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风险指数与媒体怎么关联_气候风险管理
1.关键指标是什么
2.华北平原水土环境研究与编图示范
3.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进展的研究?
4.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中的低碳生活
5.生态遭到破坏会影响到卫生环境(健康)什么?预防措施怎么弄?
6.天气保险指数的其他问题
2008年世界卫生日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主题突出了全球气候反复无常和变化对人体引起的健康危害,号召人们要注重防范气候变化,以免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大量证据显示气候变化对国际公共卫生安全造成的威胁在日益增长从与极端天气相关的灾害,到疟疾和登革热等媒介传播性疾病更广泛的传播。许多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将带来卫生健康方面的问题。
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过程。它主要表征大气各种时间长度的冷与暖或干与湿变化,冷与暖或干与湿相互交替组成了不同的变化周期。这些变化周期并不是严格的,一个周期内前后阶段往往不具有对称性,而且,不同周期的长度也可以相差很大。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异常天气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尘暴、城市暴雨沥涝灾害、雷电灾害等,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人类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气候与人类健康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气候环境、气候灾害和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类健康。
一、气候变暖对疾病流行和健康的影响
由于全球变暖,极端气候将会更为频繁,气候灾害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也会增大。许多通过昆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例如全球变暖将加剧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据有关部门统计,伴随全球变暖,仅疟疾和登革热两种疾病就将祸及世界人口的40%。最不可忽视的是,气候变化造成部分旧物种灭绝的同时必然产生出新的物种,物种的变化可能打破、细菌、和敏感原的现有格局,产生新的变种。如2003年春季,相继在我国广东、北京、山西等地爆发的SARS传染病一样,给社会和人民的健康及生命带来极大的危害。
全球变暖影响生态系统,带来另一种危险是可能激活某种新。世界卫生组织一份研究报告证实,至少有30种新的传染病在过去20年里出现。对新兴研究的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各种新的出现有可能是人类破坏环境、气候变化扰乱了巢穴的结果,这些原本寄居在野生动物身上,活动于封闭世界中的未知,在人类活动的进程中,新的在今后将不断地被发现。
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的升高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会使各种水媒体疾病的发病增加。全球气候变化会加快大气中化学污染物之间的光化学反应速度,造成氧化剂的增加并诱发一些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
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一些极端天气气候的出现,给生态平衡,尤其是微生态平衡带来了强烈的影响,大大地改变了传染病病原体的存活、变异、媒介昆虫孳生分布及流行病学特征,会对某些传染疾病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的人时,这种就会随血液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这样就会大大提高该病菌的传播概率。同时,由于高温现象使得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由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乙型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
二、高温对疾病流行和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最直接影响之一是由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引起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随之增加。特别是湿度和城市空气污染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夏季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高温对人体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
1998年上海经历了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热浪。2003年夏季,高温热浪席卷全球,波及印度、巴基斯坦、欧洲、中国,仅印度就有1000多人被高温热浪夺去了生命。随着高温热浪的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的发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此外,全球变暖还将导致对流层大气臭氧浓度增加,平流层臭氧浓度下降。
高温使得病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更为活跃,同时也会损害人的精神、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全球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人。热浪期间的总死亡人数可达非热浪期间的2-3倍,以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率增加更为明显。热浪对婴幼儿的威胁也很大,如果婴幼儿患有某些疾病如腹泻、呼吸道感染和精神性缺陷,在热浪期间最易受高温危害。热浪除中暑死亡这种直接影响外,还将导致以心脏、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死亡。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夏季高温日数将明显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发病和死亡率都将增加。
我国夏季,35℃以上高温各地时有发生,38℃、40℃或以上的高温也时常出现。生理学家研究表明,一旦气温升至38℃,人体汗腺排汗已难保持正常体温,不仅肺部急促喘气以呼出热量,就连心跳也加速,输出更多的血液至体表,参与散热。这对于心脏病人来说,是极其危险。气温高至39℃,汗腺已经无能为力并趋于衰竭,这时,很容易出现心脏病导致猝死的危险。气温生至40℃,高温已直逼生命中枢,大脑功能已受损,以致头晕眼花。可见,在高温情况下人体对气温升高的生理反映是很敏感的。2004年,我国南部省份由于受台风“蒲公英”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从6月底开始,广东大地被酷热天气所笼罩,7月1日,广州最高气温高达至39.7℃,超过了广州历史最高气温38.7℃的最高记录。6月28日,广东东莞大岭山镇台生家具八厂的一名工人,因工作疲劳加之车间气温太高而晕倒,送到医院后半小时死亡。据广州“120”急救中心负责人介绍,进入夏季以来,仅广州市因高温诱发其它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就达39人,每天比平时日均派出急救车次数(约200次)增加66%,创急救中心成立10多年以来日出车最高记录。以北京为例,因高温发病到医院就诊的患者,7月比6月增加了40%。上海和甘肃等地,高温病人增加导致临床用血量居高不下,出现了用血紧缺的局面。露天工作者,如交警、公共汽车司机、建筑工人,更是受到了热浪的严重威胁。高温使人们容易疲劳驾驶,爆胎、汽车自燃等重大交通事故屡屡发生。
高温酷热还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容易使人疲劳、烦躁和发怒,各类事故相对增多,甚至犯罪率也有上升。如纽约1966年7月的热浪期间,凶杀是平时的138.5%。北京2003年7月高温期间交通事故增多,据北京急救中心资料显示:交通事故增加与天气炎热有很大关系。气温高、气压低时,人的大脑组织和心肌对此最为敏感,容易出现头晕、急躁、易激动等,以致发生一些心理问题。
三、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对策
1.建立统一的、专门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加强疾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挑战是不容回避的,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地球的气候,并阻止其继续恶化,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大力开展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建立健全影响公众健康的疾病监测和预警系统,是当务之急。
2.开展短、中、长期的传染病预测、预警服务,做好宣传教育。
3.对主要流行病、传染病开展气候风险评估。研究疾病滋生、传播、爆发过程与气候的关系,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天气、气候条件;研究疾病气候评估模式;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成疫情、气候和其它环境数据库,进行疾病气候区划,确定各季节、各地区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建立疾病的监测、预警实时业务系统;为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准确、及时、权威的疾病监测、评估、预测、预警,以及疾病预防等各类服务。
4.开展气候与疾病滋生、传播的研究,建立热浪的预警系统。热浪是可以监测和预测的,当热浪来临时,人们能够有效地用各种适应措施来大大地减少热浪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5.根据多种气象指数,如上所述紫外线强度气象指数、花粉浓度实况及趋势、哮喘疾病发病趋势预测、脑血管疾病发病趋势预测、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预测、中暑指数等,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增减衣物,以降低气象条件对身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教信息科 黎婉玲供稿 2008年4月3日)
关键指标是什么
梅雨期2022
2022年7月8日-15日。
因为每个地区的气温不同,所以2022年出入梅花的时间也不同。但一般6月中旬入梅,7月上半月出梅,持续20天左右。但也有晚招晚走梅花的情况。比如2020年的梅雨区,梅花入梅早,出梅晚,持续时间长。当年,浙江在5月底正式进入梅雨季节,比以前提前了十天。
一般来说,2022年的雨季会在六月初开始,七月初结束,持续二十天左右。预计今年各地将在6月10日前后正式入梅,出梅时间在7月中旬。雨季来了,一定要注意家里的东西,多检查,不要发霉。
江苏泰州_梅雨2022年
1.2022年江苏什么时候入梅?
2022年江苏雨季6月23日正式进入5月。据江苏省气象台和南京市气象台最新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南京从6月23日起正式进入雨季。另外,江苏省淮河以南地区也有望在6月23日入梅,所以今年江苏的雨季是6月23日星期四。
1.江苏今年是大器晚成吗?
属于晚梅花。因为常年平均的梅花日是6月19日,今年的梅花日是6月23日,有点晚。由于梅雨带由北向南摆动,强对流天气多,有明显的间歇性降水和阶段性高温。同时,淮北也将从6月23日开始进入多雨期。
2.今年江苏五月雨季天气怎么样?
据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最新介绍,今年雨季前期我省高温天气仍将持续,强对流天气将更加频繁。6月24日后,江苏省中北部地区预计将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甚至冰雹天气,需多加防范。预计未来一周江苏将有两次明显降雨过程,分别在22日夜间至24日和27日至28日。23~26日,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小冰雹等强对流天气。22日中北部、23日沿江、苏南、24-25日沿淮、淮北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
3.今年江苏的梅雨量有多少?
梅雨平均量200-260毫米。其间淮北地区平均降雨量170-230毫米,较常年偏多。
2.2022年江苏梅花什么时候开?
据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最新介绍,预计2022年7月中旬出梅。江苏近几年的梅雨持续时间如下:
1.2021年江苏省气象台发布梅雨预报,淮河以南局部地区于6月13日正式进入梅雨。
2.2020年江苏雨季从6月9日开始,7月21日结束,雨季持续43天。
3.2019年江苏6月18日至7月21日进入梅雨期。梅雨期的总长度为33天,比正常的梅期23至24天要长。
4.2016年江苏的雨季持续了32天。
一般来说,2022年江苏省雨季6月23日正式进入梅季,一般7月份出来。根据江苏省最新的天气预报,今年7月上旬将会出梅花。
无锡黄梅天过了吗2022
2022年梅雨季节时间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出现。因为每年梅雨期发生在芒种和小暑这两个节气期间,而今年芒种是6月6日,而小暑是7月7日。
所以预计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将从6月上旬开始,而根据往年各地入梅时间来看,都不是统一的,会相隔几天。像2021年上海于6月10日入梅;江苏苏州6月10日入梅,淮河以南地区入梅6月13日才入梅。
注意。
2022入梅标准:连续5日平均气温超过22℃,有4天为雨天才算是入梅。而根据近期上海天气预报来看,还没有正式入梅,最低气温还在16-18度之间。
2020年到2022年疫情走势图
大数据疫情观察:全国疫情高峰过了么?
腾景宏观金融大势研判
2022-12-2317:23·来自北京
腾景宏观快报
2022年12月23日
大数据疫情观察:全国疫情高峰过了么?
