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气象预报预警短板分析_云南气象预报预警短板分析
1.有没有好用的地震预警软件?
2.为什么气温高和水位较低太湖蓝藻数量迅速增加
3.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是一回事吗
4.那里有工程调度工作小结,最好是见习期间的?
5.湖泊中的蓝藻能否在海洋中生存
6.雾霾的七大问题
栏目精选:“水利局下一步工作”,欢迎阅读。
水利局下一步工作 篇1一、xxxx年水利工作情况
xxxx年,在x市局的关心指导下,我局积极践行新时期治水思路,统筹推进城乡水利建设,扎实落实各项度汛措施,着力强化水利服务管理,序时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有力支撑和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根据通知要求,现将xxxx年工作总结和xxxx年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勇担当,善作为,年度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加快。加大对市人大一号议案的攻坚力度,高质量推进,严要求落实,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六稳六保提供了坚实水利支撑。建成上九圩港泵站及河道配套工程,泵站在汛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景观绿化工程已全面完工。实施城市蓄水排涝能力提升工程,新建八圩港闸站,已通过完工验收。实施河道管理处南侧河与桃园路西侧河水系沟通工程,新建箱涵x座,工程已完工。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xx镇项目区、xx区水系联通工程xx片区项目建设,累计整治河道xx.xx公里,均已通过完工验收。实施民生实事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罱河泥项目,完成河道疏浚xxx公里。
(二)防汛防旱取得全面胜利。一是强化防汛责任落实。严格落实防汛工作首长负责制,明确各单位防汛职责及责任人。全面细致排查度汛隐患,编制责任清单,制定度汛预案和除险消险措施。严格执行xx小时巡堤查险制度,全市共出动抢险队伍xx支xxx人次、巡堤查险人员x.x万人次,保障了堤防安全。二是加大水利设施修缮。组织实施长江堤防xx处防汛应急处理急办工程,落实资金xxx.x万元,确保我市安全度汛。组织对境内xx.x公里长江岸线及马洲岛周边进行水下测量,比照去年测量结果实施专项治理。三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储备编织袋、土工布、木材、块石、应急水泵、照明设备等防汛物资,保障汛期应急启用。组织开展防汛应急抢险演练,增强了灾情应急处置实战能力。启动长江防汛应急响应后,我局将防汛指挥部前移至江堤第一线,x个片区江堤巡查小组昼夜奋战,共发现并有效处置堤防渗漏点xx处,获得省厅充分肯定。
(三)河长制工作成效显著。一是河长职责全面压实。围绕城区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多次召开河长制工作会议,全面夯实河道治理责任。联合市纪监委、办、效能办、文明办组织开展河长制工作专项督查x次,下发督查通报x份,推动xxx余项河道突出问题整改到位。二是河湖整治全力推进。开展骨干河湖两违行动,xxx处两违整治项目通过了x市级验收销号。完成xxx处市级河长履职河道、镇级河道两违项目并通过x市级验收。三是强化问题督察问效。加强交办问题的跟踪督办与督促整改,全年累计巡河市级河长xx人次、镇级河长xxxx余人次,办结河长交办单xx份、督办单xx份。
(四)水利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一是狠抓岸线整治。全面完成长江靖江段xx个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整改规范工作,并通过了长江委、省厅复核验收。参与拆除黄普、永业、永泰三家企业,腾退生产岸线x.xx公里。二是强化堤防管理。常态化推进堤防管理范围内违章行为整治工作,共制止、拆除乱搭乱建xx起,清除堆放物xx处、耕翻种植xxx亩、杂树杂草xxx亩,修复堤防道路xx公里。开展新一轮全市河湖及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工作,测量河道范围线xx公里,安装告示牌xx块,埋设界桩xx个。三是优化水情调度。持续强化清洁水源调度,有效保证河道生态基流,全市省考以上断面水质基本稳定在Ⅲ类水标准。沿江各闸站全年共计引水x.xx亿方、排水xx.x亿方,城区泵站动力提水x.xx亿方,为成功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提供了有力的水环境支撑。通过科学有效调度,十圩港国考断面水质基本稳定在Ⅲ类水标准。四是统筹管理。全面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市累计完成改革面积xx.xx万亩,已通过了省厅核验。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xxx个,安装灌溉站计量计时设施xxxx套。实施水利工程管理范围第二轮确权划界,完成青龙港、七圩港、丹华港、渔婆港等xx公里二级河道及xx灌区外业测绘工作。
水利局下一步工作 篇2一、xxxx年工作总结
(一)重点水利工程稳步推进
积极推进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大通安乐补水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及可研报告》、《xx市农业灌溉供水保障规划》等编制工作。全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进度,完成投资x.x亿元,开工建设大通水库等五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完成新白塔河上段治理工程、川桥补水站工程、x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项目。完成秦栏河治理工程、金牛湖新区长兴一、二级站及渠道改造工程竣工验收。
(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
完成xx镇、xx镇管网延伸工程,投资xxx万元。开展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再排查和动态清零工作,助推脱贫攻坚,解决xxx户困难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健全农饮工程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水厂运行管理指导,开展水质检测人员培训,确保水质检测准确有效,每月巡查规模水厂,及时通报要求整改,确保水厂正常运行。
(三)水旱灾害防御扎实有效
认真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明确各类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科学调度水源,抗旱提前补水xxxx万方,疏浚引水通道xx公里,完成夏种任务。开展汛前检查,梳理水利工程险工隐患点xx处并组织验收销号。修编各类水利工程调度运用方案xxx个,完善防汛抢险应急预案xxx个。组织防汛抢险培训演练,提升基层防汛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全市平稳度汛。
(四)河湖长制工作有名有实
积极创建白塔河城区段省级示范河湖,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工作,拆除非法造船厂x个,规范渔船xxx余艘,清运河道垃圾xxx余车,清除棚户xx个,清理种植x处。清理乡村沟渠水塘xxx处、生活垃圾x.x万吨、乱搭乱建xxx户。整改销号水利部、xx、x市河长办暗访督查交办问题xx个,组织对各镇街河长制工作开展暗访督查工作。
(五)水管理进一步规范
严格落实水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对xxx家取用水户全面下达用水。对x家超审批取用水户重新论证审批。加强水监控能力建设,年取用地下水x万立方米、地表水x万立方米的xx家取用水户已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设备。进一步完善水规划体系,编制水综合规划,完成xx镇化工园区和高新区水规划后评估工作。加大水费征收力度,实行按月征收,收取水费xxx余万元。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创建前期工作,积极推进节水型机关、节水型居民小区、节水型企业等节水型载体创建工作。
(六)水利行业管理逐步完善
加强水土保持监管,完成xx处违规生产建设项目整改工作。加强水管单位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投入资金xxx万元。开展川桥水库、焦涧水库、大通水库、时湾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工作。紧抓水利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全年未发生安全事故。推进七五普法工作,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强化水政执法工作,调解和查处水事违法案件xx余起。开展互联网+监管工作,强化水利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市委、市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着力抓好水利系统文明创建、三城联创、秸秆禁烧、双拥、宣传、信访、综治、计生、招商引资、工会帮扶、房屋征收、关工委等各项工作。
水利局下一步工作 篇3一年来,在市委、市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关心支持下,以及上级水利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市水利局紧紧围绕江河安澜、坚定两山理论、做好民生工程、强化行业监管工作目标,在防汛抗旱、饮水安全、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工程监管以及自身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全体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本年度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现将xxxx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和xxxx年工作如下:
一、xxxx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江河安澜保安宁
1.防御机制更加完善。全市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洪、救大灾的思想不动摇,健全防汛抗旱指挥体系,严格执行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汛机制。在具体工作中,突出三个重视,即重视组织领导、重视会商研判、重视发动群众;着眼三个依靠,即依靠法规预案、依靠军民结合、依靠先进科技;落实六个到点,即预报预警到点、宣传发动到点、力量预置到点、应急响应到点、转移安置到点、督促检查到点。
