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航海气象学的气象条件

2.气象现代化体系由什么构成

3.飞机气象数据显示在哪

气象要素的定义及其表述方法_气象要素监测系统使用手册

气象局个人工作总结1000字(一)

20××年,我局在省、市气象局和县委、县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xx届三中、xx全会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气象工作化为中心,在新形势、新常态下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职能,努力当好地方防灾减灾、造福百姓的参谋。现将20××年第一季度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学习领会省、市气象工作会议精神

 2月10日我局召开专题会议传达了20××年全省气象局长会议(暨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届三中、xx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和省委省工作部署;3月16日,召开全体会议,传达了市气象工作会议精神。随后结合省、市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我局20××年各项工作,力争为全年各项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二、积极落实20xx年责任目标考核工作,做好20××年年初工作检查

 1、1月20日xx市考核组来到武功贞元气象工作站检查20xx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检查完之后,考核组领导高度肯定了气象局20xx年的工作成绩,希望气象局继续开拓创新,推动气象事业再上新台阶,进一步理清思路,围绕工作目标,认真抓好落实,纵深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更好的服务于武功县经济的发展。

 2、2月25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武功县副县长田峰兵一行来到我局检查指导工作,我局局长对近期的天气情况及小麦生长情况作了汇报,随后田县长并就今年新常态下对气象工作提出新要求,特别指出要继续做好气象服务、防灾减灾等工作。

 三、气象现代化建设获得表彰

 2月11日在参加《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会》会上,由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联评,经市同意,授予武功县为“xx市20xx年度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先进县区”,授予我县应急办xx为“20xx年度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先进个人”,授予武功县河道中心社区咬马村信息员宋立会为“基层优秀信息员”称号。希望通过表彰活动号召各县市区和各成员单位干部职工及气象应急联络员、信息员,要以受表彰单位和个人为榜样,不断推进各县域气象灾害应急联动和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工作做出新贡献。

 四、完成xx现代示范农业园区项目建设目标,为夯实现代气象业务打下了基础

 岁末年初切换新旧气象站,20××年1月1日新站业务正式开始运行。目前观测场、围墙、道路、水井、值班室、宿舍全部完成建设,为加快新站的后续建设工作,我局及时协调县财政部门争取地方资金支持,争取年内完成办公用房建设。气象示范园建设,将对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产生活。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体制机制,全面落实《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加快推进观测自动化进程,提高观测质量、效益和能力,夯实现代气象业务基础。

 五、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1、从元月份开始,我局实行24小时业务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认真策划气象服务工作,对我县今年汛期气候的预测和防汛形势进行了分析预测,严密监视天气,重点抓好转折性天气工作,“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重要天气不放过”的原则,将严格遵循以“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运行机制体系理念,使气象工作更好的服务我县经济的发展。

 在元旦来临之际,我局根据最新的天气资料分析,为县委县送去了长期天气预测报告,田县长对我局在气象预报服务,灾害性气候预报预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赞扬,并为全县农业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及时发布重要天气报告,为决策服务提供依据。充分发挥传媒工具功能,利用电子显示屏、大喇叭、短信平台、互联网、气象信息员等多渠道及时发布重要天气过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一月份我县降水偏少,部分地方已经出现了干旱,我局及时组织人员开展小麦苗情调查、对土壤墒情进行监测,为县委县及时提供旱情监测专题气象服务;通过大喇叭、显示屏、手机短信等渠道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捕捉有利天气条件,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以缓解当前旱情,减少损失。

 3、自从我局微信公众平台正式开通,推出了微信气象服务等一系列服务模式,为公众获取气象信息增加了新渠道。微信用户每天可收到县气象局发来的最新气象信息,借助微信的互动功能,公众还可发送语音、文字、等内容与气象局进行信息互动。

