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为当代的我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个人应该怎么做?

2.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谈谈在低碳经济时代我们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3.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应该做一些是什么?

4.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们人类应该取什么措施

5.试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界和人类有那些影响?并结合实际,谈谈控制气候变化的途径?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我们应做些什么_全球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典型的全球尺度环境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就把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来处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引起了国际科学界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高度重视。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涉及气候、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科技等诸多领域,且时间跨度较长,因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制定应脱离国家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将气候变化问题置于国家对外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的框架下统一考虑,希望气候变化问题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地球的气候一直在不断变化,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地球气候的特点是持续变暖。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预计将上升1-5?C。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过去一个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0-25厘米,预计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将达到50(15-100)厘米或更多。海平面上升将对我国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南海的开发建设和保护带来一定的影响。

全球变暖可能加剧自然灾害,增加极端天气和气候的频率,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威胁正在增加。2000?2006年,每年自然灾害对经济安全的威胁是20世纪70年代的4倍,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增加了7倍,受自然灾害影响的人数增加了4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给中国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国际社会提出的减缓二氧化碳排放进程的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提高能源效率上,这不仅符合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的需要,而且其结果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推动高效能源技术和节能产品更快地向世界范围内延伸和传播,这一趋势也将有助于提高中国的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

应该抓住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可能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新发展机遇,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鼓励发达国家履行在资金和技术转移方面的承诺,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

做为当代的我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个人应该怎么做?

1)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威胁人类

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TOMV,由于该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研究员指该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全球暖化南太小岛即将没顶

全球暖化使南北极的冰层迅速融化,全球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有人居住岛屿即将产生——位于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岛屿卡特瑞岛,目下岛上主要道路水深及腰,农地也全变成烂泥巴地。

全球暖化使南北极的冰层迅速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即使海平面只小幅上升1米,也足以导致5600万发展中国家人民沦为难民。而全球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有人居住岛屿即将产生——位于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岛屿卡特瑞岛,目下岛上主要道路水深及腰,农地也全变成烂泥巴地。

农地积水疟疾肆虐

穿着传统服饰向来乐天知命的卡特瑞岛人,几百年来遗世独立,始终保持着传统生活模式,但他们却因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造成全球暖化,令他们将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命运。卡特瑞岛环保人士保罗塔巴锡说:‘他们已经持续被海洋力量攻击,还有持续不断的洪水,原有的地区都被改变了,被破坏殆尽,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被海水淹没了。’

不堪的是,招致蚊子苍蝇丛生,疟疾肆虐。

专家预测,过不了几年,卡特瑞岛将被完全淹没在海里,全岛居民迁村撤离势在必行。

亚马逊雨林逐渐消失

而位于南美洲、全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逊雨林正渐渐消失,让全球暖化危机雪上加霜。

号称地球之肺的亚马逊雨林涵盖了地球表面5%的面积,制造了全世界20%的氧气及30%的生物物种,由于遭到盗伐和滥垦,亚马逊雨林正以每年7700平方英里的面积消退,相当于一个新泽西州的大小,雨林的消退除了会让全球暖化加剧之外,更让许多只能够生存在雨林内的生物,面临灭种的危机,在过去的40年,雨林已经消失了两成。

新的冰川期来临

全球暖化还有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冰川期来临。

南极冰盖的融化导致大量淡水注入海洋,海水浓度降低。“大洋输送带”因此而逐渐停止:暖流不能到达寒冷海域;寒流不能到达温暖海域。全球温度降低,另一个冰河时代来临。北半球大部被冰封,一阵接着一阵的暴风雪和龙卷风将横扫大陆。

最终危害:可能会造成恐龙时代的再次降临! 虽然迄今为止,我们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但是退而求其次,至少应该想尽办法努力抑制排放量的增长,不可听天由命任凭发展。

首先,暂订2050年作为目标。如果按照目前这种情势发展下去,综合各种温室效应气体的影响,预计地球的平均气温届时将要提升两度以上。一旦气温发生如此大幅提升,地球的气候将会引起重大变化。

因此为今之计,莫过于竭尽所能取对策,尽量抑制上升的趋势。目前国际舆论也在朝此方向不断进行呼吁,而各国的研究机构亦已提出各种具体的对策方案。

可惜仔细检视各种方案之后,迄今尚未发现任何一项对策足以独挑大梁解决问题。因此,吾人遂有必要寻求一切可能性,全面考量这些对策方案究竟具有何等效果。

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倘若此案能够实现,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根据估计可以发挥3%左右的抑制效果。

