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极冰川为什么会融化

2.冰川、冰原和海冰有什么不同?它们和气候变化有何关系?

3.两座北极冰盖已经完全消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海冰、冰盖对气候的影响是怎样的?

5.为什么要北极探险?

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海冰面积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_气候变暖对北冰洋的影响

如果冰川融化了会怎样?毫无疑问地是,冰川融化会造成地球生物灭绝,毕竟这件事在5600万年前已经发生过一次。

当时正值古新世与始新世之间,由于当时火山活动异常剧烈,导致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多,地球温度不断上升,据统计当时的全球温度上升了5-9摄氏度,因此科学家也把这个时期称为:古新世与始新世极热。

温度的不断上升最终突破冰川临界值,不可逆地走向冰川融化。而冰川融化导致大量的液态水汇入海洋,淹没了地势较低的岛屿和沿海地区,导致其中一些生物死亡。

还有,由于冰川中冰冻了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当冰川融化之后,强力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又导致进入地球的太阳光线无法散入到宇宙之中,导致地球温度过高,造成了一些原本不适宜在高纬度地区出现的热带森林、热带动物都在南极出现。

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危害不止于此,当它们和海水结合之后,导致地球海洋酸化,一大批珊瑚礁、海洋生物、海洋植物等都在这个时期消失了。

也就是说,全球变暖其实是会导致地球生物灭绝,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环,也会因为地球温度过高,而走向灭绝。

但为什么最近一些科学家说,全球变暖并不都是负面影响,也有一些好处呢?

全球变暖有好处吗?

相对于全球变冷,适当的变暖对人类是有好处的。

首先,植物的生长速度取决于温度,在合适的温度下,温度越高,植物的酶催化效率越快,导致植物生产的能量越快甚至越多。比如:相对于寒冷的冬季,在春夏季节植物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

但是如果外界温度过高,很有可能导致植物死亡,这是因为当温度过高时,过高的温度会导致植物细胞分裂速度缓慢,所以在炎热的夏季,很多植物会出现“僵化”“死”的状态。

也就是说, 在全球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适当变暖有利于植物生长,植物生长速度变快,就会导致单位面积内,地球植物生长的能量增多。

在地球上,植物属于自 养生 物,其他动物属于异 养生 物,需要从植物中获取能量。所以植物生长速度加快,就会导致能够养活更多的动物,在野外环境下,动物的数量将会增多。

而且,在极地地区的土层中,储存着大量的石油,当全球变暖之后,随着极地冰川的融化,人们将可以直接在这里开石油。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在想,既然全球变暖又这么多好处,那是不是代表着我们不用再注重环保了呢?

关于这个问题,看完全球变暖的坏处你就知道答案了。

全球变暖的坏处

相对于全球变暖的坏处而言,全球变暖的好处根本不值一提,这是因为当全球变暖,极地冰川以及永久冻土层融化之后,人类或许会面临一次危机。

我们知道, 是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物质, 在合适的条件下,它们能持续上千年甚至上万年待在一个地方,等待时机,而极地地区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我们知道,1918年地球上曾流行过一次大流感,这次流感导致上百万人甚至千万人丧生,比直接死于战争的人数都多。

后来这场在人类世界中退出,然而科学家们 在永久冻土层中的一具尸体上,提取到了这种。 也就是说很多并未真正地消失,而是在暗地里寻找时机。

除此之外,人类离不开农业,而农业离不开稳定的环境,当全球变暖之后,势必会导致全球季风失常,降雨不规律,使得农业减产,造成粮食危机。

还有,生活在极地地区的生物将会无可避免地走向灭绝,虽然人类有高 科技 的保护可以躲在空调屋下,但人类不能不管地球上其他的生物。

由此可见,为了地球、为了生态圈、为了人类,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少排放二氧化碳,让地球温度尽量维持现状。

总结

对于地球而言,无论是温度升高还是温度降低,都不会影响它的生存;但对于人类而言,人类需要依赖生物圈生存,因此生物圈中任何一环变动,都有可能直接威胁人类的命运,其中就包括温度。

为了让人类尽可能地存活下去,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合理地使用,使用更清洁的能源,否则温度一旦上升,想要降温就没那么容易了。

科学家说全球变暖不一定都是坏事,也有好处,这是真的吗?

