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气象局的历史沿革

2.三峡大学在全国排名第几位?

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航空运输与工程学院专业介绍

4.九江市2010年工作报告的2009年工作回顾

江西气象职业技术学院_江西气象职业技术学院官方网站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设施,住宿和学习条件不错的

驾车路线:全程约13.0公里

起点:江西省

1.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20米,右转

2.行驶150米,右转进入北京西路

3.沿北京西路行驶370米,右转

4.行驶50米,直行进入广场北路

5.沿广场北路行驶150米,稍向左转进入中山东路

6.沿中山东路行驶23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八一大道

7.沿八一大道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井冈山大道

8.沿井冈山大道行驶77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坛子口立交桥

9.沿坛子口立交桥行驶60米,右前方转弯上匝道

10.沿匝道行驶270米,直行进入洪城路

11.沿洪城路行驶790米,朝抚河南路/迎宾北大道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司马庙立交桥

12.沿司马庙立交桥行驶230米,左转进入抚河中路

13.沿抚河中路行驶140米,直行进入抚河南路

14.沿抚河南路行驶2.4公里,直行进入迎宾北大道

15.沿迎宾北大道行驶5.5公里,进入气象路

16.沿气象路行驶200米,左转进入气象路

17.沿气象路行驶90米,到达终点

终点: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

江西省气象局的历史沿革

竺可桢(1890—14年)

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奉命北上筹建中国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他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真正做到了鞠躬尽,呕心呖血,他不愧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竺可桢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市人。于1890年出生在东关镇一个普通家庭里。他的大哥是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秀才。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学习十分勤苦。中学阶段,读书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因嫌复旦学风太差退学,后到唐山路矿学堂读书。由于他学习努力,成绩卓著,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他深刻影响。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他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到了祖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他受聘担任南京高师地学教授,次年,学校改称东南大学,在竺可桢主持下,建立了地学系,下设地理、气象、地质、矿物四个专业,并新任系主任。这是我国高校建立地学系之始。1927年学校又改名中央大学。在此期间,他一面担任地理系主任,主持日常行政工作;一面教授地学通论。气候学,气象学等课程,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气象学和地理学研究及教育人才。张宝堃、吕炯、黄厦千、沈孝凰、胡焕庸等,都是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优秀学者。他还积极参加中国科学社,做了大量宣传工作。

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他积极筹建校南农场气象测候所。1922年他主持购买了各种仪器设备,定期观测温度、湿度、气压、雨量、日照等项目。逐月发行南京气候报告。这是我国自建和创办气象事业的起点和标志。

1927年北代胜利,筹建中央研究院,下设观象台筹备委员会,分设天文、气象两研究所,担任中国气象学会副会长的竺可桢,又被任命为气象研究所所长。这时的气象研究所,既是全国的气象学术研究单位,又是领导全国气象事业建设的国家机构。竺可桢白手起家,克服了重重困难,努力发展我国气象事业,他首先领导了中国气象台站网的建设,提出了《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书》在十年的时间内,全国建立气台10处,测候处150处,雨量测候所1000处。在气象所成立的当年,就首先建成了南京北极阁气象台,这是我国近代气象科学事业的发祥地,也是当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中心和业务指导中心。在此期间,还开展了天气预报业务,拟订了《气象观测实施规程》,统一了观测时制、电码型式、风力等级标准、天气现象的编码等,开展了气象资料整编的出版业务。先后出版了《中国之雨量》、《中国之温度》、《中国气候资料》以及《气象月报》、《气象季刊》、《气象年报》等。1934年他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

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他以“求是”为校训,明确提出中国的大学,必须培养“合乎今日的需要”的“有用的专门人才”的进步主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团结全校师生,携带图书仪器,先后经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等地,于1939年底迁至贵州省遵义和湄潭。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一面组织师生上课,一面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并为当地群众服务。在民主爱国的中,他始终站在进步学生一面,保护浙大师生的爱国正义行动。办学中,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注意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注重学生的实践训和智能培养,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1949年4月杭州解放前夕,竺可桢领导浙大师生,积极准备迎接解放。同时电告国民党,坚决拒绝迁往台湾。他一个人隐居上海,闭户谢客,迎接解放。解放后,他高兴地出席了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等职务。还被选为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

作为新中国地学界的组织者和教育家,他倡导建立了许多新的研究机构,并培养了大批地学骨干力量。强调地理学一定要摆脱单纯描述,用最新的科学成果和仪器设备,进行定位观测,建立实验室,用现代化的工作方法,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科学方面最新的理论来进行研究论证。

