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曼斯克天气_摩尔曼斯克天气30天
1.八年级语文下远去的大雁
2.北冰洋面积有多大?
3.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呀 急求
4.求文综(历史地理政治)知识点归纳,谢谢了!!!
5.初一地理知识点
《大雁归来》
,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保护野生生物之父”“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被称为“美国的先知”,被称为“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
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 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
三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的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
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不消几天,沼泽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1946年4月11日,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642只。
春天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我和我的学生注意到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像,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在4月的夜间,当天气暖和得可以呆在屋外时,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在那儿,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静悄悄的,人们听到的只是沙锥鸟扇动翅膀的声音,远处的一只猫头鹰的叫声,或者是某只多情的美洲半蹼鹬从鼻子里发出的咯咯声。然后,突然间,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等到白头翁花盛开的时候,我们的大雁集会也就逐渐少下来。在5月来到之时,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弥漫着青草气息的地方,那些红翅黑鹂和黑脸田鸡更给它增添生气。
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人们发现,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预期的。然而,大雁的这种联合观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每年3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自更新世〔第四纪的早期,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以来,每年3月,从中国海到西伯利亚,从幼发拉底河到伏尔加河,从尼罗河到摩尔曼斯克,从林肯郡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大雁都要吹起联合的号角。
因为有了这种国际性的大雁迁徙活动,伊利诺斯的玉米粒才得以穿过云层,被带到北极的冻土带。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八年级语文下远去的大雁
瓦良格号在1898年10月初在美国费城克朗普船厂开工建造,船厂编号301,官方开工仪式在俄历5月10日(22日)举行,此时舰体已经完工1102吨,之间经历了更改部分设计增加压舱水,美西战争爆发以及船厂工人罢工等。之后在1899年10月31日下水,随着日本舰队实力的增加,俄方也要求尽快完成瓦良格号和列特维赞号的建造工作,1900年1月11日进入俄国海军序列,之后1901年1月2日瓦良格号经过测试后正式加入俄国海军。而在这之间也有个小小的插曲:提前随船来到美国大陆的俄罗斯舰员(大多数都是农民)发现美国是如此进步发达,几天之间逃跑了100多人!使得俄国人在接收下一艘列特维赞号时接收的舰员只是在接收前几天才到达美国!瓦良格号于1901年3月10日离开美国费城返回俄国国内,途中也经历了极其糟糕的天气情况,海上风力达到11级,不过舰上只是发生少量的机械故障。此时舰上人员有365人,这其中包括24名军官,55名士官和三名特殊的乘客――克朗普船厂,电机公司以及尼克劳斯公司的代表。回国的途中停靠法国瑟堡(Cherbourg,4月14日),利维尔(Revel,4月30日)喀琅施塔得(5月3日)。5月18日在喀琅施塔得军港接受了沙皇的检阅,之后指定为沙皇游艇的护航舰,随同其它舰队船只一起前往但泽(Danzig),基尔(Kiel)和瑟堡(Cherbourg)等地访问。9月执行完毕护航任务后于同月16日离开瑟堡前往意大利西南部港市萨勒诺(Salerno Gulf)加入俄国海军地中海中队。此时地中海中队包括战列舰尼古拉一世号(Imperator Nikolaj I),一艘小型鱼雷巡洋舰,两艘炮舰和两艘鱼雷艇Nr119,120。不久之后又被派往旅顺增援远东舰队,途中先后访问了英国控制的苏伊士(Suez,11月8日),卡拉奇(Karachi,12月25日),新加坡(Singapore,1902年1月15日),以及长崎(Nagasaki,2月13日),最终于2月25日到达旅顺。在1902年4月还访问了德国控制的中国天津港。
1902年7月间瓦良格号再次进行航海测试,由于锅炉和人员的问题,此时航速仅仅能够短时间内达到20节,而在较长时间则能够稳定在16节。1903年初期开始大修,舰体如同其它远东舰队舰艇一样重新涂装成灰色,这项工作也在同年9月18日完成。这年底朝鲜形势危急,12月29日瓦良格号离开旅顺前往朝鲜仁川(Tschemulpo,现在为Inchon)担任保护俄国驻汉城使馆及侨民的工作,当月29日到达。原驻扎在这一地区的1艘巡洋舰和炮舰已经返回旅顺,之后1904年1月18日高丽人号炮舰到达仁川,恢复俄国驻汉城使馆与旅顺之间的联系。 1904年2月5日日本同俄国断交,在朝鲜仁川执行警备任务的日本海军千代田号(Chiyoda)收到日本同俄国断交的电报,悄悄从两艘俄舰之间起锚,停泊到靠近出口的地方。第二日联合舰队佐世保出发前往旅顺,三艘运兵船以及三艘巡洋舰(载运陆军登陆仁川的第12使团第二联队2500人),在联合舰队第四战队的四艘防护巡洋舰(旗舰浪速号Naniwa,高千穗号Takachiho,明石号Akashi,新高号Nitaka),以及第9和14鱼雷艇分队的八艘新造152吨大型鱼雷艇(苍鹰号Aotaka,鸽号Hato,雁号Kari,燕号Tsubame,千鸟号Chiydori,隼号Hayabua,真鹤号Manadzuru,鹊号Kasasagi)的护护下,随出击旅顺的联合舰队一起从佐世保出发,由于忌惮瓦良格号强大火力,联合舰队另外派遣浅间号(Asama)装甲巡洋舰加强实力。
8日凌晨俄国商船松花江号(Sungari)驶入仁川港,向瓦良格号报告在港外发现大量日舰,但瓦良格号没有获得任何关于开战,甚至于断交的消息也没有收到,依旧同炮舰高丽人号(Korejez),商船朝鲜人号停泊在仁川港内,此时港内还停泊有同样执行警戒任务的英国巡洋舰猎犬号(Talbot),法国巡洋舰帕斯卡号(Pascal),意大利巡洋舰厄尔巴岛号(Elba),美国炮舰维克斯堡号(Vicksburg),运煤船和风号(Zafiro)和朝鲜小型炮舰尤巴号(Yoba),英国蓝标客轮阿贾克斯号(Ajax),日本巡洋舰千代田号。仁川港外有近10海里长的峡湾,在峡湾的入口处有个名为八尾的小岛,再航行3海里还有小岛名位实尾岛。
俄舰对于战争爆发丝毫没有准备,当日舰千代田号7日夜里出港时也没有任何拦阻!8曰中午刚过日军编队到达仁川港外,14时15分千代田号,高千穗号,苍鹰号,鸽号,雁号以及燕号驶入仁川港在锚地外警戒,浅间号则同六艘运兵船进入仁川港外峡湾,其它舰艇则停泊在港外。此时的瓦良格号航速由于锅炉问题只能够达到14-16节,而炮舰高丽人号的速度则更加慢。
8日下午由于驻仁川的俄舰同旅顺没有任何联系,又收到俄国驻汉城使馆的密件,鲁德涅夫上校决定派遣高丽人号携带邮件返回旅顺汇报情况,15时40分高丽人号离开锚地,15分钟后便遭遇日舰编队,高丽人号企图从千代田号和高千穗号之间穿过出港,日舰转向拦截使得高丽人号以为即将受到攻击,慌张中发射两枚炮弹后向港内撤退,这也是日俄战争中的第一声炮响!
随后日本鱼雷艇苍鹰号,鸽号同雁号也各向高丽人号发射一枚鱼雷,但是都没有命中。
17时30分日军开始登陆,直到9日凌晨2时30分部队全部登陆完毕,但是补给品还没有完全卸载,仁川很快就被日军控制,期间俄舰都没有进行干预。
早6时补给品也卸载完毕,日本运输船及巡洋舰开始撤退到八尾岛外,而之前在锚地警戒的日舰除了千代田号外也随着撤退。
9时千代田号代日本第四战队司令瓜生外吉向瓦良格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舰中午前必须出港,如不出港就将击沉在港内。之后也退出锚地加入港外的日本舰队。此时港内的中立国舰艇推举英国巡洋舰猎犬号舰长巴亚利(Bayly)作为代表严重抗议这种违反国际法的行为,但是美国炮舰维克斯堡号舰长却拒绝加入这个中立国代表团,他认为俄国人在陆地上已经破坏了朝鲜领土主权!巴亚利在这次战斗发生后又拒绝为这前因后果作书面报告,也导致英国本土众多报纸的严厉批评!