任何事物及其发展变化,都没有绝对性,因此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好还是坏,都不能完全地以“是”或者“否”来进行确认。正是由于变化本身带来的正向作用和反向作用带来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我们从影响所引发结果的正向还是负向占比的多少或者轻重,来判断这种变化是积极的还是不利的。

多年来科学家们对全球气温的变化,进行了长期的跟踪和纵向对比研究,已经确认了全球逐渐变暖的整体趋势,这也成为了目前这一研究领域的主流声音。有些质疑者从大的时间尺度认为全球气温的升高和降低,是具有 历史 周期性的,目前正处于缓慢上升阶段,从而否认是由人类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引发全球变暖的结论。还有些中立的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对地球的影响并非一无是处,相反还可能具有积极的作用。那么,全球变暖真的只是自然规律吗?对地球生态环境也具有有利的方面吗?带着这两个方面的大问题,我简要进行一下分析,供大家参考。

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趋势

从温度具体数值上看: 以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的观测数据为依据,我们通过计算每年平均气温与上一年度平均值的差值,绘制出平均气温变化幅度图,可以明显看出三个阶段: 一是从1880年到1930年 ,全球平均气温的距平变化基本处于0的上下浮动范围,整体气温比较平稳。 二是从1930年到1980年 ,平均气温距平变化范围基本上处于0.1-0.5之间,表明平均气温有缓慢上升变化趋势。 三是从1980年到现在 ,平均气温距平变化范围已经达到了0.5-1.2,而且越往后的年份,其增幅速率就越快。

从温度波动方面来看: 可以通过具体数值代入到小波函数的表达式,来确定一段时间内气温变化的波动是否能够引发气候突变点,其判断依据是通过5年气温距平滑动平均序列的信噪比与1进行比较,当大于1时,就可认为出现是一个气候突变点。当小波系数极值越大时,则振动越强烈,说明受到的干扰也越强。有研究者根据这一原理,对从1980年开始的全球气温波动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10年之前,全球气温波动总体较小,总体处于温度缓慢上长和下降的波动相继叠加状态, 而10年之后,全球平均气温明显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特别是1990年之后这种波动上升的趋势更加明显,而且北半球要比南半球要明显 。

全球气温变化的 历史 周期

这个是和太阳系在系中的不同位置所引起的,太阳系整体围绕着系中心运动,运转周期长达2.5亿年,而在运转过程中,太阳系在系的相对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太阳系周围星体密度的变化,在万有引力环境呈现巨大变化时,太阳本身的辐射强度相应出现变化,从而引起引力波动,使得行星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发生一定程度地改变,继而影响着行星接收太阳辐射的强度。

比如,当太阳系围绕着银心运行,当运动到星体密度比较大的区域时,其它星体对太阳系的引力环境发生干扰,使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向心力发生减弱,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变大,同时更多的星际物质也会对一部分的太阳光线进行吸收,进一步减少了行星获取太阳辐射能的数量,因而行星表面的平均温度就会下降。与此相反,当运动到星体密度比较小的区域时,行星表面的平均温度就会上升。只不过这种变化,对于地球上的生物来说实在是非常漫长,根本不可能感受出来。

那么,对比地球上出现的几次大冰期,比如有 历史 记载的震旦大冰期、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以及相关的地质勘探和天文观测数据综合分析,其每次出现的时间间隔,也基本上保持在2-3亿年,可以看出,这个时间周期与太阳系围绕银心运转的周期大致相同。在每次大冰期的间隔时间内,地球会呈现平均气温缓慢上升然后又缓慢下降的波动趋势。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全球气温有可能随着太阳系在系中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但是这个过程异常的漫长,要以亿年的时间来计,而如果将每个周期内的全球平均气温再进行细分的话,那么,以完成一个极高气温和极低气温转换所需时间为5万年计算,那么平均100年的气温变化幅度也不会超过0.5摄氏度。而对比从1940年到现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提升了1摄氏度以上,而且在两极地区以及北半球的高山地带,增温幅度已经超过2-3摄氏度。这个情况充分说明了, 全球平均气温大时间尺度下的周期性变化,与当前的全球气候变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变化趋势并不一致,从形成原理上二者虽然不矛盾,但是全球变暖无疑是在大的 历史 周期内,在一段小时间尺度上人为活动的影响所致 , 这一点也可以从近百年来人类使用能源数量和强度方面得到佐证 。

