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候变化与玛雅文明的崩溃主要属于哪种气候变化影响响应的表现形式

2.为什么科学家说气候变化会引发“毁灭性”的爆发?

3.当代气候变化的原因

4.首次发现!空气中微塑料正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杂志_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好投吗

Shutterstock

根据一项新的回顾研究,在未来几十年里,每年可能有超过25万人死于气候变化。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估计,在2030年至2050年间,气候变化每年将导致大约25万人死亡,来自营养不良、热应激和疟疾等因素。

但是新的评论发表在1月17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研究合著者安德鲁·海恩斯博士说,这是一个“保守的估计”。这是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死亡率的与气候有关的因素,如人口迁移和农民因热量增加而降低劳动生产率,流行病学家、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前院长告诉CNN。

此外,世卫组织的估计没有考虑到与极端天气和气候导致的医疗服务中断相关的疾病和死亡,评论说。

新的评论没有给出更新了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死亡人数估计,但指出,根据2016年的一项研究,仅粮食产量的减少预计到2050年就将导致529000名成人死亡人数的净增加。

气候变化还可能在2030年迫使1亿多人陷入极端贫困,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这反过来又会使他们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所有这些都强调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减轻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投资和政策的必要性,报告说。

“气候变化正在造成伤害和疾病。”报告称,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死亡风险预计将大幅增加,威胁数百万人的健康气候变化对健康构成的普遍威胁要求卫生专业人员和 *** 取果断行动,保护今世后代的健康。

6气候变化的意外影响气候变化的摄影证据:冰川退缩的延时图像气候变化的现实:10个神话被破解的

最初发表在Live Science上。

气候变化与玛雅文明的崩溃主要属于哪种气候变化影响响应的表现形式

研究人员报告说,气候变化已经变得非常致命,每年在全球造成 500 万人死亡。

 “这是第一项对 2000 年至 2019 年间非最佳温度条件导致的死亡率进行全球概览的研究,这是自工业化前时代以来最热的时期,”该研究的联合负责人、莫纳什大学教授郭玉明说。澳大利亚。

 研究结果基于对 2000 年至 2019 年全球温度和死亡数据的分析。在此期间,全球气温每十年上升 0.26 摄氏度。

 该研究的作者发现,全球 9.4% 的死亡可归因于极冷和极热的温度,这意味着每 10 万人中有 74 人死亡,其中大多数死亡是由暴露于寒冷引起的。

 按地区划分,与异常温度相关的年死亡人数为: 亚洲,260 万;非洲,120 万;中国,104万;欧洲,835,000;美国,173,600;南美洲,141,000;印度,74,000;英国,52,000 和澳大利亚,16,500。

 研究人员还发现,从 2000 年到 2019 年,与寒冷相关的死亡人数下降了 0.51%,而与高温相关的死亡人数上升了 0.21%。

 根据这项新研究,高温导致的死亡人数在所有地区都有所增加,这表明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变暖将导致未来与高温相关的死亡人数增加。它于 7 月 7 日发表在《柳叶刀行星 健康 》杂志上。

 “重要的是,我们使用了五大洲 43 个国家的基线数据,这些国家具有不同的气候、 社会 经济和人口状况以及不同水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服务,因此与之前的研究不同,该研究的样本量大且各不相同,”郭说。大学新闻稿。

 他说,了解与温度相关的死亡的地理模式对于制定政策和战略以适应和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保护人们的 健康 非常重要。

 来源

 莫纳什大学,新闻稿,2021 年 7 月 7 日

为什么科学家说气候变化会引发“毁灭性”的爆发?

A 逝去的文明

消灭了玛雅文明的巨大力量其实并不神秘,并且也为处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所熟知

在危地马拉北部佩腾省东北部丛林中,有一片占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的古城遗址。这座古城建在沼泽环绕的丘陵上,由九组建筑群和大广场组成,以桥梁和堤道相连。在这里矗立着的最著名的建筑,当属玛雅金字塔。蓝宝石般明净的天空下,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金字塔勾勒出热带雨林里独一无二的天际线。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蒂卡尔金字塔,这座斜度达70度,外形有如欧洲的哥特式建筑,因而有人称之为“丛林大教堂”。这里就是举世闻名的蒂卡尔遗址,是玛雅文明中最大的遗弃都市。

在世界文明史上,玛雅文明似乎是从天而降,在最为辉煌繁盛之时,又戛然而止。170多处被弃的玛雅古代城市遗迹、一座座规模令人咋舌的巨型建筑:雄伟壮观的蒂卡尔城、建于7世纪的帕伦克宫、乌克斯玛尔的总督府、由22500块石雕拼成精心设计的图案、奇琴·伊察的武士庙,那巍然耸立的1000根石柱仍然令人想起当年的气魄……大约在1100多年前,玛雅人放弃了这些伟大的城市。个中原因困扰了之后的人类长达几个世纪之久(蒂卡尔古城遗址在1696年被发现)。