——基于腾景AI高频模拟和预测
腾景高频和宏观研究团队
本期要点:
针对预测到底准不准,全国疫情是否已经见顶的问题,我们增加了28个城市的地铁客运量日度数据进行判断。非网民样本的缺失可能会导致预测结果有偏。
大数据不完美,应用大数据做宏观经济预测并非完美无缺,我们分析了谷歌流感趋势何以失灵。原因可能包括:媒体对谷歌流感趋势的大幅报道导致人们的搜索行为发生了变化,用户的搜索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GFT的预测结果。
当前全国疫情或尚未达峰,但是达峰进程可能会有所提前。借助地铁客运量数据进行验证,我们判断北京、石家庄、武汉、重庆等城市已经度过疫情峰值,成都、天津、长沙、南京、西安等城市尚未达峰。
一、预测到底准不准?预期与现实相互验证
在上期《大数据疫情观察:中心城市率先迎来峰值》报告中,我们分析并给出了北京和河北部分城市疫情已经迎来“拐点”,成都、昆明等城市将陆续见顶的预测判断。根据百度搜索指数数据,北京百度“发烧”搜索指数持续下降,“咳嗽”搜索指数后于“发烧”见顶,这基本上印证了我们模型的预测。但是,我们也注意到2022年12月17日全国范围内“发烧”指数见顶,这是否意味着全国疫情的见顶?如果这样,这个数据与一些防疫专家的春节前后见顶的判断就有所出入。也有专家认为全国疫情可能虽然尚未达峰,但是进程缩短了。
但根据字节跳动的“巨量算数”,抖音“发烧”搜索指数于12月17日见顶,但头条“发烧”搜索指数仍在震荡上行。在朋友圈广为传播的知乎“数据帝”的预测里面,2022年12月20日前后大部分省市相继达到感染高峰,那么,很多研究者都想确认的是,站在2022年12月23日,全国范围内的单日新增感染有没有达峰?有人认为预测很准,和自己这些天在互联网上对疫情的感知较为一致;有些人则认为不准,认为身边的亲戚朋友们都阳了,而预测进度条还不到一半,个人体感和预测结果有较大差异。
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了在2022年12月16日前后,全国几乎所有城市、省份“发烧”搜索指数迎来了“先扬后抑”的脉冲式增长,后续日度数据再也没有高于16日当天的值。这意味着疫情最艰难的阶段已经度过了么?通过对百度、头条疫情病症搜索引擎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建模分析,可以为疫情未来趋势研判提供重要参考。不过我们理解,为了定量评价疫情进展,还需要引入更多数据。
由于没有权威数据作为参考,各类疫情的预测仅仅是基于直觉、推理或演绎的带有参数的模型预测,预测准不准,缺乏客观权威作为结果比较,所以很难客观衡量预测是否准确,只能通过参与这件预测的所有观众和读者通过微观的数据,周围疫情扩散程度去验证预测结果,一个城市不同群体感染的先后,不同城市感染达峰的节奏,都会对预测是否准确有不一样的理解。
模型有局限性,逻辑设的适用性,缺乏权威数据作为验证,难道就不需要预测了吗?托马斯·库恩和卡尔·波普尔就“科学哲学”这个概念展开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对峙。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深奥地从哲学的角度质疑科学的基本前提。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指出,即使现有的范式所预测的结果在现实中存在反例,现有的科学家也不会认为其范式有问题;只有可替代现有范式的新科学范式出现,并且反例达到了一定的数量,现有科学范式才可能被证伪,科学革命才会发生。从批判的角度来看对预测过程的否定也是发现新预测方法的过程。
量子基金的乔治·索罗斯推崇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最著名的观点是科学是通过“可证伪性”进行的——人们无法证明设是正确的,甚至无法通过归纳法获得真理的证据,但如果设是错误的,则可以反驳它。根据波普尔的观点,只有可被经验证伪的理论体系才应被赋予真正的科学地位。因此,波普尔提倡大胆设,用证伪的方式去不断试错,不断修正,而不是提出说,然后到处找支持自己理论的根据。“证伪”也是索罗斯所一直推崇与实践的思考方式。
二、地铁客运量作为疫情达峰的重要观察指标
因此,我们从疫情出发,回到经济,从多维度验证疫情的峰值。地铁客运量无疑是很好的观察指标,一个有地铁城市的客运量受若干因素影响:1、出行管制,2、出行意愿,3、地铁的便利程度。
从数据上来看,北京、上海作为全国地铁保有量最高的两个城市,也是日均客运量最高的两个城市,地铁数据较高的反映了疫情的高低,同时地铁客运量的日度数据公布滞后1-3天,还算比较及时,从数据收集角度看,地铁数据来自于物联网设备自动集,人工干预的影响较小,数据具有充分的客观性,可以作为疫情的第二类主要观察变量。
图:上海地铁客运量
▲数据来源:Wind、腾景AI经济预测
上图是2019年12月至今的上海地铁客运量数据,比较明显的是2020年初的武汉疫情,2022年4月的上海疫情,和2022年12月的全国疫情。由于地铁客运量遵循周一至周五高,周六日低的原则,日度数据信息量有些冗余,后续我们通过比较周度平均数据,可以过滤短期的日内数据波动。
图:上海地铁客运量
▲数据来源:Wind、腾景AI经济预测
比较北京地铁客运量,也可以看出2022年4月,上海地铁停运7周左右,北京虽然没有停运,但周度地铁客运量均值从近三年日常的800万降低到100万以下。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9月之后的北京地铁客运量明显低于上海,这一方面是疫情,另一方面也是北京地铁需要全网查验72小时核酸,11月24日进一步缩短到48小时,12月5日起这一政策被解除。
图:北京地铁客运量
▲数据来源:Wind、腾景AI经济预测
图:十大城市地铁客运量7日移动平均,协同性高度一致
▲数据来源:Wind、腾景AI经济预测
基于此数据,我们认为北京疫情高峰已过,但全国整体疫情高峰并非如百度搜索指数和头条指数显示的那样已经见顶,而是处于快速发展期。我们建立了四阶段数据模型,验证各城市是否达峰。如下图所示,北京、武汉、重庆、沈阳、石家庄、兰州、昆明地铁客运量已经企稳回升,目前处于第四阶段;成都、天津、长春、郑州、广州、厦门、深圳、西安、上海、南京等城市仍处于达峰进程中的第三阶段。由于移动平均有可能会带来数据滞后,后面,我们用真实数据做了测试。
图:疫情扩散进程
▲数据来源:腾景AI经济预测
图:国内部分城市地铁客运量
注:十大城市是指: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武汉、西安、苏州、郑州、重庆,下同。
▲数据来源:Wind、腾景AI经济预测
在以日度为单位的疫情进展中,如果当天地铁出行数据出现回升,应该主要看两个数据,第一是同比,第二看环比。
根据日度数据,北京地铁出行,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均处于上行阶段,这与见顶判断一致,其他有可能见顶的是武汉、重庆、成都。而上海、广州、南京、苏州、西安等地铁客运量仍在持续下滑,这表明疫情仍在达峰进程中。
图:国内部分城市地铁客运量
▲数据来源:Wind、腾景AI经济预测
由于地铁客运量同比数据下滑严重,我们判断:上海、广州、南京、西安、苏州、郑州等城市的疫情仍在达峰进程中,北京、武汉、重庆同比转正,预计已度过疫情高峰。
图:28个城市地铁客运量及周度同比
▲数据来源:Wind、腾景AI经济预测
三、预期如何与现实相互影响?
放开疫情管制后的经验有很多,无论是疫情见顶的节奏,对消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都有较多国家可以参考。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些预期,14亿人口的放开和中等规模人口国家放开又有所区别。国内传染病专家也在各类媒体上表示春节前后,明年一季度疫情达峰等等,释放这样的未来见顶信号。但是从北京和多数城市的感知中,疫情似乎见顶的早于我们的认知,那么到底哪里会出问题呢?
政策指标失灵:古德哈特定律
当多数互联网参与者都知道百度搜索指数能够间接代表疫情的时候,它可能就不准了,在某种程度上,它就是古德哈特定律在疫情上的体现。古德哈特定律是出自于英国经济学家查尔斯·古德哈特的说法,指的是:当一个政策变成目标,它将不再是一个好的政策。其中一种解释为:一项社会指标或经济指标,一旦成为一个用以指引宏观政策制定的既定目标,那么该指标就会丧失其原本具有的信息价值。
毫无疑问,在大多数人不知道“百度疫情指数”的重要性的情况下,它大概率还是有效的,内涵逻辑为搜索量大数据间接反映了大部分的居民自发的网络搜索行为,“发烧”搜索在一定程度上和阳性有症状是一回事。但是,在官方媒体和自媒体都在报道的情况下,这一指标会引发更多的搜索,而这些搜索和疫情本身并没有关系,而是互联网流量带来的效应。
网民搜索行为的偏移可能造成数据污染
我们比较了石家庄、兰州、北京、武汉、重庆、沈阳、昆明、成都、天津等城市的地铁客运量,发现都经历了政策放松而上行,疫情攀升客运量下行,疫情高峰度过再度上行这一数据变化模式。目前大部分城市仍处在疫情攀升客运量下行这一阶段,全国疫情的顶峰目前并没有到来,而百度指数给出的“发烧”搜索指数已经见顶,我们判断12月16日及之后的百度“发烧”搜索指数可能出现了异常,核心逻辑是12月16日,全国所有城市都出现了一个攀升,随后下降,这种能够同一时间影响所有城市的因素大概率不是以一定规律传播的造成的,而是其他因素造成的数据“污染”。
样本缺失:60岁及以上老年人非网民群体
我们知道百度指数、头条指数、微指数是基于海量网民行为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的数据产品,因此非网民的行为数据自然被排除在研究样本之外。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2年8月31日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3.62亿,这是一个不小的基数。从地区来看,我国非网民仍以农村地区为主,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41.2%。从年龄来看,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据此可见,非网民地域上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年龄上以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为主。
这个基数不小的非网民群体检索行为的缺失导致本来应该出现的检索结果游离于样本之外,导致“发烧”等病症搜索指数被低估。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报告,患重症COVID-19的风险会随着年龄、残疾和基础疾病的增加而增加。在后期的奥密克戎期间,大多数院内死亡发生在年龄≥65岁的成年人和患有三种或更多种基础疾病的人群中。
图:世界各国家和地区每日确诊的COVID-19病例
注:由于检测有限,确诊病例数低于真实感染数,数据截至2022年12月21日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CSSECOVID-19数据库,ourworldindata.org、腾景AI经济预测
图:世界各地区每日确诊的COVID-19病例
注:由于检测有限,确诊病例数低于真实感染数,数据截至2022年12月21日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CSSECOVID-19数据库,ourworldindata.org、腾景AI经济预测
大数据不完美,谷歌流感趋势为何失灵?
