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厄尼诺尔现象是什么呢?

2.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会对中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3.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什么是拉尼娜现象?两种现象对全球气候有何影响?

4.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天气有什么影响?

5.厄尔尼诺现象原因及影响

6.厄尔尼诺现象

7.关于地理厄尔尼诺现象 太平洋西岸气候变化!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它对气候有何影响_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全球性的气候异常现象,也是当前最为人们熟知的气候异常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又被称为“圣婴现象”,最初是指在南美洲秘鲁、厄瓜多尔沿海的渔民发现的气候异常现象。南美洲西岸太平洋海域,受上升性的秘鲁寒流影响,促使海底营养物质上泛,饵料丰富,多冷水性的鱼类,是世界著名的渔场之一,称为“秘鲁渔场”。

当地渔民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到第二年的3月左右,该海域会被来自赤道的暖流影响,使得表层海水温度升高,导致喜欢冷海水的冷水性鱼类大量死亡,渔民的生产受到影响,而这种现象最严重的时间往往是在圣诞季前后,所以当地渔民认为是上帝的惩罚,称为“圣婴”。后来科学家发现,每当南美洲太平洋海域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全球其他地区也会出现气候异常现象。

到现在,厄尔尼诺现象就被统称为一种全球气候异常现象,其具体表现为某地区气候和该地区正常时期气候状况相反,可以理解为“气候应该怎么样而不怎么样”。比如,冬天本来应该是一年中寒冷的季节,但是出现“暖冬现象”,比如在雨季时发生“干旱现象”,比如在旱季出现“持续降水”等等,也就是“该冷不冷、该热不热、该雨不雨、该旱不旱”,是一种反向表现。对于人类来说,我们生活在各地,都十分适应当地的气候,如果发生气候“反向表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当然很有可能就会发生自然灾害,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另外,和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一种气候异常现象称为“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是一个外来语,译文。是地球上气侯异常的代名词。大气环流的流动有一定规律性,如果这个规律被打破,风向和大气流动就会逆转,原来平衡的大气环流被破坏,有的地方会干旱,有的地方会洪涝,有的地方会寒冷,有的地方会暖冬或热夏,一句话,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会大大增加。

厄尼诺尔现象是什么呢?

工业发展排放量过高引发气温升高,冰川溶化过快造成了局部海洋温度不均引发现响。

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赤道太平洋地区的独特气候特征,通俗的讲,当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增高,而西太平洋海水温度降低,在我国的气候体现就是南涝北旱。

太平洋暖流规律

正常情况下,因为地球自转方向使然, 太平洋地区盛行东南信风,每年夏季东太平洋的暖流会跟随东南信风来到西太平洋 ,在西太平洋近岸集结以后,会形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陆地之间产生强烈的气压差值,推送暖流进一步向我国移动,当遇到来自西部的冷空气时,就变成雨水降落地面。

厄尔尼诺规律

而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原本由东太平洋吹向西太平洋的东南信风会减弱,甚至会被西北信风给取代,这时西太平洋的暖流无法向东运行而是就地集结 ,给太平洋东岸造成大量降雨。反观西太平洋暖流减弱时,形成的副热带高压也会相应减弱,向我国进一步运行过程中能量不足以翻越江淮地区,所以我国就会出现南涝北旱的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原因

根据多年的气象研究,当前国际上公认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原因是因为地球转速变化,正常情况下, 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但是当地球转速发生变化减弱时,西太平洋的海水会因为惯性继续向东运行,这便与东部向西运行的暖流产生了能量抵消 ,甚至还会将暖流阻挡回原处,这也就形成了厄尔尼诺现象。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厄尔尼诺,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 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 在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盛行。赤道表面东风应力把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输送,在西太平洋堆积,从而使那里的海平面上升,海水温度升高。而东太平洋在离岸风的作用下,表层产生离岸漂流,造成这里持续的海水质量辐散,海平面降低,下层冷海水上涌,导致这里海面温度的降低。上涌的冷海水营养盐比较丰富,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食物。鱼类的繁盛又为以鱼为食的鸟类提供了丰盛的食物,所以这里的鸟类甚多。由于海水温度低于气温,空气层结稳定,对流不宜发展,赤道东太平洋地区降雨偏少,气候偏干;而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由于海水温度高,空气层结不稳定,对流强烈,降水较多,气候较湿润。 当异常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水上翻异常强烈,降水异常偏少;而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多。这就是所说的事件。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相反,指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降低。两种现象都与全球气候有密切联系,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几率增加。 可是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的农作物歉收。许多观测事实还表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作用的遥相关,还对相当远的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也有一定影响。研究发现,当厄尔尼诺出现时,将促使日本列岛及我国东北地区夏季发生持续低温,有的年份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有偏少的趋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性:一个圈层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圈层的变化,一个地区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地区的变化,局部的变化也会引致半球甚至全球环境的变化。