二、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目前由于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到了2050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于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温室效应。

三、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估计到了2050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5%左右。

四、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8%左右的抑制效果。

五、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于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

任何化石燃料一经燃烧,就会排放出二氧化碳来。惟其排放量会因化石燃料种类而有不同。由于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炭、石油为低。同样是要产生一千卡的热量,煤炭必须排放相当于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这在石油则为0.085公克;若是换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

因此,有人提案依照天然瓦斯、石油、煤炭的顺序予以加重课税。譬如生产方面,要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煤炭,以能量换算,每十亿焦耳课税0.5美元,而对天然瓦斯则只课税0.23美元。亦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愈高的化石燃料课税愈重。至于消费方面的情形亦复加此,其课税比例在煤炭订为23%,在天然瓦斯订为13%。

当然,现今阶段只不过是有这么一个构想而已。但若果真付诸实行,可望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提供大约5%的抑制效果。

六、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1%的程度左右。

七、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预计将对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分担2%左右的抑制效果。

八、鼓励使用太阳能

譬如推动所谓“阳光”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于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于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4%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

九、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干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十、彻底、简单、最佳方案

地球表面的C循环

从空气中的CO2 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 变成C 经过 植物的呼吸作用

自然分解者分解 燃烧

动物的呼吸作用 变成CO2

本来上天已经安排好了一切 把地球表面上那些过多的C S FE ...都以矿物质的形式埋到了地下 是人类自己把它们挖出来使用 才会造成温室效应 酸雨 很显然的 当天然气以及那些所有的燃料都被挖出来使用后 地球表面的情况 就会跟亿万年以前的地球一样了 这样的话 不仅物种会死 人也会死的啊

最终方案:全面停止石油 煤炭 天然气 S...的开和使用 并且 通过什么途径把过多的C从地球表面上消失{把过多的C埋到地下,这应该是人类目前所必须做的地球表面的C循环 ,那总之 就是一个循环 ....没有人可以阻止地球表面上的C氧化的

很显然的 温室效应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才有的 应该说是:人类把C挖出来使用后才出现的很显然的 种树 对于温室效应只是暂时的 对CO2的减少只是暂时的 因为发生化学反应 C原子数量不变 很显然的地球表面上的C 那就是一个循环的 学生 都会想明白的 不断往这个循环里面加入C 就会使得 地球 表面上的C 越来越多的

开发新能源具有非常 沉重的历史 使命 总之 那些地下C 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迟早 都会 用 完de

但是树林对于生态系统的作用是很大的 树林是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场所 APP的速生林对环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

此外也有可能是自然规律,因为古代恐龙时期地球比现在还热。

何谓‘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上的一种物理特性。若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会是现在 合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18℃。这温度上的差别是由于一类名为温室气体所引致,这些气体吸收红外线辐射而影响到地球整 体的能量平衡。在现况中,地面和大气层在整体上吸收太阳辐射後能平衡于释放红外线辐射到太空外(图一)。但受到温室气体的 影响,大气层吸收红外线辐射的份量多过它释放出到太空外,这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此过程可称为‘天然的温室效应’。但由 于人类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结果让更多红外线辐射被折返到地面上,加强了‘温室效应’的作用。

图一简略地说明地球大气层的长期辐射平衡情况。太阳总辐射量(240瓦每平 方米)和红外线的释放量应要均等。其中约三分之一(103瓦每平方米)的太阳辐射会被反射而馀下的会被地球表面所吸收。此外,大气 层的温室气体和云团吸收及再次释放出红外线辐射,使到地面更暖,高出约33℃。

(来源: Inter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1994: Radiative Forcing of Climate Change and An Evaluation of the IPCC IS92 Emission Scenario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温室气体种类

温室气体占大气层不足1%。其总浓度需视乎各‘源’和‘汇’的平衡结果。‘源’是指某些化学或物理过程使到温室气体浓 度增加,相反‘汇’是令其减少。人类的活动可直接影响各种温室气体的‘源’和‘汇’而因此改变了其浓度。

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可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 化合物(CFCs)及臭氧(O3)。大气层中的水气(H2O)虽然是‘天然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但普遍认为它 的成份并不直接受人类活动所影响。表一显示了一些温室气体的特性。