通过考察散落于中美洲各地的玛雅文明废墟,考古学家理出了玛雅文明发展的一些脉络。他们发现,从大约公元300年开始,玛雅文明进入了一个考古学家称之为古典期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神庙和纪念碑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玛雅文明的人口也急剧膨胀。大约在公元800年,古典期玛雅文明到达了它的顶峰,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崩溃:在随后的100多年时间里,南部低地的玛雅人放弃了他们繁华的城市,神庙变成了野兽出没的废墟。北部高地的玛雅文明继续延续下去,但是再也没有重现辉煌。直到16世纪,来自欧洲的殖民者在发现新大陆的同时也发现了玛雅文明。在殖民者的杀戮和掠夺中,玛雅文明终于完全衰落了。

关于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过去一直是众说纷纭。跟这个文明一样,它的衰落也被人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有人说玛雅文明的衰落是源于小行星撞击,也有人说是因为世界范围内的地震,更有人认为是巫师们预言的全球大灾难毁了这个文明。但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消灭了玛雅文明的巨大力量其实并不神秘,并且也为处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所熟知。这就是:气候变化。

B 气候干旱是元凶

最新的研究显示,从1020年开始,干旱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尘封了玛雅的命运

美国《科学》杂志11月9日刊登的报告是由一个国际专家组共同完成的。他们从距离玛雅遗址1.5公里处的伯利兹城一个洞穴的石笋层取样,作化学和矿物分析,“复原”这一地区过去2000多年气候变迁状况。

洞穴石笋由石灰水持续滴落逐渐形成,主要成分是碳酸盐矿物,而洞穴滴水是雨水通过石灰岩从地表渗透下来的,必然经过土壤层。由于植物的根呼吸和微生物活动,土壤中的空气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一方面,土壤二氧化碳的多少受温度的控制;另一方面,土壤二氧化碳的多少又能决定岩石被溶解的多少:二氧化碳含量高,水的酸度就大,被溶蚀的石灰岩就多,沉积到洞里的物质也就多;反之,二氧化碳含量低,水的酸度就小,所溶蚀的石灰岩就少,当然沉积到洞里的物质也就少。因此,水不但是运输物质的载体,而且也是传递信号的媒介。在从地表向地下传递的过程中,水流不但带有大气温度或降水变化的信号,而且还加入了许多地质、土壤环境变化的信号。当水最后到达洞里,从滴水沉积出来的石笋也就成了一个环境气候变化的记录器,可以揭示降水趋势。

这个专家组的成员之一、英国达勒姆大学学者詹姆斯·巴尔迪尼说:“玛雅文明兴衰是一个成熟文明没能成功适应气候变化的例证。”

巴尔迪尼以书面方式作出解释,即一段时期高降雨量提高玛雅农业系统产量,人口激增,过度开。气候随后逐渐干旱、耗尽,引发政治动荡和战争。“从1020年开始,干旱持续近一个世纪,尘封了玛雅的命运。”

在此之前,曾经有很多科学家提出过气候变化(大干旱)导致玛雅文明衰落的说,但都没有得到证实。因为先前就有气候变化导致玛雅文明衰落的推断,每每“因为气候记录中时间的不确定性”而触发争议。

C 说不断被证实

2001年,2003年,2012年,不同时间不同的科学团队的研究都为干旱导致玛雅文明灭亡的说提供了证据

理查德森·B·基尔或许可以算作最早提出气候变化导致玛雅文明灭亡这一说的人。2001年4月1日,他的一本关于玛雅文明的书由新墨西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就叫《玛雅大干旱:水,生命和死亡》。基尔曾经是德克萨斯州的一位银行家,后来因为银行不景气,就改行研究他喜爱的考古学。基尔干旱说的灵感来自于20世纪50年代德克萨斯州的一次大干旱,以及考古学家弗莱德·弗拉德兹在伯利兹玛雅文明废墟的发现。弗拉德兹发现,成千上万的玛雅人似乎在很短时间里同时灭亡了。基尔认为,这很可能是一场空前的旱灾造成的。但因为缺乏9、10世纪的气候资料作支持,他的说只能停留在设的层面上,还不能令人信服。

2001年,一份直接的证据终于出现了。佛罗里达大学的科学家大卫·侯德尔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称,他们在墨西哥找到了一份玛雅文明时代的气候记录。侯德尔等人找到的是一份间接的气候纪录———自然地质记录。这跟今年发表研究结果的国际专家组的做法是一样的。

侯德尔和他的团队使用氧的同位素和硫酸钙作为指示气候变化的物质。如果气候干燥、降雨量减少,那么湖水的蒸发就会大大超过降水的补充作用。这样,这个时期沉积在湖底的石膏等物质的含量就会增加。只要一层层地测量石膏的浓度,科学家就能“读”出过去年代降雨量的变化。