 4、继续做好“xx气象手机在线”工作。为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丰富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充分发挥基于互联网、3G等技术的移动气象终端在传播突发公共预警信息所具有的实时、直观、信息量大、无地域限制等优点,科学应对各种气象灾害,不断提高各级部门和行业用户防灾减灾能力。为此我局制订了“xx手机在线”推广实施方案,并借助“3.23”气象日、“科技之春”宣传活动对“xx气象手机在线”进行推广宣传。“xx气象手机在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六、认真学习党风廉政建设文化精神

 为指导和规范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良好的机关工作人员形象,近日,xx市气象局党组纪检组印发《xx市气象局20××年党风廉政建设以“十要十不要”》准则,进一步推动干部工作作风建设。20××年我局将严格按照准则要求,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推进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七、加强防雷安全管理工作

 认真履行行政管理职责,严查防雷安全隐患,按法律法规要求开展了雷电灾害安全检查和防雷装置的安全性能检测,从源头上扼制雷电灾害的发生。

 春节来临之际,按照《关于开展全县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武办函[20××]6)文件要求及时制定《武功县气象局开展20××年春节前安全生产大检查方案》,及时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并对全局上下安全进行了自查,全面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并对活动情况进行认真总结。

 八、积极做好气象宣传工作

 抓住“3.23”气象日和“科技之春”宣传日活动,今年我局紧紧围绕“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引领未来”和“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两个主题,我局通过制做展览板、发放宣传资料、设立咨询点,宣传《气象法》、《陕西省气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气候环境保护法》,建设生态文明县城等相关知识,以便提高人民群众对雷电灾害的认识,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为建设“两富两美”新武功尽一份力。

 九、加快综合改革,推动气象事业发展

 目前,我局已经完成基层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基层综改按照省局试点方案的要求,以“完善、优化、深化”为工作思路,以“上下联动,内外结合,融入发展,系统推进”为工作方式,以“做大做强、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要标准,推进改革取得新进展。

 完善了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工作职责,理顺了管理机构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与社会化服务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完成了县局及其所属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完善了政事分开,局站分设的运行机制,适应社会管理和内部管理的新要求。

 十、始终坚持规范化管理工作

 1、我局始终坚持把规范化管理作为单位管理的核心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各类制度。

 2、坚持周一例会制度不放松。除有特殊情况,都能够每周一定时召开例会,把周一例会作为总结过去工作、安排本周工作、公开全局重大事务、凝聚全体人员努力工作的一个平台。

 十一、下季度的工作

 1、继续抓好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拓展乡镇电子显示屏服务空间,在做好预报预警气象服务的同时,适时开展农作物管理、农事建议、设施栽培管理等服务。

 2、继续抓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干旱、暴雨、洪涝、寒潮、雷电、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监控,不断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始终把决策气象服务放在首位,为各级领导组织防灾抗灾提供科学依据。完善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3、继续抓好社会管理职能工作。提高气象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意识和水平,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职能,切实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强化防雷社会管理职能,加强防雷安全宣传,规范建筑工程及化工企业防雷图纸审核、施工监理和工程竣工验收工作。继续加强并规范雷击风险评估工作。

 4、继续做好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气象改革工作。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建设建立与气象现代化体系相适应的新型事业结构,全面提升气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气象综合实力、气象创新活力和气象工作影响力。

 5、继续推进探索雷击风险评估及环评工作的开展,确保科技服务任务顺利完成。

 6、继续完善建站后续工作,完成观测站办公用房资金落实和建设任务。

 7、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文明创建工作、平安建设和文化建设工作。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倡导开拓进取、敬业奉献、和谐相处,努力推进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气象局个人工作总结1000字(二)

气象局认真贯彻党的“xx大”精神,围绕县委、县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和年初与市局签订的工作目标责任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扎实工作、开拓创新,确保基础业务稳定,预报服务准确,为农服务体现特色,科技服务稳步提高,综合管理规范彰显人性化,为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业务工作开展情况