2.防御措施更加全面。始终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防御目标和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御方针,不断夯实我市防汛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一是强化工程措施,开展汛前检查和隐患排查,完成x处安全隐患整改,争取市级资金xxx万元;落实xx万元设计费,开展水库治理工作;争取市人民解决资金xxx万元开展大坝安全鉴定工作,目前正在开展大坝地质勘察方面工作;完成店子坪水库大坝防渗施工,总投资xxx万元;完成清江干流(xx)重点河段近期防洪治理工程,总投资xxxx万元,治理总河长x.xxxkm;小溪河、高桥河治理工程,完成总投资xxxx万元;二是完善非工程措施,全市共建成x个县级山洪灾害预警平台,自动雨量站xx个,自动水位站x个,简易雨量站xxx个,图像监测站x个,无线预警广播xxx个,设备到报率达到xx%以上。今年来,共计发布重大气象预报及实时水雨情信息xx次xxxx条。
3.防御成效更加显著。在市委、市的正确领导下、在州水利防汛分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提前预警、科学调度、安全转移、积极救灾等方式,取得了很好的防灾减灾效益。全市减淹耕地x.xxxx万亩,避免粮食减收x.x万吨,减少受灾人口x.xx万人,解救洪水围困群众x.xxx万人,避免人员伤亡x起xx人,减灾经济效益xxxxx.x万元,圆满实现防汛抗旱两个确保目标。
(二)绿水青山披锦绣
1.河库长制净化水生态。我市全面推进河库长制工作,抓好长江大保护,守护一江水,坚持人水和谐的绿色发展,加强河流管理保护,逐渐将全市河库长制工作向纵深推进。一是制定了《xx市全面推行河库长制实施方案(xxxx-xxxx年)》《xx市碧水保卫战示范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将小微水体管理纳入河湖长制工作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推进河库长制提档升级,构建了全市统一的水生态环境管理区化体系、建设体系和考核体系。二是扎实推推行x+x(河长、三员管理)河长制工作体系,督促各级河长加大巡河力度,加密巡河频次,目前我市市级河长累计巡河xx次,乡级河长累计巡河xxx次,河道保洁xxx次,解决河道问题xx余件。三是建立水库库长管理体系,全市xx座水库全部实行库长制。全年落实河长制经费xxx万元、库长制经费xxx万元、水库防汛值守费xx万元、水质检测费xx万元。四是完成xx年座水电站的生态修复工程和xx座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控工作。对全市xx座水电站进行清理,编制了xx市水电站清理整改综合评估报告,其中列为整改类xx座,退出类x座,目前正在编制水电站一站一册整改方案。有效的保障了河流生命健康,推动了我市水能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2.多措并举严控水。一是加大水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纪念活动,出动流动宣传车在全市xx个乡镇播放水法律法规,共计共发放各类涉水法律法规宣传资料xxxxx余份,悬挂宣传横幅xx条,向全市人民发送节水爱水护水短信xx万余条。二是认真编制水规划。完成《xx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xx市郁江流域河道砂规划》《xx市实行最严格水管理实施方案》《xx市水源保护规划》《xx市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报告》和《xxxx年xx市水公报》,全面及时掌握全市水开发、利用、保护和水生态情况,为及有关部门规划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三是严格水管理。xxxx年办理行政许可取水户x户,年许可水量xx.xx万mx,将一水厂、二水厂的取用水纳入国家级在线监控,xx有限公司各分公司和长虹水库南、北干渠、付家坝水库渠道的取用水纳入省级在线监控,对x个取水户、x个灌区取用水量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取用水总量在目标控制范围内。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实施监测,对xx个水功能区按月进行监测。四是严防水土流失。完成xxxx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东风项目区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xxx.xxhmx,完成投资xxxx万元;xxxx年新增水土流失防治目标xx.xxhmx,于xxxx年xx月上旬全部完成年度治理任务。
3.严格执法防止水污染。严厉打击涉河涉水违法行为,严格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保障。加强日常巡查及执法监管,对全市河道、水库、水源地进行巡查,累计巡查xxx余人次,巡查河道xxx公里,共查处办理水事违法行为xx起,其中现场制止违法行为x起、立案查处xx起,办结xx起,下发《责令申报水土保持方案通知书》xx份。受理行政审批事项xx件,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xx件,审批水土保持方案xx个,受理承诺制水土方案报告表x个,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报备x个;长期坚持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的整改任务,牵头办理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xx件,已销号x件,牵头办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任务x件;征收水利规费xxx.xx万元,其中水费xxx.xx万元,水土保持补偿费xxx.xx万元,完成年度征收任务的xxx.xx%。
(三)行业扶贫惠民生
1.项目建设保障底线民生。一是完成西南片区四大五小九水厂建设项目,完成投资xxxx余万元。二是完成xxxx-xxxx年饮水安全补短板项目,完成投资x.x亿元。三是组织开展饮水安全清零工作,全局干部职工xx余人对各乡镇上报饮水安全清零村进行评估检查,全面摸排村民用水情况,扎实推进安全饮水固强补弱、冲刺清零工作,目前已完成全市xxx个村的清零任务。四是出台饮水安全两免一补政策文件及xx市农村供水工程运行实施方案。五是移民在建工程建设。完成峡口塘电站征地移民补偿xxx户及x个村民委员会共计xxxx.xx万元,涉及淹没区总面积xxxx.xx亩,其中土地面积xxxx.xx亩,水域面积xxx.xx亩;完成移民搬迁xx户xxx人,搬迁房屋建筑面积xxxx.xx㎡,生产安置人口xxx人。六是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完成xxxx年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基金项目编制、工程施工、实施管理和检查验收等工作;xxxx年大中型水库原迁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发放xxx.xx万元。
2.驻村扶贫落实热点民生。我局共涉及x个驻村扶贫村,选派驻村工作队员xx人,同时给xx镇xx村增补x名队员,落实机关结对帮扶干部xx人。一年来,各尖刀班指导发展种植茶叶xxxx亩,带动贫困户xxx户xxxx人,利用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xxx余万元修建茶厂一家。落实易地扶贫搬迁xx户,完成危房改造xxx户。同时,积极指导老屋基村组级公路修建、厕所改造,大力宣传扫黑除恶相关知识,制定环境卫生村规民约,全力推进该村脱贫攻坚工作。全年实施建设饮水安全项目xx个,覆盖贫困户xxx户,解决xxxx人饮水不安全问题,现都已投入使用。同时,我局投入资金xx.x万元用于村级阵地配套设施建设及其它设施建设。
(四)行业监管出实招
1.安全生产守底线。为确保我市水利建设工程安全可控,我局取制定安全生产工作、工作要点;定期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对农村水电站、防洪抗旱、农村饮水等项目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开展xxxx年春季校园及周边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推进全市平安校园建设;集中开展防风险保平安护军运迎x的消防安全检查专项行动;组织开展xxxx年全国水利安全生产知识网络竞赛活动以提高全员的业务知识水平;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展开各项专项检查和整治行动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实现工程建设零事故目标。截止目前,共计安排各项安全检查xx批次,检查农村水电站x座、饮水工程x处、市局直管在建项目(复兴、小溪河)x处、旅游漂流x处,检查出安全隐患和存在问题xx余处,已全面整改到位。
有没有好用的地震预警软件?
牛顿力学是一种因果关系 给物体一个力,就会产生一个加速度。力是因,加速度是果。这样只要知道了初始条件,就可以由给的力计算出物体运动轨迹。有点决定论的意思,一切运动都是确定的。分析力学则是最小作用量原理,准确说是哈密顿原理 物体不需要力来作为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它选择作用量取极值的路径作为运动轨迹。因为对于其它的路径,它们的概率幅相消了,最后概率收束到作用量取极值的路径上。也可以说,分析力学中,物体沿概率最大的路径运动。像混沌、非线性动力学这些,最好用分析力学的观点去理解。强行本质,所以没有用数学语言,看看就行。区别其实非常多,从你做题的角度来讲区别会更多,但我个人认为“本质”也许就在这里。
为什么气温高和水位较低太湖蓝藻数量迅速增加
雅安地震的不幸降临,震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上百名同胞顷刻间阴阳相隔,让人们再次痛苦地感受到了灾难的无情。我们为逝者哀悼,为生者祈福,无论捐财捐物,还是亲赴现场救援,都是希望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帮助雅安同胞早日脱离灾难。
与此同时,对地震的“敬畏有余而预备不足”则再次引起了人们的讨论和反思,无论是对地震救援知识的扩散传播还是要求相关部门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技术水平,完善预警救援机制,所有可能做到防灾患于未然的举措都值得我们在此研究讨论。
同样出于此目的,小编在此向朋友们介绍们几个可以安装在手机上的与地震相关的iOS端App,希望通过它们帮助我们了解地震预防、检测、提示的知识,当然若能在此次救援行动中发挥作用就再好不过了。
《地震预报与查询》--唤醒熟睡中的人们
自4月20日发生7级地震以来,雅安地区余震频频,来自中国地震台网微博消息,截止23日10时,四川芦山地震共记录到余震3407次,其中3级以上余震100次,不免让人为身处雅安的灾民和救援人员捏一把汗。最让人担心的莫过于在人们熟睡时候地震不请自来,往往造成人们反应不及。《地震预报查询》这款应用虽然也无法提前预测地震,但它能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叫醒睡梦中的人们,为他们争取到更多的响应时间和逃生机会。
《地震预报查询》包含三大功能:
1.内置了一份简单的地震救援手册;
2.可以连接至中国地震局、日本气象厅、美国地震信息中心等覆盖全球的地震信息中心,帮助用户在第一时间获取地震相关信息;
?
