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的台风 急用!!!!加高分

2.如何看待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上海的魔都结界这次效果怎么样呢?

3.上海天气预报为何总把上海最低温度报得偏高?

上海天气50度_上海气温度

上海天气--布高温橙色预警中,局部有雷阵雨

昨天上海高温炎热天气又如约而至,相比前日“疯狂”的40.6℃,昨天已可以算得上是“凉爽”了些许。实况显示,昨天徐家汇最高气温为38.1℃,各区县最高气温多在38℃上下,其中闵行39.1℃的气温最高,最低的崇明也达到了37.2℃。 另外,午后受局地热对流影响,昨天上海浦东、市区、闵行、宝山的部分地区还出现了雷阵雨,其中浦东周浦地区出现了1小时50毫米左右的短时将降水,并伴9级雷雨大风。

强势高温今将继续围困申城。今天9时30分,上海徐家汇站气温已达35.8℃,这也宣布了今天成为了今夏第24个高温日,同时也是今年7月的第22个高温日。目前其余区县气温都在34到36℃之间。气温正在快速上升中,上海已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今天最高气温可达39℃,大家请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另外,预计今天午后到上半夜仍有雷阵雨,也需防范对流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上海未来三天具体天气预报:

28日上海天气 白天 雷阵雨 38℃ 西南风 3-4级 黑夜 多云 29℃ 西南风 3-4级

29日上海天气 白天 多云 38℃ 西南风 3-4级 黑夜 多云 29℃ 西南风 3-4级

30日上海天气 白天 多云 38℃ 西南风 3-4级 黑夜 多云 29℃ 南风 3-4级

上海天气预报7天: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上海的台风 急用!!!!加高分

纪律一为确保质量,最好选择正规企业生产的产品,比如长城牌防冻液。一些中小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偷工减料,因此价格相对便宜一些。车友在购买时一定要当心。因为这些防冻液非但对车辆起不到保护作用,还会造成管路堵塞,缸体腐蚀等损害。

纪律二选择冰点适合的防冻液。一般来讲,所选择的防冻液的冰点最好低于当地最低气温10℃。比如在北京地区,冬季最低气温在 15℃左右,那么使用冰点为 25℃的防冻液就可以了。如果使用冰点为 50℃的防冻液,那么价格肯定就会高一些,性价比就不划算了。

纪律三尽量使用同一品牌的防冻液。由于不同品牌的防冻液生产配方会有所差异,若混合使用,很可能发生不良化学反应,给您的爱车带来损害。

注意一严禁在防冻液温度很高的情况下打开水箱盖或放水阀,以免烫伤;

注意二如果你的水箱有水垢,最好先用水箱清洗剂彻底清洗后再添加防冻液;

注意三添加完毕后,要怠速运转至发动机正常温度后熄火,当机体温度下降后,检查储液罐的液面高度是否保持在“MAXT”,不足则需要继续补加;

注意四更换结束后,应随车带一些防冻液,以备短缺时补加;

注意五传统的无机型防冻液不可兑水使用,那样会生成沉淀,严重影响防冻液的正常功能。

注意六防冻液应每两年或每三万公里更换一次;

注意七添加时防冻液时应确认该产品在有效期内。防冻液的有效期多为两年,个别产品会长一些,如长城牌“多保”有机环保型防冻液有效期可达5年;

注意八全年都应该使用防冻液。不少司机朋友误认为防冻液只有防冻的作用,因此只在冬季使用,而夏季多用水代替。其实防冻液除可以防冻外,还具有防沸(即防止“开锅”)及防锈蚀的作用,因此应全年使用。

在正常情况下,汽车行驶每两年或每三万公里就需要更换防冻液。很多车友不十分了解防冻液的更换方法,正确的更换方法如下。

·拧下水箱盖,打开水箱放水阀,放出防冻液;

