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气候行动_中国企业气候行动倡议
1.谈中国应怎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提高应对气候变化
2.华为要求供应商绿色低碳,鼓励实现碳中和
3.腾讯公布减碳计划
4.中国在减碳过程中的角色
承诺碳中和似乎已成为企业推广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备核心。甚至有人发起灵魂之问:"还有哪家公司说他们不会实现碳中和吗?"
NewClimate研究所最近的报告说,设定碳中和(净零排放)目标的企业数量增加了三倍,从2019年底的500家增加到2020年10月的1565家。同时据估计,碳信用市场在未来20年内每年可能达到1.4万亿美元,比2020年的2.479亿美元增加了约5000倍。
虽然我们的世界迫切需要企业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以便在2050年前实现整个地球的净零排放愿景,从而限制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威胁。但是,随着各组织争相排队号称实施“碳中和”战略,一些常见的对碳中和的错误理解也正在出现。这些误区不仅显示出企业对“碳中和”的理解非常业余,对这些企业的对外交流或公共形象构成负面影响,而且威胁到我们地球的未来。
以下是企业发布“碳中和”战略需要避免的五个错误:
各个企业需要停止对他们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挑挑拣拣,只计算他们想要计算或他们只有能力计算的排放量。许多企业通过将范围3的排放排除在碳中和战略之外,来实现其所谓的“碳中和”愿景,这种处理方法严重削弱了其对于其产品上下游的产业链的影响力。
世界资源研究所发布的《温室气体协议》(Greenhouse Gas Protocol)是使用范围最广的用于理解、量化和管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国际标准。这个标准将温室气体排放分为3个范围。针对企业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目前各国有一些法律法规强制企业必须报告范围1(直接排放)和范围2(购买能源的间接排放)。但法律并没有要求大多数公司报告范围3的排放,其中包括供应链、产品运输、产品处置等方面的间接排放。
更为权威的IPCC对于范围1、范围2、范围3排放的定义如下:
这种选择性履行责任的行为意味着我们可能让绝大多数的排放不受控制。根据CDP的数据,公司的范围3排放量平均是其运营排放量的11.4倍。世界经济论坛(WEF)的一份报告发现,仅八种类型的供应链——包括食品、快速消费品和时装——就占了全球排放量的50%以上。在时装领域,产品85%的排放量来自供应链。在快速消费品领域,这个数字是90%!
零碳君在干货企业碳中和案例分析(二):微软一文中引用了微软2020年的碳排放情况:合计1116.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其中范围1排放11.81万吨,范围2排放443.06万吨,范围3排放671.53万吨,范围3排放所占比例为60.15%。干货企业碳中和案例分析(三):通用 汽车 中分析的通用 汽车 的范围3排放更加惊人:2019年2.55亿吨总排放中,97.66%的排放为范围3排放。
英国气候行动高级特使Nigel Topping最近将供应链脱碳描述为企业气候行动影响的“ 游戏 规则改变者”。他明确呼吁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保持诚实:“解决范围3排放是企业实现可信的气候变化承诺的根本。”
尽管应对范围3排放并非易事,但如果在碳排放责任方面玩挑三拣四的碳中和战略是没有意义的。而且鉴于70%的消费者对产品层面的影响比公司层面的影响更感兴趣,忽视范围3也有可能得罪你的客户群。
企业必须公布明确的低碳化路径,并积极对其负责。
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在最新的碳预算报告中强调,“2020年代必须是取得进展和采取行动的决定性十年”,但现在看起来,许多碳中和战略似乎缺乏紧迫性。有人将2050年这个实现“净零排放”的日期描述成“一个对政治家来说非常有利的日期”,这种说法对企业来说可能也成立。
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只有8%提出“碳中和”战略的公司设定有中期目标。所以单单设定一个“碳中和”的日期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更具雄心的时间表、中期减排目标和透明的进度报告。如果企业在三十年后才开始努力改变现状,那么他们就有可能根本无法迅速做出改变,或者领导层的变化会破坏他们的承诺。不要忘记,很多大企业已经违背了其设定的环境目标,包括到2020年结束砍伐森林的承诺。
以英国石油公司(BP)和壳牌公司(SHELL)为例,两家公司都宣称 "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并宣称自己是“气候领导者”。但如果看一下企业 社会 责任报告幕后的情况,你会注意到他们计划开采和燃烧的化石燃料比将地球升温控制在1.5 C以下的上限多120%。而在其他地方,一些品牌正以诚信的态度接近净零排放。比如达能在2015年就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时,他们公布了可衡量的中期目标,包括到2020年减少25%的排放量,以及针对范围1、2和3的具体2030年目标。
去年的一项调查发现,64%的英国公众不知道“净零排放”(碳中和)这个概念,只有3%的英国公众觉得自己对净零 "很了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名词所轰炸。碳中和、净零、零碳、气候积极、气候中性等等。对于中国的各路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很多根本不清楚“碳中和”概念的企业盲目制定激进的碳中和目标,以此为噱头来忽悠消费者。(这里绝没有针对以畜牧为主业的某上市公司和要把公司名称改成“碳中和”的某上市公司)
对于刚开始进行碳中和的企业来说,IPCC对碳中和(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定义是一个基本的起点:“ 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从大气中移除的二氧化碳之间取得平衡 ”。如果你有理由将目标定在碳中和以外的地方,那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消费者传达这一点至关重要。
