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亚季风季风类型

2.关于全球变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文献综述

3.Review article 和 Research article有何区别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投稿经验_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世界变化交织,中国笃行担当论文2000字如下:

标题:世界变化交织,中国笃行担当

摘要:

近年来,世界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化,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地缘政治调整等。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并以笃行担当的态度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经济全球化、国际合作与发展援助等方面的表现,阐述中国笃行担当的实践与贡献。

一、全球气候治理方面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各国亟需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和应对其影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并已经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中国不仅在国内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还积极推动全球合作,通过举办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举措,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方面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之一,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包括贫富分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中国倡导开放型世界经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国际合作与发展援助方面

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全球性公共卫生事务等国际事务。同时,中国还通过南南合作、对非援助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促进了全球发展事业。特别是在肺炎疫情期间,中国积极提供疫苗援助和医疗物资支持,为全球抗疫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以实际行动履行其在全球事务中的责任,展现了笃行担当的态度。中国的贡献不仅造福了本国人民,也造福了世界各国人民,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笃行担当的态度,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写好一篇论文需的技巧和方法

1、选择合适的题目:选择一个你感兴趣并且有深度研究价值的题目。

2、确定论文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文献综述、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

3、深入文献综述: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系统综述,了解前人研究成果,找到研究空白和问题。

4、设计合理的方法:根据研究问题确定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调查问卷设计等。

5、数据收集与分析:根据研究设计集数据,并使用合适的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

6、论据充分的讨论:在讨论部分,要对研究结果进行充分解释,并与前人研究进行比较和分析。

7、结论明确:在结论部分,要对整个论文进行总结,并指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8、注意论文格式:遵守学术论文写作的格式要求,包括引用格式、参考文献格式等。

9、多次修改与润色:写完初稿后,多次修改论文内容,保证逻辑严谨,语言流畅。

10、寻求意见和建议:可以请导师或同行学者阅读论文,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东亚季风季风类型

一 有关河流阶地的成因

以下论述首先把河流阶地分为两大类:河蚀旋回阶地与非河蚀旋回阶地,并着重指明前者是由于河流的侵蚀-堆积-再侵蚀作用这样一个河流侵蚀旋回过程形成的。其结果使谷底升高于河水面之上,成为阶地地形。而引起河蚀旋回的基本动力是河流活力的变化(河流活力与流速的平方和流量的乘积的半数成正比,与输沙量成反比),而导致河流活力变化的根本原因,有新构造因素、气候因素、河流袭夺或改道等。至于非河蚀旋回阶地,则由于岩石性质与产状,两次河曲的重复摆动,山溪、洪流在主河两侧的冲积锥、洪积扇堆积等所造成,它不是受河流活力增强而引起,也就是说它不是河流侵蚀旋回过程的反映。

(一)河蚀旋回作用所形成的阶地

河蚀旋回阶地是由于河流的侵蚀、堆积和再侵蚀作用而形成。它反映河流作用和河谷发育的几个阶段。首先是侵蚀作用形成了河谷,随着河流的旁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进行而形成河床侵蚀面及河床堆积物和漫滩堆积物。以后又由于河流向下侵蚀的加强,河流进一步切入原来的河床或漫滩并力图在更低处开辟新的河道,所以过去的河床和漫滩就高出于河水面之上而成为阶地。因此阶地面代表河流旁蚀过程和堆积过程,而斜坡则代表河流的向下侵蚀过程。前者代表河流作用的相对稳定时期,即形成宽广的谷底;后者代表河流作用的相对不稳定时期,又重新恢复向下侵蚀作用。上述河流的旁蚀、堆积与再度侵蚀下切作用的转化是受河流活力与阻力的对比变化关系所决定的。

在此仅就河蚀旋回阶地的各种成因因素分别地予以分析。

1.新构造运动

在河流流域内或河流流路上发生新构造拾升运动(如背料式挠曲或沿断层作翘起上升),则在河流纵剖面上坡度增大,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增强,使原来的河床、漫滩泛滥平原抬升而成为阶地。另外,在河流侵蚀基准面附近或河流下游地区,如发生新构造运动的挠陷作用,并因侵蚀基准面下降后河口地段新出露的河床纵剖面坡度较原来增大,则在河流下游一定地段内流速增大,河流又恢复向下侵蚀作用,形成阶地。

此种河流阶地,往往与河流纵剖面上的旋迥裂点相对应。在裂点以下,因河流已发生向下侵蚀作用,就有阶地形成。在裂点以上,则因河流尚未发生向下侵蚀作用,就没有阶地形成。裂点代表重新恢复向下侵蚀作用的顶点,亦即由于活力增强所发生的溯源侵蚀的顶点。