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

现在科学家将地球上的6大类气体归为减排范围的温室气体,即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这些气体从分子层面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都属于红外活性分子,具有偶极矩特性,因此对红外线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对于红外线中所携带的红外能量也具有很强的保存能力。虽然水蒸气和臭氧也具有这方面的特性,但是由于它们在空气中具有时空分布变化剧烈的特点,而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总量控制上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没有被列入温室气体减排清单。

由于地球大气层对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削弱性较弱,因此大部分的太阳辐射能量能够穿过大气层到达地表,从而使地球获得输入性能量,成为地球本身内部活动能量的重要输入来源,同时也为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能量来源。在地球接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地球也向外通过热辐射的形式释放能量,只不过地球的温度较低,只能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进行,因此,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对于地球长波辐射(主要以红外线的形式)吸收能力就表现了出来,就像给地球盖了一层棉被一样,从而使得地球的热量不会大量散失到宇宙空间中。

当温室气体的含量越多时,这种吸收和保存地球热量的能力就越强,以致于该散发的热量没有散发出去,得与失的平衡被打破,于是造成了地球缓慢升温的现象,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变暖就这样产生了。

全球变暖的弊与利

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消耗量的与日俱增,排放到环境中的温室气体数量也呈持续上升趋势,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已经通过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明显加快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关于全球变暖带来的负面作用,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主要表现在:

与上面这些波及全球深层次的危害相对比,全球气候变暖有可能带来的局部生物量增多、通航条件的便利、地下能源获取更加容易等这些变化,这些变化估且可以称之为有利的方面,不过这些都是短期的、局部的和不可持续的,对全球变暖的负面作用所引发一系列后果的扭转微乎其微。

总结一下

全球变暖是伴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不断加剧、改变空气组成结构造成温室气候浓度明显增加,所出现的一种全方位、全覆盖的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改变了地球在大时间尺度下的气温周期性变化,使其波动范围超出了地球的整体平衡调节能力,势必引发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虽然全球变暖也有一些积极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这种积极的作用与所造成的负面效果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地球的自我恢复,也不能完全陷入大周期循环的“无为而治”状态,而是要充分重视这个问题并努力加以改变,寻求更加简约低碳的绿色生产生活模式,尽最大可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守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全球变暖是近年的一个热点话题,由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多发、重发、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改变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然而,正所谓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全球气候变暖亦是如此,事实上全球变暖也是有好处的,接下来我给大家梳理一下:

地球热量增加,更多地方适合粮食种植,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会让地球上一些寒带及亚寒带地区变得更加温暖,从而适合粮食种植,增加全球粮食产量,解决粮食问题。比如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加拿大北部地区,这些地区原本气候寒冷,夏季短促、冬季寒冷而漫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这些广阔地区气温上升、降水增多,雨热同季,将会变得适合农作物生长,从而提高全球粮食产量。

北极冰川消融,北极航道开辟将降低全球物流成本

我们知道北极大部地区常年都被海冰覆盖,只有在夏季的非常短的时间部分海域可以通航,航运价值不大。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融化将会有更多航道被开辟出来,从而大大缩短航程,为海上航运开辟一条全新的航线。事实上,随着近年全球气候变暖,俄罗斯、加拿大等北极圈附近国家已经在开辟北极航道,每年夏季,北极地区的航运量都在不断增加,这将大大缩短全球物流成本。

气候变暖,降水增加,一些原本干旱地区将会变成绿洲

全球气候变暖的另一个好处是增加降水,让更多地方变成绿洲。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季风将会变得更加旺盛,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将会抵达更多内陆干旱地区(比如我国西北地区),这将改变这些地区的地貌,植被覆盖也会增加。

当然,虽然全球气候变暖有好处,但是它的坏处还是要远远多于好处的,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仍然是全人类必须面对的艰巨任务。

北极冰川为什么会融化

在科学中,全球变暖似乎已经是一个正常的事情了,很多朋友可能也感受到了全球变暖带来的一些自然变化,根据科学最新报道显示,迅速退去的北极加拿大冰川揭示了持续冰覆盖的景观超过4万年,这一现象让我们知道了全球变暖发威,可能引发北极冰川在未来出现?无冰?的情况,人类会因为冰川的融化而受到更多的牵连。

根据《自然》杂志最新的研究表明,我们北极的夏季可能会出现更高的温度出现,或比115000年更热,这严重的让我们感到了危机的存在,这一证据给我们提供了气候变化的?新模式?,北极目前正在以比全球其他地区快2到3倍的速度变暖,因此冰川和冰盖自然会更快地反应,数千年来,停留在北极冰层的古老的苔藓和?地衣?将会成为历史。

