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田小气候的研究目的

2.农田小气候的物理学基础

3.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

4.农田小气候的机理

5.什么是小气候?

6.研究农业小气候的理论及其应用有哪些现实意义

7.农田小气候的二氧化碳

什么叫农田小气候_农田小气候测定原则

由于小范围地面状况和性质的不同,而形成与大气候不同的局部气候特点。其范围通常是指地表上1.5-2.0米高的气层和0-20厘米深的土层。

农田小气候是以作物为下垫面的一种特殊小气候,它除了受地面自然条件影响外,主要决定于农田中作物种类、高度、长势及取的农业措施等。

农田小气候的研究目的

小气候是指直接包围在生物体周围的、有限的小环境气候状况,如居室内、工厂车间、人体周围等,其最基本的要素有温度、湿度、气压和日照,它们是许多疾病发生或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气候是什么意思

小气候是指由于下垫面结构和性质不同,造成热量和水分收支差异,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统称小气候。

在一个地区的每一块地方(如农田、温室、仓库、车间、庭院等)都要受到该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因下垫面性质不同、热状况各异,又有人的活动等,就会形成小范围特有的气候状况,小气候中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人类的工作环境,家庭的生活情趣等。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加以改善。

常见小气候类型

(1)农田小气候:包括没有作物覆盖的闲置地和有作物的农田。通常又按作物种类划分为麦田小气候、稻田小气候和玉米小气候等;

(2)园田小气候:主要指菜园和果园,也包括花卉栽培地。此外,野生果林木多在山坡地带无规则生长,不属于园田小气候;

(3)保护地小气候:主要指农田或园田上,用了一定的有益于改善小气候条件的简单保护措施。如地膜覆盖小气候、阳畦小气候、凉棚小气候、防风障小气候、防护林小气候等;

农田小气候的物理学基础

研究农田小气候的目的,是通过对农田小气候各要素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的分析,寻找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条件(即农田小气候条件)的措施,从而使这些小气候条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田小气候指农田中作物层里形成的特殊气候。农田小气候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以及病虫害都有很大影响。由于各种农作物的群体结构不同,株间的光能分布、空气温湿度、风速和土壤温湿度的特征均与裸露地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农作物,不同植株密度、株距、行距、行向,不同生育期和叶面积大小等都能形成特定的小气候。农田小气候既具有其固有的自然特征,又还是一种人工小气候,人类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田小气候。在套种间作、耕耙、灌溉、地膜覆盖、增温保墒剂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效果。研究农田小气候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农田小气候条件,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

农田辐射输送和湍流交换两者因地、因时、因天气条件和大气物理状况而发生的变化,是导致农田热量平衡各分量相应改变,从而引起农田小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因。参与农田辐射输送的有太阳辐射和大气辐射的各种辐射形式,在输送过程中不同形式的辐射收支差额,构成农田辐射平衡,相应地决定了农田热量平衡,并影响到农田中的空气温度与湿度、土壤温度与湿度,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等多种农业气象要素的量值。农田湍流交换的起因是热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在晴天的白昼,是热力因素起主导作用,而在夜间和冷季有大风的阴天,则动力因素的作用占首位。农田中的湍流交换,不仅与大气湍流有密切关系,更与作物层中的温度和风的分布息息相关,而其中涡旋体的大小、形状、强度还决定于作物群体结构的特点。它对作物层中热量、水汽、二氧化碳等的输送,起决定性作用。不同的湍流结构,可形成作物层中温度、湿度(见空气湿度、土壤湿度)、二氧化碳(见二氧化碳与农业)等分布的特殊性。此外,湍流交换对农田微粒如花粉、孢子和污染物质等的输送也有重要影响。

农田小气候的机理

错综复杂的农田小气候常通过农田中不同作物群体结构内辐射、温度、湿度、风和二氧化碳等农业气象要素的变化反映其主要特征。在作物生长发育的盛期(如谷类作物的抽穗期),这种特征的反映往往更为典型。这是因为作物群体结构、农田活动层及其边界层到这时才得到充分发展,因而由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物学过程所引起的作物与土壤、空气之间的水汽、二氧化碳等物质交换,以及作物层辐射能、热能的能量转化等物理学过程,最为旺盛和突出。

什么是小气候?

农田小气候是农田土壤-植物-大气所构成的连续体(或称 SPA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物质输送和能量转换的最终体现。在这个连续体(或系统)中,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业技术措施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有适宜的农田小气候条件;同时,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和农业技术措施也反过来影响农田小气候。它们互为条件、互相制约。这就决定了农田小气候形成和变化有其本身特有的物理学和生物学基础。

研究农业小气候的理论及其应用有哪些现实意义

回答:小气候是指由于下垫面结构和性质不同,造成热量和水分收支差异,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统称小气候。

延伸:

在一个地区的每一块地方(如农田、温室、仓库、车间、庭院等)都要受到该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

同时因下垫面性质不同、热状况各异,又有人的活动等,就会形成小范围特有的气候状况,小气候中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人类的工作环境,家庭的生活情趣等。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加以改善。

百度百科-小气候

农田小气候的二氧化碳

这类理论及其应用的现实意义有提高农业产量与质量、增强农业的适应能力、降低农业风险。

1、提高农业产量与质量:通过调节农田小气候,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可以为农作物创造更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2、增强农业的适应能力:研究农业小气候有助于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的气候需求,从而选择更合适的种植方式,增强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3、降低农业风险:准确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可以帮助农民提前做好准备,减少因极端天气等气候造成的损失。

农田二氧化碳的状况,决定于农田湍流交换强度、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土壤释放二氧化碳数量 3方面的因素。作物层内二氧化碳浓度在叶面积密度最大层次附近为最低。在白天,农田二氧化碳由作物层上部向下和由地面向上输送。

农田技术措施小气候效应

在自然条件下,小气候适合植物生长发育要求时植物长势良好,枝叶茂盛;但群体结构郁闭度也随之增大,达到一定限度后,通风透光和温湿度条件急剧恶化,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病虫害随之滋生流行,常造成群体衰退、死亡。这种现象完全依赖 SPA系统的内部调节和适应过程。农田中作物群体的生育状况则除自然条件外,同时还受农业技术措施的影响,通过调节农田SPA系统中的某些环节,可以促进或延缓其中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从而改变由一定的大气候条件和作物群体所形成的农田小气候,改善作物生育环境。农田技术措施多种多样,所产生的小气候效应也因之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