 1、以气象科技服务为中心,继续做好天气预报服务工作

 做好预报服务是所有工作的中心,为确保预报服务有效开展,我们内部抓制度和流程建设,对外抓提升服务质量和创新服务手段,预报服务工作得到了各界的肯定。今年9个月以来,发布各类专题服务材料30期,遇重大、转折性天气向各相关部门发送传真42次,通过电话向县委、及关联部门汇报实时雨量183次,发布短时临近灾害性天气短信服务60次,服务覆盖人数达5万余人次;同时抓住每次天气过程,利用电视、网站、手机、声讯台、电子显示屏等介质为公众及时发布各类天气预报和预警,竭力做好预报服务,每次过程形成书面材料或电话积极主动为领导提供及时的天气预报信息以供决策参谋。

 2、贴近农业,做好生产系列化服务

 开设烤烟、水利、农林等系列化气象服务,使我局开展专题气象服务更有针对性。为积累准确有效的基础气象数据,为我县的经济支柱产业—烤烟提供更加专业服务,今年我局对因远烤烟气候观测点进行改建,观测时间由以前的只在烤烟生育期观测转变为到全年观测,使观测数据更有实用性。同时开展以适宜移栽期、病虫害易发期及烟叶成熟期为重点进行了烤烟气候专题预报服务,方便烟农根据天气对烤烟进行管理。

 3、立足基础,花大精力保护观测环境

 今年是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年,为确保此项活动取得实效,确保气象探测环境的长久稳定和有效保护,在前期下发了关于探测环境备案的函后,我局与各备案单位进行了联系与沟通,取得主要单位的复函,复函单位都表示今后将在项目审批、城市改扩建过程中,对观测环境保护予以充分考虑。

 4、强化手段,综合管理得到提升

 一是加强职工思想道德教育。结合市局、县委《关于在全市气象部门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意见》的通知,我局召开局班子、局务会议、全局职工大会专题学习贯彻,以此加强全局干部职业的工作作风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形成“解放思想、科学实践”的工作氛围,加强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在“5·12”地震发生后,积极发动职工捐款,共收到捐资1200余元,在第一时间内寄送到四川兄弟单位手中,为他们解决部分燃眉之急。

 二是规范目标考核和相关制度。年初制定了《XX年各科室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和《XX年相关人员年终目标管理考核细则》,为适应气象事业的发展新要求,重新修改部分了业务制度、全局制度、防雷规范建设等制度,强化管理,以虚促实,形成目标责任、效能问责体系,为深入贯彻“四项制度”奠定基础。

 二、社会管理职能履行情况

 1、构建起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地处低纬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导致单点暴雨、大风、冰雹、雷电等气象灾害频发,极易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次生灾害,气象防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局抓住解放思想大讨论这一契机,多方筹措资金近50万元,用于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截止9月中旬,经过认真细致的调研和科学的比对,确保限度发挥气象仪器在气象要素收集、预警信息发布中的作用,已在8个乡镇、3个农场建立11个温度雨量小型自动观测站和两个6要素自动观测站;在地质灾害易发地段装设23个雨量观测站和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初具雏形,但由于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落实,需要不断试验、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2、人影工作圆满完成

 我县今年的人工防雹工作于5月27日正式开始,9月8日结束。与去年相比,新增建成两个标准化作业点。防雹期间共设8个作业点,分布在因远北泽、都贵、浦贵、咪哩茶厂、青龙猛仰厂、洼垤邑席、羊岔街小南溪、羊街坡头的烤烟主产区,共投入指挥、作业人员30余人,共作业60余次,用弹量786发。在防雹期间,除6月24日咪哩乡紫陀骡村有27亩水田受冰雹灾害外,其余几次灾害均为风灾,烤烟受灾面积和受损程度比往年明显下降。对比前几年来看,近年来由于大气探测手段更加多样化、实时监测仪器更加精密化、实时预报更加精细化和防雹作业点的选点更加科学合理,人工防雹的效益愈加彰显,为我县的烤烟生产保驾护航的效益更加突出。