竺可桢于1956年领导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并一直兼任主任职务。他多次指出:要合理开发自然,发展国民经济,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工作。综合考察应为国家和地方编制国民经济提供科学依据。其任务首先是调查自然条件和自然的基本特征与数量、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然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科学方案。早在解放初期,他就急国家之所急,积极投身于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以发展橡胶为目的的地理调查研究工作。1951年又组织筹建了西藏工作队。为治理黄河,他主持组织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此后,中科院专门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四项重大考察任务。其一是西藏高原和康滇横断山区研究;其二是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地区的考察研究;其三是热带地区特种生物的研究;其四是主要河流水利的考察研究。在他的支持下。仅 1956—1957年两年间,就先后建立了6个综合考察队。它们是:黑龙江综合考察队,新疆综合考察队,华南与云南热带生物综合考察队。长江、黄河流域土壤调查队,柴达木盐湖科学考察队等。此外,还组织了治沙考察队,南水北调考察队等。到他去世时为止,在他领导下,中科院先后组织了25年规模不同的综合考察队,参加工作的达100多个单位,1万多人次。积累了大批珍贵资料,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作为卓越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的竺可桢,不仅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培养了一大批地理科学专门人才,而且在许多地理学重大领域和重大问题上,提出了创造性意见。他认为:地理学是经济建设事业中的基础科学,是研究现代地面环境的科学。因而应着重研究现代地表面的岩石圈、水圈、气圈与人类的相互作用,研究地球外壳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的发生、发展、分布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换的科学。我国的地理学,正是沿着这一方向健康发展的,在地理学研究方法方面,他十分重视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早在1929年他就发表了《中国气候区域论》,开创了这方面研的先例。1958年他发表了《中国亚热带》一文,指出:不应将热带北界移至南岭,也不应将华北各地、东北南部和新疆南部都划归亚热带。他说:亚热带的气候可以这样规定:即冬日微寒,足使喜热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八个月以上。作物一年可以有两造收获。他不仅提出了划分的标准,同时明确指出了亚热带的北界和南界。他的见解,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竺可桢在气象气候学研究中的成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他早年就从事台风和东亚季风的研究,在气候变迁领域的研究中,更有着卓越的贡献。他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数十年如一日,研究了大量经、史、子、集,及中外文献,研究中国和世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1961年他撰写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2年他又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等学术论文。前者依据北冰洋海冰衰减、苏联冻土带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后退、海面上升等有关文献资料记述的地理现象,证明了二十世纪气候逐步转暖,并由此追溯了历史时期和第四纪世界气候、各国水旱寒暖转变波动的历程,发现十七世纪后半期长江下游的寒冷时期与西欧的“小冰期”相一致。最后指出: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可能是引起气候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为历史气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论据。后一篇论文,可说是他数十年深入研究历史气候的心血的结晶,是一项震动国内外的重大学术成就,他充分利用了我国古代典籍与方志的记载,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观测和仪器记录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文章指出: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的二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一月温度约3—5℃;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的周期,历时约400年至800年;历史上的几次低温出现于公元前 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在每一400年至800年的周期中,又有周期为50—100年的小循不,温度变动的幅度0.5— 1℃;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是先从东亚太平洋沿岸出现,而后波及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大变动的原因主要受太阳辐射的控制,小变动的原则与大气环流活动有关。这项研究,博大精深,严谨缜密,为学术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扬。我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 “每读一遍使我觉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为多年所少见的作品,理应侧身于世界名著之林。”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

在气象科学研究中,竺可桢一向十分重视气象气候与生产及人类生活的联系。早在1922年,他就发表过《气象学与农业之关系》的学术论文。1964年他又发表了《中国气候特点及其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他运用植物学的原理,以太阳辐射总量、温度、雨量三个气候要素为依据,分析了我国气候的特点,气候与农作物生产的关系,论述了我国粮食作物在各地区发展的潜力及限度,为改革栽培制度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见。这篇论文,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竺可桢也因之受到的接见。

竺可桢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他从1921年起就观察记录物候。1963年和宛敏渭合著《物候学》出版。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普及了物候学知识,提倡因地制宜,利用物候规律安排农事活动。此书一出就迅速销售一空。

竺可桢热爱中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1962年6月他以七十二岁高龄,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他品德高尚,大公无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实事求是;他关心青年,奖掖后进,待人诚恳,平易近人;他工作深入,认真细致,鞠躬尽瘁,艰苦奋斗;他坚持原则,追求真理,不畏强御,刚直不阿;他勤奋好学,联系实际,锲尔不舍,始终如一。他不仅在创建近代地理学和气象气候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追求真理、公而忘私的精神,他的治学态度和工作态度,也为青年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竺可桢也是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物候学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早在1931年的《论新月令》一文里,竺可桢在总结了我国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后,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在他的推动下,从1934 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便选定了21种植物、9种动物、几种水文气象现象和差不多全部农作物,委托各地的农事试验场进行观测,这是我国最早的有组织的物候观测。现在保留有1934—1940年的7年记录,由于抗战期间不少地方停测,其中仅有1934—1936年的记录比较完整。比较正规和连续的观测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53年开始冬小麦的物候观测工作,继而又进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观测。1957年起把农作物物候的观测工作推向了全国。1961 年,在竺可桢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木本植物33种、草本植物2种、动物11种。可惜1966—11年中,多数单位中断了观测,直至12年才得以恢复。近年,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农业气象试验站也开始了物候观测。观测资料已陆续出版,第一期年报的命名和内容,都是竺可桢亲自审定过的。

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1963年出版、13年增订重印的《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他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13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一章中他应用唯物辩证法,阐释了物候变化的内外因素及其联系;由于物候变化原因的复杂性,他提出应从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探索其奥秘。他还认为,物候工作是群众性的工作,希望能在农村广泛开展起来。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知识性。他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大量引用了古物候资料和用了物候学分析方法。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评介该文时,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

三峡大学在全国排名第几位?