·将一根连接于自来水管的橡胶管插入水箱加水口,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连续不断地流经发动机冷却系统。在冲洗操作时,要使发动机怠速运转,保持上述操作,直至水箱放出清水为止;

·关上自来水龙头,待冷却系统的水放完后,再关上水箱放水阀。

·冲洗防冻液储液罐;

·从水箱加水口加入防冻液,使防冻液充满水箱。拧开储液罐盖,加入防冻液,并达到“ F U L L”刻度线,注意不要超过该刻度线;

·盖上水箱盖和储液罐盖,并拧紧;

·启动发动机,怠速运转2 3分钟,拧开水箱盖。这时冷却系统由于排除了部分空气,防冻液面将降低,此时应再补充防冻液,使水箱充满为止;

·盖好水箱盖,并拧紧。

另外,加注汽车防冻液时要注意,严禁在防冻液温度很高时打开水箱盖或放水阀,以免烫伤。

如何看待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上海的魔都结界这次效果怎么样呢?

1956年8月2日出现了近五十年来影响上海最强的台风,上海最大风速30米/秒、极大风速34米/秒。强风将徐家汇天主教堂尖顶重达4百公斤的十字架吹折倒挂。这次台风造成倒损房屋4万多间、行道树1万多棵,死亡9人,伤100多人。郊县作物近30万亩受损。

2002年第5号热带风暴“威马逊”于6月29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沿西北方向移动,渐渐加强,7月1日02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7月2日02时加强成台风,并继续增强,至7月3日02时台风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力15级50米/秒,7级大风半径580公里,10级大风半径250公里,这时台风已发展到最强盛时期,继续沿西北偏北方向北上。7月4日11时到达北纬27.2、东经124.1度后开始转向,基本上沿东经124度笔直北上。7月5日02时在上海以东约250公里的海面北上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风力40米/秒,7级大风半径仍达500公里,10级大风半径达200公里,上海处在台风的7级大风范围内。台风北上越过北纬32度后,转向东北偏北方向,7月6日穿过朝鲜半岛,最后于7月6日20时减弱消失。

台风移动路径和速度都比较稳定,台风早期在低纬度时移动速度较慢,在北纬18度附近加速,移速最快达26公里/小时;台风从北纬20度开始,移速一直稳定在18—20公里/小时。台风最强盛时中心气压940百帕,且持续强盛的时间长达39小时。高桥实测最低气压7月5日5时986.2百帕。六月下旬生成的台风达到如此的强度,历史上比较少见。台风的风速大,中心风速50米/秒,大于12级,台风的7级大风半径580公里,10级大风半径250公里。由于7级大风半径大,沿海受大风的影响非常明显,7月4日开始浙江中南部沿海海面就出现12级大风,上海高桥站从7月4日10时开始刮7级大风,直至7月5日21时,持续时间长达32小时,过程最大风速达27.4米/秒。“威马逊”台风对上海地区水情的影响:受“威马逊”台风北上影响,上海地区出现了风、雨、潮的综合影响,因恰逢天文小潮汛,黄浦江的潮位不高,使“威马逊”台风对上海地区的损失相对减少。雨情:受台风影响,上海地区从7月4日上午11时左右开始下雨,至7月5日21时左右结束。这次台风降雨过程,历时较长,长达34小时,但因降雨强度小,总的雨量也不大,雨量和雨强均小于“派比安”台风影响期间的降雨。降雨中心位于市区的三江路桥附近,单站最大雨量为徐汇区的三江路桥76毫米,沿江沿海的大部分地区雨量大于50毫米,上海的西部地区雨量小一些。风暴潮:这次台风引起的风暴潮非常明显。以黄浦江黄浦公园潮位为例,7月4日07时,台风距上海的距离约600公里,这时台风的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速50米/秒,7级大风半径580公里,长江口高桥站出现了6—7级偏东风,黄浦公园实测高潮3.48米,高潮增水0.83米,风暴潮十分明显。随着台风的进一步北上,台风中心距上海的距离越来越近,上海沿海和长江口区都处在台风的7级大风范围内,测站实测气压也越来越低,风暴潮增水越来越大,过程最大增水达1.71米,7月4日下午的高潮增水1.11米,7月5日上午的高潮增水1.09米,两个高潮的增水超过1米。实际上从台风越过北纬29.3度后,黄浦公园就出现了大于1米的严重风暴潮增水。

