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甲乙卷区别

2.求吉林省公务员行测各部分分值比例是多少

3.2018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特点分析

4.草地退化问题分析

5.2022年吉林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型分布和分值

吉林省气象预警_吉林气象资料分析

2019年吉林省考难度分析及考点归纳

2019年吉林省考落下帷幕,考试的的时间、题量与往年一致,甲级105道题目,乙级100道题目,但与去年相比模块题量分布有微小变化,资料分析题量恢复为2篇材料、10道题目,常识总题量恢复为20道题。考试整体难度不变,各模块时间分布如初,个别模块难度有所增减,下文先从难度分析入手,分模块从本次省考当中归纳了相应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一、难度分析

2019年吉林省省考中言语部分从题量上来看,甲乙级题量考察各不相同,2018年甲乙级均考察35道题目,2019年甲级考察35道,乙级则考察30道。从考察内容上来看,2019年吉林省省考中行测考试题目的变化较大,以言语题目为例,以往占片段阅读三分之一题量的细节理解题在今年甲、乙卷中均只各出现一道题目。而?语文基础知识?在今年作为一批?黑马?在各个题型中均有所涉及。其中,省考甲级出现一道,乙级出现两道:一题是针对于?修辞?类考察,另一题是针对于?诗文?引用类考察。虽然细节理解题的减少为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但个别逻辑填空题难度加大,可见今年出题人在题型的选择与难点的分布上与以往有所不同。

二、考点归纳

以往占片段阅读三分之一题量的细节理解题在今年甲、乙卷中均只各出现一道题目,而今年?诗词?的引用较为新鲜。虽然细节理解题的减少为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但意图题无形中也加大了考试难度。

判断推理

一、难度分析

2019年省考试题,判断推理部分难度和以往相差不多。由于图形推理部分两年没有考试,今年恢复出现,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但今年图形推理考查都是基础知识并不难。而在类比推理这个模块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涉及到较多常识,比如诗句常用的修辞手法;二、成语语义;三、涉及到二级辨析,因此,考生应当平时注重日常知识的积累与储备以及掌握对比思维。逻辑判断部分依然是论证题目占据半壁江山。分析推理题目较为创新,以图文结合的灵活形式呈现。虽然形式上有所变动,但还是以往的知识点。

二、考点归纳

甲级考试题型分别是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四大题型;在乙级考试题型分别为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和事件排序五大题型,可见,2019年恢复图形推理题型。并且发现判断推理中论证题型依然是考官偏爱的考点,而且平行结构题目是咱们吉林省的。

常识判断

一、难度分析

2019年吉林省省考常识题目相对于2018年题目总数有所减少,由25题减少到20题。总体难度适中,历史人文、自然科技、哲学各个模块依然是重点考核点。甲级题目略难于乙级。甲级第12题考察了月亮和太阳的代称、别称,是我们吉林省常考类型,但是难度系数较高。乙级第16题考察自然地理的天体知识,和我们日常生活比较远,相对来说比较难一些。

二、考点归纳

2018年的常识模块共考了25道题,其中历史人文、哲学和科技三部分出题比重较大,经济和法律仍然很少。历史人文考查具有综合性,而哲学多数以生活时政作为辅助材料,科技考察生物医学、物理化学等很均衡,2019年的试题共有20道题,时政和科技的考察比18年多,人文考察增加较多的诗词作为辅助阅读材料。

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

一、难度分析

2019年吉林公务员行测考试,甲乙两级难度均有一定增加,从题量上看,与去年相比甲乙两级考试资料分析模块均增加1篇材料,5道题目,考点均为传统题型,但计算强度增加。

二、考点归纳

数字推理模块考察更加灵活,出现了3项递推数列与特殊数列当中的机械分组数列。具体考点分布:甲级出现了递推数列与特殊数列,乙级出现了多级数列、递推数列与特殊数列。在试题考察当中,多次出现一题多种解法的情况,考察思维更加发散,解题方式不再单一。

数学运算题量分布常年不变,难度与往年基本没有变化,甲级考点出现了倍数问题、日期问题、工程问题,几何问题、行程问题、简单计算、概率问题,在几何问题中出现了公式运用的考点。乙级考点当中出现了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概率问题、方程计算。从难度上看,以往难点集中题型:概率问题与工程、行程问题的考察难度都不大。

资料分析题量增加一篇,但难度不大,考点均为传统题型出现了增长量、增长率、预计现期量、综合分析、现期比重考点的考察,在数据获取,数据精度计算上看,难度都不大,但计算量与去年省考相比,略有增加。