江西最早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二月设立九江海关测候所,属海关建制。1942年11月1日建立江西省气象台,属省建设厅建制,1949年3月裁撤。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西省气象机构为军事部门建制。1950年6月1日中南军区气象管理处在江西南昌建立第一所气象台,隶属航空站建制。1951年3月10日中南军区命令,各航空站建制的气象台、站改为省军区、军分区建制。1952年6月江西军区司令部设立气象科管理全省气象工作,卓剑雄任第一任气象科长。1953年11月全省气象机构由军事部门建制移交省人民财政经济委员会领导。

1980年7月1日,江西省人民批转各级气象部门实行省气象局和地、市、县人民双重领导,以省气象局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国家气象局第一步体制改革。1983年实行气象部门第二步体制改革,同年4月,江西省人民与国家气象局办理气象管理体制交接手续。

1996年6月14日,中国气象局批准《江西省气象部门机构编制方案》(中气人发[1996]50号)。省气象局机关设:办公室、业务发展处、科技教育处、财务处、人事劳动处、科技服务与产业处(与技术装备处合署办公)、科技教育处、机关党委(与思想政治工作处合署办公)、监察审计处、离退休干部管理处。省局直属事业单位设:江西省气象台(与省气候中心、省农气中心、南昌市气象局合署办公),江西省气象科研所、江西省气象信息网络中心、江西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江西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江西省气象局后勤服务中心。江西省人民挂靠省气象局的事业单位有:江西省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西省减灾协会办公室(与省气象学会秘书处合署办公)。

2001年12月,经省研究决定,成立省减灾委员会,属省非常设机构,常设办事机构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气象局,与省减灾协会合署办公,省气象学会秘书处分开独立办公。2002年4月11日,经江西省人民批准,在南昌气象学校基础上设立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由省气象局领导。2004年8月14日,经江西省气象局、南昌市人民研究,决定组建独立的南昌市气象局,与江西省环境预报中心分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航空运输与工程学院专业介绍

排名 校 名 排名 校 名 排名 校 名

1 中国人民大学 2 复旦大学 3 上海财经大学

4 北京大学 5 厦门大学 6 南开大学

7 浙江大学 8 南京大学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0 西安交通大学 11 武汉大学 12 东北财经大学

13 西南财经大学 14 吉林大学 15 清华大学

16 中央财经大学 17 暨南大学 18 四川大学

19 华中科技大学 2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1 西北大学

22 北京师范大学 23 中山大学 24 江西财经大学

25 华东师范大学 26 山东大学 27 辽宁大学

28 湖南大学 29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30 山西财经大学

31 安徽财贸学院 32 云南大学 33 华南师范大学

34 苏州大学 35 东南大学 36 天津财经学院

37 兰州大学 38 深圳大学 39 河北大学

40 湖南师范大学 41 福州大学 42 北京交通大学

43 陕西师范大学 44 杭州商学院 45 安徽大学

46 东北师范大学 47 华中师范大学 48 郑州大学

49 南京财经大学 50 北京工商大学 51 重庆大学

52 南京师范大学 53 福建师范大学 54 山东经济学院

55 湖北大学 56 中国农业大学 57 云南财贸学院

58 上海大学 59 中国海洋大学 60 浙江财经学院

61 长春税务学院 62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63 湘潭大学

64 内蒙古大学 65 河北经贸大学 66 广西大学

67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68 宁波大学 69 山东财政学院

70 武汉理工大学 71 山西大学 72 广东商学院

73 汕头大学 74 外交学院 7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76 南京农业大学 77 中南大学 78 河南大学

79 中国地质大学 80 东北大学 81 中央民族大学

82 上海交通大学 83 合肥工业大学 84 青岛大学

85 黑龙江大学 86 同济大学 87 上海师范大学

88 华侨大学 89 华南理工大学 90 浙江工业大学

91 哈尔滨工业大学 92 电子科技大学 93 西南交通大学

94 扬州大学 95 兰州商学院 96 浙江师范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9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99 集美大学

100 安徽工业大学 101 上海理工大学 102 新疆大学

103 河北师范大学 104 云南民族大学 105 中南民族大学

106 东华大学 107 华东政法学院 108 河南师范大学

109 南京理工大学 110 长沙理工大学 11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112 沈阳大学 113 华南农业大学 114 山西师范大学