简单来讲,气候反常叫厄尔尼诺现象,比如说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该下雨不下雨,不该下雨的雨水多。

与之对应的,气候加强叫拉尼娜现象。冬天更冷,夏天更热,降水多的地方大禹多,干旱的地方更旱。

够不够通俗?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 Ni?o),又称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变暖进而引起极端天气。厄尔尼诺会导致中国的冬天越来越暖和,如今冬季降雪稀少就是最好的证明。

“厄尔尼诺”一旦发生,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年以上。它除了使秘鲁沿海气候出现异常增温多雨外,还使澳大利亚丛林因干旱和炎热而不断起火;北美洲大陆热浪和暴风雪竞相发生;夏威夷遭热带风暴袭击;美洲加利福尼亚遭受水灾;大洋洲和西亚多发生严重干旱;非洲会大面积发生土壤龟裂;欧洲会产生洪涝灾害;我国南部也会发生干旱现象,沿海渔业减产;全国气温偏低,粮食会大面积减产。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 Ni?o),又称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

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

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

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现象持续期少于五个月,会称为厄尔尼诺情况(El Ni?o Condition);如果持续期是五个月或以上,便会称为厄尔尼诺事件(El Ni?o Episodes)。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使地球出现大面积干旱,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1]

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的

赤道太平洋海温监测区分布图现象,其评判标准在国际上还存在一定差别。一般将NINO 3区海温距平指数连续6个月达到0.5°C以上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美国则将NINO 3.4区海温距平的3个月滑动平均值达到0.5°C以上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 Ni?o),又称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会对中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厄尔尼诺,又称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

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使地球出现大面积干旱,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扩展资料:

成因

东南信风减弱

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

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

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泛,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厄尔尼诺现象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什么是拉尼娜现象?两种现象对全球气候有何影响?

“厄尔尼诺”(EI

Nino)在气象学中使用起源于秘鲁和厄瓜多尔。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每年从圣诞节起至第二年3月份,都会发生季节性的沿岸海水水温升高的现象,3月份以后,暖流消失,水温逐渐变冷。当地称这种现象为“厄尔尼诺”,西班牙语的意思为“圣婴”,即圣诞节时诞生的男孩。这种现象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从19世纪初才开始有记载。现在所说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指数年发生一次的海水增温现象向西扩展,整个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增高的现象。

在20世纪60年代,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厄尔尼诺”是区域性问题,它主要影响太平洋东部的南美沿海地区和太平洋中部的澳大利亚沿海地区。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气象卫星的观测发现,“厄尔尼诺”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出现。由于海水表面温度平均每升高1度,就会使海水上空的大气温度升高6度,造成大气环流异常,严重地影响世界各地的气候。所以每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世界上很多地方都会发生诸如冷夏、暖冬、干旱、暴雨等异常气候。