吉林甲乙卷区别

黑风暴的危害主要有两个字,一是风,二是沙。

大风的危害也有二:一是风力破坏,二是刮蚀地皮。

先说风力破坏。大风破坏建筑物,吹倒或拔起树木电杆,撕毁农民塑料温室大棚和农田地膜等等。此外,由于西北地区四五月正是瓜果、蔬菜、甜菜、棉花等经济作物出苗,生长子叶或真叶期和果树开花期,此时最不耐风吹沙打。轻则叶片蒙尘,使光合作用减弱,且影响呼吸,降低作物的产量;重则苗死花落,那就更谈不上成熟结果了。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暴,使西北地区8.5万株果木花蕊被打落,10.94万株防护林和用材林折断或连根拔起。此外,大风刮倒电杆造成停水停电,影响工农业生产。

大风作用于干旱地区疏松的土壤时会将表土刮去一层,叫做风蚀。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平均风蚀深度10厘米(最多50厘米),也就是每亩地平均有60~70立方米的肥沃表土被风刮走。其实大风不仅刮走土壤中细小的黏土和有机质,而且还把带来的沙子积在土壤中,使土壤肥力大为降低。此外大风夹沙粒还会把建筑物和作物表面磨去一层,叫做磨蚀,也是一种灾害。

沙的危害主要是沙埋。前面说过,狭管、迎风和隆起等地形下,因为风速大,风沙危害主要是风蚀;而在背风凹洼等风速较小的地形下,风沙危害主要便是沙埋了。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发生沙埋的地方,沙埋厚度平均20厘米,最厚处达到了1?2米。

此外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的损失。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共死亡85人,伤264人,失踪31人。此外,死亡和丢失大牲畜12万头,农作物受灾560万亩,沙埋干旱地区的生命线水渠总长2000多千米,兰新铁路停运31小时。总经济损失超过5?4亿元。

全球有四大沙尘暴区,它们分布在具有大沙漠和风蚀地的中非、北美、中亚及澳太利亚。我国西北地区属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有大沙漠和风蚀地603800平方千米,戈壁569500平方千米,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土地69376平方千米。此外,还有风蚀性的低山丘陵、戈壁面上零星分布的风蚀残墩以及大面积风蚀性土漠。这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下,植被稀少,沙尘物质极为丰富,风蚀强烈。

据1952年以来的气象资料分析,西北地区有3个强沙尘暴高频区,第一个在甘肃河西走廊和宁夏黄河灌区一带,中心在甘肃民勤;第二岛频区在新疆和田地区;第三个高频区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它们都分别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其有丰富的沙源物质。

强沙暴在我国主要出现在3~5月。统计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历史上的4月13~18日和5月8~16日,似乎是强沙尘暴的“宁静期”,从未发生过强沙尘暴。还有一个有趣现象是被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包围的甘肃省民勤县,是强沙尘暴出现最早(3月6~7日)和最晚(7月17日)的地方,类似和田地区3~6月也可发生强沙尘暴。强沙尘暴每次出现的范围和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有的只出现在一个县,持续1~2个小时;有的则跨省区持续数天,甚至影响我国几个省区。如1983年4月26~28日的特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不仅在3天时间内先后造成新疆吐鲁番盆地和和田地区、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陇东、宁夏黄河灌区、内蒙伊克昭盟和陕北榆林的黑风暴,几乎横扫了我国北方。

回顾半个多世纪,我国西北地区的黑风暴是逐年增加的,这可能与土地荒漠和气候干旱化有关。1993年是黑风暴出现次数多、强度大的一年,其中最强的是5月5~6日的一次,新疆东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阿拉善盟、宁夏中北部都受到了黑风暴侵袭。在黑风暴临近前,可看到上黄、中红、下黑三种颜色的旋转式沙尘团组成的沙尘暴墙,形似爆炸后的蘑菇状烟云,在1千米远处就能听到沉闷的轰鸣声,大有三军战鼓齐鸣之势。黑风暴过境时,甘肃金昌市和宁夏中卫市风力达到12级,能见度降至零。这次黑风暴造成85人死亡,264人受伤,31人失踪,12万头(只)牲畜死亡和丢失,73万头(只)牲畜受伤,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7.25亿元。至于黑风暴造成的土地退化等生态灾变和社会影响,则难以评估。