115 河海大学 116 天津师范大学 117 华中农业大学

118 华东理工大学 119 西南师范大学 120 中国政法大学

121 山东理工大学 122 北京物资学院 123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

124 新疆财经学院 125 南京审计学院 126 江苏大学

127 中国矿业大学 128 上海海运学院 129 上海外国语大学

130 西南政法大学 131 福建农林大学 13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33 河南财经学院 134 江汉大学 135 湖南商学院

136 湛江海洋大学 137 重庆商学院 138 烟台大学

139 湖南文理学院 140 哈尔滨师范大学 141 海南大学

142 大连理工大学 143 天津商学院 144 西安财经学院

145 聊城大学 146 嘉兴学院 147 西安理工大学

148 云南农业大学 149 大连民族学院 150 北京工业大学

151 内蒙古财经学院 152 北方工业大学 153 西南农业大学

154 西南科技大学 155 安徽师范大学 156 广东工业大学

157 宁夏大学 158 哈尔滨理工大学 159 贵州大学

160 沈阳工业大学 161 江南大学 16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63 重庆工学院 164 石油大学 165 杭州师范学院

166 浙江林学院 167 河北工业大学 168 湖南科技大学

169 华东交通大学 170 西北政法学院 171 哈尔滨工程大学

172 昆明理工大学 173 山东师范大学 174 岳阳师范学院

175 南华大学 176 五邑大学 177 北京林业大学

178 浙江工程学院 179 绍兴文理学院 180 江西师范大学

181 兰州交通大学 182 大连海事大学 183 哈尔滨商业大学

184 西北师范大学 185 三峡大学 186 曲阜师范大学

187 湖南农业大学 188 广西师范大学 189 湖北工学院

190 太原理工大学 191 南昌大学 192 北京邮电大学

193 北京联合大学 194 石家庄经济学院 195 内蒙古师范大学

196 北京理工大学 1 西北民族大学 198 武汉科技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北京广播学院

西藏民族学院 南通工学院 山东工商学院

南京邮电学院 燕山大学 武汉科技学院

山东轻工业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南方冶金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长安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华北工学院 上海水产大学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西华师范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郑州工程学院 延安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 辽宁工学院 贵州财经学院

内蒙古工业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沈阳药科大学 青海民族学院 吉首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青海大学 重庆二峡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烟台师范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 太原重型机械学院

天津工业大学 渝州大学 孝感学院

西安工业学院 贵州工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天津外国语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

沈阳化工学院 天津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重庆邮电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 河北理工学院 海南师范学院

江苏工业学院 长春理工大学 汉中师范学院

焦作工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 河北工程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淮阴工学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北华大学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黑龙江科技学院

长江大学 鞍山科技大学 衡阳师范学院

常州工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 湖南工程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 淮阴师范学院 湖州师范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长春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大连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淮海工学院

大连轻工业学院 石河子大学 黄冈师范学院

大连外国语学院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黄河科技学院

大庆石油学院 西华大学 惠州学院

东华理工学院 佳木斯大学 吉林化工学院

阜阳师范学院 中国药科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甘肃政法学院 沈阳工业学院 济南大学

赣南师范学院 延边大学 江西中医学院

广西工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 锦州师范学院

广西民族学院 西安邮电学院 井冈山师范学院

广州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 东北林业大学 莱阳农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 北京农学院 商丘师范学院

桂林工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 上饶师范学院

兰州理工大学 武汉化工学院 韶关学院

临沂师范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 四川理工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 太原师范学院

南京气象学院 西安体育学院 天津农学院

南阳师范学院 西安外国语学院 潍坊学院

攀枝花学院 西南石油学院 温州师范学院

齐齐哈尔大学 襄樊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 新疆师范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

青海师范大学 信阳师范学院 中南林学院

泉州师范学院 盐城工学院 中原工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宜春学院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重庆交通学院

山西农业大学 漳州师范学院 株洲工学院

陕西理工学院 肇庆学院

九江市2010年工作报告的2009年工作回顾

交通运输专业

交通运输专业主要面向民航运输业飞行器维修领域,培养能够从事民航飞行器电子设备、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严格的工程训练,掌握民航电子电气维修工程专业知识,具备民用飞行器电子电气系统相关设备的维护、检测、监控、故障诊断及维修的能力,能胜任民航飞行器航线维修和定期检修技术与管理工作。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生将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修读的主干课程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航空交通运输基础、飞机结构与系统、通信导航与雷达、民航飞机电子电气系统、飞行控制系统、检测技术与传感原理、航空维修工程管理、民航专业英语和飞机维修基本技能实训等。

就业与升学

本专业前身是交通运输(民航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方向,已经有十余年的办学历史,是彰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民航办学特色的专业之一,已经先后为民用航空公司和飞行器维修企业培养了近千名优秀的飞行器维修工程师,他们正广泛工作于东方航空、海南航空、厦门太古、AMECO等民航相关企事业单位;此外该专业每年还有近10%的学生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和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航空类高校继续读研深造。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民用航空服务业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良好的形象气质、艺术才华和服务意识,掌握航空服务学、艺术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民用航空服务体系及管理运作方式,具备出色的人际沟通和应急处置能力,具有使用航空客舱各种设备的操作能力,能够从事民用航空空中服务及地面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我校是全国最早开办航空服务类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该专业的前身——交通运输(航空服务与管理)专业方向有长达16年的办学历史,并先后为国内外航空公司培养了一千余名优秀的航空服务专业人才。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生授予艺术学士学位。

