),这是因为它地处山区,海拔比新德里高约3600英尺(1100米)。

一个地区的气候也会受到它与海洋接近程度的影响,这是因为季风的温度受它所吹经的陆地和水域温度的影响,海洋往往由于贮存了上个季节的热量,对季节变化的反应比陆地要延迟1或2个月。例如,旧金山的夏季最高气温通常比附近的距东北方向仅90英里(145千米)的萨克拉门托山谷低大约25°F(14℃),这是由于海湾地区的气候在夏天因海风而变得更为凉爽,在冬天因同样的海风而变得更为温暖。

正像风会改变气候一样,洋流也是如此。法国波尔多市的冬天比处在同一纬度和海拔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冬天温暖得多,原因之一是墨西哥湾流的调和作用,这一快速移动的北大西洋洋流加热了沿途经过海岸的大气。发源于加勒比海的墨西哥湾流向北移动到达纽芬兰岛,在那儿它将遇到更寒冷的拉布拉多洋流,然后分开,并且作为北大西洋气流流经大西洋到达欧洲。

蒙特利尔市被陆地所围绕,由于没有附近海洋的气候调节作用的影响,蒙特利尔比哈利法克斯市更易于达到气温极值,哈利法克斯市是一个处于近乎相同纬度,与大洋毗邻的海滨城市,大洋带来更多的降雨(因为空气更温暖)和风暴,这是由于极地气团与被洋流所加热的气团的不断碰撞的缘故。

水是如何影响气候的现象也可以在内陆水体周围被发现。在寒冷的秋季,当西北风吹动湖面上方的冷空气时,仍存储着夏天热量的湖水会在冷空气底部蒸发加热,云层就此形成并在附近陆地上引起大的降雪。湖水效应的大量降雪顺风落到北美洲五大湖地区,在那里年降雪量达130英寸(330厘米)或者更多。

地形的起伏对气候的影响取决于它的布局方式。例如,被山脉割裂的向东行进的风引起了云层的就势抬升,造成了大量降水多集中在向风面,而在背风面只得到了较少或根本没有得到雨水——这是降雨的雨影效应。世界上一些最多雨的地区位于山的迎风面,例如印度的喀斯山,在那里平均年降雨量为425英寸(1080厘米),而许多主要的沙漠地区处于山脉的雨影地区,加利福尼亚的内华达岭东部的死谷就是一个例子。山脉的背风面也是阵风温暖干燥的奇努克风或焚风形成的典型地区。

造成哈尔滨和海南气候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大陆性气候指位于大陆上而又受大陆气团影响的地区的气候,通常指处于中纬度大陆腹地的气候。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反映着纬度、海陆下垫面性质和大气环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同纬度带气候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所处海陆的位置行气团的性质。陆地面积越大、距海洋越远,大陆性气团控制时间越长,气候的大陆性越强。但有些地方虽然离海很近,却因风向不利、山脉阻隔等,海洋影响不如大陆影响明显,也会出现大陆性气候。在大陆内部,海洋的影响很弱,大陆性显著。内陆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地区。草原和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自然景观。大陆度是表示大陆性气候明显程度的一个指数。大陆性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或气温日较差很大。一年中的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比海洋性气候为早,在气温的年变化中,最暖月和最冷月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南半球分别在1月和7月)。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也快,一般春温高于秋温。在日变化中,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较早,通常在13-14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拂晓前后。大陆性气候的另一重要特征是降水量少,且降水季节和地区分布不均匀,多集中于夏季,变率大。湿度小,云雾少。大陆性气候影响下的地区,一般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一般不到400毫米,甚至在50毫米以下。蒙古、西伯利亚、我国西北地区等都属大陆性气候。