中午过后不久日舰浅间号,浪速号,高千穗号,明石号,千代田号以及新高号从左到右一列排开在峡湾八尾岛前方,8艘鱼雷艇则在占领峡湾入口处位置。
11时30分,就在日舰要求的12点前半小时瓦良格号在后,高丽人号在前起锚出发,两舰相距大概1链距离,战斗对俄国舰只来说没有任何机会,在7000米距离浅间号首先发炮攻击瓦良格号,两艘俄舰也开始发炮还击,双方距离4000米后俄舰便遭到日舰的集中射击,瓦良格号虽然不停的作曲线规避但仍有多发炮弹命中,上甲板很多水兵被弹片击伤,不久指挥塔中弹,操舵室被击毁,5门6英寸火炮和7门76毫米炮,全部的47毫米炮全部不能射击。鲁德涅夫决定撤回仁川,转向时又被浅间号发射的一发8英寸炮弹击穿左侧船舷,海水开始大量涌入并且有些左倾斜,被迫返回港内,舰上1名军官和30名水兵死亡; 6名军官和85名水兵受伤或震伤;上甲板45%的人员失去了战斗力。在锚地舰上军官们认为瓦良格号已经失去战斗力,应当放弃炸毁军舰,但是还是那个巴亚利担心爆炸会使其它外国军舰受损,舰长鲁德涅夫同意放水自沉,18时瓦良格号由舰员自沉,随后高丽人号也由舰员自行放火爆炸沉没。在整个战斗中瓦良格号共发射了1105发炮弹,其中6英寸炮弹425发,75毫米炮弹470发,47毫米的仅有21发,高丽人号发射了52发炮弹。 高丽人号因为爆炸损坏不值得打捞,而日本人发现瓦良格号自沉舰体损失较小还是值得打捞。之后由两艘日本打捞船在1905年8月8日浮起。简单维修后于12月23日拖往日本佐世保(Sasebo),某些资料上提到瓦良格号是通过舰上自身的动力航行到佐世保。之后进行了修理并且更换上层建筑和烟囱。之后被日本海军命名为宗谷号(Soya),被用作学员训练舰。1916年日本海军原本在次年将其报废,此时的俄国同日本同属于协约国阵线,北方舰队严重短缺大型舰艇,虽然向南美各国海军购买舰艇但是未能如愿,此前还想通过日本为其建造部分驱逐舰也没有成功,但是日本提出卖部分军舰给俄国,俄国人病危乱投药,也不得不接受小日本的”敲诈”。
这样1916年3月俄国买回原属于自己的几艘舰只:宗谷号(原瓦良格号)400万元,丹后号(Tango,原俄国的波尔塔瓦号Polta)450万元,相模号(Sagami,原俄国海军佩特列维特号Peresvet)700万元。1916年4月21日三舰前往俄国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进行简单的改装和维修。期间的3月27日瓦良格号新任舰长也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此时舰上人员包括22名军官和570名士兵。在俄国人的资料中此时瓦良格号还是使用的尼克劳斯锅炉,日本人只不过简单修补了一下锅炉便把它投入现役。不论如何说法这些锅炉使用在瓦良格号的一生中。瓦良格号维修的同时也进行了部分较小的改动,包括后甲板和前甲板的152毫米火炮布置在中线位置。经过几次试航后瓦良格号于6月18曰离开符拉迪沃斯托克前往俄国北方城市摩尔曼斯克(Murmansk),途中先后访问了科伦坡(Colombo,7月27日),土伦(Tulon,9月19日),之后于1916年11月17日到达叶卡捷琳娜湾的亚历山德罗夫斯卡港(现在的波利亚尔内Polyarnyj)。
1917年冬天瓦良格号来到英国莱尔德(Cammell Laird)船厂进行必须的维修和改装。此时俄国海军在舰上重新安装10门维克斯新型的130毫米火炮取代老旧的152毫米炮。1917年2月1日这10门130毫米火炮从俄国国内的奥布霍夫兵工厂发出。瓦良格号出发前往英国前舰上只有4门152毫米火炮,其它同型火炮已经拆除完毕等待安装新火炮。2月25日离开摩尔曼斯克前往英国,3月17日到达利物浦(Liverpool),但此时船厂已经安排满工作,瓦良格号只有继续等待。四五月间舰上的人员除了50人留守外其它全部前往美国接收新够买的船只。最后的这四门152毫米炮最终也被撤除,连同配属的由货船运回俄国国内。不久维克斯生产的12门130毫米炮被送往摩尔曼斯克,之后被铁路送往奥布霍夫兵工厂。之后这些火炮同瓦良格号拆除下来的152毫米火炮通通用作波罗的海海岸防御的一部分使用。 之后俄国国内爆发了红色革命,这一风潮也波及到了瓦良格号,舰上的旗帜也更换为红色,不过很快在1917年12月8日维修中的舰体就被英国武装部队所占领,之后被英国海军所获得。1918年2月15日瓦良格号在拖行期间搁浅在爱尔兰海岸,之后重新浮起并作为仓库船机如英国海军序列,一直使用到1919年底。1920年被出售解体,不过以外再次发生,这次瓦良格号搁浅在苏格兰海岸,大概位置在北纬55度09分,西经4度55分的位置。1923年夏天几家国外公司还是没有放弃瓦良格号的舰体,期待将其拖到附近港口继续拆除有用物品,9月再次开始将瓦良格号吊出水面,但是一个月后又决定只浮扬舰尾部分,包括机舱部分,而舰体前部就在失事位置就地拆除设备,工作一直持续到1923年寒冷的冬天,1924年5月又继续打捞工作,8月瓦良格号锅炉舱和机舱之间断裂成两节,只好就地拆卸整船,拆除工作在12月完成,之后舰体后部沉入海底。1925年到26年还有零星的打捞工作,舰上有用的东西被拆除一空,一代名舰就这样“空荡荡”的沉入了海底,而在1925年9月打捞工作的大量也刊登在当时的海军杂志上。
北冰洋面积有多大?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到了。
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戚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
三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的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不消几大,沼泽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1946年4月11日,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642只。
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我和我的学生注意到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像,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单调枯燥的数字竞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在四月的夜间,当天气暖和得可以呆在屋外时,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在那儿,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静悄悄的,人们听到的只是沙锥鸟扇动翅膀的声音,远处的一只猫头鹰的叫声,或者是某只多情的美洲半蹼鹬从鼻子里发出的咯咯声。然后,突然问,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等到白头翁花盛开的时候,我们的大雁集会也就逐渐少下米。在五月来到之时,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弥漫着青草气息的地方,那砦红翅黑鹂和黑脸田鸡更给它增添生气。
1043年的开罗会议上人们发现,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预期的。然而,大雁的这种联合观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每年五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自更新世以来,每年三月,从中国海到西伯利亚,从幼发拉底河到伏尔加河,从尼罗河到摩尔曼斯克,从林肯郡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大雁都要吹起联合的号角。
因为有了这种国际性的大雁迁徙活动,伊利诺斯的玉米粒才得以穿过云层,被带到北极的冻土带。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呀 急求
北冰洋是世界最小最浅和最冷的大洋。北冰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位于地球的最北端,被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有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通;通过格陵兰海和许多海峡与大西洋相连,是世界大洋中最小的一个,面积仅为1500万平方公里,不到太平洋的十分之一。它的深度为10米,最深为5499米。古希腊曾把它叫做“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1650年,荷兰探险家W.巴伦支,把它划为独立大洋,叫大北洋。1845年,英国伦敦地理学会命名,经汉文翻译为北冰洋。洋名Arctic源于希腊语,意指正对着大熊星座的海洋。
名称由来
北冰洋,洋名(Arctic)源于希腊语,意即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1650年,德国地理学家B.瓦伦纽斯首先把它划成独立的海洋,称大北洋;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命名为北冰洋。改为北冰洋一则是因为它在四大洋中位置最北,再则是因为该地区气候严寒,洋面上常年覆有冰层,所以人们称它为北冰洋。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面积:1310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太平洋面积的1/14。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4.1%,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洋。 北冰洋