‘全球变暖潜能’(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各种温室气体对地球的能量平衡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帮助决策者能量度各种温室气体对地球变暖的影响,‘跨气候转变 委员会’ (Inter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在1990年的报告中引入‘全球变暖潜能’的概念。‘全球变暖潜能’ 是反映温室气体的相对强度,其定义是指某一单位质量的温室气体在一定时间内相对于CO2的累积辐射力*。表二列出 ‘跨气候转变委员会’报告内一些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能’。对气候转变的影响来说,‘全球变暖潜能’的指数已考虑到 各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的存留时间与及其吸收辐射的能力。在计算‘全球变暖潜能’的时候,是需要明瞭各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的 演变情况(通常不太了解)和它们在大气层的馀量所产生的辐射力(比较清楚知道)。因此,‘全球变暖潜能’含有一些不确定因素, 以CO2作为相对比较,一般约在±35%。

*辐射力的定义是由 于太阳或红外线辐射份量的转变而引致对流层顶部的平均辐射改变。辐射力影响了地球吸收和释放辐射的平衡。正值的辐射力会使地球 表面变暖,负值的辐射力使地球表面变凉。

温室气体浓度的转变

i) 二氧化碳(CO2)

夏威夷的冒纳罗亚观象台在1958年已开始对大气层CO2浓度作仔细量度。表二显示CO2在大气层中 的每年平均浓度由1958年约315ppmv(百万份之一体积)升至19年约363ppmv。冒纳罗亚观象台的数据亦反映了每年在北半球因为植 物呼吸作用而产生的周期变化:CO2浓度在秋冬季时增加而在春夏季时减少。与北半球比较,这种随著植物生长及凋萎 的CO2浓度周年变化在南半球的出现时间是刚刚相反,而且变化幅度较小,这种现象在赤度附近地区则完全看不到。

图二. 大气层CO2的每月平均混合比。 (?6?4)表示14年5月 以前的数据,取自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6?4)表示14年5月以後的数据,取自U.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表示每月平均值的长期趋势。

ii) 甲烷(CH4)

CH4在大气层中的增长速度已在近十年减少下来,尤其在1991至1992年间有明显的下降,但在1993年後期亦有 些增长。1980至1990的平均增长速度是每年13ppbv(十亿份之一体积)。

图三. 在夏威夷冒纳罗亚观象台收集的空气样本显示大气层中CH4的平均混合比。蓝点表示量度数据,红线 和绿线分别表示CH4混合比短期和长期的变化。

iii) 一氧化二氮(N2O)

从过往40年间,N2O的平均升幅是每年0.25%(见图四)。现时在对 流层的N2O浓度在312到314ppbv左右。

图四. 大气层中N2O的每月平均混合比。

iv) 氯氟碳化合物(CFCs)

在各种氯氟碳化合物中,以CFC-11及CFC-12较为重要,因为其浓度比较高与及它们对平流层内的O3有很大影响。 在多种人造的氯氟碳化合物中,以CFC-11及CFC-12的浓度最高,分别约为0.27及0.55ppbv(量度于冒纳罗亚观象台,19,见图五 和六)。从它们的‘全球变暖潜能’数值,显示这两种气体吸收红外线辐射的能力相当高,估计在八十年代期间除了CO2以 外,CFC-11及CFC-12在所有温室气体中对辐射力的影响已占了三份之一。

图五. 大气层中CFC-11的每月平均混合比。

图六. 大气层中CFC-12的每月平均混合比。

*图二至六取自夏威夷冒纳罗亚观象台

‘温室效应’增强後的影响

i) 气候转变:‘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会减少红外线辐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气候因此需要转变来使吸取和释放辐射的份量达至新的平衡。 这转变可包括‘全球性’的地球表面及大气低层变暖,因为这样可以将过剩的辐射排放出外。虽然如此,地球表面温度的少许 上升可能会引发其他的变动,例如:大气层云量及环流的转变。当中某些转变可使地面变暖加剧(正反馈),某些则可令变暖过 程减慢(负反馈)。

利用复杂的气候模式,‘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第三份评估报告估计全球的地面平均气温会在2100年上升1.4至5.8度。这预计已考虑到大气 层中悬浮粒子倾于对地球气候降温的效应与及海洋吸收热能的作用 (海洋有较大的热容量)。但是,还有很多未确定的因素会影响 这个推算结果,例如: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预计、对气候转变的各种反馈过程和海洋吸热的幅度等等。

ii) 海平面升高

若‘全球变暖’正在发生,有两种过程会导致海平面升高。第一种是海水受热膨胀令水平面上升。第二种是冰川和格陵兰及南 极洲上的冰块溶解使海洋水份增加。预期由1900年至2100年地球的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介乎0.09米至0.88米之间。