 3、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防雷行政执法能力

 一是认真开展百日安全生产督查活动和安全生产月活动,仔细排查安全隐患,及时取整改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介,广泛宣传雷电灾害防御的科学知识,在6月份的安全生产月活动中与安委会一起在广场、街区等地举办防雷安全咨询活动,展示防雷宣传并向社会发放防雷减灾宣传手册,在报纸发表防雷避险安全知识,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防雷减灾意识,与移动、联通、电信一起充分利用其营业场所摆放宣传图、宣传册,限度开展气象法律法规宣传。

 二是联合各乡镇气象信息联络员,深入农村向农民宣传防雷避险常识。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各种家用电器的使用在农村越来越普遍,向农民灌输防雷避险常识显得刻不容缓,今年四月在咪哩乡发生的“4.25”雷击事故就是一个血的教训。

 三是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以“宁做恶人,不做罪人”的工作态度,把握善于执法的尺度,扩大执法面,提高应用雷击风险评估系统的能力,以科学的评估结果说服群众自觉接受防雷装置检测,充分履行国家赋予气象局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职能。年内共发送执法通知书31分,发放建(构)筑物防雷设计图纸核准书12份,发放防雷图纸审核合格证12个,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30%。查处2起违法施放氢气球案件。

 三、存在的不足与困难

 存在的主要不足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预测预警手段、水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高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

 二是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在职在编人员少,外聘较多,经费缺口较大。

 三是防雹经费投入不足,标准化防雹作业点和作业装备的更新均需要县委、的进一步支持。

 四、XX工作打算

 1、进一步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做精、做细做准天气预报。

 2、积蓄做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作,为防雹抗旱保丰产丰收做贡献。

航海气象学的气象条件

如何自制气象站如下:

1、收集材料

2、添加数据记录器

3、设置温度和湿度传感器

4、设置压力和高度传感器

5、设置风速计

6、检查电路并运行一些测试

7、安置所有组件

扩展资料

气象站根据用途、安装及精确度可分为:便携式气象站、高精度气象站、高速公路气象站、森林火险气象站及校园气象站、电力气象站、光伏气象站、景区气象站、社区气象站。

功能特点

1、便携式结构设计,集器与传感器用一体化设计理念,无需安装拆卸工作,开箱即可测量,可放在各种现场环境的随意位置监测使用,是使用最为便捷的气象观测站。

核心监测部分整体重量不超过5KG,高度集成,体积小巧,携带方便,同时可配置车载式托盘支架放在车顶进行移动观测,便于现场应急性气象服务,可以有效的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

2、一体化的风向风速仪,使体积更加小巧。方便用户将仪器携带到恶劣的环境中使用,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可靠,产品技术指标符合气象观测规范要求,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进行手持方式观测。

3、低功耗,绿色节能设计,内部用节能模式设计,若用太阳能电池板供电方式,可保证在无电地区长期使用;也可用市电或汽车电源等方式供电。外部用抗恶劣环境结构设计,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不影响仪器的使用效率,可以在雷雨、风雪环境中持续不间断工作。防尘、防潮等级达到国家标准。

4、数据集密度1~60分钟可根据观测需要进行设置;

5、自动气象站主集器可接多路传感器。通道可达10-20个。自动存储自动上传。

6、多种通讯方式,可通过RS232/RS485/USB等标准通讯接口与PDA、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在现场读取数据,也可实现本地远距离(≤1000米)数据通讯。

7、数据集器用高性能微处理器为主控CPU,大容量内置存储器,便携式防震结构,工业控制标准设计,适合在恶劣工业或野外环境中使用,且具有停电保护功能,断电后已存储数据不会丢失,当交流电停电后,由太阳能电池板和充电电池供电,可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

8、自动气象站监测系统管理软件在WindowsXP以上系统环境即可运行,实时监测显示各路数据,与打印机相连自动打印存储数据,数据存储格式为EXCEL或PDF标准文件格式,可生成数据图表,供其它软件调用。