位置: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为三洲所环抱。 范围:北冰洋被陆地包围,近于半封闭。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和巴芬湾同大西洋连接,并以狭窄的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在亚洲与北美洲之间有白令海峡通太平洋,在欧洲与北美洲之间以冰岛-法罗海槛和威维亚·汤姆逊海岭与大西洋分界,有丹麦海峡及北美洲东北部的史密斯海峡与大西洋相通。 深度:平均深度约1200米,南森海盆最深处达5449米,是北冰洋最深点。 地理分区:根据自然地理特点,北冰洋分为北极海区和北欧海区两部分。北冰洋主体部分、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极群岛各海峡属北极海区;格陵兰海、挪威海、巴伦支海和白海属北欧海区。 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称北极地方或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沿岸亚、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及北冰洋中许多岛屿。北冰洋周围的国家和地区有俄罗斯、挪威、冰岛、格陵兰(丹)、加拿大和美国。北极地区有几十个不同的民族,其中因纽特人分布最广。 北磁极:1985年北磁极的位置在西经102°54′,北纬78°12′。
编辑本段地域简介
面积1478.8万平方千米,是太平洋的1/14,大西洋的1/7,印度洋的1/6,占世界海洋面积的4.1%。北冰洋平均水深1225米,为太平洋的1/3;最大水深5527米,不及太平洋的1/2。其2/3以上的面积属于大陆的水下边缘,即在北冰洋的周围具有非常宽阔的大陆架。 北冰洋
北冰洋气候寒冷,洋面大部分常年冰凉。北极海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可达-20—40℃,暖季多在8℃以下;年降水量仅75—200毫米,格陵兰海可达500毫米;寒季常有猛烈的暴风。北欧海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水温、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冰情较轻;暖季多海雾,有些月份每天有雾,甚至连续几昼夜。北极海区,从水面到水深100—225米的水温约为-1—1.7℃,在滨海地带水温全年变动很大,从-1.5—8℃;而北欧海区,水面温度全年在2—12℃之间。此外,在北冰洋水深100—250米到600—900米处,有来自北大西洋暖流的中温水层,水温为0—1℃。 北冰洋洋流系统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挪威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角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等组成。北冰洋洋流进入大西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沿格陵兰岛南下的称东格陵兰寒流,沿布拉多半岛南下的称拉布拉多寒流。 北冰洋海岸线十分曲折,形成了许多浅而宽的边缘海及海湾。海岸类型中有侵蚀海岸、峡湾式海岸、三角洲型海岸及泻湖式海岸。在亚洲大陆沿岸的边缘海有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以及楚科奇海。北美洲沿岸有波弗特海、格陵兰海。北冰洋岛屿众多,仅次于太平 北冰洋
洋而居各大洋之第二位。岛屿总面积约为380万平方千米,均属大陆岛,多分布在大陆架上。流入北冰洋的主要河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及马更些河。在北冰洋周围之各边缘海,有数不清的冰山,高度虽然比不上南极的冰山,但外形奇异。冰山顺着海流向南漂去,有的从北极海域一直漂到北大西洋。由于漂流路线不固定,所以给航行在北大西洋上的船只带来很大的危害。北冰洋有常年不化的冰盖,冰盖面积占总面积的2/3左右。其余海面上分布有自东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仅巴伦支海地区受北角暖流影响常年不封冻。北冰洋大部分岛屿上遍布冰川和冰盖,北冰洋沿岸地区则多为永冻土带,永冻层厚达数百米。 在北极点附近,每年近六个月是无昼的黑夜(10-次年3月),这时高空有光彩夺目的极光出现,一般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北纬70度附近常见。其余半年是无夜的白昼。 由于气候严寒、冰层覆盖,对北冰洋调查的规模都较小,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才陆续在冰上建立漂浮科学站,开展一些较为系统的考察。1937年苏联用冰上飞机在北极登陆并在北冰洋建立了北极1号漂浮科学站。4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国从空中进行过20次极冰登陆,并建成8个海洋站和1个科学考察站。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1958)期间,除飞行活动外,还增加了许多连续观测的漂浮站,并用核动力潜艇考察了冰盖下面的情况。
编辑本段形成原因
北冰洋是如何起源的?海洋地质学家通过长期研究认为:北冰洋的形成,它和北半球劳亚古陆的破裂和解体有着很大关系。洋底的扩张过程,起自于古生代晚期,而主要是在新生代实现的。它是以地球北极为中心,通过亚欧板块和北美板块的洋底扩张运动,而产生了北冰洋海盆。现在北冰洋底所发现的“北冰洋中脊”,即为产生冰洋底地壳的中心线。在本洋底还同时发现了与北冰洋中脊相平行的 北冰洋
两条海岭枣罗蒙诺索夫海峡和门捷列夫海峡(即老大洋中脊),说明北冰洋的海底扩张运动,曾进行过不只一次。2000万年前,北冰洋最多只算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湖水通过一条狭窄的通路流入大西洋。然后在1820万年前,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狭窄的通道渐渐变成较宽的海峡,大西洋的海水开始流进北极圈,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北冰洋。这是瑞典科学家分析了2004年从北冰洋海底集的沉淀物后,得出的上述结论。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马丁·杰克逊等人前不表报告说,他们从北冰洋中部靠近北极的罗蒙诺索夫海岭集了428米厚的沉淀物,其中一段5.6米厚的沉淀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段沉淀物形成于1820万年前至1750万年前,分成颜色不同的三段,其最下层是黑色沉淀物,其中含有很多没有分解的有机物,这说明当时北冰洋底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来进行降解。 杰克逊说,从1820万年前开始,连接北冰洋和大西洋的费尔姆海峡(夹在格陵兰岛与斯瓦尔巴特群岛之间)开始变宽,“我们猜想(当时)淡水从北极水面流出,而较重的海水则从下面流入”,这些缺氧的海水导致了黑色沉淀物的形成。 随着费尔姆海峡的扩张,海水开始从水面涌入北冰洋,它们吸收了氧气后才沉入水底,这样水底开始出现氧气和海洋生物,对应的沉淀物也变成了灰色。最后,北冰洋的淡水全换成了海水,在海底开始出现氧化铁、氧化锰以及海洋生物化石。 瑞典科学家说,他们还无法确定北冰洋形成的准确时间,不过这一过程可能经历了约75万年。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北冰洋位于北极周围,大致以北极为中心,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所环抱。尽管它是世界上最小、最浅和最冷的大洋,但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就海上运输来说,北冰洋航线是苏联欧洲部分与远东地区联系的捷径,从摩尔曼斯克到东方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之间的航距为10, 北冰洋
