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好,我是一个丹道爱好者,请问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是什么意思呢?

2.甘肃的简称

3.清明节来历及故事

4.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5.为什么今年冬至要提前1天

古时气象预报_古时候的气象台

清明节又称祭祖节、三月节。起源于我国古时著名的气象学著作《历书》“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的起源

1、清明节起源始于古代皇帝和将军的“墓祭”仪式。后来,在这一天,人们也照做,祭拜祖先,扫墓。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习俗。最初,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唐朝来的时候,朝拜扫墓的日子被定为寒食节。

2、“清明节”的名字也来自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105天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持续15天。作为一个节气,清明在春分之后。此时,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充满活力,天气晴朗,田野明亮干净,大自然处处充满活力。用“清明”这个词来称呼这一时期是恰当的。

3、冬至后105天被称为冷食。在过去,火和冷食是被禁止的,所以它也被称为“寒节”和“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介子推在绵山被烧死,晋文公下令禁止生火。介子推来自山西,所以冷食习俗最早流行于山西。在过去,冷的食物会引起火灾。第二天,王宫里举行了一场为生火而钻孔的仪式。人们还用柳条互相乞求生火。

清明节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期安排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四天:()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五日。到贞元六年(790),日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宋代的寒食节也放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1935年中华民国明定4月5日为国定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日,放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2014年清明节期为4月5日至4月七日。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一、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二、踏青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三、吃青团(清明粿)

在江南一带地区清明时期总会吃一种特别的美食——清明粿,也有地方叫做青团、糍耙、艾草团子、艾草饼等。清明粿多用艾草制作而成,加入糯米粉或者大米粉揉捏而成,内衬以白糖,豆沙、肉馅、菜馅等。口味或甜或咸,软糯可口。

四、斗鸡

斗鸡曾经盛行于明清时期,是古代达官贵人地主阶级的贵族游戏。早在春秋时期的《左传》便有记载。但是清中期之后,斗鸡慢慢消失了。

五、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

1、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清明》  2、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宋·杨万里《寒食上冢》 

3、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唐·张继《闾门即事》  

4、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宋·王禹俏《清明》

5、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闾门即事》

6、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唐·戴叔伦《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7、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8、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唐·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9、 满城风絮一层纱,寂寂青山不见家。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间孤月映梨花。——《清明》

10、轻红沾雨不胜衣,才回倦眼又迷离。——《清明祭诗》

你好,我是一个丹道爱好者,请问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是什么意思呢?

气象

常说,人生如戏。不如说人生如气象。人生起起伏伏,正如有晴有雨的气象,难以捉摸,变

幻无常。天有不测风云,却仍有天气预报能够有迹可循,但兜兜转转的人生,就真的是“人

有旦夕祸福”了。

面对人生中的晴天,

我想大多数人的反应是一样的。

喜不自胜,

并且由衷地期待一个又一个

晴天。都喜欢晴天。在晴天,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心情愉悦,仿佛登上了世间的最高

峰,没有比这更令人舒畅、得意的事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诗仙豪迈对月,一醉方休;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