企业实现“碳中和”的方法至关重要。请记住:如果没有人效仿你,你就不能称自己为 "气候领导者"。Client Earth最近的一项研究对富时250指数公司的年度报告进行了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当涉及到“碳中和。"目标时,“有关目标的假设、方法和战略的有意义的细节往往有限或缺失”。
关键的措施是完善信息的公开披露,因为并非所有的“零排放”都具有平等地位。企业可以选择通过减少排放为主导的符合“1.5 C未来”的方法来实现“碳中和”,也可以选择通过重视移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依靠抵消来实现“碳中和”。由于整体影响的结果差异很大,因此企业必须单独公布减排和清除目标。
企业必须对以下问题保持诚实:未来还会造成多少碳排放?有多少会依靠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的方式解决?再深究一下,企业究竟会如何减排?会改用可再生能源吗?要不要使用回收材料?商业模式是否进行改变?说到二氧化碳的清除目标,会不会通过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种树来实现?是投资于碳中和的突破性技术?还是支持或创建当地的补偿项目?
基于科学的目标为组织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来设定碳减排目标。早在2015年,科学减排目标倡议(SBTi)就已经成立,旨在评估和验证符合1.5 未来的排放目标,目前他们正在制定“碳中和”标准。
2020年南极公司(South Pole)针对英国公司的一项调查发现,只有11%的企业制定了SBTi验证的减排目标。可以看出,企业在这方面错过了获得巨大的信誉和影响力的机会。与SBTi合作意味着企业要对一个明确的碳减排战略和中期目标公开负责。而这才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气候领导力”。
特易购是第一家制定科学目标的富时100指数公司,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全球净零排放。在英国,他们的目标是提前到2035年实现净零排放。他们通过公开报告他们的目标,为碳排放目标问责制设立了一个很好的标准。
抵消应该是碳管理计划的最后一部分。如果有人觉得把抵消看作是 “一切照旧 ”的许可证,那么他们应该考虑过度依赖碳抵消的影响。
瑞典环保少女Greta在2020年的达沃斯演讲中切中问题核心:我们并不是要你们通过付钱给别人在非洲等地种树来 “抵消排放”,而与此同时,亚马逊等地的森林正被肆意砍伐。
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的行为并不能代替企业的减排行动,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如果大企业没有感受到进行重大运营变革的紧迫性,那么他们的“碳中和”计划可能更多的只是作秀而已。
面对气候危机带来的严重的 社会 经济危险,为真正的碳中和行动提出“商业案例”似乎是多余的。对于那些将碳管理战略视为成本而非投资的人来说,全球经济与气候委员会的研究表明,碳管理战略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收益。报告指出,大胆的气候行动可以在2030年之前带来至少26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同时创造超过6500万个就业机会。
无论驱动力是什么,企业立即采取行动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碳中和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让企业更好地反省自身建设,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有了明确、可操作的里程碑目标和诚实、科学的方法,我们希望企业能够避免“漂绿”,从而带来真正而必要的改变。
谈中国应怎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提高应对气候变化
第三部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将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履行《气候公约》相应的国际义务,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指导思想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的贡献。
二、原则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要坚持以下原则:
——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这既是国际社会达成的重要共识,也是各缔约方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选择。中国政府早在1994年就制定和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于1996年首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2003年中国政府又制定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国将继续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遵循《气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发达国家应带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义务的程度取决于发达国家在这些基本的承诺方面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
——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挑战,而适应气候变化则是一项现实、紧迫的任务。中国将继续强化能源节约和结构优化的政策导向,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结合生态保护重点工程以及防灾、减灾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切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涉及到经济社会的许多领域,只有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这些政策更加有效。中国将继续把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等政策措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协调推进。