科学家们从该地区的30个冰盖中集了大约50个植物,以及岩石样本,以确认整个景观中冰覆盖的年龄和历史。 结合NOAA对北极的环境评估,发现在过去5年之中,北极比1900年开始记录以来,任何地区都要温暖很多,这种快速变暖的影响包括早期的浮游生物繁殖,更极端的天气和驯鹿种群的大量减少。

并且我们在2019年第一波北极冰川数据之中看到,北极海平的覆盖量已经出现了有纪录以来的第3次低水平状态,在2018年12月,北极海冰面积平均为1186万平方公里(460万平方英里)。这是19年至2018年卫星记录中12月份的第四低平均值,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低980,000平方公里(378,000平方英里),比2016年创下的12月低点低400,000平方公里(154,000平方英里)。

总体而言,2018年12月海冰面积增加了163万平方公里(629,000平方英里)。这比从1981年12月到2010年的平均值减少了358,000平方公里(138,000平方英里)。12月的海冰线性下降幅度为每年47,200平方公里(18,200平方英里),相对于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值,每十年减少3.7%。所以说我们整体的趋势在不断的下降之中。

根据科学预报,2019年我们可能会因为厄尔尼诺现象出现一个新的高温状态,这预示着我们北极地区也可能会再次受到高温的影响,所以或创下一个新的低温值也算是正常的吧,当然气候变化模式我们人类已经无法控制了,唯一能做的就是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这部分气候的危机,全球变暖的挽救也只能依靠我们自己了,再这样下去,我们就相当于自己害自己吧,2018年污染物再创新高,也说明了人类对这些根本都没在意。谢谢大家阅读!

冰川、冰原和海冰有什么不同?它们和气候变化有何关系?

由于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世界各地冰川的面积和体积都有明显的减少,有些甚至消失。这种现象在低和中纬度的地方尤其显著。

非洲肯尼亚山冰川失去了92%,而西班牙在1980年时有27条冰川,现在减少至13条 。

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在过去一个世纪已失去了一半的冰川。2003年入夏以来,席卷欧洲各国的热浪使当地的气温接近或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在瑞士,3900米高的费尔佩克斯雪山山顶的气温达到了5摄氏度,那里冰川的厚度下降到了近150年来的最低点。

在天山,约有22%的冰川体积在过去四十年渐渐失去。天山是中国最大的冰川区,共有冰川6890多条,总面积约9500多平方公里。新疆北部和南部的冰川目前都发现萎缩现象,冰川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退。乌鲁木齐河发源于天山的天格尔峰1号冰川,河水年径流量为2.35亿立方米,是乌鲁木齐市的主要水源,1号冰川一直处于后退状态,从1962年开始的30年内,冰川退缩了140米。近年来,祁连山冰川缩减,融水比上个世纪的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至6.5米的速度上升,有些地区的雪线年均上升竟达12.5至22.5米。

在喜马拉雅山,一条最大的冰川从1935年以来已缩短了300多米。近年来,珠峰地区的东绒布冰川和中绒布冰川消融加剧,使冰川明显退缩,20世纪60年代初,珠峰地区冰川尾部在海拔5400多米处。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珠峰地区对外开放,在该地区登山、探险、旅游的人数迅速增加,当地群众已把牦牛通道修到海拔6500米处。国际冰雪委员会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的冰川正在加速消融着,喜马拉雅山区有近50座冰川湖湖水水位迅速上升就是明证。科学家预计,在未来35年间,喜马拉雅山冰川面积将缩小1/5。

美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宣布,在加拿大努纳武特区埃尔斯米尔岛的北部海岸附近,3000岁高龄的北极冰架"老大"沃德·亨特不复存在。他们通过雷达勘察了解到,2000年,388.5平方公里大小的沃德·亨特出现一个小裂缝,2002年,这个裂缝扩大为77米,旁边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裂缝,一块6平方公里大小的浮冰已经分离出去,飘在沃德·亨特附近,并预言沃德·亨特最终一分为二。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冰盖,自1993年以来,其南部和东部边缘正以每年1米的速度在变薄着。