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周公瑾处在人生巅峰,也是潇洒得

意的;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大诗人孟郊终能报得当年三春晖了。

就连古时

不能建功立业的女子,也有杨贵妃“

天生丽质

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

无颜色。

”的圣眷正浓。

然而,有晴自然有雨,若真正细究起来,恐怕还是雨天多于晴天的。从来豁达豪气的李白,

也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苦闷踌躇;雄姿英发的周瑜,最终却发出了

“既生瑜,何生亮!”的哀鸣;受尽恩宠,享尽荣华的杨玉环,却魂断马嵬坡,

“天长地久

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对于阴雨绵绵,

人们自然会心情低沉,

一蹶不振。

若是毁灭性的暴风雨,

也许就终结了脆弱

不定的人生。

然而气象的晴雨、

人生的起落,

都不是人能操纵的,

虽有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

但大多数时候,人们能做的,不过是逆来顺受罢了。

有些强者战胜了风雨,最终迎来了晴天。他们是勇敢的,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

闪电,

箭一般地穿过乌云,

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乐圣贝多芬大半生都在和耳聋抗争着,

走在滂沱大雨中,他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燃烧着熊熊艳阳,大雨浇不灭的艳阳。

然而,

在这些强者的心中,

会有真正的晴天吗?当他们在奋力和命运抗争时,

心中难道不充

满着不甘、不平、愤恨、痛苦的火焰吗?这样黑色的火焰,和金色的阳光,终究是不同的。

他们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发出面对晴天的笑容,他们在做的,始终是奋力挣扎。

老人们总是最平淡的,

岁月有不动声色的力量,

走过了一生的风雨,

没有什么事能激起他们

的火焰。有这样心性的,还有文豪苏东坡。

《定风波》一词,仿佛看到了这位大词人一生的旅程。在遇上雨天时,同行皆狼狈,唯独

苏轼浑然不觉。同是没有雨具,同行人狼狈躲雨,或用衣袖挡雨,或躲在树下避雨,唯有苏

轼,任凭雨水浇在面庞上,权当洗刷了一日的尘土,雨水并不能阻止他前进的步伐,

“莫听

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继续低吟高啸,信步前进。于他来说,下雨与不下雨,都

是一样的。余独不觉。未曾落下一滴雨,又要他何处察觉?

虽无策马奔腾的快意,但竹杖芒鞋轻胜马,对于他来说,这样自由的漫步,更比在朝为官,

骑马出行更加惬意。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平淡的口吻,却道出了一股实实在在的英雄气!

任他雨不停,风不止,只要心如止水,一切都是一样的。天晴我便摘下斗笠,天雨我便带上

斗笠,晴与不晴,已经没有区别了。

苏轼继续向前走着,

走啊走,

一阵冷风吹醒了酒意。

已经日暮时分,

橘**的夕阳照着山间,

增添了几分朦胧的色彩。

这才恍然自己已经走了许久,

该是回头看看来时路的时候了。

回首

一看,

才发觉已经走了这么远,

看见来时路上的泥泞,

以及留下的脚印,

再低头看看自己鞋

甘肃的简称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变化见矣,象:表象、现象,指天上之日月星辰。形:形体、形态, 指地上之万物。见:通“现”,显现。

《易经》的道理是通过古时的无数代人,仰则观象于天,俯 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总 结出来的。也就是说,《易经》是根据观察天文的变化现象、观 察地球的物理现象、观察生物活动的现象、观察人类的活动现 象而来的,是根据中国古代的医理,以及从人类生命的变化中 观察而来的。所以在天就成象,在地就成形。因此,古人就以乾卦来代表天;离卦代表太阳;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月亮; 震卦代表雷电;艮卦代表高山;巽卦代表气流、空气、风;兑 卦代表海洋、江河和泽地。一共归纳成八个现象,以成八卦。 卦是自然界随处都可以看到的现象,天体的这些现象,都 可以看得到。所以在天成象,象就是现象,悬在天上的事物呈 现出的是虚空的表象。

地球上的生物同天体都有关系,有形质的关系,处于地面 的事物呈现的是实在的形体,事物的变化就能从象与形上显现 出来。明确地说,地球上万事万物的变化,乃至人和物的生长, 都与自然天体的关系非常密切^所谓“变化见矣”,意思就是 说,天体变化,就可以从中见到地球上万事万物的变化。

我们在一些传统的故事古书里,一些**、电视剧里可以 看到,凡是了不起的大人物,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来的,什么 星宿下凡变成什么人。比如大家常见到的,什么叫箅命? 实际上就是星象学,是性命之学。真正懂得的人,必须精 通中国的天文知识,因为看相、就叫星相学,他的道理是 根据天文的变化而测算出来的。水平高的人为什么会知道 一个陌生人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呢?因为他精通了天象和地理。 给人是用天干、地支所代表的某一星座,排出人的生辰八 字(四个天干和四个地支),即在人出生的某一年、某一月、某 一日、某一个时辰,天体所放射的“能”,这呰“能”影响了地 球新生人类的生命,人在这个天地之“能”影响人类生命 的信息密码贮藏库里,查对出某人的天地能量信息的数据,就 可知道这个人一生贵贱、吉凶和夭寿的基本情况了。有人问算 命能不能百分之百的准确?不能!最准确也只能算到百分之九 十九,因为还有百分之一是不可知的,是无法计算的。

