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_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是什么
1.全国多地出现40℃高温,全球变暖趋势可以逆转吗?
2.气候变化趋势与影响
3.全球变暖的趋势及其产生的影响
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5.8℃。未来变暖的变幅取决于人类取什么样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但全球气候总的变化趋势仍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气候变暖将对全球的生态系统、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同全球一样,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也在逐渐变暖,增暖的幅度为0.5℃—0.8℃。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也面临众多的气候与环境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水短缺、干旱与洪涝频发、土地沙漠化加剧、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山地灾害加剧、大气成分改变及海平面上升等。
全国多地出现40℃高温,全球变暖趋势可以逆转吗?
序言:全球变暖对于人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也会导致一些很严重的后果。关于全球变暖的问题,所有的人都应该重视起来。根据数据上的显示可以看得出来,现在的全球变暖正在逐渐加重,这也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
一、全球变暖全球的气候开始变暖,很多冰川都在慢慢的融化,那么地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对于沿海地区的国家,海拔比较低所以就会受到影响,全球的气候变暖,所以也会导致一些极端天气的出现,比如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生物的生存,对农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会影响全球的生态系统,也会加快生物的灭绝速度。气温升高会形成超大的台风和海啸等自然灾害,每年面对的灾难越多,那么也会更容易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
二、自然界的灾难台风海啸会破坏建筑物,导致一些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甚至有一部分山区可能会产生泥石流或者是山体滑坡,给人类的安全也是造成了巨大的隐患。如果气温逐渐升高会让内地的粮食出现减产的情况,这样人们在生存的时候缺少了食物,也会非常的难以继续生活。气温升高了之后,自然界的食物链也会逐渐的锻炼,这对于生物来说的影响非常的大。
三、对生物的影响如果温度升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就会升高,海洋里的二氧化碳升高了之后就会杀死一些微生物,那么海洋的食物链也会断裂,大量的海洋生物就会存在死亡的现象。同时温度升高也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生病的几率会非常的高,各种生理疾病也会快速的蔓延。现在大部分国家已经开始面临着自然灾害,甚至有些国家出现了很严重的干旱,导致很多动物和人类都面临饥饿的情况。
气候变化趋势与影响
全球变暖是全球气候的一个严重问题,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加大,是无法控制的趣势!只有科技高度发达了,人们把燃烧矿料改变成核聚变,用海水为源源不断的无污染原料,到哪时地球就回到了原生态面貌!
全球变暖已经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世界各国都不能无视这个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公认的原因是碳排放过量打破了地球的生态平衡。原本地球上的生命要依靠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产生的二氧化碳才能生存,哪知道人类活动过度,产生的二氧化碳地球消化不了,逐渐累积产生温室效应,最终导致气温升高,极端天气增多,灾害频发,人类面临生存危机。因此,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明确目标。
但是,气候问题无国界,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仅靠某一个国家单独行动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全世界各国达成共识,一起努力。碳的产生主要是经济发展,人类活动的负产品。目前各国发展阶段不一样,经济水平各异,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难度很大,这也是气候问题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我国在实行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后,原来被破坏了的植被得到了快速恢复,各种野生动物也都重新出现,环境保护效果显著。但是,生态脆弱的问题依然存在。
全球变暖有着复杂的原因,它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出行时尽量选择非机动车或短途的步行方式,要认识到能做的就是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共同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全球变暖的趋势及其产生的影响
基于过去近百年来仪器观测数据,国际科学界认识到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过程。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表明,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表面温度不断上升,20世纪上升幅度为0.6℃±0.2℃;随着全球平均表面温度的上升,雪盖和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大气和海洋环流发生变化,气候变率增大,极端天气气候增多;北半球陆地中高纬度地区20世纪降水量极可能增加了5%~10%,20世纪下半叶严重降水发生频率可能增加了2%~4%[6]。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重要影响。现有研究结果预测,未来50~100年全球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化可能会对全球地质环境造成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可能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一)未来中国气候变化趋势
中国科学家对近100年和近50年中国的气候变化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有相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近100年来中国年地表平均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约为0.5~0.8℃,比全球同期平均值略强;从全国平均来看,近100年和近50年的降水量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出现了微弱增加趋势;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寒潮频数显著下降,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7]。