2.气候因素

气候的变化也十分显著的影响到河流活力的增大或减小。气候变化主要是通过雨量(干、湿)和热量(冷、暖)变化所引起的,并导致河流侵蚀、堆积状况的差异。气候上的热量、水分变化是相互制约的不可分割的。但为了叙述方便也还是分别地予以讨论。

(1)干、湿气候变化所发生的影响

气候由湿润变为干燥时,对河流活力的影响发生两种不同情况。一方面由于雨量大减,地表径流减少,河流流量减小,则河流活力亦随之变小,河流则发生堆积作用。另一方面因地表径流减少,被挟带到河流中的碎屑物质亦减少,即输沙量减少,又引起河流活力增大。当输沙量减少,所引起的河流活力增大,超过因河流流量减少而引起的河流活力减小的情况时,则河流恢复向下侵蚀作用,形成阶地。反之,如果输沙量减少所引起的活力增大,不足以抵消和补偿由于流量减小而引起活力减小的情况时,则河流无力侵蚀河床,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

此外,由于气候变干,也可影响到流域内植物衰亡、地表剥蚀作用加强,进入河流的碎屑物质增多,输沙量增大,引起河流活力减小。在这种情况下,流量的减少和输沙量增大都促使河流活力变小,因而河流堆积强烈,成为堆积性河谷。所以在气候变干燥的情况下,一般是活力减小发生堆积,但在个别地段也可能发生侵蚀,形成阶地。至于究竟是属于哪一种,则应根据具体情况,深入分析。

气候由干燥变为湿润时,对河流活力的影响也发生两种不同情况。一方面由于雨量增多,地表径流增多,河流流量增大,则河流活力亦随之变大,河流又恢复向下侵蚀作用,形成阶地。另一方面因地表径流增多,被挟带到河流中的碎屑物质亦增多,即输沙量增大,又引起河流活力减小。当输沙量增大所引起的河流活力减小超过因河流流量增大而引起的河流活力增大的情况时,则河流发生堆积作用。反之,如果输沙量增多所引起的活力减小,不足以抵消和补偿由于流量增多而引起活力增大的情况时,则河流仍可恢复向下侵蚀作用,形成河流阶地。

此外,由于气候变湿,也可影响到流域内植物生长的繁茂,地表剥蚀作用减弱,进入河流的碎屑物质减少,即输沙量减少,从而引起河流活力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流量的增大和输沙量减少都促使河流活力增大,故河流重新恢复向下侵蚀作用,形成阶地。所以在气候变湿润的情况下,一般是活力增大,河流恢复向下侵蚀作用,形成阶地。但在另一些条件下也可能发生堆积。所以必须分别地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流量和输沙量对河流活力所起的作用。

(2)冷、热气候变化所发生的影响

在此所提出的冷热气候变化,主要是指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在冰期和间冰期中,不同地区河流的活力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河流的侵蚀堆积作用。冰期时,因气候严寒,大量固体水被禁固在大陆上,大洋水位降低。这对冰川笼罩范围以外地区的河流侵蚀、堆积过程,发生很大影响。靠近海洋的陆地部分,因侵蚀基准面降低,新露出的海底部分,坡度较河流下游河床的坡度大,故河流活力增大,发生向下侵蚀作用,形成河流阶地。但也可能发生另外两种情况:侵蚀墓准面下降所出露的原海底部分其坡度如小于河流下游河床的坡度时(河流在一定距离内发生回水现象)由于河流活力减少,发生堆积作用。如果侵蚀基准面下降所出露的原海底部分其坡度与河流下游河床的坡度一致时,新出露的原海底部分,其河流活力情况,侵蚀、搬运和堆积情况和原来河流下游河床的情况一样。

在距海较远的河流中、上游地区,在冰缘气候条件下,寒冻风化和泥流作用强烈,又加上冰川侵蚀搬运来的物质较多,它们都先后地被挟带至河流中,故河流输沙量增大。同时由于降水以固体形式降落并被冻结或留滞于地表,故河流流量减少。输沙量的增多和流量的骤减都引起活力变小,发生堆积作用。于是河谷底部被大量堆积物充塞。

间冰期时,因气候变为湿热,大陆上的固体冰雪融解。大量河水流入海洋,故大洋水面升高。滨海的陆地部分遭到海浸,在河流下游发生回水现象。从而使堆积作用增强,河口附近被堆积物充塞。