1982—1983年,东太平洋赤道海域的海表面温度持续高于正常温度,引起了全球气候异常。全球一部分地区发生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而另一部分地区却遭受了多年未遇的暴雨和洪水。台风、冰雹、雪灾、冻害、龙卷风等灾害也在全球各地频频发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亿美元。这是本世纪最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一般每隔2-7年出现一次。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现象却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了。不仅如此,随周期缩短而来的,是“厄尔尼诺现象”滞留时间的延长。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虽然对“厄尔尼诺现象”的探索还在进行中,但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频频发生与地球温暖%B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天气有什么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为西班牙语“小女孩”的意思,用以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连续6个月低于常年0.5℃以上)的现象。可见,拉尼娜的定义正好与厄尔尼诺相反,故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拉尼娜常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但其发生频率要低于厄尔尼诺。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仅发生了3次拉尼娜,是厄尔尼诺发生频率的一半。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正好相反,当赤道太平洋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暖水被吹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从而形成拉尼娜。拉尼娜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大致与厄尔尼诺相反,但其影响程度和威力较厄尔尼诺要小。拉尼娜出现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雨偏多,在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拉尼娜年,我国容易出现冷冬热夏,即冬季气温较常年偏低,夏季偏高。另外,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厄尔尼诺现象原因及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影响全球气候的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太平洋赤道地区。这种现象与海水温度的变化有关,通常在每隔数年的时间间隔内发生一次,持续数个月至数年不等。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导致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升高,导致大气环流和降水分布发生变化,对全球气候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对我国来说,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导致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 暖冬: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我国北方地区的气温偏高,使得冬季气温较往常更加温暖。

2. 干旱: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我国南方地区的降雨量偏少,导致干旱情况加剧。

3. 洪涝: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极端降水事件,例如洪涝等灾害。

4. 温度异常: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我国部分地区的气温偏高或偏低,对作物生长、能源消耗等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天气有重大影响,可能导致我国出现暖冬、干旱、洪涝和温度异常等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和预测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

一、原因

东南信风减弱,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

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二、影响: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2、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扩展资料:

2015年出现史上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全球升温不可逆转,2015年的圣诞节,不但南半球,连北半球亦异常地迎来了一个温暖圣诞。褪色冬日圣诞过后,正当人们写意地享受新年伊始的暖意之际,极端寒潮却不期而至,席卷大半个北半球。

12月,于大西洋形成的飓风一路向北推进,挟带了低气压地区的暖空气。该股温暖气流掠过英伦、美国及冰岛,到达寒冷的北极地区上空。来势汹汹、气势如虹的暖空气源源不绝地输入北极地区,连当地的冷空气也要退避三舍,不敢撄其锋。

此时,北极地区的气温突由摄氏零下30度升至1度。这是有记录以来第二次,北极地区的气温高于摄氏0度。虽然为时短暂,但由于外界暖空气的大量入侵,令原本稳定的极地涡旋陡然分裂,形成了多股南下的寒流。美国东部首当其冲,十数个州分迎来了暴风雪、龙卷风及强风等极端天气。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的和煦暖冬,霎时被朔风扑脸的严冬所取代,连一向四季和暖的琉球群岛都下雪。

百度百科-厄尔尼诺现象

关于地理厄尔尼诺现象 太平洋西岸气候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海水每隔数年就会异常升温的现象。

厄尔尼诺暖流,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它与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约在国际换日线及西经120度)赤道位置产生的温暖海流有关。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美洲地区会出现暴雨,而东南亚地区和澳大利亚则会出现干旱状况。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暖流,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

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厄尔尼诺暖流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由于热带海洋地区接收太阳辐射多,因此,海水温度相应较高。在热带太平洋海域,由于受赤道偏东信风牵引,赤道洋流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不断在西太平洋堆积,成为全球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其海水表面温度达29℃以上,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却较低,一般为23~24℃,由于海温场这种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使热带西太平洋呈现气流上升,气压偏低,热带东太平洋呈现气流下沉,气压较高。

正常情况下,西太平洋上升运动强,降水丰沛,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为下沉运动,降水量极少。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东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大气上升运动减弱,降水也随之减少,造成那里严重干旱。而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由于海温升高,上升运动加强,造成降水明显增多,暴雨成灾。

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不稳定状态下的结果。据统计,每次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都会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异常,由此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997年是强厄尔尼诺年,其强大的影响力一直续待至1998年上半年,我国在98年遭遇的历史旱见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

厄尔尼诺的气候影响

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

第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根据近50年的气象资料,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当年冬季温度偏高的几率较大,第二年我国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多,而北方地区往往出现大范围干旱。

据历史记载,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97年发生的并且持续至今的这一次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

科学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根据对近百年来太阳活动变化规律与厄尔尼诺关系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太阳黑子减少期到谷值期是厄尔尼诺的多发期,并有2至3次厄尔尼诺发生。