对人类生活的潜在影响

i) 经济的影响

全球有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沿海100公里的范围以内,其中大部份住在海港 附近的城市区域。所以,海平面的显著上升对沿岸低洼地区及海岛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害,例如:加速沿岸沙滩被海水的冲蚀、 地下淡水被上升的海水推向更远的内陆地方。

ii) 农业的影响

实验证明在CO2高浓度的环境下,植物会生长得更快速和高大。但是,‘全球变暖’的结果可会影响大气环流,继 而改变全球的雨量分布与及各大洲表面土壤的含水量。由于未能清楚了解‘全球变暖’对各地区性气候的影响,以致对植物生态所 产生的转变亦未能确定。

iii) 海洋生态的影响

沿岸沼泽地区消失肯定会令鱼类,尤其是贝壳类的数量减少。河口水质变咸可会减少淡水鱼的品种数目,相反该地区海洋鱼类的 品种也可能相对增多。至于整体海洋生态所受的影响仍未能清楚知道。

iv) 水循环的影响

全球降雨量可能会增加。但是,地区性降雨量的改变则仍未知道。某些地区可有更多雨量,但有些地区的雨量可能会减少。此外 ,温度的提高会增加水份的蒸发,这对地面上水源的运用带来压力。

--------------------------------------------------------------------------------

表一:几种主要温室气体的特性

温室气体

对气候的影响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氧化碳

(CO2)

1) 燃料

2) 改变土地的使用 (砍伐森林)

1) 被海洋吸收

2) 植物的光合作用

吸收红外线辐射,影响大气平流层中O3的浓度

甲烷

(CH4)

1) 生物体的燃烧

2) 肠道发酵作用

3) 水稻

1) 和OH起化学作用

2) 被土壤内的微生物吸取

吸收红外线辐射,影响对流层中O3及OH的浓度,影响平流层中O3和H2O的浓度, 产生CO2

一氧化二氮

(N2O)

1) 生物体的燃烧

2) 燃料

3) 化肥

1) 被土壤吸取

2) 在大气平流层中被光线 分解与及和O起化学作用

吸收红外线辐射,影响大气平流层中O3的浓度

臭氧

(O3)

光线令O2产生光化作用

与NOx,ClOx及HOx等化合物的催化反应。

吸收紫外光及红外线辐射

一氧化碳

(CO)

1) 植物排放

2) 人工排放(交通 运输和工业)

1) 被土壤吸取

2) 和OH起化学作用

影响平流层中O3和OH的循环,产生CO2

氯氟碳化合物

(CFCs)

工业生产

在对流层中不易被分解,但在平流层中会被光线分解和跟O产生化学作用

吸收红外线辐射,影响平流层中O3的浓度

二氧化硫

(SO2)

1) 火山活动

2) 煤及生物体的燃烧

1) 乾和湿沉降

2) 与OH产生化学作用

形成悬浮粒子而散射太阳辐射

--------------------------------------------------------------------------------

表二: 各种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能’

温室气体

留存期 (年)

全球变暖潜能

20年

100年

500年

二氧化碳 (CO2)

未能确定

未能确定

未能确定

未能确定

甲烷 (CH4)

12.0

62

23

7

一氧化二氮 (N2O)

114

275

296

156

氯氟碳化合物 (CFCs)

未能确定

未能确定

未能确定

未能确定

i)

CFCl3 (CFC-11)

45

6300

4600

1600

ii)

CF2Cl2 (CFC-12)

100

10200

10600

5200

iii)

CClF3 (CFC-13)

640

10000

14000

16300

iv)

C2F3Cl3 (CFC-113)

85

6100

6000

2700

v)

C2F4Cl2 (CFC-114)

300

7500

9800

8700

vi)

C2F5Cl (CFC-115)

1700

4900

7200

9900

*排放1Kg该种温室气体相对于1Kg CO2 所产生的温室效应。

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谈谈在低碳经济时代我们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减少对地球已经储存的太阳能的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皆在此列),尽量利用现在太阳的热辐射(风能,太阳能之类),多植树造林,减少碳排放,减少甲烷等超温室气体排放。还有所谓的号召节能减排,有一定作用,但是如果不从本源控制是没有作用的,例如我们平时少用电,但是如果电厂点已经发出来了,我们用不用,对环境的已经产生了,即使我们不用,也无法逆转了。很多东西不能想当然,要合理规划。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应该做一些是什么?