黑风暴对不同地物的危害方式也不同,如暴风机械危害型、沙埋危害型和风蚀沙割危害型。强风造成的沙尘搬迁风蚀物,不仅直接影响沙源区土壤和营养物质的过度流失,而且污染空气,对其他地区以至全球的太阳辐射和热平衡都有一定的影响。全球每年因沙尘暴引起沙尘搬迁的沉积物可达10~20吨/千米2。气象卫星资料分析气溶胶光学厚度发现,我国西北沙尘暴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来源,它们可以蔓延数千千米,覆盖上百万平方千米面积。黄沙长距离输送会损坏农田沃土,但也起到增加降水量、缓解酸雨危害程度的作用。日本观测确认,来自中国的黄沙粒子是日本冰品凝结核的主要部分,增加了日本的降水量。又如1988年4月的一次沙尘暴,使北京地区空气中总含沙量比正常情况高15.7倍,由于碱性亲石元素大量增加,减轻了酸雨危害。此外,平流层内沙尘微粒浓度的增加会造成平均气温降低。

目前,对沙尘暴的形成以及它对大气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我国的研究表明:发展有效的黑风暴天气防护体系,包括建立中尺度天气监测网和预报、警报系统;加强和完善黑风暴天气的联报联防;研究制定西北地区脆弱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加强退化生态区域的恢复治理和植被保护;加强沙尘暴防灾抗灾知识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等,都是减轻黑风暴危害的有力措施。

求吉林省公务员行测各部分分值比例是多少

1、地区不同

全国乙卷适用地区: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全国甲卷适用地区:西藏、四川、贵州、广西、云南。

2、难度不同

乙卷相比较甲卷更难一些。

3、内容不同

全国甲卷对应的是新课标Ⅲ卷。全国乙卷对应的新课标Ⅱ卷、新课标Ⅰ卷。

公务员考试真题

是一套试题。其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判断(侧重法律知识运用)、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全部为客观性试题。

申论主要通过报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报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018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特点分析

吉林省公务员行政能力测试分为甲类真题和乙类真题两种测试题。

行政能力测试甲级真题,共包括105题,测试时间为90分钟。

甲类真题共包括五类题型,分别为数量关系、言语理解、判断推理、常识判断与资料分析。其中数量关系共10道题,总计10分;言语理解共30道题,总计30分;判断推理共30道题,总计27分;常识判断共20题,共计18分;资料分析共15题,共计15分。

行测乙级真题,共包括100题,测试时间为90分钟。

乙类真题共包括共五类题型,分别是数量关系、言语理解、判断推理、常识判断与资料分析。其中数量关系共10道题,共计10分;言语理解共30道题,共计30分;判断推理共25道题,共计27分;常识判断共20道题,共计18分;资料分析共15题,共计15分。

草地退化问题分析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

1.真题特点

2017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甲总题量为35题,乙总题量为30题。考查题型包括选词填空、语句表达和阅读理解三类,其中阅读理解包括片段阅读和文章阅读。题型题量相对稳定,是吉林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中的重要部分。

(1)选词填空,甲、乙均为10题。主要是对实词和成语进行考查。

(2)语句表达,甲、乙均为5题,主要考查语句连贯、病句辨析等。取消了语气、词序、语法结构等相关内容的考查。

(3)阅读理解部分包括片段阅读和文章阅读两部分。着重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片段阅读以主旨观点型和细节理解型题目为主,同时涉及少量标题提炼型题目。

2.趋势分析

(1)题量在30道左右的概率较大,题型稳定,包括选词填空、语句表达和阅读理解。

(2)选词填空仍以实词、成语的考查形式为主,难度与之前相差不大。

(3)阅读理解考查重点集中片段阅读和文章阅读两部分,与往年变化不会太大。

(4)语句表达仍将以语句连贯、病句辨析等为主。语气、词序、语法结构等相关内容的考查几率不大。?

(二)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

1.真题特点

2015年开始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合并为一个部分——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

2017年数量关系甲、乙均为10道。甲及数字推理为4题,数学运算为6题;乙级为5道数字推理和5到数学运算。

数量关系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对运算方法和策略的运用。考查题型则以常规题型为主,包括计算问题、和差倍比问题、行程问题、日期问题、容斥问题、排列组合问题、年龄问题、几何问题、工程问题等。

2017年资料分析题目甲、乙的题量均为10题。资料分析部分的材料类型为文字型、综合型等。重点考查增长率、增长量、比重和倍数等概念,要求考生具备快速查找数据、列式并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

2.趋势分析

(1)题量稳定,极有可能继续将两部分放在一起考查。

(2)数学运算考点多样,但仍以计算问题、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等传统题型为主,不排除出现新考点的可能性。