本专业修读的主干课程有:艺术概论、民航概论、艺术管理学、空乘礼仪艺术、商务沟通、舞蹈基础训练、乐理基础、声乐演唱、戏剧表演、民航英语、客舱服务技能操作、客舱设备运行与管理、客舱安全应急处置等。

本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是在民航客运企业或商用机场从事空中乘务、地面服务及民航运输管理,部分毕业生也可进入铁路客运服务、旅游服务、行政管理等相关服务性行业。该专业毕业生年平均就业率达96%,专业对口就业率超过70%,他们广泛就业于东方航空、国际航空、南方航空和厦门航空等国内各大航空公司,以及阿联酋航空等海外航空公司

土木工程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土木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学生通过自然知识、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系统的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解决土木工程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房屋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桥梁、机场等的设计、施工和管理部门开展相应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修读的主干课程

本专业保留了“大土木”的培养内容,以建筑工程为主,以机场建设与结构检测为专业培养特色,同时开设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土木工程造价等专业课程,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就业方向。其主干课程有:土木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学、工程结构设计原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造价、工程测量、土力学与基础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加固等。

就业与升学

该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81%,广泛就职于中国铁路上海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大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单位。另外,每年还有超过10%的同学考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研究生。

工商管理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通过对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系统掌握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满足国内外人才市场需求,能在各类工商企业及相关机构从事管理、策划、咨询和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生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修读的主干课程

本专业修读的主干课程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人力管理、专业英语、航空公司运营管理、机场运营管理、航空安全管理、航空公司收益管理等。

就业与升学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国有、合资、民航等一般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管理、人力管理、营销管理、企业运营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近三年平均就业率98%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为85%。学生广泛就业于中国银行、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邮储银行、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等国内各大商业公司和中小型企业等。

飞行技术专业

飞行技术专业面向现代民用航空运输业,培养具有民航飞行职业所需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系统掌握民用航空器飞行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达到符合国际民航标准的英语语言能力水平,初步具备现代民用航空飞行技术应用及管理能力,能够在民用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领域从事航空器驾驶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修读的主干课程

本专业修读的主干课程有:民用飞机飞

行原理、飞行法规、航空动力装置、飞机结构与系统、民航飞机电气仪表及通信系统、空中交通管理基础、航图、飞机性能与飞行、飞行专业英语、飞行员英语陆空通话、航空气象、现代导航技术、空中领航学、综合飞行训练等。

就业与升学

本专业用“3+1”定向委托培养模式,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方式。并与圆通航空、江西航空、珠海航校、河北致远航校、青岛九天航校等民航飞行企业建立起共同培养飞行学员的训练教学体系,为学生实践性学习、执照考试和航空公司实习提供全方位服务与支持。飞行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将成为商业航空公司、通用航空公司飞行员或航校教员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

飞行制造工程专业由办学十余年的原交通运输(民航机务工程)专业发展而来,现设有智能制造、飞行器维修和复合材料及金属材料成形3个专业方向。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飞行器制造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和工程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系统掌握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飞行器设计、制造、装配和维修等领域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飞行器制造及相关领域从事飞行器智能制造、生产管理、技术开发、故障诊断、检查维修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修读的主干课程

本专业修读的主干课程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航空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航空工程材料、液压传动与电气控制、互换性与测量测试技术、飞行器结构设计、飞机连接与装配技术、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

就业与升学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航空、先进制造、机器人等领域从事制造、维修、产品开发和管理工作,年平均就业率保持在%以上。学生广泛就业于中国国际航空、东方航空公司等航空企业,就业前景好,薪资水平高;每年还有大约10%左右的学生考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航空类高校读研深造。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市实施赶超战略的第一年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化危机为赶超的契机,变挑战为发展的机遇,一手抓发展、一手托民生,扎实工作,奋起赶超,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预计实现生产总值830亿元,增长14.5%,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排位全部摆脱后三进入中三,部分指标达到前三,实现了“三年翻番、五年进位”的头年初胜,首战告捷。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赶超式进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9亿元,增长43.9%,增幅由上年全省第十一位进到第一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47亿元,增长46.1%,增幅列全省第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34亿元,增长46%,占固投总量65.9%。

——工业经济实现赶超式进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利税总额突破1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突破200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全部实现收复性进位,总量重归全省第二;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6%,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提高值居全省首位。中石化九江分公司为市本级纳税首次突破10亿元。