400公里,走此航线比绕道苏伊士运河要近13,700多公里,比绕经好望角的航线要缩短二万多公里。北冰洋在航运上的最大缺点是通航期短暂,除巴伦支海南部全年不冻外,苏联、美国和加拿大北部沿海一年仅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时间能够通航。即使在短暂的通航期内,也必需靠破冰船开道,而且运载能力有限,船舶吨位一船为4,000~5,000吨。通过北冰洋上空的空中航线,1957年首航成功,它是东亚、北美、西欧和北欧间最短的空中通道,从日本的东京经阿拉斯加和北极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航空线,比原来的航程缩短2,700公里。另外,巨大的冰盖、冰岛、冰山和浮冰虽不利于船只的行驰,但对潜艇的活动十分有利,如由于冰的遮蔽可以使潜艇摆脱飞机和侦察卫星的监视;浮冰的漂流有碍于监听设备的追踪;由于冰与冰之间的挤压和冰与水之间的冲刷而产生的噪音,使舰艇的声纳装置受到干扰等。近年来苏美两国越来越多的核潜艇在北冰洋的冰下游弋,一则说明这里的战略地位重要,二则也利用了这里的有利条件。总之,北冰洋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重要性更加突出,许多国家都加紧了在这个地区的活动,特别是美苏两国都在北冰洋沿岸地区建立了许多针对对方的、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基地。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北冰洋被陆地包围,近于半封闭。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和巴芬湾同大西洋连接,并以狭窄的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 根据自然地理特点,北冰洋分为北极海区和北欧海区两部分。北冰洋主体部分、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极群岛各海峡属北极海区;格陵兰海、挪威海、巴伦支海和白海属北欧海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称北极地方或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沿岸亚、 北冰洋
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及北 北冰洋中许多岛屿。 北冰洋地区大陆与岛屿的海岸线曲折,沿亚洲和北美洲海岸都有较宽的大陆架。 北冰洋陆棚发达,最宽达1200公里以上。中央横亘罗蒙诺索夫海岭,从亚洲新西伯利亚群岛横穿北极直抵北美洲格陵兰岛北岸,峰顶一般距水面1000-200米,个别峰顶距水面仅900多米,有剧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动,它把北极海区分成加拿大海盆、马卡罗夫海盆(门捷列夫海岭将该海盆分隔为加拿大和马卡罗夫两个海盆)和南森海盆。海盆深度均在4000-5000米之间。北冰洋中部还有许多海丘和洼地。格陵兰岛和斯瓦尔巴群岛之间有一带东西向海底高地,是北极海区与北欧海区的分界。北欧海区东北部为大陆架,西南部为深水区,以格陵兰海最深,达5500多米。[1]
编辑本段海底地形
北冰洋是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海岸最曲折、岛屿众多的一个洋。总面积1,23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3.6%,体积1,700万立方公里,占海洋总体积的1.24%。北冰洋的水平轮廓近乎一半封闭性的地中海,海岸十分曲折破 碎。岛屿的数量和面积仅次于太平洋居第二位,有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217.56万平方公里),加拿大的北极群岛(13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群岛。北冰洋是深度最浅、大陆架 北冰洋
面积宽广的一个大洋,平均水深1,296米(一说1,117米),最大深度为5,449米(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北,低于北纬82°23′、东经19°31′的利特克海沟),水深不足200米的面积约440万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35.8%;水深超过3,000米的面积仅占15%(其中4,000米以上的只占2.17%)。北冰洋海底地貌突出特点就是大陆架非常宽广,特别是亚欧大陆北部最宽,一般400~500公里,最宽处近1,700公里(水深50~150米),阿拉斯加以北大陆架较窄,仅20~30公里。这些大陆架大部原为陆地的一部分,第四纪冰期以后才下沉成浅海的。北冰洋海底地貌的另一特点是起伏不平,一系列海岭、海盆、海槽和海沟交错分布。北冰洋中部有一横贯的海底山岭——罗蒙诺索夫海岭,自新西伯利亚群岛经北极到埃尔斯米尔岛,全长1,800公里,宽60~200公里,高出洋底3,000米,岭脊距海面约1,000米左右。洋底山地坡度大、陡峭,有火山喷发,系构造断裂褶皱山,山脉由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海岭把整个北冰洋分为两部分,面向北美洲为加拿大海盆,面向亚欧大陆的为南森海盆,两部分在海流、海水运动方向和水温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在加拿大海盆以西有一条门捷列夫海岭,长1,500公里,相对高度小,坡度平缓。在南森海盆外侧有一北冰洋中央海岭,又称南森海岭、加克利海岭或奥托·斯密特海岭,由几条平行海岭组成,自拉普帖夫海经格陵兰岛北端到冰岛接大西洋海岭。总之,对北冰洋海底地貌的了解还很不够,但已知大部为冰覆盖的北冰洋不是陆地,不是群岛,也不是一个完整的深海盆。[1]
编辑本段自然环境
海岸线
北冰洋地区大陆与岛屿的海岸线曲折,沿亚洲和北美洲海岸都有较宽的大陆架。
洋底地形
北冰洋陆棚发达,最宽达1 200千米以上。中央横亘罗蒙诺索夫海岭,从亚洲新西伯 北冰洋
利亚群岛横穿北极直抵北美洲格陵兰岛北岸,峰顶一般距水面1 000-2 000米,个别峰顶距水面仅900多米,有剧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动,它把北极海区分成加拿大海盆、马卡罗夫海盆(门捷列夫海岭将该海盆分隔为加拿大和马卡罗夫两个海盆)和南森海盆。海盆深度均在4000-5000米之间。在北冰洋中部还有许多海丘和洼地。格陵兰岛和斯瓦尔巴群岛之间有一带东西向海底高地,是北极海区与北欧海区的分界。北欧海区东北部为大陆架,西南部为深水区,以格陵兰海最深,达5 527多米。
气候
北冰洋气候寒冷,洋面大部分常年冰冻。北极海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可达-20--40℃,暖季也多在8℃以下;年平均降水量仅75-200毫米,格陵兰海可达500毫米;寒季常有猛烈的暴风。北欧海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水温、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冰情较轻;暖季多海雾,有些月份每天有雾,甚至连续几昼夜。北极海区,从水面到水深100-225米的水温约为-1--1.7℃,在滨海地带水温全年变动很大,从-1.5-8℃;而北欧海区,水面温度全年在2-12℃之间。此外,在北冰洋水深100-250米到600-900米处,有来自北大西洋暖流的中间温水层,水温为0-1℃。 北冰洋是世界上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由于位于地球的最北部,每年都会有独特的极昼与极夜现象出现。每年10月到来年3月,冬半年为“长夜”;4月至9月,夏半年为“长昼”。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就是一年。每逢长夜来临,大自然只有美丽的月光和五彩缤纷的极光,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安慰。在那无边的冰原上,阵阵五颜六色的极光,像突然升起的节日烟火,一下照亮半边天;他时而如舞在半空的彩条,时而像挂在天际的花幕,时而如探照灯一样直射苍穹。但极光的美,无法掩饰北冰洋恶劣的气候。这儿千里冰封,终年雪飘,天气严寒,冰山林立,这里的海冰,约有300万年的历史。 冬季,80%的海面被冰封住,就是在夏季,也有一多半的海面,被冰霸占。但即使在这样寒气逼人的天地里,海藻依然生机盎然,海豹、海象时常出没于冰水之间;强悍的北极熊是能手,狡猾的北极狐常尾随在后面,企图不劳而获分享剩骨残肉。成群的鱼、雪鱼,长的又肥又壮;善于用冰雪造屋的爱斯基摩人,过着豪迈的游猎生活。在北极地区土著人、因纽特人世世代生活和居住在这里,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他们过着一种没有文字、没有货币、却是自由自在、自给自足的生活。随着时代的推移,因纽特人已经开始接受现代文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洋流
北冰洋洋流系统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挪威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角暖流和东格陵 北冰洋
兰寒流等组成。北冰洋洋流进入大西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沿格陵兰岛南下的称东格陵兰寒流,沿拉布拉多半岛南下的称拉布拉多寒流。
冰盖与冰川
北冰洋水文最大特点是有常年不化的冰盖,冰盖面积占总面积的2/3左右。其余海面上分布有自东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仅巴伦支海地区受北角暖流影响常年不封冻。北冰洋大部分岛屿上遍布冰川和冰盖,北冰洋沿岸地区则多为永冻土带,永冻层厚达数百米。