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呈什么状

哈尔滨与全国其它省会城市相比,所处纬度最高,冬季气温最低。哈尔滨市整个冬季均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之下,夏季则主要受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春、秋二季为冬、夏季风交替季节。其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哈尔滨的气候形成与其它地区一样,即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形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诸因素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1、大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主要的热能来源,是影响气候变化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哈尔滨的气候及不同季节的气候差异与太阳辐射量的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有直接关系。 哈尔滨的地理位置介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一年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各季节太阳辐射量的变化都较大。哈尔滨冬至日7时37分日出,16时20分日落,昼长只有8小时44分,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0°15′。夏至日4时19分日出,19时53分日落,昼长达1 5小时34分,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7°45′。冬、夏两季昼长时间相差悬殊,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不及夏至日的1/3。 据哈尔滨日射观测站(45°41′N,126°37′ E)1961~1986年资料:哈尔滨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1 0.7千卡/平方厘米,最大为119.66千卡/平方厘米(16年),最小为99.7千卡/平方厘米(18年)。月、年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总辐射量(附表3-1)。 哈尔滨辐射总量的最大值出现在6月,高达16.8千卡/平方厘米,最小值出现在12月,为2.5千卡/平方厘米,年内变幅为14.3千卡/平方厘米(附表3-2)。总辐射的逐日变化在2~3月间明显增大,增大幅度达37千卡/平方厘米。在7~9月间明显降低,月下降幅度为2.6-2.7千卡/平方厘米(表3-3)。 哈尔滨太阳辐射总量中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两个分量亦有随季节的明显变化。由于年内各个月份大气环流及下垫面性质不同,不同月份内两个分量的组成亦有明显差异,这主要取决于各月的云量和大气透明度的区别。 2、大气环流 哈尔滨的气候不仅受本地太阳辐射和地理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大气环流中的水热条件制约。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度之间和海陆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直接影响哈尔滨气候的季节变化。 冬季 北半球西风带为三波型。亚洲地区在乌拉尔东部为一平均高压脊(乌拉尔脊),亚洲大陆东岸为一平均低压槽(东亚大槽),在"西脊东槽"的环流背景下,哈尔滨经常处在脊前槽后的西北气流控制之下。与此同时,亚洲近地面层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稳定建立,哈尔滨经常处在蒙古冷高压的前部,因而盛行西北季风。哈尔滨整个冬季主要受这种高低空环流背景的影响,导致气候寒冷干燥。 夏季 北半球西风带由冬季的三波型转为夏季的四波型,东亚中高纬度沿岸此时平均为一弱脊,西北为宽大的低压槽区。与此相对应,近地面层亚洲大陆平均为热低压区,东亚沿岸北部阻塞高压出现频繁,北纬40°以北大陆的低压活动亦较频繁。此时哈尔滨经常处在东北低压控制之下,且同时兼受太平洋高压脊影响,因而东南季风增强。夏季副热带锋区北移,冷暖空气经常在北纬45°一带交绥。由于西太平洋高压脊位置偏西、偏北,有利于江淮、华北、蒙古一带的气旋沿着高空锋区和太平洋高压脊西侧气流东移或北上,哈尔滨地区此时进入主要的降水季节。 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这两个季节哈尔滨主要处于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影响之下,只是春季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呈不断减弱的趋势,而秋季则与此相反。 春季 高空形势和冬季相似,但长波波长变短,开始向夏季环流型过渡。东亚大槽平均位置略向东移,强度减弱且变得宽平,亚洲上空中高纬度主要盛行西风,锋区加强。近地面层,蒙古高压东移入海后经常维持在渤海、黄海一带。大陆开始回暖,蒙古一带经常有低压发生并沿高空锋区东移加深,与渤海、黄海上的高压对峙,构成南高北低、气压梯度加强的形势。哈尔滨地区经常在这种形势下出现偏南大风且少雨干旱。 秋季 极地锋区加强并逐渐南移,冷空气势力增强。大陆近地面层冷高压开始活动于蒙古地区,而哈尔滨经常受东北低压影响,有时形成较大降水。当冷空气进一步增强后,哈尔滨地区常处在性质单一的冷高压控制之下,气温迅速下降,天气形势很快向冬季型转换。

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呈半环状分布。

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呈现多样状况。澳大利亚气候分区。澳大利亚气候分为八大区,从热带到温和、亚热带到寒带不等。这些区域的气候特征主要取决于纬度、海拔高度和地形。热带气候。位于赤道附近的北部地区,澳大利亚热带气候温暖潮湿,雨季和旱季时间分别有所不同。

夏季非常潮湿,降水量高达1300毫米以上。亚热带气候。澳大利亚东海岸的较低纬度地区是亚热带气候,春季和秋季气候宜人宜人,夏季温暖而潮湿,冬季凉爽干燥。温带气候。澳大利亚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这里的冬季相对较寒冷。

夏季温暖潮湿,降水量较高。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澳大利亚内陆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和干旱气候。这里的温度变化幅度极大,白天容易过热且缺乏降水,晚上则寒冷。这些地区的降水量很低,但是夜间温度往往会降至0度以下。

总体而言。澳大利亚气候多样,由于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还会出现一些极端天气现象,如暴雨、洪水和荒漠化等。对于澳大利亚的气候和天气了解,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气候条件下的生活和工作。

扩展知识:

气候,自然科学名词,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中国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天气不同,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一个标准气候计算时间为30年。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