在距海较远的河流中、上游地区,在间冰期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生长变好,被挟带进入河流中的碎屑物减少,输沙量减少。同时由于固体冰融解成水,注入河流,增加了河流的流量。随河流恢复向下侵蚀作用,在冰期时堆积于河谷内的物质,相对高出于河面之上成为阶地。

3.河流袭夺或改道

河流发生袭夺或改道后,由于袭夺河接受了转向河(被袭夺河上段)的水量,故流量增大,活力增强,发生向下侵蚀作用。河床相对高起成为阶地。

以上三种因素所形成的阶地,都是由于河流的侵蚀旋迥作用所形成的,故可称之为河蚀旋迥阶地。其中以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因素所形成的阶地为最多,且分布最为普遍。

(二)非河蚀旋回作用所形成的阶地

此种阶地,虽然也呈现为分布于河流两侧的阶梯状平台地形,但就其成因分析,不是河蚀旋回作用所形成的。现就其中的几种,分述如下。

1.岩石性质不同所形成的阶地

如河谷两坡出露水平产状的岩层,且软、硬岩相间,交互成层时,则常形成阶梯状平台,可称之为岩石阶地(某些地貌学课本上称之为构造阶地或剥蚀构造阶地)。岩石阶地的成因,是由于沿谷坡流动的散流或暴流或其他外力剥蚀作用,将松软的岩石侵蚀剥蚀掉,促使谷坡后退。而水平构造的硬岩则呈平台地形出露在谷坡上,成为平坦的阶地地形。如果由几组软硬岩组成时,则在河谷中形成数级岩石阶地。岩石阶地的宽度不等,主要取决于软岩的被侵蚀剥蚀后退露出的硬岩层理面的宽窄来决定。有时可宽达数千米。岩石阶地的前后缘斜坡很陡,有时甚至壁立,其高度常等于一组软硬岩的厚度。

值得提出的是岩石阶地表面,并不代表河流作用相对稳定时期的谷底,而是水平构造硬岩的层理面。

2.冲积锥、、洪积扇阶地

来自山区的溪流在注入主流河谷时,在河谷两侧堆积成冲积锥或洪积扇。其前端由于主流的旁蚀作用常形成河曲陡壁,它高出于主流的河滩之上,类似阶地。有些迭置的冲积锥或洪积扇,也具有阶梯状特点。其成因或由于山体抬升,或由于主流基准面下降,致使支流切入原来的冲积锥或洪积扇之中,并在其前端再堆积成新的冲积锥或洪积扇。

此外,在山坡谷坡或河岸等地岩体不稳定,常发生泥石流,滑坡或河岸塌方,该地段小

块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堕落或塌陷在河边,其顶面平,前缘后缘都界以陡坎,也具有阶

地特点。但其沿河伸展的范围有限。

以上为详细成因剖析,如需综合回答的话,如下:

河流阶地是河床演变长期效应的表现方式之一, 它的形成和演变主要受到下述因素的影响: ①构造运动: 往往造成河道比降的变化, 影响河流系统中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

②气候变化: 主要是降水以及与之相关的植被等通过影响河流的水量和含沙量来影响河流过程和河流地貌;

③侵蚀基准面下降: 导致河道比降的增大从而增强河流的下切侵蚀能力;

④河流袭夺: 袭夺后的河流侵蚀加强, 被袭夺的河流的侵蚀减弱;

⑤河曲摆动和岩性差异: 引起差异性水流侵蚀现象;

⑥冰川进退: 引起侵蚀部位以及侵蚀能力的变化。此外, 还有河流支流汇合、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对河流系统的影响也可以影响到河流阶地的演变。

⑦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基准面。

二 研究意义

1 河流阶地与地壳形变

国内外学者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河流阶地的形成演变常会受到地壳形变的影响。河流阶地常常被断层错断, 类型有: ①单侧型: 阶地仅发育于断层的上盘; ②高单侧低连续型: 高阶地仅发育于断层上盘的一侧, 而低阶地在断层两侧均有发育, 而且上下连续, 没有错断, 表明了该断层在前期活动, 而到了后期逐渐趋于稳定; ③错断型: 阶地在断层两侧的发育级数可一一对比, 但是每级阶地均被错断,阶地的错距要大于低阶地, 反映断层有多次活动; ④高单侧低错断型: 高阶地仅发育于断层上盘, 低阶地在断层的两侧都有发育而且均被错断, 反映该断层在前期有强烈的活动, 而在后期断层仍在活动, 同时在断层下盘一定范围内也开始抬升。