——财政收入实现赶超式进位。财政总收入实现86.19亿元,增长30.3%,总量位居全省第三,净增20亿元,相当于前两年增量的总和,增速由上年的全省第十位进到第二位;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0.5亿元,增长31.4%;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5.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10.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城市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城建力度空前加大,城建项目高效推进,城市框架拓展一倍。8个月内先后启动三批次十大重点工程,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投入规模突破50亿元,超过前五年的总和,经营性土地出让收入超过前四年的总和,实现了城市建设投资总额、项目个数、建设速度、融资规模、土地收益、规费收缴 “六个超历史”。中心城区“从甘棠湖、南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重大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新引进、开工、竣工投产10亿元以上的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46个。彭泽核电、十大电网、昌九城际等一大批能源交通项目密集建设;星火有机硅一体化、江铜铅锌冶炼等一大批产业龙头项目快速推进;九江石化800—1000万吨炼化一体化、九江电厂“上大压小”等一批技改扩能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有效拉动了当前经济发展,更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攻坚实现历史性突破。国有企业改革在全省率先突破,取“建立融资平台、打捆企业资产融资、全面置换职工身份、处置资产还债重组”的办法,全市126户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安置职工7.7万人,安置率达95.9%;市属34户国有工业企业全面完成职工身份置换,近3万职工“三金”得到落实。市县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纲要通过审批,积极争抢建设用地指标3.5万亩,居全省首位,保障了项目用地需求。城建规费实行联审联批、统一收缴,全年净增1.7亿元,增长245%。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区“两证”发放等历史遗留问题,依法进行妥善处理,为2万市民补发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鄱阳湖砂禁一年之后,以统一经营管理的方式进行保护性开,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效益的高度统一。

——扩大开放成效显著。实际利用外资5.2亿美元,增长19.3%,总量全省第三,增幅由上年的十一位达到全省首位;新批外资项目172个,全省第一。全年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29个,实际进资138.6亿元,省外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5个,实际进资70.8亿元,均列全省前三位;外贸出口总额4.6亿美元,增长75.4%,增幅由上年第九位前移至第二位。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全市民营企业完成税收43.2亿元,首次占到财政“半壁江山”。

——筹资融资成效显著。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功能,广泛开展政银企对接,“想建设无钱搞建设、想干事无钱干成事”的难题得到有效破解。全年市本级累计融资67.6亿元,是上年的5倍;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余额514亿元,增长45.7 %,比年初净增161.3亿元,是上年的两倍多,增量和增幅居全省前列;12亿元城投债券首获发行;九江银行资产总规模突破200亿,一年内实现翻番;新增招商银行、南昌银行、江南证券等六家金融机构入驻九江,共青恒信小额公司纳入全省首批试点;九江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金融生态示范城市”。

——效能建设成效显著。建立全省首家“民声直通车” 自动化综合平台,受理咨询、建议和诉求5187件,办结率达99.3%。严肃整治“官场”和市场,成效明显。加大财政投资评审监管力度,核减预算资金近2亿元。行政许可项目、投资项目涉及的审批事项、审批平均时限全部缩减35%以上,超额完成“三个缩减30%”的任务。获得2009年度全省机关效能年活动绩效考核第三名。

——县域经济加快赶超。在强工兴城的同时,“三农”基础地位继续得到巩固。粮食总产153.5万吨,实现“六连增”;棉花总产9.1万吨,湖口县武山镇百亩示范基地亩产籽棉1014斤,创造了长江、黄河流域两大棉区的大面积单产新记录;油菜总产全省第一,增长33.6%,创历史新高。各县(市、区)以“两区”为主战场,以项目为主抓手,争先创优,奋起赶超,园区投入全面加大,县城面貌显著改观,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年完成县级财政总收入65亿元,对全市财政的贡献率达75.5%;实现财政收入县县过2亿,7个县过5亿,3个县过6亿;六个县(区)财政总收入增幅超40%,湖口县达到58%。

——人民生活加快改善。93件为民实事基本完成,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推进,“两声三乱”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3元、增长10.2%,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20466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4819元,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居民储蓄存款488.6亿元,比年初增加102.2亿元,增幅高出全省4.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上年持平,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5亿元,增长19%。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一批重大公共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和建设中,群众利益得到较好维护,民求民盼得到较好解决,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全市上下呈现一幅国泰民安的景象。在全省社会治安群众安全感测评中名列第三。

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扣赶超目标,实施赶超战略,投身赶超实践,加快赶超步伐,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紧紧抓住工业总量不大、经济实力不强的矛盾,强攻工业加快赶超。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帮企业、保运行。落实“两降三促一优先”政策,开展帮照、帮建设、帮招工、帮融资“四帮”服务,分期分批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积极组织政银企对接,为30户民营企业融资60亿元,为409户企业提供11.3亿元担保,为10户困难企业减免税费2500多万元,兑现增值税转型等政策,为企业减、免、抵税收10亿元以上;设立“企业之声”平台,办结企业诉求195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更快发展。全年净增规模以上企业116户,工业用电量达45.2亿度、增长20.7%,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着力攻项目、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盯住大企业,主攻大项目,广泛开展央企对接,推进一批重大企业追加投资、技改扩能、退城进园、做大做强。大力招商引资,一批大项目、大企业落户九江。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8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9个;新竣工投产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4个。三是着力兴产业、蓄优势。依托沿长江、沿昌九和产业基础优势,延展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服装、电力能源、汽车船舶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新型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全市已形成3个国家级、10个省级产业基地,多点支撑、多极发展渐成体系。四是着力攻园区、建平台。按一级准的体制加强工业园区管理,投入23.3亿元,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开发面积达55.4平方公里,增长44%;园区新增落户企业118户,规模以上工业总量占全市的77.4%,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3.3%;园区经济在全省的位次前移,湖口工业园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成为全市第二个超百亿园区,九江经济开发区进入全省“十强园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取得新进展。五是着力抓减排、降能耗。积极推进污染减排、污染治理工程,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0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6%,均控制在省定指标之内。

