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2.当前和未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情况,将会带来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未来气候会发生哪些变化?

4.气候变化有哪些呢?

5.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特征

6.近代世界气候的变化有哪些?

7.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气候变化包括哪几方面_气候变化有哪些方面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带性因素,后三者是非地带性因素.

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因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照射的角度就不一样,有的地方直射,有的地方斜射,有的地方整天或几个月受不到阳光的照射.因此,各地方的太阳高度角不同,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就不一样,气温的高低也相差悬殊.一般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各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是造成世界各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

大气环流是形成各种气候类型和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的运行,统称为大气环流.它是大气中热量、水汽等输送和交换的重要方式.大气环流的表现形式有行星风系、季风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人们平常讲的大气环流,主要是指行星风系.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强烈,水汽易于凝结,降水丰富;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汽盛行,水汽不易凝结,雨水稀少;在信风带气流从纬度较高的地区流向低纬度地区,水汽不易凝结,一般少雨.但在大陆东岸,信风从海上吹来,降水机会较多;在大陆西岸,信风从内陆吹来,降水就少.在西风带控制的地区,大陆西岸风从海上吹来,水汽充沛,降水丰富,越向内陆水汽越少,降水减少;大陆东岸,西风从内陆吹来,降水较少.一般说来,上升气流和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气温由高变低,水汽容易凝结,降水机会较多;下沉气流和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机会就少.因此,在不同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气候特征,尤其是降水的变化有显著的差异.加之风带和气压带随季节的移动,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气候类型.

海陆分布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的地带性分布.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海洋增温慢,陆地增温快;阳光减弱以后,海洋降温慢而陆地降温快.海洋与陆地表面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多少也不同,一般说来,在海洋或近海的地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较小,降水比较丰富,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多形成海洋性气候.因此,在相同的纬度,处于同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的地区,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形成的气候特征也不同.

地形的起伏能破坏气候分布的地带性.地形是一个非地带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对气候有不同的影响.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降水在一定高度的范围内,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因此,在热带地区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先后出现从赤道到极地的气候变化.另外,高大的山脉可以阻挡气流的运行,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与降水有明显的差异.

洋流对其流经的大陆沿岸的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因含有大量的热能,对流经的沿海地区,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水温低于周围海面,对所流经的沿海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因而在气温上,洋流可以调节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在盛行气流的作用下,使同纬度大陆东西岸气温显著不同,破坏了气温纬度地带性的分布.

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

1、自然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上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轨道的变化(米兰科维奇理论)。地球绕太阳轨道有三种规律性的变化,一是椭圆形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长轴与短轴之

比)以10万年的周期变化;二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在21.6°~24.5°间变化,其周期为41000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时间的年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3000年。另一个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发。火山爆发之后,向高

空喷放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和尘埃,可以到达平流层高度,它们可以显著的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其下层的大气冷却。

2、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系统变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并充分混合,因而最受关注。温室气体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温室效应来影响全球气候或使气候变暖的。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完全决定于辐射平衡,温室气体则可以吸收地表辐射的一部分热辐射,从而引起地球大气的增温,也就是说,这些温室气体的作用犹如覆盖在地表上的一层棉被,棉被的外表比里表要冷,使地表辐射不至于无阻挡地射向太空;从而使地表比没有这些温室气体时更为温暖。

当前和未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情况,将会带来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气候变化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

如冰川退缩、冻土层融化、海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干旱、森林火灾和物种灭绝、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的影响是跨越国界的,对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都构成威胁。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动。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越不稳定。泛指各种时间尺度气候状态的变化。范围从最长的几十亿年到最短的年际变化。

气候变化可分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和现代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尺度约104~108年,主要根据动、植物化石及各种遗迹间接研究。据考证其间经历过几次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变化的过程。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尺度约102~103年,这时期已有人类出现,主要依据历史文献记录、动植物群的变化、树木年轮分析等手段研究。其间经历过温暖期与寒冷期、干期与湿期的交替变化过程,全球不同地区既有同步变化,又有反向变化;

现代气候变化的尺度100~101年,一般认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北半球广大地区气候回暖,尤其是北极和高纬度地区,气温上升显著,而南半球变化不大,到1940年前后变暖现象达到高峰,以后即开始变冷。

根据科学家的共识,气候变化90%的责任来自于人类。在过去的百来年里,人们的生活能源基本上都来源于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然而这些燃料在为我们提供能量的过程中会排放温室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元凶。

所以说,人类过度依赖化石燃料,不注重处理工业废气等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未来气候会发生哪些变化?