3.在睡觉之前打开应用并开启预警系统,它便能够通过感受震动及时唤醒熟睡中的人们。
同类App:《地震报警器》
《地震讯息》--支持震点历史数据检索和分享
《地震讯息》是一款能够快速提供全世界地震讯息的软件,方便用户在第一时间获知世界各地最新的地震信息。
打开《地震讯息》后,用户可以从覆盖全球的12个地震信息源选择查看数据。就在小编测试的时候,发现上午10点零9分(23日)雅安附近再次发生了2.9级的余震。
介绍说该软件还支持检索任意震点历史上6级以上的强震,小编点击进去看到,历史上雅安地区发生过6次6.5级以上的地震。
此外,《地震讯息》还支持地震截图信息分享新浪、腾讯微博、邮件、email,并且还能自动将外文数据翻译为中文。
同类APP:《中国地震网》、《地震专家》、《Earthquakes》等。
《地震逃生救援手册》--普及人们的地震相关知识
?
对于突然不幸降临的地震,该如何“审时度势”选择最佳途径逃生,大部分人心里都没有底。为了防患于未然,小编建议朋友们多多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
《地震逃生救援手册》的界面设计和功能非常简单,但对于补充我们的地震知识还是有一定裨益。该应用通过可滑动的页面向用户展示共59条地震自救/急救相关条目,点击进去便能查看包括地震基础知识、如何判断地震、防震避震措施、震后自救应对、地震互助互救,以及后期的心理预防等相关内容。
同类App:《地震自救手册》
目前来说,虽然已有不少与地震相关的App推出,但是在实用功能和操作体验方面都有很大不足,特别是地震预警类App,受地震监测预防技术限制,尚无法准确预测。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很期待此类App的发展。考虑到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速度,移动App推送消息预警灾害或许会成为最方便有效的方式。所以在此,我们希望全球各地的地震监测中心和应用开发者们,能够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开发出更好的地震预警类移动App。
为雅安同胞祈福,希望他们早日战胜灾难!
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是一回事吗
我给你几篇得了
太湖蓝藻爆发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水体富营养化。
太湖无锡段的水体富营养化与气温、水温等密切相关,同时还存在着地理特殊性。
上游湖荡水质恶化。近年来太湖上游湖荡保护力度不够,湖荡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太湖失去了第一道天然保护屏障,这直接导致从太湖西北部进入的污染物总量升高,太湖大部分水域藻类含量处于极高的水平。
湖水温度高于正常年份。太湖年最高水温出现在7、8月,年最低水温出现在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上旬,历年最高水温达38℃,最低水温0℃,水温年变幅介于29.5~38.0℃之间,平均变幅为34℃左右,平均水温为17.1℃,较陆上气温高1.3℃,且各月平均水温均高于气温。2006年的冬季是无锡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冬天,整个冬季的日平均气温比往年要高2℃多,这导致蓝藻没有被大面积冻死,为2007年的暴发积聚了条件。继“暖冬”之后,2007年入春以来气温继续走高,为蓝藻的疯长提供了适宜条件。2007年1~4月太湖水体积温高于多年平均值,尤其是4月份月平均水温为近25年中最高,且4月25日以后太湖水温一直超过20℃,整个5月份也是历史上气温最高的月份。这些都有利于藻类生长。
太湖水位较低。2007年1~4月,连日干旱导致太湖的水位大幅下降,而太湖水位本来就很低,所以很快就引起泛浮现象,导致太湖底下的脏东西全都浮了上来。太湖始终处于相对较低的水位,4个月平均水位为2.94米,比近25年水体积温最高的2002年同期还要低13.4厘米,极低的水位使污染物浓度提高,从而进一步导致水质恶化。
东南风的风向集聚效应。梅梁湖是太湖伸向陆地的大湖湾,东南风一吹,几乎整个外太湖的蓝藻都聚集到了这里。曾有专家比喻,梅梁湖的100多平方公里水域像一个水体相对静止的“口袋”,偏南风一吹,便成了整个太湖蓝藻的聚集处。其实无锡梅梁湖集中了太湖中江浙沪三地的蓝藻,而无锡市位于太湖的取水口就在这里,所以蓝藻的爆发对无锡市民饮用水影响极大。
降水量少。降雨偏少弱化了水体本身的净化能力,致使水质进一步恶化。加上太湖生态清淤工程导致水体无法流动,太湖近乎似水,所以加剧了蓝藻的灾情。
然而,以上种种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深的现象并非自然形成,蓝藻大面积爆发也并非蓝藻之过,太湖的污染,罪魁祸首还是人类。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太湖的主要污染物总氮、总磷就严重超标,富营养化明显,局部汞化物和COD含量也大大超标。这主要是由农业面源污染、工业点源污染及生活污水排入太湖导致的。
而造成太湖富营养化的首要原因就是农村面源污染。面源污染是指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地表径流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面源污染更多地与农村联系在一起。我国农村过量和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小规模畜禽养殖的畜禽粪便,以及未经处理的农业生产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和废水等,都是造成面源污染的直接因素。
此外,这些年来,无锡等地的太湖地区把化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使得大大小小的化工、电镀、印染等企业如雨后春笋,分布在这个地区,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沿太湖一字排开,污水直接排放到太湖里。太湖流域内乡镇工业相当发达,以不到全国0.4%的国土面积创造着约占全国1/8的国民生产总值。上游地区一直未能遏制自己的“GDP情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太湖周遍的污染源整治。
由于高效快速的经济发展模式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太湖流域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城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人口增多使得城市生活污水量迅速增大,而大量的生活污水也毫无例外的排入了太湖。
湖泊本来是很大的自然系统,但长期以来人们不加节制地开发利用它,导致了湖泊系统性问题的出现。人与自然的辩证法表明,粗暴地利用自然必然受到自然的报复。人和自然的关系已经严重失衡,自然已经开始报复人类的过度使用了。跟河流相比,湖泊更需要“休养生息”。古老的太湖养育了周边生生不息的儿女,现在该是儿女们舍弃贪婪,让她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反思我的家乡武汉,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的数据表明,武汉市的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947人,比1990年增加132人。按照这个增长速度,现在武汉的人口密度应该已经超过每平方公里1000人了,这和太湖流域情况相当。武汉的城市化率为82.86%,也是相当高的,流动人口比例也很大。不过与太湖流域不同的是,武汉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是武昌,达到每平方公里12020人。而武昌是武汉的教育中心,这里的高校师生占了人口的一大部分,就全市来看,人口增长最快的人群也是大学生。但这并不能减轻武汉市的污染程度。和我一起在武汉长大的同龄人中,患有上呼吸道疾病的大有人在;虽然大批工厂都搬到了郊区,但这只能导致郊区的污染程度朝着市区的方向加速演变,对于城区,变化并不大。我也见过绿色的长江水,但却和太湖的绿色不同,江水下的小鱼和蝌蚪都清晰可见;我也喝过苦涩的自来水,加糖也掩盖不了的苦,但却是突发引起的,不到一天就又好了。而现在我常常在武汉的大小湖泊中看到水华现象,几乎所有的湖都有,但从未见过有好转的迹象;常常听到湖面大面积翻塘的消息,但几乎年年都有。和江水里的小鱼玩耍,那些快乐的童年时光已经成了永久的记忆,长大后我也再没有见过江水下的那些鱼。也许拥有这样记忆的人里面,我和我的同龄人就是最后一代了吧!——真是可悲的事实!作为长江和汉江的儿女,守着千湖之省,百湖之县,我们也早就该警醒了。
有人怀疑太湖蓝藻爆发与环湖的水稻田有关,其实不然。稻田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对区域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显示,在同样的土壤有机碳水平下,稻田土壤可以保持更多的氮和磷,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肥力,而且可以明显降低氮磷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所以,水稻不但不会引发蓝藻爆发,反而会限制蓝藻的疯长,应该发挥其显著的固碳减排降温效应和大气的净化功能。但是,环太湖的传统种稻观念需要与时俱进,要在科学规划稻田布局的基础上,将“高产更高产”的水稻生产目标更改为“优质安全生产”,切实降低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量,进行保护性稻作技术创新,积极开发环境友好的保护性稻作技术,开创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此外,还有一个早已被人们淡忘的潜在因素——生态系统食物链。太湖盛产的鱼类有48种,其中以经济鱼类银鱼和白鱼闻名。20世纪60年代环湖大堤和闸坝的建设阻隔了太湖和长江间的交通,这让原本可以游进太湖的鲢鱼数量减少。常见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中的鲢鱼是一种“食藻鱼”,是蓝藻天生的“克星”。鲢鱼无法进入太湖,食物链上掉下一环,蓝藻缺乏生态上的天敌,疯长只是时间问题。可见,人为的水利工程在多年前就已经埋下今日的祸根。自然界的万物存续自有其定律,其中有许多微妙的关联,是我们人类无法看清的,这正是自然界的伟大之处,也正是我们人类渺小的所在。如果人类已经无所不能了,那么还要上帝做什么呢?巴别塔的存在是对所有生物的警示——是自然界创造了你,所以你永远不会比大自然更强大。