(3)资料分析中,增长问题、比重问题、倍数问题等仍然是考查的重点题型。

(三)判断推理

1.真题特点

2017年判断推理甲、乙总题量均为30题,甲、乙均未考查图形推理。且甲未考查事件排序。

(1)逻辑推理甲乙均为10题。考查重点以可能性推理为主,同时涉及少量必然性推理和智力推理。

(2)定义判断题量甲级与上年保持一致,乙级较上年增加了5题。以单定义为基本考查形式,涉及知识面较广。

(3)类比推理题量甲级较上年增加了5题,乙级与上年保持一致。不多,但形式多样,涉及两词型、三词型和对当型。

(4)事件排序主要考查考生的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经验的积累,要求考生能够利用自己的一般知识进行合理的假设,对事件做出必要的补充。

2.趋势分析

(1)题量在30道的概率较大。甲主要考查定义判断、逻辑判断和类比推理;乙主要考查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推理和事件排序。

(2)图形推理再次考查的的概率较较小,但是仍不排除会再次出现。

(3)定义判断无论是从题量上、考点上还是试题难度上都不会变化太大,仍是判断推理部分最稳定的部分。

(4)逻辑判断仍将以可能性推理为主,同时涉及其他类型,难度相当。

(5)类比推理仍将包括两词型、三词型和对当型,难度与往年相当。

(6)事件排序仍将主要考查考生的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经验的积累等。

(四)常识判断

1.真题特点

2017年常识判断部分总题量20题,比较稳定。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生活、人文历史等。

2.趋势分析

(1)题量稳定在20道的可能性较大。

(2)考点涵盖广的特点将保持不变,政治、法律、经济、科技生活、人文等仍为考查重点,难度不会太大。

跟多行测知识点点击链接查看网页链接

2022年吉林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型分布和分值

一、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

草地退化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气候、地貌、水文、土壤、地质以及生物等自然因素,这些自然因素是草地发生退化、沙化的客观条件。而人类不适当的社会经济活动则是诱发草地退化、沙化的重要原因。

(一)气候因素

气候变化是引起草场变化的重要自然原因,其中降水量的变化尤其重要。我国广大温带草场大多位于半干旱、干旱区,降水的年际和年内变化均很明显,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场生产力的波动变化。对我国北方近期降水变化的研究表明,整体呈现干旱化的趋势,其中西北地区除新疆外,全部呈现出明显的干旱化趋势。从 1950~199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20世纪80年代比50年代平均气温上升1.1℃,年平均降水量减少了54mm。而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蒸发量大,湿度降低,从而使草原带的旱情加重。以1951~1990年年均降水量为基数,我国广大天然草地分布的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20世纪50年代,除内蒙古、新疆外,降水量都在减少;60年代除西藏外,降水都在减少;70年代各地降水都减少;80年代则均呈现增加趋势。正因如此,从60年代末开始到70年代,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面积草场退化。我国北方,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年均气温在波动中呈现增高的趋势,特别是从80年代开始以来增温的趋势更为突出,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由于气温变暖,使土壤水分损失增加,导致区域干旱化,进而加速草地退化的过程。

一般来说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阳光、水和适宜的温度。温度在草地的生长发育也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依据草地对温度条件的适应性,可将其分为冷季型和暖季型两大类。我国北方大致包括华北、东北、西北及云贵高原地区,气候较为温和,草坪草以冷季型草为主。冷季型草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15℃~24℃,耐寒力虽然强,但不适宜长时间在温度超过30℃以上的高温、高湿条件下存活。相比之下,暖季型种类则分布在温暖、湿润和温暖、干燥的南方,适宜温度为27℃~35℃。当温度低于10℃时,常常进入休眠状态。除地表面的温度之外,植物生长的摇篮——土壤的温度更为重要。土壤温度即地面以下土壤中的温度,主要指与花木生长发育直接有关的地面下浅层内的温度。

(二)地貌因素

地貌从宏观上控制着气候带的分布,从而决定着植被的发育格局。我国从地形上看,是由3个不同的阶梯构成。大兴安岭—太行山以东的东部平原地区,海拔都低于1000m,是第一阶梯;海拔介于1000~4000m的大片地区为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m以上,是我国的第三个阶梯。这3个阶梯构成了我国目前的地球轮廓,而其中以青藏高原的急剧上升对我国气候、植被的影响最为重要。隆起的青藏高原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东进,促进了我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形成,从而大大改变了我国的植被面貌。在中新世,我国西北出现了大面积的稀树草原(一种乔木分布下的草本植被类型)。第三纪末,稀树草原逐渐原与荒漠所替代。第四纪以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冰期与间冰期,引起气候的波动,促进了南北之间、山上与山下之间的植物交流。这样,东北西部、内蒙古、陕北到青海东部地区的稀树草原才变为草原,从而形成了我国现代草原区的轮廓。在此后的时期里,气候有过波动,植被分布也有一定变化。如在8.5~3.0ka B.P.(ka B.P.即公元前千年)全新世大暖期,草原植被分布的界线曾向西挪动,但其基本轮廓并没有改变。这一基本轮廓就是在我国北方,从东北平原经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到新疆荒漠区山地分布的大面积温带草原。这一温带草原也正是地球表面最广阔的欧亚大陆草原的东部。而由于东亚季风、太平洋暖湿气流以及地形所带来的降水的影响,我国北方的温带草原,自东向西分布着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3个类型。

