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连云港预告天天有大雨为啥不准如题 谢谢了

2.为什么天气很难预测?

3.气候控制又是干什么用的

4.气象报告中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以什么时段为标准

5.我国区域气象观测站有多少个

北京市气象观测站_北京市自动气象站

据报道,为了保障冬奥会、世园会,兴延高速、延崇高速平原段计划于明年年底通车,京张高铁计划于2019年年底通车。同时,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8个赛道自动气象站布设完成,已经开始实现数据采集和定时传输。

报道称,兴延高速公路是2019年世园会、2022年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设施,也是北京市为解决西北部交通瓶颈问题新规划的一条交通大动脉。兴延高速南起西北六环双横立交,北至延庆京藏高速营城子立交收费站以北,路线全长42.2公里,其中延庆境内主线全长11.1公里。

延崇高速公路与兴延高速相接,是2019北京世园会园区道路和2022年冬奥会赛场联络通道,同时还是连接北京城区、延庆新城与河北张北地区的快速交通干道,对于疏解西北通道客货运交通压力,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将起到重要作用。

兴延高速计划于2018年底竣工通车,建成通车后将服务2019年北京世园会,届时将有效缓解北京西北方向京藏高速、京新高速的交通压力,成为联系中心城的又一重要通道。

希望工程可以早日完成!

连云港预告天天有大雨为啥不准如题 谢谢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地面单要素及多要素系列自动气象站观测系统、土壤湿度自动观测系统、能见度仪、GPS高空探测系统、GPS-MET水汽探测系统、系列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华云神箭”高性能计算机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微型无人驾驶飞机控制系统、全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大气电场仪及闪电定位系统、气象应急移动服务系统、雷电防护产品、常规气象仪器装备、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MICAPS)、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信息网络技术为主体的产品系列,是国内及亚洲最大的集产品研发、生产和工程建设为一体的气象仪器设备供应商,也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命名的全球五大气象仪器供应商之一。独立开展进出口贸易,承接与上述内容相关的各类项目建设。 公司始终坚持“开拓创新、行业领先、用户至上、精益求精”的质量方针,树立“以客户为关注的焦点”的服务意识,受到了国内外用户的普遍好评。 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依托气象部门和国际、国内各相关领域合作方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整体优势,为我国气象事业的现代化贡献了应尽的力量,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地 址:中国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邮政编码:100081

网络实名:华云

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是中国气象局直属的主营气象探测、遥感、信息、雷电防护技术产品设备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2008年中国气象局重组华云公司以来,公司高度重视技术、质量和服务工作,努力把华云公司打造成为技术引领型和业务服务型专业化集团化企业。

公司已经形成了由地面自动观测系统、高空探测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雷电监测系统、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和应急移动观测等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列化产品,在全国已投入业务运行的气象观测仪器设备中,60%以上由华云公司研制生产和提供。同时,公司拥有较为科学先进的系统集成技术,为气象业务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和业务运行提供高水平的系统解决方案和优良的技术服务。第一个涉及全国信息网络业务的9210工程、第一个涵盖全国综合观测业务的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工程、第一个推广在全国气象预报业务的软件MICAPS2.0、第一部新一代天雷达等重大项目都是由华云公司负责研制、开发和集成服务。

中国华云秉承“志在云天,共创卓越”的理念和“创新、精准、合作、发展”的方针,面向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打造具备较高影响力专业化技术团队。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研制拥有自主核心技术、能够满足现代气象业务系统建设需求的新仪器设备和核心部件,逐步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国内气象仪器设备龙头企业。

为什么天气很难预测?