“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绝大多数的水华仅仅是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蓝细菌)、绿藻、硅藻等;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水华发生时,淡水一般呈蓝色或绿色。
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氮、磷等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即木桶的短板。如果氮、磷含量大量增加,即水体富营养化后,植物的生长就解除了限制,继而大量繁殖。而处于食物链最底端的原生植物(以藻类为主的各种浮游植物)繁殖得最快,它们迅速占有大量,从而限制其它植物的生长,成为优势种群。在淡水中,导致水华的最常见的生物就是蓝藻。由于藻类是以光能为能源的,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所以当藻类大量生长时,水体表面的溶解氧呈饱和甚至过饱和状态;但同时,蓝藻也会在水面形成一层膜,阻断阳光和空气进入,而且当藻类大量死亡后,由于腐化和降解的过程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严重不足,呈厌氧状态,水体严重恶臭。此外,为了抑制其它生物生长,藻类会释放出一种毒素——湖靛,对鱼类有毒杀作用,破坏水体中生物的多样性,导致水体中的生物尸体和残体增多,有机负荷大大提高,又产生大量的氮和磷,进一步加深了微生物厌氧分解的程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淡水富营养化后,水华会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
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会被藻类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藻类会影响景观,水体还会有难闻的臭味等等。所以每次发生水华现象都会给人类和自然界带来巨大的损失或灾害。
导致水华发生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水体的富营养化。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还是水域沿线大量施用化肥、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致使江河湖泊中氮、磷、钾等含量上升。此外,水温、pH值、光照强度等因素均会影响水华的程度。20~30℃是水华现象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一周内水温忽然升高大于2℃是水华现象发生的先兆。当营养物质及其他条件适宜时,pH值为8左右可促进水华发生,若发生水华后,即使初始pH值不利于藻类生长,藻类的自适应性使其可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调节水体pH值趋向适宜生长的偏碱性范围。光照强度越强越有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进而促进藻类繁殖,大大提高藻类的繁殖速度。在水华现象发生时,水域多呈现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潮流缓慢等特征。
2007年5月6日,太湖开始爆发蓝藻,这个无锡市民年年都要受到侵扰的“常客”,这次却来得更早、更凶。无锡市紧急启用常熟水利枢纽泵站从长江实施应急调水。16日,梅梁湖水质变黑,22日,小湾里水厂停止供水,25日,贡湖水厂水质尚能满足供水要求,28日,贡湖水厂水源地水质严重恶化,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溶解氧下降到0mg/L,氨氮指标上升到5mg/L每升,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29日起,自来水水质粘稠,带有极强的刺鼻的腥臭味。
此后,无锡市民无法饮用自来水,甚至用来洗脸洗澡都不行,市民只能购买纯净水解决饮水问题。在老一点的城区,市民开始启用井水救急。日常生活的洗脸、洗澡、刷牙也要强忍着刺鼻的臭味,鼻子都不敢靠近手。部分市民离开无锡避臭。
为保证居民饮上纯净可口的自来水,自来水公司不惜成本,每处理一吨水就要耗费6分钱的除藻除臭药剂,而每天需要处理100多万吨水,仅此一项,每天就需耗费6万多元。而且用药剂很难完全除去臭味,加净水器、活性碳、强氧化剂都没有效果。
太湖流域的景观、渔业、航运产业都将受到沉重打击,经济损失巨大。
应急措施
面对突然爆发的太湖蓝藻,无锡市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一是加大“引江济太”(引长江水补充太湖水)的供给量,以达到稀释太湖富营养化水质的状况,截止6月3日,共引长江水4.3亿立方米,其中2.46亿立方米引入太湖;二是紧急邀请国内治理蓝藻的相关专家会商改善太湖水质的有关对策;三是密切关注自来水水质生化变化情况,以便作出积极应对。此外,连接太湖与无锡市内河的闸口被打通,同时启用一批被封闭的深水井,作为应急期间市民的生活用水补充。市组织人手打捞蓝藻,加强监测,尽快净水、稳定水价。
为缓解太湖蓝藻灾情,针对降雨量少的情况,5月31日下午和6月1日凌晨,有关部门在太湖地区实施了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取得了明显的增雨效果。针对市民用水难的情况,启用一批被封闭的深水井,作为应急期间市民的生活用水补充。
5月31日,清华大学教授张晓健和助手来到无锡。专家发现,从太湖取水口到制水厂7公里长的输水管线有两个半小时的流程,若在取水口投放大量的高锰酸钾氧化剂,在2个多小时的输水过程中,就能氧化掉大部分致臭物质;再在制水厂投放粉末活性炭,就能去除剩余的致臭物质,同时分解残留的氧化剂。经历了17个小时的反复实验后,6月1日上午7时40分,制水厂出水的臭味被成功消除。这一关键性突破,为破解无锡市饮水危机带来了希望。6月1日晚,无锡市开始恢复正常供水,但要等水管中的陈水都流光后才能开始用水。6月3日上午,江苏省和无锡市两级卫生部门又对出厂水质和居民家中的水质进行监测比较,自来水出厂水质稳定合格,所有水厂出厂水的感官指标、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均符合国家GB5749-85水质标准。市民除饮用和做饭仍依赖纯净水外,其他生活用水已经正常。
治理方法
追溯太湖污染治理的历史,时间已经很久了,但太湖水质却每况愈下。其原因之一就是对可能发生的人为污染物排放量估计不足。上世纪90年代提出“2000年太湖水变清”的目标,当时估算每年进入河道和湖泊的工业废水只有5.4亿立方米,生活污水的年排放量也只有3.2亿立方米左右。而到了2000年,排放的污水量却增加了5倍,监测数据显示,当年太湖流域点源污水排放量53.3亿立方米。原因之二就是太湖流域水保护和水污染治理,表现为流域特征,涉及到水利、环保、建设、农业、渔业、交通等多个部门,必须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太湖涉及两省一市,环湖城市必须携起手来共同治理,否则是无法将太湖治理好的。原因之三是蓝藻爆发的现状并不是一天形成的,要治理好也需要相当长的生态周期。如果要新造自来水厂,那么选址、取水方案、技术设计、建设等环节,周期也相当长。
从生态学的角度考虑,早在蓝藻爆发之前的1月份,就有专家提出在太湖养鱼来预防和治理蓝藻。据测算,花鲢或者白鲢每增长1千克体重就能“消灭”40千克到50千克蓝藻。一条50克左右的鲢鱼苗在太湖中长到1.5千克左右,就要被捕捞上岸,由此推算,从放流鱼苗到捕捞上岸,一条鲢鱼一共能吃掉60千克左右的蓝藻。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出一种有机污水处理剂,将其均匀加入一杯污水中,3~5分钟即可使氮、磷及藻类絮凝沉淀,再通过磁分离技术,彻底移出污染物,处理后的水体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专家介绍,过去一些水体治理产品只能凝结、沉淀污染物,不能将其移出,时间长了往往会再次爆发污染。而他们研制出的这种有机污水处理剂是以粉煤灰等几种无毒无害的工业废料与壳聚糖等材料复配,再加上磁粉等磁性材料,通过物理化学改性,制成粉剂或水剂母料的。试验表明,这种水处理剂与富营养化湖水混凝,先产生絮凝物,再伸入磁铁即可吸附移出氮、磷和藻类。这项新成果因为加入了磁分离技术,可实现彻底根治氮、磷及蓝藻的目标,弥补过去一些水体治理产品的不足。
针对已爆发的蓝藻,有关专家提出向湖中喷洒稀释的黏土浆,利用黏土对藻类细胞的凝聚吸附作用使蓝藻沉入水底,控制其生长蔓延,同时往原水中添加活性碳也可以吸附、沉淀蓝藻。
针对去除水体中的藻毒素,复旦大学化学系副教授邓春晖开展了一项名为“磁性纳米材料附加铜离子去除藻毒素”的研究。研究证明,铜离子能和藻毒素通过配位作用相结合。而通过将铜离子附加在磁性纳米材料上,就可以用磁石将附有藻毒素的磁性纳米材料方便地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从水体中分离藻毒素的目的。在实验室阶段,此方法的分离率已达90%以上。
针对防止和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胡欢等三名学生发明的“陆生植物水培治污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思路。此方法利用佛手蔓绿绒和叶喜林芋两种常见的景观植物,栽培在重度富营养化的水体中,以最大限度地吸收水中的富余营养。
水藻是一种只要有阳光和水便可生长并能转化为燃料油的生物。科学家开始启动用水藻转化燃料油的。从水藻中提取的植物油可以被转化成生物柴油,这种生物柴油几乎可以被当作所有柴油机的燃料。因此,有人想到用爆发的蓝藻制造生物燃料油。
蓝藻含氮量高达10%左右,含磷量也近1%。1立方米蓝藻可生产4公斤氮,相当于8公斤尿素,加上生产沼气的收益,综合利用1立方米蓝藻的总收入可达50元。他们已成功将蓝藻制成优质生物肥料,可以很好地取代化肥。目前,这项成果即将在太湖边进行中试,一旦项目取得最终成功,可解决太湖周边40万亩土地的肥料供应问题。水体富营养化,而周边农田营养缺乏,这种处理方法本身就反映出我国农业生产的不科学不合理的现状。