另外,地貌对植被的控制作用不仅仅体现于宏观上,不同的地貌类型、微地貌单元对植被的发育生长也起着决定性作用。以锡林郭勒盟的草原植被为例,锡林郭勒盟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区亚洲中部亚区的组成部分,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草原之一。其植被以典型草原旱生植物为主,其地带性植被代表性群系为大针茅草原,广泛分布于排水良好的平原上,形成大面积群落。另外克氏针茅也是该地区的基本群系,分布也比较普遍,它的存在总是在经常放牧的草场和交通线附近。除此之外,全盟还分布着草甸、沼泽、荒漠植被和半隐性的沙地植被。在低湿的环境中,有各种草甸及沼泽植被的分布,在沙地环境中,由于基质松散。稳固性很差、土壤发育程度比较低,所以沙生植被比较发达,包括沙生草本群落、半灌沙蒿群落、沙生灌丛群落及沙地榆树疏林等。

(三)水文因素

草原牧草生长的第一制约因子是水,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由于水分亏缺细胞壁延伸生长受到抑制,分化提前,体内抑制生长的激素如ABA含量增加,导致植株个体会小型化,如植物植株变矮,叶片变短、变窄,节间缩短,以及根系分布浅层化等性状的集合。这是植物对干旱环境适应性的表现。因此,水分胁迫是造成草地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天然牧草是放牧畜牧业的主要物质基础,其生长动态和产量形成受地表水和地下水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生物生产力水平。草地群落若在整个生长期都处于水分严重亏缺状态,植物生长会被大大地抑制,种类少而单调。群落地上生物量、高度和盖度受土壤水分的影响沿升→降→升→降的方向变化。

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水文状况的几十年以来发生了剧烈变化,存在河道萎缩,湖泊萎缩或干涸以及流域水量的时空重新分配等。而且随着流域水文情势的改变,普遍存在水质恶化现象,表现在中下游天然水体不断咸化,一些湖泊表现出明显盐化趋势。

(四)土壤因素

草地分布区域的自然条件大多是干旱、多风的气候条件以及质地疏松的土壤母质。草原带草地的地表组成物多由物理性沙粒、第四纪黄土或含盐物质构成,因此在干旱、多风的条件下,土壤极易风蚀,造成草地退化和沙化。

(五)地质因素

主要体现在地下水对草地发育的影响。地下水尤其是土壤包气带中的潜水是牧草生长的水分的主要来源,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牧草的生长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北方的许多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严重影响着草地的生态平衡。

在一些草地退化地区,地下水埋藏很深,致使土壤经常处于水分亏缺状态,种植一些根系发达的豆科牧草后,水分亏缺会加剧。多年连续种植会导致土壤干化,形成生物性土壤下伏干层,从而对陆地水分循环发生影响。其结果是,一方面牧草强烈耗水,另一方面,土壤水分的亏缺也进一步限制了牧草产量,最终导致草地退化。

(六)生物因素

鼠害是促使草场退化的又一重要因素。据统计,1978~1999年,我国北方11个省(区)平均每年鼠害成灾面积近20万km2。成灾鼠类的增加,加剧了草地退化。一是鼠类与牲畜争食牧草,加剧草与畜的矛盾。鼠类的日食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1/3~1/2倍。布氏田鼠日食鲜草平均为14.5g/只,高原鼠兔日食鲜草66.7g/只。据测算,我国青藏高原至少有高原鼠兔6亿只,每年消耗鲜草1500万t,相当于1500万只羊的食量,造成青藏高原牲畜严重缺草。二是破坏草场。挖洞、穴居是鼠类的习性,挖洞和食草根,破坏牧草根系,导致牧草成片死亡。害鼠挖的土被推出洞外,形成许多洞穴和土丘,土压草地植被,也引起牧亡,成为次生裸地,在青藏高原出现的黑土滩就是害鼠造成的。据统计,黄河源头区因草原鼠害造成的黑土滩型草场退化面积已达2万km2,部分草原已失去放牧价值。