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类。前者指的是日地关系以及气候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与反馈过程,比如太阳活动、火山活动以及海洋、大气、陆面、冰雪等气候系统各子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后一类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当中,增强了地球的

据预测,21世纪全国的气候将继续明显变暖,尤以冬半年、北方最为明显。全国年平均降水将可能略增加,但地区差异较大。预计未来大部分地区冰川融水将呈持续增加趋势,冻土将全面、持续退化,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和河湖水文等产生重大影响。森林生产力可能有所提高,各类树种分布区都将向北推移;草原、草甸面积呈减小趋势,草地退化,质量和产量均下降。沙漠化自然过程可能不会减缓。海平面会继续上升。人体健康和人居环境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温室效应,从而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暖。

气候变化有哪些呢?

目前地球正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中一个相对温暖的间冰期后期。国际上关于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部分学者认为未来将会变冷,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将要变暖。那么,到目前为止人们观测到的事实是怎样的呢?

全球及中国的气候发生了哪些变化

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主要有以下几点:

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1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0.6℃左右。

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近100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结合大量代用资料,对近1000年北半球气候变化的研究表明,20世纪的增温有可能是近1000年中最大的,20世纪90年代可能是近1000年中最暖的十年,1998年是近1000年中最暖的一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但是,中国气候也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特征,20世纪60年代为弱下降趋势,70年代~80年代初为缓慢增暖趋势,80年代后期则出现显著增暖。就地区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降水变化

高纬地区大部分陆地区域每十年降水增加0.5%~1.0%;北纬10°~30°大部分陆地区域降雨量每十年减少了0.3%;北纬10°~南纬10°热带大陆地区降雨量每十年增加0.2%~0.3%。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不同纬度带没有检测出有类似的系统性的降水变化,这与没有足够的资料确定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有关。

观测资料表明,在过去近50年中,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变化的趋势不显著,主要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已有的研究表明,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存在弱的减少趋势,但区域性差异明显,降水减少最严重的是华北,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华东和西南地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降水明显增多,但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华南和东北部分地区。

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

当某地的天气、气候出现不容易发生的“异常”现象,或者说当某地的天气、气候严重偏离其平均状态时,即意味着发生“极端事件”。世界气象组织规定,如果某个(些)气候要素的时、日、月、年值达到二十五年以上一遇,或者与其相应的三十年平均值的“差”超过了二倍均方差时,这个(些)气候要素值就属于“异常”气候值。出现“异常”气候值的事件就是“气候极端事件”。干旱、洪涝、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害等事件都可以看成极端气候事件。

全球气候变暖后,不仅气候平均值会发生变化,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出现频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虽然由于观测资料严重不足,目前还无法确定20世纪气候极端值是否出现全球尺度一致的变化趋势,但在区域尺度上还是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趋势”。

观测记录显示,自1950年以来,极端最低气温的出现频率有所下降,因此标志寒冷事件的“霜冻日数”和“冰冻日数”减少;但极端最高气温的出现频率有所增加。观测记录还显示,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降水量增加的地区,大雨和极端降水事件有增多趋势。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强降雨事件的出现频率可能增加了2%~4%;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降水量减少的地区,大雨和极端降水事件有下降趋势。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近几十年来干旱与洪涝的发生频率增高、强度增强。分析表明,夏季大陆上的一些地区可能已经变得更干,干旱的威胁可能也相应地有所增加。在东亚地区,虽然降水量趋于下降或变化不大,但仍有些地方大雨和极端降水事件有所增加。全球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风暴强度和频率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仍受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没有呈现明显的增多或减少趋势。

最近40~50年中,中国极端最低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都出现了增高的趋势,尤以北方冬季最为突出。同时,寒潮频率趋于降低,低温日数趋于减少,雨日显著减少。