后续处理
实时监测蓝藻状况。江苏省测绘局和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联合研发“太湖蓝藻水华遥感动态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卫星遥感空间、地理信息技术配合湖面实测样等高新技术,建立遥感光谱与蓝藻生物量关系模型。系统建成后,将可动态监测蓝藻水华的发生、发展与空间分布变化,通过不间断的卫星数据输出,判断蓝藻的生长态势,进行预报预警,并为湖区周边新农村建设及时提供水质资料,为农业、渔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等提供良性管理与技术服务。
治理排污源头。紧邻太湖的无锡周铁镇,面积不足73平方公里,却聚集了400多家工业企业,其中,高污染企业就有150多家,多年整治都不见效果。2007年蓝藻爆发后,无锡市将在2008年底前关闭全市772家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效益的企业。在江苏宜兴,凡是有氮、磷排放的新项目全部被叫停,还有近十家这类老企业,虽然符合以往排放标准,但按照新的环保门槛,也被关停转产。江苏将于2008年底前依法关闭2150家小化工企业。
现状
今年(2008)4月初,太湖蓝藻又大规模爆发,比2007年又提前了一个月,而且湖水就像绿色油漆一样,可以写字;太湖就像大染缸一样,东西掉下去再捞上来就全都染成绿色了。不可否认,水华的现象不但没有好转,而且还更加严重了。但由于各方面都做好了准备,所以居民生活用水没有受到影响。
藻水分离工程可望规模化运作。无锡太湖水藻分离站示范工程项目位于太湖梅梁湾北端,是无锡实施蓝藻无害化处理与化综合利用的重点示范工程之一。该项目引进水藻分离集成技术,用机械方式治理蓝藻,工艺成熟,低耗高效,安全实用,日处理能力可达5000吨富藻水。项目实施后,可解决水藻高效快速分离、藻浆脱水、藻渣制取有机肥等三个难题,对蓝藻暴发形成的大面积水华可迅速有效应急清除,除藻率达95%以上,并可大量带走氮磷,减轻水体中营养负荷,改善水质。经过太湖水藻分离站处理的去藻水可直接回送湖体实施再利用,能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体景观,为湖泊的生态修复创造条件。
感想
搜集了很多资料,也查阅了一些相关知识,但始终没有找到针对水体富营养化本身的治理措施。都只能等水华发生以后,再在用水的过程中,去处理去净化。也就是先污染后治理,而且这种治理也不是根本上的治理。虽然从根本上治理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但现在似乎连解决方案也没有,让人觉得泄气,觉得可悲啊!
水体富营养化同时涉及到环境问题的两个方面,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上述的探究中,已经提及这两个方面,但很明显,现在社会上对太湖蓝藻爆发的反思,更多的只是看到了环境污染,而对生态破坏的重视不够,对生态环境的现状也没有具体的研究分析。但我想,利用生物的或者是生态学的方法来解决太湖蓝藻问题才是更快速更有效的。
另外,武汉和太湖流域的状况十分相似,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我深深地为太湖的故事在武汉重演感到担忧。
那里有工程调度工作小结,最好是见习期间的?
新华网昆明10月11日新媒体电(记者李萌)云南景谷6.6级地震发生以后,一则“昆明提前67秒收到预警”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记者了解到,“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其实是不一样滴,请各位小伙伴听地震专家们揭示当中奥秘。
相关专家表示,“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有重大的区别。首先,时间上不一样,“预报”是在地震发生之前,而“预警”是在地震发生之后。其次,国家对地震预报发布权限有严格规定,而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相关配套制度还需加强建设。此外,“地震预警”相关技术关注度越来越高,但这种技术还存在预警盲区等短板,需要冷静客观看待。
云南省地震局防灾研究所所长张建国表示,“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之前,对特定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判断。地震预报根据时间段一般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和短临预报。长期预报是10年以上,中期预报是1至3年,而短临预报又分为1至3个月的短期预报和地震发生前数天至数小时的临震预报。
而“地震预警”则是指地震发生以后,在地震波传递过程中,对一定距离内特定的目标发出警告,以便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取紧急应对措施。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耿庆国表示,浅源地震发生比较多,破坏性大,在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面波,纵波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5.6公里,横波是每秒3.5公里,比电磁传播速度慢得多,所以监测仪器捕捉到地震波后,就可以向震中周边地区发出预警。但是,目前预警技术还有盲区,因为震中破坏性最大的地区,地震波瞬间就到达地面,监测仪器来不及预警,按照现在的预警技术水平,震中半径20公里至30公里的范围内仍然是盲区。
张建国表示,地震预警对于震级较低的地震作用不大,但对于地震发生时一些“生命线”工程的安全比较重要,比如说城市的电力设施、燃气管网、核电站、高速铁路等等,可以利用地震预警,在地震发生后,抢在地震波到达前做出提前停机、制动的应急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轻地震损害的作用。
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所长陈维升表示,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在进行预警系统的研究,这方面日本做得比较成熟,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地震预警系统,预警信息由日本气象厅负责管理和发布,预警系统与国内广播电视连通,一旦发生地震就可以第一时间向全国发布。我国地震预警研究起步比较晚,近年来不断加强相关研究应用,但对于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权限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
由此可以明白,所谓“昆明提前67秒收到预警”的意思,是景谷地震发生后,预警信息比地震波“跑快”67秒到达昆明,而不是震前的预报。
湖泊中的蓝藻能否在海洋中生存
承蒙领导的厚爱让我领任工程调度员一职,说句实话刚开始的时候我很没有信心,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岗位,不知道这个岗位需要做些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的去做好它,为此我倍感纠结。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我曾一度有过放弃的念头,可是在领导们和同事们的帮助和爱护下,我渐渐的发现其实这个岗位并没有我所想象的那么困难,我不禁为我以前的想法感到好笑。经过9个多月的工作之后,为自己这个岗位写下一些自己的体会以及总结。
现将本人2012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在工程部长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迅速、准确地传达领导和上级机关施工生产方面的指示、决议,发布调度命令、通知和通报,并督促、检查、收集、反馈贯彻执行情况。
2、定期收集和掌握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如工程任务总额、施工产值、主要工程数量及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情况等。
3、根据调度工作需要,按周、月、季、半年、年度特别关注项目实行日报制度,收集相关信息,掌握工程进度、安全、质量、完成产值等情况;人员上场情况及总体施工情况。
4、加强对各单位完成产值和施工进度的考核力度,根据下达的施工和产值按月、季、年对施工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通报,进行各级数据分析,汇总影响施工进度和产值完成情况的原因,并提出各项措施上报部门领导和指挥部领导。
5、参加有关施工生产的各种会议,组织工程例会、施工现场会及工程情况专题汇报会。记录、整理和下发会议决议,及时上报下达并通报有关部门并督促执行。
6、工程防洪和抗震救灾等紧急的处理工作,及时收集施工所在地气象预报和水文资料,根据掌握的气象水文变化情况,及时取预防措施。遇有紧急情况,要立即向指挥部领导和上级调度部门汇报,并积极协同有关部门紧急处理。
7、建立调度台帐,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业务素质。
其实以上的7点大多数我都还做的不好,还需要领导们和同事们的帮助。
经过这9个多月的工作我发现了我自身的很多不足,比如说知识储备不够丰富、专业知识不够熟练、马虎粗心等等,这些都是我最大的短板,要想继续胜任这个工作我必须要克服这些短板。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自豪的说我可以胜任这个岗位。
雾霾的七大问题
我给你几篇得了
太湖蓝藻爆发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水体富营养化。
太湖无锡段的水体富营养化与气温、水温等密切相关,同时还存在着地理特殊性。
上游湖荡水质恶化。近年来太湖上游湖荡保护力度不够,湖荡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太湖失去了第一道天然保护屏障,这直接导致从太湖西北部进入的污染物总量升高,太湖大部分水域藻类含量处于极高的水平。