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不准呢? 央气象台及北京市气象台的专家告诉记者,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的。“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预报结果都与实际一致。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现在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首先,人类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阴晴冷暖、雨雪风霜,各种天气产生和变化,都是由大气不断运动造成的。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科学家们还不能真实地描述大气运动的细微结构。 其次,气象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气象探测已发展成为覆盖地基、空基、天基的立体观测系统,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自动气象站、雷达观测站、气象星组成了时刻监视大气运动和变化的观测网。但这个网络对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会有疏漏,就像大网捞小鱼,容易漏掉。而且观测资料可能会有误差,例如,风向、风速观测结果是采用2分钟观测的平均值,可能就会有一定误差。 第三,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天气的变化,是地球周围大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大气运动变化,物理上要符合流体力学和热力学一些定律,这些定律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写成数学方程。人们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把天气预报问题变成数学方程求解的问题。这样的方法叫数值天气预报,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然而,目前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真实地模拟大气演变,只是近似,必然存在误差。 第四,预报员之间的经验及水平会有差异。数值模式计算出来的预报结果,不能直接作为预报结论,预报员还要进行解释应用,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订正。例如,北京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天气预报必须考虑地形影响。预报员的个人经验也在复杂天气的预报和综合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天气预报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际上,在发达国家,天气预报不准的现象也经常出现。2005年,美国暴雨预报准确率也只有22%,台风路径预报误差是103公里。宋英杰说,他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一本小册子,内容是提醒气象工作人员面对公众嘲讽,如何保持心理平衡。 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 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人机交互信息加工处理系统为平台、综合应用多种预报技术方法的天气预报业务技术体系。预报时效基本覆盖了10天以内的所有时段,旬天气预报、逐日滚动的7天天气要素预报和3天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已在全国台站全面展开。台风、暴雨、大风降温、沙尘暴、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明显提高。 10多年来,我国天气预报质量评分曲线,呈现上升的趋势。按国际通用标准来评,目前对于小雨的预报准确率为60%,暴雨接近20%,台风的路径误差约为120公里。 “虽然有几次出现较大误差,但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北京市气象台预报准确率还比较高。”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说。据他介绍,北京市气象台1月至3月24小时气温预报(最高、最低气温)的准确率为70.4%;1月至4月13日,24小时雨雪预报准确率为72.2%;1月至3月24小时5级以上大风预报准确率为84.6%。 气象专家们同时指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说,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的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缺乏能满足精细化的要素预报需求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模式的预报时效与精细程度与世界先进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专业数值预报模式主要还是以国外引进为主。资料同化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这是制约我国天气业务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解释应用的水平不够高。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能力明显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和公众对天气预报准确性、精细化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加深了人们对天气预报信息的依存度。这使得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希望”和“失望”同时增加了。 “最后一公里”不畅通 概率预报反映不确定性,更为科学;预警信息还难以在有效时间内传递到用户手中 气象专家指出,人们认为天气预报有时候“不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天气预报中,对降水等气象要素实行的是概率预报,例如,“明天降水概率为70%”等。而在我国,北京等地曾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概率预报,但由于人们不适应、不理解,概率预报不久就被取消了。 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总经理石永怡在国外参观天气预报节目制作时,看到气象专家预报说:“这一地区的雪,可能下,也可能不下。”石永怡认为,这实际上就是概率预报,是比较科学的做法。 专家们还指出,我国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还不畅通,这不仅不利于防灾减灾,也在客观上增加了人们天气预报“不准”的印象。 不同的天气系统,其可预报性时效是不同的,例如,对于局地强对流天气(如龙卷风、冰雹、雷暴大风等等),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提前48小时以上报出它的具体位置、强度很难做到。 “龙卷风、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从生成到结束往往只有几个小时,不可能提前很长时间预报。”矫梅燕说,“发达国家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时效也仅是十几分钟,虽然预警时间短,信息能及时传到人们手里。而我国预警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解决,难以在有效时间内将预警信息发到用户手中,使他们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防御气象灾害。”例如,北京市2004年7月10日的暴雨,气象部门提前一小时发布了预警,但当时很多人没有获得这个信息,导致莲花桥等地大量车辆被积水所淹。 北京“7·10”暴雨后,解决了电视插播气象警报的问题,但是,目前天气短信是收费的,气象部门希望能与通信部门特别是移动通信公司建立天气临近预警无偿发布机制。 准确率提高需长期努力 2010年监测预警率达80%以上,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大气要素预报准确率将大大提高 去年1月印发《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气象局随即启动了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最终目的是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和服务能力。 在技改总体方案中,天气业务的改革重点是完善精细化预报业务流程,促进灾害性天气和定量降水预报的突破;完善临近预报和短时预报业务,建设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预报体系,增强对突发性事件气象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四维资料同化系统,加强数值天气预报及其解释应用等。 按照中国气象局确立的目标,到2010年将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齐备先进、结构完整优化的集约化、研究型和开放式天气业务技术体制,形成天气业务在国家、区域、省、地、县的有序布局,天气业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天气业务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届时,气象部门将综合利用天基、空基和地基观测信息,实现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和相关灾害的全天候连续监测,监测预警率达80%以上。建立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大气要素中短期精细化定量预报业务,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大气要素预报准确率大大提高,4天降水预报达到2005年3天预报水平;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短期预报质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提高5%。(来源:人民日报)