(七)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草地退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可以说是除气候极端干旱化外促使草地退化的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伴随着草原牧区人口的增加和超载过牧和开荒垦殖活动的频繁,大大加剧了我国北方草地的退化进程。其他一些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如车辆碾压、挖沙采石、滥挖药材、不合理地开发矿产资源、取暖能源的短缺等也给草原来严重的破坏,造成草地退化。

1.草场开荒垦殖

解放以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违背自然规律,在毫无防护措施和水利灌溉条件下,盲目开垦草地,种植粮食,并将开垦区推进到降水量不足250mm的地区。50 多年以来全国草原开荒6万km2。以内蒙古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了3 次开垦浪潮,1958~1962年、1966~1976 年2次开垦草原面积达2.067万km2;20世纪80 年代后期至90年代,仅东部5盟市34个旗县开垦草地面积达9708 km2,被开垦的草原大多数是条件较好的山地草甸、草甸草原、低湿草甸及典型草原。随着草原大面积开垦撩荒,造成土地风蚀加剧和沙化面积的扩大,30多年来,内蒙古草原沙化面积扩大11万km2。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剧增,为解决粮食问题,从而大规模开垦草地。《全国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工程规划(2001~2010年)》中指出,全国约19.30万km2草原被开垦,占目前全国草原总面积的近5%,即全国现有耕地的18.2%源于草原。新疆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开垦草场3.3333万km2,目前实际耕种的仅1.80万km2,近一半土地因次生盐渍化而被弃耕。青海省草原开垦面积为3800km2,其中有2125km2集中在青海湖环湖地区。目前青海湖环湖地区可利用的耕地面积仅有1060km2,只相当于开垦面积的50%。草地过度开垦是造成草地退化沙化的重要原因。

2.家畜超载过牧

内蒙古自治区20 世纪60年代天然草地暖季载畜量为 9303.87万羊单位,80年代后期,草地暖季的载畜量下降为5475.05万羊单位,2000年全区暖季载畜量为4297.57万羊单位,比80年代同期减少了1177.48万羊单位,比60 年代同期减少了5006.63万羊单位。目前,在典型草原区,每个羊单位拥有可利用草场面积由80年代的0.033 km2下降到2001年的0.0084 km2。

超载放牧草原的行程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草场面积减少,使草场面积的绝对量减少。二是牲畜头数的增加,使牲畜占有草场的相对面积在减少。历年来,畜牧业的发展是以牧畜头数的增长为指标,不是以畜产品为准。在这些政策和观点的影响下,我国牧畜头数较解放初期大幅度增加。内蒙古1947年时,有牲畜1925.8万羊单位,平均每只占有草场0.041km2,利用强度很低。以后牲畜数量逐年增加,到1965年达到7327.8万羊单位,为1947年的3.8倍,平均每只占有草场0.009km2,已超过天然草地的承载力,此后牲畜头数随气候波动而大起大落,总在7000万羊单位上下徘徊。目前我国天然草地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超载现象。新疆20世纪80年末期,牧场上牲畜载畜量超载1倍。自1978年以来,青海省的草食家畜存栏数始终保持在3500万羊单位以上,而草原的理论载畜量为2500万羊单位左右,超载率达40%。目前,青海湖以北地区超载140%。

3.人畜增长

根据联合国专家测算,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每平方千米生存人数为5人,而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人口密度却远远超过了这一标准。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密度为18.7人/km2,新疆为9人/km2,青海为6人/km2。人口的增长是导致家畜数量持续增长和草原开垦的直接因素和关键所在。据统计,内蒙古牧区人口1949年为26.3万人,2000年增长到192.92万人,增长了633.54%。

二、我国草地退化区域特征

根据我国自然地理格局及我国草地分布的区域特征,结合草地退化的严重程度、退化形式、退化原因等因素,可将全国草地划分成6大区域,即东北牧区、内蒙古及华北牧区、西北牧区、青藏牧区、西南牧区以及南方草地(表4-5)。其中前5个区域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重要牧区,草地资源的利用相对比较充分,同时退化也较严重;而南方草地的利用率小,草地退化不明显,其退化仅表现于草山草坡的水土流失问题,所以将南方13省(区)的草地划为一个区域。

(一)区域草地退化现状

东北牧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共有草地面积为196 280.44 km2,退化是比较严重,退化草地面积占本地区草地面积的33.58%。