2002年第16号热带风暴“森拉克”,8月29日14时在太平洋中部洋面上生成,即北纬18.3度,东经155.3度。由于正处于副热带高压南侧,受东风气流的引导,稳定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8月30日08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31日08时加强为台风,形成台风时,中心气压970百帕,近中心风力12级,7级风圈半径达350公里。随着台风的逐渐西移,9月4日夜间至9月5日晨,台风中心越过硫球群岛进入东海南部,开始影响我国,影响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风力超过12级,7级风圈半径维持在350公里。福建、浙江等华东沿海地区风力逐渐加强,本市也开始受到台风外围影响,长江口区风力达到了4—5级,并进一步增强。台风进入东海后,9月5日至7日晨,由于台风引导气流的减弱,其移动速度变的较为缓慢,并出现了向南转向,9月5日20时至9月6日08时,沿125度经线向南移动了大约一个纬距,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从而增加了台风的影响时间。从9月7日08时起,台风移速略有增加,到7日18:30时左右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风力大于12级。登陆后,台风强度逐渐减弱,至9月8日20时后逐渐转为低气压。台风期间本市的风力、气压、降水情况:

这次台风是2002年影响我国最大的一场台风,台风在浙江登陆时中心气压960百帕,实测风力达12级,浙江部分地区出现了400多毫米的特大暴雨。受其影响本市从9月5日起,长江口区的风力逐渐增大,9月6、7、8持续三天,外高桥出现了6—7级的偏北大风。沿海的芦潮港、金山咀等站也出现了5—6级的偏北风。由于离台风中心距离相对较远,本市的气压未出现剧烈变化,基本维持在1007百帕以上;由于台风外围云系不很发达,本市正处于云系边缘,因此也未出现暴雨情况,只是部分地区出现了零星小雨。台风期间的水情特点:台风影响期间,本市正值入汛以来的第七次天文大潮,也是本市今年最大的一次天文大潮, 9月6、7、8、9四天,本市黄浦公园站的天文子潮分别达到了3.89、4.13、4.27、4.29米,黄浦江下游吴淞站的天文子潮分别达到了4.18、4.44、4.57、4.57米。受台风影响,从9月5日开始,本市的沿江、沿海出现了持续的风暴增水,其中黄浦江下游的吴淞从9月5日到9日出现了4个潮次的超警戒水位,最高潮位出现在9月8日00:15时达5.53米,为历史第三高潮位,风暴增水最大达0.96米;黄浦公园站从9月6日到9月9日出现了连续6个潮次的超警戒水位,9月8日01:00时出现了5.33米的最高潮位,排名历史第三,最大增水出现在9月6日达到了1.09米;黄浦江上游米市渡站也出现了6个潮次的超警戒水位,9月8日03:10时出现了历史第二高潮位4.17米。沿海的外高桥、卢潮港、金山咀均出现了较大的风暴潮,其中外高桥出现了历史第四高潮位。