气候控制又是干什么用的

天气预报有时却令人失望。这其中有怎样的原因与困难?记者多方探访,告诉您——

“你们的天气预报怎么搞的,太没谱了!”

前些天,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主任、中央气象台台长矫梅燕,意外地接到了一位恼怒的陌生人在机场打来的质问电话。当天,北京机场出现大雾,但天气预报没有对这次大雾作出预报,结果航班延迟,耽误了这位乘客的行程。

当矫梅燕把这件事告诉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时,有着20多年预报经验的杨贵名“安慰”她说:在中央气象台会商室里,预报员经常会接到这样的电话。

“几乎每一次重大天气过程发生,我们都会接到这样的电话。有的态度非常严厉。”杨贵名对记者说。打电话者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口音各异、身份不同,但抱怨的主题却一致:天气预报“不准”。

道是无晴却有晴

北京几次漏报、空报,或造成交通大瘫痪,或导致迎战“十年不遇的暴雨”落了空

在中央气象台所处的北京,天气预报“不准”的例子就有不少。3月18日至20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的24小时最高气温预报与实际情况出现较大偏差,实际最高气温比前一天的预报值偏低5℃—6℃。3月30日,北京市气象台预报夜间有雨,然而,这场雨第二天早晨7点40分才开始下,导致很多人在上班途中遭到雨淋。

更让气象工作者尴尬的一幕,出现在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天气预报那天是阴天,结果北京城区却下了小雨。很多人来到中国气象局参观时,发现气象局的工作人员不得不撑着伞接待他们。

实际上,最近几年,北京还有几次漏报、空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2001年12月7日的小雪、2004年7月10日的暴雨以及2005年对麦莎台风影响的预报。这几次不太准确的预报,或造成交通大瘫痪,或导致市民做好准备迎战“十年不遇的暴雨”,结果却落了空。

据了解,北京的天气预报水平,在全国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天气预报有时不准确的现象,在全国都比较普遍。

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搜集了不少讽刺天气预报不准确的“段子”。有人把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来讽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这是我所听到的最有书卷气的嘲笑了。” 宋英杰说。

天气预报不简单

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还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预报员水平有差异,这些都会造成预报不准

那么,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候不准确呢?

中央气象台及北京市气象台的专家告诉记者,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的。“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预报结果都与实际一致。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现在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首先,人类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阴晴冷暖、雨雪风霜,各种天气产生和变化,都是由大气不断运动造成的。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科学家们还不能真实地描述大气运动的细微结构。

其次,气象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气象探测已发展成为覆盖地基、空基、天基的立体观测系统,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自动气象站、雷达观测站、气象星组成了时刻监视大气运动和变化的观测网。但这个网络对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会有疏漏,就像大网捞小鱼,容易漏掉。而且观测资料可能会有误差,例如,风向、风速观测结果是采用2分钟观测的平均值,可能就会有一定误差。

第三,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天气的变化,是地球周围大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大气运动变化,物理上要符合流体力学和热力学一些定律,这些定律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写成数学方程。人们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把天气预报问题变成数学方程求解的问题。这样的方法叫数值天气预报,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然而,目前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真实地模拟大气演变,只是近似,必然存在误差。