古人通过天体的现象和地下的形态,就可总结出气候变化 来,如在一些农谚中所说的天气变化现象,就可知道地下要发 生什么情况。如看天象的“日落西北满天红,不是雨来就是 风”、“大灰不种麦”、“要知明大热不热,就看夜星密不密”、 “瑞雪兆丰年”、“棉花云、雨快淋,缸;H云、晒死人”,“八月 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看地上形态如“鸡啁风、 鸭啁雨,蚂蚁栏路要下雨”,“蛇过道、大雨到,蛇上树、雨没 路”等等。中国占人早就知道根据在天的象,在地的形,变化 便可见矣。现代人根据在天的象和在地的形,也在分析天气变 化,所谓“气象台”、“气象站”,就是观察天象和地上形态的, 从而做出气“象”的预报,气象即天气的现象。

这就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清明节来历及故事

中国每个省都有简称,比如说贵州,简称黔,再比如湖北简称鄂,安徽简称皖,江西简称赣,云南简称滇,甘肃就简称陇。

其实甘肃是有两个简称的,一是甘,一个是陇。你看到现在路上跑的车牌,基本都用的甘打头,甘A甘B什么的,一类就比较正式一点,比如陇海线,甘肃到连云港的铁路干线。这都是古时候的简称,古时甘肃叫陇,连云港叫海。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得陇望蜀就是和甘肃有关,这句成语出自《后汉书》,光武帝刘秀对手下说,“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也就是说从汉朝开始,甘肃就应该被称陇。

甘肃为什么叫陇呢?因为在甘肃,陕西交界处有一座山叫陇山,陇和垄是一个意思,古人的通字嘛,在平原上凹起了一座山,所以甘肃简称陇。

先秦时期,中国分为,甘肃省境大部分在雍、凉二州,所以在先秦时代甘肃叫“雍凉之地。”到南北朝的时候就比较乱了,分了七个国家,属于军阀割据时代啊,乱世没个统一叫法,依据自己喜好,想怎么叫就怎么叫。到唐朝的时候,终于有定论了,唐取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简称甘。到宋朝的时候,兰州以北基本就没宋朝的事,属于西夏国

当然,到了南宋时期,连兰州及周边地区也不属于大宋了,被金国纳入了版图,只有现在的天水及陇南处在宋朝的边境地区,基本甘肃就不属于大宋国啊。

元朝的时候甘肃设立行省,元灭亡后,明朝撤销这一建制,将其并入陕西布政使司,归于陕西管辖了。但是还是有大部分不在大明天子的辖区内哦。

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清明节来历及故事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清明节来历及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清明节来历及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扫墓、吃青团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2、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植树

 清明植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献中早有记载。清明本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周代就出现了“清明”这个词。到了汉代,《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静而明洁,故谓之清明。”清明形成节日与寒食节有很大的关系,汉代规定清明在寒食节后两天,具体日子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唐宋时改为寒食节后一天。清明节因寒食节演变成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节日,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有关。

 4、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5、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6、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7、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扩展:清明节句子

 1、清明节里雨纷纷,莫要悲伤伤自身。

 2、清明节,走一走,散去身上疲和备,忘一忘,烦恼忧愁都忘掉,抖一抖,精神十足气色佳,祝清明节幸福乐悠悠,健康时刻伴,快乐围你绕。

 3、清明时节来扫墓,中华民族重孝道;清明节时去踏青,人和自然相和谐;缅怀先贤学感恩,孝敬亲贤世代传;踏青出游亲自然,感念春天新气象。

 4、怀念你的好,怀念你的笑,怀念你的拥抱和那身上淡淡的味道。朋友,清明节来到,愿我们诚信缅怀逝去的.先人,继续更加勇敢地生活!

 5、清明难隐乡愁,怎堪绿草幽幽?低头轻思故人,春风拂面藏羞。清明思故念旧,清者明,明者清,故已去,新已就!愿与春光一道,念故人,惜所有!清明好!

 6、清明时节雨纷纷,祭先祖关心亲人。这个世界,爱情可同甘共苦,却固守不了平淡;友情经得起平淡,却经不起苦难。唯有亲情,两者兼得。

 7、清明赠你清山清风清泉,愿清神清爽清闲,赠你明窗明水明月,愿明朗明理明魅,赠你清水清石清天,愿清声清气清韵,赠你明珠明灯明镜,愿明眸明晰明艳!