早在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就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自古至今,预测一直是人们十分期待的能力,而大数据预测则是数据最核心的应用,其逻辑是每一种非常规的变化事前一定有征兆,每一件事情都有迹可循,如果找到了征兆与变化之间的规律,就可以进行预测。
利用大数据方法和技术进行宏观经济研究和分析,在国际上已有先例。在大数据分析的视野中,它不仅仅是要搞清楚宏观统计规律,更要弄清宏观数据中的精细结构。基于研究的视角,大数据时代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强大的支持,正在改变宏观经济研究范式。
各国央行等主流金融机构研发并用即时预测模型以实时追踪经济状态的变化,在被大量社会化信息淹没前就找到可靠的信息源,从而动态地调整对经济指标的预期。包括纽约联储的Nowcasting模型、WEI模型、亚特兰大联储的GDPNow模型以及英格兰银行的MIDAS模型等。
根据DidierSornette教授的“龙王”理论,极端的发生有两个条件:系统的一致性与协同性。当系统的一致性非常强时,黑天鹅式的极端容易发生。当系统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同时加强时,会发生超越“黑天鹅”的更极端的“龙王”。
“黑天鹅”也好,“龙王”也好,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系列强烈关联的,体现了正反馈的强大作用。什么时候股市可以预测?关键就在于股市变化前后关联的程度。
2008年谷歌推出的GoogleFluTrends系统,其动机是能够及早发现疾病活动并迅速做出反应可以减少季节性流感和大流行性流感的影响,通过分析收集到的大量Google搜索查询,以揭示人群中是否存在流感样疾病。这个逻辑和想法其实很简单直观——如果你生病了,你很可能会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以查找信息,比如如何治疗。谷歌决定要跟踪这些搜索,并使用这些数据来尝试和预测流感流行,甚至在疾病控制中心等医疗机构能够做到之前。
2009年通过谷歌累积的海量搜索数据,“谷歌流感趋势”成功预测了H1N1流感在美国境内的传播,一战成名。有报告指出,谷歌流感趋势能够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报告流感爆发前10天预测区域性流感爆发。GFT这种预测能力显然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可以为整个社会提前控制传染病疫情赢得先机。
于是谷歌在其网站上创建了一个奇特的方程式来计算出究竟有多少人感染了流感。简单理解的数据逻辑是这样的:人们的位置+谷歌上与流感相关的搜索查询+一些非常聪明的算法=美国流感患者的数量。
线性模型用于计算流感样疾病就诊的对数几率和相关搜索查询的对数几率:
P是医生就诊访问的百分比,Q是在前面的步骤中计算的与ILI相关的查询分数。β0是截距,β1是系数,ε而是误差项。
谷歌流感趋势已被证明不是一直准确的,尤其是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它高估了相对流感发病率,并且在2012年至2013年流感季节的一个时间段内预测就诊次数是CDC记录的两倍。2013年《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称,谷歌流感趋势将流感病例高估了约50%。
可以看到,应用大数据做宏观经济预测并非完美无缺。经济学家、作家TimHarford认为,“谷歌流感趋势的失败凸显了不受约束的经验主义的危险”。对GFT失败的一种解释是,新闻中充斥着
图:谷歌流感趋势ILI估计与CDC估计的比较
▲数据来源:ImprovingGoogleFluTrendsEstimatesfortheUnitedStatesthroughTransformation,LeahJMartin,BiyingXu,YutakaYasui,腾景AI经济预测
2013年,谷歌调整了算法,并回应称出现偏差的“罪魁祸首”是媒体对GFT的大幅报道导致人们的搜索行为发生了变化。GFT也似乎没有考虑引入专业的健康医疗数据以及专家经验,同时也并未对用户搜索数据进行“清洗”和“去噪”。谷歌在2011年之后推出“推荐相关搜索词”,也就是我们今天很熟悉的搜索关联词模式。研究人员分析,这些调整有可能人为推高了一些搜索指数,并导致对流行发病率的高估。举例来说,当用户搜索“发烧”,谷歌会同时给出“喉咙痛和发烧”、“如何治疗喉咙痛”等关联推荐词,这时用户可能会出于好奇等原因进行点击,造成用户使用的关键词并非用户本意的现象,从而影响GFT搜索数据的准确性。用户的搜索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GFT的预测结果。在充斥媒体报道和用户主观信息的搜索引擎的喧嚣世界里,也同样存在“预测即干涉”悖论。国内搜索引擎指数上大概率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这是我们结合GFT的经验对预期差异给出的一种解释。
图:巨量算数“发烧”关联搜索词
▲数据来源:巨量算数、腾景AI经济预测
参考文献
[1]CNNIC: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3]AdjeiS,HongK,MolinariNM,etal.MortalityRiskAmongPatientsHospitalizedPrimarilyforCOVID-19DuringtheOmicronandDeltaVariantPandemicPeriods—UnitedStates,April2020_June2022.MMWRMorbMortalWklyRep2022;71:1182_1189.DOI:
[4]
[5]
[6]Lazer,D.,R.Kennedy,G.King,andA.Vespignani.2014.“TheParableofGoogleFlu:TrapsinBigDataAnalysis.”Science343:1203_1205.
更多重磅研究成果请关注公众号“腾景AI经济预测”。
搜索
天津感染高峰预测
天津死了多少患者
全国疫情死亡总人数
中国疫情已死多少人
中央下达疫情最新政策
全国疫情最新消息
2022西安雨季一般在几月份
西安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城市,它有各种文化底蕴,还有各种美食小吃,深受人们喜欢。最近一段时间,西安地区总是下雨,一直处于阴雨天气之中,这个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它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全球变暖以及地理位置影响导致的。
2021为什么西安9月喜欢下雨
1.副热带高压
九月,西安下了十多天的雨。从历年气象资料来看,西安9月份多雨是正常的。事实上,未来十天半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西安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多风,多雾,少雨少雪;春天温暖、干燥、多风、多变;夏季炎热多雨,夏季干旱突出,雷雨大风;秋天天气凉爽。年降水量500~750mm,以夏秋季为主;西安夏秋两季长期处于副热带高压西北部,冬季盛行西南风和东北风。
副热带高压在北半球冬季占据太平洋。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副热带高压也逐渐向北移动。副热带高压西北缘易与冷空气结合形成降水。但受地形、副热带高压强度等因素影响,春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南地区,也导致5月左右西安出现降水高峰。夏季,西安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短期暴雨较多。秋季来临时,副热带高压的西北边缘在向南退却时再次经过西安,导致9月份西安持续降水。
2.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的影响是复杂的。目前,降雨的总体体现是降雨带的北移,但这种北移并不仅仅是一种平移。其规模和范围具有地方特殊性。例如,在全球气温逐渐升高和降雨带北移的背景下,陕西省的降水量从20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逐渐减少。
3.地理位置
事实上,西安所在的关中盆地水系并不丰富,水域面积相对较小,难以形成大量的局部热对流。盆地南部是秦岭山脉,是东部最高的山脉。对四川来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南气流将温暖潮湿的空气从印度洋输送到四川盆地,并在青藏高原北部遇到冷空气,在9月和10月在中国西部形成一场持续的秋雨。然而,由于秦岭的存在,许多暖湿气流在攀登秦岭南侧的过程中形成地形雨,很难进入关中盆地,这直接导致关中和汉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干湿气候。
西安的雨季是什么时候
西安的雨季是7月、8月和9月。西安有两个明显的降水高峰,分别在7月和9月。西安市年平均降水量为558~750mm,由北向南递增。它每年都在变化。
9月,中国南部,即北回归线附近地区,远未降温,温暖的空气仍在那里盘旋,等待来自欧亚大陆深处的冷流将它们赶走。
不仅在中国南部,而且在南亚和中东的亚热带地区,他们也在等待同样的结果。此外,由于两个副热带高压都在沿海,大量的水蒸气也在蒸腾,但由于天气炎热,没有太多的水蒸气凝结成雨水。
从9月到10月,副热带高压向南移动,雨带返回中国西部。据说有阴雨天气。这场连绵不断的秋雨也有一个学名,叫做“中国西部的秋雨”和陕西的“秋雨”。它在中国西部的一些地区很常见,通常在9月份出现在西安。在南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天气一般持续约两至三个星期。
下雨天衣服怎么干得更快
1.纸巾压榨机
洗完衣服后,不管你怎么用力拧衣服,衣服上总是有很多水。你可以用纸巾熨衣服。纸巾吸水性很强。更多的纸巾可以使衣服上的水变干。
2.拧干毛巾
我们用干毛巾帮助拧干。首先用干毛巾裹住湿衣服,然后用力拧。这时,衣服上的水会被毛巾吸收。最好选择吸水性强的毛巾。
3.加入干毛巾,摇匀
我们也可以用洗衣机烘干。我们可以用洗衣机晾干一次,然后在第二
华北平原水土环境研究与编图示范
问题一:什么叫关键性指标 一般来说就是对结果影响很大很重要的指标,比如检测手机的使用性能的话,那信号接收能力、待机能力就是关键性指标。比如说找女朋友的话美貌与好的性格就是关键性指标,而评价一个男士的话赚钱能力、人的性格就是关键性指标
问题二:关键绩效指标法关键指标包括什么意思 关键绩效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KPI可以使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衡量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是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
KPI法符合一个重要的管理原理--“原理”。在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存在着“80/20”的规律,即20%的骨干人员创造企业80%的价值;而且在每一位员工身上“八二原理”同样适用,即 80%的工作任务是由20%的关键行为完成的。因此,必须抓住20%的关键行为,对之进行分析和衡量,这样就能抓住业绩评价的重心。
KPA(Key Process Area)意为关键过程领域,这些关键过程域指出了企业需要集中力量改进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这些关键过程域指明了为了要达到该能力成熟度等级所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每个KPA都明确地列出一个或多个的目标(Goal),并且指明了一组相关联的关键实践(Key Practices)。实施这些关键实践就能实现这个关键过程域的目标,从而达到增加过程能力的效果。KRA(Key Result Areas)意为关键结果领域,它是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不可或缺的、必须取得满意结果的领域,是企业关键成功要素的聚集地。
问题三:什么是关键绩效指标? (一) KPI是关键业绩指标,不是目标,但可以借此确定目标:1.KPI是反映一个部门或员工关键业绩贡献的评价指标,即衡量业绩贡献的多少,从另一个角度看,是衡量目标实现的程度。
2.公司阶段性目标或工作中的重点不同,相应各个部门的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在阶段性业绩的衡量上重点也不同,因此关键业绩指标KPI存在阶段性、可变性或权重的可变性。