侯德尔等人挖出了尤卡坦半岛中央一个湖的湖底的沉积物作为分析对象,得到2000多年以来气候的大致变化趋势。他们发现,公元750年到800年这个地区发生了7000年中最严重的干旱。

来自瑞士的科学家杰拉德·H·胡格和他的研究团队于2003年3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气候变化如何促使玛雅文明衰落的图景。他领导的研究组同样使用地质沉积物这本无字的气候记录研究玛雅文明所在地区的气候状况。

这次,胡格的研究团队发现公元200年发生的一次干旱造成了前古典期玛雅文明的一次衰退。然后,从公元9世纪——也是玛雅文明的顶峰——开始,一场持续100多年的干旱控制了加勒比海地区。

玛雅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是玉米,而玉米这种作物严重依赖水。专家估计,玛雅人贮存的雨水、湖泊、河流的水以及地下水只能维持18个月的时间。更详细的研究表明,在这干旱的100年中,公元810年、860年和910年左右发生了三次最严重的旱灾,持续时间分别为9年、3年、6年。

这三次最严重旱灾发生的时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玛雅人的主要城市被废弃的时间相一致。因为玛雅人聚集的城市规模越大,对水的依赖也就越大,于是大城市首先被玛雅人放弃了,随后是中小城市。

就在今年的2月23日,《科学》杂志上还刊登了另外一份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是由墨西哥尤卡坦科学研究中心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学者的合作完成,报告的主题也是关于玛雅文明为何衰落。这份报告认为,在玛雅文明衰败的那一时期,玛雅文明所在地区的降水量只比先前减少25%至40%。但由于玛雅文明所在尤卡坦地区缺少河流湖泊、以雨水为主要用水来源,加上尤卡坦地区蒸发量大,因此,降水量减少的影响被放大。

“数据显示,玛雅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是夏季暴雨活动的减弱,”南安普敦大学学者埃尔科·罗林说,“夏季是玛雅文明的主要季节,是尤卡坦谷地水系统补充的主要时间段。”正是因为降水量减少、用水不足才促使玛雅人在8世纪大举迁移,放弃繁华城市,任由城市文明湮没在蔓延的热带丛林中。这份报告还以一种近乎安慰的口吻说,在现代文明中,人类社会对降水量的温和变化不会作出强烈反应,因为现代社会具有相当充足的缓冲力应对各种自然变化,但在古代,“雨水的微量减少也会引发重要而又长期的问题”。但无论如何,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个说。

D 两种气候变化

我们经历的气候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这与玛雅人所遭遇的大干旱非常不同

然而,玛雅文明遭遇的气候变化跟现在人们经历的气候变化相比,形成的机制似乎并不相同。

根据侯德尔团队的研究,玛雅人生活的地区气候突变是有周期性的,这跟太阳活动有很大关系。侯德尔发现,尤卡坦半岛地区每隔大约206年就会发生干旱。每当太阳活动变得剧烈的时候,产生的宇宙射线就会改变地球上碳14的含量。侯德尔等人通过研究记录在树木年轮中的碳14含量变化,发现太阳活动的周期恰好也是206年左右。这两个周期奇妙地重叠在一起。侯德尔的研究显示,很可能是因为太阳的活动带来了干旱这种严重的灾难,讽刺的是,太阳正是玛雅人所崇拜的。这种气候变化来得是非常突然的,没有预兆地就袭击了玛雅人所居住的地区,让他们措手不及,只能逃离城市,留下一片片废墟。

而我们目前所经历的气候变化,过程是十分缓慢的,影响范围也更大。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历的气候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这与玛雅人所遭遇的大干旱非常不同。用科学的术语来讲,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导致玛雅文明衰落的气候变化显然是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我们现在所经历的气候变化,全球科学家的共识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类自己的责任,人类今日所作的决定和选择,会影响气候变化的走向。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气候变化。

当代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产生的连锁效应很多,高温,干旱,强降雨,强风暴等等在2020年体现得“淋淋尽致”,而同时科学家们发现在南北极地区,冰川之中存在了大规模人类未知的,有些被“冰封”了上万年,而在气温上升之后大规模的冰川融化之后,就会释放出一些可能具有“毁灭性”的。

同时2020年科学研究也说明了气温上升,永久冻土融化可能在加速这一过程的释放,所以如今我们应该警惕气候的变化。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从新发布的冰川变化,来说北极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从单方面说明,在说到的问题。

自从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可以说是越来越强,所以导致全球变暖持续的发展,而产生的影响也就出现了。如今全世界的冰川都在加速融化,南北极地区产生的影响也更加的强。

在8月,根据新西兰科学报告指出,虽然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发展,应该科学研究团队发出警告,新西兰的冰川融化已经出现了“超负荷”的模式,融化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状态。