占世界冰储量91%的南极冰盖,1998年以来占总面积1/7的冰体已经消失。去年底,美国地理协会报告了南极三个最大的冰川在十年内变薄而减少了45米厚度。

冰川萎缩的速度确实是相当惊人的。在秘鲁利马地区,近年来冰川正以每年30米的速度消融,而在1990年以前,消融速度每年只有3米。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全球大约1/4以上冰川将消失。到2100年可能达到50%,那时,可能只有在阿拉斯加、巴塔哥尼亚高原、喜马拉雅山和中亚山地还会有一些较大的冰川分布区。

冰川消退的影响

正在加速消融的冰川严峻态势,必将带来以下严重的后果:

(1)海平面上升

科学家认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冰盖和山地冰川的融化,是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10-25厘米的原因之一。如今,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数值正在不断增加着。如果南极冰盖发生崩解,会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近6米。如果南北极两大冰盖全部融化,其结果会使海平面上升近70米。

冰川消融引起海平面上升,将淹没沿岸大片地区,使得居住在这些地区占世界一半人口的居民不得安宁,所有的沿海地区都将变成汪洋大海,美国纽约只能剩下联合国大厦和几座摩天大楼的楼顶,法国巴黎也许只能看到埃菲尔铁塔的塔顶,而荷兰、英国等几十个低洼国家将不复存在。

中国海岸线长达6000多公里,沿海分布着的上百座大中城市,都是人口密集之地。大连、天津、青岛、上海、杭州、厦门、广州、香港、澳门和深圳等城市的海拔都在20米以内。就是北京,以及南京、武汉这些看似和海洋虽有一定距离,但那海拔却都在山岳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的"水漫"之列。更何况我国除大陆之外,更有海南,舟山、台湾等大小岛屿5000多个呢。

(2)全球气候改变明显

冰川,特别是极地大范围冰盖能大量反射太阳光,从而有助于人类居住的地球保持温度不至于升高。然而,当冰川融化后暴露的陆地和水面就会吸收太阳热量,从而导致冰体融化更多,由此连锁反应势必加速地面增温过程,有助于气候变暖。而北极地区冰体过度融化后较冷冰水却会对欧洲部分地区和美国东部地区产生冷却效应,冰水流入北大西洋,又可能会使那里的大洋环流模式遭到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

冰川消融更会给局部地区带来灾害。如喜马拉雅山冰川如此融化,在5到10年内,会使尼泊尔、不丹境内近50个冰川湖决堤而引发洪水泛滥;夏季冰川快速消融也会引发印度境内印度河、恒河水位上涨而造成洪灾。相反,随着冰川的退缩,大部分以冰川融水为水源的地区将会严重缺水,如秘鲁、印度北部就因冰川的加速消融而面临着缺水危机。

(3)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冰川消融使一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被破坏,也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威胁。有报道说,与冰盖变化有关的北极熊难以寻食而体重下降;南极的企鹅和海豹也因海冰减少和气温上升而改变了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几百年至几万年前埋藏于冰盖中的微生物因冰川消融而暴露出来,它的扩散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祁连山冰川正在以每年2米至16米的速度退缩,其融水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约10亿立方米,对那里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如民勤县,因发源于祁连山的石羊河年径流量锐减,不得不打深水井,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变坏;50万亩沙生植物焦渴而死;500万亩草场退化;风沙日数明显增多。因为水源减少,近10年来那里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加上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引起的"狭管效应",北临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的戈壁和沙地、绵延1000多公里的河西走廊地区以及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强度最大的沙尘暴源头。

冰川消退的原因

(1)气候变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专家们用航测、卫星观测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对尼泊尔境内3252个冰川和2323个冰川湖以及不丹境内的677个冰川和2674个冰川湖进行了长达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的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增加1℃,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融化加快的事实又一次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在未来几十年里面临的最大威胁。新西兰科学家对其境内48座冰川进行拍照和分析后形象地把冰川比喻为"银行",由于这些年来那里高气压盛行,西风减少,导致天气干燥,降雪明显减少,以致于"银行"入不敷出,因为冰川靠自然降雪来补充,以保持动态平衡,体现着冰川积累和消融的收支平衡。如果不利天气继续下去,那里的冰川还将继续萎缩。

(2)人为原因

我国学者对祁连山冰川研究后提出,冰川退缩除了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放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乱挖中药材,滥地下水。50年间,甘肃人口翻了一番多,而耕地仅增加了4%,人地矛盾导致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间,西北地区先后搞了三次大规模毁林开荒,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甘肃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5.6%,沙尘暴天气明显增多,气候恶化反过来又加剧了冰川的萎缩。