3.涉及到职位的员工业绩指标不一定是从部门KPI直接分解得到的,越到基层部门KPI就越难与职位直接相联,但是应对部门关键业绩指标有贡献,不同职位的业绩指标的权重也要根据部门的阶段性目标而变化。
4. 一旦各部门或职位的KPI明确后,相应的工作重点即阶段性关键的业绩贡献也就能够明确,结合所在部门的工作目标,每个人的工作重点也就是清楚的,即每个人对所在部门的目标完成所做的关键业绩贡献也就十分清楚了,避免了一些无效的,对目标达成没有意义的工作。
5. 部门管理者给下属制定目标的依据来自部门的KPI,部门的KPI来自公司的KPI.这样保证每个职位都朝公司?蟮淖芴迥勘攴⒄埂?br>
(二) 绩效考核与绩效改进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循环的一个环节,KPI是基础性依据:
1.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循环中的一个环节,绩效考核要实现两个目的:一是绩效改进,二是价值评价。面向绩效改进的考核重点是问题的解决及方法的改进,从而实现绩效的改进。
2. 绩效管理最重要的是让员工明白公司对他的要求是什么,他将如何开展工作和改进工作;主管也要清楚公司对他的要求,对他所在部门的要求,即了解部门的KPI是什么,同时主管要了解员工的素质,以便有针对性的分配工作和制定目标。
(三) 通过KPI的讨论,通过沟通,明确部门目标与员工目标的一致性
经理在工作过程中与下属不断沟通、不断辅导与帮助下属,记录员工的工作数据或事实依据,保证目标达成的一致性,这比考核本身更重要。
(四) 评价员工的绩效改进情况及绩效结果,KPI是基础性依据,它提供评价的方向、数据及事实依据
(五) 定量的KPI可以通过数据来体现,定性的KPI则需通过对事实的描述来体现
关键绩效指标(KPI)基本概念
KPI(关键绩效指标)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的英文简写,是管理中“―执行―评价”中“评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映个体/组织关键业绩贡献的评价依据和指标。KPI是指标,不是目标,但是能够借此确定目标或行为标准:是绩效指标,不是能力或态度指标;是关键绩效指标,不是一般所指的绩效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衡量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是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绩效指标具备如下几项特点:
(一) 来自于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
这首先意味着,作为衡量各职位工作绩效的指标,关键绩效指标所体现的衡量内容最终取决于公司的战略目标。当关键绩激指标构成公司战略目标的有效组成部分或支持体系时,它所衡量的职位便以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相关部分作为自身的主要职责;如果KPI与公司战略目标脱离,则它所衡量的职位的努力方向也将与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分歧。
KPI来自于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其第二层含义在于,KPI是对公司战略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发展。公司战略目标是长期的、指导性的、概括性的,而各职位的关键绩效指标内容丰富,针对职位而设置,着眼于考核当年的工作绩效、具有可衡量性。因此,关键绩效指标是对真正驱动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具体因素的发掘,是公司战略对每个职位工作绩效要求的具体体现......>>
问题四:各业务模块关键指标数据是什么意思 商业情报
问题五:手机性能的指标有哪些 指的是什么意思 因为目前主流手机的配件都是国际几大公司的,所以有一定可比性。智能手机性能重要指标和电脑一样依次是CPU频率、核数、RAM(运行内存)大小、ROM(手机存储)的速度、GPU(显卡)性能、主屏幕像素、像素密度、摄像头像素、软件情况。这也是目前业内测试软件测试手机性能的关键指标。
如下指标参数
问题六:关于国民经济的几个关键指标有哪些? LZ首先要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故而国民经济指标可以按此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衡量经济增长常用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GDP是考察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但有一定的片面性,比如它并不能反应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所以不能一味追求高增长,因为高增长的身后很有可能是高浪费和高污染。我们国家近年一直倡导要摒弃黑色GDP争取绿色GDP就是这个意思。 2、就业:失业率,我国主要用城镇失业率来反映。 3、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农业生产价格指数、工业品价格指数PPI(包括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等。 4、国际收支:我国一般用测度 进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国家外汇储备等情况来反映。 附:我国今年八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数据 /...00 你可以结合一下看看,加深一下印象,希望我的回答对你能有所帮助^_^
问题七:关键绩效指标的内涵是什么? 关键绩效指标的内涵
关键绩效指标简称为KPI,亦即英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的缩写。作为一各相对独立的术语,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考评的新方法,或者说是一种绩效管理的新模式。
实际上,关键绩效指标不仅特指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那些居于核心或中心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以制约影响其他变量的考评指标,而且也代表了流程绩效管理的时间活动中所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关键绩效指标法的可信是从总舵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提取重要性和关键性指标,它不但是衡量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性指标,也是识图确立起一种新型的激励约束机制,力求将企业战略目标转化为组织内部全员,全面和全过程的动态活动。
问题八:技术性能指标是什么意思? 指此产品的的技术性能指标,比如cpu的主频,前端总线,而不是指生产cpu时是多少纳米的工艺。
问题九:液晶电视选购中最重要的六个关键指标指的是什么? ,它是在两张超薄的玻璃板之间注入混合气体,并施加电压利用荧光粉发光成像的设备。与CRT显像管显示器相比,具有分辨率高,屏幕大,超薄,色彩丰富、鲜艳的特点。与LCD相比,具有亮度高,对比度高,可视角度大,颜色鲜艳和接口丰富等特点。 工作原理:是一种利用气体放电的显示技术,其工作原理与日光灯很相似。它用了等离子管作为发光元件,屏幕上每一个等离子管对应一个像素,屏幕以玻璃作为基板,基板间隔一定距离,四周经气密性封接形成一个个放电空间。放电空间内充入氖、氙等混合惰性气体作为工作媒质。在两块玻璃基板的内侧面上涂有金属氧化物导电薄膜作激励电极。当向电极上加入电压,放电空间内的混合气体便发生等离子体放电现象。气体等离子体放电产生紫外线,紫外线激发荧光屏,荧光屏发射出可见光,显现出图像。当使用涂有三原色(也称三基色)荧光粉的荧光屏时,紫外线激发荧光屏,荧光屏发出的光则呈红、绿、蓝三原色。当每一原色单元实现256级灰度后再进行混色,便实现彩色显示。等离子体显示器技术按其工作方式可分为电极与气体直接接触的直流型PDP和电极上覆盖介质层的交流型PDP两大类。目前研究开发的彩色PDP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单基板式(又称表面放电式)交流PDP、双式(又称对向放电式)交流PDP和脉冲存储直流PDP。 等离子是一种自发光显示技术,不需要背景光源,因此没有LCD显示器的视角和亮度均匀性问题,而且实现了较高的亮度和对比度。而三基色共用同一个等离子管的设计也使其避免了聚焦和汇聚问题,可以实现非常清晰的图像。与CRT和LCD显示技术相比,等离子的屏幕越大,图像的色深和保真度越高。除了亮度、对比度和可视角度优势外,等离子技术也避免了LCD技术中的响应时间问题,而这些特点正是动态显示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从目前的技术水平看,等离子显示技术在动态显示领域的优势更加明显,更加适合作为家庭和大屏幕显示终端使用。等离子显示器无扫描线扫描,因此图像清晰稳定无闪烁,不会导致眼睛疲劳。等离子也无X射线辐射。由于这些突出特点,等离子堪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显示产品,是替代传统CRT彩电的理想产品。但目前等离子的价格比较贵,尤其是进口品牌的。等离子屏的成本几乎占了成本的六到七成左右,所以一旦屏幕损坏很难维修。而且大部分的售后都是承诺整机免费保修一年,主要零部件保用三年,再者等离子电视比较耗电,都在三百多瓦以上,而且屏幕发烧。但是等离子超薄,可以挂在墙壁上面,而且可以从多个视角观看,不存在视觉偏差。而且等离子的色彩比较鲜艳,层次感强,对比度高,可以兼作电脑的显示器用。 另外PDP有残影产生,但是现在很多品牌的等离子已经克服了这个难题,要知道现在的LCD(液晶)屏在出厂时就存在坏点,各个国家对坏点制定的标准有所不同,比如:一个屏上有几个坏点时允许的,根据允许的坏点的多少来定级别,所以有1、2、3级的屏级之分;坏点是出生时就有的毛病,而且无法解决的!(就像一个出生就有心脏病的人,什么时间心脏病犯了谁也无法预料一样)。 另外请看:液晶电视选购中最重要的六个关键指标。 关键词1:分辨率 液晶电视的分辨率是固定的,这一点请大家记住!可不像电脑液晶显示器那样,可以调节分辨率。液晶电视的固定分辨率同时也是它的最佳分辨率,高分辨率可以很容易做到兼容HDTV。对于任何不是液晶屏最佳分辨率的信号,液晶电视都需要将图像分辨率转换后再显示转换。对于液晶电视而言,分辨率是重要的参数之一。传统CRT电视所支持的分辨率较有弹性,而液晶电视的像素间距已经固定,所以支持的显示模式不像CRT电视那么多。液晶......>>
问题十:关键风险指标的什么是关键风险指标 ①相关性②可测量性③风险敏感性④实用性 第一步,了解业务和流程;第二步,确定并理解主要风险领域;第三步,定义风险指标并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确定主要的风险指标。 一项风险发生可能有多种成因,但关键成因往往只有几种。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是对引起风险发生的关键成因指标进行管理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分析风险成因,从中找出关键成因。2.将关键成因量化,确定其度量,分析确定导致风险发生(或极有可能发生)时该成因的具体数值。3.以该具体数值为基础,以发出风险预警信息为目的,加上或减去一定数值后形成新的数值,该数值即为关键风险指标。4.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即当关键成因数值达到关键风险指标时,发出风险预警信息。5.制定出现风险预警信息时应取的风险控制措施。6.跟踪监测关键成因数值的变化,一旦出现预警,即实施风险控制措施。以易燃易爆危险品储存容器泄漏引发爆炸的风险管理为例。容器泄漏的成因有:使用时间超过保质期、日常维护不够、人为破坏、气候变化等因素,但容器使用时间超过保质期是关键成因。如容器使用最高保质期限为50年,人们发现当使用时间超过50年后,则易发生泄漏。该“50年”即为关键风险指标。为此,制定使用时间超过“50 年”后需取风险控制评估措施后,一旦使用时间接近或达到“50年”时,发出预警信息,即取更换措施。该方法既可以管理单项风险的多个关键成因指标,也可以管理影响企业主要目标的多个主要风险。使用该方法,要求风险关键成因分析准确,且易量化、易统计、易跟踪监测。
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进展的研究?