湖水温度高于正常年份。太湖年最高水温出现在7、8月,年最低水温出现在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上旬,历年最高水温达38℃,最低水温0℃,水温年变幅介于29.5~38.0℃之间,平均变幅为34℃左右,平均水温为17.1℃,较陆上气温高1.3℃,且各月平均水温均高于气温。2006年的冬季是无锡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冬天,整个冬季的日平均气温比往年要高2℃多,这导致蓝藻没有被大面积冻死,为2007年的暴发积聚了条件。继“暖冬”之后,2007年入春以来气温继续走高,为蓝藻的疯长提供了适宜条件。2007年1~4月太湖水体积温高于多年平均值,尤其是4月份月平均水温为近25年中最高,且4月25日以后太湖水温一直超过20℃,整个5月份也是历史上气温最高的月份。这些都有利于藻类生长。
太湖水位较低。2007年1~4月,连日干旱导致太湖的水位大幅下降,而太湖水位本来就很低,所以很快就引起泛浮现象,导致太湖底下的脏东西全都浮了上来。太湖始终处于相对较低的水位,4个月平均水位为2.94米,比近25年水体积温最高的2002年同期还要低13.4厘米,极低的水位使污染物浓度提高,从而进一步导致水质恶化。
东南风的风向集聚效应。梅梁湖是太湖伸向陆地的大湖湾,东南风一吹,几乎整个外太湖的蓝藻都聚集到了这里。曾有专家比喻,梅梁湖的100多平方公里水域像一个水体相对静止的“口袋”,偏南风一吹,便成了整个太湖蓝藻的聚集处。其实无锡梅梁湖集中了太湖中江浙沪三地的蓝藻,而无锡市位于太湖的取水口就在这里,所以蓝藻的爆发对无锡市民饮用水影响极大。
降水量少。降雨偏少弱化了水体本身的净化能力,致使水质进一步恶化。加上太湖生态清淤工程导致水体无法流动,太湖近乎似水,所以加剧了蓝藻的灾情。
然而,以上种种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深的现象并非自然形成,蓝藻大面积爆发也并非蓝藻之过,太湖的污染,罪魁祸首还是人类。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太湖的主要污染物总氮、总磷就严重超标,富营养化明显,局部汞化物和COD含量也大大超标。这主要是由农业面源污染、工业点源污染及生活污水排入太湖导致的。
而造成太湖富营养化的首要原因就是农村面源污染。面源污染是指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地表径流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面源污染更多地与农村联系在一起。我国农村过量和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小规模畜禽养殖的畜禽粪便,以及未经处理的农业生产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和废水等,都是造成面源污染的直接因素。
此外,这些年来,无锡等地的太湖地区把化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使得大大小小的化工、电镀、印染等企业如雨后春笋,分布在这个地区,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沿太湖一字排开,污水直接排放到太湖里。太湖流域内乡镇工业相当发达,以不到全国0.4%的国土面积创造着约占全国1/8的国民生产总值。上游地区一直未能遏制自己的“GDP情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太湖周遍的污染源整治。
由于高效快速的经济发展模式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太湖流域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城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人口增多使得城市生活污水量迅速增大,而大量的生活污水也毫无例外的排入了太湖。
湖泊本来是很大的自然系统,但长期以来人们不加节制地开发利用它,导致了湖泊系统性问题的出现。人与自然的辩证法表明,粗暴地利用自然必然受到自然的报复。人和自然的关系已经严重失衡,自然已经开始报复人类的过度使用了。跟河流相比,湖泊更需要“休养生息”。古老的太湖养育了周边生生不息的儿女,现在该是儿女们舍弃贪婪,让她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反思我的家乡武汉,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的数据表明,武汉市的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947人,比1990年增加132人。按照这个增长速度,现在武汉的人口密度应该已经超过每平方公里1000人了,这和太湖流域情况相当。武汉的城市化率为82.86%,也是相当高的,流动人口比例也很大。不过与太湖流域不同的是,武汉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是武昌,达到每平方公里12020人。而武昌是武汉的教育中心,这里的高校师生占了人口的一大部分,就全市来看,人口增长最快的人群也是大学生。但这并不能减轻武汉市的污染程度。和我一起在武汉长大的同龄人中,患有上呼吸道疾病的大有人在;虽然大批工厂都搬到了郊区,但这只能导致郊区的污染程度朝着市区的方向加速演变,对于城区,变化并不大。我也见过绿色的长江水,但却和太湖的绿色不同,江水下的小鱼和蝌蚪都清晰可见;我也喝过苦涩的自来水,加糖也掩盖不了的苦,但却是突发引起的,不到一天就又好了。而现在我常常在武汉的大小湖泊中看到水华现象,几乎所有的湖都有,但从未见过有好转的迹象;常常听到湖面大面积翻塘的消息,但几乎年年都有。和江水里的小鱼玩耍,那些快乐的童年时光已经成了永久的记忆,长大后我也再没有见过江水下的那些鱼。也许拥有这样记忆的人里面,我和我的同龄人就是最后一代了吧!——真是可悲的事实!作为长江和汉江的儿女,守着千湖之省,百湖之县,我们也早就该警醒了。
有人怀疑太湖蓝藻爆发与环湖的水稻田有关,其实不然。稻田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对区域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显示,在同样的土壤有机碳水平下,稻田土壤可以保持更多的氮和磷,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肥力,而且可以明显降低氮磷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所以,水稻不但不会引发蓝藻爆发,反而会限制蓝藻的疯长,应该发挥其显著的固碳减排降温效应和大气的净化功能。但是,环太湖的传统种稻观念需要与时俱进,要在科学规划稻田布局的基础上,将“高产更高产”的水稻生产目标更改为“优质安全生产”,切实降低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量,进行保护性稻作技术创新,积极开发环境友好的保护性稻作技术,开创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此外,还有一个早已被人们淡忘的潜在因素——生态系统食物链。太湖盛产的鱼类有48种,其中以经济鱼类银鱼和白鱼闻名。20世纪60年代环湖大堤和闸坝的建设阻隔了太湖和长江间的交通,这让原本可以游进太湖的鲢鱼数量减少。常见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中的鲢鱼是一种“食藻鱼”,是蓝藻天生的“克星”。鲢鱼无法进入太湖,食物链上掉下一环,蓝藻缺乏生态上的天敌,疯长只是时间问题。可见,人为的水利工程在多年前就已经埋下今日的祸根。自然界的万物存续自有其定律,其中有许多微妙的关联,是我们人类无法看清的,这正是自然界的伟大之处,也正是我们人类渺小的所在。如果人类已经无所不能了,那么还要上帝做什么呢?巴别塔的存在是对所有生物的警示——是自然界创造了你,所以你永远不会比大自然更强大。
“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绝大多数的水华仅仅是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蓝细菌)、绿藻、硅藻等;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水华发生时,淡水一般呈蓝色或绿色。
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氮、磷等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即木桶的短板。如果氮、磷含量大量增加,即水体富营养化后,植物的生长就解除了限制,继而大量繁殖。而处于食物链最底端的原生植物(以藻类为主的各种浮游植物)繁殖得最快,它们迅速占有大量,从而限制其它植物的生长,成为优势种群。在淡水中,导致水华的最常见的生物就是蓝藻。由于藻类是以光能为能源的,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所以当藻类大量生长时,水体表面的溶解氧呈饱和甚至过饱和状态;但同时,蓝藻也会在水面形成一层膜,阻断阳光和空气进入,而且当藻类大量死亡后,由于腐化和降解的过程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严重不足,呈厌氧状态,水体严重恶臭。此外,为了抑制其它生物生长,藻类会释放出一种毒素——湖靛,对鱼类有毒杀作用,破坏水体中生物的多样性,导致水体中的生物尸体和残体增多,有机负荷大大提高,又产生大量的氮和磷,进一步加深了微生物厌氧分解的程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淡水富营养化后,水华会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
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会被藻类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藻类会影响景观,水体还会有难闻的臭味等等。所以每次发生水华现象都会给人类和自然界带来巨大的损失或灾害。