第四,预报员之间的经验及水平会有差异。数值模式计算出来的预报结果,不能直接作为预报结论,预报员还要进行解释应用,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订正。例如,北京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天气预报必须考虑地形影响。预报员的个人经验也在复杂天气的预报和综合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天气预报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际上,在发达国家,天气预报不准的现象也经常出现。2005年,美国暴雨预报准确率也只有22%,台风路径预报误差是103公里。宋英杰说,他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一本小册子,内容是提醒气象工作人员面对公众嘲讽,如何保持心理平衡。

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

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人机交互信息加工处理系统为平台、综合应用多种预报技术方法的天气预报业务技术体系。预报时效基本覆盖了10天以内的所有时段,旬天气预报、逐日滚动的7天天气要素预报和3天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已在全国台站全面展开。台风、暴雨、大风降温、沙尘暴、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明显提高。

10多年来,我国天气预报质量评分曲线,呈现上升的趋势。按国际通用标准来评,目前对于小雨的预报准确率为60%,暴雨接近20%,台风的路径误差约为120公里。

“虽然有几次出现较大误差,但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北京市气象台预报准确率还比较高。”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说。据他介绍,北京市气象台1月至3月24小时气温预报(最高、最低气温)的准确率为70.4%;1月至4月13日, 24小时雨雪预报准确率为72.2%;1月至3月24小时5级以上大风预报准确率为84.6%。

气象专家们同时指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说,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的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缺乏能满足精细化的要素预报需求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模式的预报时效与精细程度与世界先进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专业数值预报模式主要还是以国外引进为主。资料同化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这是制约我国天气业务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解释应用的水平不够高。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能力明显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和公众对天气预报准确性、精细化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加深了人们对天气预报信息的依存度。这使得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希望”和“失望”同时增加了。

“最后一公里”不畅通

概率预报反映不确定性,更为科学;预警信息还难以在有效时间内传递到用户手中

气象专家指出,人们认为天气预报有时候“不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天气预报中,对降水等气象要素实行的是概率预报,例如,“明天降水概率为70%”等。而在我国,北京等地曾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概率预报,但由于人们不适应、不理解,概率预报不久就被取消了。

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总经理石永怡在国外参观天气预报节目制作时,看到气象专家预报说:“这一地区的雪,可能下,也可能不下。” 石永怡认为,这实际上就是概率预报,是比较科学的做法。

专家们还指出,我国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还不畅通,这不仅不利于防灾减灾,也在客观上增加了人们天气预报“不准”的印象。

不同的天气系统,其可预报性时效是不同的,例如,对于局地强对流天气(如龙卷风、冰雹、雷暴大风等等),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提前48小时以上报出它的具体位置、强度很难做到。

“龙卷风、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从生成到结束往往只有几个小时,不可能提前很长时间预报。”矫梅燕说,“发达国家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时效也仅是十几分钟,虽然预警时间短,信息能及时传到人们手里。而我国预警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解决,难以在有效时间内将预警信息发到用户手中,使他们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防御气象灾害。”例如,北京市2004年7月10日的暴雨,气象部门提前一小时发布了预警,但当时很多人没有获得这个信息,导致莲花桥等地大量车辆被积水所淹。

北京“7·10”暴雨后,解决了电视插播气象警报的问题,但是,目前天气短信是收费的,气象部门希望能与通信部门特别是移动通信公司建立天气临近预警无偿发布机制。

准确率提高需长期努力

2010年监测预警率达80%以上,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大气要素预报准确率将大大提高

去年1月印发《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气象局随即启动了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最终目的是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和服务能力。

在技改总体方案中,天气业务的改革重点是完善精细化预报业务流程,促进灾害性天气和定量降水预报的突破;完善临近预报和短时预报业务,建设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预报体系,增强对突发性事件气象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四维资料同化系统,加强数值天气预报及其解释应用等。

按照中国气象局确立的目标,到2010年将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齐备先进、结构完整优化的集约化、研究型和开放式天气业务技术体制,形成天气业务在国家、区域、省、地、县的有序布局,天气业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天气业务科技水平显著提升。