极光
在北极点附近,每年近六个月是无昼的黑夜(10月 次年3月),这时高空有光彩夺目的极光出现,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北纬70°附近常见。其余半年是无夜的白昼。
编辑本段海洋
北冰洋虽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气候严寒,还有漫长的极夜,不利于动植物的生长,但它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寸草不长,生物绝迹的不毛之地。当然比起其它几大洋来,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 北冰洋
比较贫乏的。海岛上的植物主要是苔藓和地衣,南部的一些岛屿上有耐寒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动物以生活在海岛、浮冰和冰山上的白熊最著名,被誉为北极的象征,其它还有海象、海豹、雪兔、北极狐、驯鹿和鲸鱼等。由于气温和水温很低,浮游生物少, 故鱼类的种类和数量也较少,只有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因处在寒暖流交汇处,鱼类较多,盛产鲱鱼、鳕鱼,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夏季在西伯利亚沿岸一带鸟类很多,形成独特的“鸟市”。值得注意的是,北冰洋海域的矿产相当丰富,是地球上一个还没有开发的宝库,特别是巴伦支海、喀拉海、波弗特海和加拿大北部岛屿以及海峡等地,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估计石油储量超过100亿吨。斯匹次卑尔根的煤储量约80多亿吨,煤层厚、质量优、埋藏浅,苏联和挪威已联合进行开,年产煤100多万吨;格陵兰的马莫里克山的铁矿,储量20多亿吨,系优质矿。此外,北冰洋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铬铁矿、铜、铅、锌、钼、钒、铀、钍、冰晶石等矿产,但大多尚未开利用。 矿物 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沿岸地区及沿海岛屿有煤、铁、磷酸盐、泥炭和有色金属。如伯朝拉河流域、斯瓦尔巴群岛与格陵兰岛上的煤田,科拉半岛上的磷酸盐,阿拉斯加的石油和金矿等。 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相当丰富,以靠近陆地为最多,越深入北冰洋则越少。邻近大西洋边缘地区有范围辽阔的渔区,遍布繁茂的藻类(绿藻、褐藻和红藻)。海洋里有白熊、海象、海豹、鲸、鲱、鳕等。苔原中多皮毛贵重的雪兔、北极狐。此外还有驯鹿、极犬等。
编辑本段水文特性
北冰洋位于北极圈内,终年获得的太阳辐射热很少;在其上空,由于冬季是一稳定的高压区,云量很少;再加上洋面广布着冰盖,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使其成为世界最冷的大洋。气温终年很低,并多暴风雪。寒季(11 月至4月)平均气温在-30°~-40℃之间,最低达-52℃;暖季(7~8月)平均气温不足6℃。平均年降水量仅75~200毫米,以降雪为主。故北冰洋水文的最大特点是:水温低,大部 北冰洋
分海域海水在0℃以下,因而有大面积的常年不化的冰盖和浮冰。在寒冷季节,北冰洋一片雪白,冰盖面积以三月份为最大,可达1,140万平方公里,占北冰洋总面积的87%;在七、八、九月寒季,岸边冰雪大部融冰,周围“冰山”、浮冰到处漂浮,但北冰洋中心部分仍为冰盖所覆。九月份冰盖面积最小,约700万平方公里,占北冰洋总面积53.4%,但不是连片的冰盖,而是由面积一至几十平方公里的大小冰块组成的冰丛,厚2.5米到4~5米,表面平坦或波状起伏,较坚固。北冰洋除冰盖外,还有由极地群岛上陆棚冰入海而形成的冰岛或冰山。冰岛流速慢、表面平、面积大(可达600~700平方公里),厚度达30~35米;冰山分布在冰岛周围边缘,面积小。北冰洋由于海底地形的关系,具有独特的环流系统,大致以罗蒙诺索夫海岭为界,以东为顺时针环流,以西为逆时针环流,在拉普帖夫海也有一小的逆时针环流。从海流的性质来看,以寒流为主,暖流仅在巴伦支海有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角暖流,格陵兰岛西南端有西格陵兰暖流和白令海暖流,影响范围很小。流入北冰洋的水除北大西洋暖流外,还有亚、欧、北美三大洲的一些河流,这些水流使北冰洋水量增多,水面升高,并以洋流的形式向格陵兰海和白令海流出,形成东格陵兰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和千岛寒流,与大西洋和太平洋进行着水量平衡的交换。在流入水量中90.1%来自大西洋,太平洋仅占8.1%,在流出水量中,大西洋占98.27%,太平洋仅占1.35%。北冰洋由于气温低、蒸发弱,周围大陆上有大量河水流入,故海水盐度较小,平均盐度为30~32‰,是四大洋中盐度最低的大洋。西部北欧海区(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稍高,为34.5~35‰,滨海地区为33‰;东部北极海区较低,平均28~32‰,滨海地区海域最低,仅为25‰。
编辑本段交通运输
?北冰洋系亚、欧、北美三大洲的顶点,有联系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线,地理位置很重要。目前北冰洋沿岸有固定的航空线和航海线,主要有从摩尔曼斯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北冰洋航海线和从摩尔曼斯克直达斯瓦尔巴群岛、雷克雅未克和伦敦的航线。
编辑本段面临危机
北冰洋海冰面积缩至观测史上最小 据测算,2005年9月21日,北冰洋的海冰面积约为530.95万平方公里,为自有卫星监 北冰洋
测以来的最小面积。研究表明,目前北极地区的温度正大幅上升,温度升高速度为世界其他地区的两倍。 日本有关机构的观测和分析发现,受西伯利亚近海生成的低气压等因素影响,北冰洋海冰面积缩减到自18年开始实施卫星观测以来的最小值。专家预测说,今后海冰面积还将进一步大幅度缩小,这一状况可能持续到9月中旬。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等新公布的分析结果显示,北冰洋海冰面积从7月就开始持续缩减。进入8月以后,受西伯利亚近海生成并停滞的低气压影响,其他地区的暖空气被输送到北极,加速了海冰面积的缩减进程。8月15日,北冰洋全域的海冰面积缩减至530.7万平方公里,为观测史上的最小值。 专家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北冰洋沿岸刚刚形成的脆弱且易融化的冰越过北纬80度线扩散到北冰洋内部,促使北冰洋海冰面积加速缩减;北冰洋向大西洋放出的海冰增加;导致北冰洋内部的海冰面积缩小。
编辑本段探索研究
俄罗斯北冰洋底插旗引发北极科考热
2007年8月 2日,俄罗斯北极考察团在北极点附近成功下潜两艘微型潜艇,并将一面钛金属国旗插在北极点下的海床上,以此来证明俄罗斯对该海域的主权拥有。
杜马副潜至北冰洋底
俄罗斯杜马副、北极考察团团长奇林加罗夫通过无线电设备通知考察船,他驾驶的“和平-1”潜艇在下潜到4261米时成功地抵达海床,他说“整个下潜过程非常平缓,我们周围是 北冰洋
一片模糊的淡**的景色,我们没有在海床上发现有生命物质存在。” 俄潜艇下潜后,潜水员将一面1米高的钛金属国旗插在北极点下的海床上,并将一个载有信息的胶囊状容器放置在海床上,向后代证明俄罗斯探测和开发北极的能力。此外潜水员还在海床上集了一些土壤样本和海底环境样本,并将海底环境摄制成录像带。 据悉,这些材料将被带回俄国内做进一步研究,俄科学家希望这些材料能够证明北极点下的海床和俄罗斯海洋架是连在一起的。对此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此次俄罗斯潜艇选择在北极点下潜不仅要展示俄罗斯开发和探测北极的能力,还要证明北极附近海域就是俄罗斯的领土范围。”
潜艇返回比下潜更困难
此次任务的最大挑战还是潜艇的返回过程,俄圣彼得堡一位北极考察专家说“潜艇所携带的氧气供应有限,如果在返回过程中潜艇被冰层卡住,或无法找到他们下潜的通道就会遇到危险。”据悉,潜艇将在海底停留大约1个小时,然后迅速返回。
俄科考队行踪受美间谍飞机密切监视
2日,俄罗斯潜水员成功在北极点下潜并在海底插上一面钛金属国旗后,美国海岸警卫队表示,6日美国将派遣一艘考察船前往北冰洋执行任务。 据悉,美国现有4艘极地科考船,此次将被派遣的是“Healy”号科考船,美国官员表示,目前北冰洋上出现了新的航道,科研机构也在这里发现了丰富的,因此“美国必须更加积极地探索北极,以保护我们在这里的利益。”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科考队的行踪受到一架美国间谍飞机的密切监视。 下潜全过程 1日,俄北极考察团抵达北极点后就开始为潜艇下潜做准备,工作人员连夜在北极点附近挖出一个长25米宽10米的下潜通道。 2日,俄罗斯潜艇并没有按照时间下潜,而是比原时间推迟了一个半小时左右。 2日中午12点08分(北京时间16点08分),俄考察团团长奇林加罗夫亲自挂帅,“和平-1”开始下潜。在“和平-1”潜艇下潜到300米深时,“和平-2”开始下潜。 下午4点08分,“和平-1”潜艇在下潜到4261米时触底。27分钟后,“和平-2”潜艇在下潜到4302米时触底
看俺们的资料多全面!