2004年第7号热带风暴于6月23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向偏西方向移动,6月24日14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6月27日加强为台风,折向东北方向移动,并继续加强,6月29日台风发展到最强盛时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速50m/s达15级,7级风圈半径460公里,10级风圈210公里。台风进入东经122度以后,转向偏北方向移动,7月1日10时30分在台湾花莲登陆,7月2日穿过台湾省北部地区后进入东海南部海面继续向偏北方向移动,台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7月3日9点30分中心在浙江乐清黄华镇登陆,继续沿浙江海岸线北上,经舟山海域转向东北,20时热带风暴中心已经到达上海以东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纬31.3度,东经122.4度,中心气压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9级,距中心大约250公里的地方风力有8级,并以每小时30 公里的速度朝东北偏北方向移动,逐渐远离上海,7月5日08点钟减弱为低气压消失。“蒲公英”台风呈现风力很强的特性,中心最大风速达50m/s,近中心风力达15级,其中12级以上风力持续时间为84个小时。在台风处于上海临近海域时,上海外高桥水文站的风力达到7-8级大风,长江口区达到9-10级大风。另外此台风发展不稳定,“蒲公英”台风在减弱为热带风暴,经过上海继续北上过程中,中心气压又开始增强,由7月4日2点钟的990百帕增强到7月4日14点钟的983百帕,后又慢慢减弱,这在历史台风中是比较少见的。受其影响,上海市黄浦江及沿海的许多站点均出现了2002年以来的最高潮位,普遍超警戒水位。其中,长江口区的外高桥站4日01时出现了5.02米最高潮位,超警戒线(4.90米)0.12米;吴淞口站7月4日凌晨1时15分水位达5.00米,超4.80米警戒线0.2米,市中心区黄浦公园站4日01时55分出现了4.73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黄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时30米水位达3.91米,超3.5米警戒线0.41米。同时,受热带风暴强降雨云团的影响,3日上海市普遍出现了大雨、局部出现了暴雨、大暴雨,雨量主要集中在本市的北部地区,南部地区雨量相对较小。其中,嘉定、宝山,崇明、浦东新区等地出现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个别站点崇明的新建站出现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区雨量相对较小,最大的杨浦区为37毫米,其他各区雨量在20多毫米。虽然“蒲公英”台风在穿过台湾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于7月3日16时继续减弱为热带风暴,但该台风依然风力较强,受“蒲公英”台风北上外围云系的影响,上海外高桥水文站风力达到8-9级,又恰逢黄浦江处于大潮汛,因此,上海地区受到了风、雨、潮的综合考验,最高潮位超过了警戒水位,由于预报及时,防汛措施得当,大大降低了上海地区因台风引起的经济损失。雨情:7月3日20时热带风暴中心到达上海以东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纬31.3度,东经122.4度,中心气压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9级,距中心大约250公里的地方风力有8级,全市普降大到暴雨,由于此时台风云系非常不对称,从而造成的降雨也不均匀,暴雨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北部区域,南部相对较小,其中嘉定、宝山,崇明、浦东新区等地出现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个别站点崇明的新建站出现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区雨量相对较小,最大的杨浦区为37毫米,其他各区雨量在20多毫米。风暴潮:“蒲公英”台风对上海黄浦江潮位的影响非常明显,7月4日凌晨,上海市黄浦江及沿海的许多站点均出现了近二年来的最高潮位,普遍超警戒水位。其中,长江口区的外高桥站4日01时出现了5.02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90米)0.12米;吴淞口站4日凌晨1时15分水位达5.00米,超4.80米警戒水位0.2米,市中心区黄浦公园站4日01时55分出现了4.73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黄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时30米水位达3.91米,超警戒水位(3.5米)0.41米。