冰川退缩的警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特普费尔深刻指出,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消融加快的研究结果,向全球发出了新的警报:拯救冰川,以拯救生命。面对冰川如此惊人的变化速度和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人类有义务和责任迅速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以降低冰川消退的速度。

在我国甘肃,则明确提出保护冰川的口号。有关方面负责人强调,要治理河西走廊的沙漠化,就必须保护祁连山冰川。要取切实的措施,而且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既不能盲目开荒,也不能盲目扩大植树造林规模,要因地制宜,适度开发,遏制祁连山周边环境的恶化趋势,从而有助于保护好河西走廊的生命线--祁连山冰川。

1. 加拿大冰川加速融化,北半球最大的冰盖湖独特的生物依存关系受威胁:2000年到2002年两年间,加拿大北部Ellesmere岛上的Ward Hunt冰盖发生破裂,巨大的冰盖一分为二,威胁着北半球最大的冰盖湖迪斯雷立峡湾(Disraeli Fjord)中奇特的生物现象。在这个有着3000年历史的峡湾中,水底的海洋微生物与水面冰层下的淡水生物和谐相处,形成了淡水生物与海水生物混居的奇特现象。 然而由于冰盖的融化,这种奇特的低盐度海水正在慢慢的消失,截止到2002年, 96%的低盐度栖居环境已经消失殆尽。

2.冰川融化影响水:随着山地冰川的退缩,大部分以冰川径流作为供水源的地区将会发生严重的缺水危机。Quelccaya冰帽作为秘鲁里利马市传统的供水源,现在冰川正以每年30米的速度在退缩,在1990年以前冰川退缩的速度每年只有3 米, 这种情况威胁到该市上万居民的用水. 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等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城市用水,水力发电都要依赖安第斯山脉的冰川融水。 然而冰川的加速退缩正不断地威胁着这里居民的正常生活,一些地区已经开始经历用水短缺和因为用水而引起的纠纷。

3.冰川的加速融化致使大块冰体划落冰川湖,冰川湖溃决引发水灾: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冰川退缩,1985年在尼泊尔的Langmoche冰川湖溃决溃决淹没了可耕用土地,冲毁了桥梁房屋和一座即将建成的水电站,造成了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4.冰川融化的潜在威胁:冰川的融化会导致北埋藏在冰盖中几百年甚至几万年的微生物被暴露出来,微生物的扩散会影响人类的健康。机农药在上个世纪的中期曾经被广泛使用,尽管现在很多种类的农药都被限制使用,但许多农药残留物都被峰存在了冰川中。有害物质随空气的流动被带到寒冷的地方,有害物质往往就被被压缩和储存在冰川中。冰川的融化会使这些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出来,对冰川周围的湖泊河流的影响是巨大的。

两座北极冰盖已经完全消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你认为冰雪在冬季之外不可能存在吗? 再想一想。

在任何特定的时间和季节,各种形式的冰ーー包括冰川、冰盖和海冰,覆盖了地球陆地和水面的大约10%的面积,这是一件好事——正如气候变化无情地提醒我们的那样,这些冰冻的景观在全球气候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这里,我们将 探索 每一种主要形式的冰的具体作用。

冰形的定义

冰川、冰原和海冰是地球冰冻圈的一部分,冰冻圈是地球上水以固体形式存在的部分。

冰川

冰川是陆地上的冰原,是经过100年或更长时间的积雪累积而形成的巨大的冰层。它们是如此巨大,事实上,它们在自身的重量下移动,像缓慢的河流一样向下流动。然而,如果你不知道这一点,你可能永远不会注意到它。大多数冰川以蜗牛般的速度爬行,肉眼无法探测到它们的移动。

虽然今天的冰川自上一个冰河时代以来就存在,当时冰覆盖了约32%的陆地和30%的海洋,但从那时起冰川已经显著减少了,这些冰现在仅限于冬季降雪较多、夏季气温较低的地区,如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极、南极洲和格陵兰岛。

冰川不仅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的 旅游 目的地,例如:蒙大拿的冰川国家公园;它们也是一种主要的淡水。融水流入河流和湖泊,用于灌溉农作物。冰川还为生活在干旱山区的人们提供饮用水。例如,在南美洲,玻利维亚的杜尼冰川为拉巴斯人民提供了至少20% 的年供水量。