(二)牢牢把握兴城改变面貌、城建撬动发展的杠杆,振兴城市加快赶超。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力以赴建设新城。按照市委构建“大九江”的要求,完善了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了八里湖新区控制性详规修编,启动编制八里湖新区四个重点区域的修建性详规。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八里湖新区,拉开城市走向“八里湖时代”的序幕。长虹西大道、八里湖环湖二路建成通车;十里河(濂溪河)综合整治、八里湖大道、环湖一路、濂溪大道、体育中心等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八里湖新区学校、新区医院、兴城大道及体育中心配套路网、赛城湖公园、八里湖跨湖大桥引道、第二生活垃圾处理场等工程开工建设。二是统筹兼顾提升老城。完成大中路西段、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修复规划编制,整修和完善了“两湖”周边设施;实施了扬子巷、花园畈等片区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浔阳东路地下人防工程;新建和改建一批农贸市场、公厕和垃圾中转台。三是着力破解资金难题。更新城市经营理念,优化城市经营模式,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变“卖地筹资”为“储地融资”;变“先卖地后做环境”为“先做环境后卖地”,加大闲置用地清理力度,清收土地8000亩,新增土地融资35.6亿元,实现土地出让收入34.7亿元,保障了城建资金需求,探索出“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新路子。四是扎实有效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先后开展“两声三乱”、占道亭棚、户外广告等综合整治,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荣获“中国最佳管理城市”称号。五是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各县(市、区)把兴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县城框架加快拓展,县城功能不断完善,县城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九江县港口街镇、庐山区新港镇等一批重点集镇加快建设。

(三)全面树立项目主导发展、投资决定增长的理念,主攻项目加快赶超。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向上争取并配合推进一批能源、交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刺激增长的政策机遇,积极争资争项,全力配合推进。长岭、大岭风电等项目建成投运;武九铁路改造、九瑞高速、彭湖高速、长江二桥、彭泽核电、西气东输、柯龙线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32个重大项目列为省重点工程,占全省的1/5,全年完成投资118亿元。二是积极对外招引并强力推进一批工业产业项目。抓住产业转移机遇,精心组织香港、北京等地集中招商活动,积极参与世界低碳经济大会、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中国“五会”等招商活动,开放对接成效明显。投资50亿元的湖口粒状合金等项目签约;投资80亿元的星火有机硅、投资50亿元的江铜铅锌冶炼等项目开工建设;九钢150万吨板材、巨石30万吨玻纤、诺贝尔陶瓷、龙达化纤一期、旭阳雷迪多晶硅、塑丽龙纺织等项目竣工投产。三是积极加大投入并加快推进一批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在推进十里河综合整治、八里湖新区学校、新区医院等重大项目的同时,启动建设市儿童院,加快推进市特教学校康复楼、市科技中专新校区、市中医院南院、市妇幼保健院大楼和县区老年公寓建设,建成浔阳区三里小学、庐山区怡康小学。

(四)切实巩固“三农”基础地位不动摇,夯实基础加快赶超。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建设。建立粮棉油万亩示范片26个,培育种养大户5200户。新增标准化生产基地94个,标准化种养面积达到178.8万亩。新增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9个、有机绿色食品品牌47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50家,入社农民2.6万人。二是推进农业项目建设。引进3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87个,实际进资17.7亿元。全市233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增长13%。三是推进农村基础建设。建成1510公里农村水泥路,全市行政村通畅率%,通达率100%。推进改渡建桥45座,完成50座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建设1135个新村点,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四是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发放农业各项补贴2.9亿元;补贴汽车、摩托车、家电下乡17万台(件),资金8200万元;新建和改造1000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连锁农家店;整村推进357个重点村扶贫开发,完成深山区移民搬迁4799人;发放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补助2亿元;农场税费改革基本完成,林权配套改革深入推进。扶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近50万春节期间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3700人实现了自主创业。