一、内容概述
水、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和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水、土又可作为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环境要素。水土地质环境组成的系统具有水、土、环境三者各自的动态变化特征。人类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自然作用和社会作用深刻影响着水土地质环境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广泛和共同关注的议题,更备受地球科学家的高度重视,水土(岩)地质环境已成为地壳表生作用带及其表层系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命题。华北平原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地区,在我国乃至全球极具典型代表性。特别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程建设日益增多、经济技术社会活动日趋加剧的背景下,华北平原水土地质环境究竟处于何种状态、朝向哪方演化、发展趋势若何,就成为影响华北平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研究的命题。“华北平原水土环境研究与编图示范”项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中国环境地质监测院和合作方立项开展工作。水土地质环境是本项目研究的主题内容,通过系统分析华北平原水土地质环境特征,探索编制形成文图并茂的水土地质环境系列图。完成的主要成果如下:
(1)数据源为调查获取的最新数据与搜集筛选的数据,其中潜水以现今地下水实际监测的新数据与20世纪80年代初地下水筛选的监测数据为数据源,潜水水位、20 余项水质指标的现状和20世纪80年代初历史数据1700余组共13401个。土壤地球化学环境图组数据源,其中豫北平原9100km2、34项土壤地球化学指标为实测数据源,表层土壤(调查精度为1个/4km×4km,样品测试按照1组/8km×8km)143组,深层(调查精度为1个/8km×8km,样品测试按照1组/16km×16km)计38组,共6154个地球化学数据;其他地区以处理稀化的1∶25万多目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均值数据为土壤环境数据源,研发高效实用的土壤地球化学数据处理程序软件,获取土壤表层数据2927组99518个、深层数据827组28118个,数据总量达133790个。大批量实际资料数据为编制优质的系列图件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证。
(2)在编制华北平原地形地貌、行政区划、气象水文、土壤植被以及第四纪地质等背景条件的基础图组的基础上,将水土地质环境划分为土壤和地下水两大系统,分别编制土壤地球化学环境图组和潜水环境图组,编制能综合反映该区水土地质环境规律的综合性图组。以“基础图组-潜水环境图组-土壤地球化学环境图组-综合性图组”为目标的编图体系,充分利用GIS技术,统一编图平台,规范图式图例,主图与镶图、图文结合,梳理、固化和科学表达华北平原水土地质环境特征及其规律。
(3)厘定了2个主要对比研究时段,以土壤深层所代表的地质历史时期与土壤表层所代表的现今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地下水监测与现今监测为对比研究基准,分析水、土地质环境动态演化特征。辅以唐宋时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80年代以及21世纪初为代表,综合分析华北平原主要水土地质环境演化趋势。
(4)首次将潜水作为独立的研究、评价、编图单元,用数据累积频率分级方法与国家环境标准相结合,系统分析水环境基础信息、基本组分、污染组分、与地方病相关组分和水环境综合信息,借鉴国际地下水水环境质量、风险研究最新方法,力图揭示20世纪80年代初和现今的潜水环境特征、质量现状,以及探索研究未来的水环境风险程度。
(5)以地质环境为主要考量,兼顾生物生命健康,筛选了反映水土环境变化、植物必需元素和生命健康相关的34项地球化学指标,数据累积频率分级方法与国家环境标准相结合,系统分析土壤常量元素、微量元素、能量元素和卤族元素等时空分布规律性,探索赋予生命健康指数、重金属安全指数与养分指数等新内涵并综合评价,力图揭示土壤介质的空间异质性规律与时间动态性特征,增强综合研究评价结果的实用性。
(6)以不同时段重要水土地质环境问题为着力点,探索提出了华北平原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敏感性指数,探索评价了土地沙化、盐渍化的敏感性;分析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盐渍化演化特征,剖析唐宋时期、20世纪50年代与21世纪初3个时段湿地分布特征;分析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以地甲病、地氟病为主的地方病演化趋势,探索水与土地质环境的系统耦合,揭示华北平原近代以来水土地质环境现状、演化动力以及未来趋势。
(7)编制了《华北平原水土地质环境图集》。图集共分为4个图组,17个亚组,共123幅图件(其中1∶1200万图件1幅,1∶160万图件67幅,1∶320万图件4幅,1∶400万图件51幅),约9.0万字的文字说明,组成了一个有逻辑关系、相互补充、反映时代主题的有机整体。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项目成果可应用于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的规划和技术标准的起草和制定,可服务于地质环境管理和地质环境保护,完善地质环境调查监测体系,并能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得以推广应用。
项目成果应用系统论思想、方法与技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集成、综合研究华北平原水土地质环境内在特征规律、演化趋势,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区域国土规划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和依据,具有重大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三、推广转化方式
媒体宣传、会议交流、咨询服务、技术培训等。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联系人:褚洪斌 李瑞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010-62179611
电子邮件:chuhb@mail.cigem.gov.cn,lirm@mail.cigem.gov.cn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中的低碳生活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是一个周期长、投资多、技术要求高、系统复杂的生产消费过程,在该过程中,未确知因素、随机因素和模糊因素大量存在,并不断变化,由此而造成的风险直接威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功。现在,我国工程项目普遍存在投资失控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管理不善和手段落后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对影响和制约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估计不足,导致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由风险引起大量的损失。对工程项目的风险加以认识、判断、评价和控制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近些年,我国有些科研人员对风险管理方法作过一些探讨,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方法不断出现,风险管理也日趋完善。对近几年的国内有关风险管理的研究进行回顾,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使我们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建设。
1、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产生和发展
1.1工程风险的定义、特点及分类文献曾对风险的定义作过系统的分析,认为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风险是一个系统造成失败的可能性和由这种失败而导致的损失或后果。用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为:
R=f(P,C)
其中,R表示风险,P表示不利发生的概率,C表示该发生的后果。
工程风险管理专家对工程项目的风险定义为:工程项目风险是所有影响工程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的集合。
工程项目的风险有以下特点:(1)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作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换的客观实在,而且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风险是无处不在、无时没有的。只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而不能从根本上完全消除风险;(2)风险的影响常常不是局部的,某一段时间或某一个方面的,而是全局的。例如,反常的气候条件造成工程的停滞,会影响整个后期,影响后期所有参加者的工作;(3)不同的主体对同样风险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人们的承受能力受收益的大小、投入的大小、项目活动的主体的地位和拥有的有关;(4)工程项目的风险一般是很大的,其变化是复杂的。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建设是一个既有确定因素,又含有随机因素、模糊因素和未确知因素的复杂系统,风险的性质、造成的后果在工程建设中极有可能发生变化。
对风险进行分类的目的,乃是为了分别研究对这些不同类别的风险所应取的对策[3].按风险发生的形态分类可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按风险的潜在损失形态可将风险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和责任风险;按风险事故的后果可将风险分为纯粹和投机风险;按风险波及的范围可将风险分为特定风险和基本风险;按损失产生的原因分为自然风险和人力风险;按风险能否处理可将风险分为可管理风险和不可管理风险等。
1.2风险管理的定义、产生和发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就是对工程项目活动中涉及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最少的成本,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风险所造成的实际效益与预期效益的偏离,安全地实现工程项目的总目标。
人类历史上早期风险问题的研究可追溯到公元十四世纪中叶,当时欧洲地中海沿岸各港口的海上保险揭开了人类探索风险的序幕。十九世纪,法国的经营管理理论创始人法约尔第一次把面临风险的管理列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
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保险部最先倡导风险管理,并开始研究风险管理及保险问题。1932年成立的纽约经纪人协会标志着风险管理的兴起。1953年8月13日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自动变速装置发生大火,导致该公司蒙受了高达5000万美元的损失,这场大火震动了美国企业界和学术界,成为风险管理科学发展的契机。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一门新的管理科学———风险管理在美国正式形成,从此风险管理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在各国风险管理研究中,美国的风险管理起步最早,理论研究与应用范围很广,拥有这方面大量的人才。与美国相比英国的风险管理研究有自己的特色,C。B。Chapman教授在文献[7]中提出了“风险工程”的概念,该框架模型的构建弥补了单一过程的风险分析技术的不足,使得在较高层次上大规模地应用风险分析领域的研究成果成为可能。英国除了有自己的成熟理论外,许多学者还注意把风险分析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大型的工程项目当中。英美两国在风险研究方面各有所长,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代表了该学科的两个主流。法国的研究也有自己的特色,其模式是经营管理型的风险管理研究。而德国是从风险管理政策的角度来研究的。
我国的风险管理研究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同时被应用到项目管理之中。在过去的经济体制下,原材料的价格由国家控制,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企业没有独立的经济效益,风险由国家承担。只是在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已经在学术界成为了一个热点,在大型工程项目的实践中,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2、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和程序
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如下:
2.1风险识别对各种风险因素和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是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项目风险识别要回答下列问题:项目中存在哪些潜在的风险因素?这些因素会引起什么风险,这些风险造成的后果有多大?忽视、缩小或夸大项目风险的范围、种类和造成的后果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风险识别的常用方法有:
(1)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包括专家个人判断法、智暴法和德尔菲法等。该类方法主要利用各领域专家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并对后果做出分析和估计。德尔菲法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末,最初由美国兰德公司首先使用。使用该方法的程序是:首先选定与该项目有关的专家,并与这些适当数量的专家建立直接的函询关系,通过函询收集专家意见,然后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各位专家,再次征询意见。这样反复多次,逐步使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作为最后识别的根据。德尔菲法应用领域很广,一般用该方法得出的结果也较好。
(2)故障树分析法(分解法)该方法利用图解的形式,将大的故障分解成各种小的故障,或对引起故障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譬如,将项目投资风险分为市场风险、政策调整风险、风险、技术风险等。该方法经常用于直接经验较少的风险辨识,通过对投资风险层层分解,可使项目管理者对投资风险因素有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风险大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不足之处是应用于大系统时容易产生遗漏和错误。
(3)情景分析法一种能够分析引起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方法。它可以用图表或曲线等形式来描述当影响项目的某种因素作各种变化时,整个项目情况的变化及其后果,供人们进行比较研究。
风险识别中应注意以下的问题:识别的风险是否全面(可靠性问题)?满足辨识要求的数据、资料和实验结果所需多少费用(费用问题)?调查的结果有多大的置信度(偏差问题)?
2.2风险评估与分析
风险评估与分析就是衡量风险对项目实现既定目标的影响及其程度。常用的方法有:
(1)调查和专家打分法首先将工程项目所有风险列出,设计风险调查表,然后利用专家经验,对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估,再综合成整个项目风险。
(2)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又称统计实验法或随机模拟法。该法是一种通过对随机变量的统计试验、随机模拟求解数学、物理、工程技术问题近似解的数学方法,其特点是用数学方法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际概率过程,然后加以统计处理。该方法是西方国家常用的项目风险分析方法,也是当今风险分析的主要工具之一。
(3)决策树法做风险决策时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求出所有变量所有可能变化组合下的NPV或IRR值,再画出其概率分布图。这种方法的计算规模随变量个数及变化情况多少成指数变化,并且要求有足够有效的数据作基础。现在该方法已有很多改进。
杨宁等在文献中提出了一种随机决策树的概念,将效用函数理论应用于随机决策树,该方法可以处理不但有状态转移而且在某种状态转移前逗留一段时间的风险决策问题。
黄冬梅等在文献中将决策树在模糊环境下进行了推广,提出了模糊决策树的概念,并对决策树与模糊决策树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这种方法为在不确定(模糊)环境下达到不精确知识的获取提供了一种思路。
杨辉在文献中提出了一种用新的极值,点禁忌搜索构造分类问题的全局优化决策树的算法,该算法可用于不可微分的目标函数,用于构造具有固定结构的多变量决策树,将多变量决策树表示成析取线性不等式集合。全局树优化就是使析取线性不等式中的分类误差最小化。
(4)影响图法该方法由美国Howard教授等人提出的一种表征决策分析的网络图形,它是概率估计和决策分析的图形表性,是将贝叶斯条件概率定理应用于图论的成果,是复杂的不确定性决策问题的一种新颖有效的图形表征语言,数学概念完整,关于概率估计、备选方案、决策者偏好和信息状态说明完备,具有决策树不可比拟的优点[17].影响图的最大优点是:①能直观表示随机变量间的相互关系;②计算规模随着不确定因素个数呈线性增长。
石晓军等在文献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影响图的分析方法,构造了一个较为一般的项目风险分析的影响图模型;提出了项目风险超额报酬率的概念;给出了影响图因果概率推理的一个具体的解析支持算法。
1992年,Shenoy在深入分析影响图表示及求解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贝叶斯决策问题表示和求解的一种新方法———评价基础系统,这一新方法是影响图决策技术的推广。就贝叶斯决策问题,Shenoy的比较分析表明,它比决策树和影响图方法更具魅力。冯俊文在对这一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并讨论了这一方法的优缺点和不足,指出了可能的推广及应用.