——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国将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节能新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和各种适应性技术的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步伐,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尽管各国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应对手段尚有不同看法,但通过合作和对话、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是基本共识。中国将积极参与《气候公约》谈判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相关活动,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推进在清洁发展机制、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合作,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三、目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根据上述总体目标,到2010年,中国将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充分发挥以市场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应减缓二氧化碳排放。
——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等措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到2010年,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包括大水电)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煤层气抽采量达到100亿立方米。
——通过强化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氧化亚氮排放治理等措施,控制工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10年,力争使工业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上。
——通过继续推广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和半旱式栽培技术,采用科学灌溉技术,研究开发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和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加强对动物粪便、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加大沼气利用力度等措施,努力控制甲烷排放增长速度。
——通过继续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农田基本建设等政策措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力争实现碳汇数量比2005年增加约0.5亿吨二氧化碳。
(二)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调整种植制度、选育抗逆品种、开发生物技术等适应性措施,到2010年,力争新增改良草地2400万公顷,治理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5200万公顷,力争将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
——通过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监管,继续开展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促进自然生态恢复等措施,到2010年,力争实现90%左右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达到16%左右,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公顷。
——通过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和推行节水等措施,到2010年,力争减少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基本建成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农田抗旱标准。
——通过加强对海平面变化趋势的科学监测以及对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监管,合理利用海岸线,保护滨海湿地,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不断加强红树林的保护、恢复、营造和管理能力的建设等措施,到2010年左右,力争实现全面恢复和营造红树林区,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最大限度地减少海平面上升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三)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通过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研究分析方法,加大对相关专业与管理人才的培养等措施,到2010年,力争使气候变化研究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有效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政策,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技术转让等措施,到2010年,力争在能源开发、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取得进展,农业、林业等适应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提高公众意识与管理水平。