9、先进的网络化基站布点模式,可以实现多点气象站布网监测,即可满足局域网内数据共享查看,也可通过GSM/GPRS/CDMA等无线网络方式实现异地远程监测;同时可用U盘/记忆棒等工具实现移动存储技术。

10、各观测气象要素可根据用户实际需求任意选配,可自由定制六要素、七要素、八要素自动气象站。

11.观测支架有三脚式和车载式两种,用不锈钢材料制造,表面光亮处理,在腐蚀气候环境下永不生锈,重量小于5KG,携带方便,精巧的工艺为现场增加一道灿烂的亮点。

气象现代化体系由什么构成

上述各种影响航海的重要水文气象条件的多年特征,是选择确定航线(气候航线)和制定航海的重要依据。这些资料都刊于海洋水文气象图集和各类航路指南及航海手册中。而实时海洋水文气象情报和预报服务,则按世界气象组织协调的诲洋气象服务,由国家级、区域级,乃至世界气象中心、海洋中心发布。

各类天气系统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都有各自的天气结构,在其范围内的海面气象要素值的分布也有各自的规律性。根据这种规律性,运用船舶沿途的气象观测值与海洋气象和水文部门提供的广大海洋上天气系统配置及其动态,可以确定船舶在各类天气系统中所处的部位,判断海上雾的生消趋势等,从而取相应的航行方法;而且还可检验与订正海洋气象和水文部门的报告、预报、警报和传真图等。

热带气旋

根据对船舶威胁的程度分为危险半圆、可航半圆和危险半圆中的危险象限。按照一定的方法判断船舶所处部位(见船舶防台)。

温带气旋

可分为前部、暖区、后部。在前部,由远及近常见的情况是,天空中出现卷云,然后变为卷层云,以后成高层云,开始有小雨或小雪,接着变成雨层云,落下连续性中雨、大雨或中雪、大雪。当大气不稳定时,也会出现积云和阵性降水,此时气压逐渐下降,风向偏东,离中心越近,风力越强。在暖区中,离中心稍远的部位通常是少云天气,靠近中心处为层云、层积云;越靠近中心,云越低,云层越厚,并下毛毛雨,有时还有雾出现。当气旋加深很快时,空气上升作用加强,暖区中心附近有连续性降水。暖区中的风向在北半球偏南,在南半球偏北。在后部,由近及远,风向转为偏西。有时云雨区比较宽广,有时对流性云及阵性降水区较窄,然后天气迅速晴朗,气压逐渐呈现稳定上升。在北半球,中心北部的风向从前部往后部作反时针变化,中心南部作顺时针变化。南半球温带气旋的暖区顶端指向南方,其北部风向从前部往后部也作反时针变化,南部风向作顺时针变化。根据上述温带气旋区中的气象要素值的分布规律,运用沿途各气象要素观测值的变化,即可确定船舶在温带气旋区中的部位。

海上雾生消趋势

航海上将雾分平流雾、降水雾、蒸发雾和辐射雾四种。各种雾各有其生消规律。将船舶沿途不同时刻所测得的露点温度和水温资料,分别以不同符号或取不同的颜色,填绘在以纵坐标表示温度、横坐标表示时间的方格纸上,然后将同符号或同颜色诸点联结起来,便得两条曲线。根据这两条曲线之间的距离变化可判断海上雾生消趋势。无雾时,水温高于露点温度;当这两条曲线的间距越来越窄,遇雾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当露点温度高于水温时,就出现雾。反之,当露点温度低于水温的间距越来越大,就不可能遇雾,如果有雾,它是雾消的迹象。

飞机气象数据显示在哪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环境条件。当前,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与气候正威胁着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严重影响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维护气候系统的均衡,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重大议题之一。而描述大气及其相关圈层状态和特征的气象科学数据,不仅是气候系统相关学科的研究基础,也是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