(5)随机网络法又称图示评审技术(GraphiealEvaluationandReviewTechnique),简称GERT。在GERT中,不仅活动的各参数(如时间、费用等)具有随机性,而且允许活动的实现也具有随机性。
宋善德在文献[20]中分析了使用传统方法绘制网络图存在的不足,给出了新的结点布局、连线和交互调整算法。在输出方面,给出了箭线图的自动生成算法、网络的布局优化与自动绘制算法。
高杰在文献[21]中和文献[22]中分别介绍了一种根据普通紧后工序表和一种普通紧前工序表绘制箭线式网络图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根据工序表绘制工程项目最优或较优箭线式网络图。
王海超等在文献]中就双代号施工网络优化管理问题,研究了次关键路线上非关键工序的寻求方法,给出了图上计算和解析表达的求解过程,方便了网络的优化和管理。
黄德才等在文献中提出了一种同异反网络方法,在推广同异反联系数概念和给出主关键路线、次关键路线、再次关键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这种工期预测方法。
李林等在文献中借助网络图,提出了一种估算项目工期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方便地判断各风险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
吴唤群等在文献中在设已知工程的各种情况下,提出了在要求所增加的总的费用最小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调整,将某些工作的持续时间适当地缩短,使整个工程的工期提前的一种方法。
刘永淞等在文献中建立了不同连接方式的搭接施工网络关联矩阵,阐述了利用关联矩阵中行列与元素间的关系计算网络的方法。
(6)模糊分析法所谓模糊就是边界不清晰,外延不明确,以模糊集合代替原来分明的集合。工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模糊评价,可以增加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王洪刚等在文献中基于模糊理论和指数平滑预测相结合的方法,给出了以预测单方造价为基础的投标工程单方造价快报算法。
常云涛等在文献中引入具有模糊时间参数的模糊网络,并应用模糊数学原理进行分析,并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对相应理论进行了修正。
胡劲松等在文献中针对模糊网络关键路线问题,基于模糊网络流模型,提出了确定模糊网络关键路线的参数线性规划方法,得到了模糊网络关键路线的更全面的结果。
1.3风险对策的制定风险的辨识、评估完成后,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取对策,以减少损失,增加收益。一般来说,风险管理技术分为两大类:控制性技术和财务性技术。控制性技术主要作用是避免、消除和减少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限制已发生的损失继续扩大,包括风险回避和损失控制。在工程项目中,风险和收益总是并存的,它们是矛盾和对立的统一体,没有脱离风险的纯利润,也不可能存在无利润的纯风险,因此风险回避是一种消极的办法,在实践中应尽量少用,只有当风险发生机会的概率很高,并且造成的损失很大时,可以考虑用风险回避。损失控制包括预防措施与减少风险的方法,损失控制是一种积极的做法,其局限性是要么在技术上难以达到,要么技术上可行但不经济。
财务技术包括风险转嫁和风险自留。转移风险指取各种方式将风险转移出去。保险转嫁是财务技术中最核心的部分,风险管理技术起源于保险。将发生概率不大,但损失却难以承受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是一种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风险自留是一种自行承担工程事故损失发生后的财务后果的方式。
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方法策略很多,但必须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来正确选择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4实施与后评估正确决策之后,具体的实施十分重要。在执行过程中,应对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反馈并在必要时调整风险管理对策。最后应对实施的效果及差异进行评估。
3实现项目管理的现代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用计算机来管理工程项目的信息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对于具有参与方地域分布广、专业分类得杂、信息量大特点的大型工程项目而言,项目的信息沟通和协调特别重要,决策者需要提供及时、有效的项目信息,而各参与方也需要迅速地了解各自的进度,同时管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减少项目信息沟通和传递的费用。
利用Internet技术,建立项目风险管理计算机系统,这一系统应包括以下系统:
(1)信息管理子系统。在该子系统中储有项目内外部与项目有关的科技、经济、市场和社会方面的各种信息;具有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和辨伪的功能,系统中的信息可以随时更新。(2)风险评估子系统。主要对项目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发生时间、持续优化、造成的后果、可控程度做出估计。(3)风险对策子系统。它可以针对项目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风险处理决策,供决策者参考使用。此外,用计算机模拟工程风险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复杂工程投资分析所带来的大规模信息处理问题,给风险分析与投资决策带来了新的突破。阮连法等提出了计算机模拟投资风险分析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建立了投资风险分析的模型.
4、结束语
近十几年来,人们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全面风险管理使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以减少工程项目中的不确定性,不仅是对工程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而且是对全部风险的、全方位的管理,取全面的组织措施的管理。
综上所述,项目风险管理方法已有了较大的发展,能基本满足对项目风险大致了解的要求。但在以下方面,仍需全面和系统地研究。
为规避、防范和控制风险,需对风险进行度量,它既是风险控制的基础,也是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内容。风险管理定量化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文献[39]通过层次解析过程和决策树分析构建了风险管理的一种定量方法。文献中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的集值统计原理分别进行指标权数确定和专家打分的数学处理建立的定量评估模型也值得借鉴。
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理智决策者对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意愿是选取收益相对高,风险相对小的项目。也就是要求工程项目投资的经济效果风险收益最好。那么如何在给定的条件下,即收益、风险一定的条件下确定工程项目投资的最优经济效果,以及在最优经济效果的条件下,如何确定工程项目的收益和风险也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思路.
目前在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强调严格执行项目监理制、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投资风险约束机制等;强调工程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建设程序,确保工程质量,减少风险损失,提高投资效益,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完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加强政策环境研究,将会对降低工程项目风险,减少损失,增加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风险评价的目的在于为风险决策提供依据;风险控制的目的在于借助各种方法,以最小投资谋取最大保障的管理活动,使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为最佳工程效益服务,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减少风险损失。
近几年,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也越来越多,市场风险也越来越大,对工程项目建设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使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更有效地控制工程项目投资、工期和质量。确保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对实现工程投资决策的全局优化与总体设计和总体经营思想,对合理利用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保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s://bid.lcyff/#/?source=bdzd
生态遭到破坏会影响到卫生环境(健康)什么?预防措施怎么弄?
气候变化问题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合作应对。中国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一向本着对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取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中国将继续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和行动。尽管金融危机当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不会动摇,行动不会松懈。
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中国一向致力于推动公约和议定书的实施,认真履行相关义务。目前,国际社会正在就落实“巴厘路线图”、加强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进行谈判,以于年底举行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中国将在这一谈判进程中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为此,谨提出中国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落实“巴厘路线图”的有关立场。
一、原则
(一)坚持公约和议定书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和法律基础,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落实巴厘路线图的依据和行动指南。巴厘路线图确认了加强公约和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的授权,一是为确保公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做出相应安排;二是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
(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排放和当前的高人均排放负责,改变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大幅度减少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中,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手段。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气候,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实现。
(四)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应当同举并重。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应当予以同等重视。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适应则更为现实、紧迫,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资金和技术是实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必不可少的手段,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是发展中国家得以有效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根本保证。
二、目标
哥本哈根会议的目标是在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方面取得积极成果,重点是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做出明确、具体的安排,一是要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应当承担的大幅度量化减排指标,确保未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承担可相与比较的减排承诺;二是作出有效的机制安排,以确保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三是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情况下,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根据本国国情取适当的适应和减缓行动。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
(一)共同愿景
应对气候变化长期合作行动的“共同愿景”就是要加强公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实现公约的最终目标。这一“共同愿景”应当以公约的最终目标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为指导。公约已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终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当务之急是落实各国应当取的实际行动。长期合作行动的目标应当是包括可持续发展及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就减缓目标而言,作为中期目标,发达国家作为整体到2020年应在其1990年水平上至少减排40%。
(二)减缓
1、发达国家减排承诺
(1)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大幅度的、量化的“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减排义务。
(2)基于历史责任、公平原则、发展阶段的考虑,发达国家作为整体到2020年应在其1990年水平上至少减排40%,并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3)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及相关政策、措施和行动应当满足“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要求。
(4)“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要求适用于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和相应行动的履行情况及实际效果,具体程序和方法可以参考京都议定书遵约和监测机制的相关规定和程序。
(5)发达国家之间的减排努力要具有可比性,一是全面性,要体现在政策、措施、行动和目标等多个方面;二是性质的一致性,都应当是量化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三是强度上的相近性;四是遵约和监督核查机制的相同性。