——通过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加强气候变化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培训,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到2010年,力争基本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意识,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通过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建立企业、公众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机制等措施,到2010年,建立并形成与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相适应的、高效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华为要求供应商绿色低碳,鼓励实现碳中和
现在中国的极端气候主要原因还是大气与环境的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世界上虽然有很多发达国家,但是在他们国家当中却很难找到像中国污染这样严重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对于环境治理方面没有欧美国家经验丰富,而且中国人口众多,近些年城市化面积爆发式增加,而处理污染的问题却一直徘徊不上,虽然近段时间政府虽然关闭了一些重污染企业,但是对于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汽车尾气至今没有好的对策,主要是中国汽车太多了,达到惊人的两亿五千万辆,包括三轮跟摩托车。而电力汽车在中国的普及还需要等待几十年时间。对于治理现在的极端气候,主要手段只有环境保护,环境的破坏导致气候的恶劣变化,加紧研制清洁能源的开发与生产,关闭重污染企业,限制排放超标的汽车上路,大力生产空气净化设备等等
腾讯公布减碳计划
华为要求供应商绿色低碳,鼓励实现碳中和
华为要求供应商绿色低碳,鼓励实现碳中和, 近年来,华为一直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2021年,华为将碳减排要求纳入供应商管理全流程,对所有供应商提出碳减排要求,华为要求供应商绿色低碳,鼓励实现碳中和。
华为要求供应商绿色低碳,鼓励实现碳中和12022年华为供应商碳减排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绿色低碳、协同共赢”。在大会上,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华为以及供应商代表等出席,并现场介绍和分享了全球碳减排形势、我国“双碳”政策、碳减排实现路径、行业标准、优秀实践以及华为供应链碳减排要求。
深圳市环境保护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谭清良表示,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一场能源革命,更是一场极其广泛深刻的绿色产业革命,它将重构整个产业链。一家优质的企业,不仅自身要承担碳中和责任,还要联合供应商建立具有碳中和责任的供应链,以便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减排目标。
“华为已将绿色环保要求融入采购质量优先战略及采购业务全流程,在供应商认证、选择、现场审核及绩效管理等全流程各环节中明确了绿色环保要求,碳减排对华为供应商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华为首席供应官应为民说。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指出,蔚蓝地图数据库目前已经收录了2177468条监管记录,通过数据助推绿色供应链和绿色金融,并通过企业气候行动指数引导企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助力企业实现零碳转型。
我国高度重视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陆续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等政策和标准,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了规定,为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模式。
华为于2013年启动供应商碳减排试点项目,100余家供应商参与试点项目。华为还持续加强对供应商碳排放的管理,2020年,开始推动占采购金额80%以上的TOP供应商制定碳减排目标,并实施碳减排行动。2021年,将碳减排要求纳入供应商管理全流程,对所有供应商提出碳减排要求,鼓励领先供应商提前实现碳中和,鼓励分享优秀实践等,以实现整个供应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华为要求供应商绿色低碳,鼓励实现碳中和2“华为已将绿色环保要求融入采购质量优先战略及采购业务全流程,在供应商认证、选择、现场审核及绩效管理等全流程各环节中明确了绿色环保要求。”在今日召开的2022年华为供应商碳减排大会上,华为首席供应官应为民表示,碳减排对华为供应商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据介绍,本次大会的主题为“绿色低碳、协同共赢”。华为希望所有供应商主动迎接碳减排挑战、抓住机遇,持续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设定可行的、有挑战性的碳减排目标,与华为一起持续降低供应链碳排放总量,实现整个供应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全球600多家供应商共计2000余人在线参加大会。