内蒙古及华北牧区包括河北、宁夏、山西、河南、天津、北京六省(区、市)以及内蒙古大部、陕西、甘肃部分地区,共有草地面积为847 317.33 km2,其中退化草地面积已达到了310 164.51 km2,退化率为36.61%,是我国草地退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西北牧区包括新疆全区以及甘肃、内蒙古、青海部分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牧区之一,有天然草地面积924 390.87 km2,退化面积已经达到了217 882.49 km2,占这个地区草地面积的23.57%。

青藏牧区主要由西藏全区、青海大部以及甘肃、四川、云南部分地区组成,共有草地面积1280 424.63 km2,退化草地面积203 328.01 km2,退化率为15.88%。

西南牧区包括贵州全省、四川、云南、广西、陕西以及湖南的部分地区,共有草地面积314 089.30 km2,是我国重要牧区之一,但是退化问题同样存在,而且也比较严重。退化草地已有47 458.02 km2,占本区全部草地总面积的15.11%。

我国南方草地分布涉及豫、滇、桂、琼、粤、闽、赣、苏、浙、皖、鄂、湘等省(区),面积为365 823.75 km2,退化草地面积为25 393.66 km2,退化率为6.94%。

表4-5 不同区域退化草地面积比较

(二)草地退化区域规律

1.东北牧区

东北牧区水热条件较好,是我国植被覆盖度较高、天然草地品质较好、产量较高的地区。但同时又是大面积草地被开垦的地区;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带草地盐碱化、沙化严重;一些城市周边的草地污染日趋严重,对草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威胁;牲畜量增加过快,造成过牧超载,使得部分地区的草地资源利用进入了恶性循环阶段。此外,鼠虫害危害以及大量开采药材破坏的草地面积也日益增加。

2.内蒙古及华北牧区

造成该地区草地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草场管理不善,利用不合理。该区包含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70%,是江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但陡坡开荒的现象一直无法禁止,因此草地破坏的面积仍在继续扩大;黄泛区风沙土较多,极易受水蚀、风蚀危害;部分地区草地土层浅薄,水源涵养能力差,水土流失也很严重;局部草场严重的超载过牧,掠夺式经营造成草场退化。由于定居点越来越集中在公路沿线和沿河,使得近处放牧现象非常严重,草场得不到休养生息的机会,造成近处牧场的沙化、退化、盐碱化程度日益加重;滥采、滥挖使草场沙化、退化日益严重,如内蒙古的阿拉善盟草原上的滥挖发菜,直接导致草地沙化而成为周围地区沙尘暴的源发地。

3.西北牧区

该区的草地类型繁多,资源丰富,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但由于西北地处干旱地区,大多为荒滩沙漠,生态系统非常脆弱,长期以来一些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和一些自然原因使得草地的退化也相当的严重。该地区草地退化的主要特征是:气候干旱、多风,降水量极少,再加上一些内陆河断流或改道,草地荒漠化趋势加剧;大量开垦草地,导致土地沙化、盐碱化,水源附近的大片草地被开垦后由于种种原因又被撂荒,使草地生态系统遭到彻底破坏,甚至变成了不毛之地;西北牧区一直存在严重的超载过牧问题,而且鼠虫危害频繁发生,导致草场植被覆盖度大幅度下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十分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草地退化的主要形式表现为草地沙化。

4.青藏牧区

该区域绝大部分地区海拔3000m以上,气候寒冷,人口稀少,70%草地为高寒草地,草地生态系统脆弱,牧草生长期短,产草量低,长期以来由于超载过牧,不合理利用,加之干旱、鼠虫害以及人为影响,局部传统牧区草地退化十分严重,据农业部门初步估算近10年草量下降50%以上,植被覆盖率大幅降低,致使水源涵养功能减弱,直接影响江河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尤其是该牧区草地鼠虫害危害特别严重,如青海省草地上,每年因草地鼠虫害损失牧草共达78.26亿kg,占全省产草量的11.8%,可供536万只羊一年饲用。

5.西南牧区

该区草地退化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农耕思想和人口压力的影响,毁林毁草、广种薄收,致使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自然灾害频繁,草地植被破坏严重;此外,大量的滥采药材和乱捕杀野生动物也导致了草地鼠虫害,有毒有害牧草的蔓延。

6.南方草地

南方草地的利用率低下,分布比较分散,其主要退化问题就是草山草坡的水土流失问题。目前南方草地的主要危害来自于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的人为破坏和水土流失,以及人口的增长压力导致大量荒山荒坡的盲目开发等。