2、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的减缓行动
(1)发展中国家适当的减缓行动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进行,要与实现发展和消除贫困的目标相协调。
(2)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减缓行动与发达国家量化的减排义务有本质的区别:一是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的减缓行动由发展中国家自主提出,有别于发达国家强制性的条约义务;二是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的减缓行动包括具体的减缓政策、行动和项目,有别于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和减排指标;三是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的减缓行动要符合国情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发展中国家自主决定开展行动的优先领域;四是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的减缓行动以发达国家提供“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为条件。
(3)为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行动提供技术、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支持,是发达国家在公约下承担的义务,发达国家的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不应推卸责任。
(4)可以通过建立适当的机制,对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减缓行动和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进行匹配。发展中国家提出具体的减缓行动和项目以及所需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发达国家通过公约下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机制提供“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
(5)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减缓行动提供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所产生的减排量不能用于抵消发达国家所承担的量化减排指标。
(6)“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要求仅适用于获得“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支持的相关行动。
3、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排放
(1)在制定技术方法和激励政策等方面同等对待发展中国家减少毁林、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以及通过森林保护、森林可持续管理和森林面积变化增加碳汇。
(2)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以及通过森林保护、森林可持续管理和森林面积变化增加碳汇的行动,是推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部分,不能用来抵消发达国家减排承诺目标,也不能成为引入发展中国家减排义务的手段。
(3)发达国家有义务根据公约相关条款提供充足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以使发展中国家能够自愿实施减少毁林、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以及通过森林保护、森林可持续管理和森林面积变化增加碳汇的行动。
(三)适应
1、适应的机制框架。要建立综合的适应机构,以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支持。
2、建立附属机构。在公约缔约方会议的指导下,负责规划、组织、协调、监督和评估适应气候变化国际行动并支持发展中国家取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建立适应气候变化区域中心。
3、在公约下建立新的“适应基金”。基金将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主要用途包括:(a)加强能力建设,包括数据收集和脆弱性评估;(b)涵盖制定国家适应行动的所有成本;(c)实施适应行动、项目和规划;(d)实施风险管理和减少风险战略;(e)通过经济多样化增强适应能力;(f)促进适应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g)促进气候变化相关的教育、培训和公众意识提高。
4、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评估机制。该机制用于监督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并评估所提供支持是否充足。
(四)技术开发和转让
1、机构设置。技术开发和转让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关键性作用,当务之急是建立相应的机制安排,以具体落实发达国家在公约下所承担的相关义务。
2、在公约缔约方会议下设立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附属机构。在公约缔约方会议的指导下,负责规划、组织、协调、监督和评估国际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活动,包括:(a)制定和实施重要气候友好技术的联合研发;(b)评估技术需求;(c)提供可转让的技术清单;(d)确定技术转让中的障碍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e)确定推动技术转让的激励措施;(f)管理技术信息及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活动;(g)处理知识产权相关问题;(h)加强能力建设;(i)进行绩效监测和评估。
3、建立多边技术获取基金。该基金主要来源于发达国家公共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开发及技术转让。
4、绩效评估与监督。定期对技术转让的进展,包括范围、规模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估。
(五)资金支持
1、机构设置。为有效运作公约下的资金机制,要分别设立适应基金、减缓基金、多边技术获取基金和能力建设基金。资金机制的管理应接受公约缔约方大会统一指导,体现公平性、透明性和有效性原则,确保资金易于获取且管理成本较低。
2、资金来源。发达国家缔约方有义务提供新的、额外的、充足的和可预期的资金。私营部门和碳市场资金可作为发达国家缔约方资金的有益补充。
3、资金比例。发达国家缔约方每年应至少拿出其GDP一定比例(如0.5-1%)的资金用于给上述基金提供资金支持。
四、关于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
(一)紧扣谈判授权。根据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决定(1/CMP.1),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应当就发达国家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达成协议,并通过议定书附件B修正案的方式加以确定。
(二)议定书是长期有效的条约。为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议定书确立了发达国家率先减排的模式,是实施公约的一项重要法律文件。议定书确定了发达国家2008至2012年第一承诺期量化减排指标,并就确定发达国家在后续承诺期的减排指标作出了安排。议定书是一项长期有效的法律文件,并不因第一承诺期的结束而失效。确定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进一步减排指标的工作组授权简单明确,就是要通过修改附件B确定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指标,绝非全面修改议定书。
(三)议定书工作组是双轨制的重要一轨。议定书工作组是落实“巴厘路线图”双轨谈判机制的重要一轨,应尽快完成谈判任务,确保议定书第一、第二承诺期不出现空档。只有明确了议定书发达国家缔约方的进一步减排指标后,才能为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下非议定书发达国家缔约方确定可比的减排指标。否则,发达国家减排义务之间的可比性就无从谈起。工作组能否如期确定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指标,直接关系到哥本哈根会议能否取得成功。
(四)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减排指标。发达国家作为整体到2020年应在其1990年水平上至少减排40%。
天气保险指数的其他问题
摘要:气候和气候也影响人类的人的影响。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人类健康影响的任何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面的,多尺度,多层次的,既有积极影响,也包括负面的影响。但负面影响也更多的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未来的生存和人类社会和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发展。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带来人类适应无法估量的损失,气候变化将花费不小的费用。因此,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暖化;人类健康;
气候变化是一个漫长的时间来反映变化中的大气条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的过程。它的主要特征在于通过冷,暖或干湿变化,冷,暖或干和湿气氛相互交替在不同的时间长度来改变不同时期的组合物。的变化周期不是关键的,经过一段时间通常不具有对称绕阶段,和不同周期的长度可以变化很大。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自然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全球气候变化的极端异常天气现象,如干旱,洪水,霜冻,冰雹,沙尘暴,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雷击等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人类生态环境,人类社会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此外,全球变暖直接影响到地球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状况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物质生活水平和公共水平的综合反映。
关于在/>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在过去一个世纪
<br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正在发生显著改变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其全球和中国的生态系统,社会经济 - 经济和人类健康,并会继续有显著影响。
2001年,间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警监会(简称IPCC)公布了其第三份评估报告。报告指出:自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0.6℃±0.2℃,近20年来,在过去的100年里,最温暖的。 20世纪90年代是最暖的1000年为10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的气候在过去一个世纪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趋势对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过去的一个世纪基本上是相同的大势所趋,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国的气温上升0.4℃-0.5℃。从地理上看,在中国,中国北方,中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最显著升温;从季节分布看,最明显的冬季变暖。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中国的高温度一般比去年同期高,成为暖冬已成“定局”,这意味着我们在过去的50个国家经过多年的前19个连续暖冬。
(一)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不利影响(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1,频率和热浪的强度增加
>据日本科学家统计,近100年来,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平均气温上升的城市23℃,在此期间温度东京城市却增长了7℃。在日本,该温度超过25℃夜晚称为不低级“热夜”。 50年前,每年不到5东京的“热夜”;而1961年至10年平均为14.9; 1981年至1990年,“炎热的夜晚”提高到23.8。大阪在1991年2000年10年间,每年的“炎热的夜晚”从极端最高气温方面变化,北京1940年至2002年数量达到38
(见表1),最高极限1940年北京夏季气温高,是42.6℃。然后下降的趋势,以最低80年来,为38.5℃,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升,至41.9℃。
表1北京夏季极端最高气温
1940年1949 19501959 19601969 1019 19801989 19902000 20002002
最极端42.6 39.6 40.1 40.3 38.5 41.9 41.1
上海和广州的高温分析,中国的科学家们发现,温度变化,由于气候变暖,上海每年热天(最高气温≥34℃),现在将12D / A,未来15.7d /年;每年热天在广州,现在将24.7d /年,未来36.0d /年。
2,厄尔尼诺
气候变化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与过去100年相比,自1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 - ?南方涛动( ENSO)更为频繁,更持久和更激烈(2001年气候IPCC第一工作组第三次评估报告)。严重的1982年至1983年以及19年至1998年期间厄尔尼诺的两倍,世界各地极端天气频发,使人类遭受了巨大的灾难。
3,城市热岛效应更明显
据统计,在19年观测到的最大热岛强度(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温差),北京是11℃ (比上海6.8℃以上,仅次于加拿大的温哥华,11℃柏林,德国13.3℃)。产生热岛效应的因素很多,不是原因,一个地区的结果。全球变暖是郊区之间增加的温度差产生的原因之一。
(2)全球变暖
人类健康的影响
1,气候变暖对病疫情
人类的健康和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气候与环境,气候灾害和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危害极端天气更令人吃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将更为频繁,气候灾害危及人类生命和健康就会增加。许多传染病传播的昆虫,气候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如全球变暖会加剧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据统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只有两种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会伤害世界人口40 %。最不能忽视的是,气候变化造成的物种灭绝,而一些老的必然产生新的物种,改变物种可能打破,细菌,,敏感原的现有格局,产生新的变种。如2003年的春天,与另一个相同,在我国,广东,北京,山西等地的传染病SARS爆发,给市民的健康和生活,带给人们极大的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生态系统,带来另一种危险,即可能激活某种新。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证实,至少有30种新的传染病也出现了近20年。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新兴研究:新种的出现可能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气候变化,破坏的老巢,原本住在野生动物的,活动的结果中的封闭世界未知的,在人类活动的过程中,在未来的新将不断地被发现。