一、全球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冰川消融,人类的水源告急 喜马拉雅山冰川正在因全球变暖而急剧“消瘦”。2007年4月,绿色和平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拍摄了冰川消融的严峻状况,情况十分危急。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水库。资料表明,全球冰川正在因全球变暖而以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速度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化着,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冰川更呈现出加速融化的趋势,冰川融化和退缩的速度不断加快,意味着数以百万的人口将面临着洪水、干旱以及饮用水减少的威胁。 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冰川是中国乃至亚洲许多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数亿人的用水问题也与之息息相关。而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全球变暖,使冰川加速退缩。喜马拉雅冰川的消融比世界任何地区都快,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期发布的报告指出,根据目前的全球变暖趋势,不到30年,80%面积的喜马拉雅冰川将消融殆尽。这对于中国本来就日益严峻的水短缺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过去的两年间,绿色和平两次考察了珠峰地区。今年4月20日,绿色和平喜马拉雅考察队一行五人奔赴喜马拉雅山,见证了喜马拉雅山的冰川消融。此次拍摄的珠峰中绒布冰川,对比1968年的照片可见,冰塔林大幅后退、稀疏变矮清晰可见。 二、极端气候 暴雪、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雷电、台风……极端气候在近几年异常频繁地光顾地球,这些都与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有关。2007年发布的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干旱的发生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程度更严重,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地区。”“过去50年里,极端高温、低温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昼夜低温、霜冻变得不如以前频繁,而昼夜高温、热浪则愈加常见。”极端天气气候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长江中下游等南方地区的暴雨明显变多了,而在北方省份,旱灾发生的范围不断扩大。这几年,罕见而强烈的旱灾侵袭许多南方省份,桑美、圣帕等台风频频重创东南沿海省份,警钟不断敲响。近年来,中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因灾害损失的粮食有4300万吨,每年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 2007年,中国气候异常,降雨严重程度不均,极端天气频繁,多灾并发,点多面广,部分地区重复、连年受灾,局部地区雨情、汛情、旱情、灾情超历史记录,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63亿元。媒体的镜头记录了海南春旱、淮河洪水、雷州半岛台风等肆虐的灾害。 三、粮食减产 全球变暖造成粮食减产,因为全球变暖带来干旱、缺水、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热浪及气温剧变,这些都会使世界各地的粮食生产受到破坏。亚洲大部份地区及美国的谷物带地区,将会变得干旱。在一些干旱农业地区,如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只要全球变暖带来轻微的气温上升,粮食生产量都将会大大减少。 全球变暖的细微改变,对粮食生产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稻米对温度剧变的敏感性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国际稻米研究所的研究显示,若晚间最低气温上升每摄示1摄氏度(华氏1.8度),稻米收成便会减少10%。值得警惕的是,稻米是全球过半人口的主要粮食,所以全球变暖的轻微的变化可带来深远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高温、干旱、虫害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粮食减产。如果不取措施,预计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至10%;小麦、水稻、玉米三大农业作物均以下降为主,到21世纪后半期,产量最多可下降37%。同时全球变暖会对农作物品质产生影响,如大豆、冬小麦和玉米等。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还会导致农业病、虫、草害的发生区域扩大,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程度加重,从而增加农业和除草剂的施用量。此外,全球变暖会加剧农业水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总之,全球变暖将严重影响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2007年3月,四季如春的旅游胜地海南遭受了严重的春旱侵袭。截至4月初,海南省农作物受旱面积154.9万亩;水库干涸415座,因旱情发生饮水困难人口达到19.99万人。绿色和平赴海南考察,见证极端气候给当地农业带来的深重打击。 四、海平面上升 在南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来自Betio村的Pita Meanke站在一棵树旁,那次巨大的浪潮,冲垮了防波提,摧毁了他的家。 “马尔代夫只是其中一个小国。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世事。但在这里作的决定,将会对我的人民有莫大影响,更会改变世界历史。”H.E. Maumoon Abdul Gayoom (马尔代夫) 于日本京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国会议上所作的声明。 并不是只有岛国才需要担心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全球有超过70%口人生活于沿岸平原;全球前15大城市中,有11个是沿海或位于河口。据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估计,从1990年到21世纪80年代,全球海平面将平均上升22到34厘米。 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0毫米,比全球平均速度更快。 值得留意的是,海平面不是全球一致地变更。不同的地区的海平面,会因海水环流或风压而有所不同。所以评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时,亦需要留意暴风浪以及大潮所带来的影响。 就算是轻微的海平面上升,也会带来严重破坏。例如沿海地区洪水泛滥及严重破坏、侵蚀海岸线、海水污染淡水、沿海湿地及岛屿洪水泛滥、河口盐度上升,一些低洼沿海城市及村落均会受影响。一些对岛屿以及沿海地区人口尤其重要的,如沙滩、淡水、渔业、珊瑚礁、环礁、野生生物栖息地均会受到威胁。面临洪灾、海水入侵、土地侵蚀流失、强热带风暴的威胁,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黄河三角洲的城市群是最脆弱的地区。 五、物种灭绝 在大堡礁白化了的珊瑚礁 “地球上大部分的濒临绝种生物 - 大约25%的哺乳类动物以及12%的雀鸟 - 有可能于几十年内绝种。这是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到它们所栖息的树林、湿地及牧场,而人类发展亦阻碍了它们移居到其它地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每个物种皆有其独特的生态位置,而进化可让它们在这独特的位置生存——生活于其特殊的“居所” 及特定的生活环境(包括温度、其它动植物)。有些生物会有较强的适应力,或者说“能屈能伸”。例如老鼠和狗能在很艰难的环境生存,但考拉却只能在有桉树的地方生活。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气温、降雨量及海平面上升,摧毁了一些生物的栖息地,而破坏的速度比生物移居的速度还要快。 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未来6、70年内,气候变化会导致大量的物种灭绝。现在已经可以确信气候与一些蛙类的灭绝有关,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种灭绝风险将会比地球历史上5次严重的物种灭绝还要大规模。而唯一的预防方法,便是于未来几十年内迅速减少排放量。拯救生物的时间所剩不多。