“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仅是一场能源革命,更是一场极其广泛深刻的绿色产业革命,它将重构整个产业链。一个优质的企业,不仅自身要承担碳中和责任,还要联合供应商建立具有碳中和责任的供应链,以便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减排目标。”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谭清良表示。
大会还邀请有关专家及优秀供应商代表出席,介绍和分享了全球碳减排形势、中国“双碳”政策、碳减排实现路径、行业标准和优秀实践以及华为的供应链碳减排要求。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介绍:“蔚蓝地图数据库目前已经收录了2177468条监管记录,通过数据助推绿色供应链和绿色金融,并通过企业气候行动指数引导企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助力企业实现零碳转型。”
近年来,华为一直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早在2013年就启动供应商碳减排试点项目,当时有100余家供应商参与试点。此后,华为持续加强对供应商碳排放的管理。2020年,华为开始推动占采购金额80%以上的TOP供应商制定碳减排目标并实施碳减排行动。2021年,华为将碳减排要求纳入供应商管理全流程,对所有供应商提出碳减排要求,鼓励领先供应商提前实现碳中和。
不久前,华为发布《绿色发展2030》报告,“华为将围绕打造绿色ICT基础设施、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等几个方面,持续进行ICT技术创新,使能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华为ICT基础设施首席营销官张宏喜介绍道。
当前,气候与环境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挑战。“通过数字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融合与应用,提高新能源发电占比,优化能源供需模式,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最终使整个能源系统和社会受益,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华为公司董事长梁华曾公开表示,ICT产业所带来的全球节能和减排量,将远超其自身运行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据全球电子可持续性倡议组织(GeSI)预测,到2030年,ICT技术通过赋能其他行业,将帮助减少全球碳排放的20%。
华为要求供应商绿色低碳,鼓励实现碳中和3苹果之后,华为也开始要求供应商们减碳。
2022年5月24日,华为供应商碳减排大会上,华为首席供应官应为民宣布,华为将绿色环保纳入了采购流程,并在各个环节明确了绿色环保要求。
在小米、OPPO、vivo 等国内电子消费大厂中,华为最早对供应商提出这一要求,甚至明确到了采购环节。
华为2013年开始试点供应商碳减排项目,直到2020年才开始加速,推动占采购金额80%以上的头部供应商制定减碳目标。显然华为也是在“双碳”成为全球趋势后,才加快了供应链改造。
对于减排节奏,华为也给出了明确的时间线,包括计划在2025年之前,完成针对TOP100供应商碳减排目标的设定。
苹果之后,有基站、云服务、消费电子品业务的华为也加入减排减碳,这对全球的碳中和意义不小。消费电子供应链条长,会涉及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以及电子垃圾回收问题,比如马达中会用到稀土元素,塑料包装生产与排解也会带来碳排放。
华为和苹果的减碳举动,也是为自身的出海生意做铺垫。尤其在欧盟越来越重视“双碳”时,供应链清洁与否,甚至会影响未来产品的全球流通。
减碳压力也会逐渐传导至其他消费电子品牌。除了华为、苹果,三星、小米等等公司还没有设定自己的碳中和目标。这并非是他们缺少责任感,而是背后涉及庞大的资金投入和利益梳理,对供应链的改造很难急功近利。
大势所趋
华为需要顺应越来越严格的国际减排环境。5月17日,欧洲议会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案。
简单来说,对中国制造商最大的影响,就是会对出口到欧盟的高能耗产品征税,比如水泥、化肥、钢铁等。而且,这一法案提出要将“间接排放”,也就是将来自供应商使用的电力排放纳入考核。
目前CBAM法案会波及的行业还只有水泥、电力、化肥、钢铁和铝,但欧盟减碳相对激进,难保未来不会扩大到电子消费品。
苹果很早就看到减碳趋势,当然也和CEO库克自身对环保的重视有关。苹果也是减碳最激进的厂商,也因为激进遭遇不少争议,其中最大的诟病便是不再赠送充电头。
但苹果的确给很多厂商提供了减碳路径。
首先便是可回收材料的`使用,电子消费品中会使用大量稀土元素和金属,苹果产品中,铝、钢、金和部分稀土都使用可再生或可回收材料。最终给苹果希望实现100%可再生回收材料采购,生产新产品将不会消耗额外的金属、稀土资源。
而苹果和华为首先从供应链入手减排很合理。根据德勤报告,智能手机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为1.46 亿吨 ,80%以上来自生产环节。把控了供应链碳排放,其实也就控制住了整体碳排放量。
这要求供应商必须加入减碳队伍中。2015年,苹果开始实行清洁能源计划,到今年,已经有55家中国供应商承诺只使用清洁能源。
苹果和华为对供应链有强大的话语权,他们可以倒逼供应链减排,但其他厂商很难和他们同样行动。
推动艰难
目前,更多是谷歌、腾讯、百度这样减排相对容易的互联网公司公布自己的碳中和目标,如腾讯今年2月提出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和供应链全面碳中和。索尼、微软这样涉及游戏主机的公司虽然也公布了碳中和时间表,但更多制造商仍在观望。
华为虽然要求供应链逐渐转向清洁能源,但并没有设定自身的碳中和时间图。苹果引发热议的激进举措已经证明,硬件制造商们实现碳中和比互联网公司艰难很多。
即便强势如苹果,也需要和头部供应商博弈。
一个无奈的事实是,苹果头部屏幕供应商三星并不在减排供应商名单。三星电子也公开表示,自己还无法制定出2030零排放的具体路线图。
对于电子行业来说,最关键的是用电,根据苹果报告,其供应链中70%的碳排放来自于电力使用。
但即使替代化石燃料用电也很艰难。即便韩国政府承诺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但目前三星仍然有70%以上的电力来自于化石燃料。现代、SK、LG等等大型制造业也和三星类似,难以完成清洁能源替代。