河流阶地的变形特征可以反映新构造的活动方式。共和盆地的阶地发育主要与区内向南偏东掀斜抬升有关。从共和盆地向上的黄河干流是通过一级河流袭夺才贯通的, 造成黄河的阶地级数向上游方向递减。其中自唐乃亥到玛曲之间的黄河峡谷河段, 是在大约两万年前才贯通的。黄河上游的水系变迁, 主要是与黄河上游地区的差异性构造运动有关, 由此引起了黄河的水系的变

动, 反映在黄河上游两岸的阶地上。

正常情况下, 分布在河流河谷中的各级阶地面大致和河床纵向平行, 但构造活动的方式和范围会导致阶地发生不同的变形。(1)某地区内地壳大面积均匀上升, 河流普遍下切侵蚀, 在整个流域内都将形成阶地。(2)在同一时期内, 如果在一地区地壳上升幅度大, 速度快, 而另一地区上升幅度小, 速度慢, 那么在上升幅度大的地区, 阶地高度将比上升幅度小的地区大。如果上升幅度在河口最大, 那么阶地向上游辐聚。如果上升幅度在河源最大, 则阶地的纵剖面向上游辐散。(3)如果同一时期内, 不同地段的构造运动方向不一致, 上升地区形成向上游辐散式阶地, 下降区形成埋藏阶地。(4)如果河流某段受褶皱构造影响上升, 那么阶地在这一段呈上拱状, 也反映出褶皱的形态, 同时阶地的级数也可能增加。(5)如果活动断层横断河谷, 阶地在穿过断层时会被错断, 而不连续。(6)如果断层还有水平运动, 阶地还有水平方向上的错断。

2 河流阶地与气候变化

温度和降水等气候条件的变化可以引起植被、土壤侵蚀、河流水量和泥沙来源的变化,从而导致河流的冲淤变化, 部分信息可以反映在河流阶地上。气候偏暖湿时, 可使流域植被更加发育, 侵蚀作用趋缓, 被侵蚀物质的平均粒径趋小; 同时化学风化作用加强, 风化产物颗粒更细, 其中次生粘土矿物含量更高。气候偏干冷时, 则情况会相反。河流的下切与稳定的湿热气候同期, 河流加积作用发生在由干向湿或者由湿向干的过渡时期。气候变化通过流域降水量、植被发育、风化、侵蚀过程等因素的调控, 对各种河流地貌过程和河流沉积物产生重要影响, 可以通过对河流阶地沉积的研究反演气候的变化。海平面变化、冰期- 间冰期演替等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证据。海平面相对上升的时候, 河流中下游河谷发生溯源堆积;在海面相对下降期间发生溯源侵蚀, 可以形成阶地。冰期基准面降低, 河流下蚀能力增强, 阶地容易形成。

附上引用资料和参考文献:

综合自《地貌学原理》. 杨景春, 李有利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1~230页.

《河流地貌学概论》沈玉昌, 龚国元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6:,56~71页, 85~153页.

少量来自百度百科,地质百科全书及以下文献资料等。

[1] 郑文涛, 杨景春, 段锋军. 威武盆地晚更新世河流阶地变形与新构造运动. 地质地震, 2000, 22(3): 318~328.

[2] 史兴民, 杨景春. 河流地貌对构造运动的响应. 水土保持研究, 2003, 10(3): 48~51.

[3] 胡小猛, 傅建利, 李有利. 汾河流域地貌发育对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地理学报, 2002, 57(3): 317~324.

[4] 李有利, 谭利华, 段烽军, 杨景春. 甘肃酒泉盆地河流地貌与新构造运动. 干旱区地理, 2000, 23(4): 304~309.

[5] 陆中臣, 贾绍凤, 黄克新, 元宝印. 流域地貌系统. 大连:大连出版社, 1991, 77~107, 166~272, 313~336, 351~356.

[6] 冯 起, 李振山, 陈广庭. 国外干旱区河流地貌研究综述. 地理研究, 19, 16(2): 89~95.

[7] 周厚云, 高全洲, 朱照宇, 郭国章. 气候环境变化的河流响应.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40(6): 81~85.

[8]刘小凤, 刘百篪. 应用“构造- 气候旋回”年代方法确定河流阶地形成年代的初步研究. 西北地震学报, 2003, 23(4):395~403.

[9]魏全伟等.河流阶地的形成、演变及环境效应.地理科学进展,2006.