未来的气候会是什么样子

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未来情景会是什么样子呢?如前所述,影响气候的因子多、机制复杂,目前的科学水平还无法给出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子作用的未来气候预测,只能把未来因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的变化作为条件,输入气候模式计算出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气候变化情景就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气候状态与当前气候状况之间的差值。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未来的气候会与现在的气候有什么不同。

气温变化

1995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完成的第二次评估报告,根据其设计的1990~2100年间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的六种构想,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地面温度相对于1990年大约上升1.0~3.5℃。这相当于全球平均温度每十年升高0.10~0.35℃。

200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完成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根据其设计的1990~2100年间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的35种构想,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地面温度将比1990年上升约1.4~5.8℃,即全球平均温度每十年将升高0.14~0.58℃。这比第二次评估报告的估计值要高,主要是目前对二氧化硫未来增加量的估计值大大低于1995年的估计。也就是说,未来因二氧化硫等气溶胶引起的降温作用不如1995年估计的大。每十年0.14~0.58℃这样的升温率,大大高于20世纪中实际观测到的升温率,这可能是最近1000年来从未出现过的升温率,对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几乎所有陆地区域的增温可能都比全球平均值要大,特别是北半球高纬地区的冬季。美国的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亚洲北部和青藏高原,模拟的增温值高出全球平均40%。但是南亚和东南亚的夏季,南美南部的冬季,模拟的增温值都低于全球平均。

需要指出的是,未来的气温变化在全球不同地区不一样,对陆面的影响要快于海洋,北大西洋和南极周围海洋表面温度的增加比全球平均值要小。由于区域气候模式还不完善,目前区域的气候变化情景,还主要使用全球模式的预测结果。

中国科学家使用不同的全球气候模式对二氧化碳增加后中国的气候变化情景进行了研究,结果略有差异。使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三次评估报告中的五个模式模拟研究表明,假定二氧化碳以每年1%的速率增长,预计到2100年东亚和中国年平均温度将比1961~1990年三十年的平均值增加约5.0℃;假定二氧化碳和气溶胶同时以每年1%的速率增长,预计到2100年东亚和中国年平均温度将比1961~1990年三十年的平均值增加约3.9℃。

降水变化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增暖后,21世纪全球平均降水趋于增多,大多数热带地区平均降水将增多,副热带大部地区平均降水将减少,高纬度地区降水也趋于增多。分季节而言,北半球冬季,热带非洲降水将增加,东南亚变化不大,中美洲将减少;北半球夏季,南亚的降水变化不大。地中海地区的夏季和澳大利亚的冬季降水将减少。高纬度地区冬、夏季的降水均趋于增多。气候增暖后,强降雨事件会增加。由于降水的增加不足以平衡温度增高和可能蒸发的加大,大陆的中部地区夏季一般会变干。此外,气候变暖后北半球夏季季风降水的年际变化可能加大。

预计平均降水将增加的地区,大多数可能会出现较大的降水年际变化。很小的降水变化,会引起水资源的很大变化。这意味着出现干旱的可能性增加,一些地方可能发生更频繁的干旱和洪涝。中美洲和南欧地区夏季降水预计减少10%~20%,这可能会是降水日数不变、每次降水量减少的缘故,更可能会是雨日大大减少、无雨时段大大延长的缘故。气候变暖对澳大利亚降水影响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总的降水量变化不大,但小雨日数减少,大雨日数变为原来的两倍,洪水出现的概率至少要加倍。

中国科学家模拟研究的结果显示,只考虑二氧化碳以每年1%的速率增长,预计到2100年东亚和中国的降水年平均将比1961~1990年三十年年平均增加0.174毫米/日;若考虑二氧化碳和气溶胶同时以每年1%的速率增长,预计到2100年东亚和中国的降水年平均将比1961~1990年三十年年平均减少0.013毫米/日。

气候极端事件变化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逐渐深入,科学家们在关注气候变暖的同时,开始关注气候极端事件的性质与频率是否也在发生变化,关注的重点是气候极端事件是否更趋频繁,是否超过自然气候变化的范围,是否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有关,等等。