求文综(历史地理政治)知识点归纳,谢谢了!!!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 太阳活动 影响
外 日 冕 太阳风 磁暴、极光
色 球 耀斑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 球 太阳黑子 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 自转
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 恒星年(365d6h9m10s) 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 平均1?/日 近日点(1月初)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一最慢 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 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 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 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T1一T2=N1一N2 (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 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4地球的结构
一、 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 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圈层 范 围 特 点
地壳 莫霍面以上 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地幔 莫霍与古登堡面间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
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 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 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边界类型 地区 交界处板块
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 非洲板块内部
红海 印度洋-非洲
大西洋 亚欧、非洲-美洲
冰岛(属大西洋海岭) 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 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 太平洋-亚欧
落基山脉 太平洋-美洲
安第斯山脉 南极洲-美洲
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一般状况) 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气构造
建隧道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成为谷地 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地垒: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 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 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沉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纵横的流水侵蚀地貌 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等
2.3 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水平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厚: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薄: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五)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地区 东亚(东亚季风) 南亚、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 冬季
向 夏季 西北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 东北季风(源地:亚洲大陆)
东南季风(源地:太平洋) 西南季风(源地:印度洋)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大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只出现在锋前
天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潮,沙尘暴
(二)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2.4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二:洋流
1洋流的分布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 大陆东岸为暖流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 大陆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寒流
大陆西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
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
气候 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海洋生物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
1 生物演化史: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
(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生物发展阶段(见教材P67表格)
2 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原因:环境变迁、灾变。
3 人类演化与环境: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 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 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3 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3.3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 自然带: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地域分异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 自然带的分布: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
3 分布规律
分异规律 主要分异因素 地理位置 分布规律 表现明显的地区
纬度地带分异 热量。根本原因:太阳辐射 纬度位置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经度地带分异 水分 海陆位置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垂直地带分异 热量、水分随高度变化。 海拔高度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与纬度地带分异类似 海拔较高的山地。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自然带越丰富。
地方性分异: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影响因素:地方地形、地方小气候、岩性和土质的差异等。表现规律:有序性和重复性。
4.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 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 分布特点:
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布 局 形 态 走 向
平 原 密度高 网状 限制少,造价低
山 区 密度低 线状(山区呈“之”字形) 多沿河谷延伸
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总之: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好地,注意保护生态。
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变化: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
2、各个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
地质时期 历史时期 近现代时期
时间尺度 距今1万年以前 近一万年来 近一两百年来
特征 大冰期和大间冰期交替出现,出现了震旦纪、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注意:大冰期中有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出现两次较大的波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以来出现两个温度增幅最大的时期:1910—1945年和16—2000年,其中1998年是最暖的年份;陆地降水量显著变化,中高纬度变化最大
3 雪线:长年积雪的下界,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降水量和地形等条件——温度、坡度与雪线高度正相关,降水量与雪线高度负相关。
冰盖:覆盖在各种地形上的巨厚冰体,气温越高,冰盖面积越小
4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的影响:
①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条件的变化。增加了自然的开发难度。②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③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将有1/3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改变,大量物种灭绝。④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生产的稳定性等都产生影响
⑤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4.3自然与人类活动
1 自然: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 分类:气候、土地、水、生物、矿产。除矿产为非可再生外,其余均为可再生。
3 自然利用的历史进程—以煤炭为例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能源时代 木柴时代 煤炭时代 石油时代
时间 18世纪中期以前 20世纪初到60年代初期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主体能源 木柴、水力为主 以煤为主 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
4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自然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人工合成原料、智力、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的依赖性减小。
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性、潜在性
2 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3 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
(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气候原因:多暴雨,具有季节性、
频发性、高强度特点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
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
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初一地理知识点
气候知识点总结
1、气候因子,主要气候的分布、特点、成因;主要气候的判读(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2、东京—北京—乌兰巴托气候特征的主要不同及原因。
不同:降水越来越少,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越来越大,大陆性越来越强。
主要原因:距海远近不同。
日本东部多雨西部多雪的原因。
东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侧,冬季风的背风侧,夏季降水较多。西部位于冬季风的迎风侧,夏季风的背风侧,冬季降水较多。
3、北回归线附近的埃及(阿斯旺)、南亚(达卡)、中国(广州)气候特征的不同及原因。
类型的不同:分别为热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原因:主要是大气环流的不同。阿斯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离陆信风的控制;南亚,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变化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热带季风(或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多,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降水少)。广州受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的亚热带季风的影响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特征的不同:阿斯旺与南亚:南亚降水较多。原因是夏季风带为丰沛降水。
南亚与广州:冬季气温达卡高于广州。原因:受喜马拉雅山等的影响,达卡基本不受寒冷的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广州受寒潮的影响大。或者说达卡由于北面高山的屏障,温度较高)
南美洲温带地区东西两岸气候不同的原因。
分处安第斯山脉两侧、中纬西风带,大陆东岸位于背风坡,且沿岸有寒流经过形成温带沙漠气候;大陆东岸处于迎风坡,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江南丘陵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绿洲的原因。
位于最大的大陆、面向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差异明显,形成亚热季风气候,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受台风的影响多,台风带来丰沛的降水。
4、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为什么是热带草原气候,而不是热带雨林气候?