望纳,谢~

PS :分是不是太少了,打字很累的说⊙﹏⊙

关于全球变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文献综述

1、东亚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

东亚季风,是亚洲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移动和变化影响着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东亚季风从成因上看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夏季陆地温度较高形成低压,故夏季风从副热带海洋吹向陆地(偏南风);冬季陆地寒冷形成高压,故冬季风从高纬大陆吹向海洋(偏北风),冬季风力较强。成因主要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东亚季风气候的类型

扩展资料:

中国其它地方不全属于东亚季风区,如:滇西、滇南部分地区属于南亚季风。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东亚包括:中国、蒙古、日本、韩国、朝鲜5个国家,所以说在这些国家受东亚季风影响。

网络-东亚季风

2、东亚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一共有五种。

中国西北温带大陆气候(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

青藏高原为高原气候

中国东部季风区由南到北: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以秦岭——淮河为界)

朝鲜半岛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 日本38度以南亚热带季风,北为温带季风。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3、为什么只有东亚和南亚有季风气候?

答:其实不止东亚和南亚有季风气候,美国东南部、潘帕斯草原(南美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部也都有。

东亚是因为位于世界最大大陆,靠近世界最大海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其他地方的季风气候,除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最主要的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季候最典型。是两种类型成因的典型代表。

4、东亚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

成因:

亚洲与太平洋之间存在明显的海陆热力差异,冬季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冷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蒙古高压与太平洋低压、赤道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力,并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反气旋,其中的偏北风南下影响亚洲东部大面积地区,这就是东亚的冬季风。

夏季在印度一带形成热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带断裂、保留的海洋上,北太平洋上存在一个高压中心,北太平洋高压中偏南气流影响东亚地区,这就是东亚地区的夏季风。

东亚季风的气候特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南亚季风区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将雨集中,分雨,旱2季。

(4)东亚季风气候的类型

扩展资料:

季风环流结构不同,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不同:南亚季风是方向完全相反的Hadley环流季节性转变的结果,其季风雨为热带的扰动;而东亚季风是随着全球环流的季节性转变,主要由海陆不同的造成的两种不同的气团季节替控制的结果,其降雨以锋面降水为主。

组成季风系数的主要成员不同:南亚季风系统的主要成员为印度洋季风槽、马斯克林冷高压、索马里低空系统、北半球高空东风急流及其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和青藏高原高空高压系统。

东亚季风环流的主要成员为南海—西太平洋的季风槽、ITCZ、西太平洋副高、澳大利亚冷高压、105E与125E之间的越赤道气流和高空南支东风急流及其在100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

南海是东亚夏季风爆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研究表明,5月中旬前后南海夏季风的突然爆发,标志着东南亚和东亚夏季风的到来和雨季的开始。对南海夏季风的监测包括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强度变化以及撤退等。

5、东亚南亚季风图及原因气候类型自然带分布

东亚季风的形成: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南亚季风的形成: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吹东北风是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 响,夏季吹西南风,是东南季风越过赤道变成西南季风,也就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造成的。

Review article 和 Research article有何区别

全球变暖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 16 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根源。国际能源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调查表明,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20 吨,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的 23.7%。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 2.51 吨,约占全球总量的 13.6%。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 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主流科学界一致对全球变暖是越来越清楚了,每天在改变我们的气候都是真实的,他们也正在进行中。在20世纪末年初以来,表面平均温度的地球增加了约1.1f ( 0.6℃) 。在过去的40年中,气温上升约0.5f ( 0.2-0.3℃) 。在过去400-600年,全球变暖,在20世纪是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

10分之7的年,在20世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中一个最强劲的下午1998是最热的一年,因为可靠的温度测量开始的。

此外,变化,在自然环境支持的事实,即地球正在变暖; 山区giaciers也在逐渐消退; 在过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 % ;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倍超过了过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

1、具体含义不同

review article的意思是评论文章,即我们常见的评论性文章。research article的意思是论文, 是学术型作品。

2、使用场合不同

review article常见于各大报刊媒体中,使用广泛,偏口语;research article仅限于学术场合,使用较少。

例句:

Our law review article on nontraditional law enforcement.

我们的法律评论:非正统的执行法律。

How to evaluation a surgical research article with skimming.

如何快速阅读和评价一篇外科学论文。

扩展资料

词汇解析:

1、review article

英文发音:[r?vju ɑ?rt?kl]

中文释义:评论文章

例句:

Other review article, it is of the topics on the progress of certain diseases and medical elaboration.?

其它的综述文章,则是作者对某些疾病和医学专题进展的详细阐述。

2、research article

英文发音:[?ri?s?rt ɑ?rt?kl]

中文释义:学术论文;研究论文;研究文章;研究性论文

例句: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Generic Structur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

中英文研究性论文摘要的语类结构对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