电子消费品供应链庞杂繁琐,包括三星这样的巨头,也有无数散落全球的小供应商。对于小型供应商,实现碳中和投入并不高,如安装小规模分布式光伏电站就可以满足发电,苹果也以清洁能源基金的形式,和供应商共同投资清洁能源。
但对于大公司,实现碳中和意味着巨额资金投入,这也是制造业们难以推动计划的原因。
根据媒体报道,现代制铁仅购买碳捕获装置,就要花费3500亿韩元(约合20亿元),他们的全部利润都无法覆盖设备购买和碳排放权成本。设立了碳中和计划的索尼,其实现时间也比苹果晚了10年。根据索尼202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目前索尼再生能源使用量只占了整体用电量7%。
而华为减排更复杂。即便实现供应链碳中和,他们也很难解决基站使用中的能耗。尤其是5G用电量激增,无疑增加减碳难度。
在网络设备使用周期中,其实生产碳排放只占了2%,使用中的碳排放高达80-95%。即便供应商做到了碳中和,华为还需要解决后续运维中的碳排放。
除了公司自己的业务难以短时间替代,供应链改造背后甚至包括各个国家的能源结构问题。如韩国一直以来以化石能源为主,是全球第四大煤炭进口国。目前韩国还有多家煤电厂开工,煤电装机量还在上涨。国家的能源结构并非三星一家公司可以改变。
而中国目前碳中和首先关注的是高能耗行业,如电力、化工等,电子消费品减排更多依赖公司自主。当全球手机行业正在萎缩时,短期内,我们将很难看到三星、小米的路线图,他们有更棘手迫切的问题要操心。
中国在减碳过程中的角色
腾讯公布减碳计划
腾讯公布减碳计划,腾讯24日宣布开始“净零行动”,承诺在2030年之前,实现自身运营及供应链的全面碳中和。不晚于2030年,实现100%绿色电力。腾讯公布减碳计划。
腾讯公布减碳计划12月24日,腾讯宣布开始“净零行动”,并承诺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及供应链的全面碳中和。同时,不晚于2030年,实现100%绿色电力。
根据腾讯发布的《腾讯碳中和目标及行动路线报告》,2021年,腾讯自身运营和供应链的碳排放为511.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其中,由腾讯拥有或控制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所产生的直接排放量为1.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0.4%,主要包括自有车辆运行、柴油发电、制冷剂逃逸等;
由腾讯购买的电力或其他能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间接排放量为234.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45.9%,主要为自有及合建数据中心及办公楼用电;
腾讯供应链中所产生的所有其他间接排放量为274.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53.7%,主要为资本货物(如基建耗材、数据中心设备)、租赁资产(如租赁的数据中心用电)及员工差旅等。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2021 年初,腾讯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一年来,腾讯细致摸查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努力探索公司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并不断思考如何为中国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贡献力量。
此次发布的《腾讯碳中和目标及行动路线报告》,正是腾讯针对气候变化问题交出的第一份答卷。马化腾表示,为实现2030年腾讯全面碳中和的目标,腾讯将遵循“减排和绿色电力优先、抵消为辅”的原则,大力提升数据中心的能效水平,积极参与绿电转型和相关市场建设,并不断探索碳汇领域的技术革新。
比如腾讯不断探索数据中心创新制冷与电气技术,探索“三联供”、液冷、余热回收等节能技术;以及正在推进可再生能源采购,参与绿电市场化交易,2022年度已签订5亿千瓦时绿色电力采购合同。
此外,马化腾还提出,作为数字科技企业,腾讯实现碳中和战略的意义,不仅在于自身的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以碳中和为契机,带动科技研发和应用创新,助力中国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并与消费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融合创新,不断普及低碳生活方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向低碳、绿色、循环方向发展,最终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和智慧。
因此,除了通过节能提效、使用可再生能源、碳抵消等方式实现自身碳中和外,腾讯也将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助力国家和社会低碳转型。
比如去年8月,腾讯联合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推出碳中和科普公益活动,依托“碳中和问答”小程序,帮助用户在轻松答题过程中学习了解碳中和知识、助力碳中和公益项目。
另外今年1月,腾讯上线了一款模拟城市碳中和过程的放置经营类公益小游戏“碳碳岛”,玩家可以通过城镇重建、建设生态区、建立碳中和示范区等方式,打造出碳中和的美丽小岛,从而助力提升公众对低碳绿色生活的认知和认同。
马化腾表示,要实现腾讯碳中和的目标,并非易事。因为碳中和不是个简单的成本问题,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社会价值和商业逻辑的双重属性。它不仅涉及腾讯各个业务板块的转型,还将要求腾讯深入能源电力、低碳技术等腾讯本来陌生的产业领域。
“但我们相信,这是正确的事情。它既是腾讯作为时代答题人和国家战略参与者的责任担当,更是公司自身发展与‘科技向善’使命愿景的内在要求。”马化腾说,“我们要秉持长期的耐心和坚定,为国家和社会碳中和进程承担部分探索的成本,见证并助力这一历史进程的发生。”
腾讯公布减碳计划2腾讯24日宣布开始“净零行动”,并首次发布《腾讯碳中和目标及行动路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承诺在2030年之前,实现自身运营及供应链的全面碳中和。同时,不晚于2030年,实现100%绿色电力。