科学数据是人类社会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基本数据、资料,以及按照不同需求而系统加工的数据产品和相关信息,具有明显的潜在价值和可开发价值,并在广泛应用过程中得以增值,是信息时代最基本、最活跃、影响面最宽的科技信息。开展科学数据共享不仅是当代科技创新与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支撑。

气象科学数据以其广泛的应用需求和较好的业务基础,被列为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首批试点。下面简述近几年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的进展与未来发展思路。

一、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的现状与业务支撑环境

在中国,气象科学数据是历史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系统性最强的地息之一。中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的多样性,尤其是拥有丰富的人文记录和自然记录并存这一独特条件,倍受国际学术界重视。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气象部门已经形成了地基和空基相结合的大气及其相关环境探测体系。包括常规地面、高空、辐射、酸雨、农业气象观测、大气本底观测站和其它许多特种观测站网。另外,我们还在南极建立了中山和长城两个长期观测站。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两种业务卫星在时间和空间上互相弥补,可连续获取全天候、全球范围多种光谱的海量大气环境信息。依托FY-1、FY-2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工程建设,中国气象局已经建立了国内功能最完备的卫星资料接收应用系统。接收并保存了FY-1、NOAA、FY-2、GMS、METEOSAT、EOS等多种国内外气象卫星与地球环境监测卫星资料。

目前,中国正在沿海岸线和大江、大河、湖泊及内陆重要城市布设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网,其获取的数据不仅会显著提高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能力,而且在生态监测、航空保障和防灾减灾等领域也有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沙尘暴监测预警能力,我国沙尘暴监测系统在现有15个气象台站中布设土壤水分监测仪器,20个站布设波段太阳光度计,15个站布设大气热红外辐射仪,10个站布设大气能见度仪,15个站布设测量大气总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和大气飘尘仪器,15个站布设气象梯度观测小塔,等等。对影响沙尘暴发生、发展的下垫面土壤水分、植被状况和边界层参数以及气溶胶物理与化学特性及其空间分布进行定量的监测。

经过长期积累,中国气象局拥有了大量且经初步规范化处理的气候系统观测数据.目前数据存量已经超过100TB。未来随着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环境卫星、新型自动观测站网等的建成并投入运行,每年的数据增量将超过200TB。

作为数据共享业务支撑环境,中国气象局拥有较完备的气象信息网络通信系统,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气象通信系统(GTS)区域中心之一。投入业务运行的中国气象局气象综合信息网络系统(简称9210)已经构成了国家、省、地、县四级气象资料和产品实时收集、传输和分发体系;由世界气象组织(WMO)管理和全球各国参加的全球气象通信系统网络实时地进行全球观测站网资料交换和数据产品的分发。

中国气象局应用巨型计算机系统对每天大量的气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国家北方高性能计算中心就设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拥有国产神威、、曙光以及IBM、CRAY等巨型计算机,为数据共享提供了可靠的硬件设施保障。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级气象资料存储检索系统建设和风云02批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可以为各类气象资料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服务提供高效的业务系统和海量存储环境支撑。

二、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进展与运行机制

作为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成员国,中国与国际社会有着广泛的气象合作以及气象资料和产品的交换。我们在1980年就加入了全球气象通信系统,每天有数万份的气象报告传输给世界各国,为全世界的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和业务科研提供服务。同时,根据WMO 40号决议精神,中国积极提供基本的长序列历史资料参加国际交换。我们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数据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在国内,中国气象局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通过同城用户终端给总参、空司、民航、水利、海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北京大学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实时传输气象资料。我们所接收到的气象卫星资料也面向所有用户公开广播。