三、主要危害

草地退化将引起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草地牧草生物产量降低,优良牧草的品质下降,有毒有害、适口性差和营养价值低的植物增加,草地利用性能降低,质量下降。但其危害还不仅仅于此,草地退化还与土壤性质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草地植物与土壤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植被类型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数量及分布的深度,对土壤钙积层出现的部位,厚度,硬结程度等有十分明显的影响。人类的超载过牧使草地趋于退化,更为严重的过牧必将使地表结构受到破坏,土壤遭受侵蚀,土质逐渐变粗。随着天然草地面积日益减小,牲畜日益增加,牧区的天然草地还将进一步退化,逐渐成为沙地、裸地或盐碱滩。

四、发展趋势

总体来说,我国的草地趋于不同程度的退化,尤以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为甚。从气候因素来看,我国北方的一些的农牧交错带均为生态脆弱区,趋于气候暖化,且降水变率大,这一气候特征将成为这些地区草地退化、沙化的主要原因;从土壤方面来看,北方的传统牧区的土壤主要以栗钙土、风沙土为主,结构比较松散,成壤性差。草地过度开垦或放牧就会直接破坏土壤结构,使松散的沙质沉积物暴露于地表,从而为土壤风蚀、土地沙漠化提供了机会;另外加之人口快速增长,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等高强度不合理的草地开发,将导致草地进一步退化、沙化。

五、防治措施

退化草地经过一定的封育、围栏划区轮牧措施,可以恢复到一定程度。但只依靠自然恢复,需要经过漫长的时期,只有通过采取一些针对改善草地复壮的水分和土壤条件的恢复措施,才能加快退化草地恢复的速度。

(一)草地水分条件的改善措施

主要包括草地灌溉和草地积水的排除。

1.草地灌溉

草地灌溉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主要有漫灌、沟灌、喷灌等方法。

2.草地积水的排除

草地水分过多,通气状况恶化,使土壤中还原作用占优势,积累了对植物有害的物质。使土壤微生物活动减弱,有机质大量积累,引起草层成分变化,优良牧草减少,草地质量降低。草地积水的排除一般采用明沟或暗沟排水方法。明沟排水不但可以排除地面积水,而且可以排除地下水。暗沟排水效率高,妨碍牲畜放牧及机械作业,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营养状况。

(二)草地土壤条件的改善措施

主要包括草地松土和草地施肥。

1.草地松土

草地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变和人类的生产活动,使土表紧实,土壤的通气和透水作用减弱,微生物的活动和生物化学过程降低,因而优良牧草从草层中衰退,降低了草地的生产力。草地松土是为了改进土壤的空气状况,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

2.草地施肥

施肥是提高草地牧草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草地施肥不仅要考虑肥料对牧草产量的增产作用,而且还应注意施肥对草群成分的影响。合理施肥能促进草群中优良牧草的发育。在草地施肥中通常采用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两种。有机肥料是一种完全肥料,不但含有氮、磷、钾三要素,而且还含有其他的微量元素。有机肥料还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有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主要包括绿肥等。无机肥料不含有机物质,肥料成分浓厚,被植被吸收利用。主要包括氮素化学肥料、磷素化学肥料、钾素化学肥料、石灰、石膏和微量元素肥料等。

目前,2022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还未举行,具体行测题型和分值分布还不得而知,但是根据近几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笔试试卷的具体情况来看,考试内容仍然是以常识判断、判断推理、言语理解、数量关系、资料分析这五个方面展开,满分是100分。

一、行测分值

行政职业测验,简称行测,是笔试科目中必考题型,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常识判断、判断推理、言语理解、数量关系、资料分析。

常识判断一般考查20或25题,每题分值0.5分或0.6分,难度有一些,建议大家在做模拟题时,快速做完,不要浪费太多时间。

按照往年考试,判断推理共考查30题,每题1分或0.9分,30题将近30分。考查内容有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推理,还有图形推理,各个题型解题方法不同,思路也多样。

言语理解与表达是复习的重点内容,一般考查35题,而每题0.8分或0.9分。35题将近35分,显然是得分的关键题型。此外,吉林省考言语的考查内容较多较杂,包括选词填空、片段阅读、语句排序、语句衔接、文章阅读,还有病句、修辞、成语、熟语。复习任务自然就重了。

综上所述,言语理解和判断推理是复习的重要题型,总分数接近70分,所以要多一些时间复习,而且不定期查看错题。

资料分析,一般每个题是0.9分,这个题型整体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学会阅读材料的技巧,再掌握各种做题公式,不过需要多做题训练,会用方法和公式,资料分析也是得分的重点题型,希望大家合理复习。

数量关系,一般每题0.8分,相对有点难,规律不易发现,各位考生每次做完题还要整理解题规律,常看看错题,建议整理近三年省考试题,记录好数量关系常见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