2021年1月,腾讯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成为国内首批启动碳中和规划的互联网企业之一。目前,腾讯正在从数据中心、公司运营、产业助力、公益教育等维度,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等一系列举措,推动整个价值链于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
2021年4月19日,腾讯提出“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宣布首期投入500亿设立“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推动战略落地。其中,针对碳中和方向专门设立了“碳中和实验室”,为社会长远的碳中和转型提供支持。
《报告》显示,2021年,腾讯温室气体排放量总计511.1万吨。加快实现自身运营的碳中和,是腾讯碳中和行动的'首要目标。对此,腾讯提出“减排和绿色电力优先、抵消为辅”的原则,具体手段包括节能提效、可再生能源替代、碳抵消等。
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2021年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我国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的建议》。他认为,推进碳中和是科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体现,意义不仅在于科技企业自身的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鼓励科技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以碳中和为契机,倒逼我国低碳技术转型。
在探索和使用低碳技术中,腾讯一方面将自己作为技术试验田,在数据中心、楼宇、园区内尝试各种新技术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坚持“开放共享”,对外输出低碳技术和能力资源,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与此同时,腾讯也在持续关注现有技术的进一步迭代,并为新兴低碳技术提供资金、试点及落地场景支持。
CCUS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是低碳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体系,也是工业和煤电等“难减排”行业实现碳中和的核心抓手之一。据了解,腾讯正在联合冰岛CarbFix公司,推广CO2矿化封存技术在中国的试点项目,这也是该技术在亚洲地区的首个试点。
腾讯公布减碳计划3在 2021 年初启动碳中和规划后,腾讯通过官方公众号宣布今天开始“净零行动”,承诺不晚于 2030 年实现自身运营及供应链的全面碳中和。同时,不晚于 2030 年,实现 100% 绿色电力。
了解到,腾讯表示,经过一年多的细致摸查,统计得出,2021 年其自身运营和供应链的碳排放为 511.1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
腾讯自身运营所产生的直接排放比如班车、柴油发电等,排放量为 1.9 万吨,约占 0.4%;
腾讯自身运营的数据中心及办公楼购电、购热等产生的间接排放,约为 234.9 万吨,约占 45.9%;
供应链上的间接排放量约为 274.3 万吨,约占 53.7%,主要为资本货物(如基建建材、数据中心设备)、租赁资产(如租赁的数据中心用电)及员工差旅等。
▲ 腾讯基线年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 图源:腾讯
伴随全社会算力需求的持续增长,数据中心用电需求也不断提升,构成了互联网科技企业的主要排放来源。国网能源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将突破40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升至3.7%。
《报告》显示,该公司楼宇及数据中心外购电力间接产生的碳排放占总体排放的65%以上。因此,建设绿色数据中心、使用零排放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是如期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一步。
为此,该公司制定设计了整体绿色电力交易策略,在2022年度交易市场集中签订绿色电力交易合同,共计5.04亿千瓦时,锁定了6个风电光伏项目的年度部分发电量。
腾讯预计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及供应链的全面碳中和。
中国在减碳过程中的角色如下:
首先,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多次强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实际行动展现中国向气候变化宣战的决心。其次,中国正在加大脱碳技术攻关,积极研发碳捕集、碳封存和碳利用等相关的低碳技术。
此外,中国正在分类确定省级碳排放控制目标,将其作为各地主要负责人考核的“硬约束”,并稳步推进气候治理融资市场化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同时,中国在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努力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新兴技术同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中国在减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大脱碳技术研发、推进碳市场建设以及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等。
碳中和和碳中和政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而碳中和政策则是政府为了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碳排放监管等。因此,碳中和和碳中和政策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目标,后者是一系列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措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