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于2005年8月6日凌晨3点40分在浙江玉环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50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大于12级,10级风圈半径为200公里,7级奉劝半径为600公里。台风登陆后沿西北方向移动,穿过浙江省境内进入安徽,继续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由于台风“麦莎”强度强,7级大风半径大,上海长时间处于台风的7级大风半径内,且长时间位于台风移动方向的云系深厚的右半侧,台风影响尤为严重。同时遭遇汛期第5次天文大潮,于是出现了天文大潮、风暴潮和暴雨三碰头的局面,致使黄浦江上游米市渡、大泖港的泖港站、出现了超历史记录的高潮位。“麦莎”影响上海期间的主要水情概括如下:长时间持续偏东大风:受台风影响,长江口高桥站从8月5日12点就开始刮偏东及东北向的6级风,持续时间长达42小时;8月6日2点开始风力加大到8级,8―10级的大风连续25小时,最大阵风26.6米/秒;杭州湾芦潮港的最大阵风达30.5米/秒,市区风力也达7―9级。这场台风风的影响比较明显。高潮位:因遭遇天文大潮,加上台风暴潮,黄浦江出现了今年汛期首次超警戒水位的高潮位。8月6日凌晨,黄浦公园站出现了4.65米的高潮位,吴淞出现了4.92米的高潮位,米市渡出现了4.02米的高潮位。8月7日凌晨,黄浦公园站出现了4.94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37米;吴淞出现了5.03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28米;米市渡出现了4.38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88米,创历史新记录,比原来4.27米的记录抬高了0.11米。由于上海地区普降雨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黄浦江上游和市区河流出现了较高的潮位。大泖港的泖港站8月7日凌晨也创历史新记录4.22米,比原历史记录抬高了0.02米,掘石港的洙泾站也出现了平历史记录的4.08米的高潮位。暴雨:由于上海长时间被台风云系笼罩,8月5日上海地区便开始降雨,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大暴雨,5日雨量最大的为崇明县的堡镇,日雨量100.4毫米。8月6日上海地区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据初步统计,从8月6日8时至7日7时,市中心区普降大暴雨,普陀和徐汇下了特大暴雨,普陀区雨量高达216毫米,徐汇区累计雨量201毫米,大多数的区累计雨量在150―200之间。中心城区以外的大部地区降雨在100―200毫米之间,南汇的周浦累计雨量203毫米,宝山区的蕴东闸累计雨量194.5毫米,浦东新区的杨思累计雨量191毫米,金山区的累计雨量191毫米。“麦莎”台风引起的雨量大多数测站总雨量在200―300之间。

由于资料太多,无法完全提供。

预防建议:

1.水利部门在台风来临前要检查水库、水塘、围堤等水利设施进行检查。

2.城市内河管理处应腾出足够的水位,防止内河水暴涨,漫上河堤。

3.高水位运行的水库,应按讯控水位严格控制调度。

4.低洼地带要做好防范措施。

5.市政部门应清除排水口,窨井口的垃圾,以便让雨水更好地流进。

6.政府要撤离沿海鱼排养殖人员,让出海船只回港避风。

7.气象部门要及时更新台风情况,通报给市民。

上海天气预报为何总把上海最低温度报得偏高?

上海中心的阻尼器名叫“上海慧眼”,它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制开发的世界上首个电涡流摆式调谐质

量阻尼器,也是国际上首次将电涡流阻尼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风阻尼器。位于上海中心126层的“上

海慧眼”,是个重达1000吨的“超级巨无霸”,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摆式阻尼器质量块。 这是一