导致水华发生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水体的富营养化。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还是水域沿线大量施用化肥、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致使江河湖泊中氮、磷、钾等含量上升。此外,水温、pH值、光照强度等因素均会影响水华的程度。20~30℃是水华现象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一周内水温忽然升高大于2℃是水华现象发生的先兆。当营养物质及其他条件适宜时,pH值为8左右可促进水华发生,若发生水华后,即使初始pH值不利于藻类生长,藻类的自适应性使其可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调节水体pH值趋向适宜生长的偏碱性范围。光照强度越强越有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进而促进藻类繁殖,大大提高藻类的繁殖速度。在水华现象发生时,水域多呈现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潮流缓慢等特征。
2007年5月6日,太湖开始爆发蓝藻,这个无锡市民年年都要受到侵扰的“常客”,这次却来得更早、更凶。无锡市紧急启用常熟水利枢纽泵站从长江实施应急调水。16日,梅梁湖水质变黑,22日,小湾里水厂停止供水,25日,贡湖水厂水质尚能满足供水要求,28日,贡湖水厂水源地水质严重恶化,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溶解氧下降到0mg/L,氨氮指标上升到5mg/L每升,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29日起,自来水水质粘稠,带有极强的刺鼻的腥臭味。
此后,无锡市民无法饮用自来水,甚至用来洗脸洗澡都不行,市民只能购买纯净水解决饮水问题。在老一点的城区,市民开始启用井水救急。日常生活的洗脸、洗澡、刷牙也要强忍着刺鼻的臭味,鼻子都不敢靠近手。部分市民离开无锡避臭。
为保证居民饮上纯净可口的自来水,自来水公司不惜成本,每处理一吨水就要耗费6分钱的除藻除臭药剂,而每天需要处理100多万吨水,仅此一项,每天就需耗费6万多元。而且用药剂很难完全除去臭味,加净水器、活性碳、强氧化剂都没有效果。
太湖流域的景观、渔业、航运产业都将受到沉重打击,经济损失巨大。
应急措施
面对突然爆发的太湖蓝藻,无锡市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一是加大“引江济太”(引长江水补充太湖水)的供给量,以达到稀释太湖富营养化水质的状况,截止6月3日,共引长江水4.3亿立方米,其中2.46亿立方米引入太湖;二是紧急邀请国内治理蓝藻的相关专家会商改善太湖水质的有关对策;三是密切关注自来水水质生化变化情况,以便作出积极应对。此外,连接太湖与无锡市内河的闸口被打通,同时启用一批被封闭的深水井,作为应急期间市民的生活用水补充。市组织人手打捞蓝藻,加强监测,尽快净水、稳定水价。
为缓解太湖蓝藻灾情,针对降雨量少的情况,5月31日下午和6月1日凌晨,有关部门在太湖地区实施了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取得了明显的增雨效果。针对市民用水难的情况,启用一批被封闭的深水井,作为应急期间市民的生活用水补充。
5月31日,清华大学教授张晓健和助手来到无锡。专家发现,从太湖取水口到制水厂7公里长的输水管线有两个半小时的流程,若在取水口投放大量的高锰酸钾氧化剂,在2个多小时的输水过程中,就能氧化掉大部分致臭物质;再在制水厂投放粉末活性炭,就能去除剩余的致臭物质,同时分解残留的氧化剂。经历了17个小时的反复实验后,6月1日上午7时40分,制水厂出水的臭味被成功消除。这一关键性突破,为破解无锡市饮水危机带来了希望。6月1日晚,无锡市开始恢复正常供水,但要等水管中的陈水都流光后才能开始用水。6月3日上午,江苏省和无锡市两级卫生部门又对出厂水质和居民家中的水质进行监测比较,自来水出厂水质稳定合格,所有水厂出厂水的感官指标、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均符合国家GB5749-85水质标准。市民除饮用和做饭仍依赖纯净水外,其他生活用水已经正常。
治理方法
追溯太湖污染治理的历史,时间已经很久了,但太湖水质却每况愈下。其原因之一就是对可能发生的人为污染物排放量估计不足。上世纪90年代提出“2000年太湖水变清”的目标,当时估算每年进入河道和湖泊的工业废水只有5.4亿立方米,生活污水的年排放量也只有3.2亿立方米左右。而到了2000年,排放的污水量却增加了5倍,监测数据显示,当年太湖流域点源污水排放量53.3亿立方米。原因之二就是太湖流域水保护和水污染治理,表现为流域特征,涉及到水利、环保、建设、农业、渔业、交通等多个部门,必须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太湖涉及两省一市,环湖城市必须携起手来共同治理,否则是无法将太湖治理好的。原因之三是蓝藻爆发的现状并不是一天形成的,要治理好也需要相当长的生态周期。如果要新造自来水厂,那么选址、取水方案、技术设计、建设等环节,周期也相当长。
从生态学的角度考虑,早在蓝藻爆发之前的1月份,就有专家提出在太湖养鱼来预防和治理蓝藻。据测算,花鲢或者白鲢每增长1千克体重就能“消灭”40千克到50千克蓝藻。一条50克左右的鲢鱼苗在太湖中长到1.5千克左右,就要被捕捞上岸,由此推算,从放流鱼苗到捕捞上岸,一条鲢鱼一共能吃掉60千克左右的蓝藻。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出一种有机污水处理剂,将其均匀加入一杯污水中,3~5分钟即可使氮、磷及藻类絮凝沉淀,再通过磁分离技术,彻底移出污染物,处理后的水体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专家介绍,过去一些水体治理产品只能凝结、沉淀污染物,不能将其移出,时间长了往往会再次爆发污染。而他们研制出的这种有机污水处理剂是以粉煤灰等几种无毒无害的工业废料与壳聚糖等材料复配,再加上磁粉等磁性材料,通过物理化学改性,制成粉剂或水剂母料的。试验表明,这种水处理剂与富营养化湖水混凝,先产生絮凝物,再伸入磁铁即可吸附移出氮、磷和藻类。这项新成果因为加入了磁分离技术,可实现彻底根治氮、磷及蓝藻的目标,弥补过去一些水体治理产品的不足。
针对已爆发的蓝藻,有关专家提出向湖中喷洒稀释的黏土浆,利用黏土对藻类细胞的凝聚吸附作用使蓝藻沉入水底,控制其生长蔓延,同时往原水中添加活性碳也可以吸附、沉淀蓝藻。
针对去除水体中的藻毒素,复旦大学化学系副教授邓春晖开展了一项名为“磁性纳米材料附加铜离子去除藻毒素”的研究。研究证明,铜离子能和藻毒素通过配位作用相结合。而通过将铜离子附加在磁性纳米材料上,就可以用磁石将附有藻毒素的磁性纳米材料方便地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从水体中分离藻毒素的目的。在实验室阶段,此方法的分离率已达90%以上。
针对防止和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胡欢等三名学生发明的“陆生植物水培治污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思路。此方法利用佛手蔓绿绒和叶喜林芋两种常见的景观植物,栽培在重度富营养化的水体中,以最大限度地吸收水中的富余营养。
水藻是一种只要有阳光和水便可生长并能转化为燃料油的生物。科学家开始启动用水藻转化燃料油的。从水藻中提取的植物油可以被转化成生物柴油,这种生物柴油几乎可以被当作所有柴油机的燃料。因此,有人想到用爆发的蓝藻制造生物燃料油。
蓝藻含氮量高达10%左右,含磷量也近1%。1立方米蓝藻可生产4公斤氮,相当于8公斤尿素,加上生产沼气的收益,综合利用1立方米蓝藻的总收入可达50元。他们已成功将蓝藻制成优质生物肥料,可以很好地取代化肥。目前,这项成果即将在太湖边进行中试,一旦项目取得最终成功,可解决太湖周边40万亩土地的肥料供应问题。水体富营养化,而周边农田营养缺乏,这种处理方法本身就反映出我国农业生产的不科学不合理的现状。
后续处理
实时监测蓝藻状况。江苏省测绘局和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联合研发“太湖蓝藻水华遥感动态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卫星遥感空间、地理信息技术配合湖面实测样等高新技术,建立遥感光谱与蓝藻生物量关系模型。系统建成后,将可动态监测蓝藻水华的发生、发展与空间分布变化,通过不间断的卫星数据输出,判断蓝藻的生长态势,进行预报预警,并为湖区周边新农村建设及时提供水质资料,为农业、渔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等提供良性管理与技术服务。
治理排污源头。紧邻太湖的无锡周铁镇,面积不足73平方公里,却聚集了400多家工业企业,其中,高污染企业就有150多家,多年整治都不见效果。2007年蓝藻爆发后,无锡市将在2008年底前关闭全市772家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效益的企业。在江苏宜兴,凡是有氮、磷排放的新项目全部被叫停,还有近十家这类老企业,虽然符合以往排放标准,但按照新的环保门槛,也被关停转产。江苏将于2008年底前依法关闭2150家小化工企业。
现状
今年(2008)4月初,太湖蓝藻又大规模爆发,比2007年又提前了一个月,而且湖水就像绿色油漆一样,可以写字;太湖就像大染缸一样,东西掉下去再捞上来就全都染成绿色了。不可否认,水华的现象不但没有好转,而且还更加严重了。但由于各方面都做好了准备,所以居民生活用水没有受到影响。
藻水分离工程可望规模化运作。无锡太湖水藻分离站示范工程项目位于太湖梅梁湾北端,是无锡实施蓝藻无害化处理与化综合利用的重点示范工程之一。该项目引进水藻分离集成技术,用机械方式治理蓝藻,工艺成熟,低耗高效,安全实用,日处理能力可达5000吨富藻水。项目实施后,可解决水藻高效快速分离、藻浆脱水、藻渣制取有机肥等三个难题,对蓝藻暴发形成的大面积水华可迅速有效应急清除,除藻率达95%以上,并可大量带走氮磷,减轻水体中营养负荷,改善水质。经过太湖水藻分离站处理的去藻水可直接回送湖体实施再利用,能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体景观,为湖泊的生态修复创造条件。
感想
搜集了很多资料,也查阅了一些相关知识,但始终没有找到针对水体富营养化本身的治理措施。都只能等水华发生以后,再在用水的过程中,去处理去净化。也就是先污染后治理,而且这种治理也不是根本上的治理。虽然从根本上治理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但现在似乎连解决方案也没有,让人觉得泄气,觉得可悲啊!