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们人类应该取什么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 长波辐射 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 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 冻土 消融、 海平面上升 等,不仅危害自然 生态系统 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另一方面,由于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小,进而造成了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短时间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影响人类健康。汽车限行,暂停生产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气候变暖和雾霾污染。

总而言之,变暖的危害从自然灾害到生物链断裂,涉及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

那么我们做出了什么应对的方法和策略呢?

首先,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想法,要围绕地球建立一个由小微粒或太空飞船组成的人工太空环,遮蔽热带阳光,调节地球温度。但一些反对者认为,这种想法肯定会有一些副作用,一个能够对太阳光进行有效散射的粒子带将会使我们的每个夜空都变成和满月时一样明亮;而且预算将高得惊人,可能达到6万亿到200万亿美元,就连全球资金最为充足的科研机构美国航空航天局也无法承担,如果把散射粒子改为太空飞船的话,预算额可能会少一些,估计能降到5000亿美元左右。

地球诞生以来,大气温度曾经几度升降,太阳辐射、云层遮蔽和温室气体等各种因素都曾经或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气候。如果给地球围上一个 粒子 或飞船组成的“腰带”的话, 赤道 上空就会出现一个阴影,要部署这些粒子,就必须使用一些专门的控制飞船,像牧羊犬一样照看粒子群。

过去的一个世纪,地球温度明显上升,未来一百年间这一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很多研究都证实地球气温将在未来几个世纪里提高1~20华氏度,海平面明显上升,一些海滨城市将不复存在。有科学家指出,减少太阳光照射,地球温度就会降低,而一些地面或太空系统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的。不过,有科学家指出,人们还无法计算出地球到底能吸收多少阳光,又有多少阳光被反射回太空,而这正是实施上述的关键一步。

NASA卫星测绘地图展示全球变暖趋势

美国研究显示,古代农民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结果说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不是新现象,它可能持续了数千年。英国《观察家报》援引研究人员的话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地球大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威谦·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人类干预,地球会比20世纪低2℃,蔓延的冰盖和冰川会影响世界大部分地区。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为寒带(北方)森林、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三类。据介绍,今天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8000年的进化才逐渐形成的。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沦为伐木业大规模开利用的目标。在热带地区,许多21世纪已荡然无存的森林就是在过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过4.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热带森林总面积的20%;还有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在砍伐、农田开垦和矿产开中退化。