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的出现,以及对生态的平衡,特别是微生态平衡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凸显改变的传染原体,变化,媒体分发和昆虫养殖流行病学生存特性,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蚊子叮咬感染了的人,会用一个健康的人体内的血液进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增加,传播速率和蚊虫叮咬的速率被大大提高,再生和体内的成熟的速率可以增加。例如,在20℃,恶性疟原虫的细菌需要26天走向成熟,并在25℃,只有13天。蚊子携带的只有几个星期的时间儿童生存期的细菌,如此以来,过高的温度会大大提高这种病菌传播的可能性。同时,由于高温现象,使得夜间和冬季气温的上升,大大延长,延长蚊子和地区的生活,使得疟疾的传播依赖于猩红热,黄疸,脑炎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上升的发病率,
变暖将导致变化的气候带,边界将扩大到热带和亚热带,传染病原面积的热带地区发病率扩展到温带。例如,?恙虫病中国的南方地区,深受80年代以来的地理区域向北,1986山东省疫情报告,占地恙虫病流行区在天津1989,1990地理区域推进四项北纬,天津磨砂膏流行性斑疹伤寒年平均气温上升1.31.7℃。据此估算可能的趋势恙虫病的国家分布出现了全球变暖的影响下。 2002年夏天,“西尼罗河”在美国,专家分析,该传播如此之快,主要是由于炎热干燥的天气再次爆发。西尼罗河是从一名女子在乌干达西尼罗河地区,谁站出来,近年来在欧洲和北美的温带隔离于1937年。此外,由于气候变暖,开展活动的瘟疫病黄胸鼠的范围,而不仅限于17°N区的南部。
2,热浪和亡率
全球变暖对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产生的热量,它会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热浪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加,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或亡,导致心脏肿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天天热显著增加热浪的增加的频率和强度。特别是湿度和提高城市空气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极端高温的影响,夏季人体健康。热浪对人体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发病率和亡率。
由于2003年夏季的热浪席卷全球,在3842.6℃破纪录的高温。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因此伤害了学生。热浪蔓延到印度,巴基斯坦,欧洲,中国,印度就有超过1000人被热浪夺去了生命。的增加,热波,心脏疾病和高血压的患者的发病率也在增加。此外,全球变暖将导致更多的对流层臭氧浓度,平流层臭氧浓度。
高温使得病菌,细菌,,原来更积极敏感,但也损害了人的精神,人的免疫系统和抗病能力,因此亡人数在全世界的数量超过每年1000万人次。 1998上海经历了热浪高达2-3倍的数量在近几十年来总亡人数最严重的热浪,(七月8日至20日,8月1日至3日,八月7日至17日天,8月21日至23日),无热期,65岁以上的老年人亡率增加更为明显。热浪威胁婴幼儿也很大,如果婴儿的某些疾病,如腹泻,呼吸道感染和心理缺陷,热浪危害时最容易受到高温的折磨。除了这种中暑亡的直接影响外,还会导致心脏和呼吸系统基础疾病或亡。研究表明,由于全球变暖,夏季气温将显著增加的天数,心脏疾病和高血压患者和亡率将增加的发病率。
夏天,当气温高35℃以上会发生,38℃,40℃或更高的温度也时常出现。 2003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受副热带高气压,南方,中国南方出现了罕见的高温天气历史。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人数持续时间超过40天。江南,中国南方日最高气温一般为35℃-38℃,局部地区达到38℃-40℃,局部地区可达40℃-43℃。生理学家研究表明,一旦温度上升到38℃时,人体汗腺已经难以维持正常的体温,呼吸短促,不仅肺部呼出热量,甚至有加速心脏跳动,输出更多的血液向的表面上,参与冷却。这是心脏疾病,是孕育着生命危险温度。生温度为39℃时,汗腺用尽由于工作原因,做任何事情,往往会失败,那么,心脏疾病的风险是容易引发猝。生温度为40℃,高温已直逼生命的中心,大脑有损失,产生头晕。可见,在高温下人体的生理温度反映非常敏感。 2004年,中国的南部省份,由于台风“蒲公英”的影响,副热带高压,从6月底开始,广东大地是在炎热的天气下,7月1日笼罩,广州最高气温达39.7℃,最高气温历史在广州创纪录38.7℃。 6月28日,一名工人大岭山镇,东莞市,广东省,八套生家具厂,车间因工作劳累加上高温和逝世后晕倒在医院半个多小时。据广州“120”急救中心负责人介绍,自今年夏天以来,其他疾病因高温引起的亡只有数广州达39余人,每天救护车出动每天的平常人数(约200次)增加66个百分点,日出车撞上了急救中心建立了创纪录10年。以北京为例,由于高温发病到住院的病人,7月较6月增加了40%。上海,甘肃,高温病人数量的增加导致了临床使用,出现了血荒的情况。户外工作者,如警察,公交车司机,建筑工人,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热浪。高温下很容易疲劳驾驶,轮胎,汽车自燃等重大事故发生。
高温炎热,但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容易使人疲倦,烦躁和愤怒,各类事故相对增多,甚至犯罪率也有所增加。在热浪,如纽约在1966年7月的,通常是138.5%。在高温意外北京2003年7月增加,据北京急救中心的数据显示:增加交通事故和炎热的天气有很大的关系。气温高,气压低,人的脑组织和心肌这个最敏感,容易出现头晕,急噪,烦躁等,部分出现的心理问题。
3,尼尔Nino和疾病
新的实验结果表明,尼尔·尼诺和疾病的传播密切相关。尼尔·尼诺发生往往会造成一些地区气候异常,引发本病。例如,1982年至1983年尼尔·尼诺,在巴基斯坦北部因天气炎热造成的干旱,导致疟疾的过程中;而在南美洲,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因暴雨灾害,也经历了疟疾的流行。据科学家分析了厄尔尼诺发生后的第一年?O,疟疾病例在委内瑞拉增加35.1%。在这样的,19年至1998年厄尔尼诺的高度o在索马里和尼肯亚,人感染裂谷热的人数为89,000,近250人的亡人数?;在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里斯斯里兰卡,东非委内瑞拉和巴西,大面积引起的疟疾暴发?干旱和猩红热。此外,根据厄尔尼诺期间至1983年的一份报告,世界卫生组织在1982年,全球大约有1000万人患有抑郁症,的发病率上升了8%,交通事故也增加了5000次以上。
4,空气污染与健康
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由于气候异常发生时,如夏季炎热,冬季气候变暖,干旱等的背景下,往往会造成局部空气质量。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存在,导致空气中的污染物容易扩散,造成严重污染。
污染物质进入人体后在大城市,会造成不适,以人的感官和生理机能,导致变化的亚临床和病理,临床体征或潜在的遗传效应,急慢性中毒或亡的发生。比利时马斯河谷(1930年),美国多诺拉(1948)和伦敦(1952年)的烟雾是空气污染的影响的典型例子。
因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问题
1960年以来两个自然灾害br,世界人口增加了一倍,但巨灾损失增长了30倍,从1960年三十亿1995美元$ 100十亿。造成这一增长趋势的一部分,当气候灾害,如台风于1992年在迈阿密的南郊区安德鲁的损失导致了$ 24十亿。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的潜在影响可能会增加。设温度或雨量分布变化没有变化,全球变暖将导致洪水和高温的发生率增加,由于经常与南方涛动联的洪水,因此不能排除增加干旱的可能性。这些气候灾害将导致更多的只是森林火灾,泥石流。这些灾害对健康和社会,包括亡,人身伤害,精神创伤,社会混乱的影响。
(一)洪水
在历史上,洪水是在亡灾害损失的原因最大的自然灾害。到目前为止,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中国的黄河。 1332,700人被淹在随后的饥荒和疾病的超过1000人亡。 1887年洪水破环的22米高路堤,淹100人。最近的洪水发生在1930年,有百万中国人被淹,另有1100万人可能于随后的饥荒。美国密西西比河洪水持续不断的破环的业务,最近的最大洪水发生在13年14年和1993年的中世纪风暴产生的北欧河特大洪水,人超过10万遇难的几个的数量。冬季洪水于1995年发生在过去的200年中,北欧做出更严重。在澳大利亚,大洪水变得更典型的50年后的20世纪。在1988年至1990年拉尼娜,严重的洪水淹没了澳大利亚东部1×土地。除了这些,不仅会增加洪涝灾害的发生溺水,腹泻和发展中国家的呼吸系统疾病爆发的风险,同时也增加饥饿和营养不良的风险。
(2)
干旱干旱是气候最严重和最广泛的自然灾害相关联的所有自然灾害。 1769,1790,1866,187617年和1943年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干旱造成数百万人亡。 1878年在中国1000年至1300年的人于与干旱有关的饥荒。与ENSO相关的许多干旱。如果发生干旱饥荒,营养不良和疾病可引起永久性的心理,生理的伤害。并非所有的干旱造成的,并非所有的干旱导致的饥荒饥荒。干旱随处可见,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尽管干旱可能导致长期的发病率,但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不大。因为大部分的气候变暖是世界干旱周期准确的性质可能降低强度和热干旱无疑频率。例如,尽管澳大利亚自1950年以来东部地区增加了湿度百分之30,但强度和干旱的频率,而不是减少。事实上,最严重的干旱,1982年至1983年,并从1991年到1995年
(3)森林火灾
读历史可以看到,大量的森林火灾发生在历史上。在北美,至少有13的历史纪录烧毁40000公顷森林火灾。威斯康星州和密歇根州在1871年大火摧毁1700000公顷森林,杀2200人。 1894年,威斯康星州,1910年发生在爱达荷州和蒙大拿州西北部地区,如火灾的程度。 1881年密歇根州大火杀数百人; 1894年明尼苏达州辛克利大火夺去418生活; 1918年明尼苏达州乌鸦奎特大火烧毁551人。火是如此普遍,以至于人们听到火警对待自己视为冷漠失去了财产损失。
决定性因素,森林火灾的发生,是火之源,高度易燃的燃料数量,有助于燃烧和蔓延的气候条件。全球气候变化的前两个因素后。降雨量在短短几个月内火灾危险性期前的一个重要参数。降雨量在春季和初夏适量减少森林火灾,但它提供了大量的灌木丛中的高火险的未来。早期的严重干旱将使这种植被干燥,增加了可燃物的数量。近日,洪水和极端干旱引发的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每一种情况下,有利于防火。相对低湿度和高风还确定的可能性和强度的森林大火玩在发生了关键作用。任何高强度的火灾不仅取决于天气条件,但它也取决于疾病(或昆虫传播的疾病)所产生的开拓扦插,风暴,火灾或土地以前的残留物。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燃料和温暖的量的“受精”,潮湿的天气条件下与它相关联。
3减轻:
人类历史上的生存是一个不断适应不同的气候史。给人类带来的气候变化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以可持续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保护地球的气候,并阻止其继续恶化,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减缓全球变暖,大力开展研究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疾病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影响,是当务之急。
1,生活在健康的常见疾病,天气指数为基础的预测和服务的当前发生疾病的基础上,研究和现场服务延伸到传染病领域,开展短期,中期和长期的预测传染病预警服务等一系列产品。
2,气候风险评估和传染病重大疫情的气候区划。主要内容有:疾病滋生,繁殖的研究,过程和气候的爆发之间的关系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天气,气候条件;疾病模式的气候评估研究;应用GIS技术,综合流行,气候和其他环境数据库,疾病气候区划,确定季节,地区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建立疾病监测,预警系统,实时业务的氛围;建立生产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分配制度的信息产品,并提供内容丰富,准确,及时,权威的疾病监测,评估,预测,预警,以及疾病预防等服务产品。
3,携带或运输小房间的气候和疾病滋生,传播的研究。气候变化,加强对自然灾害损失的开发和利用,缓解,改善气候变化的研究和预测能力。您可以监视和预测热浪目前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许多城市相继出台热或热警报,根据中国国家气象局的规定,日最高气温超过35℃,发布高温预报。广东省气象台2004年6月28日至7月间站3日,共有23发出红色预警信号,如此频繁地在广东省气象历史上从未有过发布的高温预警信号。因此,当热到来的时候,人们能够利用各种措施来显著降低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逐步完善的热浪预警系统有效地去适应。
4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
不确定性进行了比较小的,初步的结论,仍然有许多不确定的阻力,这给科学家严峻的挑战。
1,重点从影响气候对健康的影响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气候变化的诸多因素中提取往往伴随着其他各种环境变化表,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不是唯一的,而且通过其他如遗传,自身素质,饮食,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从而使气候变化对健康的研究,关键技术是在和从健康的许多因素影响气候车分离。
2,健康的灵敏度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当前和未来的变化非常复杂
回应对人体健康的一些变化,可能或即将发生。此外,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在同一时间,气候变化,社会,经济,人口,技术和医疗保健等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很难准确地预测这些变化在未来几十年,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人类健康的敏感度是相当复杂的,这给了大量的对人体健康的困难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
可怕只为保护环境,多种树木,节省地球,以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尽管与传统农业保险相比,天气指数保险有着诸多优势,但在我国实际运营过程中,仍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需提高天气指数的制定技术。天气指数是这种保险进行赔付所依据的标准,其准确与否与保险公司的费率确定及盈余亏损息息相关。而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再考虑到部分地区的小气候的存在和我国气象技术的有限性,要想确定与农作物产量准确相关的气象指数,难度很大。
第二,基差风险。赔付的根据是现实天气指数和约定天气指数之间的偏差,因此,在同一农业保险风险区划内,所有的投保人以同样的费率购买保险,当灾害发生时投保人获得相同的赔付。但即使是遭到同样的灾害,村民与村民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受灾程度是不一样的,这样就有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有的农户没有受灾,也会得到赔偿;有的受灾很严重,但得到的赔偿不足以弥补其灾害损失。
第三,并非所有地区都适合开展天气指数保险。某些高风险的地域,因为那里的风险不具有可保性,或者说用保险的方式不经济,所以在这些地区用救灾的方式可能更有效。天气指数保险也不适用于某种耕作方式或某种作物,例如某些受天气风险影响很小且灌溉系统十分发达的地域,因为那里作物的产量变化与天气指数变化的关联度很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