海拔高,温度较低,空气的对流运动弱,降水较少。
5、南亚与东南亚热带季风的风向、分布及雨季的不同。澳大利亚北部冬、夏季的不同风向。6、南亚的季风洋流(夏顺冬逆,夏季向东,冬季向西)、乞拉朋齐降水多的原因(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7、中亚气候干旱的原因、水汽来源。(深居大陆内部。北冰洋和大西洋)
8、撒哈拉沙漠成为最大沙漠的原因:
A、副热带地区大陆内部和西岸的陆地面积广(亚欧大陆与非洲北部相连)。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离陆信风的影响。C、西岸加那利寒流的影响。D、单一平坦的地形(低矮的高原)。E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阻挡。
撒哈拉沙漠南扩的原因:(荒漠化严重的原因,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相似)
多大风(东北信风),气候干旱、降水较少且变率大、植被稀疏、沙质土、土质疏松;过垦、过牧、过樵等过度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水的不合理利用;人口增长快,素质低。
塔尔沙漠的形成原因
西南季风不易到达,降水稀水; 原始森林遭破坏。
9、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
分处安第斯山脉东侧、西风带的背风坡,沿岸有寒流经过。
阿塔卡玛沙漠的成因。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处于信风带的背风坡;沿岸有秘鲁寒流。(安第斯山限制了其东西扩展)
10、澳大利亚沙漠气候面积大的原因。
南回归线从大陆中部穿过,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的范围大;西岸有西澳大利亚寒流的降温减湿;东部山地的西侧处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山地偏居大陆东岸,阻挡了太平洋暖湿气流的进入;
11、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的成因、
A、位置:赤道附近有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
B、亚马孙平原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对流旺盛,降水丰沛。
C、亚马孙平原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利于暖湿气流的进入和抬升。
巴西东南(…)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巴西)暖流经过;
12、湿热为主要特征的分区。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拉丁美洲
13、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欧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4、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大的原因。
纬度位置 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5°~60°之间,属温带气候
海陆分布 西临大西洋,大陆轮廓曲折,使海洋影响深入内陆
地形 中部为平原,山脉东西走向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
洋流 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大气环流 处于西风带,多锋面、气旋
15、南、北美洲西岸、澳大利亚东岸气温南北狭长的原因。
受高大山地的阻挡。
16、北半球寒极的成因。
北半球寒极的成因:奥伊米亚康
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昼短,太阳辐射弱; 处于东西伯利亚山地,海拔高;盆(谷)地地形,有寒冷气流的堆积;盆地开口向北冰洋,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的堆积;强冷高压的控制;深居大陆内部等。
17、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的原因。
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而非北极地区)的原因:①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极夜期长;②海拔高,大气的保温作用弱;③巨厚冰层,加剧了寒冷程度,并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④沿岸地区是寒流;⑤西风势力强,阻断了高低纬热量的交换;⑥冷高压势力强。
高中自然地理答题思路集锦
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3.天气状况。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2.地形、地势;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洋流);4.天气状况。
四、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祼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五、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六、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①流域广,支流多;②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
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士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七、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大(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二)潜水等水位线的应用
判定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指向低度水位的方向,即为潜水流向。
潜水面的坡度(潜水水力坡度):确定潜水流向之后,在流向上任取两点的水位高差,除以两点间的实际距离,即为潜水面的坡度。
潜水埋藏深度: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点,二者高程差即为潜水埋藏深度。若所求地点的位置不在等到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交点处,则可用内插法求出该点地面与潜水面的高程,潜水的埋藏深度即可求得。
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根据潜水流向来判定。
利用等水位图合理地布设取水井和排水沟: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一般应沿等水位线布设水井和排水沟
(三)解决抽水问题的措施
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保护有限的水,防止水污染;开发水,提高供水能力;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
八、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存在冰雪下线的海拔高度)
主在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度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九、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二是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带谱可能性越复杂)。另外,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主要取决于热量(即阳坡和阴坡)
十、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十一、开凿隧道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因此,开凿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并且,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十二、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因为工程量不,工程造价低);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怎样强化区域定位训练?
(1)选用高考试题训练区域定位。
(2)通过经纬线训练区域定位。
赤道 :非洲中部、东南亚、南美洲北部(几内亚湾、刚果盆地、东非高原、乞力马扎罗山、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
北回归线 :北非、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华南地区、台湾岛、夏威夷群岛、墨西哥高原、墨西哥湾
北极圈: 欧洲、俄罗斯北部、加拿大北部、美国阿拉斯加
南回归线 :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中部、南美洲中部(南非高原、澳大利亚大沙漠、大自流盆地、大分水岭、安第斯山中部、拉普拉塔平原等)
南极圈 :南极大陆
主要经线 穿过地区
0°经线: 欧洲和非洲西部(伦敦、巴黎E、地中海西部、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
30°经线:
欧洲中部、非洲东部(摩尔曼斯克E、莫斯科E、圣彼得堡、东欧平原与波德平原的交界处、黑海、小亚细亚半岛、地中海东部、开罗E、尼罗河、东非高原E、南非高原W等)
60°E经线: 亚洲西部(乌拉尔山脉、咸海、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W、阿拉伯海)
90°E经线: 亚洲中部(叶尼塞河、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恒河三角洲、孟加拉湾)
120°E经线: 亚洲东部、澳大利亚西部(勒拿河E、大兴安岭、北京W 、上海E、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澳大利亚西部)
150°E经线: 亚洲东部、澳大利亚东部(东西伯利亚山地、千岛群岛、大分水岭、堪培拉、悉尼)
180°经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太平洋中部(白令海、阿留申群岛、图瓦卢、斐济、新西兰W)
30°W经线 :大西洋中部
60°W经线: 北美洲东部、南美洲中部(纽芬兰岛E、加勒比海W、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南极半岛)
90°W经线 :北美洲中部(密西西比河、墨西哥湾、中美洲)
120°W经线: 北美洲西部(落基山)
150°W经线 :美国阿拉斯加洲、夏威夷洲等
重要纬线通过我国的地理事物
北回归线: 两广丘陵、云贵高原 珠江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汕头、广州
30°N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 长江、澜沧江、怒江 沪宁杭工业基地;杭州、重庆、拉萨
40°N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 黄河、塔里木河 京津唐工业基地;北京、大同、敦煌等
初一地理知识复习提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国北京;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常年湿润区:在南、北纬400~~60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1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一、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3、热带季风气候 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4、热带沙漠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1、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夏季。
4、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19、自然 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按其形成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一类是非可再生。可再生,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非可再生,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
20、土地的利用类型 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
21、土地的分布 温带湿润的平原地的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适宜发展农业,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冷湿的亚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面积广阔,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2、地球上水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陆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种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总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中,冰川中储存的水量最多,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护水,主要途径有: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23、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面积40亿公顷,主要在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全球森林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面积是4400万km2,该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 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日本的国土面积是37.8万km2,人口有1.27亿(2000),首都是东京,经济:由于该国缺乏矿产,因此需要大量进口工业原料、燃料,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成了加工贸易型的经济。
4.日本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居民主要是大和族。通用日语。
5.欧洲西部的三大地形区是:北部是以斯堪的纳维亚山为主的山地,中部是西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为主的平原区,南部是阿尔卑斯山系为主的山地延伸到三大半岛。
6. 巴西的传统节日是狂欢节,节日期间人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7.东南亚的气候主要有两种: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8.美国共有50个州和一个首都所在的哥伦比亚特区,其中的两个海外州是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州。人口有2.82亿(2000), 面积是937万km2 。世界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
9.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密集地带是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向南到意大利。
10. 巴西有世界现已建成最大的水电站是伊泰普水电站,是由巴西和巴拉圭两国合建的。
11. 澳大利亚大陆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仅300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和缓的大陆。分为三大地形区,东部:大分水岭为主的山地;中部:澳大利亚大盆地为主的平原;西部:宽广平坦的高原。
12.俄罗斯的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北美国家通用的语言是英语。拉丁美洲的人种以混血人种为主。 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贝加尔湖。属于(淡、咸)淡水湖。
13.南极特有的鸟类是企鹅。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磷虾。北极的主要动物有北极熊。俄罗斯的气候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太平洋沿岸是温带季风气候。其中欧洲部分铁路网非常稠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主要承担内河航运的河流是伏尔加河。
14. 美国农业的特点是实现了农业地区专门化和农业生产专门化。
15. 世界最大的盆地是刚果盆地。该盆地所在的大洲号称“高原大陆”“热带大陆”。该盆地内部的气候类型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俄罗斯管道运输的主要对象是石油和天然气。
16.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其中东南沿海最为稠密。人口有 1.70亿(2000年)。巴西的城市化水平是70%以上。
17.东南亚的主要物产:稻米:缅(甸)、越(南)、泰(国)。橡(胶)油(棕):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椰子: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18.南亚有两条河流,位于印度境内的是恒河,另一条是印度河,位于巴基斯坦国境内。南亚的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三季:3~5月为热季,西南季风尚未来临,高温少雨;6~10月为雨季,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90%,湿热多雨;从11月~次年2月为凉季,盛行干燥的东北季风,气候凉爽宜人。