冰原

如果冰川覆盖了一块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那么它就被称为冰原。冰原根据其特性有不同的名称。例如,一些最小的冰原被称为“冰帽”。如果一个冰原延伸到水面上,它就被称为“冰架”。如果冰架的一部分断裂,一座声名狼藉的“冰山”就诞生了。

尽管冰原类似于白雪覆盖的地面,但它并不是由一层积雪形成的。它们是由数千年积累下来的无数层雪和冰组成的。在上一个冰河时期, 冰原 覆盖了北美、北欧和南美洲的陆地。然而,如今只有两个冰原:格陵兰和南极冰原。这两种冰加在一起包含了地球上99%的淡水冰。

冰原还储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使这些温室气体远离大气层,否则它们会加剧全球变暖。仅南极冰原就储存了大约20万亿吨。

海冰

与陆地上形成的冰川和冰盖不同,海冰(冰冻的海水)在海洋中形成、生长和融化。与其姊妹冰不同的是,海冰范围每年都在变化,在冬季扩大,每年夏季略有下降。

海冰不仅是北极动物(包括北极熊、海豹和海象)的重要栖息地,还有助于调节我们的全球气候。海冰明亮的表面的高反照率,反射了大约80% 的阳光,这些阳光反射回太空,有助于保持它所在的极地地区凉爽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这些冰的形态

就像在炎热的夏日里,冰块最终屈服于太阳一样,世界上的冰正在随着全球变暖而消退。

南极洲和格陵兰冰原的质量正以每年1520亿吨和2760亿吨的速度减少。北极99%最古老最厚的海冰已经因为全球变暖而消失。这种融化不仅本身是一个严重的不利因素,而且对我们的整体环境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冰川融化加剧全球变暖

全球冰减少的影响之一是科学家们所说的“冰反照率反馈循环”。因为冰雪比陆地或水面更具反射率(反照率更高),随着全球冰雪覆盖面积的缩小,地球表面的反射率也随之降低,这意味着更多的太阳辐射(阳光)会被这些新露出的深色表面吸收。因为这些深色的表面吸收更多的阳光和热量,它们的存在进一步促进了气候变暖。

融水导致海平面上升

冰川和冰原的融化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海平面上升。因为它们所含的水通常储存在陆地上,冰川径流和融化正在显著增加世界海洋的水量。类似于一个装满水的浴缸,当太多的水被加到一个太小的盆里,水淹没了周围的环境。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科学家估计,如果格陵兰岛和南极冰盖完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分别上升6米和60米。

大量淡水使海洋不稳定

融冰径流也导致了海水的淡化或“淡化”。2021年,有消息称,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一个负责将热带温暖的海水向北输送到北大西洋的海洋传送带),是1000多年来最弱的一次,可能是由于融化的冰盖和海冰带来的淡水流入。这个问题源于淡水的密度比盐水的密度小;正因为如此,水流往往不会下沉,而如果不下沉,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就会停止循环。

海冰、冰盖对气候的影响是怎样的?

两座北极冰盖消失是因为全球气温变暖导致的,现在在加拿大最后一个完整的北极冰架也是已经塌掉。

北极地区的小冰盖一直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灵敏指标。北极气温的升高速度比赤道附近要快很多,大约是2-4倍,所以全球气候变暖在这里有一个放大的作用。

随着北极海冰在过去几十年的大幅缩减,大面积的原本被海冰覆盖的海洋暴露出来,深颜色的海水比白色海冰吸热效率更高,所以使得北极变本加厉地升温。圣帕特里克湾冰盖的消失正是这一现象反映出来的结果。

南北极冰川的快速融化,会给人类带来很多很严峻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海平面的上升。有科学家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会升高1.11米,很多沿海地区的城市都会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扩展资料: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最新影像显示,在寒冷的加拿大埃尔斯米尔岛上,两个曾经巨大的冰盖完全消失了。

据悉,这两个冰盖已存在几个世纪,科学家曾在2017年预测其消亡,它们的彻底消失或将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冰盖是覆盖着极厚冰层的广大陆地面积,冰盖的形成、消亡、融水量及其分布范围和成分的变化,直接影响局部地区乃至全球的地质和自然环境变化。

为什么要北极探险?