其中新西兰的南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的大约400年里,可能已经减少多达一半以上,也就是说已经出现了高达50%的冰川融化,这意味着未来新西兰可能会跟科学家们预测的那样彻底消失,这对全球人类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消息,也就是坏消息。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个情况,似乎我们在2020年听到的消息都不太好,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人类的影响,基本都是波及生命的影响。

北极升温,海冰创新低

前面我们说的是新西兰冰川融化,新西兰冰川大量消融已经没有多少的挽救余地了,而对于南北极地区来说也是同样如此。在2020年以来,听到关于北极气候变化的也不少。

例如:北极38度高温,甲烷爆发,野火大规模燃烧等等,而北极的升温主要就是影响这些情况产生。根据NOAA发布的新数据指出,北极海冰也创下了新低,海冰最低覆盖率的时候已经是直逼2016年,成为了120年纪录之中的第二高。

所以北极海冰新低是在不断刷新记录,根据NOAA在8月发布的2019年海冰报告之中显示,在3月的时候,当北极海冰达到其年度最大程度时,第一年的薄冰占所有冰的77%,大家可以想下,只有23%是以前的厚冰,而对于这些薄冰来说很容易就导致融化,所以只有23%的冰才可能处于稳定的模式。

而在1980年代的时候,薄冰只占约为55%。由于更薄,更年轻的冰更容易在夏季融化,因此海冰年龄的这种变化导致最小冰范围的减小趋势。

所以说北极升温,只会导致海冰持续创下新低,可能2016年的最低数据都保不住了,这就是全球变暖的威胁。

北极升温还会带来什么影响?

北极升温对地球的影响也不是一两天了,带来的影响肯定很多人也知道,除了导致大规模冰川融化,野火等等之外,还会继续产生的“连锁效应”。例如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海平面上升的危机可以说更大。

无论是在2019年还是2020年,都相继报道出很多海平面较低的岛屿被淹没,例如日美,印尼等国都有,的是这些岛屿没有人,不然只能面临迁徙。

所以北极升温导致海平面上升也是一个“间歇性”的影响。当然北极冰川融化之后,还会让我们地球失去“平衡效应”,因为地球的大气环流“北极”起到的作用也非常大。

所以当北极冰川全部融化结束之后,那么地球“大气环流”也可能出现异常,甚至不排除出现崩溃的情况,这都是相应的,而这些的影响相对来说人类还是可以进行维护的,但是有些可能就是没有办法的。

北极升温正在释放远古生物

根据2020年《科学与通讯》杂志指出,随着北极气温的升高,永久冻土的融化也加剧了,导致一只具有46000年 历史 的雌性有角百灵“重现”地球,引发了大家对气候变化的担忧,同时在先前还发现了18000年名为“ Dogor”的小狗,50000年 历史 的山狮幼崽“ Spartak”和部分保存完整的猛犸象等等,这些具有上万年重现地球,不仅是我们需要注意北极气候的问题,还有就是它们所处在的永久冻土的一个大变化。

因为以前这些上万年的生物都是被“冰封”在地球的永久冻土,如今我们将它们缓慢地释放出来,肯定不是好事情,上面我们也看到了,具有50000年的生物都出现了,说明永久冻土已经“冰封不了”它们了,未来我们将可能看到更多的上万年生物出现。同时在这些上万年生物出现之后,还有一种人类最为担心的东西出现,那就是,这个是如今全球人类最担心的。

因为科学家们发现,在冰川之中有大量的未知出现,依照人类如今的技术来讲,可能一旦它们爆发我们是很难抵御的,因为大多数都是属于未知的,所以这也提醒了人类需要高度注意气候变化的严峻性。

不能再加强对地球的破坏了,不然最终给人类可能会因为气候的变化而带来生命上的危机,事实证明,气候的临界点可能已经出现。

温度孕育着,地球上越高温的区域,越疯狂。

1.热带-的天堂

埃博拉、艾滋、登革热、疟疾、猿类泡沫......这些臭名昭著的致命,都从非洲发家,热带的气候、环境、低发展程度、低人类密度、高野生动物密度等等,都成为这些疯狂发展的有利条件。

1980年,有一种疾病被悄无声息地消灭了。

它,叫猴痘。

6-16天潜伏期,病人会肿胀、头疼、背痛、肌肉酸疼。紧接着就是发烧,皮肤大范围皮疹,尤其是手掌和脚底。虽然致死率不到10%,但这个有个很大的“倔强”,那就是不挑老弱病残,反而对年轻力壮群体有较高致死率。

尼日利亚2017年爆发的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疫情中,共查出172例猴痘疑似病例, 61例确诊病例。其中,四分之三的患者为男性,年龄在21-40岁之间。

在我们还没完全了解它运行机制的情况下,它就搞了出大的!

再回想1980宣布它被消灭?人类真是傲慢!