19.世界上的第二人口大国是印度,2000年人口已达到10亿。 南亚的三大宗教是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印度80%的人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以上的人口为穆斯林。
20. 世界最大的内陆国是哈萨克斯坦。被誉为“白金之国”的国家是乌兹别克斯坦。
21. 马来西亚的锡矿产量居世界首位。被称为“花园城市”的国家是新加坡。
22. 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是中东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中东地区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宗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地,三大宗教的“圣城”是耶路撒冷。
23. 东南亚最大的平原是湄公河三角洲。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东南亚的范围由两部分组成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4.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是多瑙河,欧洲最长的河流是伏尔加河。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燥、严寒、烈风。
拉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巴西。该国的首都是巴西利亚。世界最小的大洲是大洋州。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有鸸鹋、袋鼠、鸭嘴兽、树袋熊、针鼹。
26.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骑在羊背上”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是澳大利亚。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里海。
27.南极的主人是企鹅。 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冰层的厚度多1720米。南极洲面积140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一个大洲。
28.南极科学考察的最好时间是南极的暖季,即每年11月~次年3月。这时正是南极的极昼(极昼、极夜)。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面积是1708万km2 。
29.被誉为“美洲大陆的地中海”的是“五大湖”,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是苏必利尔湖。北美五大湖的成因是冰川作用。北美的气候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30.印度尼西亚的首都是雅加达。世界最大的半岛是 阿拉伯半岛。 世界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
31. 巴西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面积最广大的国家。巴西有三种热带经济作物的产 量居世界首位,是咖啡、剑麻、香蕉、蔗糖。
32. 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 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中东地区的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
33 .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美国有世界第四长河是密西西比河。 日本的海岸线曲折。
34.印度纺织工业中心中,麻纺工业中心 是加尔各答; 棉纺工业中心孟买。俄罗斯的首都是莫斯科。
35. 欧洲西部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70%以上,两个世界著名的“乳畜大国”是荷兰和丹麦。
36.世界最高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生活在美洲地区的土著居民是印地安人。属于**人种。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玛雅文化。
37. 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 东南沿海地区。首都是 堪培拉。最大的城市是悉尼。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
38.亚洲的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印度。目前人口已达到10亿。
39. 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的地形多山,山地、丘陵众多,火山、地震频繁。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森林、水能丰富,矿产贫乏。
40.日本的领土由四个岛屿组成,是本州、四国、、北海道。日本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位于本州岛上。
41. 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国家是俄罗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伏尔加河注入里海。
42.印度从气象灾害看,旱涝灾害频繁,原因是该国的气候主要以为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亚洲地势特点是中间高、四周低。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43.欧洲共有四个大的半岛,地中海沿岸有著名的三大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北部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意大利所在的半岛是亚平宁半岛。
44.非洲最大的岛屿是马达加斯加岛。日本最高的山是富士山,属于活火山。
45.我国已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是长城站和中山站。
46.俄罗斯有俄罗斯位于北极圈以内但终年不冻的港口是摩尔曼斯克。终年不冻的原因是受惠于北大西洋暖流。该国有丰富的:淡水(贝加尔湖)、森林(亚寒带针叶林世界最广)、矿产(石油、黄金、有色金属)。
47.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 世界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
48.俄罗斯最大的海港是圣彼得堡,位于波罗的海沿岸。太平洋沿岸的海港是符拉迪沃斯托克。
49.世界上东西跨度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达1万多千米。俄罗斯的两个农业区是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俄罗斯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西部平原广大,河网密布;东部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50.衡量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的重要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快、慢),居世界第一。
撒哈拉以南的经济属于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人口、环境、粮食三者成为 当地发展经济重点考虑的问题。 美国的耕地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平原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52.欧洲西部的面积是500万km2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绝大部分属于发达国家。
53. 中东地区的地形以高原为主,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埃及的首都是开罗。长绒棉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农业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
54. 欧洲有世界上最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沿岸的气候属于地中海气候。
55. 北美的土著居民有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其中印第安人属于 **人种。通常所说的波罗的海沿岸三国,是指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56..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 日本的四大岛中,位于最南边的是。
57.世界最高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黑种人的故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58.拉丁美洲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是三种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香蕉的“王国”。拉丁美洲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如巴西占到全国人口的40%。 纵贯南美洲西部的山脉是安第斯山。
59.德国首都是柏林。巴西首都是巴西利亚。英国首都伦敦。法国首都巴黎。美国首都华盛顿。
60.欧洲西部的工业属于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在发达国家中占主导地位。
61.俄罗斯位于两个平原之间的地形是乌拉尔山。位于高原和山地之间的河流是勒拿河。
62.与我国相邻,而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 如果在地球上选一个地点,要求四面朝北,应应选在南极极点。
63.按照板块构造学说,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中东地区最匮乏的自然是 水。最丰富的是石油。
64.青藏高原气候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日本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季风性、海洋性。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或中东地区)。
65.日本的四大岛中,最大的岛屿是本州。日本以哪种经济为主加工贸易型经济。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沟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洋。
66.中亚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以温带草原气候为主。中东地区的主要人种是白种 人。
67.世界上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是 南非。被称为美国“黄金水道”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68. 世界上针叶林分布最广的国家是俄罗斯。美国人口稠密的地区是东北部的五大湖地区。 造成北美温带大陆性气候范围广的主要因素是西部高山的阻挡。
69.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两侧有许多崖壁陡峭、幽深曲折的峡湾,形成原因是冰川作用。五大湖的成因是冰川作用。
70.世界上目前无人定居的大洲是南极洲。日本是一个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是因为日本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俄罗斯是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
71.地形以平原为主的大洲是欧洲。 有“冰雪高原”之称的大洲是南极洲。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是南极洲。
72. 南亚的地形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为主的山地;中部: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为主的平原区;南部:德干高原为主的高原。
73. 东南亚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马来群岛的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 世界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沙漠分布于:非洲北部 。
74. 1995年~2000年世界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是1.3%,亚洲是1.4%,2000年世界总人口是60.55亿,亚洲的总人口是36.8亿。如果2001年世界增加100人,则亚洲增加的人口数量是66人。
75.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尼罗河是世界上第一长河,其长度是6600km。当北京时间(东8区)是14:00时,莫斯科(东3 区)应该是:9:00 。
76. 将澳大利亚三大地形区逆时针旋转900 ,与印度国家地形最为相似。印度最大的工业区分布在 东北部。
77. 美国最大的城市是纽约,“汽车城”是指底特律,钢都是匹兹堡。飞机制造中心是西雅图。
78.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州、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亚、东南亚各港口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最短海上通道。
79. 被誉为俄罗斯人“母亲伏尔加”的河流是伏尔加河,全长3600千米,是欧洲第一长河。航运价值很高。通过运河,该河与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相通,称为“五海通航”。
80. 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在欧洲西部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81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从红海经地中海再到黑海依次经过的运河和海峡是: 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
82. 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的条件是:耕地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平原占全国一半以上;河流较多,湖泊集中,平原地区有丰富的水;东部降水多,光热条件好。
83. 在美国,被称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是位于旧金山东南部的“硅谷”。世界唯一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是:澳大利亚。
84. 北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地安人 。淡水储量最多的水体南极冰川。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法国发电量中核电的比重高达70%以上。
85.法国的工业很发达,重要工业煤、铁等矿产比较丰富。以汽车、飞机制造为主体的工业在世界上占有突出地位,服装、食品、医药等工业部门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86.美国的三大地形为,东部:阿巴拉契亚山为主的山地,中部:中央大平原,西部:落基山等为主体的山地。
87. 北美外来移民中80%以上的是欧洲人及后裔。 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法国。俄罗斯森林丰富,有世界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 。
88.世界上被称为“火山国”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由于该国地处三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这三大板块是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89.从大洲与地区看,玉米的原产地是北美洲。南北美洲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埃及是一个地跨哪两大洲的国家:亚洲和非洲 。
90.法国巴黎的象征: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罗浮宫。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区。
91美国城市的篮球队芝加哥公牛队,休斯顿火箭队,西雅图超音速队,底特律活塞队。世界陆地最低洼的地方是:死海沿岸。
92.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各大洲地形特点各异,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是欧洲 。造成北美温带大陆性气候范围广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和地形。
93.南极地区是科学考察的宝地,我国在那里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是:长城站。同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教徒奉为圣城的是:耶路撒冷。
94.习惯上,被我国称为“南洋群岛”的是指东南亚地区的:马来群岛 。各大洲中经济最发达的大洲是:欧洲。拉丁美洲指的是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
95.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两侧有许多崖壁陡峭、幽深曲折的峡湾,形成原因是 :冰川作用而成。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是:印度尼西亚 。
96.通常所说的波罗的海沿岸三国:拉脱维亚、立陶宛 、爱沙尼亚 。
.美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 :东北部地区。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