目前回答这些问题的能力还很有限。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在第三次评估报告中仅指出,几乎所有陆地区域的最高气温都会变得更高,炎热的日数也变得更多;同时,最低气温增高,寒冷日数和霜冻日数则相应减少。

分析表明,对欧洲、北美、南亚、撒哈拉、南非、澳大利亚和南太平洋等地区来说,极端降水强度可能增加;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等地区干旱的威胁增加。

一些地区热带气旋的最大风速可能增加5%~10%,由热带气旋带来的平均和极大降水强度可能增加20%~30%。但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热带气旋的出现频率和生成区域会有所改变。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

气候一定会沿着科学家预测的方向变化吗?我们现在的回答只能是三个字“不一定”。因为气候变化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现在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些不确定因素。我们在上面讲到的气候变化情景中包含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降水变化情景的不确定性比温度的更大。产生不确定性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1)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量数据中的不确定。包括对温室气体源和流的了解有限,以及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受各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等众多因子的制约,使得准确地预测未来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相当困难。

(2)由于目前对碳循环、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物理、化学过程的认识有限,因此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转化成对气候系统的“辐射强迫”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气候模式本身的缺陷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研究有很大影响。要预测未来50~100年的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必须依靠复杂的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和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但是,目前气候模式对云、海洋、极地冰盖等的描述还很不完善,模式还不能处理好云和海洋环流的效应,以及区域降水变化等。

(四)气候极端事件很少发生,在统计上只是边缘分布,而且很容易与错误资料混淆。目前缺少高精确度、高分辨率、长时期的全球观测资料,用来识别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目前的气候模式也还不能用于研究小尺度的气候极端事件的特征。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气候极端事件变化的影响,目前还无法区分。

(五)就预测中国未来气候变化情景而言,适合中国使用的气候模式仍处于发展之中,迄今所用的国外模式尚不能准确地构筑中国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这对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应采取的对策,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特征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

地质学上的证据显示出在地球整个的自然历史中,至少有十分之九的时间是温暖气候所主宰的时代,如古生代早期,从寒武纪起,经奥陶纪、志留纪至泥盆纪,漫长的2.5亿年中;整个中生代至新生代的新第三纪的约2亿多年,气候都是以温暖为优势,当然其中肯定包含间隔着若干个短暂的寒冷时期(冰期)。

为冰期所中断的时期的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难以确认,但仅从对地层沉积物的研究上来看,似乎在前寒武纪(距今6亿年前)和石炭、二叠纪(距今3.5亿~2.25亿年)曾出现过大冰期。

在最近的一百万年中以寒冷气候为主导,即第四纪大冰期时期。北极地区的冰盖向中纬度地区大幅度扩张,最强盛的时候到达过北纬57度,某些地方冰盖的厚度达2千米。

大冰期中间隔着温暖的间冰期,冷暖的气候变迁引起冰川的消长进退,对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地貌研究表明,第四纪冰期分为四个冰期,为三个相对温暖的间冰期所分隔。冰期与间冰期相比较,中纬度地区的山地雪线升降幅度可超过1200米。

在我国北方第四纪沉积层所出土的化石中,代表寒冷气候和温暖气候的生物,前者如披毛犀、猛犸象、虎耳草和阴地蕨等,后者如梅氏犀、水牛、榆属、柳属等,证明了第四纪时期我国的气候变迁。

再如广泛分布于西北和华北的黄土沉积和其下的红土层,显示出温暖气候向寒冷干燥气候的变迁。当第四纪时,不仅我国的西部高山,而且中、东部的秦岭太白山、台湾玉山都分布有冰川。

大约1万年以前,气候转暖,冰川退缩,地球再次进入了温暖的间冰期。

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大冰期以后,地球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在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前最为温暖,被认为是冰期以后的气候最适期。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高2~3米,北冰洋的冰在夏季可能全部融解;现在非洲的撒哈拉和中东的沙漠带,在当时气候要湿润得多。

在公元前900~公元前450年前,即所谓铁器时代的早期,欧洲的气候进入了冷湿时期,阿尔卑斯山的冰川显著扩张;从爱尔兰到德国的许多泥炭层剖面中显示出2500年前在这一广大地区分布着沼泽;北美洲落基山北纬50度以南所发现的现代冰川遗迹大多在这个时期形成。