举这个例子,要表达的是,随着气候变暖,热带区域范围实际性地扩大,也自然会增加的活跃度。

2.在“移动”

蚊子、啮齿类动物、蝙蝠等等,都是移动的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步调,这些动物活动范围也随之扩大,迁徙的成本在降低。

21世纪初,研究员保罗·爱泼斯坦就预测,由于气候变化,蚊子传播的疾病可能蔓延。蚊子可携带许多疾病,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这些都使它们在传播疾病方面更有效率。

而实际上,寨卡,就被证明了:一个变暖的世界可以有效扩大其感染范围。

3.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危险一触即发!

说到气候变化,其实有一类区域,是最受影响的。

那就是:永久冻土! (结论来自《自然气候变化杂志》)

那些被封存于冰川和永冻土中的远古, 可能已经被困在那里数千年之久 。

人类知道用冰冻的方式保存器官、精子、卵子等等。而,在冻土中,也往往保存着活性,随时等待爆发。

截至目前,已经发现了大量复杂的巨型,存在于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中。《生命科学杂志》的文章就显示,一种 3万年前的 ,在2015年被发现的时候,还对人类有着极大的危害。

阿拉斯加冰原的尸体中曾发现完整的 西班牙流感 !

19世纪90年代西伯利亚的人口中有近一半死于 天花 ,他们的尸体被埋在沿科拉马河的永久冻土层。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可能会带来《生化危机》般的恐惧感。

4.绝望闭环——变异&耐药!

温度的缓慢上升,不仅仅让逐步活跃,也让有更大可能产生变异;而更多人感染,就可能有更大概率出现大范围耐药新毒株。

这是一个完美的、近乎绝望的闭环。

前几年,英国还悬赏巨资,希望找到新的超级抗生素,不得不说,这个行为很有防患于未然的先见之明。

于是,似乎我寥寥数言,已经描绘了这样一个绝望的未来:

地下有在等待复苏;热带有跃跃欲试:雨林包围城市;成千上万的在等待一波爆发,不知哪一种就可能全面击溃我们的医疗储备;耐药、变异、恐慌、经济崩溃。

气候变化,单在超级这一个方面,就足以让人类不寒而栗!

参考资料

ncbi.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in Africa in the 21st century

Charlene Laino.africa,the infectious continent.nbcnews

在地球上,北极可以说是一个隐藏人类很多未知秘密的地区,人类科学 探索 也相对较少,除了在冰融化上得到的数据比较多之外,其他可能都是偏少情况。根据《科学报告》杂志指出,在北极地区,科学家们发现了一波“致命”的出现。

确定了!北极“致命”或在爆发中,不可能发生却已发生了。该致命对海狮,海豹,水獭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而出现致命后,也随着冰川融化的加剧,不断的蔓延到其他大洲区域,所以影响范围在进一步扩大,我们来看看什么情况。

根据科学报告指出,该致命称为phocine distemper(PDV,也称为phocine morbillivirus),在2002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北大西洋爆发了一次,杀死了数千只欧洲海豹,同时在美国阿拉斯加的北海獭中也被发现。

所以说,“致命”在生物身上的蔓延已经形成。而根据科学研究人员表示,融化的海冰正在连接以前被冰隔开的海洋哺乳动物群,从而打开了“致命”传播的途径。也就是说,冰川的融化将“致命”给蔓延出来了。

这相当于是“致命”的一个流传路径。而在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温度提升导致了北冰洋的海冰融化速度快于冬季的冰冻速度,所以说蔓延的速度也加强了。科学研究人员们称,在移动,这个看来是已经确定了。

这个结果也是为期15年来进行的 探索 ,测量的最终说明。《科学报告》杂志指出,这也表明了海冰的彻底“重塑”为北极和亚北极海豹之间的接触,开辟了此前“不可能”的接触途径,这使得该被引入北太平洋,不可能发生的已经发生了。

研究人员们在研究之中还发现,从2001年至2016年,从阿拉斯加东南部到俄罗斯,沿着阿留申群岛以及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博福特海,对包括北部海豹,斯特勒海狮和北部水獭在内的海洋哺乳动物进行了PDV的测量说明。

证明了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动物有可能携带长距离的传播的“致命”,也就是这里说的“phocine distemper”。并且科学家们从2003年开始在北太平洋地区发现了广泛的感染和接触,并在2009年出现了第二个接触和感染高峰期,这些高峰与北极海冰面积减少相吻合,以确定了它的存在。

其中一位名叫“伊丽莎白·范沃尔默”研究这表示,随着海冰融化趋势的加强,这种和其他病原体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洋哺乳动物之间传播的机会可能会越来越普遍。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生物逐步走向了面临“致命”的威胁,如今暂时不清楚蔓延的程度有多大,也没说什么办法进行阻止。