2001年12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气象局发布了《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开始实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试点工作,通过网络、介质拷贝等多种形式为各领域用户提供公益性共享服务。为了配合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的开展,不断增强共享服务能力,科技部下达了“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项目,在数据整合集成、技术标准保障、共享服务平台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与开发;同时,中国气象局也整合内部,开通了“卫星资料共享服务网站”等服务平台。通过两年多建设,已经完成了地面、高空、海洋船舶、卫星遥感等13大类共68种数据集产品的研制工作,总数据量达到了740GB;整理研制了“气象科学数据分级分类规范”、“气象科学数据元数据标准”、“气象资料共享服务实施细则”等一批急需的数据标准规范和技术方案;初步建成了由一个主节点和8个分节点构成的分布式共享服务网络,网上可供下载数据总量超过了100GB,为用户提供多种方式的联机检索和数据下载服务。

近3年来,中国气象局为公益性用户提供了大量的离线与在线方式的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据统计,2002年1月至2004年3月期间,国家气象档案馆为科研、决策、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国防等领域用户提供来访服务627人次,提供数据总量430GB;共享服务网站<a href="://cdc.cma.gov.cn" target="_blank">://cdc.cma.gov.cn</a>)访问量超过12万人次,新增注册用户218个单位,在线下载数据量500GB以上。

为了保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持续深入开展下去,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有利于共享开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在共享试点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了共享制度。

第一,站在国家高度,制定“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为数据共享开展提供政策性指南和执行依据。

开展共享,政策先行。中国气象局在共享试点筹备阶段,就非常重视部门政策的制定,依据《气象法》的法理原则并借鉴WMO有关数据交换政策,制定并颁布了《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不仅使开展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为此项工作的迅速启动并能够持续规范开展下去提供了有效保障。

第二,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按照分级分类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共享工作开展。

气象科学数据范围广泛、种类繁多、基础差异很大,为了迅速开展公益性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必须面向急需,立足实际,选择基础较好的常规观测资料和实时卫星气象资料提供服务。同时全力组织新数据集的研制,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气象科学数据产品。

第三,加强管理,注重标准,建立业务化的运行机制

在开展共享服务中,首先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在共享启动之初,中国气象局就明确要求各级资料管理单位将开展共享服务纳入本单位的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将数据共享工作纳入正常业务程序进行规范管理、考核评估,保证其工作的健康持续开展,推进共享工作与气象信息系统规划和建设相衔接,构成科学合理、流畅的信息系统。

三、 进一步推进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的思路

虽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迈出了第一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距离国家和社会对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的需求尚有很大的差距,目前能够提供共享服务的还只是基础较好的部分常规要素和实时数据,气象科学数据整体效益还远没有充分发挥。要进一步深化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开展,构筑整个领域的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络体系和持续稳定的运行机制,我们需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进科学数据共享,按照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总体要求并结合气象部门发展,今后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更扎实的努力。

1、 充分发挥现代化建设效益,不断增强共享服务水平和能力,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更多更好地服务。

目前和今后几年,是气象现代化建设蓬勃开展的时期,各种新型观探测仪器和设备将不断地应用到实际业务中去,必然会产生大量的高时空分辨率和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一类是传统的气象要素与参数,通过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观测精度和时空密度得到大大提高;还有一类是新增的地-气、水-气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等气候系统各圈层及其相互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各种参数。这些数据不仅要在气象业务和科研中迅速应用,也应当通过规范化处理加工,形成标准化的数据产品,对其他领域和部门提供共享服务,以使国家投资效益最大程度发挥。加快推进省级高时空密度资料开发与共享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的整体数据优势。这是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进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2、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加强数据整合与历史资料抢救,为共享服务提供高质量的数据集产品。

加大数据的整合力度,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数据集产品是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持续开展的本源。作好此项工作一是开展珍贵历史资料和卫星遥感存档资料拯救工作,有效保护利用历史数据;二是加强古气候资料的整理与开发,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三是开展多源数据整合集成,开发地基与空基资料、常规与特种观测资料、大气与其他圈层资料相融合的综合分析产品;四是面向关键科学问题与热点区域,开展主题数据加工分析,形成一批综合性的数据集产品。