种为了削减强风下高层晃动的专业工程装置:质量块和吊索构成一个巨型复摆,它与主体结构的共

振,能消减大楼晃动。

“今天上午10时左右,阻尼器摆幅约50厘米左右。

一、阻尼器的摆动幅度加大

了。上海中心大厦工作人员介绍,该阻尼器的极限摆幅可达到2米,可以削减强风下高层晃动,帮

助超高层建筑保持楼体稳定和安全,可以令大厦内90%的人能感受到较大的舒适度。迄今为止,该

阻尼器的摆动幅度还没有到达过极限状态。去年台风“安比”登陆上海时,上海中心大厦阻尼器摆

动幅度为40至50厘米。众所周知,以前上海能够防御台风靠的是一种叫做泡防御的防御装置。

泡防御顾名思义,就如同一个地面上的泡泡一样将整个上海笼罩在中间,别说区区台风了,就算是

外星人来了也对泡防御无可奈何。也有人称之为上海堡垒。

二、我们这里是靠近黄浦江边的低洼地区老弄堂,往年别说台风了,一下大雨就会积水的,阴沟里那种

很浑浊带异味的水会往上面泛,整个弄堂里全是,还漂着垃圾。大家出门只能穿雨靴,有时候水太

深没过雨靴就索性穿拖鞋,回来洗脚。最严重的时候就是水漫进楼里,一楼住户家里墙壁污损,一

股臭味。

去年夏天这里重新铺设了排水管,施工的时候挖得一塌糊涂,还很吵,路都很难走。但这次下这么

大的雨,弄堂里和马路上一点水都没有积,这点我还是很满意的。另外就是附近老高层外墙粉刷的。总之我们这里还是挺平安地就度过了这次台风,路上吹落的树叶子和垃圾之类也很快就清理完了。

今天一切就恢复了正常。

三、一开始的预测路径离上海的松江 青浦很近,后来实际路径是在绍兴附近转了个小弯去了杭州,经过

太湖 后又折回去奔青岛了,魔都结界名不虚传。根据我从小学开始到本科毕业两年的印象,对于可以带来放假的台风结界会起效晴空万里,不能带

来放假的台风结界不会起效风雨交加。就比如这次台风贯穿整个周末,带不来放假,结界就不会起

效。

从网上消息了解上海这回的确有点严重。我想说的是!除非必须得出门或者有特殊情况等等,普通

市民只要乖乖巧巧待在室内就基本没有问题!

都过去4天啦,我还记得那天室外的风啊哗啦哗啦,那天的雨啊唰啦唰啦。撑着并没有什么用反而是

累赘的伞从医院门口走到车上(室外停车)全身湿透。回到家赶紧洗澡躺床上开启空调连上wifi虽

然没有西瓜但掏出了一根冰激凌。啊!感觉世界都和平了呢。

四、同样的,在热带地区,尤其是热带海面地区,由于同时具备高温+水汽这两个因素,就像我们烧开

水一样,热空气 上升,冷空气下降,海水被蒸发到空中,形成低压中心,最后呢,再加上爱的魔

力,也就是著名的科里奥利力 ,其实就是地转偏向力,形成了

自旋,最终形成了台风。这也就是为何台风大多来自于热带海面,然后再登陆内陆后逐渐减弱消

失。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的台风“山竹”,那个时候,它还是个好吃的食物,甜美的水果,怎么

到了今年,就变成了一只外国马,利奇马呢?

其实,台风的名字是有一定规律的,简单的说了,就是经常发生台风的这几个国家,实在是受不鸟

了,于是在97年香港回归那年呢,包括中国在内的14个国家和地区,大家一起拉了个群,讨论了

下台风的取名问题。而这几天的利奇马则是来自于越南取的名字,而去年的山竹则是来自于泰国。以下呢,就是这140

个台风名字一览表了。

五、希望在外面的人都平安,同时也感谢不得不冒雨冒风出来工作的各行各业的在岗人员,你们辛苦

了!比如今天馒头汤晚上点了个外卖,但是外卖小哥迟到了2小时才送达,结果小哥还一个劲地为

迟到道歉,我感觉说没有关系,这种天气我没有储备粮食,不得不点外卖,已经过意不去了,外卖

小哥就更不用道歉了,能接单送达,就已经是最大的感谢啦!