 8、清明节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个祭祀的节日里,我的泪水又一次“泛滥成灾”;亲人的离去,让我倍感思念。因为思念,我常常在梦中惊醒;因为思念,我的枕巾常被泪水浸湿……

 9、年出门在外,更多的是无奈。你的声声叮嘱,一直都装在心怀。花谢又花开,清明时节又到来。天气依然多变,多保重身体,心情要天天愉快!清明节快乐!

 10、松柏含翠青石勒功任风雪凋蚀清气仍漫寰宇;迎春花开清明时节怀敬仰肃穆虔诚中深情一拜。谨以此联献给彪炳千秋的英雄们!愿朋友们健康青春!

 11、一场无声绵绵雨,万重清明缅怀情。哀思无尽黄花泣,愁肠百结纸钱飞。踏青扫墓情切切,添土焚香不能言,祭奠先祖是美德,代代相守好传统。只愿亲人均无恙,幸福生活无限长。

 12、清明小长,给你惊喜无限:让你的烦恼遍寻不见,让你的快乐伸手可及;让你的困苦眨眼消散,让你的幸福难以淹没。清明小长,想不开心,很难!

 13、清明再一次带着哀伤静悄悄地向我们走来,那一天纷飞的细雨打湿了祭奠亡灵的鲜花。墓碑上那熟悉的名字让我们忍不住潸然泪下,雨与泪连在一起,流向了我们九泉之下那安睡的亲人。

 14、清明节是缅怀故人的日子,是充满悲伤之日,这一天连老天爷都与我们这些失去至亲的人们一同哀伤,一起落下思亲之泪!

 15、祭先烈,碧空皓月,青松挺皑雪;敬前贤,绿柳青兰,苍松绕紫烟。清明时分,莫道销魂,此情拳拳悄探问,思念殷殷慰故人,路远心犹近,酒薄意深深。

 16、清明时节又来了,短信送你四个“飞”:思念浓浓眼泪飞,烦恼忧愁要放飞,关怀问候在乱飞,快乐好运到处飞。清明节,祝开心无烦恼,好运跟着跑、生活步步高。

 17、清明节,祭祀节,携老幼,扫墓去,寄哀思,缅先人,燃香烛,荡纸钱,放爆竹,敬酒食,秉传统,尽孝道,忆往昔,念亲人,祈平安,佑家人。

 18、清明小长到,快乐紧紧来拥抱。

 19、清明节气,愿友健康快乐,无虑无忧!

 20、清明时节雨绵绵,离人泪水总难断。坟前敬献花一束,满腹哀思天地间。莫言人生太短暂,珍惜光阴在眼前。莫让生者再心寒,但愿亲人都康健!

;

为什么今年冬至要提前1天

李时珍——中国古代卓越的药物学家。

(公元1518年)生于湖北一个世医家庭。少年时代,常跟父亲和哥哥集草药,或帮父亲抄写药方,听父亲讲解药物学知识。当时科举盛行,他14岁中了秀才。但他热爱医药事业,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因此,考举人三次落榜后,放弃了科举入仕的道路,一心做医生。

在行医当中,他发现当时的本草书收药不全,名称混乱,多有谬误。于是,下决心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他详细研究了古代有关的本草学、医学等各类书籍,长期深入民间向广大劳动群众学习,到深山老林集药材,开辟药园栽培药物,通过27年的埋头苦干,终于在61岁时写成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该书不仅对我国古代本草学作了一次历史性总结,也将以前的化学知识予以系统化,并使之达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该书载药1 892种,其中无机物达266种,而且药物的分类更详细,对一些较为混乱的物质命名加以更正。

葛洪--中国古代的炼丹家

中国是炼丹术出现最早的国家。虽然炼丹家以追求炼制长生不老之仙丹为目的,但用的方法和使用的原料使他们成为最先开始进行化学实验和化学研究的人。在我国历史上研究炼丹术的人中,最著名的要算晋朝的葛洪(约281~361)。

葛洪自号抱朴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贵族家庭。13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每况愈下。但是,他发奋读书,无钱买纸笔,就用木炭练字。他博览群书,对经书、史书、医书、百家之言等都认真学习研究,因此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一生对炼丹感兴趣。虽做过“关内侯”的官,但最终还是辞官不做,专事炼丹、制药,兼做医生。他长期远离尘世,从事炼丹研究,了解了许多化合物如铜青(硫酸铜)、矾石(明矾)、密陀僧(氧化铅)的性质,并进行包括炼丹、炼汞等在内的许多化学转变。除炼丹外,他还把炼丹中观察到的化学变化详细予以记载。他一生著作颇多,有《抱朴子》内外篇共一百六十篇,还有《金匮药方》一百卷,《时后要急方》四卷。其中《抱朴子·内篇》是他的主要炼丹著作。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