此后,大致在公元1000~1200年,南、北半球的气候又处于适宜的温暖状态,也被称为“第二个气候最适期”。当时格陵兰岛南部的气温据推测比现在高4摄氏度左右。由于气候比较适宜,维金人在公元982年移民到格陵兰定居。

公元1430~1850年间,北半球的气候转冷,特别是在1650~1750年间,被称为“小冰期”。伴随着寒冷期气候而来的,是中纬度地带的湿润,雨量的增加使这一时期里海的水平面较之以前和以后几个世纪高出了5米以上。1850年以后,气候又出现增温的趋势。

随着近、现代科学观测的日趋完善,气候变迁的研究有了可靠的数据基础,其科学原理被逐渐揭示出来。

近代世界气候的变化有哪些?

全球平均温度越来越高、气候变化率增加等。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些特征是全球平均温度越来越高,气候变化率增加等,全球平均温度已经在逐年上升,温度差异较大,影响到人们正常生活,气候变化率增加,就意味着出现极热极冷天气,但是却会出现大雨更大,小雨更小的天气情况,对基础设施造成影响。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不良影响是,高温热浪中将会直接造成人类死亡率,增加疾病的地理分布也会发生变化,热带的疾病会向中纬度地区传播,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范围变大,极端天气在全球肆虐,造成经济损失以及人员流离失所。

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近代的气候变化是以冷暖转换和干湿交替为其主要特征的,气温的升降起伏,降水量的多少变化是相当频繁的。以温度为例,在“小冰期”之后,大约在1850~1940年之间,地球的平均气温升高0~6℃,1940~1970年之间,地球平均气温约下降0~3℃。

20世纪初的40年出现世界范围的增暖现象,在北极最突出,如巴伦支海水面温度1919~1928年比1912~1918年高出8℃,因而在30年代时巴伦支海出现过许多以前根本没有过的喜热性鱼类。这种增暖现象到40年代达到顶点。此后,世界气候变冷,以北极为中心的北纬60°以北,气温愈来愈冷;进入60年代以后,高纬度地区气候变冷的趋势也很明显,如1968年冬,冰岛和格陵兰岛竟被冰块连接起来。我国气温变化的趋势,基本上和全球平均气温演变趋势一致,转折点在40年代。从40年代末开始直到现在,我国气温总的趋势是不断下降。

从现在起,世界气候和过去二三十年的气候相比会不会有多大变化呢?答案不尽相同。在国外有些气候学家设想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变冷趋势还会继续下去,认为目前异常气候的频繁出现是气候恶化的一种征兆,它意味着冰河期或小冰河期即将到来;但另一些气候学家则认为,由于工业高速发展,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世界正进入一个迅速转暖的时期,并且推测,将出现全球气温升高、中纬度地区干旱、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水淹没沿海平原等现象。而我国气候学家根据历史气候变化规律分析,认为当前气候变化虽然比较突出,但仍属一般性波动,不会导致持续冷化或干旱化。当前出现的一些异常气候均未超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严重程度,不能把这种气候异常看成是趋势性的气候变化的开始。美国的一些气候学家认为,未来的气候条件和过去30年的平均状况很可能差不多。但大多数人倾向于未来全球温度,特别是高纬度地区,将有一个小的增温。

主要因素有三点:

1、气体变化,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逐年上升,

2、臭氧变化,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所使用的化学物质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老式空调制冷所使用的氟氯昂对臭氧有着非常巨大的伤害

3、辐射变化,随着臭氧的减少太阳辐射能更多的进入到地球,而二氧化碳的增多则使得地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以及地球本身的辐射都被牢牢的锁在了地球上。

气候的基本要素:

1、气温年变化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月均温减去最低月月均温。

2、降水

月降水量、月际降水变率、年降水量、年际降水变率、蒸散量、空气湿度等。(世界雨极:一是在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二是在夏威夷群岛卡维金尼山的东北山麓)。

3、气压

气压、气流方向变化、风频及其时间方向分布,气压差等。

4、风

风力大小、风向、风速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