(五)十分注重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挖潜扬优加快赶超。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注重发挥旅游优势。旅游各项经济指标的总量均列全省第一,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增长16%,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增长20%。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省首条旅游高速(永武高速)开工建设,中信集团投资 120亿元的庐山西海开发建设项目签约。设立旅游促销基金,举办首届中国庐山世界名山大会,九江被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城市”。二是注重发挥沿江优势。城东、城西等沿江六大板块的临港产业加快发展,全年新开工项目37个,新投产项目19个;启动建设九码快速通道,积极推进九江电子口岸纳入全省建设重点,全力争取城西港区第七类废弃物转关获得批准,成功实现九江港与南昌港“两港两航”战略合作,集装箱首破10万标箱,九江港区域性中转港的地位开始凸显。三是注重发挥鄱阳湖生态优势。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启动建设环湖景观林带,完成“一大四小”造林绿化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0.6万亩,11个县级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投运,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保持全省领先;积极发展新型清洁能源,全市风电总装机达8.4万千瓦,华航太阳能、中辉特光伏等一批新型能源项目加快推进。四是注重发挥共青城独特优势。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给足发展条件,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共青城与德安相向发展,共青城全国青年创业基地成功授牌,园区设施逐步完善,金淞电器、启维光伏、中芬数字生态城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开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高位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实现100%以上增幅,注意力经济开始显现效益。

(六)始终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托民生的原则,发展为民加快赶超。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就业创业水平。新增城镇就业7.9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9万人,新增小额担保4.4亿元,新增个体户2.6万户、私营企业2800户。免费培训9.2万农村劳动力,免费进行技能和创业培训6.6万人,扶助就业创业工作居全省首位。二是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标准月人均补差分别达到180.3元、78.8元。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年人均提高60元。上世纪六十年代精简下放老职工救济金城乡月人均补助分别达到200元、160元,城镇“三无”特困群众供养标准月人均提高到300元。救助家庭困难学生4.2万人。对因突发件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实行临时救助。建立因自然灾害死亡人员抚慰金制度。为2.6万名残疾人免费提供康复服务。推进“光明·微笑”工程,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1.2万例、唇腭裂修复手术623例。三是提升各项保障水平。全市新建廉租房5300套、26.5万平方米,为1.4万户发放租赁补贴;中心城区新建经济适用房898套、为700户发放货币补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76户。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7.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86.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34.3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9.1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5.1万人;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范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到331.3万人,统筹基金使用率达98.8%。大病医疗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改扩建42所农村敬老院和3所中心;开展了居家养老试点工作。对离任老村支书、村主任给予生活补贴,对“三院”中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以及居委会工作人员给予工作补贴。

(七)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统筹协调加快赶超。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促进教、科、文、卫、体等事业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进一步提高,高中教育普及率仍居全省第一,新增省级重点中学8所,新扩建农村中小学校舍8万平方米;高等教育加快发展,九江学院在柬埔寨创设孔子学院,九江职业大学、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62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申请专利400件、授权180件。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没有发生重大疫情的暴发流行和死亡病例;新增4所医院获“三甲”称号。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3‰。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稳步发展,文物保护不断加强,新建农家书屋228家。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启动建设全省首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九江军转安置工作获院表彰。二是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三项活动”,各类伤亡事故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5.4%和7.6%,安全生产总体形势保持稳定。坚持领导定期接访、干部下访、矛盾排查调处制度,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信访工作得到加强。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强110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加大巡逻执勤力度,开展“打黑除恶治霸”专项行动,做好法律援助工作,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三是统筹推进统计、审计、编制、人防、地震、气象、水文、海关、检验检疫、质监、信息化、应急管理、民族宗教、烟草专卖、档案、地方志、民兵预备役、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和慈善等事业协调发展。

(八)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效能加快赶超。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责任意识。始终坚持对党负责、为人民服务,以是否有利于事业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幸福来衡量工作的成效,在最大的范围倾听民声,尽最大的力量改善民生,尽最大的努力解除民忧。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 270件、政协提案442件,办结率均达100%。二是强化团队效能。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有效配置工作力量,充分放手放权,实行权责统一,分工到人,分管到位,各尽其责,各用其力,形成了分管前线打主攻、常务一线作协调、全线担责作保障的“三条线”工作格局,班子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协调性有效提高。三是强化推进机制。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扎实有效,年初将主要工作分解成“六张作业单”,按职能分工,全方位、全战线推进:即省对市县的考核情况,市工作报告任务完成情况,重点工程和项目推进情况,93件民生实事完成情况,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市“民声直通车”和“企业之声”等诉求办理情况,部门招商引资和争先进位情况。实行一季一调度,半年一考核,年终交总帐,形成了高效的台帐式推进机制。四是强化服务举措。按照“有请必示,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有急必救”的原则,取强化考核、下放权力、理顺体制、现场办公等措施,激励县区争先创优,增强县区发展活力,帮助县区破解难题,服务县区加快发展。五是强化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完善行政监督体系,推进“廉政阳光工程”和“四中心一平台”建设,推行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和公务卡制度改革试点,开展“小金库”、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专项治理工作,促进公共阳光交易、重大事项阳光决策、公共财政阳光运行、公共权力阳光监督。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实现了公务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及党政机关出国(境)经费“零增长”。(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