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产品交易还在继续加剧,尤其是在拥有热带森林的发展中国家和执法不力的俄罗斯等国。而国际市场对廉价木产品的需求,又进一步恶化了这一状况。

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2.5~10.4华氏度)

我们可以从衣食住行做起:

食:

一、吃素。畜牧业消耗大量的谷、豆类,也消耗大量珍贵的水;为了放牧牛羊及饲养猪鸡,牺牲原始森林,造成温室效应。

二、少吃。在家烹煮、外食分量恰到好处,吃不完打包回家。

三、拒绝购买高山茶、高冷蔬菜(高山茶、高冷蔬菜让台湾的森林消失、破坏山地水土保持,无法发挥储存水分的功能,又大量使用农药与肥料,污染水源与水库的生态)。

衣:

二、需求量的决定,依洗衣的次数、家中的容量、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等四要素来决定购衣频率,尽量控制好,不要超量(重质不重量)。

三、旧衣新穿要诀:

⒈自我的认知:体态、肤色、生活型态的考量。

⒉找出流行的重点:如长短、色调等,一般以简单、好的剪裁(立体裁剪)最能表现出人与素材的互动关系。

⒊配件因体积小、变化多、效果佳、收藏较易,如围巾、别针、皮带,少量的衣服即可靠配件来凸显穿衣艺术的效果。

住:

一、多用二手家具(无论买房子、租房子,多利用二手家具,既可回收再利用、节省,若能在办公室、社区、网路举办定期二手旧货交换的跳蚤市场,既环保,又可互助,增进人际间的情谊)。

二、多用植栽绿化来做居家布置(居家勿做过度性的装潢布置,应以简单、天然为原则。居家布置不必然要人造的材料,不妨多用生态性的自然材料。多种花草盆栽,尽量用本土性的树种,家中有庭院的多留天然性的泥土,少用水泥、或硬质性的铺面)。

三、请用器皿盛水,洗果菜、碗盘、刷牙、洗脸,以节约珍贵的水源(中国是全球排名第十八位缺水国,南台湾已陷入严重干旱,但我们使用水的需求量却已经到达2011年的标准。法国节约用水的宣导政策是「一星期洗一次澡」;如果我们的用水量持续恶化,我们也将面临相同的处境。

四、房间之电源、冷气集中使用(尽量少一间房间开一部冷气,人少时尽量集中办公,减少冷气、电灯用量)。

行:

一、走楼梯,不搭电梯(住在大楼者,无论是在办公室或是在家里,若您不赶时间,不妨试着安步当车,试著不搭电梯,改走楼梯,既节省能源,又可运动健身)。

二、出门多走路、骑单车、利用大众运输系统、少开车和骑机车。

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保卫我们的地球家园,共同创造更好的未来。

试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界和人类有那些影响?并结合实际,谈谈控制气候变化的途径?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例如水能,太阳能,潮汐能等。

加强国家相关立法,确保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恢复环境,加强环境自净。

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全球性环境保护体系,发达国家应更多履行减排义务,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

企业和个人应强化责任意识,自觉履行义务。

总的来说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直接影响、现象导致的影响以及隐性间接影响三类。

(直接影响):首先,是气温升高直接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这包括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类的文化活动以及能源消耗 4 个方面。 气候变暖会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发生改变,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会更直接、更突出。例如香蕉以前只能在南方热 带种植,气温升高后,以前没有种植条件的北方也可能适合其生长。随着种植界 限的改变,作物的产量也会发生变化,喜温的作物可能产量增加,但同时也可能形成一些热害,导致高温、干旱。

另外,气候变化会令能源消耗结构发生变化;生活模式转变亦将影响到各行各业,起码冷气机生产商现在可以考虑拓展北极市场。加拿大魁北克省一个 2000 多人的村庄,2006 年 8 月底的气温高达 31 摄氏度,导致当地的爱斯基摩人为 25 名办公室 职员添置了 10 部冷气机。为爱斯基摩人争取权益的克卢捷表示,北极地方密闭的房屋用来御寒,但在炎热天气下房里气温非常高,人们借助冷气机降温才能正常工作。 北方地区传统上冬季需要取暖,如果温度持续升高,取暖设备可能也会逐渐失去用户。