3、 以共享带动气候系统领域的整合与有效配制,构筑气候系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在广泛深入开展科学数据共享的同时,将以气象行业数据融合和共享交换为突破口,构筑跨部门、多学科、涵盖气候系统领域的网络化、分布式资料共享体系,形成部门、领域、行业之间顺畅的数据信息交换和共用,从而带动气候系统领域各类探测系统的优化、规范和科学合理布局以及通信传输与数据管理平台的整合集成,使国家投资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也推动整个国家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向前迈进。

4、开展广泛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积极营造数据开放、共享的机制与氛围。

当今世界学科交叉、融合、渗透日益明显,不同学科和领域之间的信息交换已经越来越成为迫切的需求。同样,现代大气科学发展,越来越注重对气候系统五大圈层相互作用机理的探索与研究。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已经与地震局、测绘局、民航总局和水利部等部门就数据交换与共享开展了协作,也通过“局校合作”与北京大学、青岛海洋大学、云南大学等教育机构签署了包括数据共享在内的一系列协议,共同推进科学数据高效流动与低成本使用。下一步,我们将本着互通有无,平等互利原则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广泛开展部门、院校、机构之间合作与共建,形成数据双向、多向流通机制,促进各自领域工作开展。气象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长期以来就非常密切,目前,中国气象局与140多个国家开展了气象科技合作和交往,与20余个国家签订了气象科技合作协议,积极参与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世界天气监测(WWW)、世界气候研究(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IGB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IHDP)、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等重要国际机构和国际。今后我们将坚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科学数据开发与管理共享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国际数据引进与利用。

四、 几点建议

1、 加大支持科学数据共享力度,推动国家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

要使科学数据真正开放、流动并在共享服务中充分发挥效益,首先需要在国家层面上统一调度,加强规划和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一批气象、海洋、生物、医学等基础性、公益性特点显著的领域,建成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网);其次,需要加强历史数据和以往存留在各部门的科研项目数据的拯救和整理工作以及共享服务能力建设。增强共享能力和在线服务能力,推动科学数据的全面共享和有效利用。

2、 参照全球气候观测,加快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进程,推动气候系统数据共享。

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冰雪圈中的各种过程,以及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人类活动影响的不断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大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国际科学界已经提出并正在实施全球气候系统观测.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积极参加国际GCOS,建立一套与国际先进国家同步发展的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对我国开展气候变化要素、气候灾害、气候状况的监测和气候的科学利用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加快我国气候系统观测的研究和建设进程,必须在国家层面上加强多部门协调,联合推动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力争早日全面建设我国气候观测系统,实现气候系统数据共享。

3、 尽快制定国家信息共享法规政策,营造资料共享的新秩序。

打破信息壁垒,挖掘各部门数据,做好科学数据的收集、质量控制、资料存贮和管理、分级分类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均需要国家法律或法规予以规范和保障。同时,数据共享服务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和国际接轨的科学数据的分发和利用问题、涉密科学数据和资料的保护权限等问题,也都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办法和法规体系支持,以便规范科学数据共享工作,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发挥科学数据的最大效益,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同时为社会和国家需求服务。因此,应该加快制定国家信息共享法规政策进程,从根本上规范科学数据共享并保证其持续深入开展。

我们相信,通过国家的宏观规划与大力支持,中国气象局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辛勤的劳动,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必将全面深入地向前迈进,气候系统资料共享一定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世界科技创新与进步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出处:《科学中国人》)

显示在EHSI上。

气象监测是指气象监测机构通过气象监测系统对气象环境状况进行整体性监测和预警的活动。气象监测系统通过对反应气象质量的指标进行监测和上报,以确定该地降雨量、风速风向等气象环境数据。

气象监测(Meteorologicalmonitoring),是科学管理气象和气象执法监督的基础,是气象预测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气象监测的核心目标是提供气象要素现状及变化趋势的数据,预测气象变化,顺利解决当前主要气象问题,为气象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