地球上的海冰和冰盖主要分布在两极和高纬度区域,它在维持气候和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十分显著。

迄今的研究表明,海冰的变化主要通过与气温间的关系对局部地区的气象产生影响。区域性的海冰变化与天气尺度的大气变化有关联;在年际时间尺度和半球空间尺度上,大气与海冰变化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近年来通过模拟和卫星资料推算的冰情证实,气旋活动与海冰范围减少有相互加强的倾向,即海冰密集度异常小时有利于气旋的形成。研究还表明,北大西洋风暴路径有随海冰边缘自北向南移动的趋势,在薄冰年份,西白令海气旋频度增大,在厚冰年份,东白令海气旋活动更为频繁。在南极区域,气旋路径的季节变化与海冰范围季节变化一致,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与海冰范围的年际变化也很一致。

科学家曾经利用大气环流模式,对冰盖范围变动的气候效应进行试验研究,发现当北极冰盖完全消失时,大气出现统计上很显著的变化,主要造成纬向气流普遍减弱和高纬地区明显增暖;而南极冰的减少会使经向温度梯度减小,并使南纬25°以南地区西风强度减小。研究还表明,海冰面积异常总是伴随出现气候系统的其他部分的异常。人们还发现20世纪前30~40年中,北极海冰覆盖面积的普遍减小与同期的北极气温偏高相一致。

有人利用冰—海洋—大气耦合模式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气候变暖的响应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4倍时,每年夏季北极海冰将完全消失,而南极终年不见海冰。这时冬季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下部增温最大,北极中部从夏到冬近地面气温增加幅度为4~13℃。由此可见,在模拟研究大气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中,必须以现在气候条件下的海冰分布为背景。另外,流冰还造成热量和盐分的大范围水平输送。研究表明,冰生成区释放到大气中去的潜热基本上提供给融冰区的海洋和大气。由流冰导致的这种热量平流输送的量级可能与常年冰上的铅直热通量一样大。北极中部大部分平流潜热是由从Fram海峡进入东格陵兰海的冰输送引起的。此外,人们还可以从极地海冰范围的变化分析中,找到预示气候变化趋势的征兆。

因为北极有重要的人类要考察北极主要是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个是北极地区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影响很大,所以人们都称,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器。因为全球的变化,三个极(北极、南极、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号称世界第三极)大气环流以及大洋的环流等等对全球的气侯变化影响很大。所以它是全球变化的一个敏感地区。特别是最近十多年以来,北极的冰雪融化得很快,据有关的统计来说,大概从2002年9月份,北极海冰的面积比历史上同期大概缩小了103万平方公里。另外,东部海盆地冰雪的厚度大概减少了43%,将近一半。形势是很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有一个统计数字,北极海冰的厚度从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候冰雪的厚度是4.88米,将近5米,到目前是变得只有2.75米了,差不多是将近一半。因此,全球气候变暖对极地,包括北极,包括南极以及青藏高原冰雪融化的速度影响很大,有人预测,如果照现在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到了2050年,北冰洋的夏天可能就没有冰雪了。再过将近100年的时候,可能整个北冰洋的冰就不存在了。如果是1000多万立方公里的冰全部融化的话,海平面可能上升相当大的幅度。丰富北极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有鱼类,还有各种矿产,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还有一些所谓的极端寒冷条件下生长的一些动植物甚至是生物。北极地区石油、天然气非常丰富,据研究结果表明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陆地,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占全世界的1/3到1/4。为了减少对中东地区的能源的依赖和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很多国家把目光盯准了北极地区。2007年4月2号,地质勘察导报上报道北极原油的储量大概是2500亿桶,相当于世界原油储量的1/4,天然气是80万亿方,相当于世界储量的45%。另外美国的一个能量专家也谈到一个数字,他从保守的估计来看,北极的原油储量也在1000到2000亿桶。美国第一、第二大油田都在阿拉斯加,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大概60%是在北极圈里头。所以说北极地区油气的储量相当可观。北极地区,俄罗斯占的面积很大,它在这儿已经发现了若干个大中型的油田,其中超大型油气田发现了8个。光俄罗斯北极地区的量据有关专家估计大概有1000亿到1200亿吨。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整个我们国家预测的量也不过是几百亿吨,还不到这个数字。所以说它的量很大。而且它80%是在北极陆架地区,在北冰洋靠近陆地的洋底下。另外北极地区煤炭也相当丰富,储量为1.6万亿吨。由于北极冰雪的快速消融,这块巨大的陆地和相当于五倍地中海的海洋充满了自然的处女地,将十分有益于石油和天然等的开。西部大陆和不再寒冷的广阔海洋就是将来的渔业,环境航线,旅游目的地和价值很高的不动产。来源:国土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