总体来说,能源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也会发生改变。

(现象导致的影响):打破自然界传统平衡,在全球增暖的背景下, 中国东南沿海、西南、西北、内蒙古和东北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增加,黄河中游以南和华北平原干旱增加。北方地区少量的降水增加可能抵不上蒸发消耗,旱灾仍在继续波动扩大,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将加重草地土壤侵蚀,从而将增大荒漠化的趋势,严重的缺水形势将难以缓解。

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海岸带的变化, 这对全球影响很大,尤其是对沿海国家或者岛屿国家的影响更为明显。比如我国的上海、日本的东京,这些大型沿海城市的海拔高度较低,如果海平面持续上升,这些地区很可能会被逐渐淹没掉。 随着海平面上升,海岸带地区的经济将受到很大冲击。这个地区的居民、工厂需要考虑搬家。另外在海浪防止方面,需要加高和加强防护堤。红树林、草地、湿地等在维持地区生态格局中发挥重要功能的海岸带生物群落,会随着海岸带的变化面临消亡。海平面的上升还会导致海水倒灌。在海水和淡水的交汇处有一个混合区,很多年以来,这个区域海水和淡水的进出是平衡的,海平面升高导致出海口区域的盐分发生变化, 从而影响整个区域内人类的生存环境。

自然界的降水规律也可能发生变化,水的季节性分布和时间分布会有很大改变。传统的区域间的水量平衡会发生变化,之前水域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的界限会被打破。有研究发现,原本气候湿润的地区会出现季节性干旱,比如我国南方地区过去雨量 比较充沛,但近年统计数据显示,相对干旱的季节变得更干旱了。大量研究还表明,传统的降水规律可能会改变,比如我国每年八九月份是降水的高峰季节,每个区域又有其传统的降水分布。新的气候变化条件下,可能会导致一些过去没有出现过的情况。例如暴雨的增加,将直接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加剧,进而增加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隐性间接影响):生态系统遭遇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对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产生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 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种破坏。因为这种变化不易被察觉,却在分分秒秒地改变着整个地球。 这其中最典型的是植被的分布格局。这里的植被是广义的,农作物、森林都包括在内。它们传统的分布空间、分布规律相对固定,将来气候变暖后界限温度改变,全球尺度上传统的分布格局就会被打破,植被结构会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带动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例如会导致有害生物的增加甚至变异,事实上,目前国内国际都有人专门研究未来的 病虫害防治。有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很可能对物种及其生活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尽管对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了解还很有限,但最新的研究确定了一些由气候变暖带来明显改变的地区。其一就是所谓的“生态系统分界线”。例如把草很高的草原和 混合草原分隔开来的过渡地带。 降水和温度的改变可以使这些分界线发生移动, 某些生态系 统扩展到新地区,而其他生态系统则因气候变得不再适宜原有物种生存而缩小范围。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气候变化也急剧加快了物种的灭绝速度。对全球 5 个地区的最新 研究表明,如果气候持续变暖,濒临灭绝的物种数量将显著增加。从事该项研究的科学家们 预测,由于气候变化,这 5 个地区到 2050 年有 24%的物种行将灭绝。 研究还指出,气候变化对许多物种生存造成的威胁要比破坏它们自然栖息地的威胁更大。 种群本身的结构也会发生改变,主要的物种间形成新的竞争关系,传统的生态结构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是相当复杂的。” 此外,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更大的影响可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地球的化学循环,另一个是地球表面的能量交换。

此外,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显而易见:热浪冲击频繁加大,导致死亡率及心脏、呼吸系统等疾病发病率增加;疟疾、登革热等对气候变化敏感的 传染性疾病,其传播范围也可能增加;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人的机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下降,伤寒、痢疾等传染病就成为常见病。全球气候变暖会改变居住环境,从而导致人的健康状况恶化。研究发现,在降水比较多的部分陆地地区,由于水位上升,人们饮用最多的是靠近地表的水。而地表水的水质会因地表物质污染而下降,人饮用这样的水,就会患上皮肤病、心血管疾病、肠胃病等各类传染性疾病。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对整个人类来说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影响主要有:

1.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缩小会极大地影响人类居住环境,甚至可能导致战争。

2.洋流受到影响:海水的增加也会改变海盐的浓度分布,因此改变洋流。

3.极端灾难天气的频繁的发生。

4.农业的衰退。

5.疾病扩散。

6.水减少。

7.沙漠化更加严重。

8.物种灭绝。

9.海水的酸化。

10.生态系统破坏。

途径: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 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 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 致全球气候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