届时,气象部门将综合利用天基、空基和地基观测信息,实现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和相关灾害的全天候连续监测,监测预警率达80%以上。建立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大气要素中短期精细化定量预报业务,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大气要素预报准确率大大提高,4天降水预报达到2005年3天预报水平;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短期预报质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提高5%。(刘毅)

气象报告中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以什么时段为标准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假如出现不利于奥运天气时,北京市气象局将运用高科技手段来控制天气,采用耕云播雨的方法,将不利的天气变成有利的天气,使奥运会顺利进行。

如有大雾弥漫 用消雾让赛场阳光明媚

如果奥运会赛场突然有大雾,北京市气象局采用“液氮消冷雾技术”,将使阳光明媚的天气重视。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天气现象称之为雾。由于液氮汽化温度为零下195.8℃,通过地面车辆、气球或者飞机将液氮喷洒在雾中,可形成低于零下40℃的低温环境,从而使雾中水滴迅速结为冰晶,冰晶又迅速凝化周围雾滴长成小雪花降落,达到人工消雾的目的。

出现高温干旱 让人工增雨降温除旱

目前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利用飞机、气球、发生器、高炮和火箭等五种工具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北京在国内率先把对环境无影响的绿色催化剂液氮用于飞机增雨,率先把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用于飞机作业指挥,率先进行气球携带碘化银焰弹增雨作业。

出现天降冰雹用催化剂叫冰雹不长

假如预报会有冰雹来临,用高炮将大量碘化银等催化剂集中送到雹云中,云中便形成大量的凝结核。本因凝结核少而易形成的大冰雹,现在云层中出现大量的凝结核,使冰雹不易“长大”。冰雹在5毫米以下时,对地面构不成危害。北京市气象局已获取了北京地区的5条基本冰雹路径,摸清了冰雹云的行踪,对其脾性有了较透彻的了解,一旦出现冰雹云,高炮发起炮击,让冰雹变成“小盐粒”降落地面。

假如暴雨倾盆 人工消雨提前下或不下

奥运会开幕、闭幕式天气尤为关切,科学家正在研究消云、消雨等技术。消雨的原理和人工降雨一样,只不过是本来要在需要避雨的区域下的雨,用人工方法提前下而已。在需要下的区域上风方向大约50公里处,如发现有降雨的云层,用人工的方法,让雨提前下了,这样要无雨的地方,也就有了明朗的天空。气象专家还向云层发射大量的催化剂,使云中的雨滴不长大,等云飘过避雨区后才降雨,这样也能起到消雨的作用。

大风突然袭击气象卫星会提前报告

气象卫星会每时每刻监测天气,奥运会期间,卫星将由现在的每小时一张,变成每半小时一张;自动气象站的数据将5分钟更新一次;闪电定位观测资料将实时更新;雷达数据资料将6分钟更新。假如大风突然袭击,气象卫星会提前通知。

我国区域气象观测站有多少个

气象上是每日20时(北京市)为日界,也就是说从今日20时到明日20时为一天。但是日最高气温是指02时到02时的气温,每天的最高气温观测时间是02时,观测完数据后进行调表(就是让最高气温表复原),日最低气温是14时到14时之间24小时内的最低气温值,14时观测后调表。通常日最高气温会出现在白天,大多数会出现在下午,通常最低气温会出现在夜间,大多数会出现在后半夜,但是也有不寻常的时候,尤其是在有冷空气入侵或突然剧烈升温时,出现的时间也就不一样了。

区域气象观测站是指在国家级气象站(多半设在县城或县城附近)网的空隙中,为进行加密观测而布设的自动气象站。这种自动气象站大多布设在城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和自然灾害易发区。一般采用太阳能供电,无人值守,只采集温度、雨量、风向、风速等信息,每小时自动通过手机网络传输一次观测数据。采集的要素没有国家级气象站那么多,要求也没那么严,场地也就是围栏围起10多个平方,加一个放了仪器的百叶箱在里头,有测风的要立10多米高的风杆。

最近几年,很多省加快了区域站的建设,我猜全国应该至少有5万个区域站(08年的乡镇规划就有4万多个乡镇,再加建在乡镇之外的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