200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等部委联合发布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系统总结了我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科研成果,评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观测事实及其影响,预测了21世纪的气候变化趋势。该报告预测,21世纪我国气候变化将呈现以下趋势[7]:
(1)气候变暖趋势不可避免。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其中北方增温大于南方,冬春季增温大于夏秋季。气候模式模拟结果表明:与2000年比较,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增加1.1~2.1℃,2030年增加1.5~2.8℃,2050年增加2.3~3.3℃;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降水日数在北方显著增加,南方变化大。
(2)气候变率增大。HadCM2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在CO21%增长率情景下,2020年、2050年和2080年增温最大的月份与最小月份之差分别可达到0.8℃、1.0℃和1.3℃;在CO20.5%增长率情景下,虽然极端值的差别没有1%情景下的差别那样明显,但是也可以明显看出季节之间增温的幅度增大。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地面气温增量的年较差也不断增大。与地面气温增量的季节变化类似,降水量变化的年较差也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3)极端天气气候增加。未来中国的极端天气气候发生频率可能出现变化。区域气候模式的预估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的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升高,但最低气温的升高更为明显,气温日较差将进一步减小。未来南方的大雨日数将显著增加,暴雨天气可能会增多。
(二)气候变化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地质环境变化是在自然驱动因素和人为驱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由于人类活动变化的剧烈性和持续性,地质环境变化更多地表现为人为驱动因素作用下的结果。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地质环境变化,往往为人类活动干扰所掩盖,为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刚刚起步,定量评估方法和结果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7]。根据未来中国气候变化趋势,可以推断出对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雨日数与强降水的增加,可能会诱发更多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是由暴雨所诱发的。据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统计,暴雨所诱发的滑坡占所调查滑坡总数的90%,暴雨所诱发的崩塌占所调查崩塌总数的81%[8]。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频次与强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在2070年前后,中国南方地区在温室效应作用下,大雨日数将显著增加,特别是在东南地区的福建和江西西部,以及西南地区的贵州和四川、云南部分地区,未来暴雨发生的天气会增多(表5-1)。强降水增多的地区,多是突发性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所以,未来暴雨诱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在一些地区可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表5-1 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的2070年中国各大区平均降水变化表单位:%
资料来源:据《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极端天气气候的增多,可能会导致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增加。模拟结果表明,未来50~100年,北方部分省份(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多年平均径流深减少2%~4%,南方部分省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西、广东、云南等)增加24%,北方水短缺现状还将继续。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预估,未来20年中国夏季降水存在着由南涝北旱型向南旱北涝型转变的可能性。未来气候变率的增大和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气候的增加,可能对现有的水供给格局形成挑战,经济社会的水保障程度相应地受到影响。由于地下水时空分布具有相对广泛、均衡的特点,在降水与地表水变数增加的情况下,经济社会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可能会有所增加,开地下水所诱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亦随之增加。2009年秋至2010年春西南地区长达5个多月的干旱灾害,证实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旱灾波及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西南5个省(区),旱情持续时间之长、受灾面积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为百年一遇。以云南省为例,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1月20日,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偏少了29%,为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同期最少降水量[9]。为解决旱灾造成的人畜饮水困难,各地启动了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据国土部统计,截至2010年6月,国土系统在云南、贵州、广西3省(区)的26个市(州)156个县(区),共完成2703眼,成井2348眼,累计日出水量36×104m3,解决了520万人饮水问题[10]。入汛以后,南方连续出现了8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广西大部、湖南南部、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局部出现雨,降水量比往年多5成以上。受长时间干旱和短时间多次强降雨的作用,广西、四川、江西等地出现了多个“天坑”[11]。中国地质调查局经过调查认为:这些“天坑”实际上是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岩溶区,因长期干旱、强降雨等气候因素和工程建设、地下水抽等人为活动引发形成。
(3)受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影响,海岸带地质环境恶化风险加大。中国沿海海平面近50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约为2.5mm/a[12]。据预测,未来气候变暖,入海河流水量的减少,将加重河口盐水入侵,海平原上升和入海河流泥沙量的减少,将加剧海岸侵蚀,黄河三角洲增长减缓,甚至衰退,海岸低地被淹的范围将可能增加[13]。海岸带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应对全球变化对地质环境造成的负效应,应及早未雨绸缪。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