水体富营养化同时涉及到环境问题的两个方面,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上述的探究中,已经提及这两个方面,但很明显,现在社会上对太湖蓝藻爆发的反思,更多的只是看到了环境污染,而对生态破坏的重视不够,对生态环境的现状也没有具体的研究分析。但我想,利用生物的或者是生态学的方法来解决太湖蓝藻问题才是更快速更有效的。
另外,武汉和太湖流域的状况十分相似,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我深深地为太湖的故事在武汉重演感到担忧。
近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频繁袭来的大范围严重雾霾,不时启动的空气重污染预警,让的人们心中充满焦虑。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这么严重的雾霾呢?这几年治霾究竟有多大成效?什么时候能一直呼吸洁净的空气?不少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连日来,记者专访了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雾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大家敬请从如下七大雾霾问题来进行了解:
1、哪些原因导致这么重的雾霾?
“主因还是污染排放大,不利气象条件也是重要的配合因素”
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1990年以前,北京也有类似扩散条件不利的天气,但并没有发生重污染。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燃煤、机动车等排放的污染物翻了四五番。随着污染物排放量上升,成霾的气象门槛逐年降低。气象条件稍微差一点,就发生雾霾,再差一点,就发生重雾霾污染。
目前,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均在近两千万吨,而且污染物主要集中排放在东部、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张小曳(国家大气污染专项项目“我国大气重污染累积与天气气候双向反馈机制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主因还是污染排放大,不利气象条件也是重要的配合因素。气候变化和霾之间的联系机制,科学界还在研究。中国工程院对《大气十条》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显示,京津冀区域的污染气象条件,2014年比2013年转差17%,2015年比2013年转差12%。总体来讲气象条件是比较不利的。当然,主要是目前污染物排放还没有降到位。如果能降到位,即使在不利气象条件下,雾霾持续时间和出现次数都会减少。
欧阳志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发生重污染天气,我觉得人为的污染物排放是主因。天气条件是形成雾霾的外部环境,如果没有那么多污染物排放,即使天气不好,污染物浓度也不会那么高。
2、全球气候变暖对雾霾的形成有影响吗?
“冬季气温偏高,对霾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周兵(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天气气候条件在霾的发生、发展、消散等多个环节中都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变暖,大气边界层稳定度、冬季小风日数、大气环境容量等方面发生变化,对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2014年以来,全球温度不断打破记录。2014年曾经是全球最暖年,但2015年打破了2014年的纪录,2016年又将会再次打破2015年的纪录,而且破纪录的幅度进一步增大。气象监测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京津冀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风速减小。京津冀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也就是大气容纳污染物的能力,总体在变小,这一点是明显的。
刚刚过去的2016年12月,是我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12月,全国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情况偏高2.6℃,北京偏高1.6℃左右。这是极其极端的状况。这么暖的温度为大雾霾过程提供了重要背景,冬季气温偏高,对霾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张小曳:温度、气压、风力、湿度等气象条件都跟霾或多或少有关,同时,雾霾还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会使大气层结更加稳定,这是国际上已形成的共识。也就是说,在全球变暖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导致污染的天气条件总的来讲是不利的,容易导致雾霾不断加重。前不久,欧洲一些地方也遭遇了空气污染现象。
3、“逆温层”是怎么回事?
“逆温形成污染,污染加剧逆温,恶性循环,越来越重”
马学款(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逆温现象是自然界一直都有的。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中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气象学上称它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的`种类很多,大家常说的逆温往往指辐射逆温,它是由夜间地面长波辐射导致近地面温度快速下降而形成的。逆温是一种典型的大气层结稳定现象,这种现象在冬季尤其常见。
大气污染物除了水平扩散,还能向天空垂直扩散。如果大气层结稳定,气温呈现下低上高的状态,即出现“逆温层”的时候,它就像大被子一样覆盖在近地面,阻碍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使混合层高度由较高时的上千米,大幅降低至几百米甚至几十米,导致污染物的扩散受到抑制。
张小曳:人类活动对逆温现象也有影响。污染物集中在低层大气中、出现霾时,气溶胶的总效应是“冷却效应”,使得低层降温幅度高于上层降温,会使得逆温加重,大气层结更加稳定。逆温形成污染,污染加剧逆温,恶性循环,越来越重,必须要有一个天气过程带来的冷空气,才能破坏这种循环。
4、哪些自然条件有利于雾霾的消散?
“逆温层结的破坏、大气垂直扩散能力加强等因素,均有可能对霾起到清除作用”
张恒德(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副主任):风速的增大、风向的转变、湿度的减小、有效的降水、逆温层结的破坏、大气垂直扩散能力加强等因素,均有可能对霾起到清除作用。受建筑物遮挡等因素影响,有时体感风速较小,但近地层的风速已经达到一定的量级,对污染物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另一种可能性是在持续弱偏北风的作用下,近地层相对湿度显著降低,污染物逐步稀释扩散;另外,大气的逆温层被破坏、污染物垂直扩散能力加强等原因,也可能使得霾减弱消散。
5、空气重污染期间,治理雾霾的重点是什么?
“把氮氧化物排放降得更低一点,可能效果更明显”
贺克斌:《大气十条》针对的是以下几种污染物:一次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这一顺序也是按照实际减排力度大小排列的,一次颗粒物、二氧化硫减得多些,氮氧化物次之,挥发性有机物减得少些。
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包括燃煤(燃煤电厂、工业锅炉、散煤)、机动车等。氮氧化物既是硝酸盐的前体物,也是形成硫酸盐的氧化剂。在冬季应对PM2.5重污染时,在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的基础上,把氮氧化物排放降得更低一点,可能效果更明显。目前,电厂已经做到超低排放,进一步的减排空间已经很小了。下一步要加大力度治理工业锅炉、散煤、机动车等。
“十一五”时期,有专家建议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同时列入总量控制,但最终只有二氧化硫列入。“十一五”期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4%,氮氧化物排放上升超过30%。从“十二五”开始,氮氧化物被列入总量控制。相对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的时间积累比较短,这也是其减排面对的挑战。
目前,挥发性有机物还没有纳入总量控制,氨的治理还没有实质性动作,这会对整个大气环境治理效果产生较大影响。氨是大气细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其排放量的增加有可能抵消其它措施的减排效果。
6、什么时候才能一直呼吸到洁净的空气?
“雾霾是几十年的发展积累形成的,必须要有中长期的防治战略和科学措施”
贺克斌:如果京津冀一体化顺利推进,能够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方面有所突破的话,减排会加速。但是,北京等地PM2.5浓度要降到35微克/立方米,需要10到15年,要到2025年以后。
治霾,没有一招制胜的办法,需要较长期和多方面的努力。
欧阳志云:随着人们对雾霾危害的认识,对控制雾霾污染的重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雾霾会逐渐得到控制。
常纪文:经过治理,目前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有所下降,但PM2.5前体物的浓度仍然是发达国家的10倍左右。总的来看,今后10年,中国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体上处于跨越峰值并进入下降通道的转折期,到“十三五”末期和“十四五”初中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拐点可能全面到来。
补齐生态环境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既要有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紧迫感,在战略部署上也要有必要的耐心,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方式、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在发展中科学、稳妥、分阶段地解决环境问题。雾霾是几十年的发展积累形成的,不是一年两年可以根治的,必须要有中长期的防治战略和科学措施。
7、治理雾霾,还需要哪些更有力的措施?
“减排必须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上下更大功夫”
贺克斌:头三年的减排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目前各地更多是在末端治理上使劲,包括超低排放、提标改造等,要找新的减排量,必须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上下更大功夫。现在排放量有所减少,但留在空气中的污染物还足够多,因此效果还不明显,必须进一步大幅度削减污染物。
目前有30多个城市正在进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的编制试点工作,对各种排放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PM10、PM2.5等9种污染物进行调查,做到大气污染物全覆盖。这对搞清楚并控制住污染源非常重要。
环保部每次开展空气重污染督查时,都能发现不守规矩的企业。有减排技术、设备,如何保证技术、设备得到充分使用,还需加大监管力度。完全靠人的“自觉”是靠不住的,抽查也不容易。监管需要好的技术手段,国家应该多投入一些资金研究监管技术。排污总会留下痕迹,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追踪,把漏洞、歪路堵住。否则,可能纸上统计减了很多污染物,实际上大打折扣。
常纪文: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应通过科学管理等手段,缓解雾霾问题。比如,优化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结构,遵循地理、气象、生态等基本条件,开展“多规合一”,打非治违,形成科学的、可持续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以最坚决的态度执行城市开发利用边界制度,防止各城市主城区、各区县城区等的范围继续膨胀,超过区域生态环境容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