从现有的科学调查数据来看,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算是已经有了,不清楚这种“致命”会不会得到控制,科学报告也并没有指出,甚至让我们担心的是,会不会造成对已经公布之外的其他生物产生威胁,如果蔓延太强的话,只要有水的连接和动物的迁徙,那必然会传播得更加的广泛,所以需要多多注意下。

首次发现!空气中微塑料正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问题一:气候变化的诱因有哪些.8,当代气候变化的特点.9,全球气候变化的后果 气候变化的因素:

一 社会经济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锐减因素

6.酸雨危害因素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8.水污染因素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二 自然因素

1.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2.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

当代气候变化的特点是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化的后果

人体健康 (1)全球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因为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变暖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的人时,这种就会跟随血液进入蚊子体内开始繁殖,并通过下一次叮咬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完成的传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4)全球变暖会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直接导致粮食减产,也使当地居民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威胁,同时会加速某些靠水传播的的扩散速率,如脑炎、痢疾、高烧等。气温:全球气温将升高。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人类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气温上升。就本世纪而言,较乐观的预测是全球气温将升高1.4摄氏度,最悲观的设想则认为,全球气温将上升近6摄氏度。 海洋:海平面将升高。在本世纪内,海平面将可能升高20厘米至80厘米。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膨胀,冰川和海上浮冰层融化(北极浮冰层厚度50年来减薄了40%)。在格陵兰,自1988年以来,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已提高了2倍。

极端现象:将对未来造成损失。近几年来,极端气候现象增多。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今后50年内,法国每2年就会出现一次2003年那样的酷热(当年造成1.5万人死亡)。干旱将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气温升高2摄氏度将可能使农业减产30%)。在欧洲南部,降雨量将明显减少。

生物多样性:物种将大量死亡。报道援引法国绿色和平组织负责人雅多的话说,如果气候变暖继续照此速度发展,那么到2050年将会有百万物种消失,即占各种生物种类的40%,而法国本土将会有20%的物种消失。北极熊和北极的其他动物将会像珊瑚礁水域的鱼一样成为主要受害者。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威胁到鱼的生存,因为气候变暖会引起水中氧气减少。

问题二:气温升高 你把眼光放远一点,有地球以来气温的变化是很大的,比如几千年内温度普遍低,到处都是冰川,又几千年内比较温暖,比如北极的格陵兰岛也是青草覆盖。可见地球自身温度变化是很剧烈的。

你感觉到的一年比一年温度高只是很短的时间内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原因很难说清楚,有可能是地球自己的一种变化,也可能有人为导致的温室效应作用在里面。

至于气候变化无常,我不知道你多大年纪了,但是如果你去看过去几百年几千年的气候变化的话,说不定会发现以前也如此发生过,所以说现在是否属于异常完全要看你的着眼点是多久。

不过人类活动肯定是对地球气候有影响的,但是影响多大没有定论。

问题三:环境污染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人们都知道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然而很少人去思考过它的严重程度,以及对我们和后代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的影响。最近,《科学》杂志连续4期以「地球的状况」 (State of the Planet)为题发表了多篇这一领域的学术论文;《自然》杂志也在12月4日有数篇这类文章,指出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

在 12月5日《科学》杂志上一篇题为「全球空气质量及污染」(Global Air Quality and Pollution)的文章中,日本科学家Hajime Akimoto研究了环境污染及现代交通工具对大气、农业、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比如,气溶胶(Aerosols) 以及氮氧化物 (Nitrogen Oxide)是一些已知的污染因素。而且,亚洲地区的污染已经超过北美和欧洲。文章作者指出,很显然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全球各国的努力。

发表在同一期《科学》杂志上题为「当代全球的气候变化」(Modern Global Climate Change」)是报导了美国「海洋及大气管理局」(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文章中指出,当代社会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的行为引起的。具体来讲,石油及矿业的开,能源的利用,土地的不合理使用,都会改变大气的成分。

报导中说,尽管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有所进展,但还存在许多未知因素,比如气候变化的速度会有多快。这些未知因素使得科学家们尚无法预测气候变化对人类带来的后果到底有严重。

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还在加剧,这也意味著我们正在给人类未来的生存造成越来越大的难度。因此,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

一、前言

自从有人类以来,为了求生存以及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人类不断向大自然争取生存空间,成为影响环境变迁的因素之一。人类居住越久、人口越多的地方,受到的影响也越大。当人口稀少、科技不发达,人类焚烧森林扩张耕地,对大自然的影响是区域性而且缓慢的。随著人口快速增加、科技不断突飞猛进,人类的影响不断加速而且扩大影响范围,以时日演化成森林缩小、土壤流失、水污染、空气污染、降低生物的多样性、沙漠化,甚至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迁。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地制造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氟氯碳化物等温室气体。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不再只是局限於地表,而是扩张至大气,而且藉由大气的运动,将影响逐渐布及全球,大幅提高了全球暖化的可能性。科学家也因此惊觉到气候不只变幻莫测,更可能因人类的过度发展而发生更剧烈的变化。1980年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迅速上升,不寻常的天气与气候现象频频发生频率,使得气候变迁突然成为世人瞩目的议题。