那其实呢,台风是真的有一定好处的啦,台风在带来暴雨的同时呢,也带来了丰沛的雨水,同时,

台风将热带的热带到了相对冷的地区,中和了部分冷热平衡的问题,也缓慢释放了地层的部分能

量。还有,台风翻腾海水,会把深海里的鱼虾呀营养物质呀等都翻腾一边,甚至带到沿海地区,据

说台风过后,就是渔民们丰收的季节哦。

六、魔都结界,最早只是个打趣的说法,传播度也有限,当时你和我提结界,我第一反应肯定是圣斗士

星矢 的哈迪斯结界。后来进入自媒体时代过度发酵,真有人煞有介事当回事了,来台风必要联系

一番,并且还伴生出沪牌之类的哏。说实话,我现在很反感这四个字。

但凡有点气象常识(甚至你只懂点概率便可),便知道以上海的高纬度和海岸线长度,一手台风袭

扰本来就是极小概率,即使正面登录,能有个STS已经不得了了,不然2018年群来三个会有那么多

热度么?多手台更无论了,例如00年登录的启德,大部分上海人印象都没有。论威力,我这个年纪

的人,好留点印象的无非9711,麦莎、菲特(倒槽货),海葵 而已。而类似灿鸿那般在东海北上

转向,远走日韩,本来也是很常见的路径。

天气预报不准的七个理由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

虽然古人观察现象、寻找规律,早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她是通过简单的定时观测得出气压场、高低压、冷暖锋,并进行简单的线性推算这样一个简陋的手工作坊里发展起来的,而以数值预报为代表的对天气变化的简化物理过程的求解和运算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气象科学还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一个极其年轻的学科。年轻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理由二: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也是最早发现的混沌现象之一。在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动着。且不论城市热岛、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就是这个星球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就对天气的变化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植被、水体等等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一切在模拟运算中无法进行详尽的描述。

当然,我们并不会因为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就迁就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就如同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考不了满分就慨叹考题太难。经常用“混沌”来进行自我安慰的人,还不具备预报天气的职业心理素养。

理由三: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察天气,从理论上讲,要明察秋毫,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不能放过。而人类本身并不具有千里眼、顺风耳,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自从有了气象卫星,我们眼睛的盲区减少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台风无论多狡猾,都不会骗过卫星敏锐的目光,台风的螺旋云型、台风眼都一目了然,我们也才会胸有成竹地发布那些台风警报。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气象卫星也一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气变化,但是它离地面的距离是36,000公里,比较遥远,分辨能力比较有限;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离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它的云图是拼接而成的,在观察一个特定区域时,相当于卫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气就在“眨眼间”发生了。另外,如果有云层覆盖,我们就难以观察并测算植被、水体、沙尘的面积和强度等等,云层会掩盖很多秘密。

我们没有一双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预测的时候会产生误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东边日出西边雨

人们常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天气的局部差异。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者强对流天气 如暴、冰雹等 比较流行的季节,在一个范围很小的区域中,天气也常常会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风坡和背风坡,气温、降水量的差别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径庭。仅仅一山之隔,却展现着两种气候类型,古人说:始悟一岭隔,气候殊寒暄。

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既有中高纬度大陆性天气系统的影响,也有低纬度海洋性天气系统的影响,各种天气灾害琳琅满目,是天气灾害种类最繁多、表现最剧烈的国家之一。我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概述全国天气,只能“从大局出发”,描述大范围的特点,肯定会删减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气现象,会遗漏很多天气情节,它无法表述那么纷繁复杂的天气变化。

理由五:疑难病误诊

疾病的种类很多,而诊治各种疾病的难度各不相同。再妙手回春的医生也有误诊的时候,为天气把脉也常常碰到疑难杂症。

我清晰地记得一个例子:一个台风刚刚生成,就气势汹汹地向东南沿海奔袭而来,我们发布了警报。可是台风却很诡异地停止前进,在原地就地休整。但是正当人们稍稍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它又杀了一个回马枪,重新瞄准东南沿海,于是我们再次警觉地发布台风警报,然而当警报声响起的时候,台风却大摇大摆地朝向太平洋扬长而去。最终这个台风让人们虚惊一场。事后有几位同事总结说:这个台风好像是专门来戏弄我们的。