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

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比外国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早了一千多年。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鲁班

鲁班,山东人,现在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 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在航天业,他发明的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在军事科学,鲁班发明的云梯(重武器)、钩钜(人们现在还在使用)及其它攻城的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鲁班很早就被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很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黄道婆

元代棉纺织革新家。又称黄婆。生卒年不详。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人。元贞年间,她将在崖州(今海南岛)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元至元三年(1337)为她立祠院,1957年又在上海为她建墓园并立纪念碑。

李春

安济桥横跨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二点五公里的济水上,由隋朝工匠李春建於大业年间,全部用石料砌筑,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桥。桥长五十点八米,宽九点六米,由二十八道净跨三十七点四七米,厚一米的石拱券并列组合而成。石券矢高七点二三米,仅是净跨的五分之一,圆弧为半圆的一部分。在两端近桥堍处还各有两个小石券,使桥面坡度平缓,既利於车马通行,又减少桥身自重和洪水的冲击。结构科学合理,造型美观新颖。石桥两侧的望柱栏板上雕有龙兽,形态生动,线条流畅,雕工精细,是隋代石雕中的精品。

印刷之父毕升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明之一。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庆历间(1045━1048),由布衣毕升发明的.

蔡伦

蔡 伦, 汉 造 纸 术 发 明 家,字 敬 仲。 桂 阳(今 湖 南 郴 州 市)人。 明 帝 永 平 十 八 年 (75)入 宫 为 宦。 东 汉 章 和 元 年 (87), 任 尚 方 令。 元 兴 元 年 (105) 发 明 造 纸 术。 他 总 结 前 人 经 验, 始 有 树 皮、麻 头、破 布、旧 渔 网 等 原 料 经 过 挫、捣、抄、烘 等 工 艺 造 纸, 称 “蔡 侯 纸”, 对 改 革 和 推 广 造 纸 术 有 很 大 贡 献, 后 世 传 为 造 纸 术 的 发 明 者。

造 纸 术 是 中 国 古 代 四 大 发 明 之 一, 对 世 界 文 化 的 传 播、发 展, 作 出 巨 大 的 贡 献。

因为今年是闰年,冬至比平年要提早一天,所以明天就是冬至。告诉你和你的朋友,明天别忘了吃饺子哦。

今年冬至比去年早了一天

按照平年(全年365天)的节气,冬至一般出现在阳历12月22日。但今年的冬至却将在12月21日到来,因此今年冬至比平年提早一天。

据河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天文馆馆长李德范介绍,按照天文学的说法,太阳垂直射向南半球南回归线的那天就是冬至,所以平年的冬至一般都在12月22日。但今年是闰年,而闰年的阳历2月有29天,比平年多一天,所以闰年的冬至日期一般都在12月21日。比如已经过去的2000年和2004年,其冬至都是12月21日。

具体说,今年12月21日20时04分,太阳将垂直射向南半球南回归线,这就是今年冬至的确切时间。

冬至吃饺子的风俗和张仲景有关

在河南省,每到冬至,家家户户都有吃饺子的习俗。但是这个习俗的来源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其实,这个习俗还和咱河南老乡“医圣”张仲景有关呢。

相传,东汉时,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

当他回到家乡时,发现白河两岸的百姓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熬“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就是现在的“饺子”或“扁食”。

所以,我们现在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到现在,南阳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明天冬至 郑州要降温

从天文学上讲,冬至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天是全年最长的。

一般冬至那天是北半球真正进入冬季的第一天。冬至过后,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将进入一年中气温最低、天气最冷的时期,“寒冬数九”就是从冬至这天开始的。

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天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地回升了。

据省气象台预报,今天郑州将是晴转多云天气,几乎没有风,最高气温9℃左右,最低气温为0℃左右。

明天郑州将是多云转晴天气,气温和今天相比下降较多,最高气温仅有2℃左右,而最低气温为-1℃左右。

所以明天大家在吃饺子的时候,最好把自己“包装”厚点,以免着凉咳嗽甚至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