本文从科学的角度,讨论温室气体增加可能产生的气候变迁,预测气候变迁所面临的科学问题,以及我们应取的态度。

二、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一自然现象,自开天以来,就存在於地球。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在辐射平衡状态下,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 -18° C,比目前地表的全球平均气温15° C低了许多。大气的存在使地表气温上升了约33° C,温室效应是造成此一温度差距的主要原因。地球大气中的许多气体几乎不吸收可见光,但专门吸收地球放射出去的辐射。这些气体,允许约50%的太阳辐射穿越大气为地表吸收,但却拦截几乎所有的地表及大气辐射出的能量,减少能量的损失,并且再将之放射出来,使得地表及对流层温度升高。大气......>>

问题四:全球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联系? 全球碳循环:指碳素在地球各个圈层之(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间的迁移转化和循环周转的过程。就能量来说,全球碳循环中最重要的二氧化碳的循环,甲烷和一氧化碳是次要的循环。

它的主要过程是:1、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2、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3、碳酸盐的沉定作用;

碳循环途径:1、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细胞水平上的循环;2、大气二氧化碳和植物之间的个体水平上的循环;3、大气二氧化碳――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水平上的循环;4、此外,碳以动植物有机体形式深埋地下,在还原条件下,形成化石燃料,于是碳便进入了地质大循环。

碳循环的意义:1、碳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最重要元素,因此,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成了系统能量流动的核心问题;2、人类活动通过化石燃料大规模使用,从而造成了对于碳循环的重大影响,可能是当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问题五:为什么说全球变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关系密切 一、全球变暖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造成的。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一个大碳汇,在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球森林面积为41.61亿公顷,其中热带、温带、寒带分别占32.9%、24.9%和42.1%。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的碳为562Gt,森林生态系统地上部的含碳量为483Gt,占了86%。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地下部含碳量为1 272Gt,而森林地下部含碳约927Gt,占整个世界土壤含碳量的73%。

二、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O2)。绿色植物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再综合成为植物体的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把摄入体内的一部分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入大气,另一部分则构成生物的机体或在机体内贮存。动、植物死后,残体中的碳,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成为二氧化碳而最终排入大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循环一次约需20年。

三、全球碳循环是指碳素在地球各个圈层之(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间的迁移转化和循环周转的过程。就能量来说,全球碳循环中最重要的二氧化碳的循环,甲烷和一氧化碳是次要的循环。而生态系统九承担了这个重要任务。

三、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过程是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发挥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碳酸盐的沉定作用。

四、生态系统碳循环途径,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细胞水平上的循环;大气二氧化碳和植物之间的个体水平上的循环;大气二氧化碳――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水平上的循环;此外,碳以动植物有机体形式深埋地下,在还原条件下,形成化石燃料,于是碳便进入了地质大循环。

五、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意义,在于碳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最重要元素,因此,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成了系统能量流动的核心问题;人类活动通过化石燃料大规模使用,从而造成了对于碳循环的重大影响,是当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问题六:气候变化和治理污染环境两者之间可以等同 人们都知道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然而很少人去思考过它的严重程度,以及对我们和后代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的影响。最近,《科学》杂志连续4期以「地球的状况」 (State of the Planet)为题发表了多篇这一领域的学术论文;《自然》杂志也在12月4日有数篇这类文章,指出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

在 12月5日《科学》杂志上一篇题为「全球空气质量及污染」(Global Air Quality and Pollution)的文章中,日本科学家Hajime Akimoto研究了环境污染及现代交通工具对大气、农业、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比如,气溶胶(Aerosols) 以及氮氧化物 (Nitrogen Oxide)是一些已知的污染因素。而且,亚洲地区的污染已经超过北美和欧洲。文章作者指出,很显然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全球各国的努力。

发表在同一期《科学》杂志上题为「当代全球的气候变化」(Modern Global Climate Change」)是报导了美国「海洋及大气管理局」(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文章中指出,当代社会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的行为引起的。具体来讲,石油及矿业的开,能源的利用,土地的不合理使用,都会改变大气的成分。

报导中说,尽管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有所进展,但还存在许多未知因素,比如气候变化的速度会有多快。这些未知因素使得科学家们尚无法预测气候变化对人类带来的后果到底有严重。

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还在加剧,这也意味著我们正在给人类未来的生存造成越来越大的难度。因此,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