即使某种常规的天气过程,预报了不发生(行话叫:报空了),没预报发生(行话叫:报漏了)的情况也时常出现。长期以来,为了减少负面的社会影响,一些业内人士有一种“宁空勿漏”的心态。且不去议论业内的预报心态,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很多难度极大的预报,报错了 尤其是漏报 ,人们(包括领导)对于错误缺乏公允的评价,很多从事预报的同行经常有一种如履薄冰、如惊弓之鸟的感觉。我的一位领导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一万年之后,人们还会谈论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问题。天气预报永远有不准确的时候。但愿他的这句话给一万年之后的观众也打个预防针。——天气预报的难题将长期存在。摸准老天爷的脾气的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理由六:你的感觉欺骗自己

2004年春天,有位实习生对我说:到了夏天,你们怎么办啊?这一句话让我摸不着头脑。他解释说:大家都说,高温季节明明是40多度,你们却总报36度、37度的样子,怕引起恐慌,所以不敢报也不愿报高温。

听了这样的分析,我真是觉得冤枉啊!

2003年的夏天,南方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高温天气,缺水、缺电现象非常突出,大上海的夜间照明也采取了限制措施。在福建、江西、浙江,很多地区的气温像进行体育竞赛一样,气温新高屡屡被刷新,各大“火炉”交相辉映。于是有很多观众反映天气预报故意压低气温结果,隐瞒不报,甚至将其上升到了“剥夺百姓知情权”的政治高度。

但实际上,对于2003年夏季的高温天气,气象部门恰恰做出了非常精彩、确凿的预报,仅中央气象台就破天荒地发布了31次高温预报和警报,而且对于气温的预报误差一般在一度左右甚至更低。可是,科学层面的精彩和公众层面的印象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我们追根溯源,气温与人们的身体感觉(体感温度)的差异是引起抱怨和质疑的首要原因。

我们所说的气温是指百叶箱里的温度,它是在草坪上,距离地面1.5米,通风,而且不受阳光的直射。但是我们的体感温度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气温,阳光下和树荫下,感觉差别很大;有风和无风,差别很大;湿润和干燥,差别很大,感觉上的差别一般会在5度以上。而且在火辣辣的阳光烘烤下,地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当气温是35度的时候,表层土地的温度可能是50度,水泥或柏油马路的温度可能是70~80度,所以走在马路上的时候你感觉温度远远不止35度,于是对天气预报的怀疑产生了。

实际上在天气预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在盛夏季节主观故意压低气温预报结果的情况。如果真有那样的事,完全是伤害职业道德的卑劣行为,也是我们自己难以容忍的!

理由七:缺少对不准确的总结

我拜读过大量关于预报多么精彩、分析多么成功的文章和总结,但是极少看到对于预报失败个例的分析、点评,似乎一些人不愿意触及伤疤,没有诚恳地探讨失败的职业氛围。一旦预报出现重要错误,气氛会变得很凝重,不敢提及,生怕伤害了谁的感情。

北京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在结尾处,有一屏是“某月某日天气预报满意率”,由观众为每天的天气预报结果打分。我每次都会认真地阅读这条信息,这是了解观众对于预报质量所持态度的重要渠道。满意率经常很高,百分之九十几甚至百分之百。但是也有满意率非常低的时候,比如预报了2004年6月14日和15日北京有“小雨”,但是老天爷就是不愿意配合,14日刮了一阵六级大风和一场扬沙天气,15日尽管天色阴沉、云层浓密,但偏偏不下雨,当天我路过一座游泳馆,那里的工作人员认出我来并开玩笑地说:“这两天天气预报这么不准,你还敢在大街上走 ”结果6月14日的天气预报满意率只有43%。当然,内行人都知道那几天预报的难度的确是非常大的。6月16日似乎老天爷终于被执著的预报感动了,下了一天的雨,但预报的最高气温是24度,而实际上下午的气温仅仅是17度,穿着单薄的人们被冻得哆哆嗦嗦,怨言丛生,但是6月15日对于16日预报的满意率是81.8%,看来虽然温度预报离谱,但是终究预报了降雨,大家还是很宽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