一、前言

自从有人类以来,为了求生存以及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人类不断向大自然争取生存空间,成为影响环境变迁的因素之一。人类居住越久、人口越多的地方,受到的影响也越大。当人口稀少、科技不发达,人类焚烧森林扩张耕地,对大自然的影响是区域性而且缓慢的。随著人口快速增加、科技不断突飞猛进,人类的影响不断加速而且扩大影响范围,以时日演化成森林缩小、土壤流失、水污染、空气污染、降低生物的多样性、沙漠化,甚至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迁。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地制造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氟氯碳化物等温室气体。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不再只是局限於地表,而是扩张至大气,而且藉由大气的运动,将影响逐渐布及全球,大幅提高了全球暖化的可能性。科学家也因此惊觉到气候不只变幻莫测,更可能因人类的过度发展而发生更剧烈的变化。1980年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迅速上升,不寻常的天气与气候现象频频发生频率,使得气候变迁突然成为世人瞩目的议题。

本文从科学的角度,讨论温室气体增加可能产生的气候变迁,预测气候变迁所面临的科学问题,以及我们应取的态度。

二、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一自然现象,自开天以来,就存在於地球。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在辐射平衡状态下,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 -18° C,比目前地表的全球平均气温15° C低了许多。大气的存在使地表气温上升了约33° C,温室效应是造成此一温度差距的主要原因。地球大气中的许多气体几乎不吸收可见光,但专门吸收地球放射出去的辐射。这些气体,允许约50%的太阳辐射穿越大气为地表吸收,但却拦截几乎所有的地表及大气辐射出的能量,减少能量的损失,并且再将之放射出来,使得地表及对流层温度升高。大气放......>>

问题七:答案及详细过程 3.

原式=lgb/lga+lga/lgb

=(lg2b+lg2a)/(lga+lgb)

韦达定理得

lga+lgb=1

lga*lgb=-2代入得

原式=(1+4)/-2=-5/2

4.log2(ab)=log2(a)+log2(b)

因为a>0,b>0

所以log2(a)>0,log2(b)>0

log2(a)+log2(b)≥2根号log2alog2b=16

最小值16

英国《自然(Nature)》杂志2021年10月的一篇环境学模型研究显示,大气中的微塑料或能通过反射阳光辐射对气候有微小的冷却效应,但其同样展现出了吸收红外辐射、增强温室效应的可能性。

研究者认为,未来大气中的微塑料对气候的影响将越来越显著。

自从20世纪50年代人类开始大规模生产塑料以来,已有大约50亿吨的塑料废物在垃圾填埋场或环境中积累。塑料在老化过程中变得易碎,并可能分解生成微塑料和纳米塑料。

目前,在水生和陆地环境中都发现了大量微塑料的存在。

2021年10月20日,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物理与化学学院的劳拉·雷维尔等人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Direct radiative effects of airborne microplastics》, 首次计算了空气中微塑料对气候的直接影响。

由矿物粉尘、微塑料以及其他类型的空气悬浮微粒物质组成的 大气气溶胶 ,正在通过吸收和散射辐射来影响地球气候。此类影响通常用 有效辐射强迫(ERF) 度量来量化。

总体而言,气溶胶与辐射的直接相互作用具有负的ERF(即对地表气候产生冷却影响);不过具体而言, 黑碳气溶胶的ERF为正,对太阳辐射的吸附性强,导致气候变暖。

雷维尔的研究显示,设平均表面浓度为每立方米1个微塑料颗粒,且垂直分布在10公里高空, 则计算出当今大气中空气中微塑料的ERF为0.044 0.399毫瓦/平方米

然而,塑料产量在过去70年中迅速增长,雷维尔提醒,如果不认真改革塑料生产和废物管理实践,空气中微塑料的丰度和ERF将继续增加。

通过对纤维和非色素塑料碎片这两种常见的不同尺寸的微塑料进行ERF模拟计算,其散射截面结果表明,微 塑料其吸收截面显示,微塑料会吸收红外辐射,因此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

已有研究报告的空气中微塑料的浓度

当前,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在世界的很多地区(如北京)发现浓度“较高”的微塑料, 这一切对我们来说都不是好兆头。

随着塑料污染的上升,微塑料对气候的影响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甚至可能已经在局部层面造成了大气加热或冷却的作用。如果不取适当的措施加强对塑料垃圾的管理,这种影响只会越来越大,并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影响气候。

乐领袋公司响应国家号召, 科技 防疫,通过免费发放可降解环保袋、口罩、消毒湿巾 ,培养百姓环保意识、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用 科技 助力环保事业的使命和愿景。

环保袋取袋机的出现,利用机器免费给市民提供环保袋。一方面免了可降解环保袋的费用,另一方面消除了商户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 拥有天然的价格优势。

不仅如此,在各大零售场景,无论是超市、商店、餐厅,还是酒店、社区等碎片化场景,无人售货的模式能 快速嵌入场景,快速覆盖,并达到宣传作用。

乐领袋创造出一种模式,通过线下获取流量,进而在线上将流量无限放大,将流量的价值无限放大,综合降低自己的流量获取成本,提高流量获取效率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